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合集下载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一)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一)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一)1.现存谢灵运诗有84首,完整的山水诗有33首。

根据逮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的统计,算上残篇,现存谢灵运诗101首。

2.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创造了山水美的诗人要归功于郭璞的《游仙诗》,进一步独自光大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意识的人还是谢灵运。

3.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因袭创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体悟浏亮的体现),此近世之所竞也。

”①因:因袭、继承,即“道”②革:革新题材,由游仙变为山水4. 谢灵运人生经历:(1)沈约等《宋书.谢灵运传》: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轮值当班)。

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

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

登蹑常着木屐(谢公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末知灵运乃安。

……灵运横恣,百姓惊扰。

——性格里带有冒险性、内心有无法补偿的郁结,因而无度地对外宣泄,谢灵运的山水诗总用玄言收束,努力为自己开脱,是与他的内心和性格息息相关的。

(2)谢灵运的成长经历:童年塑造下的自我谢灵运出生“旬日”(十天),其祖父谢玄(或父谢瑍)去世,由于受到“贵命难养,贵格难熬”的迷信观念的影响,他从小就被寄养。

钟嵘《诗品》:“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

”欧老师认为谢灵运寄养生活里受到的是纵容而不是爱,因为真正的爱除了糖果还有藤条,而纵容的本质则是爱的空虚,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深刻影响了谢灵运性格的形成,使他成为一个无法安顿自我心灵的人。

(可以参考心理学著作阿德勒《自卑与超越》)(3)谢灵运诗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

“悟理”就是谢灵运试图安顿自我的努力。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一) 绪论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一) 绪论

第一讲绪论一、何谓文学1.艺术(文学起源论)(1)宗教说:西方强大的宗教力量,为了礼赞神,则艺术由神所创。

(2)劳动说:艺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劳动过程的节奏、身心产生艺术。

配合政治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被用以证明艺术起源于劳动。

劳动要形成更精致更不实用的艺术,其实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

(3)模仿说:被重现的产物,是艺术的起源。

(4)游戏冲动说:康德《判断力批判》: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视作一种游戏(劳动是很实际的,是有实物功能的)。

艺术是非现实的。

席勒:艺术和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它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表现自我。

文学史苦闷的象征,用各种方式疏解,产生艺术作品。

欲说的强烈需求,当无人倾听时,则转向孤独的书房的一种自我抒发。

(6)吸引本能说: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能看到自己的付出,渴望沟通与交流。

2.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写出实际创作的几大动机:一是纯粹的自大。

自我表现,我好厉害,展示灵魂的丰富与盛大。

二是对美学有所要求。

文字的排列就是迷人,有迷人的秘密,就是要发掘背后奇妙的秘密,三是历史的冲动。

我必须为这个时代说一些话,我必须为过去的历史做一些回忆,必须在时间的序列中做一些传承。

超越自大,超越对美的爱好。

四是政治的目的。

很狭隘,不是超越现实生存的时空,超越伟大的人类整体,而是为了现在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做出回应,就会有一些现实的功利的考虑,趁机牟利,人们需要什么文章,哪方得势就为哪方作文。

这些都是文学的来源,有来源不代表其文学的艺术价值高。

文学艺术的高还要有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文学的起源,而有了起源后,艺术如何精进,是另一个问题。

3.文学作品:诗歌及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为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广泛地说,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文学不是哲学思想,不是抽象思想的表达,一定要有具体的形象来引发读者的感应)反映。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完整版)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第一单元:导论分析诠释原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红楼梦》分析诠释之原则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HenryJames(1843-1916)〈小说的艺术〉:「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

」「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於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著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

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

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

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

」「小说不是人类的自白,是对人类生活——生活在已经成为网罗的世界——里的一个总体考察。

」「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体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像的生命,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音乐的复调,是同时发展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的线),尽管它们完美的连结著,但却又保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所有主张复调曲式的伟大音乐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二、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而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辩证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著这一意思的;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更可以说暗示著二元取代的关系。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楚辞概说》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楚辞概说》

台大开放式课程欧丽娟教授《中国文学史》Word版讲义楚辭概說中國根文學的另外一支:楚辭◇楚辭:戰國後期產生于長江流域一帶楚國的新詩體。

“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張湯傳》,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詞,後來才用來專稱以戰國時楚國屈原之作品為代表的新體詩,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黃伯思《東觀余論》卷下《校訂楚辭序》:“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

