毕业论文(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黄玉林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开放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为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

目前有不少儿童网络成瘾。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新思维的平台。

发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常常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时空。

因此,本文从网络成瘾对儿童影响的特征,网络成瘾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入手,对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网络成瘾;儿童; 心里健康影响;
引言
据本课题组对六枝特区第一小学近3000名小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网络成瘾比例为10.5%(轻度者7.9%,中度者1。

8%,重度者0。

9%)。

事实证明长期通宵上网、玩游戏等不正常的生活规律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互联网络中心调查显示: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退学警告、退学试读、退学等学籍的处理中,有近86%的学生因过于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有3.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退学。

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学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成瘾综合症也称“IAD”,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
理障碍的总称。

其主要症状有: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对家人、同学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甚至整夜地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而到白天学习时则昏昏欲睡,对现实生活无兴趣;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饭和睡觉;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二、网络成瘾对儿童影响的特征
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势头.网络也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已日渐成为儿童日常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在广泛的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陷阱,这些网络陷阱就是网络成瘾症,它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直接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危害着广大的儿童。

网络成瘾症简单的说,就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状态.它是一种心理异常的新型疾患。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确定存在异议,但依然有其共同之处,即:人际关系的和谐,自我的接纳与认可,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创伤的自我恢复能力,符合社会现实的适度行为等。

结合以上标准,分析网络成瘾症的表现,发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各项标准所规定的范围:认识到无节制上网的危害性,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度满足于虚拟空间,而疏离于现实社会;情绪状态表现极端化,上网时过度兴奋,下网后持续低迷。

此外,还间接地反映出自我评价消极、人生目标不确定等不良症状。

网络成瘾症者无论从行为、情感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超出了正常人群的一般尺度,而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为追求快感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异常人群。

网络成瘾行为在各类人群中都有存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儿童.
网络成瘾还会造成儿童厌学,厌学是目前儿童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症对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三、网络成瘾带来的心理问题
1、产生成瘾症状
主要表现为: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不能上网时则“网瘾难耐”.平时在脑中反复出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严重者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以致生物钟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降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属于抑郁性神经症。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
胶(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上网前更为严重,容易引发一些心血管疾病和产生人格障碍。

患有网络成瘾症的中小学生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阻碍、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愈加怪异,还会有说谎、偷窃、逃学等不良行为。

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网络当中,失去了对周遭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这样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
2、造成社会交流障碍
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使他们可以不用透露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地址,扮演自己渴望的角色;可以任意选择对话的“朋友”,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而且什么话都可以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不必担心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训斥。

他们在网络里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文化,而对现实生活、现实的人际交流却渐渐淡漠,久而久之,到了社会里面,反而因为交流的欠缺,而没有了那种跟人交流的经验,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这样可能会连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和自我生存能力都没有了.
3、造成易怒、冷漠、孤独、抑郁的心理
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使他们容易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可是却缺乏解决矛盾的方法。

他们常常觉得和家长、老师、同学有隔阂,苦闷无处诉说,因此,一些中小学生沉溺于网际交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里,以致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人际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产生易怒、冷漠、孤独、敏感、抑郁、警觉的心理,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产生各种人格障碍.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甚至还会诱发双
重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偏离的人格会持续到成年或终生,这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使他们很难适应社会,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四、网络成瘾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
1、上网已占据患者的身心。

2、只有不段的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
上网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

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方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

7、因为迷恋上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忍不住还是要去上网。

9、因长时间迷恋网络而导致睡眠规律紊乱、倦怠、颤抖、视力减退、
头疼、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表现:
五、网络成瘾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网络成瘾对儿童自我发展确实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同时也剥夺了自我发展的必要现实条件.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儿童在本能的欲望冲动与现实的社会制约及道德规范之间无法达到平衡,影响到其人格结构的和谐统一;自我认同因缺乏现实的参考条件,而出现角色混乱,进而导致人格发展障碍,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特点是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

虚拟性说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隐蔽性使参与者的行为不受他人监督,开放性则意味着任何人都有机会面对网络世界的一切内容,参与可能的一切活动.但是现实社会相对于网络世界而言是真实性、局限性和针对性并存的。

儿童的任务是从儿童时代走向成人社会,他必须学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有关的道德观念。

因为本身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局限,社会通常对儿童有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儿童的自身防御力的不足。

但是网络世界里,这些保障都丧失了。

在无限制的、充满无限诱惑力的世界中,他们尚不成熟的自制力难以抵挡网络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网络成瘾症的儿童,在网络世界的身份与现实世界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其内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严重依赖网络而获取快感的儿童,很难适应现实社会。

