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的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和观察白兰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它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溶栓要尽快、尽早,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
溶栓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
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42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5月我科收治42例均AMI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其中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45-78岁,其中2例合并糖尿病。
结果:治愈35例,好转5例,因颅脑出血死亡1例,因循环障碍至低血压合并血糖病死亡1例。
1.2主要治疗手段:溶栓治疗的同时口服氯吡格雷150mg,同时嚼服阿司匹林0.3g/日,3天后改为0.1g/日,以后长期服用。
其他治疗包括给氧、静滴硝酸酯类药物等。
在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ivgtt30分钟滴完。
以后克塞针剂60mg皮下注射共7天,并给于监护生命体征。
2、护理2.1溶栓治疗具备的条件(1)持续胸痛超过半个小时,含硝酸甘油或心痛片症状不缓解者。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大于0.2mv。
(3)年龄≤70岁,70岁以上高龄患者视具体情况而定。
(4)无溶栓治疗禁忌症。
(5)发病小于等于6小时或6-12小时,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或不伴胸痛者。
2.2溶栓前的准备工作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心联心电图;并立即给予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3~5L/min,。
吸氧时间一般为患病第1~2周24 h高流量吸氧(3~5 L/min),以后改为低流量吸氧(1~2 L/min),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
并做好心理护理。
2.3溶栓前的护理应迅速地把患者送人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室内进行心电监护,护送时应避免振动,入监护室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良刺激。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急性心肌梗死中临床护理的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严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
近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不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目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全程护理在AMI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将我科2009年2月~2011年3月施行急诊PCI手术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18例患者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ST 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高于正常,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实施急诊PCI术,安置支架共153支。
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
年龄35?75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6h。
手术时间为45?90min。
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3例,广泛前壁22例,前间壁21例,下壁32例。
经股动脉行PCI手术74例,经桡动脉44例。
28例下壁心肌梗死伴I°A-VB患者在保护性临时起搏器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观察指标手术后2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6]:血管病变狭窄段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狭窄虽未完全消失但<20%为好转;狭窄段改善不佳>20%为无效。
手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yocardi?alinfarctiondimensionalassessmentscale,MI-DAS)[7]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和生活质量。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论文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与护理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资料与方法2008年8月1日~2009年8月1日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1.2岁。
发病后10分钟~1小时拨打120。
临床症状:心前区呈压榨样疼痛,并向左肩胛部放射10例;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者6例;胸闷,气短伴面色苍白,大汗8例。
现场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st弓背抬高而确诊。
经院前抢救1例有脑血管高血压病史,发病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均成功转送医院接受治疗。
讨论现场急救:①对患者简单评估:到达现场后,根据病情给予合适卧位,心力衰竭的采取半坐位,两腿下垂,一般心梗者给予平卧位,协助医师测量生命体征。
②吸氧:根据患者的胸闷、疼痛程度、面色、神态,首先用鼻导管法持续给氧吸氧,流量一般4~6l/分,通过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浓度,改善心肌缺氧,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减少心肌缺氧性损伤,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
③做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直接的依据。
快速,准确的心电图,便于医师作出初步判断,确立治疗方案。
④建立静脉通道: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术,易于固定;开通两组静脉通道,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加入药物。
⑤使用止痛剂: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梗死范围扩大,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所以止痛剂极为重要,含服硝酸甘油,肌注杜冷丁或者吗啡。
⑥心理护理:医务人员以娴熟的技术,稳健的神情获得患者信任;简练通俗的言语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解除困惑。
转运:①转运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再次做心电图较前有明显改善,自述症状缓解。
有的患者认为这时已经好了,不用去医院;有的患者认为搬动会加重病情,所以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交代去医院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可能性,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且在出诊单上签字,抓紧时机尽快在病情平稳期间返回医院。
②转运中:转运搬动患者时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较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急性心肌梗死,即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1],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2],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3]。
患者体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本发生因素[4],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及高血脂症等[5],且此病发病率与季节、时间等因素有关,寒冷季节以及每日早晚间是发病高峰期[6]。
研究表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最高,因此临床一旦对患者病情确诊,将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电监护、止痛、休息、吸氧等,并给予早期溶栓治疗,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由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会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应包含下列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②第二阶段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如心电图等,并搜集患者疾病相关资料;③第三阶段应配合医生对决定后的治疗方案进行实施。
此三阶段有利于患者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为临床医师可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患者误诊率及死亡率。
2 临床护理2.1 溶栓治疗护理溶栓治疗可将患者身体中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达到闭塞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对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作用,有效缩小患者梗死面积,对心脏功能进行良好保护[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护理效果。
