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套路的四大问题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太极套路的四大问题
一、中正问题
何谓中正?广义地说,由不同原则。
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双方,融通协调,最后产生一个恰到好处的点。
这点能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这点是正确的,超过它或不及它都将损害原则,那是错误的。
简言之,能过无不及,正好达到这一点,这就是中正。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须中正安舒”,今人常把它理解成“身体须正直安舒”,把“立身”等同于“身体”,“中正”等同于“正直”。
正直标准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认为盘架子时身体一定要保持正直。
这种认识在太极拳界相当普遍,已根深蒂固到把它尊为“规矩、准则”的地步。
众所周知,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各式太极拳里,像海底针、栽捶、斜飞势等式,及杨澄甫、吴鉴泉、杨振铎弓箭步都不是身躯直竖与地面垂直、百会与会阴在一坚线上的。
“立身”不是人的某个姿式、动作、造型,而是一种行为,是指练太极拳时,如何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其内容极为丰富,笔墨难以详述。
举一例:如“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这对矛盾的协调、处理。
前者要通过挺膝。
顶腰、拔背、竖项等形方面的安排,配合以自下而上的虚领意气做成;后者要有足踏实地,身如根植大地的体验。
往上虚领顶劲一端,往下气沉丹田一端,这两端是个相反的操作过程。
初学者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既满足这一端,又同时满足另一端,就是全力做一端也困难。
必须一端一端来,可一时期专执往上一端,另一时期
专执往下一端,而后,执两端兼而有之,最终获得这两个相反过程的中正。
这才是“立身须中正安舒”的真意。
‘气宜鼓荡”与“神宜内敛”,“极柔软”与“极坚刚”,“内固精神”与“外示安逸”,“曲”与“直”等的协调处理,都是“立身须中正安舒”的内容。
《十三势歌诀》中有“尾闾正直”。
尾闾是人体中一个很小的部位,相对整个人体近于一个点。
由于小,它就像几何学中的“点”的概念一样不存有是直是弯、是偏是正、是长是短的讨论。
尾闾中正是要求练习者在操习时保持以尾间为中心的不大的范围有得力感、存在感,不是对形方面的要求。
太极拳中所讲的“中正”是指身体内部的顺达得力,非简单的形态之谓。
百会与会阴在一竖线上直竖着身躯,没错;前俯、后仰、倾斜,只要尾闾不失得力感,无不可以。
一个标准,即各部不失互争互抗味道,没有必要在形迹中过于局限呆板。
任何拳种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东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且对此要求较高,难度不小。
太极拳走中庸之道,最忌绝对,每动都留有余地,都着意相反过程的存在,在每一对矛盾的相反过程都下一番功夫,最终练出能同时满足矛盾双方要求的中正功夫。
中正这一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随功夫的变化而变动。
随着练功的深人,中正的质量日益提高。
二、呼吸问题
“快练是拳,慢练是功”,说得是凡快练的练的是拳,练习过程要突
出一招一式的技术含义。
凡慢练的如太极拳,练的是功,练习过程要突出对每动得力感的体认。
快慢相间的陈式、杨式和吴式的快架,个别动作快练是要突出动作的攻防意识,慢练匀缓连绵时要突出对得力感的体认。
凡做攻防想象时,动作由小到开大到发劲,是取呼,发劲前取吸。
凡匀缓连绵时,取自然呼吸。
慢练,匀缓连绵的走架,它不像快练,不是练拳练的是功,所以拳式中不存在某招如何去攻击,某一手法如何去化解。
