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赵培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十月革命”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但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怎么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
在实践中没有世界可供参考的现实依据。
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俄的领导人,苏联的领导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也经历了许多挫折。
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这样一部分内容,首先是从苏联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的。
列宁逝世以后是1924年的1月,列宁逝世之前,在他晚年期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自己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思想观念。
那么,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具体地或比较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他建设思想核心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而且我们前一堂课也说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确实对整个苏俄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好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迅速地化解了社会的矛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适应了人民的物质利益的需求。
不幸的是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逝世以后不久,就被他的后继者所终止了。
新经济政策为什么会终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长期的诸多争论,如何来看待新经济政策终止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新经济政策的终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正是由于党的高层领导人对于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存在着不同,于是才导致了这样一个政策最终地终止,这是在理论层方面的。
第二个方面,现实的发展层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首先我们来看理论认识层面,新经济政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
在列宁逝世以后,不同的党的高层领导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样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在危机时刻,在社会矛盾十分而产生的一种妥协退让之策,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确是一种倒退,但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这是一种战略的退却,是一种在特殊时期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战略,以这样的手段和战略来赢得发展的喘息之机,因此,当我们喘息过来了,当我们已经解决了社会矛盾的时候,这个政策当然是要终止的。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 阶段。
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 建色彩,对内进行压榨,对外推行扩张和瓜 分世界的政策。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殖民地人民的反 抗斗争此起彼伏。
主观条件⎩⎪⎨⎪⎧ ①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召开。
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 诞生。
2.二月革命⎩⎪⎪⎨⎪⎪⎧原因:一战使俄国局势恶化,人民群众掀起反战、反饥 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
过程: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转为起义。
结果⎩⎪⎨⎪⎧ ①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②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进程⎩⎪⎪⎨⎪⎪⎧《四月提纲》⎩⎪⎨⎪⎧ ①俄国革命第二阶段应使政权转移到 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 武装起义的方针。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
《告俄国公民书》的发表,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
4.结果⎩⎪⎪⎨⎪⎪⎧ 建立新政权⎩⎪⎨⎪⎧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 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 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革命。
5.意义⎩⎪⎨⎪⎧(1)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 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初中历史笔记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背景: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内容: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征(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5、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的建立:①时间:1922 年②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②时间:1926③措施:a.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b.优先发展重工业;3、如何评价苏联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1928 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直接目的:解决粮食危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1、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兴起
八年级历史上册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兴起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兴起是20世纪初全球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文将从背景、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兴起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 背景20世纪初,俄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和工人遭受压迫和剥削,政治腐败严重,国家经济衰退。
这种社会情况为苏联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 苏联的建立(1)二月革命: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
这一革命导致了临时政府的成立,但并未解决工人和农民的根本问题。
(2)十月革命:同年十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迅速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3. 社会主义的兴起(1)战时共产主义:苏维埃政府在国内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和资源国有化,解决了农民和工人的经济问题,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2)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部分私人经济活动的恢复,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基础。
(3)五年计划: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五年计划,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成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4)政治改革:苏联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推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和民主。
同时,苏联积极扩大对外援助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4. 结语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兴起,为20世纪世界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苏联的建立也给予了其他落后国家以启示,激励了全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斗争。
总之,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兴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改变了苏联自身的命运,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基础模块)上》——1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经济困难。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 大成就。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10月,将“四人帮”隔离审查, 粉碎“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 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 国家的历史很短,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建设成就
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 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500多个大中型项目,工业生产 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 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外交成就
0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04 中美、中日建交
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03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国防建设
导弹部队的发展
导弹部队在现代化军队中不可或缺。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 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 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 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 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第 贰
讲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 国防建设 2. 外交成就
国防建设
陆、海、空军的建设
我国陆军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 更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体系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和政治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一、经济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在20世纪初,苏联经济几乎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苏联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指导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农庄。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苏联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不发达,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农业集体化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农民对于集体化的抵制和不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
二、社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苏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首先,苏联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国家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苏联建立了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苏联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苏联实行了医疗保健的普及。
苏联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苏联的社会改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政治体系苏联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小高考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7至13年江苏学业水平真题分解)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答案:D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答案:C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
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大纲]●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梳理】●俄国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衩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第三部分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部分现代历史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013.海南单科·18)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
领导人的更迭: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二
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
苏 联
化的总方针。 政策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
的
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工 业
3、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
和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 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 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 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 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三 苏 联
背景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高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度 集 中
特点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经济: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的
作用:使苏联三十年代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
济 政 治 体 制 的
1、经济:缺乏足够的动力的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 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 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引导 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 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32卷, 221—222页)
项目
年份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9、(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0、(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B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调整:经济危机之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的局部调整
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 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 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 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 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 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了艰苦 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背景
经济困难(战争、违背规律、国家无力领导企业) 政治危机:农民暴动
2、内容:
私有、自由贸易 3、拓展:①“新”在哪里?
