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合集下载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

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

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3. 墨汁中的第三个主要成分就是水。

水的比例大小,造成墨汁的浓淡。

市面上买来的墨汁,很少是水分刚刚好的。

那么,怎么处理呢?3.1墨汁减少水分的方法1新开的瓶装墨汁,往往有点淡,就是水多,这时候有两个方法,一是把墨汁倒在敞口的瓷器中,让它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

我用某牌子的墨汁,往往要预先倒在碗中三天,方才合用。

注意不能在太阳底下晒,只能放在干燥而阴暗的地方。

减少墨汁水分的方法2第二个方法,就是把墨汁倒在砚台上,磨上一阵,把里面多余的水磨成墨汁。

3.2墨汁太浓如果倒出来的墨汁,用了一阵有点干了,觉得太浓,可以加点瓶子中的新墨汁,比加水更有把握。

但是要注意,不同牌子的墨汁,不能掺合,有时候会产生块状物质,就好象豆腐花一样。

如果你真的想加水,注意只能是非常少的一点点。

通常使用水滴。

水滴有两个孔,按住上面的孔,另一个孔就只能滴几滴水,如果是写小楷这样的字,一两滴水就影响很大。

所以加水要非常小心。

或者可以用水盂和小铜勺,这些文具店很容易买到。

磨墨也是用水滴、铜勺来加水的。

等会我讲怎样磨墨。

3.3手磨墨汁手工磨墨所得到的墨汁最为好用,尤其是陈墨。

墨色好,渗透性好,咬得住纸,装裱的时候不会凐(yīn)化,浓淡由你自己调节。

淡了多磨几下,太浓了可以放水,最为方便。

磨墨三件:磨墨要有三样东西,墨条、砚台和清水,先说说怎样买墨。

有些人说,买墨放在手上,觉得轻就是好墨。

这说法对不对呢?《墨法集要》说:“凡墨不贵轻,旧语曰:煤贵轻,墨贵重,今世人择墨贵轻,甚非。

”就是不对,“煤粗则轻,煤杂则轻,”,碳黑细而纯就重,粗砺或杂,就轻。

“春胶则轻,胶伤水则轻,胶为湿所败则轻。

”轻胶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真正说到轻胶,是胶熬制得好,所以可以用得少。

《墨法集要》说:“胶好方始有力,可以减斤两,用墨因胶少烟多,故倍加黑,名为轻胶”。

黄简书法讲座第课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课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1. 磔的意义“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俸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

”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

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

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

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恒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

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

”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

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

”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放的。

但“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

黄简书法讲座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什么是侧锋)

黄简书法讲座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什么是侧锋)

黄简书法讲座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什么是侧锋)展开全文第六课讲过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和裹束。

用笔包括五执笔和九用,五执笔已经讲过了,九用中的驭锋、蹲锋和趯锋也讲过了。

我将陆续介绍其他几种。

1.侧锋线的本质我们已经知道,尖锋线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圆点,那么侧锋线的本质是什么呢?侧锋的笔迹侧锋的笔迹如果你把笔锋部分都按在纸面上,得到的痕迹是这样一个形状,跟烫衣服的电烫斗的痕迹很相似。

它两头是不同的:一头是笔尖,毫毛聚集,另一头是接近笔腰的痕迹,毫毛排列较宽,当毛笔以侧锋下纸,就得到一个烫斗形的点,当侧锋运行,这个点就移动组成一条侧锋线,我们来放大看一看,写侧锋线的时候,好像我们烫衣服那样,拉动烫斗就形成一条线。

要注意这个烫斗是倒着行走的,也就是笔腰先行,笔尖在后。

当运笔停止时,尾部就是笔腰的痕迹,好象折断的木头,所以称为断笔。

笔尖有没有到达最后呢?没有,这是侧锋线的重要特征。

笔尖只走过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离开尾部还差一小段。

这一小段等于你所按下的笔锋的长度。

2.挫笔尖锋线排列一系列的圆点,那个动作叫趯锋。

侧锋线排列这个烫斗形的点,这个动作叫什么呢?侧锋运笔的动作,九用中称为挫笔。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这里也是三句话。

第一句名称,第二句定义,第三句举例。

我来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二曰挫笔。

“挫”,《说文解字》这么说:“挫,摧也。

”段玉裁引《考工记》注:“挫,折也。

”口语中“挫”经常和“折”连用。

“挫折”就是推进中,停了下来,或中断。

想想生活中的用语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

如挫伤,这和斩伤不同。

斩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

第二句“挨锋捷进是也”。

“挨”的意思,《列子》张湛注:“推也”。

《正字通》说有两个意思:“又方言强进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

”强力推进这就是“挨”,这是基本义。

挫笔就是强力快速行笔。

第三句话说:“下三点皆用之”。

这显然是《正字通》所谓“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为挫笔快速,所以可以用来写重复、连续的点划。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得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与趯锋就是书写动作,其她都就是调锋动作。

毛笔与硬笔最大得不同,就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就是书写还就是调锋,关键就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就是左中右。

当您抓住笔管,实际上就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您摇腕,也就就是调整笔心得方向与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得痕迹,这就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得。

明节点与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就是一眼可以瞧得到得节点。

举个简单得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瞧节点最好就就是画出它得筋。

瞧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瞧。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得起笔就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得节点。

如果就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您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您理解这个道理,其她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就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瞧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就是左—右,只要您动作缓与一点,写出来就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就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得《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就是张旭与颜真卿得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就是弯曲得折。

)(于就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得转折,瞧不见明显得节点,这就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得“顿”,只就是按下得意思,不就是九用中得“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与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充满艺术性的课程。

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笔势篇,重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笔画和书写技巧。

