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题.概要
《遥感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遥感概述一、本章知识点1、遥感概念2、遥感技术系统3、遥感探测的特点4、遥感的分类5、遥感的应用领域6、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7、RS、GIS、GPS的结合二、思考题1、名词解释(1)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
是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解译应用的综合性技术。
(2)光谱特性: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吸收的特性不同。
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
(4)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2、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1)空间特性: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范围广)(2)时相特性:动态监测,更新快(动态性)(3)光谱特性:技术手段多样,信息量大(信息量大)(4)应用特性: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领域多)3、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它的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数据,并进行卫星接收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1)接收站:主要负责完成捕获跟踪卫星、传送接收卫星数据的任务。
(2)数据处理中心:将原始遥感数据做一系列复杂的辐射校正及几何校正处理,消除畸变,恢复图像,提供给用户使用。
(3)光学处理中心:可以生产应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比例尺的图像产品。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1)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0.05-0.38;可见光0.38-0.76;红外0.76-1000微米;微波1mm-1m;多波段遥感。
遥感概论期末重点[亲自整理]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的组成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如:侧视雷达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如:摄影机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四、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④经济性:能节省大量的经费、时间和劳动力。
五、遥感的发展简史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航天遥感阶段(1957-)六、电磁波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方向—由电磁振荡向各个不同方向传播。
七、电磁波谱【见右图】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光和微波波段八、电磁波性质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f·λ=c E=h·λ其中:E-能量,单位J; h-普朗克常数,h=6.626×J/s;f-频率;λ-波长;c-光速,c=3×108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九、勃朗源朗伯源—辐射亮度(L )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遥感概论复习
问题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1.遥感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P1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P13.遥感的特点?P54.遥感的信息源?遥感探测的依据?P35.遥感的类型?P3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重点:地物波谱特征难点:电磁辐射原理1.大气层次与成分?P262.散射现象的实质?P293.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P294.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P295.物体的反射状况?(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反射)P376.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P317.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8.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象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P35 9.黑体辐射定律?P19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4、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5、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1.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P46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特征?P53、P57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674.扫描成像和摄影图象有何区别?5.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有何本质的区别?6.如何评价遥感图象的质量?P80-P837.气象卫星特点?P488.海洋遥感的特点?P529.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P5810.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P5911.光/机扫描成像的概念?P6712.瞬时视场角(像元)的概念?P6813.总视场角的概念?P6814.固体自扫描成像的概念?P6915.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概念?P7016.微波遥感的特点?P7217.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P74-P8018.遥感解译人员需要通过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P8019.遥感图像的特征?P80-P83第四章--遥感图象处理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2、数字图像的校正3、数字图像增强4、多源信息复合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1.影响亮度值的两个物理量?P982.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P983.辐射校正的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P1004.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P1035.几何畸变校正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P1076.空间滤波的概念以及手段?P1167.彩色变换?P1208.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P1229.多光谱变换(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P12310.遥感信息的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P128 11.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P13012.简述多波段彩色变换的不同方法?P120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3、遥感制图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P1352.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P1423.摄影像片的特点?P1454.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P1455.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P1496.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P1537.遥感扫描影像特征?P1618.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P1619.微波影像的特点?P16310.微波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P16611.微波影像的判读方法?P17112.目视解译方法?P17113.目视解译步骤?P17414.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征?P17615.对比分析MSS影像与TM影像的不同特点?P154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1.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概念及其难度?P1872.按波段数量,遥感数字图像的类型?P1903.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的数据格式?P1904.航空像片的数字化过程?P1925.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原理?P1936.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P195、P196 7.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基本过程?P1958.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P399.计算机分类存在的问题?P20110.地物边界跟踪的方法?P203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P214-P21712.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P219第七章--遥感应用1、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2、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3、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4、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1.地质遥感的任务?基础?P2252.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地质构造的内容?P2313.