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

”“蘭、茝、荃、藥、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楚文化的特色(一)長江流域文化的代表:於戰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戰國策·秦策四》)(二)國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1.較優越的經濟條件:《漢書·地理志》: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食物常足。

”2.沒有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韓非子》即稱楚貴族有較獨立的勢力,故集體壓抑較少,個體意識較強烈,至漢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驁不馴聞名。

3.楚民族文化無論是娛神娛人,其藝術仍然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展現出人民情感的活躍性→激烈動蕩的情感內容、奇幻華麗的表現形式◇楚辭形成的原因(一)與楚地的歌謠密切相關《隋書·經籍志》:楚聲“音韻清切”,如:《孟子》<孺子歌搴>:“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說苑》<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漢書《禮樂志》:“高祖樂楚聲”,劉邦<大風歌>,武帝<秋風詞>,項羽<垓下歌>,但是楚辭擺脫了歌謠形式,而以繁麗的文字容納複雜的內涵而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漢人稱楚辭為賦,取“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近乎吟唱。

(二)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愛鬼神而進之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绪论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1.纯粹的自大:2.对美学的要求:3.历史的行动:4.对美学的要求:5.政治的目的: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

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

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

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

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

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关。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

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

(这种做法未必不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

)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

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

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

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何谓文学史?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

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历史的演变。

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

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

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

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讲义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讲义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讲义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教材。

作者欧丽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学者,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她在这本讲义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和作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这本讲义首先从古代文学开始,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

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概述,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她深入讨论了诗、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同时也对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进行了探讨。

接着,作者重点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

她详细阐述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创新,包括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现代主义文学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讲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发展。

此外,这本讲义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欧丽娟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不可分。

她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剖析,揭示了作家如何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批判和反思。

最后,欧丽娟还在讲义中加入了一些与中国文学相关的批评理论和研
究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她提供了一些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和思路,帮助读者培养对文学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教材。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和文学作品的内涵。

这本讲义不仅适合学术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也适合作为教材使用。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范文精简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范文精简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简介一、红楼梦的背景及作者简介1.1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于18世纪中叶创作,小说刻画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历史,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思考。

1.2 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曹雪芹(1715年-1763年)是中国清代的作家,也是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的昌盛和衰败,他的作品中折射出了他个人的遭遇和思考。

关于曹雪芹的生平并没有太多的资料,他的一生也充满了神秘和传说。

二、红楼梦的主要内容2.1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红楼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几位主要人物为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封建社会画卷。

2.2 红楼梦的文学风格红楼梦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对话、描写和插叙等手法,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文学价值。

三、红楼梦的价值与影响3.1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红楼梦对中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小说的新境界。

3.2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红楼梦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极高的价值,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红楼梦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族制度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文学性,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红楼梦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价值。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九)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九)

【明】欧丽娟“中国⽂学史”课程笔记(九)第九课:汉赋(上)9.1 总论1.汉代⽂学成就可以分为三⽅⾯:汉赋乐府诗(孕育了五⾔诗的体式,成为后世⽂⼈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五⾔诗(⼏乎主宰了⽂⼈写作的主要形式)2.清末民初刘师培《⽂史通义.⽂集》对汉代的断⾔:⽂章各体,⾄东汉⽽⼤备(依据:西汉乐府诗孕育五⾔诗歌体式,⾄东汉⽂⼈五⾔诗产⽣,汉赋内部也发⽣了转变)。

类似说法还见于清代章学诚,他认为“盖⾄战国⽽⽂章之变尽,⾄战国⽽著述之事专,⾄战国⽽后世⽂体备。

”(《⽂史通义.诗教上》) 两种论断是否冲突?⽂学史是建构出来的,对某个时代、某个作家或某个作品的历史评价,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和依据⽽产⽣不同的结论,弄明⽩⼆者依据的判断标准,就可以知道两种观点并不冲突。

3.汉代对于⽂学的看法(此处引⽤其他学者观点)西汉时期⽂学地位得到提升(欧补充:但并不是说⽂学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如汉⼤赋只作为统治者娱乐的⼯具⽽存在,汉代乃⾄于唐代,没有⽂⼈把⽂学作为⼈⽣的终极价值,⽂学在⽂⼈眼中有强烈的现实功能,它们是⽂⼈进⼊官僚体系、事业版图的⼯具),体现这⼀特点的⽂学现象有:(1)出现汉赋这种完全以⽂学感染⼒本⾝作为⽬标的⽂学模式。

