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因明逻辑体系史】

合集下载

因明逻辑学

因明逻辑学

因明逻辑学1. 什么是因明逻辑学?因明逻辑学是佛教思想中的一种逻辑学体系,也被称为佛教逻辑学、佛教辩证法等。

它是佛教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辩论方法的总称,旨在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因明逻辑学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深受印度哲学和逻辑学的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佛教哲学和逻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明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辩论和逻辑推理来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它强调通过思考和分析,超越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关系。

因此,因明逻辑学被认为是一种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论。

2. 因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因明逻辑学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内容:2.1 因果关系因明逻辑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存在着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因果关系分为直接因果和间接因果两种。

直接因果是指直接导致结果的原因,而间接因果是指通过一系列因果链条导致结果的原因。

2.2 四谛思想四谛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因明逻辑学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集谛指的是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痛苦的方法,道谛指的是达到解脱和幸福的途径。

通过对四谛思想的分析和辩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

2.3 中观思想中观思想是因明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辩论和逻辑推理,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中观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本质。

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和辩论,可以超越表面现象,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中观思想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依赖于直观和感觉。

3. 因明逻辑学的应用因明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和思维方式,它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因明逻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1 辩论和争议解决因明逻辑学的核心是辩论和逻辑推理,因此它在解决争议和辩论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藏学学院根旺编着制作版权所有绪论因明基本知识因明:‘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问;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即印度古代逻辑学.世界三大逻辑体系⏹1中国的墨辩⏹2古希腊的逻辑⏹3古印度因明⏹第一章印度古代文明⏹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前萨尔贡时期的印章),但因为具体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只能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时代说起。

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前期,婆罗门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强的思想控制能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约于公元前1500年时来到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吠陀文明).婆罗门告诉当时的人们:我们婆罗门阶级是从梵的口生出来的,你们刹帝利阶级是从梵的臂生出来的,而他们吠舍是从梵的髀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

所以婆罗门就该是最高阶级,首陀罗自然生来就是最低阶级。

这说法最早的来源不但现在人说不清楚,甚至当时的人也说不清楚,虽然说这是一个谁都说不清楚来源的说法,但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人们已经把这说法当成了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实,相信了、接受了,也习惯了,谁也不来怀疑这说法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扩大(也有外族入侵带来其他学说的因素),当然,人们的眼界也随着扩大了,人的眼界一开阔,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出来自己本来的活动区域,“从梵口生出婆罗门、臂生出刹帝利……”的说法就失效了,其他地方的人有人家自己另外的说法。

人们这才渐渐觉悟:这样呢,人们就开始对婆罗门思想提出质疑!要求婆罗门给出解释。

人们的活动范围各不相同,接触到的说法五花八门,因之对婆罗门的质疑也是各不相同,这样,婆罗门就疲于应付了。

这就到了吠陀时代的中期。

在这个时候,婆罗门为了自己的思想控制能力不被削弱,所以把三大纲领明确地确立下来,围绕这三大纲领,并且编纂了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

世界三大逻辑体系的文化源流

世界三大逻辑体系的文化源流

世界三⼤逻辑体系的⽂化源流世界三⼤逻辑体系的⽂化源流 近代以来,由于西⽅⽂化在世界⽂化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它的逻辑和认识⽅式也给其他民族以重⼤影响。

西⽅的逻辑是以古希腊亚⾥⼠多德的逻辑体系为基础的,虽然以后有很多学者努⼒想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不能建⽴完善的、可以取代亚⽒逻辑的新体系,始终不能成功。

虽然如此,但亚⾥⼠多德的逻辑并不是惟⼀的逻辑体系,它并不是完全不可取代的这⼀观点本⾝,却⽇益为⼈们所接受。

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看法正在有越来越⼤的影响。

笔者近年来在⼀系列论著中,⼀直在阐发这⼀理论。

从世界⽂化来看,有三种重要的对于民族⽂化形成发⽣作⽤的逻辑体系: 1)中国古典逻辑:其中以《墨经》逻辑为代表,产⽣于公元前5世纪,主要是墨⼦(公元前470——前381年)在著作中完成了这⼀逻辑体系,其余有邓析、尹⽂、申不害、惠施、公孙龙、恒团、荀⼦、韩⾮等⼈的著作,也涉及逻辑问题,对于中国古典逻辑有较⼤贡献。

