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合集下载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栗—慄、胃—谓、舍—捨、戚—慼、采—彩、牟—眸、 师 —狮
示—视、祝—咒 、兽—狩 实用文档
2.由于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 伯—霸 、何—荷 、内—纳、见—现、女—汝、
閒—闲、泉—钱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3.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古今字。 常—裳 、雅—鸦 、邪—耶、猶—猷、谕—喻、
实用文档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 问》:“甚矣,汝之不惠!” 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 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逝,本义是 “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6. 笔道形态略有不同。如:冰-氷 、吴-呉
注意的问题
《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 子。”
实用文档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 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 :“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 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 ”(这些)。《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歴 干

辨析 齿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 -斆 弃 -棄 (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喻:比喻 谕:晓谕
三、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内容: (一)简化字形 1、简化部首 燈-灯 2、取原字的一部分 聲-声 獨-独 3、草书楷化 東-东
4、重造新体 叢-丛 簾-帘 5、借古字 聽-听 廠-厂 壞-坏 捨-舍
(二)精简字数 余 馀 余 几 幾 鐘 鍾 干 幹 乾 几 曆 钟
飢 饥 饑 征 徵
(二)字义不同,整理时视为异体字合并者不 是异体字
游 遊
炮 砲
“以炮以燔”——《礼记· 礼运》 “发砲若雷,吐气如云”——《善哉行》
(三)某个历史时期是异体字,后来有 了分工,要分时期看待。
“上使相如责蒙等,因喻告巴蜀人以非
上意” ——《司马相如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接受 授予 祝福 诅咒 咒 授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后,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而另造 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2011-7-23 14:0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208次请举例说明。

2011-7-25 10:27 最佳答案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列子 ·汤问》
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察今》
没死以闻。 《战国策 · 赵策》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
《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慧 双声通假
如 (声母相同 韵部相近)
冒 叠韵通假
拳 (声母相近 韵部相同)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异体字-举例、定义

罗振鋆《碑别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笔画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使用。
上古典籍中通假字较多,后世渐少。 辨别通假字应以上古音为标准。
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也 有人称为假借。
17
通假字-举例
使 用 通 假 字 的 例 句 本字 类 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 · 项羽本纪》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上)
背 同音通假
(声母韵部 早 完全相同)
甚矣,汝之不惠。
产生的原因 能否互换
文字演变 过程中的 分化现象
不能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的 人运用不同 的造字方式

误写
不能
18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字
古今字-定义
【古今字】 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
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古今字。
古字出现在前,即原字;今 字出现在后,即分化字,或称区 别字。
11
古今字-产生原因1
1.由于 词的分化 而形成的 古今字
采-彩 辟-避 昏-婚 益-溢 臭-嗅
景-影 坐-座
取-娶 知-智 说-悦
在古字上增加意符--反返 在古字上更换意符--说悦
禽擒 敛殓
语音上
今字以古字为声符--昏婚

通论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形體關係c:
有些古今字之間沒有形體上的聯繫,這類字早
期是假借(通假)字,後來借字取代本字。我 們簡稱為(4)“無關假借”。 例如:亡亡——無。 甲骨卜辭中,亡—“沒有或亡失”,無—“舞蹈 (主要目的是求雨)”。 從西周金文起,“有無”的“無”既用“亡”, 又用“無”。 先秦傳世古籍中,“無”的用例超過“亡”; 以後就基本上用“無”了。
3.州 —洲 《詩經· 周南·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 《爾雅· 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郝懿行義疏:“《說文》作州。” 《字彙· 水部》:“洲,本作州,後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也。” 《說文· 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桂馥義證引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 央獨可居。”《漢書· 地理志下》:“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 里。” 4.厭—饜 《左傳· 隱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 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說文· 厂部》:“厭,笮也。”段注:“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顯 然與上文之“厭”義異。 《說文· 甘部》:“猒,飽也。”段注:“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猒與厭音同而義異。《雒誥》:‘萬年猒于乃德。’此古字當存者也。按: 飽足則人意倦矣,故引伸為猒倦、猒憎。《釋詁》曰:‘豫,射,厭也。’ 是也。……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 朱駿聲通訓定聲:“厭……假借為猒。《書· 洛誥》:„萬年厭于乃德。’馬 注:„飫也。’《禮記· 曾子問》:„攝主不厭祭。’注:„厭,厭飫神也。’……《晉 語》:„屬厭而已。’注:‘飽也。’‘民志無厭。’注:‘極從禽獸而無 厭。’釋文:„止也。’《漢書· 王莽傳》:„莽厭眾意而出之。’注:‘滿也。’ 《周勃傳》:‘處尊位以厭之。’按:猶窮極也……《孟子》:‘我學不 厭。’《論衡· 知實》作‘饜’。” 5.身 —娠 《說文· 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栔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1、定义:古书中同一个词因时代不同而用字不同,这种现象叫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使用的字,叫今字。

