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_王剑
1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新
五、论教师的阶级地位与历史使命
❖ (一)教师的阶级地位 ❖ 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属于被支配阶级 ❖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 1.培养人才,这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 ❖ 2.参加并领导社会民众运动 ❖ 3.教师应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男,汉族, 1892年3月5日出生于 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1982年12月30日在南 京逝世,享年90岁。
❖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 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学习爱国老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 神创新精神深化教育 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 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 斗”。---江泽民
Hale Waihona Puke ❖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 1914年公费留美。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学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 等,1918年或硕士学位。
二、教育的本质
❖ “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 ❖ 杨贤江认为教育有以下特点: ❖ 1.教育把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特殊的劳动力 ❖ 2.教育以其它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 3.阶级社会的教育是阶级的和对立的
❖ 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五大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 2.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 ❖ 3.教育专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 ❖ 4.两重教育权的对立 ❖ 5.男女教育不平等
杨贤江的教育哲学思想探究
摘要: 哲 学是 教 育 的理 论 , 教 育 是 哲 学的 实 践 。 教 育 哲 学 从 哲 学 的 角 度 研 究 教 育 实践 , 总结教 育规律 , 反 思 教 育 行 为 的 合 理
性 。杨 贤 江教 育 哲 学 揭 示 了教 育 的 起 源 、 本 质 以及 教 育价 值 等教 育 哲 学 的 基 本 问题 , 内涵 深 刻 、 丰富 , 是 比较 成 熟 的 中 国 马 克 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 , 体 现 了早 期 共 产 主 义知 识 分 子 对 于 中 国教 育 实践 研 究的 问题 意 识 与创 新 精 神 , 反 映 了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要 求 。研 究 杨 贤江 的 教 育 哲 学 思想 , 对 于 指 导 当前 的教 育 改 革 具 有 重 要 的 价 值 。
价值 , 我 们 需 要 深 入 探 讨 杨 贤 江 教 育 哲 学 的 形 成 背
景、 基本 内涵 和理论 来 源 , 分 析 其 中 蕴 含 的教 育 理 念 ,
( 二) 新文 化 、 新 思 潮 冲击 青 年 们 的 思 想 杨贤 江所 生活 的 时代 , 正 是 中 国 社 会 新 旧制 度 、 新 旧知识 、 新 旧道德 在 冲突 中衔接 的重要 时 期 : 传 统 价值 观 已被 打破 , 新 的意识形 态 尚未形 成 , 各 种 思 潮 泛滥 ; 帝 国主 义 为进 行 殖 民侵 略 , 大搞“ 奴化教育 ” ; 国民党 为实行 一党 专制 , 顽 固推行 “ 党 化 教育 ” ; 资 产 阶 级 幻 想 通 过 教 育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 不 良 的 社 会 环 境 , 不切 实 际的教育 方法 , 也 扼 杀 了 青 年 的 激 情 与 活
2 0 1 5 年 8月 第 8期
杨贤江思想简介
杨贤江教育思想简介一、生平及教育著作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或英甫),浙江省余姚县人。
他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教育代表著作有《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教育论文三百多篇,著名的有:《论个人改造》、《学生生活造论》、《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等;另外翻译了许多论著,如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美国荷尔著的《青年心理和教育》、苏联平克维支著的《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日本山田茂树著的《新兴俄国之教育》等。
二、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的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育的本质,这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最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
杨贤江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主要有:1.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探索教育的起源,这是研究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贤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摒弃了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各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教育起源论。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只要现实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必然跟着改变。
因而,教育的起源并不在于什么人性、教育者的意识,或者什么天命这些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玄妙臆想,而是起源于人类世纪生活的需要。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起源观。
2.教育具有历史性杨贤江认为教育是因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发展的。
在不同的社会,由于人们的劳动时间不同,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不同,各个社会也就有不同的教育。
他把教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和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并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必然产生社会主义的教育。
