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师说》复习学案一、要点回放《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俗,表现出专门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文学常识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进展有深远的阻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伙儿: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复原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要紧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通过二百多年,终于复原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进展“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样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三、难字注音句读或不焉官盛择近谀郯子苌弘老聃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五、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六、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七、一词多义1、惑:传道、授业、解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无长无少,无贵无贱4.因此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八、文言虚词1.犹且从师而问焉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吾未见其明也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3.其皆出于此乎?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圣人之因此为圣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九、专门句式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十、翻译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十一、背诵1、请默写概括“师”的职责的句子2、请默写说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威严”的传统挑战,说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十二、课外拓展(一)(202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砚说[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尽管,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漂亮之乐,奔跑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因此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因此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w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仿照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腾,则刘病日笃z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下列对原文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一般的物品来对待的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表达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学案- 高一语文同步(统编版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整体感知】1.检测(1)正音谀()经传()郯子()苌弘()李蟠()老聃()贻之()句读()(2)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3)词类活用①则群聚而笑之②吾师道也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吾从而师之⑤孔子师郯子⑥小学而大遗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⑧而耻学于师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吾从而师之④无贵无贱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⑦今之众人⑧小学而大遗(5)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句读之不知。
“不知句读”(宾语前置)倒装句惑之不解。
“不解惑”(宾语前置)学于余。
“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6)一词多义传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名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名词,道理津津乐道——动词,谈论2.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文本研读】文本解析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
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⑪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⑫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的”;④受:同“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动词,学习;⑩副词,表疑问,岂,哪;⑪年龄;⑫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研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文本解析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之道,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谀(yú)欤(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贻(yí)2、辨识字形嘉(jiā)奖佳(jiā)节嗟(jiē)叹贻(yí)之怡(yí)然脾(pí)气裨(bì)益婢(bì)女(三)实词积累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四)虚词归纳1、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2、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彼童子之师(助词,的)(8)郯子之徒(代词,这)(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六艺经传)3、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被)(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应为“于余学”)(2)耻学于师(应为“于师耻学”)4、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三、文本解读(一)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肖辉学习目的一、掌握本文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二、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理解“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等词语。
四、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乃、则、于、所以”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因学习时要注意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二、本文体裁为“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学者必有师“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围绕中心着重学习。
另外,注意其对比的写法。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三、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步骤一、解题(教师行为)1.板书:师说韩愈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救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就属这种文体。
3、《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合效矣。
”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束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后来古文的基础。
三、学生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提示、注释,粗读一遍课文。
1.2《师说》学案
《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 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 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 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 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 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 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 对于文中的词句, 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
分析并理解《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师说》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
对《师说》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
第二步:阅读《师说》并理解文意。
第三步: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分享。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师说》原文文本。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批判性思维引导资料。
3.2 教学材料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教学PPT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师说》观点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入理解《师说》的观点。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师生关系的变迁,讨论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师说》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6.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难词和句式理解。
对《师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自读《师说》,标记出生僻字词。
第三步: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3、韩愈与古文运动(1)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学案
师说1。
掌握文言知识点。
2。
掌握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
掌握书信体的写作格式,学会在文字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针对性。
自主预习一、相关材料1.关于作者(知人)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不得志。
韩愈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团结了一批知名古文学家共同努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韩昌黎集》。
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论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经济大权,形成门阀制度。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意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师说》是韩愈35岁时所写,当时他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作者借《师说》抨击了他们,大力宣扬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3。
书信体格式基本格式由以下六部分构成:(1)称呼语。
即收信人。
如果是长辈,可以在称呼语之前加上“尊敬的"“亲爱的”等词语;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可直呼其名。
称呼语应写在书信开头的第一行,顶格,其后加冒号作提顿。
(2)问候语.可写可不写。
如果写的话,应在称呼语下另起一行写,前面空两格,后面加感叹号。
问候语一般不要紧跟称呼语,即不要写成“小明你好”之类的形式.(3)正文。
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的书写要条理清楚,内容少的话写一段即可,如果内容多,可分段分条来写.每一段开头需要空两格.(4)致敬语。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师说》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一字不差。
2、充分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3、体会韩愈写作目的,反思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 、宋代的 、 、 、 、 、 。
2、了解背景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 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 及 、 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将改革 与复兴 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 。
3、把握文体“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 和 ,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 。
二、朗诵:注音——体会情感——读懂大意 情感:对众人: ;对士大夫: ;对李蟠: 。
三、疏通文意:第一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背诵思路中心论点:。
