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合集下载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 ”,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古今字也称分别字或区别字。

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造一个新字(即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再如:“责”有五个主要的意义:1)索取;2)询问;3)责备;4)责任;5)欠别人的钱财。

由于“责”所表示的意义太多,影响阅读,因此另造了一个新字“债”来分担了“责”的第五个意义,即表示“欠别人的钱财”这一个意义。

那么“责”为古字,“债”为今字。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其中“责”为古字,今字则为“债”字。

其他古今字的例子如:说(古字)悦(今字);反(古字)返(今字)由于今字是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造的,因此今字和古字形体上有联系。

今字的造法主要有两种: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形符。

如责债;反返2)改换形符。

如:说悦。

(二)异体字指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如:泪淚;勅敕;线線;鹅鵞。

不属于异体字的例子:置寘;实寔;游遊;修脩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泪、覩——睹、徧——遍等。

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

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歴 干

辨析 齿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 -斆 弃 -棄 (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喻:比喻 谕:晓谕
三、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内容: (一)简化字形 1、简化部首 燈-灯 2、取原字的一部分 聲-声 獨-独 3、草书楷化 東-东
4、重造新体 叢-丛 簾-帘 5、借古字 聽-听 廠-厂 壞-坏 捨-舍
(二)精简字数 余 馀 余 几 幾 鐘 鍾 干 幹 乾 几 曆 钟
飢 饥 饑 征 徵
(二)字义不同,整理时视为异体字合并者不 是异体字
游 遊
炮 砲
“以炮以燔”——《礼记· 礼运》 “发砲若雷,吐气如云”——《善哉行》
(三)某个历史时期是异体字,后来有 了分工,要分时期看待。
“上使相如责蒙等,因喻告巴蜀人以非
上意” ——《司马相如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接受 授予 祝福 诅咒 咒 授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后,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而另造 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古今字等的区分

古今字等的区分

抄,不敢“径改”。

即使到有了版印书籍,人们在刻印古书时一般也很注意,尽量保持古书原貌,不会随意改动它。

因此,我们在读先秦古书时,就很容易发现,有些字在先秦还没有。

比如上面举的喜悦的“悦”,以及生熟的“熟”、边境的“境”、坠落的“墜”、悬挂的“懸”、智慧的“智”等等,都无法在先秦经书中找到。

为什么?就因为在先秦这些字还没造出来。

那么,要表示这些意思怎么办呢?就只好写它们的古字。

即悦——说熟——孰境――竟墜——隊智——知例如:1、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2、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传•宣公2年》)3、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同上)4、豖人立而啼。

公惧,隊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8年》)5、失其所与,不知。

(《左传•僖公30年》)像这样读的古书多了,就自然会感觉到哪些字在上古还没有,是在汉代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第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我们知道,前人较为重要的古籍,几乎都做过注释。

注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也是注释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注:“亡,古无字,通用”。

也就是这里不能理解为“死亡”的“亡”而应理解为有无的“无”字。

宋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

”这“读为”术语是专门用于指明通假的,在这里就是指出“谦”是个通假字,在句中应读为“qiè”,意思是“满足”。

王力先生在讲解《古书的注解》(P617)时明确指出:“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古代的通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不再与本字同音了。

而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又往往使人容易从字形角度去考虑一个字(词)的意义,然而对通假字恰恰要摆脱字形的束缚,应从语音角度去把握其意义,因此,稍不注意,误认通假字的情况在古代也是经常见到的。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3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3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修:修饰
(本义)
修≠脩
6
异体字-非异体字(沽酤)

沽:买卖玉或其它 酤:买酒
卖酒
沽≠酤
7
异体字-非异体字(置寘)
zhì

放 置
置 ≠寘

8
异体字-非异体字(雕凋)
雕 鵰
凶猛的鸟 刻、画 草木衰落
9



古今字-举例 辟 辶
辟 门
躲开,避免。
姜氏欲之, 焉辟害? 《左传· 隐公元年》
消除,排除。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举例、定义