(欧:其实不然,没有任何⽂学是完全以⽂学感染⼒本⾝为⽬的的,这⾥的意思是汉赋体悟写志,长篇⼤论,渲染各种与实际⽆关的表现,却是以强⼤的⽂字感染⼒作为⾃⼰的诉求,但这个诉求还有⼀个现实的因素,就是要打动君王)(2)⽂学创作的兴盛。

从既有资料考察可知,汉赋的作家有⼋⼗六⼈,作品有⼀千多篇,现在保留的只有⼀百⼋⼗多篇。

东汉班固《两都赋序》:成帝整理⾃武帝以来奏献朝廷的辞赋共有⼀千多篇,“⾔语侍从之⾂……时时间作(东汉⽂坛现象,但⽤于西汉更贴切)”。

蔡邕《上封事书》:“诸⽣竞利,作者⿍沸”(转引⾃《后汉书.蔡邕传》)⽂学创作的兴盛并⾮是为了⽂学本⾝的⽬的,⽽是为了投上位者之所好。

(3)出现了⼀批专门从事⽂学活动的⽂⼈群,凭⽂学才能取得官职,并以⽂学写作为主要事业,即班固《两都赋序》所谓的“⾔语侍从之⾂”。

汉代文学:总论

汉代文学:总论

中國文學史(上)第3單元:漢代文學:總論授課教師:歐麗娟教授授課講次:第5講【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Array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漢代文學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

」西漢時,文學地位提升,其具體表現如下:一,出現了漢賦(又泛稱辭賦)這種完全以文學感染力本身為目標的文學樣式二,文學創作的興盛:共有作家86人,作品一千多篇(今存一百八十餘)東漢‧班固〈兩都賦序〉:成帝整理自武帝以來奏獻朝廷的辭賦共有一千多篇,「言語侍從之臣,……時時間作」。

蔡邕〈上封事書〉:「諸生競利,作者鼎沸。

」(《後漢書‧蔡邕傳》)三,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學活動的文人群,憑文學才能取得官職,並以文學寫作為主要事業,即班固〈兩都賦序〉所謂「言語侍從之臣」。

(但其社會地位不高,所謂「上頗俳優畜之」、「自悔類倡」、「應似俳優」)四,初步出現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隔意識《史記》在論及儒學與一般學術時,多用「文學」一詞在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多用「文辭」或「文章」東漢王充《論衡‧書解篇》:「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

」版權聲明劉師培學史》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東漢‧班固: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漢《漢書‧蔡邕傳》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東漢‧班固: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東漢‧班固: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東漢‧班固: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東漢‧王充:本產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2023最新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2023最新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欢迎阅读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本文档详细阐述了红楼梦的各个章节和相关内容。

请参考以下章节大纲:
第一章:《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⑴《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⑵作者简介:曹雪芹
第二章:《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⑴贾府的人物介绍
⑵荣府的人物介绍
⑶王府的人物介绍
⑷其他重要人物介绍
⑸人物关系图解
第三章:《红楼梦》的结构与风格
⑴小说的结构
⑵小说的风格
⑶小说的语言特点
第四章:《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
⑴宝玉入贾府
⑵黛玉的悲剧命运
⑶贾府的兴衰变迁
⑷家族关系与命运主题
⑸爱情与婚姻主题
⑹社会风尚与人性描写
第五章:《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⑴描写性格的艺术
⑵描绘环境的艺术
⑶描写事件的艺术
⑷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第六章:《红楼梦》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⑴《红楼梦》的文化价值
⑵《红楼梦》的影响与流传
⑶《红楼梦》的研究与评价
以上是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的基本内容大纲。

详细内容请参考附件文档。

附件:
⒈附件1 - 红楼梦全文电子版
⒉附件2 -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⒉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独占性控制权。

⒊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复制或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

