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第一节内脏与人体

望诊为四诊之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必反映到体表。《灵枢》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内脏的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诸方面的变化。察皮肤之滑涩,可知津液之盈亏;腠理之疏密,可测营卫之强弱;肌肉之松紧,可辨胃气之虚实;筋膜的粗细,可别肝血之盈亏;骨骼的坚脆,可析肾气

之盛衰。

《黄帝内经》曰:“夫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就人体而言,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骨,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五脏之官:目者肝之官,鼻者肺之官,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故心出为舌,肝出为目,肺出为鼻,脾出为唇,肾出为耳。从舌、目、鼻、耳、唇可察五脏之变化。五脏所主:心主脉,其荣色;肺主皮,其荣毛;肝主筋,其荣爪;脾主肉,其荣唇;肾主骨,其荣髮。从皮肤、毛、髮、筋、爪、唇可察五脏之强弱。五脏所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

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人的情感、意志也与五脏相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二节色泽与健康

一、常色与病色

医经将人体面色分常色与病色。常色乃健康人皮肤的色泽,其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常色又分正色与客色。人所属种族的皮肤之正常颜色称为正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荣润光泽。然由个体差异,正常面色亦稍有变化,人有老少之分,老人不宜色嫩,少年不宜色枯。随外界、情绪、气候等因素的变化所显现出的色称为客色。邪气入侵,皮肤所显之色泽,称为病色。

《望诊避经》指出,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色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气血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渐汗出而面赤。思则气聚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噍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紧锁,色深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

变中之变,可诊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二、察色十法

由于内脏精气的华彩外现于颜面,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通过观察面部

色泽的变化,“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五形人所属之色为正色。一要观察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的变化,二须观察颜色的润泽情况,注意光泽明亮和晦暗无光之间的变化来预测体内病变。观察须在光线明亮处,需反复对比、全面审视。而颜色之浮沉、清浊、微甚、散摶、夭泽为察色十法。它是对各种颜色变化的观察而判断病情发展的主要方法。

浮沉。判断病变之表里。若病色浮露,如涂在表面,表示病在浅层,病变较轻。沉,指颜色深隐不明显,表示病在里。由表入里,表明病情加重。反之,由

深变浅,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清浊。判断病变之阴阳。清,如天气晴朗,指颜色清明显亮,属阳。浊,如天气阴雨,指颜色混浊晦暗,属阴。清表示正气虚,浊表示邪气胜。由清变浊表示由阳转阴,病情加重;反之由浊转清,表示病情转轻。

微甚。判断病变之程度,病人抵抗力之强弱。微,指颜色浅淡,病势轻,表示正气不足。甚,指颜色深、浓,表示邪气盛,病势较重。若颜色由微变甚,表

示病情转重;反之,则由重转轻。

散抟。判断病变之新久。散,指疏离,病色如云雾状,表示新病。抟,指聚集,病色如云聚色浓之象,表示久病。先散后摶,病变加重,先抟后散,病变转

轻。

泽夭。观察病情的发展与预后,在望色中最具实际意义。泽,指气色润泽,光彩明亮,说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效果好。夭,指气色枯槁、晦暗无光,说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不好。同一种颜色,由于泽、夭之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颜色与病变:《灵枢》以赤、白、青、黄、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五色发于五行,根于五脏,而有四季之别。一曰水,于物为精,其脏在肾(膀胱),发色为黑,其旺在冬。二曰火,于物为气,其脏在心(小肠),发色为赤,其旺在夏。三曰木,于物为魂,其脏在肝(胆),发色为青,其旺于春。四曰金,于物为魄,其脏在肺(大肠),发色为白,其旺在秋。

五曰土,于物为意,其脏在脾(胃),发色为黄,其旺四季。

五色诊病,赤主热症、炎症,色重多实热、色轻多虚热。白主虚症、寒症、失血、贫血症。青色主寒症、痛症,淤血、惊风。黄色主虚症、湿症。黑色主淤血症、肾虚症、水饮症、寒症、痛症。这方面的著述很多,仅就面部色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略述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脏器的属性与功能,是按照中医对脏器的理解,和西医是有区别的。五色所主的西医病症:白色表示炎症、贫血、失血。青(绿)色表示痛症、血液循环不好。黄色表示肝胆病、慢性病。红色表示低热、高烧。黑色多见于危重病人,或色素沉着。

