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剖析

合集下载

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在逻辑学中,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一个命题公式中的变量可以被任意组合而不改变其实质,即变量可以自由组合。

例如,命题公式(p ∨q) ∧(q ∨r)中,变量q可以自由组合,所以可以将它改写为(p ∨r) ∧(r ∨s)。

分离定律:在集合论中,分离定律是指一个集合中所有满足某个条件的元素可以组成一个子集。

例如,假设集合A={1,2,3,4,5},我们可以通过分离定律将其中所有偶数组成一个新的集合B={2,4}。

这个定律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公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学领域。

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是逻辑分析中常用的两个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Commutative Law of Logic)是指在逻辑运算中,两个命题进行逻辑运算的结果不受它们在运算中的位置影响。

例如,对于两个命题P和Q,其合取运算(逻辑与,表示为 P ∧ Q)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即 P ∧ Q = Q ∧ P。

同样地,析取运算(逻辑或,表示为 P ∨ Q)也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即 P ∨ Q = Q ∨ P。

分离定律(Distributive Law of Logic)是指在逻辑运算中,一个逻辑运算可以分解为两个不同的逻辑运算的组合。

例如,对于三个命题P、Q和R,合取运算与析取运算之间满足分离定律,即 P ∧ (Q ∨ R) = (P ∧ Q) ∨ (P ∧ R)。

同样地,析取运算与合取运算之间也满足分离定律,即 P ∨ (Q ∧ R) = (P ∨Q) ∧ (P ∨ R)。

这两个定律在逻辑推理、代数运算和集合运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对于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命题和命题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在数学领域,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代数运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在进行加法或乘法运算时,可以改变元素的顺序而不改变结果。

而分配法则则是指,乘法可以分配到加法上,即$a*(b+c)=a*b+a*c$。

从代数的角度来看,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法则是非常基础的运算规则,它们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运算过程,高效地解决问题。

但是,这两个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例子,体现了自由组合和分配的原则。

让我们以自由组合定律为切入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自由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自由组合食材,做出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我们可以自由组合文字,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我们可以自由组合颜色,设计出各种不同风格的服装。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灵活地组合元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分配法则在生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将时间、精力和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任务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合理分配家务和照顾家人的时间,使家庭生活和谐顺畅。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需要将资源和支持分配到不同的群体和项目上,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分配法则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使各方面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有序和高效。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配法则不仅仅是数学中的概念,更是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灵活地运用自由组合和分配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提升生活质量。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组合和分配的能力,创造出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自由组合定律计算

自由组合定律计算
资产定价
在资产定价模型中,自由组合定律用于评估资产 的内在价值,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Part
04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例解析
两项遗传特征的组合
01
假设某生物体的遗传特征由两 对等位基因决定,这两对等位 基因独立遗传,不受其他基因 的影响。
02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该生物体 可能表现出的特征型组合有四 种:显性显性、显性隐性、隐 性显性、隐性隐性。
Part
02
自由组合定律的数学基础
概率的基本性质
概率的取值范围
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到1, 其中0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 1表示事件一定发生。
概率的加法原则
如果两个事件互斥,那么这两 个事件的概率之和等于这两个 事件中任意一个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乘法原则
如果两个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这两个事件的概率的乘积等于 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03
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概率遵循 孟德尔遗传规律,即显性基因的 遗传概率为3/4,隐性基因的遗 传概率为1/4。
三项彩票中奖概率计算
01
假设某彩票游戏包含三个独立的奖项,每个奖项的中奖概率 分别为1/100、1/50和1/25。
02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三个奖项同时中奖的概率是各自中奖概 率的乘积,即(1/100) * (1/50) * (1/25)。
互斥事件
两个事件A和B是互斥的,如果A∩B=∅。
Part
03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场景
遗传学中的基因组合
理解基因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 原理,用于解释不同基因如何组 合在一起,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 型。
预测遗传性状
通过自由组合定律,科学家可以 预测不同基因组合产生的遗传性 状,有助于理解生物体的遗传特 征和变异。

简述自由组合定律的要点

简述自由组合定律的要点

简述自由组合定律的要点
自由组合定律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用于计算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简而言之,自由组合定律表明,对于两个或多个互不相容的事件,它们共同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

以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要点:
1.独立事件: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独立事件,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受其他事件的影响。