要说有攻击和化解,那就是式式势势都在化解,也同时都在攻击,这是内家拳法的整体观和整体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去管迈左腿摆右臂是先呼还是先吸,人在不经意情况下的呼吸为自然呼吸,无意识呼吸,是“忘息”,人并不察知自己在如何呼吸,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呼吸。
人在猛然发力时的呼吸也是无意识呼吸,是一种有规律的无意识呼吸,是条件反射使然。
如,猛力抛掷物体,其发力的一刹那必定是用呼,不会用吸。
又如,冲拳的瞬间发力也必定用呼。
发力之瞬间用呼不用吸,那是人人都会,无需专教,从生活经验自然而就。
若就此而专论专讲,反而要把它弄复杂了,无事生出事来。
练陈式太极拳时要施爆发劲,在爆发瞬间用呼,很自然,如改用吸,非但爆发不出来,还十分难受,除了爆发时用呼,其余均取自然呼吸。
在陈式以后的诸式太极拳都是匀缓连绵,不似陈式快慢相间,更无陈式的柔运劲,刚落点。
因匀缓连绵,无始无端不施爆发劲,近于人平日生活常态,故已无动作配合呼吸的必要了。
有些人对动作配合呼吸深信不疑,乐此不疲,经多年练习,习惯成自然,确实有了他自己的乐趣,这些人就成了呼吸配合动作的倡导者。
实际情形是,在姿势由小向大、向外伸展变化时,尽管不在意呼吸,仍是呼多于吸,用呼舒服。
如果配合呼,确有劲整力实的感受。
问题在于:
1、呼时有劲整力实的感受,那么吸时肯定不能保持这种感受。
对于那些断断续续的他种运动,可以有反差较大甚至极大的张弛,但唯对于匀缓连绵。
无始无端的太极拳,不能有如此大的反差。
必须做到无使有凸凹,无使有缺陷,无使有断续,周身一家,浑然一体。
打拳中尽量减少或避免有时得力、有时不得力的凸凹、缺陷、断续现象,即尽量做到呼也得力,吸也得力,时时得力,处处得力。
要达此,只有忘息,取自然呼吸,舍此别无他途。
2 .套路的动作姿势是固定不变的,但行拳的快慢、架势的高矮是随意的。
打一遍拳可以是40分钟或更长,也可以是10分钟或更短。
这样就势必出现同一动作快打时2秒完成,慢打时8秒完成的现象。
如果打拳时动作配合呼吸,那么用2秒完成时就得急吸急呼,用8秒完成时就得屏息闭气,这哪儿是在练功夫,简直是害命。
在我们身边,因动作配合呼吸练拳的受害者不是少数,他们的共同症状是胸闷气短,头昏脑胀。
如果练太极拳纯是为健身,那么可以把太极拳当作气功来练习,取几个式子出来,配合呼吸,速度不变地反反复复练,其健身作用是明显的。
练太极拳功夫就是从粗到精深,从方到圆,从粗疏走向境密的过程。
因圆、缜密,使得精深阶段的架子更趋匀缓、无始无端、浑然一体。
如此,
此阶段的走架绝对是忘息,只有忘息才可能处处得力、时时得力。
把精力放在呼吸上,对于技击、养生到底有多少收益?值不值得?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
古人对呼吸的态度如何呢?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论著里均无有呼吸方面的只字记载,没有指示。
郝少如编的太极拳书中,无一有动作配合呼吸的表示。
杨澄甫的《太极说十要》里也无有表示。
在匀缓的走架中动作配合呼吸是多事的今人的画蛇添足,与技击毫无益处。
有识之士看到这一行为造成的混乱,不得已的注解应运而生,孙剑云先生道:“呼吸,所谓气沉丹田,就是指深长腹式呼吸。
但切勿用力向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陈想先生道:“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
”
三、内气问题
气功功法各异,有些讲究体内内气导引,如大、小周天功,有些立足“人身无处不丹田”,对于体内诸如胀、麻、冷、热等气感不做导引,任其自然发生或消失。
少部分人练气功气感微弱,甚至练很长时间没有气感。
导引内气、任其自然或气感不能感知,于强身健体效果难分仲伯。
气功用于技击,其效应与用于强身健体时的情形极为相似,内气被导引、不导引和不能感知,于技击几无二致。
直白地说,外气伤人不可信,内气在技击时的作用几乎为零,国内外搏击现实即为明证。
有人抗击打能力强或奇强,是内气作用还是靠千百万次的锻打?泰拳手的
硬度世间少有,靠烟打;自由搏击选手的硬度靠煅打;太极拳手的“硬度”靠千百万次劲力的搓揉,百炼成钢。
心窝为人体薄弱部位,其抗打力的培养有两个可做比较的练法。
一是意念导引结合硬棒抵心窝;另是不导气引气,直接硬棒抵心窝。