感谢阅读本文档,如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请联系相关部门。

演讲【公开课】欧丽娟:中国文学史【完结】

演讲【公开课】欧丽娟:中国文学史【完结】

演讲【公开课】欧丽娟:中国文学史【完结】
P101. 序论
P202. 先秦文学(一)
P303. 先秦文学(二)
P404. 诗经(一)
P505. 诗经(二)
P606. 楚辞(一)
P707. 楚辞(二)
P808. 楚辞(三)
P909. 汉代文学(一)
P1010. 汉代文学(二)
P1111. 汉代文学(三)
P1212. 汉代文学(四)
P1313. 汉代文学(五)
P1414. 魏晋文学(一)
P1515. 魏晋文学(二)
P1616. 魏晋文学(三)
P1717. 魏晋文学(四)
P1818. 魏晋文学(五)
P1919. 魏晋文学(六)
P2020. 西晋文学(一)
P2121. 西晋文学(二)
P2222. 东晋文学(一)
P2323. 东晋文学(二)
P2424. 东晋文学(三)
P2525. 东晋文学(四)
P2626. 六朝小说专题(一)
P2727. 六朝小说专题(二)
P2828. 南北朝民歌专题
P2929. 南朝诗歌专题(一) P3030. 南北朝诗歌专题(二) P3131. 谢灵运专题
P3232. 鲍照专题
P3333. 谢朓专题
P3434. 宫体诗专题。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欧丽娟教授是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她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

在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欧教授详细解读了《红楼梦》这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名著。

整个公开课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欧丽娟教授对于红楼梦的介绍和概述,其次是对于小说中各个主要人物的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则是对于小说中的情感与人生观的探讨,最后则是对于小说的结构与语言的分析。

一、红楼梦的介绍欧丽娟教授首先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进行了介绍,讲述了他的生平和对于文学的贡献。

随后,她又对于《红楼梦》的成书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了小说的原创性、细腻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欧教授也讲述了《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二、主要人物的剖析欧丽娟教授详细讲解了小说中的各位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贾母、婆娑等等,她深入剖析了每个人物形象的互动关系,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在介绍宝玉和黛玉的形象时,欧教授强调了他们的不同个性和性格,指出了他们之间压抑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心理。

在介绍贾母和婆娑时,欧教授着重强调了导致家族衰败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这两位女性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坚持的信仰。

三、情感与人生观的探讨欧丽娟教授在探讨小说中的情感时,指出小说其实是关于人类情感的探索,是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解释了小说中的丰富情感,如爱憎、欲望、失落和羁绊等等,指出了这些情感在人生中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在探讨人生观时,欧教授分析了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生命观念,指出小说中所代表的世界观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

她讲述了相似的丑恶、美好的并存,指出人生中的矛盾和复杂性,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说所体现的人生观。

四、结构与语言的分析最后,欧丽娟教授对于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分析。

她指出小说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采用了跳跃式的叙事方式,让读者思考和理解。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1. 课程介绍本文是台大公开课欧丽娟教授讲授的《红楼梦》课程的讲义摘要。

本课程以《红楼梦》为案例,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该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文学思考的方法。

2. 课程大纲以下是本课程的大纲:- 第一课:红楼梦写作背景与作者概况- 第二课:红楼梦简介及人物分析- 第三课:红楼梦第一回分析- 第四课:红楼梦第二、三回分析- 第五课:红楼梦第四、五回分析- 第六课:红楼梦第六、七回分析- 第七课:红楼梦第八、九回分析- 第八课:红楼梦第十、十一回分析- 第九课:红楼梦第十二、十三回分析- 第十课:红楼梦第十四、十五回分析- 第十一课:红楼梦第十六、十七回分析- 第十二课:红楼梦第十八、十九回分析- 第十三课:红楼梦第二十、二十一回分析- 第十四课:红楼梦第二十二、二十三回分析- 第十五课:红楼梦第二十四、二十五回分析- 课程总结3.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红楼梦的内容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

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概况,以及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课程中,欧丽娟教授对红楼梦的每一回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她重点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指出了其中的社会寓意和思想内涵。

同时,教授还与学生讨论了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程收获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收获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理解红楼梦在其中的地位;- 熟悉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写作动机和创作过程;- 掌握红楼梦的内容和结构,能够分析和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理解红楼梦中的社会寓意和思想内涵,进行文学评论和思辩;- 培养文学思考的能力,拓展视野,提升自我审美能力。