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康复出院。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给氧、抗凝、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控制患者活动,并给予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安全感,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综合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果的改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甚至向低龄化患者发展[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大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当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长时间无血氧供应,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
患者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胸前区紧迫感,心慌、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患者常有濒死感,严重的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
因此应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缓解患者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本文重点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质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女,59岁,因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大汗3 h余急诊入院。
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胸前胀痛不适、伴上腹疼痛,及大汗淋漓。
入院后检查体温:36.5℃,心率66次/min,血压125/80 mmHg。
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下壁、后侧壁心肌梗塞。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大汗,全身皮肤湿冷。
1.2急救治疗立即为患者安排卧位休息,用一次性氧管输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用留置针,保证用药的连续性。
给予抗凝、缓解心绞痛、溶栓等对症支持疗法,进行24 h心电监护。
1.3护理1.3.1疾病护理①一般性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文将选取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包括急救准备、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及转运护理等急救护理,具体措施为:1.2.1 急救准备:接到呼救电话后应在5 min内派出救护车,车载仪器设备性能应保证完好,急救药品品种、数量、位置明确,在车上即与患者家属联系,对患者及家属予以心理支持,通过电话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并指导家属在方便找到的地方等候接车。
1.2.2 急救护理: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患者平卧、向家属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呼吸,尽快描记心电图、观察有无st段改变,对患者予以精神安慰以帮助稳定情绪,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
一经明确诊断,立即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对患者予以持续氧气吸入以帮助患者迅速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缩小或控制梗死面积,氧气的浓度根据胸闷、胸痛的程度决定。
因持续性剧烈疼痛可兴奋交感神经加重心肌缺氧,导致梗死范围扩大,从而诱发严重心率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甚至可能发生心脏破裂。
因此,应迅速对患者予以硝酸甘油5 mg舌下含服,或者哌替啶50-100 mg或吗啡10-15 mg肌内注射镇痛。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并妥善固定,以防静脉给药及搬运时脱出及外渗。
1.2.3 心理护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通常起病较急、病情较重,常伴有胸闷和恐惧心理而导致患者及家属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安慰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尽可能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增加心肌耗氧量、缺血、缺氧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急救现场安静,配合治疗。
以镇静从容、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以及精湛的技术充分赢得患者及家属信任。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分析2012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整理分析,记录护理方法。
结果采取规范、系统的护理措施后,治愈57例,死亡1例,复发2例。
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复发率。
结论经分析采取规范、系统的护理措施,大部分患者安稳度过危险期,极高的提高了治愈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按梗塞范围,心肌梗塞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2类。
为内科常见急危重症。
常因并发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合并症死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分析2012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52岁。
患者入院症状轻重不同,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急性发作的患者较多。
常表现为心胸剧痛、出冷汗、烦躁,患者具有恐惧心理。
1.2方法1.2.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发病24 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2]。
AMI发生后24 h内死亡者90%是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运用CCU内的的检测设备,可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危险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及时准确的抢救,治疗。
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运用。
1.2.2给予患者持续中流量吸氧(3~4 L/min ),以后根据病情改为低流量吸氧(1~2 L/min)。
肺水肿时应吸高浓度氧。
病情平稳后停止吸氧。
更换鼻导管及蒸馏水1次/d,并将鼻导管从另一鼻孔插入。
1.2.3保持病室安静,入院24 h内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贵州航天医院(563003)2012年8月20日收稿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作用,分析总结心肌梗死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科2006年至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32例,4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9%,死亡率为11.1%。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预防心肌梗死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174-02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赵昱*庹碧英*对我科2006年~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岁。
其中心源性休克15例,广泛前壁心梗6例,前壁加下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3例;非心源性低血压的诱因10例,使用血管扩张剂6例,体液摄入不足,血容量不足2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存活34例,死亡2例。
2病情观察与护理2.1心理护理: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患者有明显濒死感及内心充满恐惧、多疑、烦躁不安,故首先应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心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并向其交代注意事项和疾病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交代医生正在积极予以抢救处理,使其具备一些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心理护理应贯穿心肌梗死治疗的始终。
2.2心肌梗死后先兆征象的观察与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有梗死先兆。
常见表现有: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根据其发生规律,应严格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病人的巡视,特别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及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同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探讨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探讨论文【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2.1岁。
其中前壁梗死32例,下壁梗死26例,后下壁梗死11例,侧壁梗死9例,前壁并侧壁梗死7例,前壁并下壁梗死5例,后下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5例。
