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学
《热力学》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p2 p1
v1 v2
n
T2 T1
v1 v2
n1
T2 T1
p2 p1
(n1) / n
n lnp2 lnp1 lnv2 ln v1
(2)利用已知或可求的与n有关的能量求解
2020年10月20日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28
例4-3(p80) 有一台空气压缩机,压缩前空气的温度为27 ℃、 压力为0.1 MPa,气缸的容积为5 000 cm3;压缩后空气的温度升 高到213 ℃。压缩过程消耗的功为1.166 kJ。试求压缩过程的多变 指数n。
15
(2)图表法 由
ds
cp0
dT T
Rg
dp p
对可逆绝热过程可得
ln
p2 p1
1 Rg
T2
T1
c
p
0
dT T
A:利用热力性质表中的标准状态熵
ln
p2 p1
1 Rg
T1
T0
c
p
0
dT T
c T2
T0
p0
dT T
1 Rg
s0 T2
s0 T1
T2 工质的热力性质表中还提供了u与h的数值。
2020年10月20日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19
例4-2 (p76) 一台燃气轮机装置,从大气吸入温度为17 ℃、压 力为0.1 MPa的空气,然后在压气机中进行绝热压缩,使空气 的压力提高到0.9MPa。试求压气机消耗的轴功:(1)按定值比 热容计算;(2)按空气热力性质表计算。
思路:
定值比热容
2020年10月20日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14
变比热容分析
(完整版)第5章大气热力学
2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气块概念和基本假定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干绝热减温率 位温
干绝热上升时露点变化和抬升凝结高度
2 .1 气块的概念和基本假定
气块或空气微团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 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积微小的空气块 (或空气微团),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2020/8/18
δQ= Cν dT+pdν
其中Cv是定容比热,v是比容 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上的应用形式之一,也 称为热流量方程。
2020/8/18
δQ= cν dT+pdν
ν=RT/p
pdν+νdp=RdT
δQ=(cν +R)dT-vdp
δQ=(cν +R)dT- RTdp/p
在等压情况下,dp=0
距离(常取100米)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
Q Ldqs
c pv dT
RT
dp p
Q
dp dpe g dz
p pe
Rd Te
c pd dT
T Te
gdz
Ldqs
c pv dT
RT
dp p
Ldqs
取c pv c pd
T 1 Te
s
dT dz
g c pd
L c pd
dqs dz
123(T0
Td 0 )(m)
即 Zc≈123(T0-Td0)米
(T0-Td0):地面的温度露点差; 即估算抬升凝结高度Zc是从T0按干绝热上升,与从 Td0按等饱和比湿线上升,两线的交点。 有时误差很大
2020/8/18
3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硕士《大气科学基础综合(861)》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科学基础综合(861)》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4. 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及近似,自由大气中的风。
5. 大气光化学大气光化学理论,氮-氧大气的Chapman光化学平衡理论,大气气体对辐射的吸收,纬度对光解速率的影响。
6. 对流层化学与云雾降水化学对流层中羟自由基的产生;NO2,NO,和O3的基本的光化学循环;CO的大气化学;甲烷的大气化学;NOx和NOy族类;对流层臭氧的均衡和NOx的作用;对流层储存的分子;对流层O3形成过程中NOx和VOC的相对角色;简化的有机物和NOx 的化学;对流层中非甲烷有机物化学;生物源碳水化合物的大气化学;还原性氮化合物的大气化学;气相硫化合物的大气化学;卤素化合物的对流层大气化学;云化学;雾化学;降水化学;酸雨问题。
7. 大气气溶胶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气溶胶粒子的寿命;粒子尺度;尺度范围及性质;粒子浓;粒度谱分布;谱分布经验函数;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元素浓度谱分布;气溶胶的来源的判定与分析;气溶胶的观测实验方法。
8. 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光化学雾和雾霾;气溶胶的阳伞效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参考书目1、《大气物理学》(第二版),盛裴轩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Atmosperic Chemistry Physics》, Seinfeld, J.H. S.N. Pis, JOHN WHLEY & SONS, INC., 2006.备注。
大气物理学
Td Td 0 h 123(Td Td 0 )(m) 2 (0.98 0.17) 10
注意:有时误差很大。
第三节 大气中的湿绝热过程
定义:大气中有相变发生的绝热过程
一、两种极端情况
1、可逆湿绝热过程
水汽相变所产生的水成物不脱离原气块,始终跟随气块上升或 下降,所释放的潜热也全部保留在气块内部。
g dT dz c pd
∴近似为
dT g d 9.8 /1004 0.98K /100m dz c pd
三、位温
1、定义
气块经过干绝热过程气压变为1000hPa时, 气块所具有的温度。用θ表示,其定义式为
