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3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3种群和群落课件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3种群和群落课件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 高。( ×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接近 1 1,则出生率越高。( √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 )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 纳量。( × )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
则 与 上 述 实 验 结 果 相 比 , 该 种 菌 的 环 境 容 纳 量 (K 值)_____减__小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 值_____不__变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
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捕__食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种__群__中__各__年__龄__期__的__个__体__在__种__群__中__所__占__的__比__例______。
3.(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 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 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 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逐渐减弱

2020年高考真题分类解析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2020年高考真题分类解析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1.(2020·全国Ⅱ卷·T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

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过程。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逐渐淤积,最终形成三角洲,即陆地,由此推测,最先出现的是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的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然后是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的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最后是生长在陆地环境中的草甸植物群落。

2.(2020·山东等级考·T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

由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K/2时,即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图中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乙藻种群数量接近为0,此时限制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项错误;单独培养乙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则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大,D项正确。

3.(2020·山东等级考·T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12种群与群落训练检测含解析

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12种群与群落训练检测含解析

热点12 种群与群落1.(2018·四川成都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高考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答案 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尽量降低家鼠等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对家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B正确;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存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指优势种群的代替,可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不一定会彻底消失,D错误。

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答案 D解析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因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进行进化,C错误;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会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D正确。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3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重温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与种群有关的正误判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7)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与群落有关的正误判断(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8)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一、“独具个性”的生物种群1.(2016·全国甲,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计算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020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专题6.13种群、群落

2020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专题6.13种群、群落

B生.A态处系不统同在高陆度地的上山分坡布上的分主布要着因不素同是的水植,但物是类森群林,这中说植明物群的落分具层有现垂象直是结受构光照强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2.解读K值变动的示意图
-8-
整合提升 题型突破 题组训练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
A.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相似
B.该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C.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关闭
种不群同最的大种数群量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K值一般不同,A项错误;大草履虫在不同的环 D境.灭中鼠,其的K值有一效般办不法同是,既所杀以死,图老示鼠中,又K值采只取能措反施映降题低干K值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B
项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项正确;灭鼠的有
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其K值,D项正确。
关闭
A
解析 答案
专题六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14-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整合提升 题型突破 题组训练
3.(2015广东增城12月月考)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 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正确的 是( )
增长型。
关闭
D
解析 答案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整合训练(十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整合训练(十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整合训练(十三) 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19·湖南株洲高三统一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金丝猴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的方法B.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C.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D.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解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J”型增长曲线为指数增长,没有最大值,B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分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特点,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不同导致的,动物的分层取决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D正确。

答案:B2.[2019·赣州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B.y1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C.y2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D.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y1年后欧洲兔数量基本不变,袋鼠的数量下降,反映狐狸是袋鼠的捕食者,B错误;y2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C正确;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C3.[2019·吉安市高三模拟]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功能强C.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解析: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A错误;灌木植物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比草本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B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过程,在森林阶段群落中仍然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2020年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新人教版

2020年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新人教版

种群与群落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B.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C.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D.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小【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增长速率,根据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推测该种群呈“S”型增长,T3时刻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刻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据分析可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不为0,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A正确;T5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若增加饵料的投放,则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T3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因此,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正确;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使幼体逃脱,从而导致调查值偏小,D正确。

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 的值最大。

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能高于第二营养级。

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A正确;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考向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高频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及种间关系 中频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低频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命题热点突破一】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图示解读:(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 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

(4)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例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 D【变式探究】(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附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附解析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大串讲专题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大串讲专题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复习重难点突破讲解(新教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高考生物复习重难点突破讲解(新教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1专题13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吉林白山·统考模拟预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除了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外,还有粪堆计数法,其原理是动物种群数量与所发现粪堆的数量呈正相关,该方法特别适合因行踪隐蔽或者夜间活动等而不易观察的动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到动物活动密集的区域取样B .粪堆计数法可以准确计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C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考虑动物的日排便数D .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2.(2023·河南·二模)图1表示当一种动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K 值代表环境容纳量。

图2表示K-NK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N 值代表种群的数量。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2A .K 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B .K 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 .K-NK 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D .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3.(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蓝细菌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无机盐浓度下,会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的形成分为相互区别而又连续的4个过程,即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聚集。

下图表示2005~2014年太湖水华形成过程中蓝细菌休眠和复苏的时间进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太湖蓝细菌复苏期,气温越高,水华复苏的时间就越早B .在太湖蓝细菌休眠期,气温越低,蓝细菌休眼时间越早C .蓝细菌上浮聚集提高了湖泊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水华的形成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共同影响4.(2023·湖北·模拟预测)已知蚯蚓能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科学家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对番茄茎叶脱落酸(ABA )水平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3A .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番茄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 .高干旱胁迫下番茄植株ABA 含量增加,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C .低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来缓解干旱胁迫D .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能促进番茄植株合成ABA 来对抗干旱胁迫5.(2023·山东德州·统考二模)种间关联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通常是由群落生境的差异影响了物种的分布而引起的。

【高考二轮】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二轮】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A
5.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别比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别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由曲线可知,秋季种群数量最低,说明秋季最不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分析图形可知,当种群数量多时,性别比例低,性别比例高时,种群数量少,说明社鼠种群数量与性别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由纵坐标可知,性别比例=雌性数量/雄性数量,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性别比例等于1,说明雌性数量等于雄性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B
6.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C.图1、2、3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
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都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2、3中的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环境对种群某表现型的选择是未知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

【答案】B
7.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草鱼和青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8.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解析】许多土壤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玉米田中还有多种其他植物,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种间关系即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关系,也属于群落水平;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因此取土样时不能只取表层土。

【答案】C
13.回答下列问题。

(1)虫害的防治: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通过降低________,进而控制种群密度。

保护濒危物种时,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来增大种群的________。

(2)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裕、缺乏天敌,常表现出近似________型曲线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引入外来物种的天敌进行防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物种丰富度(种)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