②实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
③目的?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奠定
“社”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权。 ④影响?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
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思想 觉悟极高。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 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精品课件
三、农业集体化 1.目的: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 粮食问题。
2.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 . 措 施 : 苏 联 开 展 了 消 灭 富农 运 动 , 政 府 也 从 多 方 面 支 持 集体农的庄建设。
四、苏联模式 1.形成: 193年6 ,苏联公布了 新,宪规法定苏联是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2)工商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自由贸。易 (3)分配制度:实行 按劳取的酬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促联使盟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2)1925年, 斯大提林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0.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 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粮都不 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 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9.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
A.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C.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工农社。会新主宪义法国标家
志着
的形苏成联。模式
2.评价
(1)积极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反法西斯胜战利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9
3.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 ①背景: 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②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 拉机站,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③影响: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①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②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 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3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 3、内容:3.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实行自由贸易; 4.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5.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2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13
4
1.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 4、作用: 盟; 3.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6
请注意区别: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12.25-今)
苏联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在苏联现存时期被批评和赞扬过。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全面计划的经济结构,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1.政治制度的探讨苏联的政治制度采用的是一党制,即由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党与群众的联系触及到了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组织形式和政治要求来自于它代表的阶级和国家利益。
苏联宪法规范了政治制度的建设,宪法规定组建苏联一共由苏联共产党、数十个共和国的共产党组成。
此外,宪法规范了选举制度和国民法。
这些规则是对政治制度的把握,有助于制度稳定的建立,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另外,苏联政治制度的特点还包括实行军事化和权威化。
语言、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规定。
领导人的讲话是全苏联的指导性文件,而且必须严格遵守。
这样的制度对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规划。
经济规划委员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组织,每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都由它制定,经济计划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种全面计划的经济结构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与此同时,苏联还在教育、文化、卫生、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全面进步,这些都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历史发展中也遇到过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政治制度上,对民间社会的压制和对于市场经济的束缚导致了苏联经济的瓶颈。
同时,在历史进程中也出现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如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更替。
但是,正是这些诸多变革促进了苏联的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苏联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种联系形成了特定的国家形态,这种形态对于苏联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和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苏联的这种特定性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关注并思考的是怎样在当今这个时代下,创造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主整理】(先快速浏览教材标题及正文,建立知识网络,再结合学案把握要点和细节。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1)国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2)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不断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3.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评价(1)积极作用①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作用: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的新情况,俄国面临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2. 实施(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①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②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的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建设主备人:李杰审核人:焦玉花时间:2012.4.26 【课标要求】【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一战激化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列强武装干涉;苏俄严峻形势。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征: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4)成效: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5)局限: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暴动频发;国家无力组织企业生产。
(2)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3)特征:利用市场经济因素发展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局势;是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1)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2)主要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成就①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措施①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开垦荒地。
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扩大企业和地方生产自主权。
(2)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②只是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影响:取得一定成效,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改革重点在农业上,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2)影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混乱,民族分裂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自主检测】1.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
”其中符合“做得太过分了”的是( )A.政府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B.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D.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 “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3.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
”这表明( )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5.“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7.“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课堂学习案【重点精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二、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
斯大林模式”。
1.历史条件(1)国内条件:苏联经济比较落后,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
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政治体制。
(2)国际条件:①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知之甚少。
②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了苏联加速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与有利条件。
苏联的国民经济自成体系,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市场的时机,大量引进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2.评价(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晨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援作用.(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
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重点提示]“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建国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二战后,苏联继续沿用。
斯大林模式”.不思改革.而把其奉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社会主义样板,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重点提示]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4)苏联改革的失败.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由折性和艰巨性.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四、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区别1.背景不同:罗斯福新政是存1929—1933年经济大危饥的背景下进行的;。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形成的。
2.内涵不同: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把美国的私人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影响不同: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大林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后来越来越僵化.为以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五、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典型例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考查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两大政策的不同【例题1】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曾于1920年底启程赴苏俄考察,1921年1月25日抵达莫斯科。
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瞿秋白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A.农民交纳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二、斯大林体制:结合近年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反思考查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例题2】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
与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评价相吻合的主流观点不包括( )A.当时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B.压抑了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在20年代末面临的问题D.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斯大林体制能集中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课堂检测】1.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2.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3.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