同时,前者要求儿童能够有足够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够自我约束和限制,以阻止非道德化的行为出现,这样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有利于儿童被社会接纳,同时也有利于儿童接纳社会。

可以使自我内心不会因违反道德而受到谴责,进而完成了内在价值观的统一与和谐。

但是,由于网络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所以儿童完全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监控体系而放纵自我,随心所欲,使自我道德的内化无
法顺利完成,为以后的行为障碍留下后患。

后者要求儿童不仅能够意识到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社会传统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期待
是不同的。

在儿童期,当一个男孩表现出过多的女孩倾向时,社会不会对其有更多的干涉,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社会习俗会对性别角色不统一的人给予强大的压力。

对异性好奇心剧增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会尝试用异性身份体验角色,而长期的角色混乱,会使其在正当的性别角色发展期发生混乱,影响到自我性别
意识的健康发展。

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治疗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网络成瘾给小学生心理发展带来的影响,除了小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外,作为引导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想方设法解决网络成瘾带来的问题,从而使网络这一科技产物为小学生的发展插上翅膀,使他们在未来人生发展道路上少一分坎坷和失误,多一份健康和成功。

1、从学生自身角度。

小学生自身心理品质尚未定型,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应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区分游戏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把上网玩作为逃避生活问题和调适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

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要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的外部支持.此外,学生应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树立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

同时还应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良好上网习惯,避免网络成瘾症发生。

2、从家庭角度。

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更多理解与关怀.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受现实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应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小学生网上心理健康进行有力的维护与引导.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如: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地点、内容;和孩子一起上网聊天,一起做网页;常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和信息;安装过滤软件,使孩子远离黄毒等有害信息的侵蚀;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益的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孩子在网络中健康成长.对于患有游戏成瘾症的小学生来说(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者称为染上网瘾),找心理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3、从学校角度.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开展有关"网络上瘾症”内容的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等,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有意识地将小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当发现小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逃学及其他不良现象时,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迷恋游戏的深层心理原因。

对兴趣面过于狭窄的学生,要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教会其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对于那些在学校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我,沉溺于网络游戏以求心理满足的学生,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既转移了兴趣又满足了心理需求。

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

4、从社会角度。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关闭不良网站,取缔违规网吧,禁止未成年的小学生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与传播,严惩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相关的技术部门,也应承担起保护中小学生的职责,“过滤”有害信息,为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
目前对“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从对其他成瘾行为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心理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技术之一,其中以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家庭治疗、行为治疗最为常用,而行为治疗是使用最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行为疗法认为,成瘾行为是因为患者在长时间的行为过程中感受到了快感,这种感觉作为一种强化物将其行为固定下来。

因此,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既然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习得,也同样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消退。

在行为疗法中,厌恶疗法、放松技术和系统脱敏等在成瘾行为治疗中都是常用的
有效手段。

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与其他成瘾行为(如酗酒成瘾、吸烟吸毒成瘾、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一样,是因为感受到了快感,这种快感在刺激(网络)的不断强化下,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模式。

所以,行为疗法应注重于消除上网带来的快感和无法上网造成的心理压力。

现以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为例,从理论与治疗技术上模拟进行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临床上厌恶疗法是把不良行为与引起躯体痛苦的刺激结合起来,使病人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使病人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

躯体痛苦反应的刺激可以通过想象引起,也可以通过药物等化学手段或电击、弹拉橡皮圈等物理刺激引起.例如让网络成瘾者闭上眼睛,想象因为过度上网而导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责怪、成绩下降甚至失学等情景,使其强烈地感受到痛苦。

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催吐药引起恶心、呕吐。

呼吸急促等痛苦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当痛苦的体验与上网行为建立起条件反射,替代了由上网引起的快感后,上网成瘾行为就会消除。

但还需配合其他疗法,如行为塑造法来巩固治疗效果,直到网络成瘾行为完全戒断。

另外,心理学家对上网者及家属还提出以下建议:严格控制互联网络的使用时间,一天中最多不要超过8小时;每天应抽出2—3小时与同事和家人进行现实交流;一旦发现有“互联网络综合症”的各种症状出现,家属要强制限定患者使用网络的时间,并及时寻求相关治疗。

七、总述
网络成瘾的概念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

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等,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

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很多时间,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些行为称为成瘾。

” 无论学术界如何争论,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这一行为已经存在,并严重影响到网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南。

陈家麟。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3,(10)。

[2]杨玲.赵国军。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3] 金伯利·S·杨,毛英明。

网虫该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4-5.
[4]杨春.赵兰民.高志勤.张建萍网络成瘾障碍诊治进展[期刊论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3)
[5]赵萌.黄悦勤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