1000 T p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计算中常用kd代k计算θ。
1、坐标系
x T , y ln p
2、基本线条 等温线、等压线、等θ线(干绝热线)、 等qs线(等饱和比湿线)、等Θse线(假绝热线)。
等温线:平行于纵坐标的一组等间距(黄色)直线,每隔 1 ℃ 一条线,每隔 10 ℃ 标出温度 数值,其中大字体为摄氏温度 ( ℃ ) ,小字体为绝对温度( K )。 等压线:平行于横坐标的一组(黄色)直线,从 1050 百帕到 200 百帕之间,每隔 10 百帕一 条线,图左右两侧每隔 100 百帕标出气压数值。 干绝热线:即等位温线,是一组近似于直线的对数曲线,自图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黄色实 线,线上每隔 10 ℃ 标出位温( q )数值。当气压值低于 200 百帕时,位温使用括号内数值。
• 对位温定义式求对数,
将x = T, y = ln(1000/p) 代入上式得,
1000 ln ln T k ln p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目录
• 引言 • 大气的热力状况 • 热力环流基本原理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相互作用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
法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应用前景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揭示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内在联系,为气象学、气候学等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对气温的影响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 环流成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使 得气温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差异。
对降水的影响
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改变气压和风向来实现的。在 低压区域,空气上升,水汽凝结 成云致雨;在高压区域,空气下 沉,天气晴朗。此外,风向的改 变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对风的影响
热力环流还会影响风的形成和风 向。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 流向低压,形成风。同时,热力 环流还会导致风向随高度的变化 而改变。
要点三
气候系统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耦合关系 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仅决定了大气 的热力状况和环流特征,还对全球气 候的变化和异常有着重要的影响。
05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的观测和研究方法
观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地面观测
通过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地面 观测设备,收集温度、湿度、气 压、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
0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辐射与大气加热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是 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大气加热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大气增温 的过程。
吸收作用
大气中的某些成分有选择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不同波 长部分,将其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大气热力学
(3)在静力平衡情况下,任意高度z处的气压, 等于该高度单位位截面上所承受的铅直气柱的 重量,这就是气压的静力学意义。即
P gdz
z
A、若海平面(z=0)处气压为p,则由上式 得到:
p0 gdz
0
B、任意单位截面上下界的气压差(p-p)等 于该气层的重量
p1 p2
dp p2 p1 gdz, p2 p1 gdz
PV nR T
*
(3.6)
R P T RT (3.2) M
*
R*:universal gas constant(通用气体常数或 普适气体常数)
R* R m: mass M M: gram-molecular weight, unit: kg/mol n : mole
: density, unit: kg/m3
均质大气的重要特征:
(1)P随Z呈线性递减; (2)T随Z呈线性递减,直减率 r=3.42/100m,是空气产生自动对流的 一个临界值,r可作为判据; (3)随Z不变。 (4)气层上限高度H仅是地面T的函数。
2.isothermal atmosphere(等温大气)
1、概念: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γ =0,即T=常数)的 大气称为等温大气
g Rd
(2.13)
(2.13)多元大气的压高公式。将上式稍加整理得
p z z 0 [1 ( ) p0
多元大气上界高度 由(2.14)知,当 Z
Z
0
T0
A
பைடு நூலகம்
]
(2.14)
0 时,大气上界为
T0
多元大气与等温大气、均质大气的关系
大气科学概论:第6章-5 节热力学图解
比湿增加,露点增加,
相对湿度不变,位温减小,
假相当位温不变。
• 3、设某地气压为1000hPa,气温25C, 相对湿度80%。若日落后气温降低了5C
,问是否会产生雾?雾的含水量是多少 ?