它的代表著作是墨⼦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取》、《⼩取》等。

2)印度古典逻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佛教逻辑,也称因明逻辑。

以佛教学者陈那(⽣卒年不详,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护法、法称等⼈的学说为代表,主要著作有《因轮抉择论》(陈那)、《集量论》(陈那)、《因明⼊正理论》(商羯罗主)、《唯识三⼗颂释》(护法)、《⼴百论释》(护法)、《正理滴论》(法称)、《释量论》(法称)等著作。

3)古希腊亚⾥⼠多德逻辑:古希腊逻辑学开始很早,但直到亚⾥⼠多德才真正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学体系。

也就是公元4世纪。

亚⾥⼠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具论》(其中有6篇逻辑学论⽂:《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证常识论》和《辩谬篇》),《形⽽上学》(主要是关于⽭盾律、排中律及同⼀律等相关讨论)。

这三⼤逻辑体系都曾对世界占代⽂明发展起了重⼤作⽤,它们的⽬的都是推动⼈类理性思维的进步,提⾼⼈类的思考能⼒,其根本⽬的是⼀样的。

一看就懂的因明逻辑学

一看就懂的因明逻辑学

一看就懂的因明逻辑学
因明逻辑学是在19世纪末由英国哲学家因明出版推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开启了新时代的逻辑学研究,为学术研究和综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性框架。

它将研究和思考绑在一起,成为分析思维中黄金构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因明逻辑学回归到客观事物本身,着眼于对事物本身因果关系的研究。

它从更高的层次上分析事物的事实性,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事物:首先是事物的结构;其次是它的内在性质;最后是它下面的原因和结果。

因明逻辑学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检验现有的观点,以便从中推断新的观点,真正做到“因而推证”。

因明逻辑学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思考还是思维练习,都可以以因明逻辑学为核心,作为理论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分析某种现象,使学习内容更加全面系统、贴近实际。

因此,因明逻辑学可以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做出客观、科学的决策。

总之,因明逻辑学是当今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所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性框架,它可以让人们从统一和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事物。

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将因明逻辑学作为一个理论指导,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逻辑发展史1

逻辑发展史1

原来在希腊语里面叫LOGOS(逻各斯),英语里叫LOGIC,严复将其音译为“的逻各斯或者是 LOGIC译成了逻辑。虽然是音译,但是我发现这也译得蛮巧妙,它不完全是音译, 它代表了一定的意思。逻辑这个词,既有音译,又贯入了一个“走路”一个“车” 在里面。
近代逻辑学的发展
1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奠定了归 纳逻辑的基础。培根的主要著作是《新工具》,在书中他提出了“三表 法”和“排除法”。
在培根以后,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归纳逻辑,在 他所著的《逻辑体系: 归纳和演绎》(中译本为严复的《穆勒名学》)中,系统阐述了寻找因 果联系的五种方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 余法,逻辑史上称为“穆勒五法”。 1662年,《波尔。罗亚尔逻辑》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集演绎、归纳和一般 方法为一体的传统逻辑已基本定型。
高丹 A01114096 信息与计算科学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形式 逻辑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 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逻辑学说。中 国的名辩、印度的因明和西方的逻辑,三大逻辑流派各自独 树一帜,自成体系,在世界逻辑史上鼎足而立,交相辉映。 说它年轻,是指逻辑学的发展仍充满着活力。伴随着时代进 步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学不再只是哲学的一个部分, 它正广泛地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在自然科学技术、人 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不断革新其内容,开拓 新的研究领域,日益显示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辩证逻辑是逻辑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可以让我们创造很多幽默,那 么非逻辑,怎么又是逻辑呢。 这里的非逻辑是说,它是一种逻辑,但是它不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那 样的逻辑,它不是概念判断推理,但是他又是一种逻辑,是一种直觉、 形象、敏感、顿悟,这个不是逻辑,但是它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是从 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这个是逻辑,所以它不是那样的逻辑的逻辑,他 是这样的逻辑的逻辑是一种非逻辑的逻辑。 所以敏感、直觉、顿悟、形象,可以给我们创造很多的幽默,比如说佛 教的顿悟,就蛮幽默,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庙里去,你问和尚,佛在哪里? 他会说佛在心中。那我们有的人还问他佛怎么会在心中?没有呀。他会 说,阿弥陀佛。佛的存在是不能用逻辑证明的。这就是非逻辑的幽默。