第三节观形态

形指体形,态指姿态。观形态,一在静,二在动。静可观人之胖瘦、高矮、皮肤色泽、有无畸形(如鸡胸、龟背、偏瘫等)。动态方面的观察比静态观察更为重要,如活动时身体各部分是否正常,是否协调,动作是否轻健有力,有无异常。《黄帝内经》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

古之医书云: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湿多,外邪易入,中缓少内伤;火多,外邪难入,中燥喜内伤。坐而仰者肺实,实则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虚,虚则伏

而短气。以手护腹者,里实心痛。

胸部:扁平胸,胸部扁平,胸厚不到胸宽的一半,锁骨肋骨明显外露,称扁平胸,见于营养不良、癌症等;如一側扁平,多见于胸膜粘连。桶状胸,胸廓呈圆桶状,肋间变宽,见于支器管哮喘、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鸡胸,胸

骨突出,肋骨两側凹陷,称鸡胸。

次为看神态,精神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和体现。若两眼放光、精力充沛,是为有神。其人必然身体健康、无大病。若两眼呆涩无光、精神萎靡不振,是为无神。其人必身体虚弱有病。看神重在眼,但不可只局限于眼,人有神,也体现在身体各部,如身体动作灵活协调、皮肤毛发色泽明亮、思路敏捷、反应记

忆正常、精力充沛。

第四节面相与疾病

一、面相部位对应体内脏器

面部:心在额,肾在颏,两眉中间(印堂)属肺;两眼之间(山根,即疾厄宫)属心;鼻主脾,鼻梁中上段(年上、寿上)属肝,两侧属胆;鼻尖(凖头)属脾,两侧鼻翼属胃;鼻翼上方临颧骨处属小肠,颧骨高起处的下缘属大肠;左颊为肝,右颊属肺,耳前命门处属肾;人中两边属泌尿系统。清人陈修圆在《四

诊易知》中说: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相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颏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眼:内外目眦部分属心,黑眼珠属肝,白眼珠部分属肺,瞳孔属肾,上下眼皮属脾。人之神气,栖于两目。《灵枢》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

黄在脾,黑在肾。

鼻:《灵枢》说,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鼻头色赤,肺热之症;色白,气虚血少;色黄,里有湿热;色青,多为腹中痛;色黑,是有水气内停。鼻头枯槁,是脾胃虚衰;鼻孔干燥,为阴虚内热,或燥邪犯肺。

耳:耳相关人体部位甚多,可把耳比作一倒置的婴儿,耳垂是婴儿的头面,耳的下部是婴儿的上部,耳的上部是婴儿的下部,心、肺等脏器在耳的中部——耳孔。一般说,色白是寒症;色青而黑,多主痛症。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

耳肿大是邪气实,耳瘦削为正气虚,耳薄而红或黑,属肾精亏损。

舌:舌尖在心,舌根在肾,舌中是脾、胃,舌的两边是肝胆。红舌或绛舌,皆主热症,舌尖红者,为心火亢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旺;舌中间红者,为中焦热甚。淡白色主虚症,舌淡白夹红,提防虚火内盛。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多属热毒炽盛;舌淡紫而润,系阴寒内盛;舌色暗紫,为淤血内滞。舌质浅淡、

肢冷者,多为阴虚内寒。

二、看面容

面部浮肿、肥厚、颜色苍白,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面容消瘦苍黄,表情忧虑,常见于身患慢性疾病之人。面颊呈潮红,见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面颊暗红色,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人二尖瓣病变。面色发黄,且巩膜发黄,见于黄疸性肝炎、胆管阻塞、溶血。面色晦暗呈灰黑色,见于肝硬化、肝癌后期,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面色紫绀或青绀,见于缺氧、循环障碍、血红蛋白增多症。

口眼歪斜,见于面神经麻痹、脑梗塞、脑出血。面部抽动,见于面部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小舞蹈病。面无表情,呈假面具样,见于震颤性麻痹、甲型病

毒性脑炎。

两眼突出,呈惊恐状表情,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眼睑水肿,多见于水肿病,特别是肾、肺引起的水肿病。中老年人下眼睑肿(俗称眼袋)是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的表现。眼角赤红是心火,白睛发红是肺火,眼球赤红为肝火,目青为寒、黄浊为热。眼皮红肿是脾热,眼皮色晦暗,多是肾虚。

