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素养甄选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

但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难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成就和问题。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答案示例:
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民抵制集体化,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总体而言,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喜忧参半。
3.讲解题型三:列举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并分析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示例: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包括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立,以及国防实力的增强。这些成就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农村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城乡差距加大。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于具体政策和实施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其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苏联时期的宣传画和歌曲,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氛围。
此外,课堂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表现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足。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时空观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历史时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建设过程、政策实施细节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深入的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尚需培养。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理解并感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新课导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的创新精神,体会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前进及艰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结苏联模式的启示。

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二、探究新知(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续表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材料展示: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提示: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但是它的工业化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呢?结合课本P48到49第一段话,小组讨论分析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提问学生,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三)农业集体化
由于要进行工业化,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国家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在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影响了工业化的进行,所以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结合框架介绍本课构成。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
首先来看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P47,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和目的。
于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实行,结合课本P47填写导学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四人一组,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学生通过导学案图表与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4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苏联1922年底成立
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1)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落后;
(2)国际形势严峻,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6自主预习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相关问题
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学生自主预习再师徒交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与目的。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初三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初三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2.结合教材和史料,说说卡德纳斯进行改革的举措以及改革影响。

归纳总结: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与影响措施:(1)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3)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范畴,在教材中的地位相比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教师忽视对本课的讲解,讲解流于形式。

本来内容特别丰富的一课却弄得很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对本课同样重视,给学生补充史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讲故事,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山东权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所需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巩固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

教师出示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新经济政策衣业..•.•:字行桑粮收集制••.1...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使••A.1J zj**1H-*J用雇佣万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

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3年月日上课时间:2023年月日
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高喊“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俄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3.结合数据图表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启示:所以对我们的启示“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关注民生,要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一)苏联的工业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图1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图2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教师提问: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2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点:重工业。

成就: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成就,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二)农业集体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1)原因: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
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4)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要进行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扬共产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材料二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提示:以苏联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苏联模式:
1. 苏联模式的形成
(1)小结(背景):因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来看一看,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后国家的构成。

变成了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的这样的一个比例,也就是说当时的苏联,它实现了一个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由剥削阶级向消灭剥削阶级的过渡。

【过渡】那么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建立:这个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宪法就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特征:苏联模式有什么特征呢?在接下来的相关史诗小字部分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概括成一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表现:①经济上: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