罗振鋆《碑别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笔画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使用。
2
异体字-形体类别1
1.造字方法 不同 絷-馽 岩-巖 泪-淚 羶-羴 灾-烖 岳-嶽
2.形符不同
妖-祅
歌-謌 蚓-螾
猫-貓
唇-脣 韵-韻 栖-棲
杯-盃
今字以古字为声符--昏婚
今字沿用古字的声符-沽酤
今字所表示的意义只是古字义项中的
一项。
15
通假字-举例
使 用 通 假 字 的 例 句 本字 类 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 ·项羽本纪》

同音通假
早 慧 如 冒 拳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上)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 ·汤问》 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察今》
1.由于 词的分化 而形成的 古今字
责-债
赴-讣 竟-境
反-返
昏-婚 田-畋
奉-捧
弟-悌 取-娶
益-溢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文字学:15 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文字学:15 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2)a《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 喻。” b 《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 朝則滿,夕則虛。”
後來,曉諭用“諭”,比喻用“喻”,不可 相混。
份-彬
▪ 《說文·人部》:“份,文質備也……《論 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 後世分化,“彬”表本義,而“份”改讀 fen,用作量詞。
借字與本字在語音上的聯繫
1.同音通假,即借字與本字在古代聲母 和韻母都相同(聲調可以不同)而通假。
▪ (1)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 是。
▪ ——政—征(古音同屬章母耕部) ▪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蚤—早(古音同屬精母幽部) ▪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畔—叛(古音同屬並母元部)

兇猛的鳥

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刻、畫

草木衰落

返回本章目錄
通假字
▪ “通假”指的是古書中出現的字形臨時借 用現象。可以借用的原因是二字的讀音相 同或相近。由於古今讀音已經發生巨大變 化,判斷通假,需要對古代音韻有一定的 了解。
▪ 兩個字如果是通假的關係,其字形直接記 錄該意義的字稱為“本字”,字形與記錄 的意義無關,僅與本字是同音關係者,稱 為“借字”。本字和借字是共時的關係。
▪ 晉 潘嶽《夏侯常侍誄》:“內贊兩宮, 外宰黎烝。”
(4)置—寘
zhì
置 放寘 置
置≠寘
返回本章目錄
▪ (5)雕、鵰、凋、琱、彫
《呂氏春秋·辨土》:“寒則雕,熱則脩。” (脩:乾枯)
《戰國策·秦策三》:“天下有明主,則諸 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爲其凋榮也。” ——凋零;凋謝
▪ 雕:
▪ 同“ 鵰 ”。 ▪ 治玉。後亦寫作“琱”。 ▪ 泛指雕刻、雕琢。後亦寫作“彫”。 ▪ 泛指修飾。 ▪ 浮華,虛誇。參見“ 雕俗 ”。 ▪ 凋零;凋謝。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共13张PPT)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共13张PPT)
步耳,是亦走也。’”
第六页,共13页。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 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 人(guǎrén)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 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
如:饋-餽直、昵,-暱本、棹义-櫂是、“猿曲-猨”、的裤-反袴、面掩-,揜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 4壶、,谁本习义计是上会器,物》能之为名:文(如收““责水‘…于壶薛”…),乎以借?作五“瓠”十(葫芦步)。笑百步,则何如(hérú)?’曰:‘不可。直不百
》)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
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今(ɡǔ jīn)字
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字体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

它们在书写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汉字在书写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在汉字书法和文字学研究中,对这三种字形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文字演变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的字形。

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有不少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十分相似,或者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这些字就是古今字通。

“两”、“百”、“千”等字在古代的字形和现在的字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古今字通在字形上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但在使用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因为古代的经典文献和现代汉字书写形式不同,所以在古今字通的使用上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进行调整。

古今字通的存在,说明了汉字书写形式的一定程度上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书写形式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

二、假字假字是指在古代的文字中,有些字的字形虽然与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即“假”字)。

这些字在书写形式上与现代汉字相似,但在字义和用法上有所不同。

“骕”(sù)在古代的文字中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而现代汉字中并没有这个字,所以“骕”属于假字。

假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古代文字和汉字书法提供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所以很容易在书写和认读时发生混淆。

但是在实际的文字研究和书写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假字进行识别和区分,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异体字异体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字在书写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的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字形,这些字形在字义和用法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