三、看肺区

肺区在两眉之间,是观察肺脏及气管疾患的中心点,旁及鼻与面颊。若肺区颜色发白,表示肺受风寒,多见于感冒;黄白有光,面颊和鼻孔发红,表示肺热,多见于感冒发烧、肺炎、急性气管炎;苍白无光、面颊发红,多是肺结核;肺区苍白无光,或黑暗无光,面部消瘦,可能有慢性肺浓疡之症、胸膜炎、肺癌等严重病症;肺区色如枯骨,多是肺或气管有较多出血,见于支器管扩张、空洞型肺

结核。

四、心区

心区在两眼之间(山根),旁及面颊、额、舌。是观察心血管病、精神方面疾病的位置。心区出现赤红,表示心有实热;色淡表示心气不足,气短、胸闷、心慌、自汗、乏力;色淡而暗,表示心阳不足,出现胸闷、心慌、怕冷、手脚常发凉等现象;色淡、色暗且有横纹出现,表示心情经常不舒畅,劳心又劳神;面颊暗红、口舌暗红无光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区发黄、发暗,或发黑而少光泽,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实质性的病变。

五、脾胃

脾胃区。位在鼻头(凖头),鼻尖部分属脾,鼻翼属胃,是反映消化系统疾病的部位,常结合唇来分析。脾胃区发红,反映脾胃热,如慢性胃炎、伴有胃部灼热、吐酸水;脾胃区色黄而暗黑者,表示脾肾阳虚,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怕冷、每天黎明时大便、全身乏力等症状;脾胃区色淡白发黄,口唇也色淡白者,

多见于贫血。

鼻头色泽变化:鼻头明亮有光泽,表示身体健康。鼻翼扇动,见于哮喘、小儿肺炎。鼻头发青,主腹中痛;黄色加深,表示内有湿热;白色表示贫血;发红表示肺、脾有热;发暗表示胃肠疾病。若鼻子两边发红、油腻光亮、常脱皮,预示体内缺锌。鼻子经常流血,除疾病原因外,最常见的是缺乏维生素C或K。

六、肝区

肝区在心区与脾胃区之间,位于鼻中段(年上、寿上)。色发青发暗,为肝气郁滞,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多伴有胁痛、易怒;出现发黑或灰暗,目下也有发黑者,表示肝肾阴虚,伴有头晕、乏力、健忘失眠、腰酸无力、两眼干涩;

七、肾区

耳前命门处,色泽明亮,表示肾气充实、精力充沛;黑暗无光,表明肾气不足,常出现头晕乏力、阳萎等;如整个面部发黑,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

肾主骨、肾开窍于耳,耳朵是观察先天性疾病的重要部位。耳朵上缘应与眉梢相平,耳朵下缘与下颌骨相连。耳朵高低大小适中为正常,耳朵过大者多肾气虚,易出现头晕、耳鸣、腰痛无力等症。耳朵偏高者,多属肾阴不足,易患高血压。耳朵偏低的,多属肾气不足,易出现头晕、精神不振、反映迟钝、身体抵抗力低等。耳朵较厚且坚实者,肾气充实、精力充沛。耳朵薄且软者,肾气不足,

抵抗力低。

八、嘴唇

看嘴唇的颜色和形态,色淡白,属贫血、营养不良;色鲜红,表示有热或、大便干燥、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烧;色红肿,是热毒上攻,见于口唇发炎,肿胀、

发痒颜色变浅者,多是血管神经性水肿;色青黑,见于肝肾疾病;唇生疮疹,是风热表现,多见于感冒、肺炎等发烧病症;雪口,指唇和口腔有一层牛奶样白霜,多是霉菌感染引起;口唇颤动,多为盛怒、寒冷引起。嘴唇开裂脱皮,是维生素C缺乏。口角长期干裂发红,见于营养不足引起的口角炎,多为缺乏铁质、维生素B2、维生素B6。舌痛,可能是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缺乏。舌体萎缩变小,是叶酸、铁质缺乏的标志。舌面绛红如生牛肉,常见于烟酸缺乏引起。

第五节看毛髮、皮肤、指甲

一、毛髮:

头髮:从头髮的颜色、光泽、粗细、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头髮干枯无光泽,是肾气不足,气血虚弱的表现;头髮多油腻、似污浊样,表明内有湿热;气血亏损或忧愁过度,易早白髮。头髮色变浅、变淡,是维生素B2偏低的信号。头髮干燥、脱髮或拔头髮时无痛感,是缺维生素C和铁质。

眉毛:正常眉毛两側高低、长短一致,靠近内端及中间部分较密,外側较稀,如眉毛过于稀疏、脱落,表现为阵发性血糖降低、性功能减退:眉毛外側三分之一脱落,且该处皮肤较厚,是麻疯病初期的表现;