老师职责:。
(分论点一)从师原因:学习对象:择师标准:(分论点二)第二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嗟乎!师道之...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所以()②受()③惑()④闻() ⑤固()答案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②同“授”,传授③疑惑④知道,懂得⑤本来2.理解性默写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答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4.解释下面的词语①犹且()②益()③所以()④其() ⑤惑() ⑥族()⑦不齿() ⑧乃()答案①尚且,还②更加,越发③……的原因④大概⑤糊涂⑥类⑦不与同列,看不起⑧竟5.理解性默写①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探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
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文化常识】古代职业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
《师说》学案
5 .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师道也
3)道相似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余嘉其能行古道
6 .无
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
7 .师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一词多义现象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其
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
9、找出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小学而大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
练习: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者
(1)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2)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师(1)作名词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襄——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之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学案
韩愈《师说》学案《师说》是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提供了《师说》学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和写作背景2.熟读第一段3.掌握第一段的重点词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4.翻译第一段【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意谓韩氏宗族在河北昌黎郡是望族。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以质朴自然的秦汉文风取代当时绮丽柔靡的文风,使唐代散文的发展转入正轨。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散文创作从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共衰落了八代,即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唐代韩愈,散文又重新兴起。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的治学名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韩愈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意思是关于从师的论说。
2.朗读第一段先听名家朗诵,然后自读。
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翻译第一段5.写出一个通假字:同。
6.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吾从而师.之师:②吾师.道也师:7.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你认为韩愈在这一段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⑵一般来说,凡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在“学者必有师”前加一“古”字⑶韩愈认为,从师有哪些必要性简要概括。
⑷韩愈在本段中提出的从师原则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⑸现在有一些成语和韩愈提出的从师原则意思相近,你想到哪些⑹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2.背诵、默写第一段《师说》学案第三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学习目标】1.熟读第二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第二段重点词语的意义。
3.掌握第二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八个词语活用、两个特殊句式4.翻译第二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嗟.乎()②句读.()③或师焉,或不.焉()④乐.师()⑤位卑.()⑥官盛则近谀.()⑦其可怪也欤.()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写出两个通假字:①同,①同。
5.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⑤或师.焉,或不焉师:⑥小.学而大.遗小:大: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师: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6.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7.翻译第二段《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二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面对唐朝社会流行的不喜欢从师的恶劣风气,韩愈当仁不让,奋然而起,严厉批评了三种人。
根据本段,指出是哪三种人⑵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
简要分析写了哪些对比⑶韩愈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运用了不同的语气,品味起来,有的味苦,有的味辣,有的味酸。
请说说你的看法。
2.背诵、默写第二段3.欣赏文言文唱诵法,学习可以这么快乐《师说》学案第五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第三、四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最后两段重点词语的意义、词语活用、特殊句式3.翻译这两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郯.子()②苌.弘()③师襄.()④老聃.()⑤李氏子蟠.()⑥好.古文()⑦经传.()⑧作《师说》以贻.之()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孔子师.郯子师:5.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6.翻译最后两段7.分点概括最后两段的主要内容8.背诵并默写《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和写作背景2.熟读第一段3.掌握第一段的重点词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4.翻译第一段【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意谓韩氏宗族在河北昌黎郡是望族。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以质朴自然的秦汉文风取代当时绮丽柔靡的文风,使唐代散文的发展转入正轨。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散文创作从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共衰落了八代,即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唐代韩愈,散文又重新兴起。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的治学名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韩愈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意思是关于从师的论说。
2.朗读第一段先听名家朗诵,然后自读。
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翻译第一段从古以来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没有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请教老师,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出生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师。
我是以道理为师,难道一定要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写出一个通假字:受同授。
6.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师:意动用法,以……为师7.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你认为韩愈在这一段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答:韩愈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倡导人们要善于从师学习,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⑵一般来说,凡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在“学者必有师”前加一“古”字答:①句首特意加一“古”字,表明从师学习古来如此,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和唐朝当时师道衰落的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对比,暗讽今者学者不善从师。
⑶韩愈认为,从师有哪些必要性简要概括。
答:①就老师的职能作用说,老师本来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迷惑的人,从师学习可以使人们在道理、学业和疑难问题三个方面受益。
②就学习的基本规律说,人都是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的,一个人总免不了会有一些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请教老师,那些疑难问题就没法解决了。
⑷韩愈在本段中提出的从师原则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不分年龄大小,不论地位高低,唯以有道者为师。
⑸现在有一些成语和韩愈提出的从师原则意思相近,你想到哪些答:①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
②能者为师:会的人当老师。
能:会。
③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齐:相等,看齐。
④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耻:以……为羞耻。
⑤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⑹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从老师的职能作用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两个方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提出应有的从师原则,即以道为师。
2.背诵、默写第一段《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第二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第二段重点词语的意义。
3.掌握第二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八个词语活用、两个特殊句式4.翻译第二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嗟.乎(jiē)②句读.(dòu )③或师焉,或不.焉(fǒu )④乐.师(yuè)⑤位卑.(bēi )⑥官盛则近谀.(yú)⑦其可怪也欤.(yú)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写出两个通假字:①读同逗,①不同否。
5.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⑤或师.焉,或不焉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⑥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6.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7.翻译第二段唉!从师求学的道理不流传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难问题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从这产生的吧喜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真糊涂啊!那些童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们道理、解除他们疑难问题的人。
不知道句逗,不理解疑难,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小的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见到他的明智之处。
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艺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一类人,(对于)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很多人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询问他们,就回答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大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艺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
现在士大夫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那些人,多么令人感到奇怪啊!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二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面对唐朝社会流行的不喜欢从师的恶劣风气,韩愈当仁不让,奋然而起,严厉批评了三种人。
根据本段,指出是哪三种人答:一般人(今之众人)、童生的家长、士大夫(君子)⑵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