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形、笔画、结构和节奏等。

其中,笔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决定着字的形状和结构。

在学习笔画时,我们学习了常见的20个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

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笔画,并通过练习来熟悉各个笔画的特点和书写方式。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基本笔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书写各种汉字。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笔势的技巧和要领。

笔势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字的气势和形态。

在学习笔势时,我们首先学习了正确握笔的方法和姿势,确保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然后,老师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腕部和臂部的力量来掌控笔势的流畅和变化。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势来书写不同的字体和风格。

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纠正方法。

例如,手指用力过度、笔画粗细不均匀、字形歪斜等。

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我们明白了这些错误对书法练习的影响,同时教给我们一些纠正方法和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改正,我发现自己的书写变得更加规范和美观。

最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书法风格和书法家的作品。

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让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学会了正确使用笔画和笔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要领。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将书法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传承下去。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书法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5笔记第一部分:导言1.1 概述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黄简老师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其讲授的书法课程备受学生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我们来到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堂上,我们将记录下他讲授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书法艺术。

1.2 课程背景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程是一门系统、全面、深入的书法学习课程。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技法要领等内容,为将来的书法创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记录2.1 课程第一部分:基本功训练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黄简老师注重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

他认为,书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作空间。

我们在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字形结构、笔画训练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2 课程第二部分:楷书学习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基本字体,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黄简老师深入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要领、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楷书的内涵和技法。

通过多次实践和写作楷书字帖,学生们的楷书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课程第三部分:行草书学习行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装饰性书体,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详细介绍了行草书的起源、特点和基本书写技巧,鼓励学生们在书写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了行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4 课程第四部分:篆书学习篆书作为书法中的古体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篆书的发展历史和书写技巧,强调了篆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篆书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提高了对篆书的理解和掌握。

2.5 课程第五部分:创作实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黄简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实践,以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法,并结合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书写。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书法五级课程篆书01书体通论修訂版﹝黄简讲书法﹞一、专题课介绍各位好,今天开始讲专题课。

我这书法讲座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题课程两大部分: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以临帖为主。

专题课程是运用这些技法,逐步培养创作能力。

如果各用一个字来描绘这两大部分,初级课程是“学”,专题课程是“用”。

“用”不是容易的事,从五级到九级,我将讲解篆隶草行真五大书体的特点和写法。

在上一课,也就是四级课程最后一课中,我以制衣为比方,制衣的基本功是设计、裁剪、缝纫,你有这三样基本功,那就可以做衣服了。

但具体做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种形式,做中装还是西装,做裤子还是裙子,各有特点。

做衣服不可能没有一种表现形式的。

书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技法在书写时发挥,也就是下笔之后才能发挥。

但下笔之前,先要做两个选择: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写条幅呢,还是手卷、对联、扇面?二是书体,篆隶草行真,你准备用哪一种书体?这两件事情在下笔之前要先决定,不能说我下笔之后再慢慢想。

所以回过头来看韩方明记录的他老师徐璹的教导,就容易懂了:“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这是下笔之前的构思过程,看文字词句,字数多少,有否难字,还要决定纸张形制和选用书体,这是书法的表现形式。

注意徐璹只说“或真或行或草”,没有篆隶,这是因为真行草三体可以完整运用三大技法,篆隶没有使转。

韩方明《授笔要说》明确地讲:“自伯英(就是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里所谓“真行草书之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所以你看,书体分为两大类:真行草是一类,篆隶是另一类。

这样一来,这张表也要改一改了。

无论哪一种书体,线条好不好都取决于用笔技巧。

所以“用笔”这个技法是所有书体都会用到的。

但“识势”就各有不同了,草行真取势建基于使转。

普通所说的篆书直向取势,字形拉长;隶书横向取势,字形扁平,其意义和真行草的使转完全不同。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36.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永字八法第四笔「趯」的继续,讲述横竖撇捺四大笔画如果也要加上一个趯,应该怎样写。

这些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来看看,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智永以及褚遂良写趯时怎样用笔。

点击?播看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

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

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

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

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

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

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

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一、篆书简介1.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篆书形体修长,线条圆润,结构严谨,形态优美。

3.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的是西周晚期至秦代以前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文字。

二、篆书的基本笔画1. 点:点是篆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其形态如同玉圭上的凸起,称为“玉圭之形”。

点的书写要饱满圆润,力透纸背。

2. 横:横在篆书中被称为“秦皇之脊”,其特点是平直而长,起笔和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力度均匀,线条流畅。

3. 竖:竖在篆书中称为“木棒之直”,其特点是垂直挺拔,起笔和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4. 钩:钩在篆书中被称为“龙尾之弯”,其特点是圆润而有力,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弧度适中。

5. 撇:撇在篆书中称为“秋叶之舞”,其特点是柔美而流畅,起笔较重,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速度均匀,线条流畅自然。

6. 捺:捺在篆书中称为“雁尾之展”,其特点是舒展而大方,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不得出现折角。

三、篆书的结构特点1. 篆书的结构以对称和平衡为主,讲究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对称。

2. 篆书的结构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字形的空间感。

3. 篆书的结构讲究“因字生形”,即根据字义和笔画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使字形与意义相符合。

四、篆书的章法特点1. 篆书的章法讲究整体的美感,每个字的大小、形状、排列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整体把握。

2. 篆书的章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和统一,每个字之间的气息和气势要相互呼应、贯通。

3. 篆书的章法讲究“计白当黑”,即通过字形的排列和空白来营造出整体的美感。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1.两种线条前两堂课,讲的是转圈,包括大圈和小圈。

转圈写出来的是弧线,今天讲讲折线的情况。

书法中的弧线,形状很多,可以是四分之一圈,可以是半圈,可以超过半圈,也可以是逆时针的弧线。

有时候还可以见到方向不同的弧线连接。

一根线条之所以成为弧线,就是因为有暗节点,如果这些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那这些弧线就会变成折线。