5. 参考资料- 教材:《红楼梦》- 欧丽娟(2010)〈八千世界纷纷如砂砾〉,《红楼梦研讨丛书》。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四)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四)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四)34.1宫体诗概述1. 唐.魏徵《隋书.经籍志》认为,宫体诗“止乎衽(rèn)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

2.宫体诗的“感官性”:(1)【美】高友工《律诗的美典》:宫体诗虽有其限制,无论如何,重要的是它无形中接受了感官性(sensuality)为艺术经验中的充分、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条件,以致诗的内涵堕落为最娱人的那种“物感”(sensantion),即使人物出现在诗中,也是一个全然客体化的画面提供人的趣味。

(指出宫体诗的内涵:接受感官性+负面评价)(2)张淑香先生《三面“夏娃”——汉魏六朝诗中女性美的塑像》:宫体诗着重在“体(体重、体贴)物”而非“写物”,亦即在于呈现“美感经验”——“感觉”的本身,而不是“具体对象”——“事物”的本身,因此诗中美人并非写实的状态,而是一种美感的造型和感觉情趣的具象化,表现的是作者本身的美感活动。

男性的凝视3.宫体诗具有“静物画”的特质。

①【英】穆尔维(Laura Mulvey)《在对于视觉的快感》:静物画是一种空间幻象,当凝视静物画中的“物”的时候,观者透过猎物癖和窥视所再现的女性就变成了客体化的、处于男性凝视之下的一种被动的景观。

②【英】Hal Forster:17世纪的静物画基本上呈现出一个恋物结构,这个结构是摆荡在“诡异的生动(uncanny animation)”与“死寂的悬止(deathly suspension)”之间。

——宫体诗中的女体就是在男性凝视下呈现一种“诡异的生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时间确实是在流转。

4.萧纲《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道德标记)①“落花”在诗里是美感的呈现。

而开辟“落花”死亡、衰灭意蕴的是杜甫,如《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②题目和末两句为诗歌打上了伦理的印记,消解了女性娼妓化、客体化的危机,赋予了诗歌的合法性,宫体诗中的女性并没有被贬低,反而肯定了女性合法的正当的自由。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1. 山水诗的出现:钱钟书《管锥篇》:“诗文之及山水者,始则陈其形式产品,如“京”、“都”之赋(追溯至汉赋);或喻诸性德行,如“山”、“川”之颂(先秦诸子);未尝玩物审美(山水尚未成为审美对象)。

继乃山水依傍田园,若茑梦之施松柏,其趣明而未融。

……终则附庸而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玄言诗“立象尽意”、游仙诗“仙隐合一”)。

”关于山水诗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思想、社会风气(外缘)、诗歌发展的内律(内因)等角度去考察。

2.从社会风气(南渡)的角度看山水诗的成因:(1)洪顺隆:“山水诗是以自然为游乐对象的结果。

”(2)曹道衡、袁行霈、日本汉学家小尾郊一从社会风气的角度加以考察,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源于隐逸思想和隐逸生活。

(3)民国初年学者林庚:山水诗是在南朝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和水路交通发达的条件底下产生的。

(4)《晋书》列传里常常出现“乐山水”、“游山水”、“爱山水”、“好山水”这样的词语,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可以被视为是对道的热爱(“山水以形媚道”)。

(5)在东汉以后,记载单一地方的由私人撰写的地志大量出现。

胡宝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地志》一文中指出,东汉到南朝由私人撰写的地志依照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东汉魏晋时期主要是博物地理的“异物志”,到了晋宋以后增加了对山水本身的介绍,随着山水描写的增多,这些地志也更接近文学作品,而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了。

东晋.袁崧《宜都记》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欣然:出自《庄子.知北游》:“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3.从诗歌发展的内律看山水诗的成因(1)王瑶先生认为山水诗是由玄言诗发展而来。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20.1 西晋文学概述1.西晋文学偏向于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虽然五四史观对此不以为然,但是绝妙的形式可以使伟大的内容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2.西晋文学评价:①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 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②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或析文以为妙”,西晋开始,文人努力追求一种写作的内在动力——“巧构形似之言”,用文字如实的逼真的呈现客观外物③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惟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

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西晋文人发现人不仅受人际关系的牵动,人事实上活在自然之中,西晋文人歌颂的不光是个人的感受,而是人在自然迁转中的变化感受。