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影像进行识别?P225-P230 4.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P2315.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P237-P2396.植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植物类型,监测植物长势?P240-P2447.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P2458.土壤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土类的识别?P249-P2529.什么是高光谱遥感?它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P25310.高光谱提取地质矿物成分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411.高光谱在植被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6第八章--3S综合应用1.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功能?P2612.GPS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其组成?P2643.RS的作用?P267概念第一章--绪论1.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包括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3.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4.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5.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6.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7.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8.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9.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象10.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象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2.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3.绝对黑体:一个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4.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太阳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6.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者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8.比辐射率=发射率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2.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方时)经过每个地点的上空,使资料获得时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3.高轨:指地球同步轨道4.摄影机:成像遥感最常用的传感器,有分幅式和全景式摄影机之分,通常的遥感探测和制图大都采用分幅式摄影5.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6.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有时为了获取较好的立体效果且对制图要求不高时采用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的现象,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8.感光特征曲线:横坐标为曝光量的对数值,纵坐标为胶片的光学密度9.光学密度:指胶片经感光显影后,影象表现出的深浅程度10.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遥感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A. 直接接触B. 间接测量C. 人工观察D. 遥感卫星答案:D2. 遥感技术中,SAR代表什么?A. 同步辐射B. 卫星遥感C. 合成孔径雷达D. 空间分析答案:C3. 以下哪个波段属于短波红外区域?A. 0.4-0.7微米B. 0.7-1.1微米C. 1.1-3.0微米D. 3.0-5.0微米答案:B4.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包括哪些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所有以上答案:D5.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的目的是:A.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 纠正图像的几何误差C. 增强图像的颜色D. 减少图像的噪声答案:B二、多选题1.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土地利用规划B. 环境监测C. 军事侦察D. 农业作物评估答案:A, B, C, D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光谱分离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白天获取数据。
(错误)2. 遥感技术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信息。
(正确)3. 所有遥感传感器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技术是通过遥感传感器在飞机或卫星等平台上,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获取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目标物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类型及其意义。
空间分辨率:指图像上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大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分辨率越高,能够获取的光谱信息越丰富。
时间分辨率:指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的能力,时间分辨率越高,能够更频繁地监测同一地区。
五、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遥感复习资料第⼀章:遥感概论⼀、遥感的概念:1、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标或⾃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种技术。
2、遥感的定义(2):从不同⾼度的平台上,使⽤各种传感器,接收来⾃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加⼯处理,从⽽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
3、遥感的定义(3):遥感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标,利⽤传感器获取⽬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分析,获取被探测⽬标、区域和现象的有⽤信息。
4、遥感系统构成:(1)传感器(2)遥感平台(3)地⾯控制系统(4)数据接收系统(5)遥感应⽤系统5、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据地⾯的⾼低划分地⾯遥感:100m以下平台与地⾯接触,航空遥感:100m-100km以下的平台,航天遥感:100km以上的平台,2)按探测波段划分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 µm之间。
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µm之间。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 µm之间。
微波遥感:波段在1m m ~1 m之间。
注:微波遥感的特点:①能全天候,全天时⼯作②对某些特殊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③对冰、雪、森林、上壤等具有⼀定的穿透能⼒④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⑤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遥感的应⽤:1、遥感在资源调查⽅⾯的应⽤:①在农业、林业⽅⾯的应⽤②遥感在地质矿产⽅⾯的应⽤③在⽔⽂、⽔资源⽅⾯的应⽤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的应⽤:①在环境监测⽅⾯的应⽤②在对抗⾃然灾害中的应⽤3、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的应⽤:4、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①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②⼈⼝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③利⽤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断裂活动;全球性⽓候研究和灾情预报;世界冰川的进退。
第⼆章: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1、电磁波的特性(1)电磁波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2、电磁波谱:3、红外线的特性:(1)⼀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2)物体温度越⾼,辐射的红外线越强.、波长越短(3)热辐射----即红外线辐射,热传递⽅式之⼀⼆、物体的发射辐射:1、辐射的三个定律:⿊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部分?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
它是⼀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取得其信息的⼀种探测技术。
从⼴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的不同⼯作平台上(如⾼塔,⽓球,飞机,⽕箭,⼈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总的说来当前遥感技术与应⽤正在从实验阶段向⽣产商品化阶段转化,这⼀进程构成了今后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向。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个⽅⾯:a新⼀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更⾼,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b遥感应⽤不断深化在遥感应⽤的深度和⼴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领域的开拓,遥感应⽤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动向c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持是遥感发展的⼜⼀进展和动向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是遥感的进⼀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并举例说。
