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2、是由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 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邓小平
我们的现代化面临两大任务
信息化为标志的 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工业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1958年中国流行这样一首豪情满怀的大跃进民歌:
五年计划看三年, 苦战三年看头年, 赶上英国用不了十五年, 嗨吼嗨吼嗨吼, 十五年十五年,嘿嘿十五年!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1958年5月,党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概括提出了:“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同时,计划指标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即建设速 度不是一般地超过过去的中国,一般地超过资本主义 国家。建设速度要成倍地、几倍地以至几十倍地超过 过去的中国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不发达。水平低、不平衡、 多层次; 不完善。所有制、分配制度。 不成熟。民主政治不成熟,法制不健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不成熟。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
资产阶级思想存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 大)


⑴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阶段; 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 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 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⑶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 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⑷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 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⑸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 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建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的起源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

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

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

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他们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表示一种思想,二表示一种运动,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

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一种理念,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作为一种理念,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同时也伴随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

其中既有16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的,空想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20世纪40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实验。

二、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实际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比尔-盖茨以720亿 美元的净资产连续第20 年蝉联美国首富宝座。 沃伦· 巴菲特的净资产是 530亿美元。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
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 义。”
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从生产力 角度讲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从生产关 系角度讲的),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则是从社会主义 本质和理想目标角度讲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华西村
五是“斗”
为什么我们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根本问题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 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多年来,在我们的社 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 倾向。
二是我们曾经把苏联模 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 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 的社会主义观念。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实行计划经济;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阶级和国家将逐步消亡;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 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 港。史称“大逃港”。
全村小车五百多辆,多数人家有小汽车,, 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 华西农民的住房已经历五代变化:草房、 平房、楼房、别墅。全村现有 1000多幢 别墅,每户人家居住面积最大的600多平 方米,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米。

《马原》第六章

《马原》第六章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 历史功绩和局限
﹡两大功绩
第一: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 主义制度 第二: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 许多天才的设想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新社 会的设想有许多合理的成份:
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采用大机器生产,实行有计划生产 人人劳动,按才能、劳动、或需要 进行分配; 消灭三大差别; 国家消亡。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复活的奴隶制 社会,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地狱 和贫困的温床,资本主义不可避免 地会发生经济危机。他还将人类社 会分为四个阶段,就是蒙昧、宗法、 野蛮、文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 过是暂时的阶段,在对资本主义进 行批判后,他设计出的未来理想社 会叫“和谐社会”,这种理想这会 是一种以自愿、有纪律参加为原则 的生产和消费的协作组织。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和谐社会” 所代替。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是迄今人类历史 上最广泛、最彻 底、最深刻的革 命,是不同于以 往 一切革命的 最新类型的革 命。
1917年十月革命,工 人赤卫队和革命军队 攻打冬宫。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 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 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 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 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三个缺陷:
第一: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 客观规律,因而不能科学地 阐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 必然衰亡的历史规律;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 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 途径;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 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 找不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 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 列 宁 毛泽东 斯大林
•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 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 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 达的社会主义。 • 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 能需要更长时间。
“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 内,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6年9月)
• 大跃进,浮夸风 • 1958年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是金桥) • 认为共产主义的实 现已经为时不远了。 •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 乡宣布(1958年)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 开始之日。
方法论 提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 提出社会主义 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 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后来 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十二大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
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 征,物质文明不发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十四大

1992.10,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十五大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1997年,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 特征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记住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思考题1 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知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目的3、能够记住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思考题2比较 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4、能够分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的必要性及其扩大化的危害5、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失误;思考题3比较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

