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控制 性别决定

合集下载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考纲浏览伴性遗传(Ⅱ)。

课前预习【一】萨顿的假说【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 1:__〔♀和♂〕F2:3/4__〔♀和♂〕、1/4__〔♂〕。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__相联系的。

2、实验现象的解释〔见下图〕。

3、实验结论:基因在___上。

4、基因的相对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⑴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___。

⑵在减数分裂形成__时,等位基因随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__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⑴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_____是互不干扰的。

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思考: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吗?【四】伴性遗传1、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上,遗传总是和__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1)相关表现型及基因型基因型X X X X__X Y __课堂讲解考点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类型〔见下图〕2、性别决定:⑴方式:①XY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XY〔异型〕;雌性:常染色体+XX〔同型〕。

生物类型:哺乳动物、大部分高等植物、果蝇、菠菜、大麻等。

②ZW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ZZ〔同型〕;雌性:常染色体+ZW〔异型〕。

生物类型:鸟类、蛾蝶类等。

⑶决定时间:精卵细胞结合时。

例1、(2018·太原调研)下图所示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是同源区段,该部分的基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互为等位,Ⅱ1和Ⅱ2片段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各自独立。

那么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规律总结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遗传特点(1)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所以,该区段上基因的遗传是伴性遗传,且属于限雄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遗传与性别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

遗传与性别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

遗传与性别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遗传与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生物物种从一代到下一代通过基因传递性状的过程。

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和性状。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性别决定以及性状遗传的相关内容。

1. 遗传与性别决定在很多物种中,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有所不同。

在人类中,性别决定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的。

XX染色体的个体为女性,XY染色体的个体为男性。

父亲会将X或Y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而母亲只能将X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父亲决定了子女的性别。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也有不同的性别决定方式。

例如,鸟类中,性别决定由父系遗传决定,也就是说,雌鸟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对于父亲来说,他只能向雌鸟传递一个X染色体,而母亲向雄鸟传递两个X染色体。

所以,鸟类中,雄鸟是XX,而雌鸟是XY。

这种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

2. 性状的遗传除了性别决定,遗传也决定了个体的其他性状。

性状遗传是指生物个体的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性状可以是生理性状,如身高、体重等,也可以是行为性状,如智力、性格等。

性状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的传递。

每个个体都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其中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

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性状表现方式。

有些性状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称为单基因性状,如血型;而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称为多基因性状,如身高。

在性状遗传中,有两个基本概念: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的性状中,而隐性基因在个体的性状中没有表现出来。

当一个个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将表现出显性性状。

只有当一个个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总结起来,遗传与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密切相关。

性别决定是通过遗传决定的,其中涉及到性染色体的传递。

性状遗传是遗传决定个体的其他性状,其中包括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

遗传学复习材料

遗传学复习材料

一、选择题1.(C)年,孟德尔孟德尔法则的重新发现,它标志遗传学诞生A 1859B 1865C 1900D 19102.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C)。

A、6条B、12条C、 24条D、 48条3.遗传物质可存在于植物细胞的(B)。

A内质网中 B细胞核中 C核糖体中 D叶绿体中4.一个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在它的生长期间,你预料在体细胞中是下面的哪种组合(A):A AA'BB'B AABB'C AA'BBD A'A'B'B'5.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 D )条。

A、3B、6C、 12D、186.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小孢子,最后形成(D)个雌配子.A、8B、6C、4D、27.由等位基因A-a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A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基因型频率为( C)A、0.8B、0.64C、0.32D、0.168.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B)。

A、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9.玉米某植株的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如果有20%的性母细胞在某两基因间发生了一个交叉,80%的性母细胞在某两基因间没发生交叉,则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重组型配子与亲本型配子的比例分别为(C)A、5%与45% ;B、10%与10%;C、10%与90% ;D、20%与80% 。