2观察护理方法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1.1严密观察血压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
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无合并症每隔1~2h测1次。
2.1.2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CCU 护士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1 / 5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心肌梗塞护理论文:7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心肌梗塞护理论文:7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
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临床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
结果70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46例治愈,21例好转,3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梗;护理;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的局部坏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起病急骤,变化快,病死率高[1],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现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2007~2008年我院共收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38~80岁,平均5 4岁,70例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经积极合理的治疗,46例治愈,21例好转,3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2护理措施2.1一般护理2.1.1饮食护理发病1~2周,应给予高维生素、足量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易消化,含必需热量和营养、低钠低脂而少产气为好,鼓励患者多饮食,戒烟戒酒,病情好转2周后可进普食。
2.1.2疼痛护理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哌替啶50~100 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 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疼痛较轻者可给予可待因片口服或硝酸甘油0.3 mg舌下含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2.1.3排便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协助患者床上排便时,可将床头摇高。
如患者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嘱患者勿用力,可给予开塞路或甘油灌肠剂灌肠。
2.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均有焦虑情绪,并且发病3 d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7 d内[2],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均在发病几天内,故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急救护理论文(全文)
急性心肌梗急救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XX年4月~20XX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3~79岁,平均(56.2±2.3)岁。
发病的首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合并冷汗11例,其次为心力衰竭4例,休克2例,晕厥1例。
既往病史包括:高血脂2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胆石症3例。
1.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常见的护理方式1.2.1给氧护理:实施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量,减少疼痛与缺血。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减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有着关键作用。
因发病急、心前区疼痛感异常强烈,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甚至无望等心理疾病,疾病承受力低下。
因此,当患者疼痛加剧时,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在旁陪伴,增强患者攻克疾病的信心,消除负面心理,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各项护理。
1.2.3止痛护理:给予止痛类药物,并时刻监测患者的呼吸及血压变化状况,紧密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药效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1.2.4饮食护理:护理开始后的4~12h以内,给予流质饮食,缓解胃扩张,随后选用低胆固醇、低脂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理念。
发病后12h内卧床休养,营造舒适宁静的护理氛围。
2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经急诊急救护理后病情得到有效地缓解,在随后的治疗中配合得力,最终治愈出院,1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治愈成功率为94.4%。
3讨论本研究显示,17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并最终治愈,但1例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表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仍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应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合理的急诊护理策略。
3.1加强心电监护:做好急诊急救的前期护理准备,确保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供应及时,接诊之后应就地抢救,使患者去痛冷静。
全部患者初入院即行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及血压等指标数据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特别关注急救24h以内有无心律失常,以幸免致死率,查看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心理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24小时内在急诊中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对急诊科就诊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
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高,顺利度过危险期。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的护理非常关键,科学及时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人无明显疼痛)并常发生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
急性期表现为心前区持续疼痛不缓解,大汗、全身乏力、烦躁不安。
患者常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影响疾病的转归。
因此,发病24小时内心理护理很关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54.5岁;其中首发症状心前区疼痛30例,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1例,腰背痛7例,无明显疼痛2例。
1.2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系统的心理护理,观察效果并进行评价。
2心理分析2.1心理状态的变化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患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初期因心前区剧烈疼痛产生焦虑,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便会出现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这是由于疾病突然发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又因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伴有濒死感等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
2.2环境的变化患者进入医院这一陌生的环境,对医生及护士的各项检查及治疗措施不够了解,产生忧虑和不安。
有些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明显,认为自己的疾病可能无法救治,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了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反应迟钝,甚至消极,绝望的情绪,同时对医院环境产生厌恶及抵触心理。
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论文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内科接诊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都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后痊愈71例(86.6%),死亡11例(13.4%)。
结论: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6-02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突出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的状态。
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及左臂,休息或服药后不能缓解,患者常有濒死感,心电图检查表现异常,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1]。