文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无比细腻,并把这个观察以语言的形式呈现。

3.诗的赋化:①黄节先生认为,西晋诗歌的特点其实是受到赋的影响。

在汉魏之前,写景叙事之作(诗)甚少,然而到了六朝,则见以赋体施之于诗,所以六朝的诗,除了言情之外,叙事、写景兼备,此风实自康乐(谢灵运)开之(此观点有待商榷)。

②耶鲁大学孙康宜先生也认为,六朝诗歌“形似”的整体特点原本就是建筑在工于描写的赋的美学原则之上。

换句话说,应该承认,西晋开始,感物美学要追求巧构形似之言,就是来自赋的影响。

③《论六朝诗中巧构形似之言》:“语言与形式之间乃一相互诱发的关系,语言愈是要迫肖自然,愈是需以本身之多变修饰自然。

”就因为六朝文人想要尝试做一件文字本身做不到的事,所以他们要另辟蹊径,让文字似乎可以做到。

语言跟形似之间是一个相互诱发的关系,越是要求语言逼近自然,越是需要多变的形式来修饰自然。

语言由人创造,反过来又支配人的思想,语言使用的深度决定思想体验的深度。

文学史讲义2

文学史讲义2
2

「是原始人類的綜合的意識形態,是他 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是他們的百科 2 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又是他們的願望的 表達」 「彷彿具有一副雙重面具,一方面它向 我們展示一個概念的結構,另一方面又 2 展示一個感性的結構。」
「我們首先得到的印象就是它與詩歌 的近親關係,……『神話創作者的心靈 2 是原型;而詩人的心靈……在本質上仍 然是神話時代的心靈。』」
2. 當神話脫離用以解釋宇宙自然的原始狀態時,將更加反映人類社會中的 生活情感與矛盾衝突,由此,神具有豐富的人性而人格化,即成為神話文學。
3. 神話故事與神話材料成為後代創作時取資的文學素材。 神話的分類:創世、自然、戰爭、感生、變形、推原
(二)歷史著作:史傳散文,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 發展了文字的敘事能力。 其中涉及情節、人物、氣氛、虛構,影響中國古代小說的形成與發展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 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一章,頁 73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 合理使用。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 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一章,頁 110-113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 合理使用。
晉范寧《榖梁傳集解‧序》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 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3
「左氏浮誇。」 2
「資料出於戰國時代,而匯集成書於秦 統一之後,內容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 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 情狀。 從文學上觀其特色如下: 2 (1) 富於文采。以鋪排誇張的手法和絢 麗多姿的詞藻敘事說理,展現酣暢淋漓 的氣勢, (2) 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 細緻而生動活潑。 (3) 其中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 寓言故事。」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1]本月修正2023简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1]本月修正2023简版

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台大公开课欧丽娟红楼梦讲义一、引言欧丽娟教授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她曾经在台大公开课上讲解过《红楼梦》,给学生和爱好者们带来了深入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机会。

本文将概括总结欧丽娟教授在台大公开课上的《红楼梦》讲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学巨著。

二、绪论2.1 《红楼梦》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众多具有生动个性的角色。

小说描绘了富贵之家贾府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封建家庭的困境。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2.2 欧丽娟教授的讲解方式欧丽娟教授在台大公开课上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解《红楼梦》,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她注重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同时也会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进行解读。

她的讲解既有理论与学术的深度,又贴近生活,使人们对《红楼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欧丽娟教授讲义内容概述3.1 第一回宴黄府叙家常入荣府扫花残满红楼名宴东篱下泼墨迎风雅态新在第一回中,欧丽娟教授介绍了《红楼梦》的背景和开篇的精彩场景。

她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贾府和黄府的宴会情景,分析了贾府大小姐林黛玉的形象和她与贾宝玉的关系。

欧丽娟教授还解读了这一回中的诗词,让学生们了解了古人的诗歌修养和文化素养。

3.2 第二回薄命女豪门命已是黄昏独自愁不信妾身惧阴司银装素裹谁家翁和泪珠一抹相思第二回以贾宝玉的冷嘲热讽和黛玉的哭泣揭示了贾府命运的薄弱。

欧丽娟教授讲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分析了黛玉的命运之薄和她对贾府命运的担忧。

她解读了文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回的主题。

3.3 第三回国太侄唐突参权部憨郎辅国捧心传吉日封神扬孽相劝君切莫误颐养第三回中,欧丽娟教授介绍了贾府的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