3.教育具有阶级性杨贤江认为教育有“本质”与“变质”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集体的”、“社会的”、“全人类都享受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他把原始社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称为“教育的本质”。
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
的文学 , 才 是 现 代 青 年 所 需 要 的文 学 。否 则 不 是 使 我 们 堕落 便 是使 我们 消 沉 的 文 学 , 我 们 应 当排 斥 它 。而
我们 自己 自然也当有善读文学作 品的能力 , 不可把 自 己迷 醉 了而怪 作品 的恶 劣。 ” 。 。 他真诚地 告诫 : “ 在一
个 青 年 的生 活 上 , 爱 好文艺 的习惯更 是需要 。不过 , 对 于 文 艺 的 态 度 有 点 讲 究 。有 的 想 从 文 艺 里 表 现 人
生 高 尚情感 , 并藉 文艺来鼓动 一般人 的思潮 与热情 ,
以引起他们 追求合 理 的生 活 、 幸福 的憧憬 和努力 , 那
是 好 的 。若 竟 ‘ 吟风弄 月 , 无病 呻吟 ’ , 那 便 是 无 聊 文 人 堕落 名 士 的臭 态 , 我 们 千 万 不 要 自误 。 ” n 他 反 复 申 明: “ 但我反 对那些过 消沉 、 颓 废 生 活 的 自命 为 ‘ 新 文 学家 ’ 的人 所 大 胆 发 表 的全 无 气 魄和 生 命 的 ‘ 作品’ 。 ” “ 文 学 是 人 生 活 动及 人 生 内 容 的一 种 要 求 , 并 没 有 时 代 的 限 制 …… 所 以 有 志 文 学 者 能 从 鼓 舞 民众 的 革 新
y wj s x l n @1 6 3 c o n r
指 归于立人 , 着意于鉴赏
论 杨 贤江 的 文 学教 育 思 想
浙江慈溪市慈 中书院 任富强
/
贤江 ( 1 8 9 5 一l 9 3 1 ) , 浙江 慈溪人 , 我 国杰 出 的教 育理 论家
。
倡导 的“ 全人生指导 ” 的理 念 着 意 于 全体 生 活 的 丰 富 ,
杨贤江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
杨贤江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少年富则国服,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广大的教育者肩负着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重大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不仅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还要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提供足够的引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走入社会。
只有学生身心健康的走入了社会,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民族有用的人。
相反,如果青少年走上社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那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反作用。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任务。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注重其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还会对自身,对家人造成巨大的危害。
当青少年走上大学,走上社会之后,这个后果尤其严重。
04年有一起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只是因为室友的一句话,就起了杀心,最终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
无独有偶,09年又发生了郭力维事件,因为一些争执,郭力维就杀害了自己的室友。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
这不经开始让人反思,我们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这些事件揭示了我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我们的教育是不平衡的,过渡偏重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自律自强的生存意识。
作为教育者,应当对学生全面的负责,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科的知识进行指导。
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上的教导,那么教出来的人才是有缺失的,可能不会对社会的进步起正面的作用,反而对社会产生危害。
就如同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虽然凭借成绩考上了大学,但是却对社会产生了危害。
而且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这类事件的连续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做出改变,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1、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
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
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结社。他认为,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因为教师也是属于被支配的劳动阶级,是工银劳动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杨贤江认为,教师结社运动,其积极意义是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试论杨贤江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杰出贡献
试论杨贤江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杰出贡献宋恩荣喻立森杨贤江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教育理论领域劈荆斩棘的先驱者。
他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立,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做出了杰出贡献。
今天,在我们努力开创教育理论研究新局面的时候,回顾杨贤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功绩,对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管理论宝库,指导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一、把马克思主义全面引向教育理论领域本世纪一、二十年年之交。
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转折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开始传播的启蒙时朝。
马克思正义的传播,既为中国革命带来了蓬勃生机。
又使上层建筑意识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
“拥护民主”、“拥护科学”。
成为当时文比界的强烈呼声;“改造学校”、“改革教育”,也是教育界人士的迫切要求。