10.豌豆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是不完全显性,另一对与之独立的高杆(T)对矮杆(t)是完全显性,Rr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产生(B)A.1/8高杆,开粉红色花 B.1/8矮杆,开粉红花 C.3/16矮杆,开白花 D.3/16矮杆,开红花11.有一豌豆杂交: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黄子叶:1绿子叶。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实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Y连锁遗传病,男性患者表现为肌肉萎缩、 无力等症状,而女性则为携带者。
特点:Y连锁遗传具有男性特异性和家族聚集性,通常只在男性中发病。
研究意义:了解Y连锁遗传的机制和实例有助于深入探究人类遗传规律,为预 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性别决定遗传的机制和实例
性别决定遗传的机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性别,男性通常有XY染色体,女 性通常有XX染色体。
生物进化与性别研究
伴性遗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生物技术:利用伴性遗传原理,开发新型生物技术和治疗方法。
农业:利用伴性遗传改良农作物,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工业:利用伴性遗传原理进行工业微生物的筛选和改良。 医学:伴性遗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开展将为伴 性遗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
生物工程:通过伴性遗传技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体,为生物工程XX
添加标题
基因表达的翻译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是指对mRNA的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进行调节,是基因 表达调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添加标题
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包 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及泛素化等。
伴性遗传的机制 和实例
X连锁遗传的机制和实例
伴性遗传的特点包括基因在性别相关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的显性与隐 性、基因的剂量效应等。
伴性遗传规律包括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 体遗传等类型,这些类型在遗传方式和传递规律上存在差异。
伴性遗传在人类遗传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和预防治疗密切相关。
伴性遗传的实例和应用
表型与基因型 之间的关系是 动态的,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

2-3伴性遗传课件 高一下学期 生物人教版必修2

2-3伴性遗传课件 高一下学期 生物人教版必修2

XBXB 女正常
XBXb 女正常(携带者)
XBY 男正常
XbXb 女患者
女性正常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
亲代
女性正常 X 男性色盲
XB XB
XbY
男性色盲基因的传
递方向?
配子
XB
Xb Y
男患者的色盲基因
只能传给女儿
子代
XBXb
女性携带者
1

XBY 男性正常
1
亲代 配子 子代
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婚配
女性携带者 X 男性正常
05 伴XY遗传
3.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也与性别有关
【例题】果蝇的刚毛和截刚毛一对相对性状位于XY同源区段, 刚毛基因(XB、YB)与截刚毛基因(Xb、Yb),写出雌雄果 蝇关于这对性状的基因型。
性别
雌果蝇
雄果蝇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B XBYb XbYB XbYb
表型 刚毛 刚毛 截刚毛 刚毛 刚毛 刚毛 截刚毛
1972年,英国人道尔顿在观察一朵花时发现了十分奇怪 的现象,这朵花在白天和晚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这 种现象只有他和他的弟弟观察到了,其他人说这朵花始终 是粉红色的,道尔顿决定弄清楚原因,他发现自己和弟弟 对一些颜色识别不清,原来这是一种色盲现象,为此他发 表了论文《有关视觉的离奇事实——附观察记录》,成为 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后来他从事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 出了化学史上著名的“原子论” 。
3.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也与性别有关
画出有关刚毛与截刚毛遗传的遗传图解: ①杂合刚毛雌果蝇×截刚毛雄果蝇 ②截刚毛雌果蝇×刚毛雄果蝇(XbYB)
P: XBXb × XbYb
P: XbXb × XbYB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引言: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是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热点。

线粒体DNA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DN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与调控。

Y染色体则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负责性别决定以及一些重要的生殖和发育功能。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DNA是一个环状的双链分子,与细胞核DNA不同,线粒体DNA的遗传信息由其自身编码的37个基因承载。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调控,如线粒体呼吸链和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等。

线粒体DNA还编码了一些重要的RNA分子,如转移RNA和核糖体RNA等。

线粒体DNA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DNA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突变和损伤的分子,这些突变和损伤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导致线粒体病,这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心肌病、肌肉无力和神经系统病变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大量的突变位点和重要的致病基因。

线粒体DNA在人类祖源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DNA拥有高度的保守性和遗传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祖源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线粒体DNA序列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人们可以重新构建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并揭示不同分支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线粒体DNA序列的测序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非洲父系”和“非洲母系”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不同的迁徙和扩散事件,向全球各地传播和分化。

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Y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Y染色体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相对于X染色体来说,Y染色体较小且缺乏重要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性别决定、生殖和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基因互作、细胞质遗传、性别决定(1)

基因互作、细胞质遗传、性别决定(1)