简言之:弧线和折线的分别,在于节点的运用。

行笔时暗节点造成弧线。

行笔时明节点造成折线。

2.转换节点刚才的结论,可以提供一个思路。

如果你想写折线,只要把相应的弧线暗节点变成明节点就可以了。

拿右上角为例,这是横和竖的结合。

当你写六号位一横的时候,笔锋是横放的,当你写八号位一竖的时候,笔锋变成竖放的了。

所以写这条折线的关键,就是怎样把笔锋横向的运动,改成竖向的运动。

这个明节点,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笔锋转向的任务。

这时你可以想想,右上角用弧线是怎样写的。

弧线转角可以追溯到篆书,但在真行草各体中还保存着。

如褚遂良《阴符经》中的“用”字,这个右上角就是弧线。

笔锋走的路线是6—9—8,用了暗节点。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弧线的转角,6—9—8是最普遍的右上角。

弧线是缓慢地转动,转动的角度很小,6—9—8的手腕动作是右中左,两个暗节点。

现在要把这条弧线变成折线,就很容易了。

手腕动作是一样的,都是右中左,行笔时分两次转向,每次四十五度,笔锋方向就从横向转为竖向了。

要注意这是一条线,不是三条线的合成。

它是这弧线的暗节点变成明节点的结果。

褚遂良《阴符经》中有个“国”字,右上角6—9—8用了明节点,写成折线。

这根折线还比较细,最多二分笔。

所以写起来很轻松。

要注意这个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那一竖向右移动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还说,本来有一个方框,右上角是A 点。

一竖从A点往下写。

如果右上角用了三面换,横竖相交点就从A移到了B,一竖是从B点往下写,这样方框内部的空间就比较大了,字形就会变宽。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1. 第一节:楷书的基本构造在这一节课中,黄简讲述了楷书的基本构造,包括用笔的原则、笔画的结构和笔画的顺序。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基础的字体,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起点。

1.1 用笔的原则黄简强调用笔的原则,即“疏中有密,密中有疏”。

这意味着在写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笔画特点,合理运用疏与密的关系。

比如,笔画粗细可以通过用笔的压力来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笔画之间的间距来调节。

1.2 笔画的结构黄简详细讲解了楷书中常见笔画的结构特点,包括横、竖、撇、捺等。

他指出,了解每个笔画的结构,能够更好地描绘字形,也能够为后续学习其他字体打下基础。

1.3 笔画的顺序黄简重点介绍了楷书中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

他提醒大家要注意书写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并且讲解了一些常见的笔画组合的书写顺序。

2. 第二节:楷书的笔法练习这一节课中,黄简带领学生进行楷书的笔法练习。

他提醒大家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 用笔的力度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用笔的力度。

对于细的笔画,用笔的力度要轻柔,而对于粗的笔画,则要用力适中。

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形美观、流畅。

2.2 笔画的连接楷书中的字形通常是由多个笔画组成的,要注意不同笔画之间的连接,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感。

2.3 字形的稳定性练习时,要追求字形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字的形态要相对固定,不要出现过多的变化。

这样可以使得字体的风格统一。

3. 第三节:行草书的特点与书写技巧在这一节课中,黄简介绍了行草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行草书是书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需要学习者有较高的书写功底和笔画的敏感度。

3.1 行草书的特点行草书以草率、潇洒著称,字形曲折变化,筆劃飛揚,透露出一种自由奔放、豪放不羈的艺术感染力。

3.2 书写技巧行草书的书写技巧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黄简建议学习者充分理解行草书的结构特点,快速而有力地书写,将自己的个人风格融入到字体中。

4. 第四节:行草书的应用与发展在这一节课中,黄简分享了行草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行草书的未来发展。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1-3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1-3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1-35课)“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