“古”和“今”是相对而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2、古今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多项记词职务,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

为了减少兼职,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便另造新字分担。

由于汉字记词功能的分化而导致汉字增益的现象,叫汉字的分化。

汉字分化是造成古今字的主要原因。

例如:①夫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②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齐桓公伐楚》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尔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城濮之战》上述句子中的“共”字,例①义为共同,例②义为供给,例③义为拱揖,例④义为恭顺,一个共字身兼四职。

为避免表义含混,后世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担其兼职。

从记录同一个词所用字的时代先后来说,记录“供给”一词,“共”和“供”形成古今字;记录“拱揖”一词,“共”和“拱”构成古今字;记录“恭顺”一词,“共”和“恭”成为古今字。

字的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如益溢、州洲、止趾、要腰、责债、新薪、景影、原源等。

(2)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

如莫墓、孰熟、然燃、衰蓑、或域、午杵、县悬、它蛇、段锻、匡筐、须须等。

(3)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

如解懈、家嫁、昏婚、赴讣、告诰、支枝、道导、反返、被披、振赈、取娶、张帐等。

(4)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假借义。

如辟避、辟辟、与欤、戚戚、胃谓、舍舍、澹赡、采彩、牟眸、师狮。

3、古今字之间的形体联系古今字之间形体上大多有某种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说文·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竟→境
《说文·音部》:“乐曲尽为竟。”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变换形符声符: 迹-蹟;村-邨;裤-绔;碗-盌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左右与上下: 鞍-鞌 峰-峯 羣-群 稿-槀 胸-胷 棋-棊 裡-裏 炎-炏
左偏旁与右偏旁互换: 甜-甛 够-夠 朗-朖 秋-秌 翅-翄 和-咊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 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 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 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
莫 本义
昏暮、日暮
新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
义项
没有谁,没有什么
第一,分化字表示本義。 它→蛇 孚→孵 韋→圍 然→燃 止→趾 州→洲 原→源 縣→懸 正→征 云—雲 其—箕 草—皁 居—踞 匡—筐 孰—熟
莫→暮 北→背 禽→擒 爰—援 哥—歌
暴→曝 益→溢 丞→拯 或—國 柬—揀
第二,分化字表示引申義。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俸 竟→境 反→返 坐→座 慈→礠(磁)
庸》)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 ②構件成分不同,這種情況主要見於形聲 字:
3.2 漢字簡化的方法
▪ 把繁體字簡化爲簡體字主要採用了“刪、 改、代、草、古”五種方法:
▪ ①刪:即刪去繁體字的一部份: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 ②改:即把繁體字某些寫法繁雜的部份改 成簡單的:鄧邓 憐怜 騫骞 飢饥 績绩
▪ ③代:即用筆畫少的同音字代替筆畫多的 字:醜丑 後后 穀谷 萬万 繫系
▪ 后—后(君主)後(先後)
▪ 余—余(姓氏,第一人稱代詞)餘(豐足, 剩餘)
▪ 帘—帘(古代酒家的酒幌)簾(窗簾)
▪ 干—干(干戈)乾(乾燥)幹(才幹)檊 (樹檊)
▪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 ③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假借義。如 “牟”與“眸”,《說文》:“牟,牛鳴 也。”如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 黃鐘滿脰。”假借爲眼珠之意,如《荀 子·非相》:“禹跳湯偏(偏、跳均指半 身乾枯,或謂跛足),堯舜參牟子(參牟 子謂二瞳相參)。”後來爲這一假借義造 了“眸”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同源分化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同音假借何——荷要——腰戚——慼孰——熟卒——猝采——彩免——娩顷——倾解——懈申——伸尝——嚐县——悬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7)古今词义的异同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练习: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去、勤、勸、河、睡、子、禽、穀、瓦、聞、恨、謗、賄、誅、怨、妃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步兵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终于3.鲁肃闻刘表卒。