2.互不相容事件:定律要求考虑的事件是互不相容的,即它们不能同时发生。

3.概率乘积:如果A 和B 是两个互不相容事件,则它们共同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各自发生的概率的乘积。

4.适用于条件概率:自由组合定律同样适用于条件概率,即在给定某些条件下的事件发生概率。

5.不适用于相容事件:如果事件是相容的,即它们可以同时发生,那么自由组合定律不再成立。

自由组合定律在概率计算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多个独立事件时,通过乘积计算可以更方便地得到它们共同发生的概率。

第15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15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A.1/16 C.5/16
B.2/16 D.6/16
解析:由“花长为24 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 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花长为24 mm的个体为杂合子, 再结合“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每个隐性基因控 制花长为 2”且旱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 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 叠加性”可推知花长为24 mm的亲本中含4个显性基因 和2个隐性基因,假设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CC ,则其 互交后代含4个显性基因和两个隐性基因的基因型 有∶AAbbCC, aaBBCC, AaBbCC,这三种基因型在后 代中所占的比例为:1/4×1/4×1+1/4×1/4×1+ 1/2×1/2×1=6/16。 答案:D
4.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 为显性,有刺刚毛 (D) 对无刺刚毛 (d) 为显性,控制这 3 对 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 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
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具体比例确定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原因。
(4)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
断子代相应表现型的比例。
角度一
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
1.(2015· 上海卷)旱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
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
等且具叠加性。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 mm,
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 mm。花长为24 mm的同 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 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 有_______。 (4) 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 D 基因发生分离 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

《自由组合定律》课件

《自由组合定律》课件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系统拆分为独立的组件, 定义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并通过预处理组合 结果来实现自由组合定律的优势。
参考文献
• John Doe et al.《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与实践》. • Jane Smith.《深入理解自由组合定律》. • Tom Johnson.《自由组合定律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2 可维护性
每个组件都独立存在, 维护和更新系统变得更 加容易。
3 可扩展性
新的功能可以通过组合 已有的组件来实现,无 需从头开始开发。
结论
自由组合定律在软件工程中的 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是软件工程中一项重要的设计原 则,它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节 省开发时间和成本。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现
1
定义组合方式
2
其次,确定不同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
以及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3
设计组件
首先,需要设计出可复用的组件,每 个组件都应该具备独立的功能。
预处理组合结果
最后,对组合结果进行预处理,确保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自由组合定律的优势
1 灵活性
通过自由组合不同的组 件,系统可以根据需求 进行灵活的定制。
组件的组合产生的结果
组合不同的组件可以产生无限可能的结果。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案例1:电子商务网站前端界面
通过自由组合定律,设计师可以灵活地组合各种 界面组件,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网站前端界面。
案例2:汽车配置工具
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 组合各种汽车配置选项,定制出符合自己需求的 汽车。
《自由组合定律》PPT课 件
自由组合定律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原则,它能够提高软件工程的灵活性和可维 护性。本课件将介绍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应用和优势,以及如何在实践中 实现。

判断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依据

判断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依据

判断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依据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自由组合定律,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词,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想象一下你在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随心所欲地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里,这就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体现。

说白了,自由组合就是允许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把不同的元素搭配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组合。

但是,什么样的组合才算是符合这个定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问题。

2. 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1. 定义自由组合定律,听起来像是哲学家在深夜喝酒时说的,但其实它很简单。

它强调的是:在某个集合里,各个元素之间的组合不受限制,随便搭配都可以。

就像做菜,你可以把西红柿和鸡蛋炒在一起,也可以把西红柿切片,放在面包上,完全看个人的喜好。

只要组合出来的结果符合实际需求,基本上就能说符合这个定律。

2.2. 重要性这条定律的重要性可大了。

想想如果没有自由组合定律,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会少得可怜,就像只有一口饭,吃也吃不饱,光想着怎么凑合过日子。

比如,在穿衣服的时候,如果每种衣服都只能单独穿,那可真是麻烦了。

你想想,要是牛仔裤只能和红色上衣搭配,那我们平时的衣橱得有多少条红色上衣呀!所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组合方式,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活得潇潇洒洒。

3. 判断依据3.1. 组合的灵活性首先,我们要看组合的灵活性。

就像一块拼图,拼在一起的每一块都可以换来换去,只要能拼成那幅画就行。

举个例子,你把几种口味的冰淇淋放在一起,搭配出来的味道不见得每次都是绝妙的,但只要你喜欢,那就是好组合。

这就是自由组合定律的一个表现:不拘一格,随意组合。

3.2. 结果的有效性其次,我们还要考虑组合结果的有效性。

这里的有效性就像是一种“可用性”,你组合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有用,是不是能达成你想要的效果。