急性心肌梗塞若不能及时抢救和护理常会导致患者死亡。
我院对82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共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3.2岁。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病程为1.5~18h,平均6.4h。
诱因为过度劳累者53例,情绪激动引发者21例,用力排便6例,原因不明2例。
心电图示梗死部位为前壁心肌梗死4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18例,后壁心肌梗死12例,无q波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措施: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经鼻导管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吗啡止痛治疗,辅酶a等营养心肌,对症给予抗心律失常、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措施。
2 结果本组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后痊愈71例(86.6%),死亡11例(1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因为本病为突发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患者又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濒死感油然而生,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我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1995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治心肌梗死患者98例,年龄28岁~72岁,男性82例,女性16例,其中5例是外伤、手术后3d~10d的患者。
2结果经过积极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及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除了8例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都治愈出院。
3心理分析由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症状的轻重以及经济状况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患者往往有以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3.1恐惧紧张心理由于患者表现胸闷、胸痛,有的还有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又与亲人分离进入陌生的监护室,还包括众多的仪器,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感。
首先向他们解释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的道理,并采取放松治疗方法调整其紧张恐惧心理。
3.2渴望信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渴望得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如何,是否能治好自己的病。
3.3沮丧苦闷心理有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好,其中有3例患者是外伤、手术后发病的,出现沮丧苦闷问题。
3.4盲目乐观心理有的患者胸闷、胸痛病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过早下床活动。
4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要求护士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4.1抢救医务人员要镇定自如忙而不乱积极对患者进行抢救。
操作时应轻、快、准,对患者要态度和蔼,使患者信任我们。
护理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护理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
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观察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症状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i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临感。
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出休克或畸形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或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
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M]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引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至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达到39℃,持续约一周。
[M]3、胃肠道症状鞥动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的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现呃逆。
[M]4、合并症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淬死。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
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
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可降至正常。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96206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死)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会引起的,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并常有休克、心衰与心律失常伴发,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因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骨后疼痛。
此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塞呈显著上升趋势,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梗死范围的扩大,在发病早期实施及时准确的抢救措施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本研究选择本院20xx年3月~20xx年9月收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xx年3月至20xx年9月收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0~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
其中 67岁以上者10例,行溶栓治疗40例,经溶栓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30例,好转出院18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5例。
1.2临床观察1.2.1严重心绞痛,患者出现严重心绞痛发生在心肌梗塞前,且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多、持续时间较长、疼痛感加强。
在患者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作。
1.2.2胸闷气短患者出现朐闷气短,此症状可与心绞痛同时产生,也可在活动时出现。
1.2.3其它症状患者出现精神萎靡、疲劳无力、头晕恶心、心烦气躁等症状,部分患者产生心功能不全,例如夜间出现呼吸困难等。
1.2.4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时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通常发生在疾病期,发病率非常高,不少患者在毫无先兆症状情况下就突然死亡。
1.2.5并发心力衰竭观察,任何一种心脏病严重蔓延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力衰竭非常多见,约占20%~40%,主要衰竭部位在左心。
1.3临床护理1.3.1 胸痛的护理,胸痛是本病最早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本文60例患者中有40例,占67%,因胸痛前来就诊。
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而且疼痛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1一般资料患者33例。
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2岁。
接诊时,除3例意识障碍外,其余均神志清楚,自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急救地点为患者家中、宾馆、饭店、办公室及娱乐场所。
2急救体会2.1AMI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2AMI患者的现场急救2.2.1接诊后的医嘱嘱咐AMI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AMI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2.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2.3.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3.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2.3.2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3M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3安全转运对AMI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据文献报道,AMI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毕业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毕业论文引言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其病变机制是冠心病斑块破裂或破裂后血栓形成,引起冠脉封闭而导致心肌无氧代谢,造成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和死亡,从而引发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心肌梗死的护理日益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心电图和血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不适、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其特征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增深等。