现代逻辑学发展史

现代逻辑学发展史
数理逻辑发展史
从莱布尼茨到
哥德尔
研究生课程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 古老
形式逻辑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
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中国、
古印度和古希腊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
逻辑学说。中国的名辩、印度的因明
和西方的逻辑。
Page
2
• Aristotle——逻辑学
• Leibnitz——数理逻辑
智能行为对于知识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对于知识的利用,即利用已
经具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猜测、判断、预测等等。人类利用知识
可以预测未来,由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由发生的事件预
测还未发生的事件等等。
Page
31
关于知识的表示与推理
• 但是,当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时,除了告诉计算
机如何像人一样地利用知识以外(对于知识进行推理),
所的办公室,就是为了能与哥德尔一起在上下班的路上散
步交谈。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也说,哥德尔是
同事中间惟一能够与爱因斯坦平等交谈的人。
Page
19
• 比较一下爱因斯坦和哥德尔,会发现他们存在许多的相同
点。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最重要的成果,1905年,
爱因斯坦26岁,这一年是他的奇迹年。1930年,哥德尔
• Gottlob Frege (1848-1925)——一阶谓词演算系统,《符
号论》
• 20世纪30年代,数理逻辑广泛发展
Page
3
• 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最早由古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建的。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关于推理、
证明等问题的学科就叫做数理逻辑。也叫做符号逻辑。

论陈那的因明体系

论陈那的因明体系

论陈那的因明体系贵州大学 2009级逻辑学桂卫 2009020018摘要:因明是最具印度特色的逻辑。

本文结合陈那法师的《因明正理门论》叙述了其逻辑形式,基本逻辑法则,逻辑规则,阐明了这一逻辑系统的科学性和独特意义。

关键词:宗、因、喻、同品、异品因明,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译。

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是“学艺”“学问”的意思;因明是关于论证、论辨的学问。

因明有古因明和新因明之分。

古因明所建立的是一种五支式。

例如:宗声是无常因所作性故喻犹如瓶等合瓶有所作性,瓶是无常,声有所作性,声亦无常结故声无常不难看出,五支式乃是一种类比推理。

新因明则将五支式改造,发展成为一种三支论式。

当我们一般地说到因明时,便是指三支式的新因明而言。

建造三支因明的印度著名人物是高僧陈那(5-6世纪)及其弟子商羯罗主,亦称天主(约6 世纪)。

陈那、天主的因明学说不久便由中国高僧玄奘(公元600-664)传输到了中国,玄翻译了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并向一些弟子开讲阐发陈那因明体系的精义。

被世界公认的印度因明大师还有比陈那、天主晚出的达玛吉,亦名法称(约7世纪)。

但本文主要介绍陈那—天主—玄的因明系统。

因为这个系统才是真正具有印度特色的系统,它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典型的意义。

这个因明体系在当时已基本上趋于完备和严密,但存留的问题也不少,有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他们自己也尚未解决,因而缺乏定见和明晰的解说。

尔后的相关学者注疏、评说、引申发挥,自然也便不免众说纷纭。

这些纷纭之说,绝大多数都有说得对的地方,当然也难免会有不那么中肯的地方。

时至今日,若能对有关注疏评说,择“善”而从,并将其加以精心整合,就能对这个体系作出比较完备周全的解说。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个体系进行解说。

为了保证行文的简洁和通俗性,基本上不去作什么追根溯源的考证,也不对各种不同的疏解进行详尽的对比和辨析。

论式结构先列出一个实例:宗声是无常因所作性故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同喻体),譬如瓶等(同喻依)异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异喻体),譬如空(异喻依)第一支“宗”,就是通常所说的论题。

《逻辑与思维方法》讲义(1)

《逻辑与思维方法》讲义(1)

起首语1.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享乐生活,第二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

2.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议到底在哪里。

尽管这种争议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学说是我们所敬爱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爱智慧的人,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

两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2主要参考教材1.《逻辑学导论》,[美]Irving M. Copi, Carl Cohe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简明逻辑学导论》,[美]Patrick Hurley,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3.《逻辑学导论》,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普通逻辑》(增订本),《普通逻辑》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逻辑基础》,王路,人民出版社,2004。

1.关于宽容的经典故事:美国著名战斗机试飞员鲍伯·胡佛经验丰富,技术高超。

在长年的试飞生涯中,顺利地试飞了许多机型。

有一次,他接受命令参加飞行表演,完成任务后飞回洛杉矶。

途中飞机突发故障,两个引擎同时失灵。

他临危不惧,果断沉着地采取了措施,奇迹般地将飞机落在了机场。

他和安全人员检查飞机情况,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用油不对。

他驾驶的是螺旋式飞机,用的却是喷汽式机油。

负责加油的机械师吓得面如土色,见了胡佛便痛哭不已,因为他一时的疏忽可以造成飞机失事和三个人的死亡。

但是胡佛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向前轻轻抱住他,真诚地对他说:“为了证明你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干飞机维修工作。