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

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

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

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

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

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

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

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

“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

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

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

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

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明节点和暗节点..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个明显的节点..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迹;古人谓之暗过..”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转折无迹;古人谓之暗过”..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折钗股书法论着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头发要盘起来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头上插了很多钗..比中国的钗大很多..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从直线变成弧线..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这里的“折”就是弯曲..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节点就外露了;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如阴符经中的“甲”、“国”..简言之:明节点是折;暗节点是转;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至于“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我跟大家讲过;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说明当时不懂用腕..如西汉莱子刻石..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线变成了弧线..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捺笔都转型为弧线了..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这几年;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没有节点..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平过”..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比看气韵还要可靠..2.节点的迭合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动笔心;在“九用”中是衄锋;衄锋产生一个节点;这很容易理解..但收尾就比较复杂;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九用”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又如我们讲过的“蚕头”起笔;就是转两个圈..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复杂了..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毛笔虽然是软的;但要扭动它的笔心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一次调锋觉得不到位;那就要重复做一次..在23课中;我提到阴符经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其实就是做了两次两面换;成为一个复合节点..收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看这个“亦” 字;上部的收笔就用了两个折;两次摇动手腕..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这种情况不少..“锋不正不行”;没有调节好笔锋;是不会急于行笔的..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合笔画;如智永这个“星”字;折角就是摇动笔心两次..比转圈要快得多..用踆锋把笔画连接起来时;也会产生复合节点..譬如一横和一竖的连接起来;一横是顿笔收尾;一竖是两面换起笔;当用踆锋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复合节点..这种方法;一可以用于横笔和竖笔的结合;智永真草千字文例字二可以用于一横和一啄的结合..如宝盖头的右角..三甚至可以用于横笔和飞度虚笔的结合..这种时候节点的迭加;是为了转变方向..你看这个“二”字;第一横写好;要往下飞度到第二笔的起笔处;但如果第一横用顿笔收尾;那方向就是向上走的;连不到下一笔;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再加一圈..这样一来;方向就改过来了..你仔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量”字的一横;这收尾上面有一个角;怎么会这样的就是用了刚才的方法;是两个节点的迭加..你看“业”字这长横的收尾;就比较清楚了..要记住;虚笔也是大圈筋的一部分..它的起笔;如果有一个筋节;牵丝就容易写好;“京”字这长横收尾带出了一点牵丝;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牵丝的筋节..正因为在这个节点上调了锋;所以笔锋就收尖了..把智永真草千字文仔细看一遍;可以发现这种复合节点用了很多次..这个“严”字的两个节点比较分开;看得特别清楚..简言之:复合节点往往包括几个手腕动作..复合节点一定是明节点..现在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一”字;大约可以看明白一点了..收笔的节点;左面这个没有角;只是用顿笔收;而右面这个上面多了一个角;顿之后加多了一个圈..正因为这样一来;所以产生了一个角..3.节点的分离第三;节点的分离..我们使用的是毛笔、墨汁和宣纸..如果你在宣纸上某一个地方;做很多动作;把几个节点迭加;那么这个地方必然墨多;不但容易洇化;甚至可能把纸弄破;那该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迭加的节点分开一点..