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愚公移山测试题(答案版)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部古籍?A. 史记B. 左传C. 孟子D. 尚书答案:C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A. 为了种田B. 为了通商C. 为了子孙后代D. 为了建房答案:C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年纪是多少?A. 七十岁B. 八十岁C. 九十岁D. 一百岁答案:B4.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是如何开始移山的?A. 召集家人一起挖山B. 请来神仙帮忙C. 用法术移山D. 用机器挖掘答案:A5.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最终是谁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A. 愚公的家人B. 神仙C. 皇帝D. 村民答案:B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太行山、王屋山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孙子叫________。
答案:智叟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们用________来挖山。
答案:箕畚4.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邻居________也加入了移山的队伍。
答案:京城氏之孀妻5.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最终是________感动了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山。
答案:愚公的坚持不懈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决心要移走阻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方便出行。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嘲笑,愚公和他的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帮助他们移走了两座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能够实现。
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于“坚持就是胜利”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愚公虽然年迈,但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XXX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XXX?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XXX,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XXX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XXX,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XXX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XXX;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XXX感其诚,命夸XXX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XXX。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yú)出入之迂也(yū)荷担者三夫(hè dàn zhě sān fū)始龀(chè)无穷匮也(kuì)一厝XXX(cuò)2、翻译。
1)何苦而不平?——为什么不平呢?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季更替,又回到了原点。
3)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心意太坚定了,无法动摇。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山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人名。
3)何苦而不平。
——不满意。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又回到原点。
2)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3)XXX亡以应——智叟死了以后。
4)一厝朔东——一座在东北方向,一座在南方的房屋。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这是嘲讽的笑,表现了智叟的自鸣得意的丑态。
“长息”:这是惋惜、遗憾的叹息。
表现愚公的胸有成竹。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目光长远抱负远大造福后人积极奋斗坚持不懈信心坚定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愚公虽到了九十岁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交通不便之苦。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
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赞同。
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解决土石的办法才开始行动。
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智叟:目光短浅自私冷漠逃避困难看待问题片面、静止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坚定信念。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符合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于是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初二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一章。
2. 故事中,愚公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这两座山阻碍了他们家的出行。
4. 愚公的邻居智叟认为移山是不可能的,但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顺其自然C. 放弃是明智的选择D. 团结就是力量答案:A2. 愚公移山时,他的家人和邻居都支持他吗?A. 是的,所有人都支持B. 只有他的家人支持C. 只有他的邻居支持D. 没有人支持答案:B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谁帮助了愚公?A. 他的家人B. 他的邻居C. 天帝派的大力神D. 他自己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答: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尽管他的邻居智叟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最终能够成功。
他的故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
同时,也展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言放弃。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1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1单选题]A•③①②④⑤⑥B•④③②⑥①⑤C•②④③①⑥⑤(正确答案)D•⑥⑤②③①④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C-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起始句为第②句,这里先总写我国地势特点;第④句“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紧扣第②句,应紧跟其后;第③①句分别从山,水的视角进行说明,应跟后面;第⑥句举例说明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应紧跟①后;第⑤句为总结句,应为结尾句。
故选C。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A•始面匕(一'-)B•花甲(三、四)C•豆蔻(五、六)(正确答案)D,不惑(七、八)E.而立(”、十)答案解析:(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始龊”为七八岁,“花甲”为六十岁,“豆蔻”为十三四岁,“不惑”为四十岁,"而立"为三十岁。
结合题干中“已经读八年级”的提示,应该为十三四岁。