异体字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书法样式和字体选择。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说文解字》:“景,光也。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

四、繁简字
• 繁简字指繁体字和简化字,是以笔画多少 划分的。从形体不同的角度看,繁体和简 体也就是一种异体字。 • 由繁体趋简体,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如 北魏时“亂 ”就简化成“乱”了。 •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后来公布了四批简化字。1964年编印的 《简化字总表》中,共收简化字2338个。 • 学习繁体字,要注意:P176-178
• • • •
古今字可以分成三类: 1.增加偏旁的古今字。 2.改换偏旁的古今字。 3.另造新字的古今字。
二、异体字
• 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只有形体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字叫“正字”,其余的 称为异体字。 • 异体字过去也叫“重文”、“或体”、 “俗体”。 •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下列几种情况: •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 • • • •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4.声符、意符都不同。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6.因避讳造成异体字。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P174
三、通假字
• 通假是文字书写中临时性的代替和借用。 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 我们通常把借用的字叫做“通假字”,把 被其代替的字叫做“本字”。通假字临时 获得的意义叫“通假义”。 • 通假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讹误;二是趋 简。 • 思考: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是 什么?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繁简字
一、古今字
• 清段玉裁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又说:“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 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 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 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 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 为什么会有古今字现象呢?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 多的,原因有三:1.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产生新 字;2.各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3. 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 字就是分化字。P171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P97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无:通“毋” ,不要。

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

注 P103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 今字“太”, 表示尊称。

注 P98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 辟: 今字“避”, 避免。

注P99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满足。

注P99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

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

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 同“昵” , 亲近。

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乱》通假字:绌: 通“黜” , 贬低。

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出行 , 乐。

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现”, 出现。

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句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返” , 返回。

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

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解释古代作品用字时,注意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

但在注释中也有失当之处:古今字和异体字混注;通假字和古今字混注;异体字和通假字混注;误释;前后注释矛盾。

标签: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学习古代作品应当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汉字异形有所认识。

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本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写法,但由于汉字的流传历史长,使用的地域广阔等原因,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记录同一个词的字有多种写法的复杂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典籍里大量存在。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情况虽然比较复杂,在学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在意义相关性上存在不同特点。

古今字的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或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意义只是部分相同;异体字两个字的意义重合,意义完全相同;通假字的两个字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因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包括读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古文注释上用术语“同”和“通”来区别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如:(1)佗邑唯命。

[佗,同“他”](《郑伯克段于鄢》)①(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祭十二郎》)(4)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

] (《廉颇蔺相如列传》)(5)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通“才”](《促织》)(6)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报任安书》)(7)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谏太宗十思疏》)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对古汉语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的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但我们也注意到教材用“同”和“通”这两个术语交叉注释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样就出现了注释上的混乱。