遗传学——基因互作、细胞质遗传、性别决定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1、完全显性F 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2、不完全显性F 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举例:紫茉莉花色的遗传 P 红花亲本×白花亲本 (RR ) ↓ (rr ) F 1 (Rr )为粉红色 ↓F 2 1RR: 2Rr: 1rr1/4(红) 2/4(粉) 1/4(白) 3、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 1个体上出现.举例:混花毛马的遗传,AB 血型个体红细胞表面同时具有A 抗原和B 抗原。

人的ABO 血型是由3个等位基因决定的,显性基因I A 、I B 能够都表达出来在ABO 血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时有两个以上的。

这样的等位基因定义为复等位基因。

4、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 1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5、条件显性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举例: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红花品种×象牙色品种 ↓ F 1在低温、强光下为红色,红色为显性;在高温、遮光下为象牙色,象牙色为显性6、致死基因有些基因一旦表达,就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例如:植物,合成叶绿素相关的基因如果发生突变: ▪ A →a▪ AA 、Aa 绿色,aa 白化,死亡 ▪ a 就是致死基因 二、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两对基因在决定同一对性状时,出现了相互作用。

如两对基因决定鸡冠的形状。

RRPP 胡桃冠× rrpp 单片冠 ↓RrPp 胡桃冠 ↓9R P :3rrP :3R pp :1rrpp 胡桃冠 豌豆冠 玫瑰冠 单片冠注意:这里是1个单位性状,而不是2个单位性状!1、互补作用:多个非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某一性状豌豆白花品种A CCpp × ccPP 白花品种B↓紫花CcPp ↓ 自交9C P : 3C pp : 3ccP : 1ccpp9紫花 7白花2、积加作用: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专题 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  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一、基础梳理1、一个基因控制的性状类型主要遗传特点细胞质遗传①母系遗传:Fl性状总是受母本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伴Y染色体遗传传男不传女2、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A 、a)(如:单基因遗传病)类型常染色体上X(或Z)染色体上X、Y(或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所有可能杂交方式主要遗传特点在一个自然群体中,显隐性且基因型未知时:1、多个相同表现性个体杂交,不出现性状分离的为隐形,否则为显性;2、多个相对形状个体杂交,后代占多数的性状为显性★与在常染色体上的不同:Y上无相关基因,导致X a在雄性(XY)中的表现几率大于雌性(XX):1、伴X隐性:雄隐多于雌隐;伴X显性:雌显多于雄显;2、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X A YX A X a×X A Y★与伴X的共同点:性状仍与性别相关联★区别于伴X:Y上存在等位基因且只传给雄性后代,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X a Y A3、两对基因(A、a、B、b)控制的性状类型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形主要遗传特点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灵活应用杂合子自交后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及测交后代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时性别分开、性状分开二、方法汇总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的的假说三、题型展示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

人教新课标版生物必修二教师用书:2-3第3节 伴性遗传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生物必修二教师用书:2-3第3节 伴性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伴性遗传[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①方式一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生物性状判断生物性别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鸡羽毛和非芦花鸡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常隐或伴X隐
常显或伴X显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26页
(2)再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通常使 用假设法,即假设基因位于某种染色体上,进行推理,看是否 正确。
①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病前提下: a.若女患者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如图1。 b.若女患者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如图2、3。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37页
常显、常隐、伴X显都可
最可能是:常显或伴X显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38页
甲病一定是: 常隐 乙病不可能是:伴X隐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39页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常隐
第40页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常显
第41页
最可能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42页
常隐
不可能为:伴X显或伴X隐 可能为:常显或常隐
亲代 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
XBXB × XbY
配子
XB
Xb
Y
子代 XBXb
XBY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
1

1
男性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16页
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
亲代 女性携带者
XBXb
×
配子 XB
Xb
男性正常 XBY
XB
Y
男孩色 盲基因 只能来 自于母

子代 XBXB
伴性遗传一轮复习
第35页
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显性遗传患者 性别无差异 常染色体上 患者女多于男 X染色体上 (2)若该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隐性遗传患者 性别无差异 常染色体上 患者男多于 女X染色体上

