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我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毕竟,这种哲学著作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术语和复杂逻辑的书。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这部分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

就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交流来说吧。

我们跟朋友、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的语言、我们表达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谈论时尚。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觉得不就是穿个衣服嘛,有啥好说的。

但后来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和时尚的家庭,周围的人都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所以对她来说,时尚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融入社交圈子的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再说说工作吧。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实习过,公司的规模不大,但是工作氛围特别紧张。

老板总是强调业绩和效率,大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呢?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明白了,这其实是由公司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决定的。

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拼命努力,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那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并不是老板故意要为难大家,而是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

还有我们对于爱情的观念。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那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爱情,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但是,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受到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电影、小说、广告,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关于爱情的标准和模式,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些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这本书说到,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确实,现在的社会如此先进,如此进步,可以说是人类物质生产和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难道说,就像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就能发展起来,历史就能丰满起来?就好比,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想要登月,那么他的思想和观念就和现在航空航天员的思想几乎无二,那么为什么现在就是能够实现的,成为历史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没有成功,只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历史,却没有让这事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辉呢?虽然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者,事竟成”,并且意志在中国这个民族的心中,也确实发挥着难以言表的作用。

拥有坚定的意志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

那么既然意志这么重要,为什么唯心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抵制和不理解呢?其实,这就要归结到唯心的主张上了,他主张意识的第-位,物质第二位。

意志是重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意志决定一切的地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够做到的,历史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靠我们的意志就能够改变的。

这样想来,也难怪很多人对唯心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上彻底破除了黑格尔的体系,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诸多深刻的问题。

刚开始读的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论述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社会运行背后的本质逻辑。

比如说,他们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家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小工厂。

一开始,他们厂只有几台老式的机器,工人也没几个,生产效率特别低。

这时候,他们的生产关系就很简单,朋友的爸爸既是老板,又是技术员,还得管销售。

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他们引进了新的先进设备,生产力大幅提高。

这时候,生产关系也变得复杂了起来,得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得重新划分部门和职责。

再说说分工这个点。

书中说分工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那条商业街。

最开始,只有几家零星的小店,卖卖日用品和小吃。

后来,随着小区居民越来越多,商业需求增大,店铺也越来越多,分工就逐渐明确了。

有专门卖水果的店,有只卖衣服的店,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宠物店和花店。

这种分工的细化,一方面满足了大家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店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还有关于意识形态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观点。

有时候,一些热点事件出来,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门。

有的人站在这个立场,有的人站在那个立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还是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塑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制度,而应该去思考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真正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下简单介绍。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与此同时,这本著作也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

我认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批判了德国唯心史观,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是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撰写的,书中阐述了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想。

首先,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担忧。

书中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民族至上。

尽管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和辩护,但我仍然担心这种思想会引发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苏。

历史上,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并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混乱和悲剧。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这样的思想,并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发展。

其次,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质疑。

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和片面。

社会经济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墨索里尼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多角度去解析问题,而不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

另外,我认为墨索里尼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书中,墨索里尼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整合了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试图通过这种思想体系来统一国家和民族。

然而,在实际的历史发展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带来民族和谐与统一,而是导致了纷争和混乱。

墨索里尼似乎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过于理想化和美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性和绝对性。

最后,我认为墨索里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他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民族的团结与自豪,这些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然而,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待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不能提出片面的、偏激的观点。

我们应该摒弃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说实话,刚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

心里想着,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才能写成这样啊。

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论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之门。

让我给您讲讲我在生活中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更好地体现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前阵子,我去了一个小乡村旅行。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村子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很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或者一起在溪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我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里。

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对我这个外来的陌生人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生疏。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

他们跟我讲述村子里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和这家的男主人一起去田里干活。

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农具,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

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心里踏实。

他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饭吃,就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看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那双粗糙但有力的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那片土地,就是他们每天辛勤劳作的农田。

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就是对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先进的科技,他们只能依靠土地生存。

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重视,对于家族的传承,对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度剖析,展示了作者王晨曦对这一主题的独特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作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起源到发展再到现实应用的透彻研究,更好地理解了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重要性,同时也思考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存在的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融合了德国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为德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这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中引导了德国人民的行为和决策,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与风貌。

其次,我从书中也深入了解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质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德国思想家、领袖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和价值。

例如,作者提到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德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同时,作者还以德国纳粹党为例,深入挖掘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利弊。

这些深入的讨论使我对德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思考了意识形态引发的一些问题。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意识形态可能导致人们对其他观念和信仰的排斥和歧视,从而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

此外,如果某个国家或群体将意识形态过度强调,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压制和控制。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意识形态的确对社会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我要说的是,通过阅读《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文化、历史和价值的集合,对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发展和存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11342013 陈泽伟这学期的时间我读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感觉有所收获。