转圈避免在一个点上..这样一来;墨汁就不会聚在一起了..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正是这样做的..又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他经常用蚕头起笔..蚕头是四个动作两个圈..无论是一横还是一竖;他把两个圈都分得很开..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个节点放置一高一低..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你看阴符经中就有这种手法..如这个“地”字右面一折转角处的两个圈;也不是重迭的;而是一高一低..我把水平移动一个节点;称为丁字形放置..把一高一低的这个方法;称为十字形放置..因为书法中的“十”字;就是这样写的..这是王羲之平安贴中的“十”字..可以清晰地看到踆锋的笔迹..今天的练习;你可以写横竖一折..可以写一个“丁”字;最后写这个“十”字..通过这个练习;来体会节点的重迭和分离各种写法..本节要点:折线和弧线:明节点和暗节点..复合节点:节点的迭合..节点的分离写法..要点解读:思考题:王羲之和智永这两个折角;各用了什么方法1、写横竖折线;明节点;2、写竖横弧线;暗节点;3、写宝盖头;横和啄节点或迭合;或分离..4、写“丁”字和“十”字..1.笔锋和节点上一堂课讲了节点的种类;今天讲解节点的形状..第一、笔锋和节点我们知道;笔锋分尖锋和侧锋;所谓用笔好;就是这两个锋用得好..点画包括筋和节;也就是大圈和小圈;所谓点画写得好;筋和节都要写得好..筋和节;用哪一个笔锋去写我们知道;大圈是笔锋的路线;但没有规定大圈用哪一个笔锋来写;你可以用尖锋写;也可以用侧锋写;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小圈就是节;今天给大家讲解用尖锋或者用侧锋来写节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节点形状是用锋的结果一根线条;除非你平拖;合格的线条都有节点..而节点的形状;譬如一横;有尖角、有圆角、有方角..又如写一折;也是这样..你看转弯角上;有尖的、有圆的、有方的..这些节点的形状;当然是你用锋的结果..这就要弄清楚用锋和节点的关系..用侧锋写节点:换面如果你是用侧锋;我们知道侧锋有八个面;所谓两面换、三面换;就是这八个侧面之间的替换..用尖锋写节点:转圈那用尖锋又有什么好处呢尖锋和纸面接触少;所以转圈容易..你看这个复合节点;有两个小圈;如果你用侧锋两分笔、三分笔去写;笔锋和纸的接触面太大;往往会使毫毛绞起来..侧锋在纸的分数越多;就越难转圈..越是接近于用尖锋;转圈就越容易..简言之:尖锋和侧锋写节点;各有特点:侧锋有八个侧面;换面就形成节点..尖锋和纸面接触少;容易转圈;形成节点..所以;侧锋换面;往往用于单一结点;好处是速度快;变换多..但写复合节点;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尖锋拉到前面;就是黄色的这一段;然后转回去就容易了..2.侧锋换面的技巧讲到换面摇腕动作;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手腕从左到右;二是从右到左..2.1手腕从左到右:写横线手腕从左到右;通常是写横线..这时产生的节点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暗节点写弧线;如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一字起笔;两面换运用暗节点;弧线就出来了..另一种是写折线;这里就是明节点了..你看这第二个“一”字;起笔就是折线;下面有一个角..笔尖角和笔腰角弧线起笔;有些书称之为圆笔起..圆笔有柔和的感觉;折线起笔;称之为方笔起..方笔给人刚直的印象..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方笔起非常多..如颜真卿多宝塔碑这个“一”字;角位明显..你看书法中有两种角;写法不同..角A是尖锋写的;我称它为尖锋角;尖锋没有来到过角B的位置;角B是用侧锋写的..如唐代孙过庭书谱这个草书“一”字;下纸手腕在左起笔;然后翻腕向右拖出..从头到尾有三个角..标有A的地方两个角;都是用尖锋写出来的..但B这个侧锋角;实际上不是“写”的;而是翻手腕时;由侧锋和纸面摩擦出来的..这就是侧锋角;造成一个明节点..正因为侧锋角是摩擦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像尖锋角那样尖锐..尖锋角经常是锐角;侧锋角只能写出钝角..这两种角的效果可以说是互补的;造成所谓的方笔..方圆是书法两种主要的效果..有些书法家圆笔为主;有些方笔为主..而有些人是方圆并用..唐代欧阳询方笔起很多;看他的代表作九成宫碑;里边有很多例子..这是赵孟頫三门记;赵孟頫是元朝着名书法家;他的作品也是方笔起很多;有人说是受了欧阳询的影响..写侧锋角的技巧;或者说写方笔的技巧;你想在B点出现一个角;就要按紧B点;只有按紧了;才会产生摩擦..手一松;如果B点的力度不够;就不发生摩擦;当然也不会有一个侧锋角了..这一点;跟人的性格和腕力有关系..弧线的横;你要缓慢地转过来;这儿有一个节点;是暗节点..加粗点;缓慢地转过来;那就是弧线的一横..那么折线;这儿有个明节点;很明显;那么你写的时候呢;它是方笔效果..下笔的时候就要按住侧锋点;然后翻动手腕..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角;这没有角;这就有一个角..2.2手腕从右到左:竖线条手腕从右到左;通常是写一竖..道理和写一横相同;我以兰亭序两个字为例;用暗节点写出来就是弧线;用明节点就会产生方角;是折线..方圆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是经常交替出现的..侧锋角的技巧写一竖方笔起难度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横笔的侧锋角在前面;这个B点你看得见;我把它称之为前侧锋角;而竖笔的侧锋角在笔锋的背后;这时你看不见;除非你把头伸过去;超过笔管的位置..否则只能凭感觉按住背后的B点;我称之为后侧锋角..唐代柳公权非常喜欢用方笔起写竖笔..他经常连续两次用侧锋换面;造成两个侧锋角..你看这一竖的起笔;中线是6—9—8..A是尖锋角;B和C都是侧锋角;而且是后侧锋角..这样一来;难度就提高了一倍..褚遂良阴符经中有一个“胜”字;它最后的一捺;是用方笔写出来的;这一笔有两个尖锋角;一头一尾;这比较容易;难的是还有两个侧锋角;一个是前侧锋角;另一个是后侧锋角..这一捺就不大容易写了..注意它的中线只是6—9—6..竖笔;弧线右左;加粗点;缓和点;右左;这儿有个暗节点;没有角..折线;右左;有一个角;如果你写方笔起;那就要按住侧锋..然后扭动手腕;这儿就有一个明显的角..比较困难的是柳公权的这一个6—9—8..它是动了两次手腕6—9—8;那么就有两个侧锋角..接下来就是捺笔6—9—6..如果你写弧线;那是非常容易的..6—9—6..你写方笔;要有侧锋角;那就不容易了..这是6—9—6..拉出来..一个方笔就不容易;大家要多练习一下..2.3左中右第三;讲讲比较缓和的换面..就是增加一个中;成为左中右..这就产生了两个节点;通常是暗节点..用于长线条;如“也”字的最后一笔..这个写起来比较容易;刚才都是难的;这个有点安慰..2.4右中左第四;反过来;右中左..这条筋是6—9—8;也是两个节点;像王羲之这个“自”字;箭头所指处;这根弧线;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但6—9—8写折线的也很多;如“兰”字这一笔;就是折线;用了两个后侧锋角..要写得漂亮;要记得压住侧锋..利用摩擦扭动手腕;就会有侧锋角..