P 1000 hPa,T1 25 C 时, qs1 25(g / kg)
q qs r 20(g / kg)
课堂练习根据假湿球温度和假湿球位温的定义在tlnp示意图上画出假湿球温度和假说明平流雾形成过程中可能包含哪些热力学过程哪些可以认为是绝热的哪些可以认为是非绝热的
第5节 热力学图解
热力学图解的用途
• 分析大气热力状况时,热力学图表方便快捷 • 由层结曲线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看是否有等
温层、逆温层
• 温度层结与露点层结配合,判断云的高度、厚 度
• 要点: 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 应用:如何确定LCL,如何绘制层结曲线
pe p
•比湿(specific humidity) q
q v
e
e
v d p (1 )e p
饱和时: es , qs , rs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
RH r 100 % e 100 %
rs
es
将常规的温度、湿度组成新的温湿特征量 ,如se,,Tv等
凝结高度后,再沿湿绝热线上升的路径,表示为:dT
• 层结曲线上温度随高度分布的表示为 : T
dZ
Z
气块的路径曲线
湿绝热
线γs
等饱和比 湿线qs
干绝热 Pc 线γd P0
-lnP Γs
qS LCL
Γd
Tc Td0 T0
层结曲线,配合状态曲线(干绝热线与湿绝热线)可 以求该地上空凝结高度,可分析气层的稳定状态,比
大学物理学: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2)物理意义: 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量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
3)定压比热Cp
Cp
( Q) p
dT
H T
p
热容量和焓
• 热量是在过程中传递的一种能量,是与过程有关的。一个系统在 某一过程中温度升高1K所吸收热量,称作系统在该过程的热容量。
• 对于等容过程,外界对系统不做功,Q =ΔU,所以
s T
p
1 T
h T
p
cp T
(26)
s
p
T
T
p
ds
s T
p
dT
s p
T
dp
(6.1.22)
ds
cp T
dT
T
P
dp
cpd
ln T
pdp
(6.1.28)
以6.1.25和6.1.27代入6.1.23式
dh
h T
p
dT
h p
T
dp
(6.1.23)
dp
cpdT
Hale Waihona Puke 1dp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反映物质运动不灭但是没有回答过程的方向性(可 逆与不可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指出了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揭示出实际宏观过程进行的条件和方向。
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 Example 1 功热转换过程的方向性 • 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 卡诺循环:吸收热量Q1,做功,必须有一部分热量
dG SdT Vdp (6.1.20)
dG
G T
p
dT
G p
T
dp
G T
p
S,
G
大气物理学笔记
大气物理学笔记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 大气组成。
- 干洁大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0.93%)等组成。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相对稳定,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 水汽:是大气中含量变化最大的成分,其含量在0 - 4%之间。
水汽是天气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云、雨、雾等的形成都离不开水汽。
- 气溶胶:包括固体和液体微粒,如灰尘、烟雾、海盐等。
气溶胶对太阳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2. 大气结构。
- 对流层。
- 高度: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 - 18千米,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 - 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 - 9千米。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平均递减率约为6.5℃/千米;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这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约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平流层。
- 高度: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使气温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
- 中间层。
- 高度:从平流层顶到约85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再次出现随高度降低的情况;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
- 热层。
- 高度:从中间层顶到约500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这是由于该层中的原子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该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存在大量的离子和电子,也被称为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
- 散逸层。
- 高度:500千米以上。