因此坐五六排最恰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万仞(ren)穷匮(kui)箕(R)畚B•豫(yu)南冀(ji)州荷(h2)担C•孀(Shuang)妻魁(kuf)父亡(WIi)以应D•始配(Chen)垄(Ibng)断一厝(XT)朔东(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
《愚公移山》小测试及答案

《愚公移山》小测试及答案1.年(且)九十[单选题]*A.况且B.将近(正确答案)C.而且2.面山而(居)[单选题]*A.停留B.居住(正确答案)C.处于,处在3.(方)七百里[单选题]*A.区域,地方B.方圆(正确答案)C•将,将要D.才,刚刚4.聚(室)而谋日[单选题]*A.家(正确答案)B.室内5.吾与汝毕力(平)险[单选题]*A.平坦B.铲平(正确答案)C.平常D.公平6.达于汉阴“阴”在句中的含义是[单选题]*A.山之南B.水之北C,山之北D.水之南(正确答案)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单选题]*A.停止B.阻止(正确答案)C.只是,仅仅8.杂然相(许)[单选题]*A.表约数B.上下,光景C.赞同(正确答案)D.答应9.寒暑(易)节[单选题]*A.容易B.更替(正确答案)C.书名,《周易》的简称10.甚矣,汝之不(惠)[单选题]*A.恩惠B.同“慧”,聪明(正确答案)1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单选题]*A.本来B.巩固C,坚固D.顽固(正确答案)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单选题]*A.负荷B.承担C.重荷D.肩负,扛(正确答案)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单选题]*A.贫穷B.生活困难C.穷尽(正确答案)D.极1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单选题]*A.庄稼B.草C.草木(正确答案)15.惧其不(已)也[单选题]*A.已经B.停止(正确答案)C,罢了16.曾不若孀妻(弱子)[单选题]*A.弱小的孩子B.小儿子C.幼儿,小孩(正确答案)1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虽我之死(正确答案)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18.今天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我非子,固不知子也(固)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于途(负)(正确答案)C.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许)D.而山不加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1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O [单选题]*A.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若)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以)(正确答案)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D.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将要)B.杂然相许(许:赞同)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丢失)(正确答案)D.飞来山上千寻塔(寻:古代长度单位)21.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B.面山而居C. 一怒而诸侯惧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2.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正确答案)C ,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23.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B.操蛇之神闻之(正确答案)C.跳往助之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4.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其如土石何?()[单选题]*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正确答案)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

答案一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二
答案解析:对练习中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解题要点和答案解析
答案二
答案:D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答案解析:文章中没有提到愚公的妻子对挖山持何种态度,因此无法确定选项A是否正确。文章中只提到愚公的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年龄,因此选项B也不正确。文章中没有提到天帝之外的其他神灵是否帮助愚公,因此选项C也不正确。而选项D“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符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愚公移山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他们的居住地得到了改善。
题目: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题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他们居住的地方被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出入很不方便。
答案解析:D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符合文意。A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B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C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
答案解析:D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符合文意。A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B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C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价 一种工 艺 , 可从 下列观 点中考核 学生 的综 合能力 。 ①工 艺先进 吗? ② 生产条件 , 设备要 求低 , 能耗低 吗? ③有无 毒害污 染 , 易防 治吗 ? ④ 考虑 了变废 为宝 , 资源 的综合 利用 吗? ⑤原料 来源广 吗? 可 再生吗 ? 设置此 类 习题 既反 映学生 的综合 能力 , 同时 , 也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理解化 学 的现 实意义 。结合象“ 山东假 白酒案 ” 等杜会 现象 , 来 培养 学生 的法律 意识和道 德意识 , 增强 民族 自尊 心和社会 责任感 。 4 . 采用 生动有 趣的语 言和学生 推心置腹 地交谈采 激发 兴趣 , 变“ 要 我学 ” 为“ 我要学 ” 。 5 . 采用 符合 教材 内容 的多种教 学方法 。 教 学 内容 , 是对学 习活动产 生兴趣 的主要 源泉 。不断 变换教 法 , 使 兴趣产 生迁移 , 形成 新 的兴趣 ,
在 学生讨论 时 , 不会 造成 思维定势 , 学生 的思维不会 受课本的 限制 , 学 生可根据 已有的知 识 , 奉想 办法解 决, 最大 限度地发挥 其创造 潜能 , 调 动其 探究积极 性。 3 . 及时辅 导、 整理、 小结 , 使 小结成 为学 习中不可忽视 的环 节 。 指导学 生整理 、 小结 , 归纳 各知识 点及各 知识点之 间的联系 , 分析 知 识 点与考 点的关 系 , 研 究学 习方 法 , 并对 自己的 学习过 程 、 思 维方 法、 思维 品质进行 评价和整理 , 从而使知识达 到高层 的迁 移。探究 习惯 旦养成 , 思 维 品质 也就得 到 了最大 限度 的优化 , 探 究能 力 自然 也就 得 到了提高 。
三、 指导检查, 引导讨论, 及时小结,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共50道单选题1、方七百里,方的意思是? [单选题]A方向B计量面积用语(正确答案)2、年且九十,且的意思是? [单选题]A将近(正确答案)B暂时3、惩山北之塞,惩的意思是?塞的意思是? [单选题]A警戒B苦于(正确答案)4、出入之迂也,迂的意思是? [单选题]A曲折,绕远。
(正确答案)B拘泥保守,不切实际。
5、聚室而谋曰,聚的意思是? [单选题]A聚集(正确答案)B姓氏6、吾与汝毕力平险,毕意思是?平的意思是?险的意思是? [单选题] A毕:完结,完成。
险:危险。
B毕:尽,全。
险:险峻之处。