尤其当“十月革命”的胜利喜讯传来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更是为之一新。
反对封建、买办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和介绍苏联新教育经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我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李大钊。
他在作为“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语)的一百二十余篇遗作中,很多是抨击中国封建学校,论述当代教育革命的。
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依存关系,以及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确认“社会是阶级的社会”“政治是阶级的政治”,学校是阶级的学校,教育是阶级的教育(参见《今与古》,《晨报副刊》1922,1.8)。
从而,为当时蓬勃兴起的新兴教育运动指明了航向。
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教育问题的,是党的早期活动家、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产阶级教育战线的无畏战士挥代英。
他以全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武器,批到了资产价级教育家鼓吹的“教育救国论”,揭露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反动实质,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学校“祸国殃民”、“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试论新课程改革目标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
试论新课程改革目标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这一本土化的理论将对我们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笔者针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规划了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蓝图,反映了当今时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
它旨在落实素质教育,“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着眼于保障每位学生的发展权。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论将对我们新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重要的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认识得到答案。
在描绘未来教育的蓝图时,马克思在著作中列出了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他把教育的对象——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整体,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的总目标出发,从整体性与综合性上揭示了德、智、体等方面相互影响与不可分割的关系;揭示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他创造性地结合当时中国的当代实际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堪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实践的范例。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启示著名的教育家杨贤江先生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重要的启示。
杨贤江教育思想
杨贤江教育思想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
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1、教师的历史使命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
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
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
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
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
"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
"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
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
”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
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
"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
厚植情怀 全人发展——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青年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
厚植情怀全人发展———杨贤江教育思想指导下青年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叶建松(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浙江余姚)一、泛专业素养发展缘起:溯源贤江思想厚植育人情怀(一)使命在贤江思想中寻根我校是浙江省百年老校,前身是余姚诚意高等小学堂。
百年来,在诚意精神的浸润下,学校培养了许多的杰出人才,其中就包括了我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作为诚意学堂的先贤,他曾提出“要注重青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使青年成为一个健全的完人。
健全的完人应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的好尚与习惯”,他认为教育就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完人,而培养这样“完人”的责任就在于我们的教师。
他提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获取丰富的知识,更要磨炼健美的身心,他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美感教育和闲暇教育。
此外杨贤江认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以人为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政治、道德、身体、艺术、文化等各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育人的历史使命。
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专业以外其他素养的重要性。