”这位机械工后来一直跟着胡佛,负责他的飞机维修,没有发现任何差错。

请思考:你认为是否可以原谅机械师?62.某岛上男性公民分为骑士和无赖。

骑士只讲真话,无赖只讲假话。

甲和乙是该岛上的土著居民,关于他俩,甲说了以下这句话:“或者我是无赖,或者乙是骑士”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A.甲和乙都是骑士。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1)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1)

印度哲学:(英Indian philosophy)印度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从公元前2750年到公元前6世纪或前5世纪,是印度原始公社瓦解和奴隶制形成时期,这时的《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其后期著作《奥义书》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从梵天(神)概括出形而上学的实体“梵”,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没有属性、没有因果、不可思议的最高实在,并把客观的梵与作为主体的我(灵魂)等同起来,即梵我如一。

这种思想认为梵我本来是一致的,但由于人的无明,即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作业与果报的束缚,使我与梵不能同一。

如果抛弃了现世的报应,则得到解脱。

这种思想成为在印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后的正统哲学都以它为基础。

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是沙门思想,主要的是顺世派、佛教、者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

顺世派认为,世界是由土、水、气、火构成,生物包括人在内都由这四种元素构成;人死亡后,四种元素就从人体分离而各归其类。

在认识论上,认为只有直接感觉才是可信的,推理也不可能认识真理。

并从这种唯物主义引申出道德上的快乐主义。

者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提出二谛说,即精神原理的生命与物质原理的非生命两者对立,但认为两者不能分开,灵魂存在于土、水、气、火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等有生命的物类之中,否认灵魂离开肉体会感到快乐。

它的七谛说与九谛说则说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过程。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四谛和十二因缘的理论。

由四谛和十二因缘形成佛教的三个基本命题,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三法印。

由末伽梨·俱舍梨子创邪命外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从前3世纪或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是印度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印度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在以前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被编写成经书,即作为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这些经典是阖弥尼的《前弥曼差经》,跋达罗衍那的《吠檀多经》,迦那陀(Kanada,约前2世纪)的《胜论经》,足目的《正理经》,钵颠阔梨的《瑜伽经》,自在黑的《数论颂》。

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

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

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作者:刀吉仁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属于印度逻辑中的一部分,而同时,因明一词同样也包含着浓浓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它也属于佛教逻辑中的一种,但总的来说,因明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佛教。

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有关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因明;印度逻辑;佛教逻辑作者简介:刀吉仁青(1989-),男,藏族,甘肃合作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13级逻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因明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因明一词最初来源于梵语的音译,在汉传佛教中,因明一词以及这一理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整个佛教的思考方式,由此可见,因明属于佛教逻辑中的一部分。

但大量的记载资料显示,在印度逻辑中,各个教派也存在因明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改变应用更加广泛,因此,综合考虑,因明应更加倾向于起源于印度古典逻辑。

在印度古典逻辑中,除了因明外,还存在正理这一理念,两者对于印度逻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印度逻辑所谓的印度逻辑指的是印度这一国家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具有独特的色彩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印度逻辑中,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分别是:讨论、正理、思择和因明。

其中正理主要代表的是印度逻辑的体系,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正理一词有着深刻与独特的理解的人,组成了印度的一个教派——正理派,而因明所代表的则是印度逻辑的论证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因明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吠陀》作为印度教中的权威书籍,其主要思想在于祭祀与轮回,印度教教徒相信,人是需要经历生死轮回的,人生的主要目的则是在生死轮回中求得解脱,而解脱的主要方式便需要通过祭祀这一形式来完成。

在这之后,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印度教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分别是信仰吠陀的正统思潮以及不信仰吠陀的非正统思潮,佛教作为一种非正统思潮,在当时被称为异端,受这一原因影响,佛教中所包含的印度逻辑也是非常有限的,但其思想与逻辑却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佛教逻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印度逻辑发展而来的,只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脱离了印度逻辑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从而为自身的理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1 因明逻辑体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阐述过因明逻辑体系,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个可以预料并知晓的根源;意思就是存在着一种时空内因果关系。