比如说,把牛肉和西兰花放在一起炒,味道棒极了,但如果你把冰淇淋和酸奶混合在一起,结果可能就很奇怪了。

所以,判断自由组合是否成立,得看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好用。

2019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教育.doc

2019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教育.doc

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一)1.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例外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例外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 实质(1)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 适用条件(1) 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 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 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 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 应用(1) 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

(2) 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沦依据。

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二)1、F2共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其中双显(黄圆):一显一隐(黄皱):一隐一显(绿圆):双隐(绿皱)=9: 3:3:1。

F2 中纯合子4 种,即YYRR YYr、yyRR yyrr,各占总数的只有一对基因杂合的杂合子4种,即YyRR Yyrr、YYRr VyRr,各占总数的两对基因都杂合的杂合子1种,即YyRr,占总数的。

2、F2中双亲类型(Y_R_十yyrr)占。

重组类型占。

3、减数分裂时发生自由组合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而不是所有的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 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 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

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 Aa, Bb×bb。

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的知识点多,容易混淆,虽然高考越来越以能力立意为主,但知识永远是基础。

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总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注意掌握以下两点:(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剖析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剖析

自由组合定律中9: 3: 3: 1的变式剖析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隋焕龙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产生F1, F i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通常情况下子代产生比例为9: 3: 3: 1的四种表现型,而在自然界中实在是无奇不有,出现了一系列有违常规的表现型及比值,但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而近几年各地高考遗传模块也重点瞄准了这些地方出题,且分值较高难度较大,所以该点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

这些有违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导致的,另一方面是一些基因致死导致的。

1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会出现基因多效效应,表现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多数性状是许多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多基因控制的,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互补基因导致出现新的性状。

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新的性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基因即为互补基因。

1.1.1鸡冠形状的遗传,子二代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大体接近9: 3: 3: 1遗传学家在研究鸡冠的形状遗传时发现,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1的鸡冠是胡桃冠,不同于任何一个亲体,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 F2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他们之间大体上接近9: 3: 3: 1 ,出现了两种新性状分别是胡桃冠和单冠。

原因解析: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 R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 P,且都是显性。

控制玫瑰冠的基因型是RRPP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型是rrPP,前者产生的配子是RP,后者产生的配子是rP,这两种配子结合,得到的 F1是RrPp,由于P与R的互补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 RP、RP、rP、rp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出现四种表型及比例:9胡桃冠(R _P_): 3豌豆冠(rrP _): 3玫瑰冠(R-PP): 1单冠(rrpp), P与r的互补作用出现了单冠。

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数学中,任何一组元素的排列顺序都是不同的,
因此它们的组合数目也是不同的。

这个定律在概率论、统计学和组合
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来计算从一个集合中选择若干个元素
的不同方式。

假设有一个集合S={a,b,c,d,e},我们要从中选择3个元
素进行组合,那么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些元素可以按照任何顺序进
行排列。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计算所有可能的排列数目,
并将它们除以重复次数(即每个元素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得
到最终的组合数目。

具体地说,在上述例子中,我们需要计算5个元素中选择3个元素进
行排列的不同方式。

这可以通过使用公式C(n,r)=n!/(r!(n-r)!)来计算得出。

其中n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总数,r表示要选择的元素数量。

因此,在该例子中,C(5,3)=5!/(3!(5-3)!)=10。

除了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使用外,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也经
常使用自由组合定律。

例如,在密码学领域中,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
来计算密码中可能的组合数目,从而评估密码的强度。

在数据库查询
优化中,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来计算不同查询条件下可能返回的结果
数量,从而帮助优化查询性能。

总之,自由组合定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元素排列和组合的不同方式,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解决概率和统计问题。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剖析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剖析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剖析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隋焕龙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产生F 1,F 1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通常情况下子代产生比例为9:3:3:1的四种表现型,而在自然界中实在是无奇不有,出现了一系列有违常规的表现型及比值,但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而近几年各地高考遗传模块也重点瞄准了这些地方出题,且分值较高难度较大,所以该点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

这些有违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导致的,另一方面是一些基因致死导致的。

1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会出现基因多效效应,表现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多数性状是许多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多基因控制的,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互补基因导致出现新的性状。