二、皮肤:

皮肤颜色的变化,也兆示着某种疾病,看皮肤除看颜色外,还应注意其颜色

改变的部位、范围及分布情况。

白癜风,常分布在身体暴露部位,如颈部、手、嘴巴、外阴。其分布大小不

定,患者多身体健康。

全身通白,毛髮皆白者,称白化病,遗传所致。

皮肤发黄,包括巩膜发黄者,为黄疸病,多见于黄疸性肝炎、或胆管阻塞。

皮肤发黑,全身皮肤黄黑而晦暗,中医称黑疸,见于肝硬化。色黑而晦暗,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也可见于房事过度而致的肾劳伤。

皮肤发红,部分人饮酒后全身皮肤发红。皮肤部分发红,多见于局部感染,

皮肤上出现红线,可能是淋巴管炎。

三、指甲:

我国医学认为,人体气血网络,指甲部位最为密集,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邪正进退,均能引起甲象变化,甲乃筋之余,肝之所出,胆之所附。指甲坚而大者,胆气大,易动火;短而软者,性怯懦而懒散。《素问》说,“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灵枢》指出,感于寒则善痹、骨病、爪枯也。”

指甲颜色变化:发白,见于营养不良、贫血、四肢神经损伤;青紫,属血淤、寒邪凝滞,见于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指甲青紫而晦暗无光,肝脏疾病;发黄,见于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紫红,血热、血淤,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有白色或紫色斑点出现,常表示有蛔虫、螩虫,如是老人、小孩,多是缺钙。

指甲形状改变:

反甲,又称匙状指甲,指甲中间下陷前端向上翘,见于血虚、肝阴不足,常为组织缺铁或氨基酸代谢紊乱所致,也见于先天性发育不良。若指甲扁平反翘,但色泽明亮、红润,属先天性异常,并无疾患。

隆起,指甲上出现纵向或横向条纹隆起。拇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出现头晕、应变能力差,或肠胃疾病;食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出现肝脏疾病;中指

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是心脏病的表现;无名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表现有气管、肺部疾病;小指甲出现条纹状隆起,多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见于肾病、阳萎、不育等症状。

指甲变厚,缺钙、类风湿、严重营养不良、脊髓病变、粘液性水肿、甲癣。

指甲萎缩,见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类风湿末梢神经炎、四肢神经麻痹、损伤等。指甲变厚、萎缩的同时,指甲的弹性、韧性也降低。

四、汗液:

从汗液的颜色、出汗的部位、出汗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疾患来。

汗出色黄如胆汁,若皮肤、巩膜发黄,见于黄胆,也可能由于内热郁积所致。汗出色红,称为血汗,多因脾不统血,或某些出血性疾病所致。汗出粘稠、很快成黑色,多见于头部,是肾脏气阴两虚的表现。汗的颜色,可通过浅色内衣看出。

病人发冷打战,而后发烧出汗,是为战汗,常见于外感发热、疟疾。汗出如珠,不流动,多见于危重病人;汗出淋漓不断,摸之冰凉,称为绝汗;受惊吓亦常出冷汗。病人醒时不出汗,睡觉醒来时发觉汗湿衣被,是为盗汗,见于活动期结核病人。半身出汗,见于脑血管疾病的半身不遂。无汗,指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常见于皮肤病、肝硬化、坏血症。部分无汗,可见于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梗塞、局限性硬皮症。

出汗限于前胸者,称为心汗,是心阴、心气不足的表现,常有心谎、气短、心烦、食欲不振、夜眠多梦等。汗出主要在腋下者,称腋汗,多由于阴虚或肝经、胆经有湿热。汗出限于腰部,称腰汗,表示肾虚,或感腰软无力。阴囊汗出时隐时现,称阴汗,汗出发凉者,肾阳不足,可出现性机能减退;汗出粘腻发热,常是湿热下注。

诗曰:

心善三阳光点点,脾安鼻准见黄明,丹田无病耳轮赤,寿是黄光六府明。

脾病准头发血点,肾邪耳畔黑烟生,心病只看年上赤,肝病须观眼下黄。

麻衣神相十二宫面相全解

麻衣神相十二宫面相全解 ------面相十二宫的位置------ 命宫——双局中间印堂部位。 迁移宫——前额两侧靠发际的部份,眉毛上方外侧部。 官禄宫——左前额的中央部,上至发往下至印堂。 财帛宫——鼻子部位。 福德宫——在眉尾的上方,而眉凌骨又称蓄财骨看财气福气的部位。 夫妻宫——眼睛的尾部鱼尾及鱼尾外侧奸门部位。 子女宫——泪堂及卧蚕部位,左男右女。 交友宫——下巴的左右面颊、两腮的内侧的部份。 兄弟宫——左右两眉毛的位置。 田宅宫——两眉之间的上眼睑部位。 父母宫——在日月角至辅角的部位,左父右母。 疾厄宫——鼻梁左右位置(又称山根)。 面相十二宫详解 命宫 1、命宫有直纹的人,势必神经衰弱,个性偏激,疑神疑鬼,易遭失败。 2、命宫低陷的人,除自卑外,生活较艰苦孤独,易有生命危险兼保护力弱。 3、命宫狭窄的人,忙碌而操心,为人气量不大,缺乏安全感。猜忌多疑,运程起伏,一生过得不太安足。 4、命宫有皱纹之人,运气不顺,颇劳碌。易与上司或别人引起争端、遭到失败。 5、命宫气色的看法。 a.赤红色,必须防止口舌是非,官非诉讼。

b.青色,必有惊恐之事发生。 c.黑色,必有破财、骨折车祸等事发生。 6、命宫宽大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 7、命宫丰满的人,是一个圆满的命格。容易获得成功与财富。 8、命宫太宽,在二指以上的人,无主见,理想高不切实际。 9、命宫太窄,低于一指的人,考虑太少。 10、眉头交锁的人气量狭窄。 迁移宫 1、迁移宫低陷的人,不适合外务工作,不宜创业管理。 2、迁移宫狭窄不平的人,财源少,不适合贸易工作,安分为妙,免将祖业败光。 3、气色黑暗的人,将有阴灵侵入。 4、有恶痣、刀疤之类的人,出门会屡遭危险,不适宜经营贸易,出外旅行最好买保险,容易因为工作不稳定而为迁移变动所苦。 5、迁移宫丰隆的人,出外有良好的契机,可以大发展,最适宜经营国际贸易事业的人,财源富足。 6、迁移宫有骨耸起的人,出外掌握权势,投入军旅界必能显赫一时。 7、迁移宫有痣、疤及气色不佳,不能出国或不顺利成行。 官禄宫 1、官禄宫有疤痕或黑痣的人,小心犯上,自以为才华很好易受长辈的压抑,此亦代表父母或家庭中有事发生,宜从事服务行业。 2、塌陷的人,事业将有严重的无力感,命运显得挫折与坎坷,易遭困难,多失败。 3、有横纹截过的人,少年环境差,挫折多,相当劳苦;好管闲事,喜打抱不平,易惹麻烦;是个神经质、夜晚睡不着的人。 4、有悬斜纹冲破的人,做事神经兮兮,疑神疑鬼,令人讨厌;个性固执拗强,很霸道;极易碰上意外灾难,宜投保险。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 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脏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较轻。 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

中医学中津液在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

中医学中津液在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 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中医病例鉴别诊断

一、咳嗽的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 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中医疾病诊断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但其实,很多疾病在突发前都有一些身体上的先兆,只不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罢了。为了防微杜渐,让我们现在就来盘点一天当中不同阶段身体的不良感受,看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诉说着什么。 早晨篇:头晕、头昏:早晨醒来后头晕、头昏,可能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或血黏度高等疾病。 强烈的心慌饥饿感:凌晨4-5点钟醒来有强烈的心慌饥饿感,且疲乏无力,直到吃早餐后不舒适的感觉才逐渐消失,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 清晨浮肿:如果在起床活动20分钟之后还不彻底消失,则提示可能有肾病或心脏病。棕色尿液: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口臭:可能是胃或肝出现了问题,或是牙周病引起。口中有氨味:要格外注意肾脏的健康。眼睑苍白:提示可能患了缺铁性贫血。 眼角膜出现一圈模糊的灰环:说明心脏可能有问题,如果是30-50岁的男性应马上与医生联系。脸色潮红:可能与心脏病或高血压有关。 恶心想吐:除去怀孕的原因,若每天早上都如此,可能是慢性胃炎。舌面白而呈毛茸茸的状态:提示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失调或身体出现了某种癌变白天篇。 眼睛痛:除去用眼疲劳的原因外,看书看报时眼睛剧痛就要小心青光眼了。手发抖:可能是甲亢,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病。 吃油腻食物后上腹疼痛,并放射到右肩背部:很可能是患有肝胆疾病。食欲亢进,体重却减轻:可能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没有食欲,见到油腻就恶心,易疲劳:可能是患了肝炎。饭后总是出现反酸、腹胀或腹痛等症:提示积食了,要多吃新鲜蔬菜,三餐要注意清淡、好消化。 爬楼梯时心慌、胸闷:提示心脏功能较弱。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肺部疾病。指甲生长缓慢,没有光泽且变黄变厚:提示淋巴系统出了毛病。 手背静脉突出:随着年龄增加,会有此现象,但也有心脏病的可能。手掌泛红:肝脏出现问题时,因荷尔蒙失调,手掌会发红。 手掌潮湿:过度兴奋或紧张时手掌会出汗,若常如此则可能是甲状腺异常。背痛:除了肌肉痛,也可能是脊椎或内脏有了毛病。 伸懒腰时腰痛:多为坐姿不良。单纯头晕:若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请检查一下甲状腺。洗澡时头发容易脱落:提示头发养分不足或是荷尔蒙分泌异常。 黑痣变大或新长出痣:当心皮肤癌的侵袭。皮肤上出现非摩擦所致的红斑: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面相中的十大凶相都有这些,你知道吗,看完该注意了