- 特点:大气极其稀薄,分子间距离很大,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而散逸到宇宙空间。
二、大气静力学。
1. 大气压力。
- 定义:大气对单位面积表面的压力。
其单位为帕斯卡(Pa),1标准大气压 = 1013.25 hPa。
- 垂直分布: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近地面大气压力较大,随着高度升高,大气柱的质量减小,压力也随之降低。
大气物理学学位考试大纲
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学是一门气象专业基础课。
学习该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物理学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本门课主要包括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静力学、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等知识。
第一章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一、要求: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生命的起因,掌握地球大气演化的三个阶段。
二、考试内容(1) 行星大气(2) 地球大气的演化三、例题:(1)地球大气的演化大体可分为 、 和 三个阶段。
四、作业:(1)行星大气的演化主要决定于该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及重力场的强度,对吗?为什么?(2)地球具有哪些独特的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其分布一、要求: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掌握湿度的表示法、状态方程、虚温、水汽和大气气溶胶的作用等概念。
二、考试内容(1)干洁大气(2)大气中的水汽(3)大气气溶胶三、例题:(1)气温15.0℃,大气压力百帕,混合比 ,求(a )饱和水汽压,(b )水汽压,(c )饱和差。
(d )相对湿度,(e )绝对湿度,(f )比湿。
(2)什么是大气气溶胶粒子?它在哪些大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果假想大气中完全不存在大气气溶胶,地球大气环境会有什么变化?(3)计算气压为1000hPa ,气温为27℃时的干空气密度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水汽压为20 hPa 时的湿空气密度。
(4)计算垂直密度梯度,在该高度上密度为1.0千克/米3,温度为23.1℃,气温直减率为0.65℃/100米。
如果空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那么?T z∂=∂四、作业:(1)气温为3℃,相对湿度为30%,求露点\霜点及水汽密度。
若大气压强为1005 hPa ,求比湿。
(2)计算垂直密度梯度,在该高度上密度为1.0千克/米3,温度为23.1℃,气温直减率为0.65℃/100米。
如果空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那么?T z ∂=∂ (3)简述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
(精品)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作用引起的:
❖ 一种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例如上升时气压减小,dp 0 , 这使得温度降低;
❖ 另一种作用是由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引起的,上升时水汽凝
结,dqs 0,造成温度升高。因此,凝结作用可抵消一部分
由于气压降低而引起的温度降低。有水汽凝结时,空气上升 所引起的降温比没有水汽凝结时要缓慢
❖ 2、湿绝热直减率
❖ 因为
R 0.287 J /(g K )
0.286
C p 1.005 J /(g K )
❖则
T ( p )0.286 T 0 p0
❖ 上式是干绝热方程,亦称泊松(Poisson)方程
❖ 泊松(Poisson)方程
T ( p )0.286 T 0 p0
❖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的变 化唯一地决定于气压的变化,当气压降低时,温度也 下降,反之亦然。
❖ 2、干绝热方程
❖ 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当系统是绝热变化时 dQ 0 , 其状态的变化即向外作功是要靠系统内能转化,温度的改
变完全由环境气压的改变决定:
C pdT
RT
dp p
0
d T RT d p cp p
❖ 即:将气体的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联系起来
❖ 在大气中,气压变化主要由空气块的位移引起。
❖ 由于 dqs dz
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所以 m
不是常数,
而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下表给出 m 在不同温度和气
压下的值
湿绝热直减率(℃/100m)
❖ 由表可见, m随温度升高和气压减小而减小。
❖ 这是因为气温高时,饱和空气的水汽含量大,每降温 1℃,水汽的凝结量比气温低时多。例如,温度从20℃ 降低到19℃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有1g的水汽凝 结;而温度从0℃降到-1℃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 只有0.33g的水汽凝结。
热力学常识
真空
密闭容器内部的绝对压力小于外部 环境压力时的状态。
不凝性气体
在机组内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既不凝结 亦不能被溴化锂和冷剂水吸收的气体。 不凝性气体存在于机组内部,将影响机组 真空,减少机组出力。 如果其中含有氧气还将导致机组锈蚀,严 重缩短机组使用寿命。
要实现“六度皆优”,必须做到“四优”:设计 优化、设备优质、施工优良、保养优秀。
空调
38℃ 26℃
冷水 系统
冷却水 系统
37℃
26℃