因明逻辑体系基于排列组合所构建的多变性法则,可以让你彻底的理解事物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对事物本质的一层粗略的认识。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有关如何去表示解释事物本质之间关系的总体理论。

柏拉图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有原因或因素的;所有事物都与其他因素有联系,这意味着,某件事情的发生必须遵守某种规则。

某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它的原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决定的。

而这种原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又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即所谓的“因明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因明逻辑体系与柏拉图的因明逻辑体系有所不同,他以因果关系取代因明关系,同样,亚里士多德主张,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所谓的“因果原则”,因为有了某种因素,某件事就会发生,没有了这种因素,就会有另一种结果。

总之,因明逻辑体系主要是探讨书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告诉我们,一件事发生了,就要找到它的因果原因,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率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对所遇到的每个事
物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更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帮助我们获取新的知识。

2 总结
因明逻辑体系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以因明原则或者因果原则,即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素决定其发生,只有解释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才能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及时获取知识。

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

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

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来源:不详作者:不详4115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一、西方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1《工具论》简介1《形而上学》简介3《新工具》简介5《逻辑体系》简介6《逻辑的数学分析》简介7《数学原理》简介9《概念文字——一种按算术公式构成的纯思维语言》简介10《论数学原理和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简介12《几何基础》简介13《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简介14《形式语言中的真概念》简介15《逻辑哲学论》简介16《第一个多值逻辑系统的构造,并用以构造模态逻辑系统》简介17《从逻辑的观点看》简介18《论概率》简介19二、中国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20《墨经》简介20《正名》简介21《名实论》简介22三、印度因明经典著作简介24《因明正理门论》简介25《因明入正理论》简介26一、西方逻辑学经典著作简介《工具论》简介Organon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生于古希腊的斯达奇拉城。

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物”。

一生著述甚广,包括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等,著作在400-1000种之间,惜留后世不多。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是因为,他是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把思维形式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逻辑问题的人,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的包括论辩的、分析的、非分析的、归纳的本体论的逻辑学。

在逻辑学方面,他的代表著作是《工具论》和《形而上学》。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学的最重要、要完备的著作。

最早出现在公元六世纪,由他的后继者编辑出版。

全书包括六篇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辩谬篇》。

在《工具论》中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概念、范畴、定义、谓词、命题、推理、证明、反驳以及模态逻辑等问题进行了详述。

关于因明的宗

关于因明的宗

关于因明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现状沈剑英在《略论因明的宗》:“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

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

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夏金华在《唐代法相宗的衰落原因新论》中说:“对于唐代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本文从另一角度提出新的观点:首先,它既不能像禅宗那样为士大夫提供安身立命的支柱,又不能为善男信女给出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从而有效地解决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从逻辑上说,对因明逻辑的陌生,是国人难以普遍接受唯识学说的重要原因;同时,唯识学偏于…见‟(理论)的传承,而忽略…行‟(实践),是法相宗本身的致命弱点;再次,法相宗的兴起,实际上是借皇权之力而得以成,与当时整体创新的佛学背景不合,加上…宗论‟的行为与中土…宗经‟的传统相悖。

因此,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

(8)其他方面的研究沈剑英在《堕负论札记》中说:“古印度正理派和佛教的因明学都有对堕负的探讨。

佛典《方便心论·明负处品》列有十七种负处;正理派扬弃《方便心论》,整理出二十二种负处,公元四世纪富差耶那作《正理经疏》,正理派的堕负论遂得完备。

世亲又吸收正理派所发展了的堕负论,写成“堕负处品”一章,编入《如实论》中,它比较全面地吸收了《正理经》第五卷第二章内容,但并非全面照搬,而是在许多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可以说,世亲是堕负论的集大成者。

”2.因明比较研究(1)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的比较研究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墨家逻辑被公认为逻辑学的三大源头,但三者也有着不同的推理元素、推理类型与推理方法等。

因此,围绕三者之间的比较研究,不仅对于三者主题的本质把握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三者关系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明逻辑学

因明逻辑学

因明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逻辑学,旨在探讨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方法。

以下是关于因明逻辑学的十个问题及其回答,用一千字左右来阐述。

问题一:因明逻辑学是什么?答:因明逻辑学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规则和方法,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推理和论证。

它通过对各种逻辑关系的分析,帮助人们确定推理的有效性和论证的可靠性。

问题二:因明逻辑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因明逻辑学的主要特点包括:首先,它注重分析逻辑关系,如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推理过程中的关系等;其次,它强调逻辑规则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不同的逻辑关系需要不同的逻辑规则来指导;最后,它强调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和漏洞。