面相中的十大凶相都有这些,你知道吗,看完该注意了 谓的面相‘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面相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成为形或色表现于面上,给人的一种感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面相算命图解大全。面相可分为三庭看,人的眉以上是上庭,人的眉至鼻头是中庭,人的鼻头以下就为下庭。面部三庭要均匀。即额头、眉眼鼻、嘴与下巴的比例要均匀,整个面部显得大方磊落。若是额形生得略高阔饱满,则代表少年运佳,但额不能太高,过高会克夫,太低则少年运差,当然没法早嫁。在面部五官之后,再细分便是十二宫。这十二个宫位囊括了面部所有的特性和吉凶。第一宫:命宫,又为愿望之宫。麻衣曰:其居两眉间,山根之上,为印堂。第二宫:财帛宫,位于土宿,包括天仓、地库、金甲、井灶。主察财运。第三宫:兄弟宫,又称交友宫。麻衣曰:位居两眉。主交友运。第四宫:田宅宫,田宅宫,位于两眼,及上眼睑。主家业运第五宫:男女宫,又称子女宫。麻衣曰:位于两眼之下,又称为泪堂。看子嗣运。第六宫:奴仆宫,麻衣说它位居地阁,重接水星。看管理运。第七宫:妻妾宫,也可以称为夫妻宫,就在眼尾。第八宫:疾厄宫,一说是山根位,一说是年寿位,建议以鼻梁统看。第九宫:迁移宫,迁移者,位居眉角。古相士,以迁移宫的位置看人阴阳宅状况。第十宫:官禄宫,

官禄者,为居中正,上合离宫。反应人的禄命官运。第十一宫:福德宫,福德者,位居天仓,牵连地阁。看福禄之运。第十二宫:父母宫,便是额头的日月角。主看父母的福祸疾厄。看面相,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皆可一视而察,情人、恋人、夫妻、同事、朋友之间、感情总会有变化的、是相互信任、倾慕也可以从面相看出来。额头眉毛之间只有一道纵纹。这种面相在相学中被称为天柱纹。有此面相的人个性都很顽强。是属于做事不达目的绝不会放弃,对利益也是分得很清楚。一般来讲他们是不做对自己无利的事情。这样的人不但严以律己。同时对别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但还有就是是这种面相的人有一个特征,那就好是这道纵纹平时是不会出现。当他的身心俱疲的时候,这道皱纹才会出现。鼻子的上部这些部位若是出现了数条横纹的人。有此面相特征者对事物都会表现出十足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激情。不仅是做事情又积极又主动。待人处事也是持着一颗平常心。此外,如果是说笑时出现这种皱纹的人。一般性格都是较为温和。缺点就是比较好管别人的事情。也常常为此惹祸上身。 1、男人的眉毛中间稀疏杂乱、毛形逆生,是为乱性之相, 情绪十分不稳定,伴有较重的暴力倾向。-2、双眉过低而压眼,是为心性阴沉扭曲而走极端。-3、女子眉过粗浓,不仅一生婚姻难成,且有妨夫。-4、印堂过窄小,难容两指的人,一生运势不顺且多灾厄。-5、女子双颧露骨而突起,对夫运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 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 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 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 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 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 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 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 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 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

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 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 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 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 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 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 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 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 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 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 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 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 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 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 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 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 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 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 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 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 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 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 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