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祭祀建筑、墓碑和石雕群,而地下建筑则包括墓室及葬具。

地面建筑

祭祀建筑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主要建筑物是祭殿,在民间则是祠堂。在皇家陵园,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叫祭殿,早期曾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朝称作祾恩殿,清朝称作隆恩殿。旁边有配殿、廊庑,前面有焚帛炉(烧纸钱用)、大门等建筑,在殿的后面还有祭坛(明、清时为五供,即一香炉、两烛台及两花瓶)等。这一组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建筑物甚多。在明、清皇陵,这一组建筑群宛如皇宫内的建筑群一样,气派非凡。

除了祭祀建筑外,墓阙、墓碑和神道碑也是陵园地面建筑的主要标志。阙,原本是一种高台,用于登高望远,一般建于宫殿前。墓阙仿照阙的形制,具体而微,多用石块垒砌而成,由基座、阙身和带檐顶组成,是供墓主灵魂登临的象征性建筑。有的墓阙还刻有记录墓主生平的铭文。墓阙大约起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很盛行,后代基本废弃。

碑,原本为安放棺木的器具,立在墓穴四角或两边,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安放棺木时要以穿为支点,用绳索缓缓将吊悬的棺木放进墓穴。这种碑有木制,也有石制。棺木放进墓穴后,碑也埋入墓中。西汉末年起,出现了墓碑,即在石制的碑上刻写死者的官爵姓名,立于墓前,这就成了墓碑。东汉时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还刻有墓主家世及生平事迹,并有颂扬文字。

唐宋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螭、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有基座,称为趺。礼制规定,五品以上螭首龟趺,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圭首方趺,高四尺。明清时规定,一品螭首龟趺,二品麒麟首龟趺,三品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圆首方趺。碑身、碑首及趺座的高、宽也皆有差别,庶人不得立碑。但实际上这一制度并未严格执行,所以平民百姓墓前也立有墓碑,刻官爵、姓氏、名讳。

帝王将相陵墓前辟有纵向的通道,称为神道。它纯属摆排场、壮观瞻之用。在神道上立碑就叫做神道碑。神道碑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及颂扬文字。在墓前神道两侧陈列石雕人像、动物像和神兽像,统称石象生,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侍卫的阵容,也显示死者的地位身份。墓前石人,后来有个专名,叫翁仲,是墓主生前的侍从。传说秦时有位叫阮翁仲的人,身高一丈三尺,死后秦始皇为他铸造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充当侍卫,后世将墓前的侍卫石人也叫翁仲。现在看到最早的陵墓石雕像是西汉遗物,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有动物及马踏匈奴等造型,具有纪功表彰的意义。六朝时期,南京附近的陵墓已有辟邪、狮子等。到了唐朝,陵前神道上已经形成了大型的石刻仪仗队。明清时期的陵前石刻群,可谓发展到了顶点。

地下建筑

墓室是安放棺木和随葬品的空间,距地表的深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大型墓葬墓穴大多比较深。除了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形制规模各有不同。墓室的建造,实际上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宫室房屋。先秦时的屋室,大致分为前堂后室两个部分。前部中央

为堂,是日常起居、接待宾客之所,堂前空地为庭,堂东西两壁为序,两序外又各有一个狭长的空间,且前后隔为两段,前为厢,后为夹。后部中央为室,室左右为房。室和房是住人的地方。墓室的格局也如此,基本上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相当于“堂”,放随葬品;后部相当于“室”,放置棺木。

帝王将相的大型墓葬的墓室,因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为地下宫殿或地宫。由于地宫是埋葬帝王身骨和殉葬大量珍贵物品的地方,唯恐外人知道其情况,一直是一个秘密之所。自1956年发掘了明十三陵的定陵地宫,才对它有基本了解。定陵地宫的位置正在宝城之内、宝顶之下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

葬具即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土葬的葬具是棺椁,早期的棺是陶制,或称为瓦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说,周制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意思是在内棺之外还套着四重、三重、二重、一重的外棺。各重棺都有特定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因此棺木也称为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杝或椑,用椴木制作;第四层用水牛皮或犀牛皮制作,称为革棺。最内一层叫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最外一层的大棺,而不得用套棺了。棺木的大小厚薄、装饰用料也有等级差别: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安放遗体棺木内壁的装饰,诸侯用红绿二色丝绸,用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用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用牛骨钉固定。

在棺或套棺之外,间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放置随葬品。《荀子‧礼论》记载:“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这是周制,大概一直沿用到战国。考古发现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的木椁,规模巨大,乃是墓主生前地上宫室建筑的象征,也称为椁室,内部用板壁或原木分割成若干块,如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汉代皇帝和诸侯王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块垒砌成墙,称为“黄肠题凑”。汉代以后这种椁室制度不再遵行。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还要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死者要将生前的必需品随葬,在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就发现有陶器、武器、工具及装饰品随葬。后来,贵族阶级的墓葬中,将大量奢侈的生活用品和代表其身份地位的物品随葬,厚葬的风气十分普遍。除了金银珠宝、珍奇玩好,商周至战国,大型墓葬还普遍地杀人殉葬和使用车马随葬。专为随葬而制作但无实际使用价值的各种器物模型,叫做明器,多用陶、瓷、竹、木、石、纸等制作。北宋后,纸扎的明器逐渐流行,这类明器在死者下葬时焚烧。明器的使用也有等级差别,例如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明器九十事,四、五品可用六十事,七、八、九品可用四十事,以上明器可用瓦木制作。庶人可用明器十五事,只准用瓦制作。

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人的重视,残酷的人殉制度逐渐式微,开始使用各种质料制作的人俑代替活人殉葬,使用禽畜动物以及各种器具物品随葬也以明器取代,这确实是一大进步。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其数量之多,体形之雄大,制作之精美,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汉代的人俑虽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样大,但是种类更加丰富,有各种骑射俑、舞蹈俑、杂技俑等,还有各种用品如陶屋、陶楼、井、圈及猪、牛、羊、狗、鸡、鸭等。唐墓出土的三彩俑在造型艺术上达到高峰,女俑多丰腴圆润,服饰华丽,表现了国富民强的盛唐风采,还有许多来自中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