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简化字的优缺点? 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免——娩 申——伸
卒——猝
直——值 尝——嚐
采——彩
顷——倾 曾——增
孙——逊
责——债
县——悬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要 取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①战场上取左耳 ②娶亲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①士兵 ②突然、一下子
婚 腰 娶 燃 熟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男女有昏。” 《荀子》:“量要而 带之。” 《诗· 齐风· 南山》: “取妻如之何?” 《孟子》:“若火之 始然。” 《左传· 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赤壁之战》:“五 万兵难卒合。”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 连续公布四批简化字,共计515个。 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简化字2235个。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古今字也称分别字或区别字。
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造一个新字(即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再如:“责”有五个主要的意义:1)索取;2)询问;3)责备;4)责任;5)欠别人的钱财。
由于“责”所表示的意义太多,影响阅读,因此另造了一个新字“债”来分担了“责”的第五个意义,即表示“欠别人的钱财”这一个意义。
那么“责”为古字,“债”为今字。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其中“责”为古字,今字则为“债”字。
其他古今字的例子如:说(古字)悦(今字);反(古字)返(今字)由于今字是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造的,因此今字和古字形体上有联系。
今字的造法主要有两种: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形符。
如责债;反返2)改换形符。
如:说悦。
(二)异体字指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如:泪淚;勅敕;线線;鹅鵞。
不属于异体字的例子:置寘;实寔;游遊;修脩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泪、覩——睹、徧——遍等。
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
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种⽂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较复杂。
古今字是⼀种⼀词多字现象。
同⼀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字表⽰,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返回”义的词原⽤“反”表⽰,后来⽤“返”表⽰,“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昏暮”义的词原⽤“莫”表⽰,后来⽤“暮”表⽰,“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的两⼤原因:⼀是⽂字假借,⼀是词义引申。
(⼀)⽂字的假借由⽂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解字》:“须,⾯⽑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鬃”今⼜简化为“须”)。
然⼀燃“然”字下⾯的“?”实即“⽕”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
2.古字⽤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彩、⾊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词多义,表现在书⾯上就是⼀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影“景”本义是⽇光。
古代文学第二册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总结
古今字1、兹——滋2、嘗——嚐,即尝3、共:后来写作“拱”,环绕、凑集。
4、其犹张弓与:名末语气词,后来写作“欤”5、其不欲见贤邪:见——现,古今字6、匮——柜7、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知——智8、然则鄉之所谓知者:鄉——嚮9、擿玉毁珠:擿——掷10、灭五采:采——彩11、两涘渚崖之间12、说怿女美:说:后来的“悦”,女:后来写作“汝”13、七月亨(烹)葵及菽14、坚甲厉兵以备难:厉——砺15、被甲者少也:被——披16、鄉→嚮:今东鄉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17、禽→擒: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18、陈→阵: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19、见→现:情见势屈,旷日粮竭。
20、亨→烹: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
21、奉→捧: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
22、县→悬: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异体字1.扡——拖2.鐍——觼3. 黍稷重穋(稑)取彼狐貍(狸)。
献羔祭韭(韮)4. 群侠以私劒养:劒——劍(剑)5.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釁——衅通假字1.辩通辨2.已:通“矣”,句末语气词3.辞:通“始”4.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通“佰”,百倍5.高下相倾:倾——盈,通假字。
6.郢人恶慢其鼻端:通漫7.爱而不见:通“薆”,隐蔽8.自牧归荑:归:通“馈”,赠给9.匪女之为美:匪:通“非”10.八月剥(攴)枣。