动物遗传学-第三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动物遗传学-第三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Bridges提出了“性别决定的基因平衡理论”。 理论要点: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含有雌性和雄性基因,常 染色体上是雄性化基因系统占优势,X染色体上雌性化基 因系统占优势,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系统。 (2)合子的性别发育方向决定于这两类基因系统的力量 对比。
结果表明:
X:A=1
➪雌性
♂:AA+ZZ A+Z AA+ZZ ♂
♀:AA+ZW
A+Z A+W
AA+ZW ♀
➢大多数鸟类、若干鳞翅类昆虫、少数海胆类、甲壳虫类 等属于这一类型。
(4)ZZ—ZO型 ➢雄性—ZZ,雌性—ZO
♂:AA+ZZ ♀:AA+ZO
A+Z
A+Z A+O
AA+ZZ ♂ AA+ZO ♀
➢少数昆虫
3、性别决定的基因平衡理论
环境条件只改变性别发育的方向,并不能改变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
第三节 性别分化
一、基因和性别分化
二、激素和性别分化
调节机体内部或生理环境的激素系统并不直接影响性别决 定的基本过程,但是它对第二性征的发育是十分重要的。 高等动物的性激素经脑下垂体激素刺激后由卵巢、睾丸和 肾上腺合成。肾上腺产生类固醇,类固醇在化学上与生殖 激素有关,并影响第二性征。睾丸、卵巢具有双重功能, 它们即产生配子(精子和卵子),也合成性激素,进而影 响第二性征,引起生理差异、骨的结构、声音和乳房的发 育等。
5、性别决定中Y染色体的作用
➢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Y染色体参与性别决定 ➢凡性染色体组合为XY型均与雄性相联,凡XX型组合均与
雌性相联 ➢ Y染色体具有决定未分化生殖上皮向睾丸发育方向发展的

昆虫的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昆虫的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收稿日期:2001-06-10作者简介:牛宝龙(1967-),男,甘肃会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13(6):327~334,2001 昆虫的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牛宝龙,翁宏飚,孟智启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摘 要:昆虫的性别决定因物种的不同而不同,果蝇的性别决定是一个阶梯式的调控过程,原始信号是X ∶A ,性别决定的调控核心是sxl ,体细胞性别分化、剂量补偿及生殖细胞分化都是通过SX L 对mRNA 剪切的调控而实现的。

研究昆虫的性别决定是人们进行昆虫的性别控制的基础,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性别特异性致死基因、杀雄微生物等多字方法对昆虫的性别进行控制。

关键词:性别决定;体细胞性别分化;剂量补偿;生殖细胞分化;性别控制;性连锁平衡致死;武装打靶;杀雄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9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24(2001)06-0327-08I nsect sex determination :NI U Bao 2long ,WE NG H ong 2biao ,ME NG Zhi 2qi (Se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jiang ,Hangzhou 310021,China )Abstract :G enetic mechanisms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insect are diverse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es .Sxl ,a key gene that responds to the primary signal of X ∶A ,s witches the sex 2determining pathways in the s oma ,germline and dosage com pensation through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mRNA in the sex 2determining cascades in Dros ophila.Research of sex determination is the basic foundation for insect sex 2control which can be efficiently controlled using balanced sex 2linked lethal genes ,sex specific expression of domain lethal genes and male 2killing bacteria with the progress of gene engineering.K ey w ords :sex 2determination ;s oma ;dosage com pensation ;germline ;sex 2control ;balanced sex 2linked lethal ;armed cassettes 2target ;male 2killing bacteria 昆虫的性别决定因物种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物种是XY 型,如果蝇[1],其雄体的性染色体为XY ,雌体为XX;有的物种是Z W 型,如家蚕[2],其雄体的性染色体为ZZ ,雌体为Z W ;有的物种是单倍-二倍型。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鲅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它们属于蓝鳍金枪鱼科、鲭鳍亚科,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

鲅鱼作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其繁殖生殖特性备受关注,其中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的相关信息和研究进展。

一、鲅鱼的生殖特性和性别决定机制1. 鲅鱼的生殖特性鲅鱼具有明显的一夏性洄游特征,它们在繁殖季节会集中进行洄游,选择适合的海域进行产卵。

雌性鲅鱼一次可以释放大量的卵子,雄性鱼则会释放大量的精子,通过受精来完成繁殖过程。

2. 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有关鲅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