(二)情怀在素养发展中明路纵观现今学校教师的培养,我们往往一味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往往注重优质课、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似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只有这一条阳教学能力很快得到提升,然而,对非专业素养的发展认识却被边缘化,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师德、文化素养得不到综合发展,教师的泛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以上原因我校积极探索教师泛专业发展研究。
泛专业素养指教师发展全面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本文主要指专业之外部分素养,如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反思能力、关怀素养、教师的个人兴趣等。
二、泛专业素养发展探索:传承贤江思想追求全人发展调查发现,影响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学校文化和制度及教师个人因素都会影响泛专业素养的发展。
在教师的工作情景中,教师文化、学习环境、学校制度文化、教师学习观和教师的人格特征等方面对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跋涉——杨贤江国民素质教育思想新论
根据他对道德特点的分析 , 我们 可以看到 , 贤江 杨
希望 国民具 有 的 道 德 是 在 与 外 界 接 触 中 表 现 出 来 的 “ 公德 ” 而 不是 古人 过 于看 重 的“ 德 ” , 私 。这 表 明 他顺 应 了清 末 民初 先进 知 识分 子 对 公德 的 倡导 和 他们 所认 为 的公 德是 理想 公 民所 具有 的必 不 可少 的“ 素质 ” 的思 潮 。至 于提 高思 想 道 德 素 质 的方 法 , 贤 江 认 为 有 以 杨
文章编号 :6 39 2 ( 0 8 0 -0 60 17 - 9 2 0 )20 7 -3 3
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 但
国民素质 的高低是 一个不容 忽视的 因素。也正 因为 此,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 民众素质 的
提高。杨贤江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继严复 ( 国民素质 教育第一人) 之后重视国民素质提高 的最具代表性 的 人物 , 他认为“ 若培植己材而偏于体育 , 贲获而己; 偏于 德育 , 程朱而已; 偏于智育 , 仪秦而 己。必兼有 三育 , 融 会精 澈 , 能成 为完 人 _ 3 , 言 明确 了 “ 人 ” 是 始 1 ’此 j 完 乃 杨贤江所追求 的理想公民标准, 其培养途径是通过德 、 智、 体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塑造一种精神气质 , 以 这种气质去鼓舞人 、 引导人 。
杨 贤江 生 于 19 85年 , 于 13 逝 9 1年 。他 生 活 的 时
道德归为人类生活的三分之一或 五分之一, 为特别 认 看重道德是不可取的 , 以具体 的事例 作为批 驳的根 并
据 。他说 :假使有一个人满 口的仁义忠信 , “ 浑身的简
朴规矩 , 但知识庸 陋 、 身体赢 弱 , 问这是个完 人么? 试 这是个有作为 的人 么?看 知识既是庸陋 , 他便 不知何 谓道德 ; 身体 既是赢 弱 , 他便 不能实行道德【J 2I 。他 1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
De . O1 C 2 O
第 l 第 4期 2卷
Vo.1 1 2 N0. 4
现 代 教 育 家 杨 贤 江 的教 育 经 济 思 想 述 评
、
社 会经 济对 教 育具有 “ 支配 作 用”
杨贤江在其光辉著作 《 教育大纲》 一 书的 《 新 绪论 》 中开宗 明义地 指 出 ,该 书写作 的重要 目的之 一 ,即 “ 使 读 者 由此 可 以 明 了教 育 是 受 他 种 根 本 要 素 的 支 配 的 ” 根 。 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 、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 系 的理 论 ,社 会 经 济 被 他 视 为 支 配 教 育 的 一 个 “ 本 要 根 素” 。他 从 三 个 方 面 考 察 和 论 述 了 经 济 对 教 育 的 支 配 作用 。 ( ) 经 济 制 约 社 会 举 办教 育 事 业 的 能 力 和 教 育 发 展 一
关 键 词 :杨 贤 江 ;教 育 经 济 思 想 ; 支配 作 用 ;反 作 用 中 图分 类 号 :G 00 4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0 0 0 - 8 -3 0 86 1 2 1 )40 10 4 0
杨 贤江 ( 85 13 年 )字英父 ( 19 — 9 1 英甫 ) ,浙江余姚 人 ,曾用 过 李 浩 吾 等 多 个 笔 名 ,是 我 国 早 期 卓 越 的马 克 思 主义教育理论家 和杰 出的青年运动领导 人。杨贤江在教育 研究 中高度 重视 教育 这种 “ 上层 建筑 ” 与社 会 经济 之 间 的关 系 ,认 为 教 育 “ 与 社 会 的 生 活 过 程 、物 质 的 生 产 是 关系有密切联 系的 ;而且是 以这种现实 的社会 经济生活为 基础 ,只要是 现 实 的经济 关 系变 了 ,它 是 必 然地 跟着 变 的。若说教育是 与现 实的经济生活无关 系地 单凭某个人头 脑 中的 思 索 所 得 决 定 ,从 来 就 没 有 这 样 一 回 事 ” l ( 。】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杨 贤 江 提 出 了 独 具 特nt tn 等 “ 般 的 社 会 的 训 练 di ” n iiao ) ii 一 ( eea sc lriig ” [( 3 gnrl oi ann ) 。1P9 at 13) 封 建 社 会 的 学 校 教 育 把 农 民 排 除 在 外 ,教 育 内容 中不 包含生产知识 ,而资本 主义社会 的教育却实行大规模 的国 民义务教育 ,并且提倡所 谓 “ 教育 劳动化 ” ,形成 两者差 别的原因就在于 ,不 同历史 时期社 会的经济基础水平及其 对人 才质量规格 的要求各有不 同。杨 贤江说 : “ 封建 制度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 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尤其是他 1930年 2月以李浩吾笔名发表的《新教育大纲》 ,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 , 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分析、 考察和研究 , 得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 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贡献。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教育到底起源于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 杨贤江依据马 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从人类最基本问题――生存问题谈起 , 从人类最本质的关系 物质的生产关系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谈起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在远古时期氏族制度之时代即原始共产生活时代 , 教育“自与种族保存'之目的以外 , 更无他种目的。
”教育是“当代的人 一面利用从前代所传下的精神的及物质的之遗产 , 一面更加上新 的经验与发明 , 以传给后一代。
” (见《杨贤江教育文集》第 323 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 6月版。
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因此,教育是一件“日用品” ,它的发生 , 完全是出于“当时当地 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 并断定: “自有了人生 , 便有了教不外于所谓‘种族保存'之生物学的目的。