11.以介(匄)眉寿。
12.八月断壶(瓠)。
13.猗(掎)彼女桑。
14.黍稷重(穜)穋。
15.上(尚)入执宫功。
16.四之日其蚤(早)。
17.三之日纳于凌阴(窨)18.夫离法者罪:离——罹:触犯19.法趣上下:趣——取20.荐——搢:插21.距敌恃卒:距——拒22.无私劒之捍:捍——扞23.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畜——蓄:积累承—乘,趁机会24.有分于从衡之党:从——纵:合纵衡——横:连横25.趣本务而趋末作:趣——趋:趋向、归向26.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籍——藉:凭借27.而徼倖其后:徼——邀:求取28.修治苦窳之器:苦——盬:粗劣29.侔农夫之利:侔——牟30.为设诈称:为—伪31.仓颉固以知之矣:以--已32.常→尝: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演示教学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演示教学通假字:寤:通“”,倒逆。
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
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古今字:大:今字“太”,表示尊称。
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
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
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尝:今字“”,副词,品尝,体会滋味。
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
注 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通假字:绌:通“黜”,贬低。
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
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
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
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
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坠落。
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
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
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一周年。
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繁简字
同一个字,字形笔划多、写法复杂的,叫繁体字;字形笔划少、写法简单的,叫简体字或简化字;二者合称繁简字 《史记·张释之传》:“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左传·成公二年》:“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汉字简化的原则 ① 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单的。例如: 燈—灯 機—机 憐—怜 遷—迁 膚—肤 ② 删去原字的一部分。例如: 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③ 草书楷化。例如: 會—会 東—东 書—书 韋—韦 當—当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逝,本义是“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伯—霸 、何—荷 、内—纳、见—现、女—汝、閒—闲、泉—钱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础——礎
92
58
6.改换简易形旁 猫——貓 狸——貍 粘——黏 肮——骯
92
59
7.同时改换简易形旁和声旁 响——響 护——護 惊——驚 8.新造会意字 尘——塵 双——雙 体——體
92
60
9.合并同音字。 (1)后——后後 (2)干——干乾幹 干:盾牌、干支。 乾: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幹: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练习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公赐之食。食舍肉。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 5.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1. 2. 3. 4.
92
30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10.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6. 7. 8. 9.
A.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离而纵横。(汉
司马相如《长门赋》)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 (2)迹——跡 A.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 子· 天运》) B.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史 记· 周本纪)
35
92
(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
92 47
三、繁简字
92
48
主要內容
1. 繁简字的概念 2.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3. 关于繁简字的几个问题
92
49
(一)繁简字的概念
繁简字是指一个字的笔画繁简不同的 两种写法,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 的叫简体。
92
50
字形繁简自古有之
弃——棄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P97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无:通“毋” ,不要。