(1)遗传性别决定:许多现有的证据表明,鲅鱼的性别受到基因的调控。

在鲅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中,存在X和Y性染色体。

雌性鲅鱼具有两个X染色体(XX),而雄性鲅鱼则具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这种性染色体系统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系统相似。

(2)环境性别决定:除了遗传性别决定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鲅鱼的性别产生影响。

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鲅鱼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女性的发育,而较低的温度则更有利于雄性的发育。

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揭示温度对鲅鱼性别决定的具体机制。

二、鲅鱼的遗传机制1. 性染色体遗传遗传研究表明,鲅鱼的性别遗传与其性染色体有关。

X和Y染色体的存在使得性别遗传呈现X-linked透明遗传方式。

雌性鲅鱼仅通过母系遗传,雄性则通过父母遗传。

这意味着,雌性鲅鱼的后代一定是雌性,而雄性鲅鱼的后代既有雌性又有雄性。

2. 基因调控在鲅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已经鉴定到了一些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例如,在鲅鱼的X染色体上发现了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Y)基因的同源基因SRY-like,它与雄性决定因子的功能相似。

果蝇的遗传变异和性别决定机制

果蝇的遗传变异和性别决定机制

果蝇的遗传变异和性别决定机制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经典的模式生物,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生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遗传、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

果蝇基因组也已经被完整测序,成为了细胞分裂研究、人类基因遗传、疾病治疗等研究的重要模型。

其中,果蝇遗传变异与性别决定机制更是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内广泛的关注。

一、果蝇遗传变异在一般情况下,果蝇细胞核中含有4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X、Y染色体),另外两对为常染色体。

果蝇基因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经由突变、交配、重组、基因转座等诸多途径,但不同的变异途径主要导致相应的变异类型。

1. 突变突变是造成果蝇基因遗传变异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它指的是在基因序列发生了突然而意外的变化。

突变可以从遗传上定义为不打断上游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的正常单个核苷酸发生变异,也可被定义为某个区域几个氨基酸的插入和缺失。

由于果蝇数量庞大,适应力强,所以在自然选择中,不适应的变异难以生存下去。

2. 交配交配是影响果蝇基因遗传变异的另外一种途径。

由于果蝇交配有雄性和雌性,它们之间的基因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

如若雌性和雄性进行体内杂交的情况下,雌性个体会感知到雄性个体的某些基因,从而在产生后代时对后代的基因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 重组重组也是造成果蝇基因遗传变异的一种途径。

它指的是基因突变和杂交之后,产生的新的不同基因排列和基因型。

重组是染色体的重组,同样适用于果蝇染色体。

由于产生的新的基因型使果蝇的数量在短期内扩大,为所研究的基因提供了更多的样本。

4. 基因转座基因转座在影响果蝇基因遗传变异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因转座指的是一个区域在基因中被突然转移到了另一个区域,从而影响了基因的正常表达。

实际上,基因转座对于激活沉默基因的细胞来说也非常关键。

二、果蝇性别决定机制果蝇的性别决定机制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性别决定和人类有异曲同工之妙。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绪论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性别观念的传统源流母系社会:生活资料由女性保证并且稳定;生育知识缺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社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要者由女性转为男性;生育问题的规律知晓,男性生产后代地位上升;同时此时创造了宗教、道德、艺术,此时相继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私有制”。

男女平等社会(2)性别的相似与差异:存在两种取向。

①β偏差:男女两性在智利和社会行为方面基本相似,故称相似取向。

女权主义者非常支持男女两性无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及其小的。

②α偏差:差异取向又称本质主义,认为男女两性在本质上有差异,差异原因是男女个体内部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是超越民族、地域、阶级的。

(杰克琳——社会影响放大或扩大了已有的生理差异,而不是社会影响创造了这些性别心理差异。

)(3)性别心理差异的产生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①婴儿年龄阶段(0~18个月)男女婴儿在生理上有细微差异。

