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应用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到1991年1月1日呢?
4.到2000年1月1日呢?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
小结:
可以用2000减1988得出12,就是他的年龄。
我们现在就用这方法做下面一题。
想一想: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成立,到今年7月1日是多少周年?
学生读题。
提问:
1.谁能用刚刚小结出的方法做这题?
教学目标:
使学会计算经过时间,会区分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搞清起止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计算周岁、周年
1、说说自己几周岁了?你知道周岁是怎么算的吗?
2、请你帮小海算一算:
小海是1992年6月1日出生的,到2004年6月1日是()周岁。
你如何算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3、中国共产党到今年7月1日是成立()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年10月1日是成立()周年。
二、计算经过天数
1、濮院小学7月5日放暑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天。
尝试计算,算后汇报讨论。
小结:要注意放假天数里面包括7月5日而不包括9月1日。
2、科技夏令营7月28日开始,8月3日结束。一共活动()天。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贴切的学习材料”是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就这里的学习材料来讲,它取材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目的在于理解如何计算同一月份内经历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掌握不同月份间经历时间的计算。该环节的设计实质是个缓冲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跟学生讨论了好久,也没有明确的理由。我只好说,展销的时候肯定是开门的,那么到2月20日结束,我们一般习惯是指晚上关门,所以应该是算的。
于是,我们的计算是:
30-24+6=12(天)
31-27+20=24(天)
不过,这样的结论就跟一般的算头不算尾有点不一致了,哈,要想让学生头和尾的时间要不要,真的有点麻烦。不过,其实只有2种情况,
老师,对的,是先两日期相减再加1天,即包括开始的那一天。
反思:
这个片段仅仅是求经过时间应用题的铺垫环节,整个过程花时不多,学生思维紧凑,比原先预计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在课堂上闪现了许多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一气呵成,自己完成了“规律的发现”及“验证”这一过程。反思课堂,老师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即时生成资源”起了关键作用,那么在利用“课堂资源”方面应注意什么呢?
谁还清楚地记得这学期的开学时间?
2月14日
今天是2月18日,当结束今天所有课程之后,试计算:我们已经上学几天?
4天(反应很迅速)18-14=4(天)
不会吧!(说着扳出手指头),14号开始,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刚好是5天(态度肯定)。
(学生纷纷扳起手指头,小声数着)
对,就是5天。
是啊,应该是18-14+1=5(天)
清楚了,列式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简单了:
31-4+31=58(天)
但是,有的题目条件就没有这样好理解了,看练习:
1、一个展销会,从1月20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一共展销了()天。
2、体育运动会从9月25日开幕,到10月6日闭幕,一共举行了()天。
麻烦是:10月6日闭幕,即使是闭幕仪式,也是运动会的议程,应该是算的。展销会到2月20日结束,那么这天,是展销时间呢?还是不是?
(此语一出,课堂顿时变得非常安静,这与事先预设的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如何发现的,何不让他分析一下,于是我马上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有几秒钟的沉默)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先相减后再加1?
(一阵沉默)
我知道啦,老师!(情绪比较激动)18减14只是表示两日期之间相差了4天,就是15号、16号、17号、18号,但要找一共经历了多长时间,还应包括14号这一天,因为是从14号这一天算起的,所以18减14后还要再加1(一口气说了很多,但比较有条理,连贯性也很强)。
活动天数里面要不要包括7月28日,8月3日?
三、综合练习:
练一练2---6题。练后反馈。
《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应用题》中的麻烦
先看这样的例题:兔子小学7月5日放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天。
这样的题目计算很简单,关键是例题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要理解:
7月5日放假,7月5日是放假的天数吗?
9月1日开学,那么9月1日还算是放假的天数吗?
3.多出的一天在几月?平年2月有几天?闰年呢?
4.一个世纪有多少年?一年有几个季度?一个季度有几个月?第一季度是几月到几月?有多少天?
二.新授
例1.赵健1988年1月1日出生,到2000年1月1日,他几周岁?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
1.从1988年1月1日到1989年1月1日他是多大?
2.从1988年1月1日到1990年1月1日他是多大?
(抓住机会)真的象他说的那样吗?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验证。
怎么验证呢?
若是18号开学,到23号一共学习了18号、19号、20号、21号、22号、23号6天,就是23-18+1=6(天)(边数日期边计算,神情颇为得意)
那不妨我们同桌之间举例来验证他发现的计算方法吧!
(学生纷纷行动,相互举例,一边扳指头数日期,一边口算)
2.谁来用老办法给他检验一下是否做对了?
三.巩固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2.伟大领袖毛泽东成语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到今年是他诞辰多少周年?
3.你今年几周岁?你生于哪个世纪?
教后反思:求经过时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点,一中是段,即开头一点算不算。学生很难分清为什么天数要加1,其他不加1。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后得到结论,弄清里面的关系。
有的是算头不算尾,有的是算头也算尾。
第三课时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应用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周年、周岁,能够口答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周年、周岁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计算周年、周岁
教学难点:计算周年、周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一个有几个月?大月有几天?小月有几天?分别是哪几个月?
2.一年有几天?有366天叫什么年?365天呢?
濮院小学7月5日放暑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天。
尝试计算,算后汇报讨论。
小结:要注意放假天数里面包括7月5日而不包括9月1日。
2、科技夏令营7月28日开始,8月3日结束。一共活动()天。
活动天数里面要不要包括7月28日,8月3日?
3、我们班从1月23日开始放寒假,到2月15日开学,你算一算,我们的寒假有多长?
二、“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是关键。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该环节中,我预想学生能通过相隔较短的两日期数出经历的时间,然后多次举例熟悉“数日期”,再过渡到相隔较远的两日期,逐渐认识到“数日期”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过渡到主动去寻找一种有效而通行的方法,即两日期相减再加1,没料到课初就有学生抛出了预想的结论,18-14+1=5(天),如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如何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资源,以此打开突破口?教师果断地把主动权抛还给了学生,正是由于这一“放”,带来了一系列精彩。一位同学讲得头头是道,不仅讲出18-14的含义,还讲出为什么要加1,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在该同学的倡议下验证规律,借助多次的举例验证,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灵活起来,层次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从直观的“数日期”到理性地“计算时间”,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在这环节中,教师及时调整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让课堂展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