”“即除‘个体维持育。
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第413~414页)他还深刻指出: 教育的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以及物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
只要这种现实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 教育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杨贤江的教育起源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教育与人类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这一常见而又极为重要问题, 得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结论,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也是符合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 因而是科学的。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现代人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又能从特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出发 , 提出一 系列丰富多彩 而又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 , 从而避免了理论 的空阔和与实际的脱节 , 确保美育得 以真正而有效地实现。
一
、
学校 美育 的价 值
杨 贤江 认 为 , 青 年 期 是 整 个 人 生 的改 造 时期 , 或 向 上 或 堕落 , 现代 社 会 虽然 是 一 个 物 质 文 明 进 步
中圈分类号 : G 5 2 9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5) O l 一 0 0 8 2 — 0 8
杨贤江( 1 8 9 5 —1 9 3 1 ) 字英父 ( 英甫 ) , 浙江余姚人 , 曾用李浩 吾等多个 笔名 , 是我 国早期优 秀的马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1 8
作者简 介 : 吴洪 成( 1 9 6 3 一) , 男, 浙江金 华人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教育史 与中 国近代史 。
8 2
吴洪成 , 兰丽燕 :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的社会 , 青年 日益成 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流砥柱 , 但青年精神上享受幸福 的机会很少 , 因此提倡美育
的 意义 。
杨 贤江认为 , “ 青年时代在人的一生 , 正像春天的花 , 再绚烂没有的。 所 以, 青 年的心 , 须得最滋补 的养料来培壅 , 使能发荣滋长 , 为宇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 ” 【 l 】 H 。 而这“ 最滋补的养料” 无疑是艺术 的修 养。 “ 青年诸君 ! 我们正 当富于生气 、 丰于热血 的时期 , 该 当有艺术的修养 , 来发皇扩大我们 的心情 呵 ! 我们好 比含苞待放的花 , 正需有温和的阳光和适 度的雨露来催促呵 ……我们倘要保持 活泼泼的生机 ,
中国教育家杨贤江个人信息
中国教育家杨贤江个人信息你对杨贤江这位中国教育家有所了解吗?那么你知道他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吗?如果你想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哦,赶紧和小编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人吧!个人简介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
浙江慈溪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
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年仅36岁。
杨贤江故居杨贤江故居位于长河镇贤江村。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又名李浩吾,余姚下垫桥(今属慈溪市)人,教育思想家。
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委员、教育局代局长、《革命军日报》总编辑等职。
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故居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坐北朝南。
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为穿斗抬梁结构小平房,平面呈“凹”字形。
教育思想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
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
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
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周颖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探究,揭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并对当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力图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为教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6-0103-02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在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全人生指导”成为了青年教育的理论精髓。
“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注重青年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的身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合理地休闲与劳动以及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等,这些都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其“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兼收并畜了中外教育家们的理论精华,并秉承一部分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因子。
因此,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全面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家,在论述教育问题的时候,都必须首先树立起“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宗旨。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课程以及教材的编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等等,都必须要遵循教育目的的要求,并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杨贤江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是全人教育论。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主张对青年要全面关心、全面指导,要使青年学生有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