问题三:因明逻辑学如何分析推理的有效性?答:因明逻辑学通过分析推理过程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来确定推理的有效性。

例如,它关注前提的真实性、结论的合理性、推理的必然性等因素。

同时,因明逻辑学还注重分析论证中的各种漏洞和矛盾,以避免出现推理错误。

问题四:因明逻辑学如何处理模糊性和不明确性?答:因明逻辑学通过使用一些特殊的逻辑工具,如模态逻辑、模糊逻辑等,来处理模糊性和不明确性。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不确定性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

问题五:因明逻辑学在哲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答:因明逻辑学在哲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哲学方面,因明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哲学观点和论证;在科学方面,因明逻辑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和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因明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问题六:因明逻辑学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答:因明逻辑学通过分析论证中的矛盾和冲突,来确定论证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它关注论证中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通过分析这些矛盾和冲突,因明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观点和论证。

问题七:因明逻辑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因明逻辑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重要的哲学和思维工具,它对于古代印度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明”起源问题探微

“因明”起源问题探微

收稿日期:2017-11-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ZD110。

作者简介:傅光全(1968-),男,江西永丰人,哲学博士,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

研究方向:逻辑应用及汉传因明。

2018年第1期第36卷(总第192期)NO.1,2018Vol.36General No.19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因明处”由昙无谶(Dharmaksema )第一次带入汉语体系;玄奘的译讲及使用,使得“因明”业已成为佛教论辩、推理体系的主题词;“因明处”和“因明”所对应的原语面世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定论。

关键词:因明;因明处;起源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8)01-0050-05“因明因明””起源问题探微傅光全(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江西抚州344000)因明的起源,指向有三:一指名称的起源,二指内容或理论之起源(自宗和外宗),三指作为一门学问或学科的诞生地。

所谓因明的起源问题,实涉及因明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产生、最早的使用者或发明者是谁以及该学问或学科产生的背景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因明学界已就某些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譬如“因明处”最早出现在《瑜伽师地论》中,后来简称为“因明”(发生于何时尚不清楚),“因明”是梵语Hetuvidy ā的意译,最早由玄奘通过翻译引入到汉语体系,“因明”是佛家的专用术语,等等。

然而,这些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都能成为定论吗?共识之外有何新的探讨?诸如此类的疑问成了本文再论起源问题的主要诱因,而部分学者所提出的一些质疑也为本文之再论提供了另一种理由。