这个跟刚才柳公权竖笔起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接下来是加一个中的;左中右;有两个暗节点;所以它是弧线..反过来;右中左;加粗点;右中左..也是两个暗节点;一条弧线..接下来是把这两个暗节点;变成明节点..先到这个位;这个地方用侧锋按住扭;摩擦一下..右中左;这样就写成了方笔..本节要点:节点形状取决于用锋..侧锋换面;尖锋转圈..尖锋角和侧锋角..要点解读:思考题:如果只用一面锋写弧线;有没有节点折线是不是一定有侧锋角黄简书法讲座第43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 上一课讲了侧锋换面写法写方角的技法..今天讲尖锋转圈写节点的技巧..用毛笔就是两个锋;两个锋都会;这就没有问题了..1.转圈有两种在书法中;转圈是常用的技法;但转圈有两种:一种是行笔的转;也就是大圈转;另一种是调锋转;也就是小圈转..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九”字为例;这是一根弧线;是行笔转圈写出来的;当然是“九”字大圈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是写完一横后转小圈形成的..因为这里要转弯;所以在这个关节点上要调锋..好像十字路口扭动了驾驶盘..大圈是整个线条转;小圈是节点上的转..2.半圈规则半圈规则;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拿着毛笔转圈;不管是大圈还是小圈;如果你只用一个面;一面锋去转;最多只能转半圈..我先拿手来转圈;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转过来;转了半圈以后;我发现不行了;为什么这个手翻不过来了..那么;有人会想;我平时转圈这么转不是很流畅吗对;但是你慢动作看一下:我这儿转过来;现在是食指在内圈;小指在外圈..当我转过来的时候;转过半圈的时候;食指在外圈;小指在内圈;到这儿又开始变换了;食指又回到内圈;小指又在外圈;所以你看;每半圈实际上就换一次内外..这样子就很流畅了;转起来..那用毛笔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试..你看我这枝毛笔;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现在我用这枝笔来转圈;黑的在内圈;白的在外圈..好开始转;黑的在内圈;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毛笔开始转换了;黑的变成了外圈;白的倒是成为内圈..好;再转;到这儿又开始转换..黑的回到内圈;白的回到外圈..你看;你在转圈的时候;它实际上两边的毛是在不断的转换之中..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如果你从3号位开始用一面锋运笔转圈;在半个圈后;也就是到7号位笔锋就会绞起来..内圈的毫毛就会和外圈的毫毛交换位置..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更早一些的8号位已经开始..只不过比较轻微;而来到7号位就很严重了..所以;我把7号位称为绞锋点..同样道理;如果你从1号位开始转圈;半个圈后到9号位笔锋也会绞起来..这时绞锋点就是9号位;余此都可以类推..有关绞锋;我在16课中讲过;毛笔一绞锋;尖锋就拧散了..你看这一个草书“帝”字;为什么转圈向上的线条有大量的飞白呢原因就是在7号位这一点上;笔锋绞起来了..简言之;绞锋的结果;就是尖锋散乱..侧锋和纸面接触越多;越容易绞锋..尖锋和纸面接触少;不容易绞锋..3.用两个面各写半个圈..绞锋是用笔的大麻烦;那怎样可以避免绞锋呢方法有好几种..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两个面..每个面只写半个圈;合起来就是一个圈..刚才我们看见;你用一面锋写半圈是不会绞锋的..这就好了..如果我们前半圈用一个面;后半圈改用背后的面;也就是每一个面只写半圈;那就不大会绞锋了..侧锋往往是断尾但如果你用前后两个侧锋写一个节点;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侧锋写出来是断笔;笔尖不到尾部;所以;你用两个侧面一来一回;这圈的尾巴也可能是断笔..如果你想这个节点圆润;那就要把尖锋拉到尾..以前我们讲过挫笔;挫笔的收尾;这个地方是断笔;因为它的笔尖不到这儿;它的笔尖只在这儿..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写一个节点;也是用挫笔来收;那么这个地方呢;也是断尾..那怎么样可以使这个节点圆润一点呢那就是你写的时候;首先要把尖锋拉到尾巴;尖锋拉到尾;用尖锋去转回去..那么这个地方就会圆了..来到这儿;把尖锋拉到尾;就是前半圈;然后用尖锋去收尾..那这个尾巴;就圆润了..这里有两笔;你可以比较一下..“皇”字最后一横的收尾;是断笔效果..侧锋来回但尖锋不到尾;所以不会圆..“羔”字长横就不同了;很圆很饱满..这是用尖锋到尾再转回去的效果..也就是说;节点尾部圆不圆;取决于尖锋到尾不到尾;所以要写一个圆节点;首先要把尖锋拉到尾;然后再转回来..尖锋线本身很细;有时候;尖锋的作用只是连接两条侧锋线..但只要尾部一有尖锋;那就圆润了..顺便说说另一个技法;这就是先取尖锋后写节点..这种手法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常见..你看这三个字;在节点之前已经先把笔锋竖起;拿到了尖锋;然后开始转圈..所以;这一种手法;跟刚才不同..是节点之前先取尖锋..取尖锋的动作;不是在节点尾部完成..而是在节点没有写之前;已经拿到了..那前面这条线;往往有粗细的变化..简言之:节点小圈;是用前后两面各写半圈..尖锋到尾转圈;可以造成圆节点..尖锋不到尾的节点;类似于挫笔收..4.在复合节点中使用圆节点..第四;讲讲在复合节点中使用圆节点..4.1两次圆节点两个圆节点也是复合节点;在使用两个圆节点时;既可以分开一点距离;也可以重迭在一起..你看这个智永的“文”字一横..收笔用了两个节点;而且分开一点..收笔收两次;是为了尖锋收得更锐利..阴符经这一横的收笔节点更清楚..第一次收;大约不满意;又收了一次..两次都是转圈的..锋不正不行;一次动作没做好就重做..多做几次都没有关系;不犯法的..王羲之这个“之”字的右上角;两个圆节点差不多重迭在一个地方;所以看上去比较重..这是行笔转向经常用的方法..兰亭序这个“会”字有两个右上角;上面这个也是重迭两个圆节点;下面这一个是侧锋三面换..有时候我们看到右上角高起来很多;智永、颜真卿作品都有这样的节点;这是因为第二个圆节点转得相当高所致..这是左下角转向的例子..两个圆节点重迭;方向就转过来了..还有如藏锋起笔;有一圈;有两圈;这一竖起笔是两圈;就是两个圆节点迭合;蚕头都是这样写的..书杜甫诗..4.2和方节点的结合圆节点也可以和方节点结合;你先写一个圆节点;接下来写一个方节点;也就是用侧锋换面;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圆方的结合..王羲之“长”字中间一横;收笔就是这一种..这种角用得很多;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方形的复合节点;高度超出第一笔..智永这个“龙”字;就用了两次..阴符经也经常用这种节点;而且写得更清楚..譬如这个“之”字;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第二个节点的角..注意这个角是尖锋的角;而后面的侧锋角隐蔽在线条中了..如果圆节点和方节点迭合在一起;看起来线条上面出现了一个三角形..这是阴符经中的“其”字;一横的收笔就是这样的..4.3圆节点和尖节点的结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第一部分:书法基础知识1. 书法的定义和意义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