她讲解了贾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学生们理解这部作品中的政治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六朝的时候开始产生了仙化,神仙。神是指超越性的存在。但是仙这个字的构成,就是山中之人,就是有人蝉蜕或者是各式各样的尸解的因素所产生的另外一种不死的存在。这种仙话类在整个六朝,还有很多鬼神志怪中加起来就产生了很多的志怪小说。而那些志怪小说的背后也同样有一个相信的活动。对他们来讲所写的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是事实,所以他们是以一种记述的方式来写这些佚文传说,我们是一个故事的角度来看待,来写的。对他们来讲是真有其事,我们要认识这些作品的内容,要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可是,不忘记这一点不代表这个神话的内容就跟着它一起荒诞,不是这样的。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
何谓文学史?
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依旧是演化观)
《剑桥中国文学史》(所谓的史观就是我们的成见)
举报
喜欢62
推荐9
回应推荐喜欢
游士
2016-08-01 20:17:27游士(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中国文学最早一定要追踪到先秦。铭文篆刻根本不是文学作品,也不具有文学因素。(文学作品文字构成一个有脉络的有机的而且可以用文学去理解的那些对象)
例如在某一个时代,在那个横切面上,当时活动的各种文学社群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他们的思潮如何共构,而彼此激荡,然后对后来发生什么影响。
这个影响就会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和求变。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历时性。(青苔可以成一个审美对象,是什么时候进入文人的眼中呢?青苔最早在六朝诗中进入审美序列,没有六朝就没有唐诗。)当你说唐诗比较美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了文学批评的层面,但是这不是文学史所研究的。
事实上曹雪芹也不会认为红楼梦是他最好的成就,他甚至一辈子都在自责他没有做任何的事情,红楼梦在他的亲友层中也没有人赞同他,他们只是同阶级的交流,但并不是接触的作品。
台大出版中心叶庆炳的老师邰静门的讲义整理而出的作品。(依旧有五四史观)他本人对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五四史观的体现】研究颇深。
王国缨《中国文学史》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
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关。
有文字记录之后主要是被收纳在那些作品里面?《山海经》、《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这六部保留跟搜罗神话最多的文献作品,其中的楚辞标准的是一部文学作品,把楚辞放在这里是因为楚辞中的神话是非纯文学部分,但是呢非纯文学部分的神话它可以被保留在非纯文学作品里面也可以被保留在纯文学作品里面。
所以对于神话我们应该要重新看待,不要以为那是他们在做白日梦,胡说八道,(怎么可能六月的腐草会化为萤火虫,这是《礼记·乐令》里面的话,这当然是生物学上一个很粗略的观察。可是事实上有他一整套的世界观,所以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或者是一般人性都是非常无知而自大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真的要缩小自己,才能够看到对方那么的美好。)
中国文学史的诞生,我们追踪蹑迹,最早是1904年,是林传甲先生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的,是历史上第一本以中文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比这个作品更早的中国文学史作品是英文,1901年出版。日本人用日文写的中国文学史时间也不亚于这本,数量恐怕更多。所以日本人为了了解中国做了很多事情,这是非常恐怖的,要打倒你的敌人之前就是要好好地了解他。日本人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数量非常惊人!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做法未必不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这一套理论的背后其实是来自于西方所谓的演化观,他们把达尔文的进化观用在人文的解释上。把这一套理论套上去之后,他就会认为,文学最后会朝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好像人类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目标在引领他前进,所以最终白话文一定会胜利。所以他们这一派的人认为,撰写文学史的人就应该描述甚至证明这样的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中间有各种阻碍是怎样被克服的,最后达到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平民胜利,白话文最优秀。因为他是能让每个人都抒发自我的一个工具,所以骈文,七律诗都不好。这是胡适把这套理论运用过来之后的结果。
文学历史的演变。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勾勒出文学作品的历史图示。