(1)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遥感获取的地理信息不仅数量⼤,⽽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各种电磁波的辐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地物的景观及其分布状况,地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之间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
因此遥感⼿段的引⼊,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还可提供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和多波段信息;既可以提供模拟图象形式的信息,⼜可提供数字化图象的信息,既能获取⼆维的平⾯信息,⼜能得到三维的信息。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μ之间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mμ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mμ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遥感概论学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绪论1.什么是遥感遥感:一种在远离目标,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
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的处理;遥感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甚至空间的从遥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判读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包括:遥感试验系统;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应用系统2.遥感的分类、被动遥感、主动遥感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按研究对象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按应用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按应用领域分: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军事等主动遥感:指从传感器系统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如主动传感器:雷达被动遥感:指由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主要是热辐射) 的遥感系统。
如各种摄像机、扫描仪、辐射计3.遥感技术的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性。
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可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工作波段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能用于洪水,土地利用,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等监测4)用途广,效益高5)约束少,不受地利、交通、国界等限制(二)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等基本概念;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谱段答: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第⼀章⼀、遥感:⼀种远离⽬标,不与探测⽬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提取、判定、加⼯处理及应⽤分析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系统是⼀个地⾯到空中,乃⾄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的完整技术体系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四、遥感的分类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m)③按传感器的⼯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④按数据获取⽅式:成像遥感;⾮成像遥感五、遥感的特点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的发展热点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建⽴适⽤于遥感图像⾃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C=λ*?粒⼦性:光电效应波粒⼆象性:E= h*?;P=h/λ波粒⼆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发射率就⼩)四、电磁辐射定义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后产⽣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
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射辐射通量之⽐。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射总能量之⽐。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遥感概述一、遥感:是以中国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数据采集的环节:太阳辐射——地物反射——传感器接收三、遥感探测的特点:(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二)动态监测。
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四、遥感的分类(一)按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二)根据电磁波工作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1mm – 1m)(三)根据工作原理: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四)根据资料的获取方式: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五)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遥感和常规遥感。
(六)根据应用领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等。
五、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它用于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卫星数据,并进行卫星接收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的技术研究,它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
作用:(一)数据的传送与接收;(二)数据加工六、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一)多分辨率多平台遥感并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二)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三)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四)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一、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也称电磁辐射。
当电磁电磁振荡进入空间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了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特性:1.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2.电磁波具有和光波相同的特性;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4.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时会发生一系列现象;5.电磁波是横波。
(二)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以下哪种波长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 C, 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类型?A. 光学影像B. 雷达影像C. 声纳影像D. 红外影像答案:C3. 遥感技术在以下哪个领域中不常用?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军事侦察D. 天气预报答案:D二、填空题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_________来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传感器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_________。
答案:时间分辨率3.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光谱分辨率的不同三、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评估、军事侦察等。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并简要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表面积大小,它影响着图像的清晰度;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可分辨的光谱波段的数量和宽度,它影响着数据对特定物质的识别能力;时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获取的频率,它影响着对地表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
四、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可以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水体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问题。