——死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

四、繁简字
• 繁简字指繁体字和简化字,是以笔画多少 划分的。从形体不同的角度看,繁体和简 体也就是一种异体字。 • 由繁体趋简体,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如 北魏时“亂 ”就简化成“乱”了。 •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后来公布了四批简化字。1964年编印的 《简化字总表》中,共收简化字2338个。 • 学习繁体字,要注意:P176-178
• • • •
古今字可以分成三类: 1.增加偏旁的古今字。 2.改换偏旁的古今字。 3.另造新字的古今字。
二、异体字
• 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只有形体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字叫“正字”,其余的 称为异体字。 • 异体字过去也叫“重文”、“或体”、 “俗体”。 •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下列几种情况: •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 • • • •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4.声符、意符都不同。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6.因避讳造成异体字。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P174
三、通假字
• 通假是文字书写中临时性的代替和借用。 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 我们通常把借用的字叫做“通假字”,把 被其代替的字叫做“本字”。通假字临时 获得的意义叫“通假义”。 • 通假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讹误;二是趋 简。 • 思考: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是 什么?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繁简字
一、古今字
• 清段玉裁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又说:“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 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 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 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 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 为什么会有古今字现象呢?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 多的,原因有三:1.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产生新 字;2.各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3. 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 字就是分化字。P171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古今字从形体结构上看,一般都有相承的关系:
1、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形符,以古字为声 符。 2、有的今字是改换古字的形符,利用古字的声 符。
3、有的今字是改换古字的声符,利用古字 的形符。
4、有的今字是在古字上增加声符,以古字 为形符。例如:自/鼻 5、有的今字是对古字略加增损或稍加改变 。 大/太 不/丕 母/毋 6、完全改变字形,今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无 关 这种古今字可能有古音通假而形成的。
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
一是古今字在意义上有联系,今字一般只承担 古字的一个意项; 而通假字和本字在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各表一 词之义。 二是分类标准不同,古今字是从历时角度即产 生时代的先后来划分的, 而通假字和本字是从共时角度即不管产生时代 的先后,只就同时存在的两字替换使用而言的。

(三) 异体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
古今字关系
时间 古字
今字 在先
字形
较简 较繁
字义
较宽
字音
在后
较窄
相同 或相 近
二.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 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 “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 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 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 难读的祸首之一。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 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 称借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又称区别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同一个
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础——礎
92
58
6.改换简易形旁 猫——貓 狸——貍 粘——黏 肮——骯
92
59
7.同时改换简易形旁和声旁 响——響 护——護 惊——驚 8.新造会意字 尘——塵 双——雙 体——體
92
60
9.合并同音字。 (1)后——后後 (2)干——干乾幹 干:盾牌、干支。 乾: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幹: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练习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公赐之食。食舍肉。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 5.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1. 2. 3. 4.
92
30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10.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6. 7. 8. 9.
A.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离而纵横。(汉


司马相如《长门赋》)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 (2)迹——跡 A.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 子· 天运》) B.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史 记· 周本纪)
35
92
(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
92 47
三、繁简字
92
48
主要內容
1. 繁简字的概念 2.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3. 关于繁简字的几个问题
92
49
(一)繁简字的概念
繁简字是指一个字的笔画繁简不同的 两种写法,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 的叫简体。
92
50
字形繁简自古有之
弃——棄

5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5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3.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引申义造新字。如:
保(《说文解字》:“保,养也。”《国语·周 语》:“以保于百姓者也。”引申为城堡。《礼 记·月令》:“四鄙入保。”)——堡、田——佃、 战——颤。
4.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假借义造新字。如: 平——评、为——伪。
5.古义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其字形为一义继
通假字也不同于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大多在意义 和形体上有一字联系,而通假字和本字大多在意 义和形体上没有关系。有的假借字,后来为它的 假借义造了区别字,如“辟”,本义是法,假借 为本无其字的“避”、“僻”,后来人们为这两 个假借义造了新字,当今字“避”、“僻”产生 以后,人们仍习惯使用古字“辟”来表示“避”、 “僻”的意义,对此,不能说“辟”是“避”、 “僻”的通假字,它们仍是古今字的关系。当然, 对於古汉语的初学者来说,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 某些理论概念,对一些问题文字学家们也有不同 意见。但是对於一些基本的概念,我们应当明确, 这对于正确识别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语言文字现 象,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承,为另一义另造新字。如:祝——咒、受—— 授。
(二)借用另一现成的字表示今字:溺(溺水, 本为水名)——弱、何——荷、能——熊;伯— —霸(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閒(本义为缝 隙)——閑(本义为栅栏);女(借女为代 词)——汝、易——锡(赐是汉代以后造出的分 化字。)
对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
6.符号替换。如: 歡—欢 難—难 鄧—邓 對—对
戲—戏 雞—鸡 趙—赵 风—風 聶—聂 這—这 劉—刘 鳳—凤 7.形声新造。如: 戰—站 態—态 認—认 竄—窜 遠—远 礎—础 8.会意新造。如: 滅—灭 寶—宝 標—标 塵—尘
細雨蒙蒙(濛濛)没有水,开(開)门关(關) 门不見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
用字的假借
古音通假 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古人的错字 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 先进》
燃烧 然 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孰