另外,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等也可用于协助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发生时间在6小时以内;(2)冠脉造影无法在1-2小时内完成;(3)具备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如出血性疾病、手术史、颅内出血等。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等数据。
2、安静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在治疗期间应保持环境的安静和室温适宜。
3、改善心绞痛,减轻疼痛是患者的重要需求,可采取口服或静脉输注硝酸甘油等药物,同时注意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导致心肌灌注不足。
4、支持疗法,包括输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确保患者身体稳定。
5、视临床情况给予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和再次梗死的发生。
6、化痰、祛痰,防止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7、合理饮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营养补充和限制。
8、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心理,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9、出现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时,对症处理。
三、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溶栓治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出血,严重的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摘要: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对6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护理,从中体会到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以护患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诱发因素;通过加强巡视,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为治疗、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3-021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冠心病占相当比例。
冠心病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早诊治、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共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例。
现就临床护理和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56岁。
主要症状:胸骨后疼痛、胸闷、气促,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好转5例,死亡1例。
2 护理诊治
2.1 潜在并发症: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竭、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等有关;
2.2 舒适的改变——胸疼: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3 焦虑,恐惧: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及对疾病的预后担忧有关;
2.4 潜在的药物副作用:如利多卡因、肝素的副作用;
2.5 活动无耐力:由于心肌受损使心功能减退引起;
2.6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保健知识等;
2.7 家庭应对能力无效由于家庭主要成员缺乏疾病防治知识,家庭主要成员与患者关系不协调等。
3 护理措施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肌梗死病人心脏损失了一部分有收缩力的心肌而收缩力减弱,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肌代偿性扩张加重心脏负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一次,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持续中流量给氧(3-4%l/min),观察病人面色的改变,询问疼痛是否减轻。
1例病人入院后,第六天2am出现胸闷、气促,立即采取坐位,持续给氧,半小时后症状缓解。
有2例出现低血压,血压分别为70/50mmhg 80/40mmhg,其中1例系天气炎热出汗多,对失水量估计不足而补液量过少所致,经补足血容量后血压回升至正常。
1例因心肌广泛坏死,心输出量急剧下降所引起,立即采取平卧位,以利于全身静脉血回流,同时以多巴胺40mg,阿拉明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第2天血压回升至正常。
1例病人在入院后第4天4am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护理体查:心率144次
/分,呼吸52次/分。
立即采取半卧位,解开衣领,防止衣服、被褥压迫胸部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高流量吸氧(5l/min),并立即报告医生,静注西地兰0.4mg,病人症状很快缓解。
3.2 心理护理:及时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使病人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有1例女性病人,家住农村,生有三个儿子,平时婆媳关系一般,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因担忧以后生活无人照顾而想放弃治疗。
当护士了解这一情况后找到其儿子儿媳,让他们知道病人疾病发展的可能结果及病人目前的心理状态,希望他们能关心、体贴病人。
通过沟通,病人儿媳坚持每天轮流到医院来探视,三个儿子也凑齐了全部住院费用。
他们的行动让病人感受到期亲人的关怀,消除了后顾忧愁。
有3例病人因缺乏相关知识,对疾病的预后产生焦虑情绪,治疗信心不足。
护士主动与病人家属交谈,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开导,通过交流取得合作后,系统地向病人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治疗原则、护理措施及目前的治疗效果,增强了病人治疗信心,并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3 安全用药: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用药后的副作用。
静脉滴注利多卡因以防室颤,观察有无心动过缓、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表现;皮下注射肝素防止血栓再形成,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淤斑,有无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等表现;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观察有无面红、头痛、心动过速等表现;加强巡视,经观察无药物副作用发生;静脉滴注多巴胺时外渗,穿刺部位皮肤出现2*3cm的苍白面,立即以酚妥拉明5mg稀释到5ml,在常规消毒
下作局部封闭,5分钟后苍白面转红润,无局部组织坏死发生。
3.4 生活护理: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护士不厌其烦地协助病人进食、洗脸、翻身、使用便器。
进食少量多餐,饮为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和产气少的食物。
保证必需热量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有1例病人入院后第5天出现便秘,给予口服大黄苏打片软便,以开塞露润滑,嘱大便时不宜屏气、用力,经处理后大便正常。
有1例病人在入院后第1天因不习惯床上小便,强行要求下床小便,便后出现胸闷、气促。
当该病人第2次有便意时,护士用温水给病人冲洗会阴,让病人听流水声,使病人在床上小便。
经过2次诱导护理后病人习惯了在床上大、小便。
病人入院后第8天开始在床上作肢体被动运动;第14天开始协助病人在床旁活动,活动后无胸痛、胸闷及面色改变。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时复诊,不要自行停药或漏药。
指导家属随时注意病人的脉搏情况,特别是在服药过程中。
注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介绍正确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控制体重。
指导家属关于病人疾病突然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关心、体贴病人,避免不良刺激,不要以家庭繁锁事物影响病人的心情,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现来适或其他问题即刻到医院就诊。
5 体会
5.1 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制定治疗措施提供客观
依据,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机会。
5.2 入院后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梗死范围扩大。
5.3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渡过危险期。
5.4 加强饮食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诱发因素。
5.5 满足病人家属的需求能够减轻家庭压力,使家庭人员为病人提供更多的支持,进而有利于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