行为方面基本相似、差异细微,女性显得比男性胆小,受惊吓更会哭,气质安静,情绪平静;男性活跃、兴奋程度高,爱生气、胡闹的频率比女性高。

1岁时男性与女性在选择玩具时即有倾向性:男性多为机器人、汽车;女性多为洋娃娃等。

②学前阶段幼儿园、托儿所阶段,男性与女性差异开始变得明显。

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上出现明显差异:男性喜欢玩飞机、卡车、汽车、积木、水、沙子;女性喜欢玩娃娃、小珠子、炊具、化妆品、画画、跳舞。

玩的方式上:男性喜欢玩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无专门规则和不规定角色的游戏。

女性喜欢参加有结构、有规定的角色行为,喜欢遵循故事情节、顺序来进行有故事线索的游戏。

男性更喜欢摸、爬、滚、打,户外活动多,体力充沛。

人际关系上:女性较有礼貌、乐于助人;男性攻击型强,过于自信与独断。

女性喜欢集体游戏,男性喜欢独立游戏。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基因: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主要是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表现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杂合体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得到杂交一代,F1所表现出的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的另一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分离定律:是指一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互不污染,保持独立性;F1代在形成配子时,又按原样各自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情况下,配子的分离比是1:1,F2代的基因型比为1:2:1,F2代的表型分离比为3:1。

自由组合定律则表述了两对或多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污染的情形;在形成配子时,同一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独立遗传。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则自由组合。

对于双因子杂交试验而言,F1代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F2代基因型比为(1:2:1)2,F2代表型分离比为(3:1)2。

条件显性: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显性可以从一种性状表现变为另一种性状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显性。

多因一效:多对基因共同控制一种性状的表达和发育称为多因一效。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影响若干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同时存在时,其中只有一个的表型效应得以完全表现。

不完全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也叫并显性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

高中生物第二册 2 3 伴性遗传 练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第二册 2 3 伴性遗传 练习((含答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一、选择题1.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A.常染色体上B.Y染色体上C.X染色体上D.线粒体中【答案】C【解析】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伴Y遗传的只是家族中的男性患病,女性没有,B错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C正确;线粒体中的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有母系遗传的特征,母亲患病,子代全患病,D错误。

2.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

生了一个孩子是红绿色盲,从根本上说。

致病基因的来源应该是()A.仅与母亲有关B.仅与父亲有关C.与父母亲都有关D.与母亲或父亲之一有关【答案】A【解析】人类红绿色盲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根据父母均正常,孩子患病可以判断父亲为X B Y、母亲为X B X b,患病基因来源于母亲。

3.如图显示某种鸟类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性染色体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C.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D.芦花雄鸟和非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答案】D【解析】根据试题分析,该种控制鸟类的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A正确;根据试题的分析,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B正确;非芦花雄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 b Z b和芦花雌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 B 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 b W均为非芦花,C正确;若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 B Z b和非芦花雌鸟Z b W杂交,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 B W、Z b W,既有非芦花,也有芦花,D错误。

4.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

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

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专题导航目录常考点01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 (1)常考点02 遗传病的特点及遗传系谱的判定 (7)常考点01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典例1】鸟类的性别是由Z和W两条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决定的,家鸡的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毛色便能辨别出雏鸡的性别()A.非芦花雄鸡×芦花雌鸡B.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C.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D.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A和a基因表示,雌鸡基因型为:Z B W(芦花)、Z b 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 B Z B(芦花)、Z B Z b(芦花)、Z b Z b(非芦花)。

【解答】解:A、芦花雌鸡(Z B W)和非芦花雄鸡(Z b Z 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 B Z b、Z b 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A正确;B、非芦花雌鸡(Z b W)和芦花雄鸡(Z B Z 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 B Z b、Z B 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C、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为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D、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杂交后代全为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难度适中。

考生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要使后代雌雄的表现型不同,则亲本的表现型不同,且为纯合子,由此突破解题。

【典例2】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细胞中只有决定生物性别的基因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的相同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分析】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XY型ZW型雄性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XY常染色体+ZZ雌性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XX常染色体+ZW生物实例人和大部分动物鳞翅目昆虫、鸟类2、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解答】解:A、生殖细胞中除了含有决定性别的基因,也有其他基因,如细胞呼吸酶基因、ATP合成酶基因等,A错误;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而人类、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显然不相同,B错误;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C正确;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其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D错误。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2 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课件:必修2 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解析: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运用类
比推理法,提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假说;摩尔根等人 则通过假说 —演绎法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抗 VD 佝 偻病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 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C
雄配子
后代性别
两种,分别含X、 Y,比例1∶1
决定于父方
一种,含Z
决定于母方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1 . (2012· 江苏高考 )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 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第二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课前自主学习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答案:B
生物(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实验技能提升
课后巩固提升
2 .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
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的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 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