他的“全人生指导”的内容包含了德智体美、知情意行,还有生产劳动、求学择业、恋爱婚姻等等。
他说:“德育——造就良好之习惯;智育——造就清楚之头脑;体育——造就康健之体魄”。
所以,“学校教育之目的:适应完全之人格”。
杨贤江教育思想再实践
摘要: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进步。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杨贤江主张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与方法:杨贤江提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具有政治功能,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服务。
他主张教育要培养具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的更新: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其与时俱进。
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育实践中,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育与政治的融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他对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些教 育观点,如“教育万能”、“教育救 国”、“先教育后革命”(夸大教育功 能), “教育神圣”、“教育独立”、 “教育清高”等(掩盖教育本质),以 及教育的“劳动化”、“生活化”、 “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 “中立化”、“公平化”等进行批驳。
杨贤江非常关心青年问题,在青 年教育上,他提出了“全人生指 导”的思想,对青年的理想、修 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 婚恋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指导。
•
所谓“全人生指导”,是指对 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时 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 行正确的指导,使之在德、智、体 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 “完成杨贤江在 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是:一是致 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出版 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二是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教育,提出了 “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 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所谓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时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 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具体分 析如下: • (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 活的需要,如获取生活资料的实 用教育和安慰精神的宗教教育;
激发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激发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作者:陈艳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7年第08期摘要:“自学为成功学问技术的利器,教师要让学生‘自力’、‘自动’地学习”。
我国早期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动自得能力的培养。
他还指出了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自主、主动的学习,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
本人学习了杨贤江同志的教育思想后,心有感触,下面就从如何来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关键词:杨贤江;教育思想;学习积极性;主动发展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动自得的能力。
他强调“自学为成功学问技术的利器”,“自己活动当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也是教育的到达点。
”可见,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自力”、“自动”地学习。
杨贤江也曾指出:“对于满足并发达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所不问,试问这种教育怎能完成指导人生的职责呢?”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自主、主动的学习。
本人就近期学习杨贤江同志教育思想后,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重视学习的目的性,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和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介绍一样小物品的方法后,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家里的玩具或者是文具等等,培养与人分享的快乐。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对探求知识产生了乐趣,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王剑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5)006
【摘要】杨贤江在并不长的理论研究生涯中,形成了"全人生指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等对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有深远理论贡献的成就,这诸多成就的取得是与杨贤江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坚持的教育创新思想是分不开的.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王剑
【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1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从杨贤江的德育思想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J], 任彩红
2.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J], 王学;但昭彬