38℃
30℃
制冷
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制造出比周围环境温 度低的“冷”环境。
所谓“冷”环境,是要求“特定环境”中 空气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比 如要求室内温度(26℃)低于室外温度 (38℃)等。
二元溶液
两种互相不起化学作用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这种均匀混合物其内部各种物理性质,如压力、 温度、浓度、密度等在整个混合物中各处都完 全一致。不能用机械的沉淀法或离心法将它们 分离为原组成物质。
例如:溴化锂溶液就是一种二元溶液,溴化锂 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标准大气压下,溴化锂 溶液中水的沸点是 100℃,而溴化锂的沸点为 1265℃,两者相差甚大,因此,溶液沸腾时产 生的蒸汽几乎不带溴化锂的成分。
高位热值:燃料中各成分燃烧热与排气口 水份的汽化潜热之和。
低位热值:高位热值中除去排气口水份的 汽化潜热所剩下的部分。
COP
空调主机的制冷效率或制热效率。 机组制冷量或制热量与机组输入能 量的比值。
练习题:
1.一台制冷量100万大卡的机组,冷水
入口温度14℃,出口温度7℃,则冷水
流量
m3/h。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成分:氧气、2、大气的结构:根据大气运动状况、温度密度、大气成分分成三层。
最接近地表的这层叫做对流层,对流层顾名思义对流运动旺盛,什么是对流运动,同学们高中物理学过,我不多说。
流体内部由于各部分温度不同而造成的相对流动。
天气变化复杂多样,所以对流层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大气层。
在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是从大气的运动上来命名的。
平流层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
下面来看高层大气。
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
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臭氧浓度低,气温降低,之后,受太阳辐射大,气温升高。
刚才说过,对流层当中,随着海拔增高,气温会不断降低,而太阳光却是从外太空来到地表的,为什么却是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呢?这说明热源是来自地面,为什么地面会成为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呢?我们接下来就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所获得的外部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
太阳通过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获得源源不断地能量。
虽然只有太阳总辐射量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巨大的能量源泉。
那什么叫做太阳辐射呢?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既然是电磁波,电磁波有可见的波段也有不可见的波段,这主要取决于波长。
根据太阳辐射波长的不同,将太阳辐射的波段分为三部分。
分别是。
各占多少能量。
刚才说过紫外线会被臭氧吸收,所以在高层大气当中,紫外光就被吸收了。
动力气象学第6章大气能量学
I CV
C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对无穷高气柱而言,大气的内 能与位能成正比,同时增减,故定 义:
即:
全位能=位能+内能
E I AR I I CV
CV AR I CP I
CV
CV
E CP CV
Tdz CP
Tdz
CV A 0
A0
单位质量气团: CP T 焓 A
即气柱的全位能就是气柱的焓
2、有限高气柱的情形:
此时,净浮力向上,因此要反抗净浮力作功。 此时,气团温度高于环境,产生了等压面上 的温度(位温)差。 积累的有效位能=反抗净浮力作的功。
当把单位质量气团从
z=0移到z=z的过程中,
受净浮力 N 2 z
的作用。
干绝热过程:
d 0
dz
到达z=z高度,气团的位温仍是 0 (0)
而z=z高度等压面上的平均位温是 0 (z)
E +I
z1P1
z2 P2
AR CV CV
C z2 V Tdz
A z1
z1P1 z2P2
C z2 P A z1
Tdz
第二节、大气动能方程 ——讨论大气动能变化的机制
一、单位质量质点的动能方程
已知P坐标系下水平运动方程为:
dVh dt
f Vh
F
"Vh eq" 单位质量质点的动能方程:
d dt
(
1 2
Vh
2
)
Vh
Vh
(
f
Vh )
F
Vh
Vh ( f Vh )科氏力作功项=0
F Vh=-D为粘性力作功项,D 0
Vh 为压力梯度力作功项
大气的热力学总熵
大气的热力学总熵1张学文马力(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提要在考虑了大气各化学成分的熵、扩散引起的熵增加和位温在大气中的分布以后,求得全球大气总熵为3.56x1022J/K.本文给出从位温求熵的新公式,还发现不同位温占有的大气质量遵守概率论中的Gamma分布.本文还就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的关系作了有启发意义的讨论.关键词:熵;位温;大气热力学.一、引言地球大气共有多少物质?有多少能量?至今这类问题已经基本弄清楚了.那么大气有多少熵呢?这是近年才提出的问题.在天气学中我们对与熵密切相关的位温是早有研究了.可是把围绕全球的大气作为一个热力学系统看待,并进行相应的熵的收支平衡分析,则仅是在近10年才有所开展[1、2] .我们认为分析大气熵的总量、主要形态、收支平衡等方面的问题对认识大气演化与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连同熵原理一起,有望使我们对大气环流与演化有新的认识.本文的中心工作是计算全球大气热力学熵的总量.这犹如过去设法计算大气的质量是多少、能量是多少那样,都是大气研究的基本工作.本文包括如下4个主要问题:·标准状态下一克空气的热力学熵;·任意位温下一克空气的热力学熵的新计算公式;·平均状态下大气中不同位温的大气质量各有多少·用以上数据算出全球大气的热力学总熵.二、标准状态的空气熵化学中把一个大气压(1013hPa)25℃的热力条件称为标准状态.这时1克分子11990年5月29日收到,1991年2月收到再改稿,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1mol)某种化学物质的熵值是可以从有关手册、书籍中查到的.大气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氮(N2)、氧(O2)、氩(Ar)、水汽(H2O)。
