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节日文化读本》校本教材
南京市中华附小自编校本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出版
![南京市中华附小自编校本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出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b15a56bed5b9f3f80f1c04.png)
龙源期刊网
南京市中华附小自编校本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出版
作者:南京市教育局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05期
本报讯南京市小学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正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发行,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该书由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教师团队历时两年编著,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们通过灵动传神的美术教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争做经典文化传承人。
教材主编、省特级教师、中华附小校长潘文彬介绍,学校近年来开设了校本课程“我们的节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近儿童,深受学生们喜爱和家长认可。
这次公開发行的读本,涵盖了学生们应知应会的“传统节日”。
编者之一李宏老师说,校本教材的编写是基于兴趣、融合课程,其间学校教师团队精心收集整理素材,对中华传统节日相关内容进行严密考证,深入挖掘南京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并邀请相关专家多次指导修正,教材才得以出版发行。
这本教材以四季为时序,借助动画形式包装十二组“节日模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教材配文言简意赅,童真活泼,并设置有“画一画”“说一
说”“演一演”等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大量采用学生创作的美术绘画作
品,以同龄人的视角激发学习兴趣,真正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在学生们的眼前“活”起来、“动”起来。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清明节》供六年级用共10页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清明节》供六年级用共10页](https://img.taocdn.com/s3/m/7e4bce78763231126edb11f0.png)
--------《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清明节”文化专题活动方案时间:3月21日——4月10日(20天)内容:风俗习惯。
第一阶段:清明节我知道1、知道今年的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九是清明节。
2、清明节简介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4、清明节的习俗:第二阶段:清明节诗词、对联诵读1、经典诵读课,每天一首。
2、鼓励多背诵,并评选每周诵读之星。
第三阶段:宣传总结1、手抄本2、黑板报3、踏青、扫墓、习作展4、班级诗词诵读比赛5、教师活动总结●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会背诵有关的诗●通过板报、演讲等形式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并诵读诗文。
●调查寒食节的来历、习俗第一单元: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ef1ad06c5da50e2524d7fc5.png)
第一节节日的由来中国节日由来,大体的节日起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历法节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
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
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
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
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二、原始崇拜中国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动物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龙图腾崇拜。
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代吴越人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要举行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
“农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作物根植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毫土”的卜辞。
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称社日或社王节,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三、禁忌迷信在生产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12a8f1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3.png)
《传统节日》乡土教材课程实施纲要第一部分前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让儿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校根据乡土教育特色创建工作的要求,研发了《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坚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
通过教材中的古诗启迪,让儿童在吟诵中感受传统节日的伟大意义;以听故事、讲故事等形式,让儿童了解传统节日的美丽传说,激发儿童的爱国、爱乡的情感;创设传统节日的真实情境,组织儿童在活动中实践,懂得节日风俗的特点及体验到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同时引导儿童在想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精心组织“活动场”的系列活动,带领儿童走进社会,让儿童在真切的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进一步发展儿童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运用的能力和问题探索与研究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扩大综合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说明:1.执照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适用于小学1—6年级学生,建议结合传统节日实施教学。
2.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3.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本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教育校本教材之中秋节与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教育校本教材之中秋节与重阳节](https://img.taocdn.com/s3/m/fdb2e6b3bceb19e8b8f6ba9f.png)
新华一小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铭记传承发扬创新2012年09月中国传统节日《校本教材》目录第一章中秋节第一节:中秋节简介第二节:中秋节的起源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中秋节习俗第四节:中秋节诗词欣赏第五节:形式多样的中秋节实践活动第二章重阳节第一节重阳节简介第二节重阳节起源第三节重阳节的习俗第四节重阳节诗词欣赏第五节重阳节实践活动第一章中秋节第一节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64677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64677](https://img.taocdn.com/s3/m/f3b23ad4aef8941ea76e05e4.png)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贾罕小学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40a024e6f705cc175527098f.png)
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贾罕小学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442c8a5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07.png)
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一、课程目标(一)我校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校的博·雅教育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培养知书达礼、文明守规、自主好学、阳光健康的小学生为总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1.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文化的内涵,践行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并能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
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2.能够记忆和理解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的传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传说的丰厚意蕴。
3.能够背诵一些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相关诗词,并能够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体验“诵读节日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二、编排体系(一)教材的架构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博文、约礼、善行”的办学理念,开发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本教材体现“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文化性、实践性,注重将节日文化内涵与活动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设计具有趣味性。
本校本教材介绍的主要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主要节日的简说、传说、习俗、相关诗歌、谚语及体验活动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使其能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上、下册各15课,每课需2课时完成。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2e65d6a866fb84ae55c8d14.png)
主编:XXXX副主编:XXX XXX编委:XXXX XXXX XXXX目录第一课春节 (3)第二课元宵节 (6)第三课清明节 (9)第四课端午节 (12)第五课重阳节 (15)第六课中秋节 (18)第一课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习俗:包年饺、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1、去年的春节是几月几日?2、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3、有关春节的诗句还有哪些?4、你的春节是怎样过的?第二课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释义: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86a1739964bcf84b9d57b4c.png)