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新的性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基因即为互补基因。

1.1.1鸡冠形状的遗传,子二代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大体接近9:3:3:1 遗传学家在研究鸡冠的形状遗传时发现,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 1的鸡冠是胡桃冠,不同于任何一个亲体,F 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 2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他们之间大体上接近9:3:3:1,出现了两种新性状分别是胡桃冠和单冠。

原因解析: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R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P ,且都是显性。

控制玫瑰冠的基因型是RRpp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型是rrPP ,前者产生的配子是Rp ,后者产生的配子是rP ,这两种配子结合,得到的F 1是RrPp ,由于P 与R 的互补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RP 、Rp 、rP 、rp 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出现四种表型及比例:9胡桃冠(R P ):3豌豆冠(rrP ):3玫瑰冠(R pp ):1单冠(rrpp ),p 与r 的互补作用出现了单冠。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也就是说,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扩展资料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

图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这一结果表明,它是由两对基因分别由基因的分离定律独自分离的比例3:1产生的。

在真核生物中,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合乎拆分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掌控,圆和揉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掌控。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就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构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拆分,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1)基因重组并使后代发生了代莱基因型而产生变异,就是生物变异的一个关键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须要的具备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5、基因的拆分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拆分规律就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就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拆分规律就是在减至i对立后期同源染色体拆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就是在减至i对立后期同源染色体拆分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高中物理⑤实质:基因的拆分规律就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拆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就是在等位基因拆分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整体表现为自由组合。

微专题 自由组合定律特例分析(带答案整理辅导用)

微专题 自由组合定律特例分析(带答案整理辅导用)

微专题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特例分析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拓展1. 9∶3∶3∶1的拓展变式(1)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成因9∶3∶3∶1是独立遗传的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出现的表现型比例,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15∶1、9∶7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

当后代的比例为9∶3∶3∶1或其变式时,则亲本必为双显性性状,且亲本必为双杂合子,这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利用“合并同类项”妙解特殊分离比①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先写出正常的分离比9∶3∶3∶1,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若分离比为9∶7, 则为9∶(3+3+1),即7是后三项合并的结果;若分离比为9∶6∶1,则为9∶(3+3)∶1,即6是中间两项合并的结果;若分离比为15∶1, 则为(9+3+3)∶1,即15是前三项合并的结果。

典例1、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

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基因型分别为BBoo、bbOOB.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Oo,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C.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6D.让F1花纹蛇与杂合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山现白蛇的概率1/8典例2:(2016四川高考)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体和Ⅱ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填“会”或“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

自由组合定律假说

自由组合定律假说

自由组合定律假说
摘要:
,并按照写一篇文章。

解答
一、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定义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过程
1.杂交实验
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
3.等位基因分离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
1.不连锁基因
2.完全连锁、部分连锁与假连锁基因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
1.解释遗传现象
2.对遗传研究的贡献
正文:
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

该定律描述了在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子一代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
为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过程包括杂交实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以及等位基因分离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杂交,得到F1代都是黄色圆粒(即aabb),再将F1自交得到F2代。

自由组合规律的判断.

自由组合规律的判断.

自由组合规律的判断:一、根据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或F1测交,看后代是否出现1:1:1:1。

若出现,则符合。

若不出现,则不符合。

例1:(浙江卷,30)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使螟虫死亡。

研究人员将表达这种毒蛋白的抗螟基因转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组中,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抗螟水稻。

请回答: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的结果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

亲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种。

答案:非同源(两对)抗螟非糯性 4解析:表中F1一株植株自交得F2四种表现型比例约为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推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由表推知F1的表现型应是双显性性状,即抗螟非糯性。

亲本的抗螟非糯性水稻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四种。

例2、(山东卷,27)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黑体残翅雌果蝇与灰体长翅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体长翅。

用F1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只出现灰体长翅200只,黑体残翅198只。

如果用横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A、a和B、b表示体色和翅型的基因,用(·)表示基因位置,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可分别图示为和。

F1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图示为。

答案:解析:根据题意,F1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表现型及比例不符合1:1:1:1,所以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应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例3:(福建卷,27)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 控制)。

蟠桃果形与圆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

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剖析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隋焕龙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产生F 1,F 1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通常情况下子代产生比例为9:3:3:1的四种表现型,而在自然界中实在是无奇不有,出现了一系列有违常规的表现型及比值,但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而近几年各地高考遗传模块也重点瞄准了这些地方出题,且分值较高难度较大,所以该点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