在以前的教育体系中,白居易就是忧国忧民,杜甫的继承人。但是从作家的人格来讲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原来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国文教育实际上都不知不觉的还笼罩在五四的文学史观之下。所以它们对于作品的取舍和评价如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对于作家跟作品的判断。那到底,五四史观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那个时代全球流行的主流思潮,以及中国被殖民的现状,为了富国强兵等等现实的政治目的以至于我们对于文学也抱着顺应当时的需要的一种眼光来看待,多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作为代表,他其实就是五四文学史馆的体现。胡适自称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进展到今天的白话文,所以白话文是最进步的,是革新的,所以以前的文言文,骈文,都是老旧的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是文人们的自说自话。
文学的历系当中所开展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这个历程包括这个文学的观念或者文学的艺术性如何进展,有过怎样的曲折,然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之间通过怎样的取舍而彼此衔接起来使得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进行怎样的创新和更迭。
一:非纯文学
1.神话:神话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的情节、人物构成、很多的基本意向,世界观宇宙观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的很大的影响,一直到红楼梦不也用女娲补天来打开她的叙事架构吗?
神话事实上可能比文字更早就已经在初民的思维已经他们的口耳之间相传,那记录的是什么呢?记录的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周遭自然万物的解释,甚至于对于人类的命运也提出他们的一套看法,所以他甚至可能在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在口耳之间相传,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事件的发生学来说,它是最早的,那后来在慢慢有了文字之后,才慢慢把他记录下来。
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不但有非常多个,甚至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理。我们要培养的是客观的心态,谨慎,严谨的求知,这是我们真正追求知识和建立自我人格可以说是不易之定律。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文革时期作了很多修改,出于政治目的作了很多唯物史观的修正,刘姥姥就代表劳动人民的胜利,贾府就是封建的腐朽,这真的是错误的。)
韩愈作诗如作文,以我手写我口,更受胡适赞同。韩愈是为文字为诗,就是宋诗的始祖,韩愈等中唐诗人是由唐转宋的一大关键,就是中国诗运衰弱的一大关键,宋诗在其他方面也有建树但是在丰美的情韵而言只能瞠乎其后。
我们受五四史观的影响充斥在许多文学史的作品中。
参考书目
转益多师是汝师。你要辗转向不同的老师请益,这种态度才是你唯一的老师。这种态度让我们兼宗博采,要广博吸收。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
(综合性的作品,尽量没有个人的意见,然而蛛丝马迹还是可以看到以线性进步意识为架构)
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
五四史观认为汉赋过于复杂,骈文等等都不和适宜所以被淘汰,到了元曲这样纯粹的白话文。(元曲:我是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锤不烂砸不扁。)
实际上你如果用宋词作为宋代的文学代表,甚至宋代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所有你认识的宋代文学家都会愤愤不平,起地下而对你抗议。苏轼会恨你,他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诗怎么会是我的词呢?对他们来说诗是与词分开的,诗言志,是我真正的人生价值体现的所在,词只不过是诗余,词只不过是某一种很特殊的需求之下的表达,他绝对不是我很看重的部分,所以你用宋词来代表宋代的文学代表,所有宋代的诗人都会告诉你我不同意。
什么是神话?
神话有各式各样的定义。
(1)神话:神话说的是神的故事。(最早的最原始的最没有价值的定义,这个定义早就不能涵括神话的内容,神话早就不是什么只讲神的故事而已)
(2)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但是你不要因此以为,原始人类的原始思维所产生的原始神话就比较落后,比较粗浅,甚至迷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西方尤其是欧洲学术界最优秀的学者,包括里维斯托、卡西勒等说,事实上神话的内容里面有无比严谨的内容跟结构,跟我们现在自以为先进文明的现代人的严格与严谨是一样的。那是因为你不懂,所以你才觉得他们是迷信是胡说,不是的!它里面有一套非常严谨的机构,然后呢他们体现出人类的内在心灵是多么的迷人,他并没有时间先后的差别,所以没有所谓的线性进步的问题,你能够善于理解,你就能去挖掘隐含在他们心里面的那种丰富跟复杂。
文学现象包含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这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文学史史观
在勾勒文学作品先后发展的逻辑性跟他的内在过程中,为什么前面是在呈现这行的文学内容后面变成另外一种,这个道理在哪里。把时间拉长,从以前的古典的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背后有没有一个变化的规律可言,有没有一个文学进展的可能呢?有的人认为有,有的人认为没有,我是认为没有的那一种。但是认为有的那一种人中也是一个影响我们近百年来文学史观,文学作品跟文学家的判断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一个人就是胡适,也就是五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史观到现在依然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