(正确答案)7、杂然相许,杂然的意思是?许的意思是? [单选题]A赞同(正确答案)B期望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的意思是?损的意思是? [单选题] A刻薄,恶毒B使.......减少(正确答案)9、且焉置土石,且的意思是? [单选题]A况且(正确答案)B并且10、且焉置土石?焉的意思是? [单选题]A于是,于此B往哪里,在哪里(正确答案)11、遂率子孙荷担者荷担者三夫,遂的意思是?荷的意思是? [单选题] A肩负、扛(正确答案)B莲花12、叩石垦壤,叩的意思是? [单选题]A磕头B敲、打(正确答案)13、始龀,龀的意思是? [单选题]A乳牙B换牙(正确答案)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的意思正确的是( ) [单选题]A装土用的器具B用箕畚装(正确答案)15、始龀,始的意思是( ) [单选题]A开始B才、刚。
(正确答案)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的意思是?反的意思是? [单选题] A颠倒的;方向相背的B同“返”,往返(正确答案)1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的意思是( ) [单选题]A停止B阻止(正确答案)18、甚矣,汝之不惠,惠的意思是? [单选题]A恩惠B同“慧”,聪明(正确答案)1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的意思是( ) [单选题]A头发B草木(正确答案)20、北山愚公长息,长息的意思是? [单选题]A长叹(正确答案)B休息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顽固(正确答案)B巩固2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彻底B改变(正确答案)23、虽我之死,虽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单选题]A即使(正确答案)B虽然2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的意思是? [单选题]A指贫困的人B穷尽(正确答案)25、何苦而不平的意思是( ) [单选题]A苦恼B愁苦。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1•下列加括号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正确答案)2・下列各项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正确答案)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3 •下列加括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苦于)B∙(毕)力平险(尽、全)C-汝之不(惠)(仁爱)(正确答案)D♦寒暑(易)节(更替)4 •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戌死者固十六七(正确答案)D•呼尔(而)与之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单选题]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正确答案)D•无陇断焉6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7・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正确答案)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8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C•何(苦)而不平(愁苦)(正确答案)D∙一(厝)朔东(放置,安放)9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操蛇之神闻(之)已而(之)细柳军B•面山(而)居环而攻之(而)不胜C∙(以)君之力不(以)疾也D•(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正确答案)10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隐土(之)北(正确答案)B・汝(之)不惠C•汝心(之)固D-虽我(之)死H•下列各组加括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指)通豫南十(指)连心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D•惧其不(已)死而后(已)(正确答案)12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正确答案)13 •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正确答案)B・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14 ∙下面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环而攻之(而)不胜C-(其)如土石何独行(其)道D•(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正确答案)15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杂然相(许)许:赞同B•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竹蔑柳条等编织的器具(正确答案)D∙始一(反)焉返:同“返”,往返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单选题]A•(以)君之力静(以)修身B•笑(而)止之日(而)山不加曾C∙汝(之)不惠已而(之)细柳军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正确答案)17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3.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2)其妻献疑曰(_________)(3)寒暑易节(_________)(4)惧其不已也(_________)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分数
1、 A.方.七百里 / 方.其出海门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 A、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至于负.者歌可途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D、面.山而居/ 能面.剌寡人之过者
3、 A、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
B、寒暑易.节/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举一反.三
D、何苦.而不平/ 苦.不堪言
4、 A、甚矣,汝之不惠./ 多谢惠.顾
B、而山不加.增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吾与汝毕.力平险/ 众妙毕.备
D、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
5、 A、聚室而谋. / 肉食者谋.之
B、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听茶声然
C、寒暑易节.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杀之以应.陈涉
二、解释加点的字(20分)
1.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2.惩.山北之塞(苦于)
3.何苦.而不平(愁)
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
5.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6.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穷尽)
7.其妻献疑
..曰(提出疑问)
8.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9.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10.杂然
..相许.(纷纷)
三、翻译句子(30分,每小题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四、简答题(30分)
1、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智叟认为愚公不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0分)
2、你认为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请加以说明。
(10分)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带有关心的语气,但她并不反对移山。
但是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言之成理即可)。
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10分)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
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