6、能够分析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出现的原因7、能够记住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意义8、能够归纳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中共八大?例1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A.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D.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背景是什么?讲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问题3: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问题4: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例2 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高耗能问题5: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哪些?问题6:分析十年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说明了什么?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题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C、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D、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2.中共“八大”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A.调整国内的阶级矛盾B.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D.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1957年整风运动内容不包括()A、反对党八股B、反官僚主义C、反宗派主义D、反对主观主义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整顿党的作风D.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5.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A.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引导6.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主要在于()A、突出阶级斗争B、忽视了客观规律C、“好”和“省”没有具体标准D、提法不全面7.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乘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B、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C、无计划的盲目垦荒D、“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8.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9.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10、“左”倾思想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始于()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三年困难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1、1956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况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12.为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中共召开的会议是()A.北戴河会议B.七千人大会C.最高国务会议D.八大二次会议13.下列对七千人大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A.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平反14.1960年党为调整国民经济制定的“八字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改革、整顿、提高C.改革、巩固、充实、提高D.整顿、改革、巩固、提高15.十年建设时期建成的重要钢铁基地是()A.武汉、包头B.武汉、鞍山C.鞍山、包头D.包头、攀枝花二、巩固题1.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 1956年到1957年3月间,全国约有10000工人罢工和10000学生罢课,农民掀起闹退让和闹缺粮的风潮,知识分子纷纷对时局发表不同意见。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的]通过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对⼤学⽣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进⼀步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列宁斯⼤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产阶级⾰命的⼿段或形式问题2.⽆产阶级⾰命的发⽣问题[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引⾔: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这⾥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词有⼴义与狭义之分。

从⼴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等同。

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情况。

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决不是某种政治问题或政策性问题,希望我们不要戴上有⾊眼镜看她。

她深深地扎根于⼈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之中,是⼈类先进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是⾼难度的理论问题,具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蕴。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经过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到19世纪初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产⽣使其达到了顶峰,历时300多年,与资本主义⽣产⽅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业、⼿⼯⼯场和机器⼤⼯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 评价:
(1)基本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对国力增强,防御帝国主义侵略起到过积极作用. (2)其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 展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3)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社会发展造成 很大消极影响,1936---1939年的大清洗运动是 突出表现.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标志: 1936年宪法(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 苏联的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 的 内容: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 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 代表苏维埃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意义: 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D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导致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经济 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重工业,比例失调 A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强调公有制
B
1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 下来的事件是( ) C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D.斯大林全面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练习
4.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目录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

目录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
世界现代史
上册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全书目录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五章 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全书目录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第七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主要影响 第八章 各国反法西斯斗争与世界大战的迫近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章 20 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第三节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进程 第三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第四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 第三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十章 20 世纪上半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节 20 世纪上半期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第二节 科技进步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上半期的哲学社会科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节 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 第二节 苏维埃俄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斗争 第三节 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 世界
第一节 英国的相对衰落与法国的重建 第二节 德国魏玛共和国与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第三节 美国的经济繁荣与日本的政治转变 第四节 欧洲国际关系的调整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课堂教学设计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回忆一下,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引导、提示)生:(思考,回忆相互提示,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评述后,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由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我们要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左右的时间,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板书第六章课题)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把教材中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找出来并按时间顺序写在笔记本上。

可以互相议论。

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生:(按教师要求阅读和摘录教材内容)师:(观察学生阅读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部分学生汇报结果,并由其他同学修正、补充后,教师简评)我相信同学们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一定会有所了解,哪位同学为大家谈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鼓励)生:(部分学生发言)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评价和总结,激疑启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1.转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有利条件师: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缺乏经验,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

(让一名学生读书上概括的三条有利条件。

教师进行简要讲解)生:(读三条有利条件)2.《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的有关内容,包括小字、材料和图片,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打出投影片:①《论十大关系》提出的据是什么?请用材料简要说明。

②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的目的是什么?③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的是什么问题?请简要分析说明)生:(看书、思考、讨论问题)师:(请部分学生分别对三个问题发表看法,其他同学补充修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下列观点:①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建设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6章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6章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明确马 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难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 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① 脱离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
② 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列宁说:“为了拯救国家,拯救 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 这样做。” 但是,“用无产阶级 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 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 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3.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年)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① 实行粮食税; ② 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贸 易自由; ③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利用国家资本 主义: A、租赁制;B、合作制;C、雇佣制。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 义制度的不合理。
② 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③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功绩: ①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 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②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 火花; 局限性: ①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 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 力量; 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 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式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式版
B
1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
下来的事件是( )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C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3)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社会发展造成 很大消极影响,1936---1939年的大清洗运动是 突出表现.
练习
4.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下列有关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 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 公有制 B.它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D.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 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D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B.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C.重工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D.增强苏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D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节内容概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1936年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种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在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

