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水浒传中的悲剧命运

水浒传中的悲剧命运

水浒传中的悲剧命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山东潘家口起义和梁山泊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武艺高强、善战的好汉们的英雄事迹。

然而,在这个充满英雄气概和血腥冲突的故事中,也有着许多悲剧性的命运。

本文将以几位重要角色的命运为例,探讨水浒传中的悲剧命运。

一、林冲的命运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之一。

他原本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因为被冤枉,被迫参加了梁山泊起义。

梁山泊的劫富济贫的行为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一个官员变成了好汉。

然而,他却终究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在梁山泊的日子里,林冲受尽了无数的苦难,最终因为不愿降伏而被宋江所杀。

林冲的命运道出了人性的悲剧,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了无法逆转的命运漩涡。

二、宋江的命运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主角之一,他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宋江的人生经历中,他曾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但却因为一次误杀好友的事件而被迫离开原本的生活。

他加入帮会梁山泊后,成为了一个有统帅才能的领导者,但越来越迷失了自我。

最终,宋江在与梁山好汉的冲突中被俘,成为了冷血无情的人物。

宋江的命运悲剧让人不禁思考,一个人的经历和环境如何塑造了他的命运。

三、李逵的命运李逵是水浒传中最为众所周知的悲剧人物之一。

他原本是个心地善良,侠义感爆棚的人,但却因为一次误杀而被梁山泊逼迫加入。

李逵的命运在加入梁山泊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逐渐被斗志冲昏头脑,成为了一个狂暴无法无天的人物。

最终,他因为篡改梁山泊规则而被宋江所杀。

李逵的命运悲剧再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如何影响了他的命运。

四、吴用的命运吴用是水浒传中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角色,他的命运同样备受瞩目。

吴用原本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梁山泊的成立离不开他的智谋。

然而,吴用在梁山泊的时候也曾陷入过困境。

他曾因一时疏忽而被宋江关进僧房,可见他的命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但吴用并没有沉沦于悲剧之中,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最终帮助宋江解决了无数难题,并成功地摆脱了悲剧的命运。

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人物

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人物

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物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物《红楼梦》是⼀部⼥性的悲歌。

“千红⼀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梦》中的⼥性绝⼤多数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但由于这⼀⼤批优秀的⼥⼉们⾝世不同因⽽形成了差异较⼤的性格特征,性格具定命运,因此,这批⼥性的悲剧⼜呈现出各⾃⼰的特点,⽽这当中有三个⼈的命运极具典型性。

王熙凤贾宝⽟作为《红楼梦》中的男主⾓---男⼀号这是⽆可争议的。

但⼥⼀号的确定确很让⼈费神。

如果按与男⼀号的关系,在男⼀号⼼⽬中的地位来论,林黛⽟当之⽆愧!但按在整部书中出场的频率(戏份)王熙凤则多于林黛⽟,因此从这个层⾯上说王熙凤是⼥⼀号⼜会更合理⼀些。

王熙凤在荣、宁⼆府中的地位⾄关重要,如果把贾⽒集团当作⼀个超⼤型企业,那么贾母就是董事长,⽽王熙凤就是总经理,她在荣国府中掌管着财政⼤权,是个实权派⼈物,在男权社会这已经挑战了男⼈的权威,王熙凤为了保持⾃⼰的特权地位她强⾏苦撑,所以她的性格已经表现出男性化的特征,她在为维护⾃⼰的地位中很多时候不择⼿段,做法上太残忍了⼀些、毒辣了⼀些。

例如毒设相思局害取贾瑞性命,在这件事上贾瑞这个虽是个爱⾊之徒,是个不知天⾼地厚的混蛋,但罪不致于该他致死,因为他毕竟没有对王熙凤形成伤害;特别在施⼩计让尤⼆姐先流产然后吞⾦⾃杀,这时她已经变成了⼀个⼼狠⼿辣的恶婆了!这⼀事件彻底摧毁了贾琏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宣告了她与贾琏感情的彻底破裂,正是因为这个实权⼈物能⼒很强、权⼒欲很旺、争强好胜做事太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的悲剧命运正是由此⽽产⽣。