现将查得[3、4]的有关克分子熵(摩尔熵)的数据统一列于表1中。
表1 计算1克空气熵的有关数据项目单位氮(N2)氧O2)氩(Ar)水汽(H2O)合计注1摩尔熵J/mol. k 191.5 205.1 154.7 188.72分子量28.0 32.0 39.9 18.03含量g 0.753 0.231 0.013 0.003 1.0004摩尔数mol 0.02689 0.00722 0.00033 0.00002 0.03460 (3)/(2)5绝对熵J/K 5.1500 1.4806 0.0504 0.0315 6.7124 (1)×(4)6信息熵nat * 0.1959 0.3270 0.0443 0.0043 0.5716*依(3)式计算时对数的底为自然数e,信息论中把这样算得的熵称为nat(纳特)表1的第1行显示大气中几种成分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熵界于205.1(02)一154.7 (Ar)J/mol·K之间.第二、三行分别列出对应的分子量和1克空气中的含量2.把第3行的数据分别以对应的分子量(第2行)除,则得1克空气中对应成分的摩尔数(第4行).以摩尔数乘摩尔熵[表中(4)X(1)],即得第5行.它表示1克空气中各种化学成分对应的熵值.其合计值为6.714J/K,它是标准状态下1克空气中各成分的熵的合计值.6.714J/K能否认为是标准状态下1克空气的熵呢?还不行.原因是当把几种纯化学成分从分离状态混合在一起时,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加大了.熵是混乱程度的计量,所以把几种纯化学气体混合在一起时还引起了熵的加大.这就是热力学中讲的扩散过程引起的熵变化,它过去也曾作为吉卜斯佯谬来讨论.图1对这种混合过程作了说明.图1 4种气体混合后增加了熵(混乱度)(a)分隔开的4种空气成分,(b)4种气体混合成空气2水汽含量是以大气平均含水量为标准的依文献[5],几种气体物质在同温、同压下混合在一起引起的附加熵S ∆为∑-=∆ii i x n R S ln (1)R 为通用气体常数、n i 为第i 种成分的摩尔数,而x i 是n i 与参与混合的全部气体的总 摩尔数)(∑=in n n 的比值(≤1).对(1)式也可改写成⎪⎭⎫⎝⎛-⋅=∆∑i i i x x nR S ln (2)现在设想做一种理想实验:从混合好的空气中任取一个分子,那么取出的分子恰为第i 种成分的分子的概率q i 显然是n i /n .即应为x i (依古典概率定义).所以(2) 式又可写成⎪⎭⎫⎝⎛-⋅=∆∑i i i q q nR S ln (3)而上式括号中的式子对应于信息论中的信息熵[6],换言之 信息熵)(⋅=∆nR S (4) (3)式中括号内各项的值已列于表1的第6行,并以信息熵称之.其合计为 0.5716nat .取R=8.314J /mol·K ,n =0.03460(表1第4行合计值,即1克空气的摩尔数)也代人(3)式得 J/K 1643.0=∆S .这个S ∆应当与先前求得的表1中绝对熵的合计值(6.7124)相加,从而求得1克 空气在标准状态下(1013hPa ,25℃)的熵为6.8767J /K .三、任意状态下的空气熵如何从标准状态熵求出任意状态下的熵呢?位温与熵的关系式恰好可以用来解决此 问题。
重力场中的热力学简述及其应用
重力场中的热力学简述及其应用
在重力场中,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从而产生热力学效应。
热力学研究热量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而重力场中的热力学则研究受重力场影响的系统中热量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规律。
重力场中的热力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星大气层的热力学:重力场对大气层内气体的压强、密度、温度等参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行星大气的结构和演化。
2. 行星内部的热力学:重力场对行星内部的物质分布和运动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热力学过程。
例如,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的产生和分布与地球的重力场密切相关。
3. 星际空间的热力学:重力场对星际空间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产生影响。
研究星际空间的热力学过程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恒星和星际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人造天体的热力学:在人造天体如卫星、航天器等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重力场对其热力学性能和热控制产生影响。
热力学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天体上的热平衡条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总之,重力场中的热力学研究涉及到行星大气、行星内部、星际空间以及人造天体等领域,通过分析热量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规律,有助于理解和应用于这些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大三)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一、热力学基本规律1、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热力过程都遵循热力学的一般规律,所以热力学方法及结果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大气,称为大气热力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1) 