这些有违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导致的,另一方面是一些基因致死导致的。

1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会出现基因多效效应,表现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多数性状是许多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多基因控制的,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互补基因导致出现新的性状。

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新的性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基因即为互补基因。

1.1.1鸡冠形状的遗传,子二代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大体接近9:3:3:1 遗传学家在研究鸡冠的形状遗传时发现,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 1的鸡冠是胡桃冠,不同于任何一个亲体,F 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 2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他们之间大体上接近9:3:3:1,出现了两种新性状分别是胡桃冠和单冠。

原因解析: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R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P ,且都是显性。

控制玫瑰冠的基因型是RRpp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型是rrPP ,前者产生的配子是Rp ,后者产生的配子是rP ,这两种配子结合,得到的F 1是RrPp ,由于P 与R 的互补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RP 、Rp 、rP 、rp 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出现四种表型及比例:9胡桃冠(R P ):3豌豆冠(rrP ):3玫瑰冠(R pp ):1单冠(rrpp ),p 与r 的互补作用出现了单冠。

遗传图解如下:1.1.2香豌豆的花色遗传,子二代分离比为9:7=9:(3+3+1),即单显性和双隐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双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香豌豆有两种白花品种A 和B 和普通红花品种,品种A 与红花品种杂交,子一代全是红花,子二代红花比白花3:1,品种B 与红花品种杂交,子一代全是红花,子二代红花比白花也是3::1,A 与B 杂交子一代全是红花,子二代红花比白花是9:7。

原因解析:从第三组杂交组合可以看出,香豌豆花色遗传是有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9:7可以看做9:(3+3+1),因此9所代表的红花是双显性基因控制的,假定这两个显性基因分别是C 和R ,则红花的基因型为C R ,白花的基因型有(C rr 、ccR 、ccrr ) ,则杂交组合三中红花基因型为CcRr ,则白化品种A 和B 应该为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的纯合体,假定A 为CCrr ,则B 为ccRR 。

由此可以得出红花的出现是由于显性基因C 和R 互补的作用导致的。

杂交组合三遗传图解如下:1.2基因的上位效应导致子二代表现型出现特殊的比例,即两对等位基因中一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1.2.1家兔的毛色遗传,子二代分离比为9:3:4=9:3:(3+1),即双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中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其余的表现为第三种性状。

家兔中,灰兔与白兔交配,子一代全是灰兔,子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为9灰兔:3黑兔:4白兔。

原因解析:上述表现实质是隐性上位效应所致,即一对等位基因的隐性纯合子(例如bb 控制白色)不出现时,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达为:(AA 、Aa )表现为性状1P 玫瑰冠(RRpp ) × 豌豆冠(rrPP ) F 1 胡桃冠(RrPp ) F 2 9胡桃冠(R P ):3豌豆冠(rrP ):3玫瑰冠(R pp ):1单冠(rrpp ) P 白花品种A (CCrr ) × 白化品种B (rrCC ) F 1 红花(CcRr ) F 2 9红花(CcRr ):3白花(C rr ):3白花(ccR ):1白花(ccrr )灰色,aa 表现为性状2黑色,当隐性纯合子(bb 控制白色)出现时,直接遮盖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达:(AA 、Aa 、aa )均表现为性状3白色。

其遗传图解如下:1.2.2燕麦颖色遗传,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2:3:1=(9+3):3:1,即双显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另外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种性状,双隐性表现为第三种性状。

燕麦的黑颖品系和黄颖品系杂交,子一代全是黑颖,子二代表现为12黑颖:3黄颖:1白颖。

原因解析:上述表现实质是显性上位效应所致,即一对等位基因的显性基因(B 控制黑颖)不出现时,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达为:(AA 、Aa )表现为性状1黄颖,aa 表现为性状2白颖,当显性基因(B 控制黑颖)出现时,直接遮盖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达:(AA 、Aa 、aa )均表现为性状3黑颖。

其遗传图解如下: 1.3家蚕的茧色遗传,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9+3+1):3,即双显性和双隐性及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结白茧的家蚕与结黄茧的家蚕杂交,子一代全结白茧,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得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结白茧:3结黄茧。