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

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1.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篇一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_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2.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篇二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3.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生物重点知识点篇三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注意:凡是能直接与外界联通部分的液体,就不是体液。

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泪液、汗液、尿液都不是体液。

2.体液的组成:注意:上图箭头表示体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不是物质交换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re are currently four described species in the Nasonia genus N. vitripennis, N. longicornis, N. giraulti, and N. oneida. N. vitripennis is found worldwide; N. giraulti is found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N. longicornis is fou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 Sex-specific differential splicing of Nvtra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Nvtra and Nvdsx.(A)Relative levels of Nvtra mRNA after RNAi in control (light gray bar) and Nvtra dsRNA-injected (black bar) females in The late pupalstage. • Error bars represent SE. *P <0.001.
Nasonia
• Nasonia are a genus of small pteromalid parasitoid wasps that sting and lay eggs in the pupae of various flies. The fly species that Nasonia usually parasitize are primarily blowflies and fleshflies, making Nasonia a useful tool for biocontrol of these pest flies. The wasps are small, pinhead sized, and also referred to as jewel wasps. • The wasp genus has acquired genes from the Pox virus and from Wolbachia in less than 100,000 years.
• The presence of both male- and femalespecific splice forms of Nvtra and Nvdsx was observ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femaleness in haploid Nasonia gynan- dromorphs,indicating that these genes function in sex-specific phenotype establishment.
• In diploid insects, sex is mostly signaled by components of sex chromosomes (for exam ple, XY and ZW). In Hymenoptera, however,sex is usually regulated by the ploidy of the embryo : Males are haploid, developingfrom unfertilized eggs, whereas diploid females develop from fertilized eggs. In the honeybee A. mellifera, the 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er (csd) gene (which exhibits homology to tra/fem) initiates the female sex-determining route when the animal is heterozygous at this locus, whereas homozygosity or hemizygosity leads to maleness. A csd mechanism of sex determination can easily be determined because it results in predictable proportions of homozygous diploids thatdevelop into males . Because a number of Hymenoptera, including Nasonia, do not produce diploid males upon inbreeding , it was surmised that another mechanism controls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se species.
Method:
• We screened the genome for motifs matching the Drosophila tra and Apis csd gen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ingle gene composed of nine exons and containing two Arg/Ser-domains (mains), of which one is located entirely in exon one and the second spans exons four to seven. In exons seven and eight, a proline-rich (Pro) domain is present.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showed that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retains only the first part of exon two and yields a single transcript encoding a full-length protein, containing both SR domains and the Pro-rich domain. In male Nasonia, either the complete exon two or different 3′ parts of exon two can be retained by cryptic 3′ splice-site recognition to yield three different transcripts, all of which encode trun- cated proteins containing only the first SR domain (22). This gene was named Nasonia vitripennis transformer (Nvtra).
Maternal Control of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Wasp Nasonia
• Evolutionary Genetics, Centre fo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Studie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etherlands. • 进化遗传与生态进化研究中心 •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 Instead, maternal input of Nasonia vitripennis transformer (Nvtra) messenger RNA,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zygotic Nvtra transcription, in which Nvtra autoregulates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is essential for female development. Our data indicate that males develop as a result of maternal imprinting that prevents zygotic transcription of the maternally derived Nvtra allele in unfertilized eggs. Upon fertilization, zygotic Nvtra transcription is initiated, which autoregulates the female-specific transcript, leading to female development.
Abstract:
• All insects in the order Hymenoptera have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which males emerge from haploid unfertilized eggs and females are 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ation (csd) locus, but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sex determination in other Hymenoptera without csd are unknown. We identified the sexdetermination system of the parasitic wasp Nasonia, which has no csd locus(域).
• produced all three malespecific Nvtra splice forms. • also disrupted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of Nvtra pre-mRNA itsel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