开放系:一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3) 独立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状态(2) 准静力条件:P ≡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4、气块(微团)模型气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微小的空气块,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5、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比定压热容cp 和比定容热容cv 的关系cp= cv+R ,(R 比气体常数)】6、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自然方向和热力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而终止于另一个平衡态x 的过程,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9、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显热能就是比焓。
(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
(3)静力能: 对单位质量的干(湿)空气,干(湿)静力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10、大气总能量干空气的总能量: 湿空气的总能量: 二、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1、系统(如一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286.0000)()(p p p p T T d ==κ(对未饱和湿空气κ= κd=R/Cp=0.286计算大气的干绝热过程) 例:如干空气的初态为p=1000hpa ,T0=300K ,当它绝热膨胀,气压分别降到900hpa 和800hpa 时温度分别为多少?2、干绝热减温率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干绝热减温率γv ,单位°/100mdp ρ1-dT c =αdp -dT c =δQ p p 2p k d V 21+gz +T c =E +Φ+U =E Lq +V 21+gz +T c =Lq +E +Φ+U =E 2p k m m C m k km K c g o pdd 100/1100/98.0/8.9≈===γ3、位温θ定义: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 )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
(1)内能 u cV T 式中u是单位质量空气的内能 (2)位能 Φ gz 单位质量空气的位能就是重力位能,即重力位 势 E k 1 (u 2 v 2 w 2 ) 1 V 2 (3)动能 2 2 单位质量空气的动能 (4)潜热能 E L Lq
令L为相变潜热,则单位质量空气的潜热能 25
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
(1)显热能(感热) (2)温湿能(湿焓) (3)静力能 (4)全势能
26
第三节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
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过程叫 绝热过程。
干绝热过程: 是指没有相变发生的绝热过程。例如, 干空气块升降,未饱和湿空气块的升降 过程
27
一、干绝热方程
RmT dp 在热流量方程 dQ c p dT p
——(6.1.39)
代入(6.1.38)中,有
dp L (6.1.40a) dT T ( 2 1 )
上式给出了相平衡曲线的斜率, 下标1和2分别代表水和水汽。 因为讨论的是水的相变,液态 水的比容和水汽的比容相比较 d p 可以忽略,有1<<2 ,所以上 d T 式可简化成
Lv T 2
23
把压强p换成习惯上使用的饱和水汽压符号 es,利用水汽状态方程,则得
d es Lv es d T Rv T 2
它是由Clapeyron首先得到, 并由Clausius用 热力学理论导出的, 所以叫克拉珀龙-克劳 修斯(Clapeyron-Clausius)方程。应指出, 此方程适用于平液面,而在讨论云、雨滴 等的相变过程时必须考虑曲液面的影响。
利用
p RT 和c p cv R
可得到 δ
Q (cV R) d T d p
dp c p d T RT p
1dp δ Q cp d T d p cp d T
13
第二节 态函数和克拉柏龙-克劳修斯方程
一、态函数
对于P-V系统态函数包括温度、内 能、熵、焓、吉布斯函数、自由能等
中令d (6.2.2) p0 p0
28
Rm cp
公式(6.2.2)就是干空气或未饱和湿 空气的绝热方程,即干绝热方程,也 称为泊松方程
有时也使用泊松方程的近似式:
(6.2.2)中, Rm Rd (1 0.608q ) 1 0.608q d cp c pd (1 0.86q ) 1 0.86q
一个封闭系统若其经历的某过程进行得无限 缓慢,以至于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 于平衡态,则称此过程为准静态过程
5
2)准静力条件:
p pe
P 代表系统内部压强,Pe代表外界压强
3、气块(微团)模型
1)定义: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又大 到含有大量分子的封闭空气团,其内部可包 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1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方程
一、预备知识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热流量方程
2
一、预备知识
1、开放系和封闭系
1)系统与外界:‘系统’即指所研 究的给定质量和成分的任何物质,而 其余与这个系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 物质环境称之为‘外界’或‘环境’。
3