第三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臭→嗅: 《荀子》:“彼臭之而无嗛(qiè
动词,古通“慊”,满足;快意, 引申为:舒服。)于鼻。”
然→燃: 《三国志· 刘馥传》:“夜然脂照城外。”
2、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 取→娶
《诗· 齐风· 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
《说文· 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 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二、简化字简化途径
(5)保留特征或轮廓
把繁体字笔画复杂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 示这个字的特征或轮廓,使笔画减少。
比如,飛—飞 奪--夺聲——声
二、简化字简化途径
(6)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在原来造字法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笔画或 者部件,构成新的形声字或者会意字。
比如響--响(形声)滅--灭(会意)寳—宝 (会意)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汉书· 淮南厉王刘长传》:“追念辠过,恐 惧,伏地待诛不敢起。”
三、非异体字 1、意义部分同,读音今同古异:
置-寘;寔-實;仇-雠
2、意义广狭不同,或通或不通,自古同音:
沽-酤;修-脩;雕-彫-凋
3、偶尔通用:
(一)
一、定义
假借字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 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 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乎、午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 ) 繁简字
一、定义 繁体字与简化字之间的差异,就在于 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音、 意义完全相同,且在任何情况下可 以互换的。所以,就这意义上来说, 简字也是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本有其字的通假 《史记· 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史记·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 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论语·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 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 不拜。” 《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 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 →俸 竟 →境 反 →返 坐 →座 慈 → 礠 (磁 ) 第三,分化字表示假借義。
師→獅 戚→慼
食 → 飼 自 →鼻
栗→慄
晶→曐(星)
牟→眸
(2)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音作用的聲符
(3)改換古字的形符 説—悦 赴—訃 錯—措 徇—殉 振—賑 唱—倡 斂—殮 徹—轍 隔—膈 張—脹 (4)改換古字的聲符 邪—耶 譙—誚 蕃—藩 撝—揮 憯—慘 圜—圓
“伸”-“信” “疲”-“罷” “屎”-“矢” “叛”-“畔”
“修”-“脩” “飞”-“蜚” “尿”-“溺” “拒”-“距”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 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 系。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三、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1、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2、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
代替。 3、秦朝焚书坑儒。 4、“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
四、通假与假借古代无别,现在已分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假借字的产生, 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 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 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第二册547页)
一种兵器 我
第一人称
《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杀字。”
小篆
籀文 甲骨文
A义:女子 女
B义:第二人称代词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 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 之贻。”
孔颖达疏:“我非徒悦其美色,有美此女人之能遗 我彤管之法。”
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乎、午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燃烧 然
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呼吸 乎
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捣臼的棒槌 午
十二地支的第七位
麦子: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 来
来往
伐木:《说文》:“取木也。” 新
与“旧”相对
颊毛 而
连词
《说文·而部》:“而,颊毛也。” 《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 《说文·而部》:“耏ér,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或从
寸。诸法度字从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幹干 乾
辨析
齿(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斆
(异体字?繁简字?)
弃-棄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1)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佗,同“他”。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
策·齐策四》)
——徧,同“遍”。 (3)韩厥俛定其右。(《左传·成公二年》)
——俛,同“俯”。
(一)异体分歧类型
1.结构类型不同(造字方法) 如:傘繖
2.结构类型相同,构件不同 (1)意符的不同。 如:詠咏、覩睹、嘆歎、暖煖、遍徧。 (2)声符的不同。 如:蚓螾、綫線、踪踨、笋筍、餽饋。 (3)意符声符都不同。 如:訴愬、村邨。 盃 (4)偏旁位置不同。 如:鵝鵞 慚慙、峰峯、和咊、秋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喻:比喻
谕:晓谕
三、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内容: (一)简化字形 1、简化部首 燈-灯 2、取原字的一部分 聲-声 獨-独 3、草书楷化 東-东 4、重造新体 叢-丛 簾-帘 5、借古字
聽-听 廠-厂 壞-坏 捨-舍
(二)精简字数
余 馀

几 幾

飢 饑饥 征征 徵
鐘 鍾钟
曆历 歴
(二)今字产生的方式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尉-慰、熨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形符而成。如:
说—悦 赴—讣 被—披 閒—間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 加改造而成。如:
食—饲 大—太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
伯—霸 身—娠
二、异体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二)字义不同,整理时视为异体字合并者不 是异体字




“以炮以燔”——《礼记·礼运》 “发砲若雷,吐气如云”——《善哉行》
(三)某个历史时期是异体字,后来有 了分工,要分时期看待。
“上使相如责蒙等,因喻告巴蜀人以非
上意”
——《司马相如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四讲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一、古今字 二、异体字 三、繁简字
一、古今字(分化字) (1)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共同 供给 供 拱揖 拱 恭顺 恭
(1)牟然而鸣,黄鐘满(月豆) (2)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 (3)尧舜参牟子
牛鸣 哞 大 眼珠 眸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接受 授予 授
祝福 诅咒 咒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后,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而另造 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2. 字形假借后,为区分假借义与本义而另造 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3 . 源字一字多义,造新字区分不同意义。
(5)某些笔画略有细微差异。如朵、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读音相同,在某些意义上常通用,但 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异体字。 “惟,独也。或作唯,维” “惟,发语词也……字或作唯,或作维”
——《经传释词》 “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
“有光窃惟天下之事,变不可测,而其势之 所趋,必有端而可见” ——《上高阁老书》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