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
注 P103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 今字“太”, 表示尊称。
注 P98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 辟: 今字“避”, 避免。
注P99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满足。
注P99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
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
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 同“昵” , 亲近。
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乱》通假字:绌: 通“黜” , 贬低。
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出行 , 乐。
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现”, 出现。
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句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返” , 返回。
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P97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无:通“毋” ,不要。
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
注 P103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 今字“太”, 表示尊称。
注 P98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 辟: 今字“避”, 避免。
注P99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满足。
注P99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
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
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 同“昵” , 亲近。
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乱》通假字:绌: 通“黜” , 贬低。
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出行 , 乐。
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现”, 出现。
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句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返” , 返回。
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
注 P112 例句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 ” ,一周年。
注 P109 例句: “期戍 ,公问不至”。
之 战〉 通假字 : 无: 通“毋” , 不要。
注 P120 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 , 无令与师淹于君地”。
桀: 通“揭” , 举起。
注 P120 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 桀石以投人”。
翦: 通“剪” , 剪除。
注 P121例句: “齐侯曰 :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古今字 :道: 今字“导” , 引导 , 带路。
注P118例句: “臧宣叔逆晋师 , 且道之”。
禽: 今字“擒” , 捉拿。
注P120例句 : “禽之而乘其车”。
陈: 今字“阵” , 摆开阵势。
注 P121例句 : “师陈于 ”。
异体字 :: 同“鞍” , 齐地名 , 今山东济南市附近。
注 P121 例句:“师陈于 : 同“俯” , 弯下身子。
注 P123 例句 : “韩厥 , 定其右”。
〈子 产 说 范 宣 子 轻 币〉 古今字 :说:今字“悦” ,高兴,喜悦。
注 P132 例句: “宣子说 ,乃轻币”。
第三 单元〈 苏秦连 横 约 纵〉通假字:庭: 通“廷” , 朝廷。
注 P183 例句 :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愿以异日”。
策:通“册” , 税册。
注 P185 例句: “书策稠浊 , 百姓不足”。
通“ ” , 冲击 , 撞击。
注P186例句 : “宽则两军相攻 , 迫则杖戟相 ”。
通“昏” , 糊涂。
注 P186 例句: “皆 于教 , 乱于治”。
赢:通“累” , 缠绕。
注 P187 例句: “赢滕履 , 负书担橐”。
通“ ”, 草鞋。
注 P187 例句 : “赢滕履 , 负书担橐”。
通“黧” , 黑中带黄的颜色。
注 P187 例句 : “形容枯槁 , 面目 黑”。
归: 通“愧” , 惭愧 , 羞愧。
注P187例句 : “伏有归色”。
溢: 通“镒”, 重量单位 , 二十两为一镒。
注 P188 例句 : “黄金万溢”。
掘:通“窟” , 洞穴。
P189 例句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 , 桑户 枢之士耳”。
伉:通“抗” , 相敌 , 相当。
注P190 例句 : “天下莫之能伉”。
通“盍” , 疑问代词 , 怎么。
注 P191 例句:“人生世上 , 势位富贵 ,可忽乎哉”诎:通“屈” , 屈服。
注 P186 例句: “诎敌国 , 制海内”。
例句 : “苏秦连横约纵”。
例句 :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例句 : “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例句: “明言章理 , 兵甲愈起”。
例句: “赵王大悦 , 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
例句 : “文士并 , 诸侯乱惑”。
例句 : “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例句: “转 连骑 , 炫 于道”。