-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主编:杨勇副主编:高亮于永林编写人员:屈宗诗阴猛李建新吴立平封面设计、插图作者:屈宗诗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04611f2bee06eff9aef807c6.png)
第一单元蒙学诵读“读了幼学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幼学琼林》为明朝学者程登吉所著。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它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古代读书人要求掌握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全篇采用两两对偶的形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非常灵活;它虽然涉及很多典故,但正文部分就是释文,通畅可读,浅显易懂。
因而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在现代依然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第1课《幼学琼林》(一)dùn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dìdōnɡ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混沌:天地没有开辟之前的元气状态。
乾坤:天地。
奠:奠定。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太阴:指月亮。
螮蝀:彩虹的别称。
蟾蜍:别名癞蛤蟆,过去因为有月中有蟾蜍的说法,所以用它指月亮。
石燕:相传古代零陵(今湖南永州)有一种神奇怪诞的石头,样子像燕子,名叫石燕。
刮风时,石燕乘风飞舞,等风停止则石燕复还为石头。
后人常用石燕来比作大风。
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
大雨之前,这种鸟往往屈起一只脚跳舞。
羊角:旋风。
因为曲而上行,好似羊角,故名。
模糊一团的宇宙一经开辟,天地从此奠定。
浮在上面的轻气便是天,凝结在下面的厚重物质便是地。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叫做七政;天能够覆盖万物,地能承载万物,人可以创造万物,所以被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阳之主,月亮是太阴的象征。
虹又叫螮蝀,是天空中的水汽与阳光交相辉映形成的彩色晕圈;月宫里的蟾蜍,形成了月球的背景色彩。
要刮风时,石燕群起飞舞;天要下雨时,被称作商羊的独足鸟翩翩起舞。
旋风弯曲盘旋,故称羊角,闪电过后是雷鸣,因此闪电称为雷鞭。
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3)清明节与端午节
![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3)清明节与端午节](https://img.taocdn.com/s3/m/c116e68265ce0508763213a1.png)
新华一小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铭记传承发扬创新2012年09月中国传统节日《校本教材》目录第五章清明节第一节:清明节简介第二节:清明节的起源第三节: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习俗第四节:清明节诗词第五节:清明节的纪念方式第六章端午节第一节端午节简介第二节端午节习俗第三节端午节诗词欣赏第四节端午节文化内涵解读第五章清明节第一节清明节简介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释义清明:qing ming ①清澈明净: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③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
④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起源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风俗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古华小学探究型校本课程重阳节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古华小学探究型校本课程重阳节](https://img.taocdn.com/s3/m/b50b34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5.png)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古华小学探究型校本课程 重阳节——《重阳小广播》活动方案设计背景介绍:从 xxx 年我校就开始《走进民族节,传承中华情》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 5000 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我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从 20XX 年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让学生通过多种探究方法,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目前已编写了《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六大主题。
“重阳节”这一主题分低中高三个年段,低年级:1、重阳感恩卡 2、重阳 感恩行动;中年级:1、“我身边的爷爷奶奶”2、 “重阳敬老”小报;高年级 1、重阳小广播 2、慰问爷爷奶奶。
其中高年级的两个主题通过宣传介绍、方案设计等探究方法了解重阳敬老的文化意义,培养敬老的优秀品质,并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1、通过宣传介绍,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2、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整理归类能力。
3、通过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活动图:活动一重阳节小广播1 活动目标1)通过宣传活动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培养学生敬老的优秀品质。
2)在活动中,学生学会资料收集及小广播宣传的技能。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享受宣传介绍成果的乐趣,培养创造力。
2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提供广播经常采用的多种形式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重阳的信息。
✧ ✧✧三、解决问题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广播内容,根据评价单互评。
2、交流在活动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是怎么解决的?3、配音乐,小组合作完成“红领巾小广播”。
1、帮助归纳各小组改进意见。
2、注意表扬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传统节日文化读本》校本教材
![小学《传统节日文化读本》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f68e37425c52cc58bd6be37.png)
传统节日文化读本小学序言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13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12月25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2月14日而忘记了七夕。
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回归是地上的河寻梦者的扁舟摇曳出万古风情前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
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e4e974c3c77da26925c5b0af.png)
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贾罕小学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小学
.
言
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 19 岁考公费留学, 20 岁出国去。
到了 27 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 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 30 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 13 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
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
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12 月25 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 2 月 14 日而忘记了七夕。
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
回归是地上的河
寻梦者的扁舟
摇曳出万古风情
、/. —
前言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
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
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时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的本意。
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取其精华,继承它的文化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
这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
这些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
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内容安排的失衡、多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应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韩国,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是湮没,便是衰落。
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历五千年而不衰。
在人类工业文明达于极点,日益受到自然惩罚的今天,又促使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回过头来,从中寻找解决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子》云:“祸兮富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之世界发展应有一定的现实历史意义:它会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有救治作用;它会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因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宝库,现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拒斥。
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
文化寻根
在苍老的竹简上
一辆车行过
绘出了属于文化自己的颜色
荒凉
孤寂
和寥落
白衣的书生走过
手纂着古卷
立在文明的脚下
看着残存的墨迹
流下第一滴眼泪
为什么古老的东西
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
因为文化的根
是一句忧伤的诗句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一认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
传统文化界说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广义指人类
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历史悠远、延绵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以儒、道文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