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 苏联的工业化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情况: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托马斯· 莫尔(英国) (ThomnasMore,1478-1535年)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在 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关于 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 》)一书 中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 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 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 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 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 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 美好图景。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 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 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事件实质: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失败,而是背离马 克思主义的结果。
视听
东欧剧变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 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锻炼, 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 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苏联解体
幻灯片 5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政治保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 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经济方面
发展战略
经济体制
形成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体制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政 治 方 面
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并非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
苏联模式的作用
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提高; 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 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7《马原》第六章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第一部分)

7《马原》第六章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第一部分)

• •
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 的革命,而将是一切文明国家里, 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 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 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 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 高而定”。

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 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将在某一 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在一 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相继 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 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 1、空想社会主义
• 19世纪上半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 旧制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对社会主义新制度作 了天才的描绘。但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经济根源;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 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不具备科学的 和实践的品格。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 傅立叶
2、科学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一,实行粮食税制 度,开放市场,实行 自由贸易,允许农民 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 品; 第二,允许私人小工 业企业发展,允许通 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 ,实行国家调节商业 和货币流通;
第三,把商业原则引 入国有企业,进行 经济核算,对职工 实行物质奖励; 第四,试行租让制 、代购代销等国家资 本主义形式,作为由 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桥梁。
(2)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 • 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 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者少数国家取 得胜利新理论,即“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1913年英德美法状况比较

工业产品数量所占位次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3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内战以后苏俄所面临的形势和经济发展规划1920到1921年初,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俄共(布)及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当时苏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不仅使得这个转变十分必要,而且也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国际方面来看,1920――1921年,在苏俄的积极努力下,他和西方的邻国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订立了和平条约,随后又和比邻的东方国家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缔结了和平条约和友好条约,这样就使得苏俄同他邻国的各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列宁说:“这就保证我们能从根本上专心从事经济建设事业,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安心地、坚决地和满怀信心地进行工作。

”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均势。

这种均势表现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以后失败而告终,面对苏维埃国家不容抹杀的这一实事,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迫于国内劳动人民的压力和经济危机的深刻化,因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考虑和苏维埃俄国进行事务联系,不得不暂时承认他或半承认他,不得不同他发展贸易关系。

因此在1921年3月以后,苏俄先后同英、德、意、奥、瑞、捷签定了贸易关系协定。

这种结婚时的出现,就为苏俄的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但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大国不仅不承认苏俄,而且时刻准备扼杀他。

内战结束时,列宁就说:“现在,我们使许多强国不敢再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但是,会不会长久,我们不能担保。

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向我们进攻。

必须对这一点有所准备。

因此,首先应该恢复经济,应该使它牢固地站稳脚跟。

”“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经济,那末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后面,我们就会挨打。

”从国内来看,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的国民经济已经是千疮百孔,穷困不堪。

1920年,大工业的产量几乎比战前减少了86%,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

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

国家的状况正如列宁所说的,面临着“经济崩溃的深渊”,再加上1920-1921年俄国发生大旱灾,使得500万人在饥饿中丧身。

国民经济的瘫痪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从工人来看,由于工厂缺乏原料,工矿企业纷纷倒闭,不少工人迫于饥荒,纷纷跑到农村,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涣散,工人农民呈现不满情绪,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遭到削弱。

1921年2月,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城市都发生过罢工;从农村来看,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和禁止贸易的措施极为不满,有的甚至公开在会议上高喊“打倒苏维埃”的口号。

1920年秋,有13个省被迫停止余粮收集制,到1921年春,由抚弄煽动的农民暴动几乎遍及全国,工农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危险,指出只有迅速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才能摆脱现在所处的悲惨境地和所忍受的饥寒,才能打退资本家在稍事休息之后可能重新挑起的内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葬送一切。

列宁依据上述客观事实,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明确指出:军事斗争的一个阶段就要结束,“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

一九二O年十二月,列了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目前我们正处在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

”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最重要决议是《全俄电气化计划》,这是苏联第一个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吸收全国二百多名最优秀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前后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而制定出来的。

计划规定,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除修复旧电站外,新建电站三十座,总发电能力为一百五十万千瓦。

以能源为物质基础,甩最新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

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工业不仅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总产值增加一倍厂在农业中广泛实施改良土壤和灌溉制度,改进农业技术,-在运输方面大力建造新铁路,现有重要铁路实施电气化。

全俄电气化计划是一个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纲领性文件。

列宁称它是“第二个党纲"。

全俄电气化计划的制定,加速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策的领导。

”俄共(布)为了迅速摆脱困难的经济局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一九二一年三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战时在农村中实行的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在通常年量下,粮食税数额为余粮收集制的一半左右。