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 [J], 李安
4.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 [J], 潘懋元
5.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建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就是学艺生活,可以使人生有兴趣,使社会 有进步,如文艺、科学、语言、游历等都是。杨贤江 指出,一个人若不注意于这四方面的生活,“则人生将
张”又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八大教育主张”是日本教 育界在欧美教育革新思潮的冲击下而涌现的反映儿童 中心思潮的教育改革纲领,杨贤江花较大篇幅对其进 行了介绍,而这在其著译作中并不多见的情况可以推 断杨贤江借鉴和参考是存在的。[2](卷1,P865)重要的是,杨 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教育主张切合中国的社会实际 和教育实际,特别在青年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等方 面,“全人生指导”凸显了其价值。
青年教育是杨贤江着力最著的一个领域,面对 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青年教育现状,“全人生 指导”的提出旨在更新青年教育观念和树立新的青年 教育指导思想。杨贤江认为,青年期对于人的一生有
没有温情和光明,即将陷于枯寂荒凉。”[2](卷2,P582)由是, 青年教育内容就应该包括体育锻炼和卫生健康指导, 劳动生活和职业指导,社交生活与恋爱婚姻指导,求 学与文化生活指导。可以说,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 既从理论上确立了青年教育的指导原则,又在实践上 建立了青年教育实施的新方案。
观念”。同时他又总结和概括出当时青年所普遍存在 的三种人生观:第一种,有的青年对人生认识模糊,既 不思现在自己生活的目的,也不想将来自己要干什 么,苟且偷生,随波逐流,精神空虚,旨趣卑劣,以 为“做人是空的,何必认真”;第二种,有感于社会的 腐败,处处感到痛苦烦闷,但又自叹“世已如此,岂 人力能挽回”,消极悲观,企图遁世隐居,继娥奔月, 甚至想自杀;第三种,虽有朦胧的改造社会的愿望和 要求,但缺乏革命勇气和信心,或者未能找到正确的 途径。因此,指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便成 为杨贤江青年教育研究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还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当作现代思潮的一种来研究,也离不开他自己的观点 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但毕竟初步宣传了马克思 主义的学说,开始了他探索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 程。以后,在流亡日本的艰难日子里,他还集中精力 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这一 经典著作,于 1929 年,以李膺扬的笔名,由新生命 书局以《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为书名出版 发行。应该指出,杨贤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并 不全面和系统,但从其导入的成果而言,他还是把握 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就为其分析教育问题奠定 了方法论上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的开创
当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有服 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2 ] (卷 2,P582)可见,在杨贤江看来,人生观的确立并不是虚 无缥缈,而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实践过程。为此,他 将人类生活的正常型式归纳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 公民生活、文化生活四类。并且认为健康生活是个人 活动的资本,生活的根源,倘若这方面的生活不完全, 那就成为废物,将不能有所生气;劳动生活或称为职 业生活,“是维持生活促进文明的要素”;公民生活就 是社会生活,是完成人类生活圆满人生关系的基础;
自己阶级的生活;虽说社会教育或文化,实乃自己阶 级的教育或文化 ;文明愈进步,这种外套盖得愈厚, 甚至说压迫是为了被压迫者之幸福。‘御用学者’常 常是只认得支配者的观念,又哪得不把支配者的教育 史即当作全人类全社会的教育史呢?”[2](卷 3,P62) 据此, 杨贤江认为,这样的教育史是偏颇和不真实的。杨贤 江这一思想认识,表明了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教 育史的自觉意识 ;第二,杨贤江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 发展形态的理论,将教育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先 史时期的教育——原始氏族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 ——奴隶制社会的教育;中世的教育——封建社会的 教育;近代的教育——资本主义时期的教育。这样一
文章编号:1006-0375(2004)06-0101-04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近代最早比较系统 地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在 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不仅以实际行动投身于革命斗争 和革命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顺应时代潮流,创见性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教育上一 系列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生涯中竟能取得如此不朽的功绩?笔者认为, 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是其理论生根的基石。本文试 图结合杨贤江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对其教育创新思想 作一番初步的考察。
摘 要: 杨贤江在并不长的理论研究生涯中,形成了“全人生指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
论等对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有深远理论贡献的成就,这诸多成就的取得是与杨贤江在教育实践
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坚持的教育创新思想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与此同时,杨贤江对当时苏联教育的积极译介 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 通过取道日本这一中介,杨贤江先后发表了《苏联新 兴教育之一般理论》、《苏联最近教育制度之改革与批 评》、《平克维支之教育心理观》、《苏联对于学龄前儿 童的教育》、《苏维埃共和国的新教育》、《新兴俄国之 教育》等译文和译著,这些译文和译著较系统全面地 介绍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际,而且这 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在教育实践领域的体现。 这就为杨贤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教育问题提供 了形象的载体。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革命和 阶级斗争的学说,她并没有直接为我们提供系统、完