(1)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意作用的形符 第一,分化字表示本義。 它→蛇 孚→孵 韋→圍 莫→暮 暴→曝 然 →燃 止→ 趾 州→洲 北→背 益 →溢 原→源 縣→懸 正→征 禽→擒 丞→拯 云—雲 其—箕 草—皁 爰—援 或—國 居—踞 匡—筐 孰—熟 哥—歌 柬—揀
免——娩 申——伸
卒——猝
直——值 尝——嚐
采——彩
顷——倾 曾——增
孙——逊
责——债
县——悬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要 取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①战场上取左耳 ②娶亲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①士兵 ②突然、一下子
婚 腰 娶 燃 熟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男女有昏。” 《荀子》:“量要而 带之。” 《诗· 齐风· 南山》: “取妻如之何?” 《孟子》:“若火之 始然。” 《左传· 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赤壁之战》:“五 万兵难卒合。”
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本有其字的通假 《史记· 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史记·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 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论语·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 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 不拜。” 《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 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简化字的优缺点? 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泪-涙;嵩-崧; 野-埜;凭-慿
2、构字部件不同
变换形符: 睹-覩;猪-豬;歌-謌;裸-躶;暖-煖
变换声符: 綫-線;猿-猨;杯-桮;怜-憐 变换形符声符: 迹-蹟;村-邨;裤-绔;碗-盌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左右与上下: 鞍-鞌 峰-峯 羣-群 稿-槀 胸-胷 棋-棊 裡-裏 炎-炏 左偏旁与右偏旁互换: 甜-甛 够-夠 朗-朖 秋-秌 翅-翄 和-咊
(1)其北陵,文王之辟风雨也。(《觳之战》) (2)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 中
庸》)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灵公不君》)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 →俸 竟 →境 反 →返 坐 →座 慈 → 礠 (磁 ) 第三,分化字表示假借義。
師→獅 戚→慼
食 → 飼 自 →鼻
栗→慄
晶→曐(星)
牟→眸
(2)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音作用的聲符
(3)改換古字的形符 説—悦 赴—訃 錯—措 徇—殉 振—賑 唱—倡 斂—殮 徹—轍 隔—膈 張—脹 (4)改換古字的聲符 邪—耶 譙—誚 蕃—藩 撝—揮 憯—慘 圜—圓
氣气
萬 万 擊 击 长
书爲
为 長
歡 欢 鷄鸡 轟 轰 趙 赵
●用字的一部分代替 全字简化汉字: ●用新造汉字的办法 简化汉字: ●用同音代替法来简 化汉字:
習 习 竊 窃
飛 飞 礎 础
鑿 凿 態 态
鬭 斗 裏里 穀谷 麵面 升 升 量器 昇 升起 陞 提升 干 干 干戈 乾 干湿 幹 才干 榦 树干
(5)完全改換字形 戰—顫 伯—霸 鄦—許 要—邀 身—娠 (6)對古字略有增損 陳—陣 大—太 不—丕 母—毋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说文》:“水中可居为州。”
队→坠
《左传》:“公惧,队于车。”
衰→蓑
《说文· 衣部》:“草雨衣。”
《诗· 小雅· 无羊》:“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 通“智” 《〈论

语〉十则》 4、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5、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6、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7、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 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 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 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


新的 义项
本义
昏暮、日暮 否定性无定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
暮 (今字)
莫 (古字)
简化汉字的方法:
●采用字形原始的古 体字: ●采用古代笔画简单 的异体字:
●采用古代笔画简单 的通用字: ●采用古代笔画简单 的俗体字: ●采用现代大众创造 的简化字: ●采用草书楷化法简 化汉字: ●采用简化偏旁的方 法简化汉字:
雲云
爾 尔 個 个 亂 乱 体 階 阶
在昏暮 日暮的 义项上

躲開,避免。 姜氏欲之, 焉辟害? 邪僻,偏僻。 秦國辟遠。 比如,打比方。
《左傳·隱公元年》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景之枉也。《荀子· 王霸》
义项 高处坠落
古字 队
今字 坠
娶妻
躲避 畚箕

辟 其

避 箕
其他字例:
何——荷 要——腰 戚——慼
孰——熟
糇,hóu,干粮
臭→嗅 《荀子》:“彼臭之而无嗛xiá n于鼻。”
然→燃 《三国志· 刘馥传》:“夜然脂照城外。”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诗· 齐风· 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说文· 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 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竟 →境
《说文· 音部》:“乐曲尽为竟。”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伸”-“信” “疲”-“罷” “屎”-“矢” “叛”-“畔”
“修”-“脩” “飞”-“蜚” “尿”-“溺” “拒”-“距”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 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 系。


概括: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 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具体而言: 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 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义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 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 位置配备不同,也自然要产生异体字。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 连续公布四批简化字,共计515个。 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简化字2235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