在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对哲学与社会学此类的知识了解不多,阅读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对于一些名词如L.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一些哲学流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实在是一知半解。

在查阅网上的资料后,终于勉强将这本书读完,这才对于其中的内容有了些许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全书分为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其写作意图在于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清算马恩从前的哲学信仰以及满足当时革命的需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有着其巨大的意义,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在马克思之前,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只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能说明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次,唯心主义历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视。

在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

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差点没把我给绕晕了。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有不少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

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从工作到生活,从娱乐八卦到国际局势,那话题是变了又变。

其中有个朋友,一直大谈特谈各种名牌奢侈品,什么最新款的包包、限量版的手表,好像拥有了这些就能代表一切。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后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后来我仔细一想,这位朋友之所以会这样,不就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塑造了他的这种意识嘛。

他工作在一个非常看重物质和外在形象的行业,身边的人也大多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

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这些名牌奢侈品就成了衡量成功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就像《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再说说我们的社交圈子吧。

在不同的圈子里,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真的大不相同。

比如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个圈子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大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成长。

而另一个运动爱好者的圈子,话题则更多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健身方法等等。

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和观念。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消费观念的。

我有两个亲戚,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一个在小县城。

大城市的那位亲戚,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喜欢尝试新的科技产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哪怕有时候需要贷款或者分期付款。

而小县城的那位亲戚呢,则更注重储蓄,消费比较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慢。

这难道不也是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吗?大城市的快节奏、丰富的商品选择和消费文化,影响了那位亲戚的消费意识;而小县城相对简单和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另一位亲戚的储蓄习惯。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费尔巴哈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

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对诸多哲学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超越。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

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冲击了传统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

相比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在考察历史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误区。

他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孤立的、偶然的事件的堆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的哲学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内容提要】1,写作背景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

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阅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之后,我深感其对人类思想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的观点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不仅激发了我对思想解放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意识形态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形式。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人们陷入了意识形态的迷蒙之中,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处境和真正追求自由。

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操控。

他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被统治阶级内化了这种意识形态,并将其视为真理。

这种假意识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虚假的认识结构,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缺失。

费尔巴哈的观点让我深思,人们在社会中所接受的知识和信仰,并非都是真实的,而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操纵和塑造。

费尔巴哈还对废除私有制和实现人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只有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解放。

在他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根源,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权力的垄断,才能实现人类自由的发展。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也越发隐蔽,人们很容易受到偏见和误导。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审视自己所接受的信息,保持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不仅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运作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予了我新的视角,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说实话,刚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这书名听起来就感觉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理论架构,让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来。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吧,我总是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想法、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

小李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不错。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对于消费的观念和我这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街,看到一双价格不菲的运动鞋。

我一看那价格标签,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太贵了,没必要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

可小李呢,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买了下来。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他为啥这么舍得。

他说,他觉得喜欢就买,钱嘛,花了再赚。

后来我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差异。

小李从小生活富裕,对于金钱的概念和我这种从小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为了几块钱而纠结的日子,所以在消费观念上会更加大胆和随意。

而我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各司其职。

就说我工作的单位吧,有的人负责市场推广,有的人负责产品研发,有的人负责客户服务。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领域,力求做到最好。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过度的分工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呢?比如说,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下简单介绍。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与此同时,这本著作也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

我认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
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批判了德国唯心史观,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还认为现实的人与他们的活动以及物质生产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统一的。

因此,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产相统一,我认为,这就为阐述唯物史观作好了铺垫,因为缺少这些要素将不会产生完整的唯物史观,因为缺少现实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将仅仅剩下抽象的历史,而缺少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产将会使历史中的人不再是现实的个人,缺少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也不会是唯物的历史。

除此之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
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产,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他们认为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最终得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就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着重从分工入手,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纽带。

同时,民族内部的结构也是取决于生产力和内部以及外部的交往程度。

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而分工的每一阶段便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这就说明,生产力决定分工的水平,而分工的水平则制约着生产关系,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分工水平反映了生产力,那么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力的反映。

分工也制约着所有制的更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展现了不同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更加明确地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制约。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市民社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关系。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都存在物质交往,而在这些物质交往中会发展出社会组织,正是这些社会组织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表明,市民社会其实质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会产生社会组织,因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通过上述的几个方面在这本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他们眼中的历史并不是精神的产物,相反,他们是物质的结果,是生产力的总和,所以历史对马克
思与恩格斯来说首先是关于人的历史,但又并非仅仅是人的历史,还是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这些是我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一些感触,使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下对人和社会的存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联系我国发展实际,我充实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也有助于我对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的理解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