农民缴纳粮食税以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取工业品。

新经济政策还允许私商和私人资本家规定范围的贸易自由,手工业品和小工业品可以上市买卖。

此外苏维埃政府宣布将一部分收归国有的小工厂还给私人,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一些小型企业出租给合作社、机关以及私人,还准备将一些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一九二O年十一月正式颁布了租让法令,另外关于工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也都作了新的规定。

2、新经济政策引起的反响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引起了许多问题和疑虑。

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因此,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充满着争论和斗争。

那些“左”的空谈家攻击新经济政策是放弃十月革命的成果,放弃社会主义,退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

这些人由于政治上无知和不了解经济发展规律,自觉和不自觉地反对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自己的周围散布灰心失望、惊慌失措的情绪。

他们所散布的一些谬论在那些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不懂经济规律的群众中颇有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同时还有些公开的投降主义者,把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消极退却,要求对私人资本作巨大让步。

欧洲资产阶级报刊满纸呓语,说什么资本主义在俄国就要复辟。

法国的《新闻报》公然宣称:苏维埃制度去日无几,可争论的只是具体时间和细节而已。

那些好心肠的外国革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感情和热望,对新经济政策也忧心忡忡,竟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嚎啕大哭。

总之,新经济政策究竟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它把俄国引导到社会主义还是引导到资本主义?这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前进一步。

列宁在他一系列的文章和演说中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质,只是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那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改变之所以必要,一方面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战争时期,农民为了免遭革命果实被夺去的危险,忍受了余粮收集制的沉重负担,但当战争结束后,农民失去土地的威胁被解除,生活又困苦不堪,于是便对余粮收集制产生了严重不满。

形势迫切要求采取最紧急的办法,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以恢复农业振兴工业。

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正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这种改变在理论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迫于战争和经济破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它虽然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在经济上它与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不相适应的。

列宁指出,当时俄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其中小商品经济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战时共产主义的方式和方法,没收所有中小企业,取消一切私人商业,国家全部垄断城乡交换,这是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状况和性质的。

对于这种政策,列宁在一九二一年总结时说;“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因此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就使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的实质何在呢?列宁说:“关于这点,现在非常广泛地流行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其所以不正确,大部分是由于人们不深入研究过渡的实质,不自问一下,究竟这一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什么。

照他们看来,过渡似乎是从一般共产主义过渡到一般资产阶级制度。

”其实“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使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

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所造成的特点的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列宁明确指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社会主义又到共产主义的交换关系以及粮食税在这种过渡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国家垄断制的交换关系是为战争所迫,是一种临时办法。

苏维埃经济的目标是“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即用社会主义的工业品同农民的农产品相交换。

这在当时经济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一下子还不能实现,因为社会主义工业拿不出足够的产品同农民交换,所以实行粮食税作为走向这种目标的过渡。

在粮食税制下,农民把一定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上缴,其余归己,自由买卖。

国家在工业品缺乏的情况下,为满足农民需要供应商品的要求,允许资本家和私商在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这就能促进城乡经济的活跃和社会主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品在城乡交换中的比重就会逐渐增大,逐步排挤私商贸易而取得统治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进而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产品交换。

可见粮食税制是过渡到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正确政策,决不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交换的复辟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国内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有某种程度的活跃,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不少人情绪沮丧,牢骚满腹。

他们说:看!在莫斯科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那些“左”倾空谈家更是大惊小怪,攻击自由贸易的政策是提倡资本主义,是发展富农经济。

他们主张禁止私人交换,堵塞贸易自由。

列宁说:“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愚蠢,就是自杀。

其所以是愚蠢,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其所以是自杀,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有某种程度的活跃并不可怕,因为政权及土地、大工业、银行、交通运输等主要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对资本主义不但可以利用它,还能够监督它,限制它。

一定的贸易自由有积极效果,它会加强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建立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造成农民努力经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农业的发展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粮食和原料,促进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就为消灭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

当然,列宁也反对从右的角度曲解贸易自由的政策,强调要正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增长的事实和危险,要严格监督私营工商业者的活动,严惩他们的违法行为,要同投机倒把作斗争,要控制自由贸易的范围,决不允许资本主义自由泛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