系统与外界间互相影响方式:作功、 热传递、交换质量三种方式 2)大气热力学中所讨论的系统主要有两类:
其中
T z
称为大气温度直减率
因此,位温的垂直变化率是和(d )成正比的。如果某一层大气 的减温率=d,则整层大气位温必然相等。在对流层内,一般情 况下大气垂直减温率 < d,所以有 0
z
41
五、抬升凝结高度
1、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因绝热抬 升而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 度(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简称LCL 2、求露点随高度变化
把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一并考虑,可得判据
dG SdT Vdp
若过程是等温、等压的,则有
dG 0
17
可用来判定自发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4.单相系熵和焓
熵和焓都是广延量,总熵和总焓与系统的质量 或摩尔数成正比。对于某种物质质量为m的单 相系,有总熵S=ms及总焓H=mh,其中s和h是 单位质量的焓和熵,分别称为比熵和比焓。 比熵和比焓的计算通常以p、T为自变量,因此 将它们写成以下的全微分形式,
1000 T p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计算中常用kd代k计算θ
36
2、θ的守恒性
(
6.2.8)两边取对数然后微分,可得
d
dT dp (6.2.12) T p
对热流量方程 除以cpT, 有
RmT dQ c p dT dp 两边同 p
37
dQ dT Rm dp c pT T c p p
6
2)规定(使用气模型时的约定)
a) 此气块内T、P、湿度等都呈均匀分布, 各物理量服从热力学定律和状态方程。 b)气块运动时是绝热的,遵从准静力条件, 环境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
p pe
dpe e g dz
7
3)缺陷
a) 气块是封闭系统的假定不合实际情况
b) 环境大气静力平衡的假定实际上未考虑气块 移动造成的环境大气的运动,与实际不符。
d s s d T s d p T p p T d h h d T h d p T p p T
(6.1.22)
(6.1.23) 18
二、相变潜热与比焓
有一系统质量为1,假设相变过程 中由1相变化到同温同压的2相,根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所吸收的热量, 即相变潜热L应等于比内能的增量 加上系统对外所做的功,即
1、定义: 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温度随 高度的变化率
dT d dz
,
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32
2、Γd的数值
在热流量方程中令dQ=0, 并整理得
RmT dp dT cp p
把准静力条件、大气静力方程、环 境空气的状态方程代入,有
33
RmT e gdz dT c p e ReTe
d 1 d 2
s1dT 1dp s2 dT 2 dp
21
即
dp s2 s1 (6.1.38) dT 2 1
应用化学势的定义式(6.1.35),由相变平 衡条件,可得
1 p1 s1T 2 p 2 s2T
22
于是有
( 2 p 2 ) (1 p1 ) h2 h1 L s2 s1 T T T
三、热流量方程
常温常压下空气块可看作理想气体,对于 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根据焦耳内能定律, 有
du cv dT
10
假设仅考虑体胀功,有负号表 示 dV与 δA符号相反,系统膨 胀时,dV 0,外界作负功。
δ A p dV
又气块满足准静力条件,即 p pe 负号表示 δV与 δA符号相反,系统膨胀时, dV 0,外界作负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示 式:
14
1、熵
(dQ) R S S0 态函数熵S的定义为 x0 T
x
其中,(dQ)R表示无穷小可逆过程中,系统所 吸收的热量
(x0)和(x)是系统给定的两个平衡态,积分路 线沿(x0)到(x)的任意可逆过程进行,S0是初 态时的熵,S是终态时的熵。上式表示两平衡 态的熵之差与积分路径无关,只由初、终两 个平衡态确定
无穷小可逆过程中,
(dQ) R dS T
15
2、焓
1)定义
H U PV
2)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 统焓的增量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 3)定压比热cp
(Q) H p Cp = dT T p
16
3、吉布斯函数
1)定义
G U PV TS
2)吉布斯函数判据:
由于
T Te , Rm Re , C p C pd
∴近似为
g dT dz c pd
34
dT g d 9.8 / 1004 0.98 K / 100 m dz c pd
三、位温
1、定义
35
气块经过干绝热过程气压变为1000hPa时, 气块所具有的温度。用θ表示,其定义式为
8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无限小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 的表达式
内能改变量为du: 正号表示系统内能增加;
设某系统(质量为1)经历一个无限小过程,
从外界吸热 dQ: 正号表示系统从外界吸热;
外界作功d A:正号表示外界对系统作功
9
dU δ Q δ A
式中dU代表在无限靠近的初、终两态内能值的 微量差。由于热量Q和功A并不是态函数,只是 与过程有关的无限小量,故用δQ和δA表示,以 和态函数的微量差相区别。
d U Q p d V
(6.1.2)
11
常温常压下的大气可以看成是理想气体, 内 能仅是温度T的函数。对于单位质量的湿空气 系统,第一定律就成为
δ Q cV d T p d
(6.1.3)
cV是湿空气的比定容热容, Q为单位质量空气的热量。
为比体积,
12
由于空气体积不是直接测量的气象要素,上 式不便应用。根据湿空气状态方程,以及比 定容热容cp和比定容热容cV的关系
29
考虑到实际大气中的比湿q<0.04kg/kg,
1 0.608 q 1 1 0.86 q
Rd 287 d 0.286 c pd 1004
30
∴(6.2.2)式可近似表示为
T p T0 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