“嫂 行匍伏 , 四拜自跪而谢”。
〈郭 隗 说 燕 昭 王 求 士〉 通假字 : : 通“ ”,跳 。
注 P206 例句 “若恣睢奋击 , 籍叱咄 , 则徒隶之人至矣”籍: 通“藉 ” , 践踏。
注 P206 例句: “若恣睢奋击 , 籍叱咄 ,则徒隶之人至矣”。
古今字 :指:今字“旨” ,意思, 想法。
注 P206 例句: “诎指而事之”。
冯:今字“凭” ,靠着。
注P206 例句: “冯几据杖 ,眄视指使 ,则厮役之人至”。
反: 今字“返” ,返回。
注 P207 例句:“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 ,买其首五百金 ,反 以报君”。
异体字 :嘿:同“默” , 静默,沉默。
注 P206例句: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古今字 :从: 今字“纵” 禽: 今字“擒” 伯: 今字“霸”章: 今字 受: 今字“授” , 授予。
注 P188 异体字:: 同“饰” , 巧饰。
注 P184 : 同“ 决 ” , 取决。
注 P189 : 同“煌” , 辉煌。
注 P189 : 同“蛇” 注 P190 例句 :, 合纵。
注 P181 , 捉拿。
注 P184, 指称霸。
注 P184 彰” ,明白, 明显。
注 P185 〈冯 谖 客 孟 尝 君〉通假字 :介: 通“芥” , 小草。
注 P201例句 :古今字 :属: 今字“嘱” , 嘱托 , 转达意愿。
注 P194责: 今字“债” , 所欠的钱财。
注 P196反: 今字“返” , 归来。
注 P197例句: 说: 今字“悦” , 高兴 , 喜悦。
注 P 199 例句异体字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 无纤介之祸者”。
例句 : “使人属孟尝君”。
例句 : “谁习计会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毕收 , 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不说”。
例句: “文倦于事 ,愦于忧 ,而性 愚,沉于国家之事”。
: 同“遍” , 全部。
注 P197例句: “券 合, 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 同“懦” , 软弱。
注P197第四单元〈项 羽 本 纪〉通假字:繇: 通“徭” , 劳役。
注 P252 例句: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 项梁常为主办”。
游 : 通“”,指巡视览。
注 P252 例句 : “秦始皇帝游会稽 ,渡浙江”。
罢: 通“疲” , 疲困。
注 P258 例句: “今秦攻赵 , 战胜则兵罢”。
承: 通“乘” , 趁着。
注 P258 例句 : “我承其敝”。
戮: 通“”, , 合。
注 P259 例句 : “将戮力而攻秦 , 久留不行”。
距: 通“拒” , 抵挡。
注 P264 例句: “距关 ,毋内诸侯 , 秦地可尽王也”。
游 : 通“”,交往。
注 P265例句 : “秦时与臣游”。
豪: 通“毫” , 指长而尖的细毛。
注 P265例句 : “吾入关 , 秋豪不敢有所近”。
倍: 通“背” , 背离, 违反。
注 P265 例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 通“早” , 早上。
注 P265例句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P263: 通“隙” , 缝隙 , 本篇课文中指感情上的隔 、裂痕。
注 P267 例句 : “今者有小人之言 , 令将军与臣有 ”。
以: 通“已” , 已经。
注 P273 例句 :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
伏: 通“服” , 佩服。
注 P277例句 : “骑皆伏曰 : “如大王言”。
”古今字 :说: 今字“悦”, 喜悦 , 高兴。
注 P258 例句 : “王召宋义与计事 , 而大说之”。
: 今字“虻” , 牛虻 , 吸取牛马家畜血液的一种昆虫”。
注 P258 例句 : “夫搏牛之不可以破 ”。
被: 今字“披”, 穿上。
注 P258 例句 : “夫被坚执锐 , 义不如公”。
: 今字“犟 ” , 倔强。
注 P259 例句 : “猛如虎 , 很如羊 , 贪如狼 , 不可使者 , 皆斩之”。
见: 今字“现” , 出现 , 存现。
注 P259 例句 : “今岁饥民贫 , 士卒食芋菽 , 军无见量”。
: 今字强” , 强大。
注 P259 例句 :赵举而秦 , 何敝之承”。
埽: 今字 沈: 通“沉 当: 今字 采: 今字 也! ” 内 坐内 暴 寤: 今字“悟” 扫” ,指收罗 ,调集。
注 P259 例句: “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 , 沉没入水。
注 P260 例句 : “皆沈船 , 破釜甑”。
, 挡住 , 抵挡。
注 P260 , 彩色。
注 P263挡”纳” 座” 今字 今字 今字“纳 今字“曝”, 接纳 , 放进来。
注 , 座位。
注 P268 , 入进来。
注 P268 注 P273 例句 :, 明白。
注 P281 例句 :P264例句: 例句 :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 例句: “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
寿毕 ,请以剑舞 , 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
P266 例句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 , 暴露于野”。
例句 : “五年之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
注 P280 例句 : “夫秦失其政 , 陈涉首难 , 豪杰 起”。
〈田 单 列 传〉 通假字 :傅:通“附” , 附着,在本文中指包裹住。
注 P286 例句: “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 傅铁笼。
距:通“拒” , 抵抗。
注 P286 例句: “淖齿既杀泯王于莒 ,因坚守距燕军”。
插:通“ ” ,掘土的工具 ,类似今天的锹。
注 P289 例句:“田单知士卒之可用 , 乃 身操版插 , 与士卒分功”。
溢: 通“镒” , 古代重量单位 , 二十两为一镒。
注 P289 例句 :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无: 通“ 毋” , 不要。
P289例句 : “即墨即降 ,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 ,令安堵”。
畔: 通“ 叛” , 背叛。
注 P291 例句: “齐人追亡逐北 , 所过城邑 , 皆畔燕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