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领略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妙,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2. 书法的分类和发展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开始。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篆、隶、楷、草等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笔势基础知识1. 笔势的定义和作用笔势是书法创作中的基本技巧,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通过掌握好笔势,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灵动,同时也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笔势的分类和特点笔势根据不同的书体和字体,可以分为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种分类。

每一种笔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学习者进行反复练习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3. 笔势的练习方法和技巧要想掌握好笔势,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

学习者可以通过多观摩名家书法作品,进行模仿和练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书法课程,向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第三部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课程内容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书法笔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使其能够独立进行书法创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 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依次介绍不同的笔势知识和技巧,包括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将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进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笔势的要领。

3. 课程教学方式课程将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老师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笔势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书法创作中。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法教材,主要介绍了书法的笔势。

下面是一些关于笔势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三种基本笔势1. 顶势:顶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顶部仅有一点接触,适用于书写行草、草书和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疾苦豪迈之感。

2. 直势:直势是笔尖与纸面有较大的接触面,写作时须笔锋平直,适用于楷书、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

3. 斜势:斜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略带倾斜,适用于行草和草书等书体,给人以自由、潇洒之感。

二、笔尖的运用1. 方尖:方尖适用于楷书、隶书等正方形字体,宽厚的笔画可以展现方正、庄重的特点。

2. 圆尖:圆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圆形字体,圆润的笔画能够展示柔和、流畅的特点。

3. 尖尖:尖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角度较尖的字体,刚硬的笔画可以展现尖锐、犀利的特点。

三、笔力的控制1. 喜用笔的左角:以笔的左下角为主要用笔点,运用右角的部分辅助写字,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控制好笔力:写字时应该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有节奏的运用笔力,使字体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美感。

3. 感受墨的厚薄:通过控制墨的厚度与用墨量,使墨情浓淡、虚实相间。

四、字形的变化1. 硬尖笔:硬尖笔的笔画表现出坚硬、有力的特点,在字形上有明显的虚实结构。

2. 折尖笔:折尖笔的笔画呈现出坚中有柔的特点,可用于书写行书、楷书等字体。

3. 软尖笔:软尖笔的笔画形态柔软且具有弹性,可用于书写行草、草书等字体。

五、写字的姿势1. 坐姿: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坐姿能够更好地掌握笔杆的灵活性,保持身体的稳定。

2. 握笔的方式:可以采用“刚柔相济”的握笔方式,即右手中指、无名指夹持笔杆,食指、拇指与中指相对,保持灵活性。

3. 手臂的运动:在写字时,应以手腕和手臂为主要运动部位,使笔的利用率更高。

六、练习方法1. 临帖:通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模仿大师的笔势、笔力和字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

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

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1.基本概念执笔有一些基本概念,先要搞清楚。

比如:单钩还是双钩?五个指头怎样分组?笔杆是倾斜好还是竖直好?什么是执笔的“深浅长短”?什么是虚掌?1.1单钩还是双钩第一个问题,这牵涉到两个术语:单钩和双钩。

手指弯曲就成了一个钩。

单用一个食指钩,称为单钩。

如果用食指、中指一起钩,就称为双钩。

1.2五个指头怎样分组要把毛笔抓住,不能只是钩,钩是拉过来,还要有一个推出去的力量来抵住,这么一拉一抵,两个一起,就是一组。

人有五个手指,拇指和食指是一组,就是蓝箭头所指的地方,中指和无名指是第二组,就是红箭头所指的。

小指通常就贴在无名指后面。

1.3笔杆是倾斜好,还是竖直好我们来看看毛笔的形状。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笔心就是它的中轴,笔管是一个圆柱形,圆柱形也有一根中轴,当笔头装入笔管,本质上就是两个中轴连在一起了。

所以,抓住了笔管,也就是抓住了笔心。

当笔管运动,其实就是运动笔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

唐代欧阳询《付善奴(善奴一个人)传授诀》这篇文章中说:“每秉笔(秉笔就是执笔)必在圆正。

……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

一个字要好看,就要顾及它的四面八边的安排。

既然有四面八边,那就必然有一个中心。

所以执笔准备姿势,就是把笔锋放在这中心地位上。

另一篇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以前给大家说过,张长史就是张旭,他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刚才欧阳询说圆正,张旭说圆畅,两人都强调一个圆字。

圆就是执笔的要求。

什么是圆呢?圆的特性,就是从任何方向看过去,都是一样的。

当我们执住笔管,要使前后左右,任何方向看过来都一样,这就是圆了,从数学上讲,也就是中轴线(或者说笔心)四面对称。

相对于纸张来说,就是要垂直于纸面。

这样一来,笔心向四面八边任何方向运动,就都是一样了。

这个中心位置,就是正。

这是第一个定义:正锋。

简言之正锋就是毛笔中轴垂直于纸面。

正锋时,笔心四面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

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

头发要盘起来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

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头上插了很多钗。

比中国的钗大很多。

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从直线变成弧线。

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

这里的“折”就是弯曲。

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

”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

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

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节点就外露了,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

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

如《阴符经》中的“甲”、“国”。

简言之:明节点是折;暗节点是转,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

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

“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

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

至于“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

我跟大家讲过,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

说明当时不懂用腕。

如西汉《莱子刻石》。

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线变成了弧线。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捺笔都转型为弧线了。

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

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

这几年,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没有节点。

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平过”。

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

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

比看气韵还要可靠。

2.节点的迭合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动笔心,在“九用”中是衄锋,衄锋产生一个节点,这很容易理解。

但收尾就比较复杂,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

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

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九用”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

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

又如我们讲过的“蚕头”起笔,就是转两个圈。

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复杂了。

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

毛笔虽然是软的,但要扭动它的笔心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一次调锋觉得不到位,那就要重复做一次。

在23课中,我提到《阴符经》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其实就是做了两次两面换,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收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看这个“亦” 字,上部的收笔就用了两个折,两次摇动手腕。

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这种情况不少。

“锋不正不行”,没有调节好笔锋,是不会急于行笔的。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合笔画,如智永这个“星”字,折角就是摇动笔心两次。

比转圈要快得多。

用踆锋把笔画连接起来时,也会产生复合节点。

譬如一横和一竖的连接起来,一横是顿笔收尾,一竖是两面换起笔,当用踆锋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这种方法,一可以用于横笔和竖笔的结合;(智永《真草千字文》例字)二可以用于一横和一啄的结合。

如宝盖头的右角。

三甚至可以用于横笔和飞度虚笔的结合。

这种时候节点的迭加,是为了转变方向。

你看这个“二”字,第一横写好,要往下飞度到第二笔的起笔处,但如果第一横用顿笔收尾,那方向就是向上走的,连不到下一笔,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再加一圈。

这样一来,方向就改过来了。

你仔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量”字的一横,这收尾上面有一个角,怎么会这样的?就是用了刚才的方法,是两个节点的迭加。