原因解析:上述现象是显性抑制效应所致,即两对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等位基因(B 、b )不控制性状,其显性基因(B )能完全抑制另一对基因(A 控制黄色、a 控制白色)的表型效应,其隐性基因(b )没有抑制效应。

遗传图解如下:1.4二倍体结球甘蓝的叶色遗传,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5:1=(9+3+3):1,即双显性和两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双隐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 )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紫色叶与绿色叶杂交,得子一代全为紫色叶,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紫色叶:绿色叶为451:30,即15:1。

原因解析:上述现象是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A 和B )等效重叠,但效用不可叠加所致,即只要有显性基因(A B 、aaB 、A bb )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全隐性(aabb )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遗传图解如下:1.5南瓜的形状遗传,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6:1=9:(3+3):1,即双显性表现为性状1,两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2,双隐性表现为性状3。

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 、a 和B 、b ),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即9:6:1。

原因解析:该现象是由于基因的累加作用所致,即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 ),非等位基因中的每一个都只有部分的控制效应,这样的基因称为累加基因,由他们所决定性状的现象成为累加作用(非等位基因种类数的累加)。

所以(A B )表现为性状1,(aaB )和(A bb )表现为性状2,(aabb )表现为性状3。

遗传图解如下:1.6小麦的粒色遗传,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4:6:4:1小麦的粒色遗传受不连锁的两对等位基因R 1和r 1、R 2和r 2控制。

R 1和R 2决定红色,r 1和r 2决定白色,R 对r 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 的数量的增加而颜色逐渐加深。

将红粒(R 1 R 1 R 2 R 2)与白粒(r 1 r 1 r 2 r 2)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的表现型为什么有5种原因解析:该现象是数量性状遗传,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麦粒的颜色、人的皮肤等。

同一数量性状由若干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各个基因对于性状的效应都很微小,而且大致相等;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微效基因的作用一般是累加性的;控制数量性状的等位基因间一般没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也就是说子二代麦粒颜色由深到浅的顺序依次为:R 1 R 1 R 2 R 2>R 1 r 1 R 2 R 2= R 1 R 1 R 2 P 灰兔(AABB ) × 白兔(aabb )F 1 灰兔(AaBb ) F 2 9灰兔(A B ):3黑兔(aaB ):3白兔(A bb ):1白兔(aabb )P 黑颖(AABB ) × 白颖(aabb )F 1 黑颖(AaBb ) F 2 9黑颖(A B ):3黑颖(aaB ):3黄颖(A bb ):1白颖(aabb )P 白茧(aaBB ) × 黄茧(AAbb ) F 1 白茧(AaBb )F 2 9白茧(A B ):3白茧(aaB ):3黄茧(A bb ):1白茧(aabb ) P 紫色叶(AABB ) × 绿色叶(aabb ) F 1 紫色叶(AaBb ) F 2 9紫色(A B ):3紫色(aaB ):3紫色(A bb ):1绿色(aabb )P 圆形(Aabb ) × 圆形(aaBB )F 1 扁盘形(AaBb ) F 2 9扁盘形(A B ):3圆形(aaB ):3圆形(A bb ):1长圆形r2>R1 R1 r2 r2= R1 r1 R2 r2= r1 r1 R2 R2> R1 r1 r2 r2= r1 r1 R2 r2>r1 r1 r2 r2,其比例为1:4:6:4:1。

2 两对等为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而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出现显性纯合致死或两对等位基因各出现一个显性纯合致死2.1两对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出现显性纯合致死,导致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已知番茄植株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红果(H)对黄果(h)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有茸毛番茄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着的避蚜效果,且能减轻黄瓜花叶病毒的感染,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不能存活。

若将有茸毛红果番茄和有茸毛黄果番茄进行异花传粉,子一代只出现了两种表现型有绒毛红果和有绒毛黄果,子一代中有绒毛红果自交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多少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有绒毛(DD)致死,根据“毛红果番茄和有茸毛黄果番茄进行异花传粉,子一代只出现了两种表现型有绒毛红果和有绒毛黄果”可推出其亲本的基因型为:有绒毛红果(DdHH)、有绒毛黄果(Ddhh),则子一代有绒毛红果基因型为(DdHh),根据基因分离定律Dd自交性状分离比为Dd:dd=2:1,Hh自交分离比为H :hh=3:1,则子二代性状分离为(2Dd :1dd)(3H :1hh)=6(Dd H ):2(Dd hh):3(dd H ):1(dd 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