只要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效果几无二致。
如果没有硬棒抵心窝或其他形式的力的假打,只凭脑子用功,只凭引气导气,导上一辈子也无用。
在中国,何以对内气有如此神奇之崇拜,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天地、道、气、阴阳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以其中的“气”来看,哲学中谈气,“天地合气”“太虚不能无气”;中医谈气,“元气”“精气”“肺气”“胃气”;文艺谈气,“气韵生动”“书卷气”‘文气”。
简言之,一切都有气,天有气,日天气;地有气,日地气;历史有气,日气运、气数;社会有气,日民气、风气、正气;人有气,日气节。
气质、气势。
中国古代的“气”无所不在,它在传承、发挥的过程中,其概念被广泛、反复地用于囊括自然、社会、人的各个方面,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
但在用于近代武侠小说时,二人打斗,空中飞来飘去,轻功了得,掌风过去岩裂石开,人体不用接触,全凭“气”作为。
在用于严肃的太极拳时,严谨负责的王宗岳在他的《太极拳论》中仅讲过一个“气”字,即气沉丹田,再无第二个“气”字了。
气沉丹田,用现代语言来讲,与腹式呼吸无多大区别,就是这么简单朴素,一点也不玄虚。
搞搏击的练气成不了气候,搞体育的练气出不了成绩,世界冠军不是气功家,气功家成不了世界冠军。
练气用于疗伤。
稳定情绪是有独到之
处的。
内气这个生理现象客观存在,它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被感知,虽然方法极为简单,但不实践是不易被感知的。
学容易,坚持难,你坚持不下去了,人家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你接着练、练、练,就是看不到无限风光,怨谁呢?
走架时意守丹田,沉溺于丹田的冷。
热、蠕动,意守手指尖、手掌心、某穴,导弓呐气等,在健身方面毋庸置疑。
走架的目的是什么?求内气?若果真如此,不如改练气功来得直接来得快。
从技击角度讲,太极拳手具备一举动周身浑圆,周身无处不得力才能在技击时打出内家拳风格。
而意在局部的发麻发热,热衷气感,做气感的奴隶,与太极拳的整体观、周身一家相浮,不可取。
要于技击几乎无作用的气感还是要实实在在的体内各种劲道,这是要捡芝麻还是要抱西瓜的问题。
走架着意于有限的一把钥匙开一个锁的每动的招式招术效能,还是立足无限的每动皆是攻击,同时皆是防守的思想,同样是要捡芝麻还是要抱西瓜的选择。
此类问题在太极拳里还有不少,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古人太极拳文献中出现的“气”字,主要作气势、意念、存想解,与呼吸的问题一样,简单朴素,不玄虚。
四、腰的问题
从武术谚语“形意拳、八卦掌、太极腰”中可看到腰在太极拳里的地位。
人们都知道腰在太极拳术中的重要,都知道腰尤要灵活。
问题就出在这“灵活”两字上。
“气为旗,腰为纛”。
纛是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大旗稳定军心,一般是竖着不动的。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轴一般也是不动的,起承接、主宰作用。
只有腰的“不动”,才能保证四肢的“灵活”。
走架时,一动无有不动,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动度次之,腰最小。
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才能确实做到主宰全身。
每举手投足,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根据拳式需要严格腰的动度,不要画蛇添足特意增大转腰幅度,更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
松腰、着意腰隙是真谛,转腰不妥。
灵活是建筑在沉稳之上的,腰的稳稳重重,才能得到四肢躯体的活活泼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