因明始于何时?这是人们对因明起源问题的习惯问法,究其所指有二,即“因明”一词及其所命名的学科或学问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理因明逻辑体系史】
印度部分
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曳剌拔都)·索南雍仲](张兵)整理
【烈火实验室】辩才无碍【烮火.巴图鲁(曳剌拔都).索南雍仲】
淘宝→
视频→/home/lhsys
空间→
二、新因明
它标志着印度逻辑,特别是佛家逻辑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鼎盛期始于5世纪新因明的创建者陈那,终结于7世纪的法称。在陈那和法称之间还有一批因明学家,留名并为后人所知者仅商羯罗主一人。同时,在陈那后期以《集量论》为代表,因明学开始向量学发生转化的趋势,即从重视辩论的逻辑学为核心,开始有向认识论转化的倾向。所以,后来的藏传佛教对因明的称谓中,也多称之为“量学”,尤其是后期的量学,它实际已经大大超出了前期因明的核心范畴。
⑽、论议,由立敌双方各自陈述宗义;
⑾、诡论议,即诡辩;
⑿、坏义,破坏对方宗义的论诘;
⒀、似因,错误的理由;
⒁、曲解,歪曲别人的本意,以破坏其命题;
⒂、倒难,错误的非难;
⒃、坠负,失败的原因。
十六句义是最初的逻辑体系,依然残留着辩论术的原始痕迹。从纯逻辑角度说,十六句义实际上可以概括为量论、论式和论过三个方面。量论是关于认识对象和获得知识的方法的理论。它由“量”和“所量”两部分组成。
【目录】
【一】序
【三】印度正理因明逻辑
〖一〗缘起
〖二〗正理
一、古正理
二、新正理
〖三〗因明
一、古因明
二、新因明
〖四〗量学
【三】结语
【一】序
正理因明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了印度逻辑(indian logic)、汉传佛教因明逻辑和藏传佛教因明逻辑,印度逻辑是世界古代三大传统逻辑体系之一,它有两个主要的流派,即正理论和因明。前者渊源于古代的辩论术,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二者在漫长的发展中又各自形成两个派别,即古正理论和新正理论、古因明和新因明。汉传佛教因明逻辑与藏传佛教因明逻辑,基本属于印度新因明的范畴,但各自有一些新的发展。
②、有余比量,谓由果推因,如见河水猛涨、流速,即可推知在此之前曾下大雨;
③、共见比量,即根据若干事物的共同性质,从一事推知另一事,例如一物从原来的位置转换到另一位置,就可推知它曾移动过。
现量和比量的区别是:现量直接涉及现有的事物;比量既涉及现有的事物,也推论过去、未来的事物。这就是说,比量可以用于推断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间的事情,现量仅限于对当前事物的知觉。
宗:众生无明
因:妄认身心二相
喻:如病目见空华、第二月(同喻)
或——
宗:众生无明
因:种种颠倒
喻:如迷途之人
〖二〗正理
正理论又称正理明、思辨明或辩论明。它是印度古老的逻辑学说,也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见印度哲学史)。正理论按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发展及其不同的逻辑思想特色,又可以分为古正理论和新正理论。
一、古因明
它产生并流行于2-5世纪中叶,其主要代表是龙树、弥勒和5世纪的无著、世亲等人。他们的因明著作同出《正理经》模式,在范畴论和量论、论式、论过系统上和《正理经》大同小异。然而,古因明在两个方面发展了,或者说超过了《正理经》。具体表现为:
⑴、改五支为三支论式。初时,古因明学者仍然沿用《正理经》所采用的宗、因、喻、合、结五支论式。后来,弥勒和无著在《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中把五支式精简为三支论式,即将“合、结”并入喻支。这为其后新因明完善三支论式提供了条件。
(一)、陈那论师(早期)
陈那先学小乘,后习大乘,师事世亲,精究因明。他的因明著作,按中国藏传佛教典籍记载有7种,按汉传佛教典籍记载有9种。他早期的《正理门论》和后期的《集量论》,被推崇为新因明的经典。根据《正理门论》,陈那的新因明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⑴、真能立。这是由宗、因、喻三支构成的推理式。宗是按自己的意愿而提出的论题,它有作为论据的因所支持,本身又无矛盾;因是指具备三相的因,为立敌双方所肯定;喻是能与因密切配合并支持宗成立的判断。这样的三支论式就叫做“真能立”。
③论据相等,指对于立敌双方的论题同等有效的因;
④所立相同,即宗与因同样不确定;
⑤过时语,指不能适用于当时的因。
《正理经》所提出的论式,是足目为表达正理论的主要哲学观点而采用的逻辑方法。例如:在足目看来,非永恒的“声”和永恒的“我”是两个对立的实体。表面上,这个论式是在论证“声”之非永恒性,但实质上是借“声”之非永恒性反证我之永恒性。《正理经》一书,集中体现了正理论的基本逻辑论点。历代正理论家基本上是在它所规定的原理范围内发挥、注释。在注释著作中,伐蹉衍那和他的《正理经疏》公认是最权威的。此后,比较重要的正理论著作有:6世纪显作的《正理评释》、9世纪中叶语主的《正理指针》和10世纪邬陀衍那的《正理花束》等。
【二】印度正理因明逻辑
〖一〗缘起
