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f64cce59eef8c75ebfb36d.png)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提问学生:你上学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入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初读生字词:“振”的书写、读音内容: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疑惑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国妇女受辱的三件事情。
资料卡片: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理由(一)表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修身课上学生们都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那少年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呢?(清晰而坚定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3.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类回答有什么不同?(前者都是为满足私欲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则是把自己读书的目的与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国而读书)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有不同寻常的追求,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少年周恩来的赞赏和钦佩。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ad7e013169a4517623a319.png)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
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
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
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三、自学生字词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
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
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1.抄写生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fba57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f.png)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本解读本课所在的这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会心感悟,通过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深深地为台湾同胞无私的大爱所感动,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
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李政道博士、小钱、台湾青年、台湾花莲慈济医院、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情况。
阅读《生命20小时》以及《爱的教育》书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海峡在哪里吗?(课件出示——台湾海峡)师介绍:台湾海峡连接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平均距离300多千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c3639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d.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d9ad2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0.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3.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写作。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材及辅助材料。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3.教学课件或 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展示其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读书。
•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朗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时解释生词和难句。
•分段讲解,引导学生跟读,注重情感表达。
3. 深入理解(1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讨论作者的用意,为什么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个人的责任。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可以通过写作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读书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自己成为作者,写一篇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章。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贯彻实践。
五、课堂作业•写一篇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少于100字。
六、教学反馈•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馳和肯定。
以上内容为本节课教案的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23995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7.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教育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
课文主要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中华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对于作者爱国情怀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或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d6395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c.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故事。
通过周恩来在课堂上的发言,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较好的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崛起”“博大”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画像,引导学生观看并说出对周总理的印象。
教师总结: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的哪件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3cc0f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01.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周恩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目的。
2. 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3. 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评、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的精神风貌。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53515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5.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
3.了解文章中的成语“播洒”、“积淀”,并能够正确使用。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内容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踏实地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启发学生对文中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1.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入话题,如:你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是一座美好的城市,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又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第二步:学习文章1.讲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解释生字生词的意思。
2.分段阅读,学生自读或朗读。
3.老师对文章进行适当解读,强调关键信息点。
第三步:理解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表达1.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第五步:拓展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重要性?第六步:归纳总结对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强调了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增强对文本的感悟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92b3b8f8c75fbfc77db2e0.png)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关键是要在恰当地时机切入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全文:(1)默读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2850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7.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18cf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4.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句子含义。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书籍,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课文导入: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阅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4.听读练习: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交流思考。
第二课时1.复习:师生一起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教育:讨论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情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4.课文赏析: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堂教学应注重内容的讲解和学生的思维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七、教学延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9c757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9.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围绕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探讨周恩来总理的读书志向以及这一志向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将包括课文复述、重点词汇解释、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远意义,并引导学生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背景信息。
- 课文材料:每位学生一份课文文本。
- 词汇卡片:用于复习和巩固重点词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复述:学生分小组复述课文,巩固记忆,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讲解: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并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4. 背景知识介绍:利用多媒体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分享个人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周恩来总理如何将读书与国家崛起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的长远意义。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突出重点词汇和课文主题,同时辅以图表和简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课文填空、重点词汇造句以及写一篇关于个人学习目标的短文,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促使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f2b3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d.png)
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繁华”造句;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的情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并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2. 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1. 出示名人读书名言,学生交流对名人读书名言的理解和感受。
2. 揭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学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并交流对部分词语的理解。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学习第一件事。
1. 出示句子:周恩来刚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2. 指导朗读。
3. 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祖籍是哪里?在奉天,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出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理解句子,指导朗读。
(3)体会“中华不振”。
① 出示旧中国租界图片,教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第22课《伯牙鼓琴》教案
![第22课《伯牙鼓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72574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d.png)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修辞手法和“知音难遇”的主题。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友谊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友情的看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意识到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她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知音”的概念。下次,我可以尝试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默契时刻,这样或许能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古文和修辞手法上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举例和对比进行了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现场模仿或创作,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有助于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伯牙鼓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特别合得来的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友谊的奇妙和“知音难遇”的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伯牙鼓琴》中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知音是指能够理解彼此内心世界,尤其在艺术和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朋友。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仍然显得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音”主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为了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我打算在下次课中提前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预习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31ad3b0d87c24028915fc365.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3e9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d.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学情分析: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和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全班相互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叙述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3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59f61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f.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简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大纲,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只写出上课的流程,即罗列出上课的重点,以及大概思路,无需详细过程。
详案的话,则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上课流程,还要写步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4、自读,分小组讨论。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6580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d.png)
预设: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2.(出示课件30)出示表格。
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
(板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切身体会)(出示课件31)教师追问: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原文。
画出关键句,引领学生分析句子好处。
预设: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3.教师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
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出示课件32鸦片战争资料补充)师追问:听到这,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生气、愤怒……师小结: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
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件33)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师引导: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预设1: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41)主题概括。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出示课件42)课文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出示课件43-46)课堂演练。
4.(出示课件47)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ad72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3.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9 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 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请说一说你的志向是什么?(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有伟大的志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
“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4)读生词租界麻烦胸怀屈辱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晰而坚定(5)出示图片,了解背景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第22课是短文《七颗钻石》,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2课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教案。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
罐水。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
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
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
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
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
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
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
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
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
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
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
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
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
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
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
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
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
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
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
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提示内容,小组交流开展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