收稿日期: 2004-05-08 作者简介:王剑(1974- ),男,浙江温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101·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25 卷
念提出,是基于杨贤江对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认识和 把握,特别是他对尊重人性、尊重自然的新教育精神 的强烈共鸣,同时,当时日本教育界的“八大教育主
第 25 卷 第 6 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2 月
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Vol.25 No.6 Dec. 2004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王 剑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 北京 100051 )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不仅为青年教育的 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当时学校的教育教学实 际也是一种创新。20 年代以后,诸如设计教学法、道 尔顿制等西方近代新式的教学方法纷纷在国内进行尝 试和实验,尽管这些方法均体现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 特点和提倡学校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现代教学思想,
决定性的影响,“凡德性之涵养,知识之启发,身体 之发育,均于此短短之十余年,培其根,建其基。”[2] (卷 1,P35) 而从“全人生指导”的内涵来看,它既指德、 智、体、知、情、意的全面教育,也指对青年的求学、 择业、交友、恋爱、家庭以及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的 全面关心和指导。[3](P178 ) 由此,杨贤江形成了以“全 人生指导”为核心的青年教育思想。
相应地,青年的人生观问题自然成为杨贤江首先 考虑和关注的课题。杨贤江认为,所谓人生观,乃是 “对人生的见解,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的看法。”[2](卷4,P743)他指出:在青年一代成长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弄清楚的,就是人生问题,“总该有个确定的
但缺憾也是明显的:一是这些方法过分偏重学生,在 当时条件下很难组织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二是这 些方法大多局限于小学阶段,对中学阶段也就是青年 期的如何教育较少涉及。因此,杨贤江“全人生指导” 更加显得意义深远。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就 教学本身来说,首先体现为教学有明确的任务和目 的,这就是培养改造社会的新人,赋予教学任务以现 实的、革命的内涵 ;其次体现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标 准,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及社会的需要,教学 内容的范围应与整个圆满的人生相关,教学要紧密联 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此外,还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多样 化,无论是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都应是实现教
·102·
第6期
王剑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撰写了《科学研究的精神与现代思潮》一文,发表在 《学生杂志》第 5 期上(1921 年 5 月)。尽管当时基于
本身的认识水平,他还不可能真正全面、确切地理解
制度外,还存在着被统治阶级的实质行动之教育。杨 贤江总结以往的教育史后,认为:“自古以来,支配 者视自己的阶级即为社会全体;虽说社会生活,实乃
与此同时,启动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教育近 代化进程,面对如上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无论在教
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化层面,还 是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至于教育观念、社会心 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思想和心理层面,都积极思索 和酝酿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教育思潮和流派如雨后春 笋,此伏彼起,并交相激荡,渗透融合,丰富了中国 教育发展的内涵和主题。特别是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 和科学两面旗帜,把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批 判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顺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 介绍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的热潮,欧美教育革新 运动过程中广泛流传和推崇的教育主张及教育现象为 中国教育界提供了有力的批判武器和强大的示范效 应,激发和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和教育科 学研究的展开。
继之,杨贤江指出,“一个人要过圆满的生活,应
学任务的场合;二是凸显了教师的职责和素养。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系如何处理和把握是教育发 展的永恒主题。20 世纪以来,随着“儿童中心观”思 潮的冲击,这一主题的争论非常激烈,甚至一度还有 偏激。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既吸收了同时期尊重 自然、尊重个性的思想,同时更是对新教育思潮影响 下教师这一角色作了重新的定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和 素养,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较好统 一。
可以说,20 世纪前叶涌动的教育变革潮流是杨 贤江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源泉和载体。正是基于对 西方教育思想中合理内核的吸收和中国教育现实的理 解,杨贤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认识和崭新的教育 理论。
“全人生指导”的创新内涵
正如杨贤江的精辟描述,当时的中国是这样一 种情形,“向来的学校教育,大都偏于知识的传授,而 对于良好习惯的培养,青年问题的探索,未尝加以留 意;换句话,就是未能为全人生的指导;于书本的教 室的课业以外,对于如何过日常生活,如何交友,如 何消闲,如何处世,如何发现并解决本身各种问题,如 何满足并发动学生所喜欢做的活动,都在所不问。试 问这种教育怎能完成他的指导人生的职责呢? ”[2](卷 2 , P329) 由此杨贤江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主张—— “全人生指导”。从理论基础来看,“全人生指导”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