你看“业”字这长横的收尾,就比较清楚了。

要记住,虚笔也是大圈筋的一部分。

它的起笔,如果有一个筋节,牵丝就容易写好,“京”字这长横收尾带出了一点牵丝,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牵丝的筋节。

正因为在这个节点上调了锋,所以笔锋就收尖了。

把智永《真草千字文》仔细看一遍,可以发现这种复合节点用了很多次。

这个“严”字的两个节点比较分开,看得特别清楚。

简言之:复合节点往往包括几个手腕动作。

复合节点一定是明节点。

现在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一”字,大约可以看明白一点了。

收笔的节点,左面这个没有角,只是用顿笔收,而右面这个上面多了一个角,顿之后加多了一个圈。

正因为这样一来,所以产生了一个角。

3.节点的分离第三,节点的分离。

我们使用的是毛笔、墨汁和宣纸。

如果你在宣纸上某一个地方,做很多动作,把几个节点迭加,那么这个地方必然墨多,不但容易洇化,甚至可能把纸弄破,那该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迭加的节点分开一点。

转圈避免在一个点上。

这样一来,墨汁就不会聚在一起了。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正是这样做的。

又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他经常用蚕头起笔。

蚕头是四个动作两个圈。

无论是一横还是一竖,他把两个圈都分得很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个节点放置一高一低。

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你看《阴符经》中就有这种手法。

如这个“地”字右面一折转角处的两个圈,也不是重迭的,而是一高一低。

我把水平移动一个节点,称为丁字形放置。

把一高一低的这个方法,称为十字形放置。

因为书法中的“十”字,就是这样写的。

这是王羲之《平安贴》中的“十”字。

可以清晰地看到踆锋的笔迹。

今天的练习,你可以写横竖一折。

可以写一个“丁”字,最后写这个“十”字。

通过这个练习,来体会节点的重迭和分离各种写法。

本节要点:折线和弧线:明节点和暗节点。

复合节点:节点的迭合。

节点的分离写法。

要点解读:思考题:王羲之和智永这两个折角,各用了什么方法?1、写横竖折线,明节点;2、写竖横弧线,暗节点;3、写宝盖头,横和啄节点或迭合,或分离。

4、写“丁”字和“十”字。

1.笔锋和节点上一堂课讲了节点的种类,今天讲解节点的形状。

第一、笔锋和节点我们知道,笔锋分尖锋和侧锋,所谓用笔好,就是这两个锋用得好。

点画包括筋和节,也就是大圈和小圈,所谓点画写得好,筋和节都要写得好。

筋和节,用哪一个笔锋去写?我们知道,大圈是笔锋的路线,但没有规定大圈用哪一个笔锋来写,你可以用尖锋写,也可以用侧锋写,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小圈就是节,今天给大家讲解用尖锋或者用侧锋来写节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节点形状是用锋的结果一根线条,除非你平拖,合格的线条都有节点。

而节点的形状,譬如一横,有尖角、有圆角、有方角。

又如写一折,也是这样。

你看转弯角上,有尖的、有圆的、有方的。

这些节点的形状,当然是你用锋的结果。

这就要弄清楚用锋和节点的关系。

用侧锋写节点:换面如果你是用侧锋,我们知道侧锋有八个面,所谓两面换、三面换,就是这八个侧面之间的替换。

用尖锋写节点:转圈那用尖锋又有什么好处呢?尖锋和纸面接触少,所以转圈容易。

你看这个复合节点,有两个小圈,如果你用侧锋两分笔、三分笔去写,笔锋和纸的接触面太大,往往会使毫毛绞起来。

侧锋在纸的分数越多,就越难转圈。

越是接近于用尖锋,转圈就越容易。

简言之:尖锋和侧锋写节点,各有特点:侧锋有八个侧面,换面就形成节点。

尖锋和纸面接触少,容易转圈,形成节点。

所以,侧锋换面,往往用于单一结点,好处是速度快,变换多。

但写复合节点,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尖锋拉到前面,就是黄色的这一段,然后转回去就容易了。

2.侧锋换面的技巧讲到换面摇腕动作,无非两种情况。

一是手腕从左到右,二是从右到左。

2.1手腕从左到右:写横线手腕从左到右,通常是写横线。

这时产生的节点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暗节点写弧线,如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一字起笔,两面换运用暗节点,弧线就出来了。

另一种是写折线,这里就是明节点了。

你看这第二个“一”字,起笔就是折线,下面有一个角。

笔尖角和笔腰角弧线起笔,有些书称之为圆笔起。

圆笔有柔和的感觉;折线起笔,称之为方笔起。

方笔给人刚直的印象。

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方笔起非常多。

如颜真卿《多宝塔碑》这个“一”字,角位明显。

你看书法中有两种角,写法不同。

角A是尖锋写的,我称它为尖锋角,尖锋没有来到过角B的位置,角B是用侧锋写的。

如唐代孙过庭《书谱》这个草书“一”字,下纸手腕在左起笔,然后翻腕向右拖出。

从头到尾有三个角。

标有A的地方两个角,都是用尖锋写出来的。

但B这个侧锋角,实际上不是“写”的,而是翻手腕时,由侧锋和纸面摩擦出来的。

这就是侧锋角,造成一个明节点。

正因为侧锋角是摩擦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像尖锋角那样尖锐。

尖锋角经常是锐角,侧锋角只能写出钝角。

这两种角的效果可以说是互补的,造成所谓的方笔。

方圆是书法两种主要的效果。

有些书法家圆笔为主,有些方笔为主。

而有些人是方圆并用。

唐代欧阳询方笔起很多,看他的代表作《九成宫碑》,里边有很多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