例如,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识别不同植被类型,评估植被健康状况,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信息。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发生森林火灾,遥感技术如何帮助评估火灾影响范围和程度?答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火灾发生地区的热红外影像来评估火灾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热红外遥感数据能够捕捉到地表温度的异常升高,从而识别出火灾区域。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概论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考点《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各有那些特性?5.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两者有何不同。
6.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7.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8.什么是大气窗口?9.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10.热辐射的定律有那些?主要内容是什么?11.感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12.区域航空摄影中为什么要有重叠?重叠率是多少?为什么航向重叠要比旁向重叠的重叠率高?13.什么是中心投影?中心投影有那些特点?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那些不同?14.如何确定航空像片的比例尺?航片上各处的比例尺是否一致,为什么?15.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投影误差?投影误差的规律是什么?16.航片判读中主要依据那些判读标志?17.试说明热红外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
18.热红外图像的判读标志有那些,它与常规判读标志有何不同?19.什么是侧视雷达?试说明侧视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
20.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由哪两种分辨率组成?从近射程至远射程是如何变化的?21.试说明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
22.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说明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23.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几种?波段是怎样划分的?各种传感器中各个波段的分辨率是多少。
24.为什么陆地卫星轨道要与太阳同步?25.什么是太阳同步卫星?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26.SPOT卫星传感器的特点与陆地卫星有何不同?27.试说明极轨气象卫星图象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28.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点?29.名词解释: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出射度等。
30.电磁波:速度=波长*频率31.红、绿、兰的互补色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A )一、 名称解释1、辐射畸变: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
但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发生改变。
P982、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 L 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 )cos ( q A L W F = 。
P183、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 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P804、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
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5、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P61二、 计算题已知由太阳常数推算出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M=6.284×10 7 W/m 2 ;求太阳的有效温度和太阳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λmax 。
解:根据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M=σT4 K K W m W M T 5770 10 67 . 5/ 10 284 . 6 ó 4 8 2 7 4 = ÷ ÷ ø ö ç ç è æ · ´ ´ = = - -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λmax =b/T=2.898×10 -3 m·K/2770K=0.50μm三、 问答题1、像点位移的特点:P61① 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高差 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 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② 位移量与像点距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 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 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遥感概述一、遥感:是以中国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数据采集的环节:太阳辐射——地物反射——传感器接收三、遥感探测的特点:(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二)动态监测。
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四、遥感的分类(一)按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二)根据电磁波工作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1mm – 1m)(三)根据工作原理: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四)根据资料的获取方式: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五)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遥感和常规遥感。
(六)根据应用领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等。
五、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它用于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卫星数据,并进行卫星接收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的技术研究,它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
作用:(一)数据的传送与接收;(二)数据加工六、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一)多分辨率多平台遥感并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二)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三)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四)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一、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也称电磁辐射。
当电磁电磁振荡进入空间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了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特性:1.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2.电磁波具有和光波相同的特性;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4.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时会发生一系列现象;5.电磁波是横波。
(二)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
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总的说来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正在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商品化阶段转化,这一进程构成了今后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向。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力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b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c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
(1)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遥感获取的地理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各种电磁波的辐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地物的景观及其分布状况,地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之间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
因此遥感手段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还可提供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和多波段信息;既可以提供模拟图象形式的信息,又可提供数字化图象的信息,既能获取二维的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维的信息。
从而使获取的地理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侧面全方位的特色,大大拓宽了地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为当今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些数据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源。
