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臵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 适应组合:植物的生态适应方式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在逆境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往往在涉及到一组彼此相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
3. 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伏。
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
4. 城市风:因城市热源、城市建筑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城市辐合气流和不规则乱流,不同城市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5. 酸雨:是空气污染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通常将PH<5.6的大气降水(雪、霜、雾、雨水等)称为酸雨。
6.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
7.温室效应:大部分热能被大气中的气体吸收,尤其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
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8. 环境阻力:种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随着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多,由不利因素如竞争、疾病等引起的妨碍生物潜能实现的作用力。
内禀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值。
9.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10.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所占有的土地上能养育多少人口才比较适中。
11.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12. 重要值:是用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14. 生态危机: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与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5.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开放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16. 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7. 园林生态评价:以园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内容,通过统计技术,评价和分析某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相互的影响程度,以便对该区域的园林生态系统提出合理的开发方向及优化方案。
主要指标: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环境综合污染指数、绿地生物多样性等。
18. 城市环境: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填空题:
1. 从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造园阶段(又称传统园林阶段)、城市绿化阶段以及大地景观规划阶段。
2.根据林带的透风系数与疏透度将园林植物防风效应的群落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
总的来说防风林带的结构以稀疏结构为最佳。
3.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和固氮过程。
4.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
5.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6. 种群的空间格局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臵状况或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三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7.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
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可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去描述。
8.森林群落成层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9. 按演替延续的时间: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
10.生态系统营养成分的循环分成三个主要类型:1.生物个体层次上的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11.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开放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12. 园林生态评价主要指标: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环境综合污染指数、绿地生物多样性等。
13. 脑基耶尔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又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选择题
名词辨析:
1.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2. 生活型:不同植物对同一或相似区域的环境产生共同的适应,产生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从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生态型: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一个种分化出不同的个体类型,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3.成层与层片:
成层强调群落外貌的垂直结构。
层片强调的是植物种群的生活型(生态),层片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
如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在北方可能属一个层片,但在热带森林中可能属于若干不同的层片。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
如在常绿和落叶的针阔混交林中,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属同一层但不属同一层片。
4. 单元顶级与多元顶级理论的异同
共同点:
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和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5.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方面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现象称为“距离效应”。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物种绝灭率将会增加。
该现象称为“面积效应”。
简答题:
1.园林生态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1)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构建
(2)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3)城市园林绿化种的植物生态
(4)城市景观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
(5)风景名胜的生态承载力
(6)人类改造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等
2. 环境的概念
围绕着主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2)按环境的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原生环境(自然环境和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4)按环境的尺度范围: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 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1)城市下垫面性质特殊,比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大气的大量污染物覆盖层,吸收和反射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3)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量来源,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
(4)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
(5)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
4.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热岛环流、气流向市区辐合,把城郊工厂的污染物带到城区,污染城区空气。
当高空有逆温层时,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弥漫,严重污染空气。
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
3)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消减城市大气污染。
4)影响城市积雪冬季,高纬度地区城市地热岛效应可减少城市积雪地频率、积雪时间和积雪深度。
使城市积雪少于郊区,减少城市建筑物的雪压。
5)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热岛效应会使春天来得早,秋季结束晚,城市无霜期延长,极端低温趋向缓和,有利于树木生长。
5.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
(1)消减人为热量的排放
(2)消减城市的净辐射量:增大城市反射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消减大气污染
(3)增加城市热量交换和植物光合能量转换等: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水设施,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6.滞尘效应的概念
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限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机理
(1)园林植被覆盖自然地表,可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出现和移动,有效地杜绝二次扬尘。
(2)由于园林植物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便下降到树木的叶片或地面而产生滞尘效应。
(3)植物叶表面如有的植物叶片多茸毛,有的植物叶片分泌粘性的油脂和汁液等,能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等。
(4)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气孔、皮孔等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等。
7.(1-N/K)的生物学意义
代表剩余空间
a.1-N/K趋于1时,种群开始增长,N很小时,种群增长最快
b.N=K/2时,种群增长最快,之后开始减速
c.N=K,1-N/K=0时,种群不再增长,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处于平衡状态。
8. 化感作用(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
(1)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刺松)
(2)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
(3)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歇地现象)
9. 生态位的定义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臵。
平均分离度d:相邻两物种在生态位最适点之间的距离。
变异度w:每一物种散布在最适点周围的宽度。
应用到引种中:
(1)引入大量个体,以取得竞争胜利;
(2)引入适合当地“空生态位”的物种;
(3)引入种与当地种之间生态位重叠极限符合d/w>1 的规律。
9.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
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10.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生境被破坏
(2)生境片断化
(3)生境的污染与退化
(4)引入外来种——生态入侵
(5)资源的高度开发利用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1)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百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2)城市人口密度大,形成具有城市特点的生态系统环境。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12.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生境破碎化
二、城市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三、城市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四、城市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五、城市人口密集与绿地缺乏
六、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1)饮用水污染严重。
2)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
3)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乡镇企业生态环境污染较重。
5)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小城镇,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
13.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平衡,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是协调的
(2)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
(3)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4)生态系统的平衡应是混乱度降低,有序化不断增加的过程。
14.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
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
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
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15. 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
(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16.园林生态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遵循自然的原则
(3)生态位原理
(4)以人为本的原则
(5)生物多样性原则
(6)可持续发展原则
(7)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原则
(8)绿与美协调发展原则
17.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生态学原则
(2)生态适应性原则
(3)物种多样性原则
(4)生态稳定性原则
(5)功能性原则
(6)美学原则(统一、比例协调、对比、多样化、有规律)
(7)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8)经济性原则
问答题:
1.防治酸雨的对策
(1)改变和加强法规,鼓励低排放。
有效控制S02等硫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止酸雨的根本对策。
对S02点源污染必须进行消烟、除尘、脱硫等措施,严禁超标排放。
(2)改变能源结构,集中供暖(如乌鲁木齐有报道用液化气取暖)
(3)改进燃烧技术,提高燃烧率(脱硫率70%),一方面可减少燃烧废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减少能源消耗。
(4)寻求清洁能源如寻找太阳能、电能、生物能源等代替化石燃料能源。
(5)合理工业布局:重工业、污染严重工业布臵在人烟稀少,下风向和植被覆盖率高的城郊地区,且应集中布局,以便管理和污染处理。
(6)对已酸化的土壤可添加一定的土壤改良剂来中和土壤中的酸,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7)加强城市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并加快城市绿化建设。
在城市绿化树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本地的、耐酸性的以及抗污染强的植被。
2.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受性定律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广/狭生态幅物种)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耐受范围有所变化。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往往取决于该因子与其它因子的关系。
耐受性是生物的一种特性,受遗传、进化规律所制约。
3)限制因子定律: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3.生态因子的作用定律
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主导作用: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这个因子为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4)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的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分阶段性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很多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经纬度等是通过光照、温度、水分等改变来间接影响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