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在政治上形成所谓“十六大国”的割据局面。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持不同见解的宗教家和哲学家相继创立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猛烈地冲击着婆罗门在思想界的世袭垄断地位同时,各教派和各学派之间,相互诘难、相互批判,形成了一种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约在公元前5至前3世纪,产生了一种“辩论术”,即一类“辩论守则”或“辩论范畴”。辩论术包含推理的因素,故又称“推理之学”。它是印度逻辑的萌芽形态。当时有人提出宗、因、喻、合、结、求知、疑问、能得、目的、除疑“十支说”。早期耆那教逻辑学者贤臂也曾提出过另一“十支说”。这十支为:
下载→/u/1113670304/ish
博客→
犼【烈火实验室】曳剌拔都.主QQ→693866669
【烈火实验室】♀菩提.2000人超级QQ群→109925565
注:本文以巫白慧先生《印度逻辑史》一文为原本,稍做修动。
一、古正理论
它的创始人是约公元前2世纪的名叫足目的哲学家。足目从前人和同代人的逻辑思想中总结、整理出16个逻辑范畴──十六句义,并以此为提纲,写了《正理经》这一不朽的逻辑著作,为印度逻辑奠定了较为科学的基础。该书是正理论的根本经典,全书共有简短的经文530条,分为5篇,详细阐述十六句义。这十六句义为:
(一)量指知识来源和认识方法,它分为现量、比量、喻量、言量。
⑴、现量是五种外感官与外部对象接触而 Nhomakorabea生的知识或感觉。它有3个特征:
①、不可显示,即这种知识不能用名言或概念表述;
②、无有谬误,意为非错觉;
③、决定明了,即正确无误的认识。
⑵、比量是以实在的知觉为根据的推理及推理知识。比量有3种:
①、有前比量,谓由因推果,如见烟知有火;
⑹、意,指意根、内感官;
⑺、作业,表示活动;
⑻、过失;
⑼、死后转生;
⑽、果报;
⑾、苦;
⑿、出离,即解脱。
在这12个对象中,身、根、境三者属于物质对象;觉、意、作业、过失、苦五者属于精神对象;灵魂、转生、果报、出离都是猜测或虚构的对象。正理论者认为,这12个对象总摄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对象,它们都是实在的、可觉知的,但有永恒与非永恒的区别。“我”和“出离”是永恒的,其余的都是非永恒的。
⑵、具体提出因三相理论。就现有因明资料说,世亲可能是第一位发现因三相理论的逻辑学家,他在《如实论》中首先提到因三相的具体名称:paka-dharma,sapaka-satfva,vipaka-vyvtti。6世纪的真谛把它们分别译作根本法(宗法)、同类所摄和异类相离。因三相的发现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信法师提出在《阿含经》中的“处”、“知”、“喻”,已经具备三支论式的形式。例如——
知:当观五阴无常,如是观者为正观,
喻:正观者,则生厌离,
喻:厌离者,喜贪尽,
喻: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处:如是比丘观五阴无常,心解脱者。
这里的“处”是结论(宗),“知”是小前提(因),而“喻”是大前提(同于后来“五支”或“三支”中的“喻支”),喻中又体现了一个前进式的复合三段论。
·宗(论题):声是非永恒的。
·因(理由):因为它是生成的。
·喻(例证):
同喻──凡生成的,必是非永恒的,如碟等;
异喻──凡非生成的,必定是永恒的,如“我”等。
·合(运用):
在同喻中——碟是生成的,故碟也是非永恒的;
声也如此,即声是生成的,故声也是非永恒的。
在异喻中——“我”是非生成的,故“我”是永恒的;
这些都是《正理经》一书出现以前的逻辑范畴,它们虽然原始、粗糙,但包含着逻辑的萌芽或雏形。
大乘佛教时期,三支论式的实用,也显见于大乘佛教经典中,如《圆觉经·文殊菩萨章》“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即是三支的实际运用——
⑶、喻量是引用正确的同法喻论证命题,即借公认事物的共同性推断待知之事物。
⑷、言量或称声量主要是指圣者和智者或经典的权威言论。这些言论可以作推理的根据。
(二)所量是量的对象、认识的对象,所量共有12个,即:
⑴、我,指灵魂;
⑵、身,即身体;
⑶、根,指感觉器官;
⑷、境,意为感觉对象;
⑸、觉,也称觉知、知性;
二、新正理论
它是12世纪印度东部米提拉地区一批以克伽自在为首的正理论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学说。这些正理论家受到当时正在输入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影响,开始采用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论述正理学说。“新正理”一词,意在表示他们在阐述正理论的逻辑理论方面和古正理论者有所区别。新正理论的主要代表克伽自在吸收了许多古正理论中所没有的胜论观点,抛弃了一些陈旧的古正理论中的逻辑学说。他的《谛如意珠论》是一部公认的新正理的经典著作。该书包括现量篇、比量篇、喻量篇和言量篇四个部分,克伽自在在书中着重综合论述了正理论的认识论、逻辑和类似语言分析哲学的语法哲学。在内容编排上,他并没有沿用《正理经》的十六句义方法,而是按现、比、喻、言四量安排的。克伽自在也不象古正理论者那样,与佛教因明学者作对,而是把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因此,他所代表的新正理论的逻辑,无论在理论体系方面,或者在注释概念、术语方面,都比以往的逻辑思想更为严谨。继克伽自在之后,对新正理论的逻辑贡献较大的学者有:胜天、罗怙主和摩度罗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