(2)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往地理学传统工作方法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以点、线逐渐过渡到区域面上的分析研究,现今由于遥感信息的应用,则可首先从面上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这样大大减少了实地观测的野外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当前遥感信息作为现代地理学进行地理学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不但为地理分析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地理分析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为地理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如:a 在地质上,对研究区域构造,找金,找煤,找地下水,大型工程的稳定性评价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b 水资源方面,如青藏高原以往300年来先后历经了150多次考察,查出了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利用遥感不仅对以往的湖泊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而且还补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c 最近师大学等高校利用遥感和GIS 监测影响我国气候的沙尘暴天气。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各有那些特性目前遥感技术应用的波谱段,主要是从紫外到微波的围。
波长围的划分如下a 紫外波段 0.01m μ—0.40m μ;其中只有0.3—0.4m μ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小,小于0.3m μ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
目前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石的分布及水面油污染的监测。
b 可见光波段 0.40m μ—0.76m μ它可分为: 紫色光 0.40m μ—0.43m μ兰色光 0.43m μ—0.47m μ青色光 0.47m μ—0.50m μ绿色光 0.50m μ—0.56m μ黄色光 0.56m μ—0.59m μ橙色光 0.59m μ—0.62m μ红色光 0.62m μ—0.76m μ可见光可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可见光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c 红外波段 0.76m μ—1000m μ(1mm )它可分为:近红外波段 0.76m μ—3.0m μ(反射红外)中红外波段 3.0m μ—6m μ(热红外)远红外波段 6m μ—15m μ(热红外)超远红外波段 15m μ—1000m μ(热红外)d 微波波段 1mm —1m它可分为:毫米波 1—10mm厘米波 1—10cm分米波 0.1—1m5.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两者有何不同 总的特点:都属于自然辐射源自然界中最大的两个辐射源是太阳和地球。
太阳是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热)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1. 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覆盖了很宽的波长围。
(2)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4-0.76m μ之间的可见光波段。
它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50%(将近一半),所以太阳辐射一般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主要由太阳大气辐射所构成,在射出太阳大气后,已有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太阳大气所吸收,使太阳辐射能量受到一部分损失。
(4)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约1.5×108km )(即1.5亿公里),全程时间500秒。
地球挡在太阳辐射的路径上,以半个球面承受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各部分承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相等。
(5)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所以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的衰减。
2. 地球的电磁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m μ),主要是反射信息(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它只能在白天接收太阳的辐射能。
另一部分是长波(6m μ以上)主要是发射信息(热辐射),它既能在白天发射也能在夜间发射。
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在9.66m μ处,属于远红外波段围。
图2-4是太阳和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
(插入P20页的图2-4)由图可得出三个结论:(1)当m μλ3<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它包括可见光,近红外与近紫外的能量,且以可见光的能量为主。
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极弱。
(2)当m μλ6>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物发射的长波辐射(热辐射)能量为主,峰值波长在9-10m μ处,故以远红外为主。
发射信息,白天、夜晚均可接收。
(3)当λ在3-6m μ时,即中红外波段位置时,太阳与地球的热辐射均不能忽视,所以在进行红外遥感时摄影时间常选择在清晨时分,目的是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
6.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1)瑞利散射:由较小的大气分子引起的。
当微粒直径d 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即λ<<d ,所引起的散射称瑞利散射。
一般地 10λ<d 时,ϕ=441λγ∝它主要由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也叫分子散射。
当波长大于1m μ时,瑞利散射可不予考虑,故红外线和微波可以不考虑瑞利散射的影响。
但在可见光中由于波长愈短,瑞利散射的影响愈大,如晴空呈兰色,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把波长较短的兰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2)米氏散射:当微粒直径与波长相差不大,即λ≈d 时,所引起的散射。
ϕ=2;21λγ∝米氏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气溶胶所引起的。
由于大气中的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76~15m μ的红外线的波长相近,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有影响。
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都属于选择性散射。
即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3)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λ>>d 时,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当λ>d 时,0=ϕ,γ为一常数,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因此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出现这种散射。
常见的云或雾均由大水滴组成,即λ>>d ,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散射均相同,呈白色。
这种散射将使传感器接收到的数据受到严重影响。
补:综上所述,太阳辐射的衰减主要是由于散射造成的。
散射衰减的类型与强弱主要与波长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瑞利散射是主要的。
由于瑞利散射的缘故,紫外线在地面极弱,也很难作为遥感可用的波段。
当波长超过1m μ时,瑞利散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在波长大于0.5m μ时,米氏散射超过了瑞利散射的影响。
在微波波段,由于波长比云中小水滴的直径还要大,所以小雨滴对微波波段是属于瑞利散射,因此微波有较强的穿透云层的能力。
(41λγ∝,λ很大,γ很小)。
7.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按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物体反射、吸收、透射电磁辐射的能力,可用物体反射能量、吸收能量和透射能量占入射能量的比例系数(或百分率)来表示。
即:E 入射/ E 入射= E 反射/ E 入射+ E 吸收/ E 入射+E 透射/ E 入射=1也可以写成:1=ταρ++ (1) 式中:ρ—反射率α—吸收率τ—透射率对于不透明的物体而言,τ=0,因此(1)式可写成:1=+αρ上式表明,地物反射率越高,其吸收率越低;吸收率高的物体,其反射率就低。
自然界中不同的地物反射率是不同的,表现为不同的光谱特性,即使同一地物由于表面情况不同,其光谱特性也会发生变化。
8.什么是大气窗口?太阳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围。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9. 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
水体的反射率,除镜面反射方向外,在各个波段都较低,一般在3%左右。
清水的反射率一般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m μ(橙光)处下降至2~3%,到0.75m μ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吸收体。
混浊水的反射波谱曲线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2)植物的基本波谱特征是:1)可见光绿波段0.55m μ附近有10~20%的反射峰。
2)近红外波段0.74~1.3m μ;0.8~1.0m μ;0.7~1.4m μ间具有50~60%的强反射峰。
3)1.35~2.5m μ;1~3m μ部分是一个衰减曲线。
在0.45m μ和0.65m μ,近红外波段1.5m μ、1.9m μ和2.6~2.7m μ附近具有强烈吸收。
究其原因,可见光波段中(0.7m μ)的吸收是由叶绿素吸收引起的。
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是由细胞液和细胞膜中的水分子造成的。
补:影响植被光谱特征的因素a.植物的疏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