因太要强、做事太过、聪明过头、树敌过多因此她的结局最为悲惨,最后连同情她的⼈都没有。

林黛⽟与王熙凤相⽐形成鲜明对⽐:林黛⽟是⾮常柔弱的!但林黛⽟的柔弱⼜很有份量,可以这样说,王熙凤是硬实⼒,⽽林黛⽟却拥有软实⼒。

林黛⽟的软实⼒表现在⼏⽅⾯:⾸先她占领了精神和艺术的制⾼点,她的才情、她的艺术修养在红楼梦系统中是最⾼的这已经⽆可争议;第⼆她的⾝世独特,她的前世是西⽅灵河岸上三⽣⽯畔的⼀绛株仙草,因此她总能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持抵触态度,她是⼀种精神符号,她的⾏为都是艺术化的,这样就使她的⾏为和⼈品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质;第三,她虽然从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等⽅⾯都处于弱势,但贾宝⽟在乎她,视她超越⾃⼰的⽣命,贾府中最⾼统治都贾母视她为⼼肝宝宝贝因此她在⽆意中她成了特殊⼈物,特权⼈物,中间阶层和下⼈们即使内⼼不喜欢她,也不敢表露出来。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正文:《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该剧取材于中世纪传说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装疯复仇的故事,经过精心改造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生命。

一、《哈姆雷特》情节梗概悲剧叙述丹麦国王突然去世,王子哈姆雷特回国服丧,被告知国王系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

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不久就与哈姆雷特的母后结婚。

哈姆雷特对此深感悲愤。

一天晚上,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所谋害,要他为自己报仇。

哈姆雷特想要报仇,但又犹豫不决,反复思考着种种问题,如害怕鬼魂不是真正的父亲,考虑到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心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会让他的灵魂上天堂,思索生与死的抉择等。

为了不让叔叔怀疑,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

一方面,克劳狄斯也怀疑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真相,派人监视他,并利用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亚打探他的虚实。

而哈姆雷特误以为奥菲利亚背叛了自己,心情极度苦闷,感到女人不能再相信,同时装疯卖傻地更加逼真。

为了查明事实,哈姆雷特趁新国王看戏的时候,自己编了一出描写杀兄篡位的戏剧,让戏班子演给克劳狄斯看,以观察他的反应。

克劳狄斯看戏后大惊失色,戏未演完他就仓促退席。

哈姆雷特据此确信鬼魂说的是真话。

不过哈姆雷特也因此被请到母后房中问话,期间发现帷幕后躲着人,以为是克劳狄斯,便拔剑将那人刺死,结果却发现是国王的大臣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此为借口,将哈姆雷特送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人带信给英国国王,要英王见信后立即处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察觉到奸计,半路将密信调换,反让英王将同行的两人杀死,自己则偷偷返回丹麦。

哈姆雷特离开时,奥菲利亚因父亲波洛涅斯的死而发疯,落水淹死。

奥菲利亚之兄雷欧提斯听信克劳狄斯的谣言,要与哈姆雷特决斗报仇。

克劳狄斯给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上剧毒,又准备了毒酒想要毒死哈姆雷特。

在决斗中,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激烈拼斗,互相夺取对方的剑,两人都被毒剑刺中。

往后则误饮了毒酒而死。

雷欧提斯中剑后悔恨地说出了国王下毒的真相,哈姆雷特用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尽管其中充满了幽默、浪漫和温情,但整个故事却被普遍认为是一场悲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一、故事情节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悲剧元素渗透于始终。

首先,整个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荣府的兴衰沉浮。

尤其是贾府的命运起伏,从繁华到衰落,再到最终的毁灭,表现了一种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而荣府所代表的豪门家族的衰败,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

其次,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

例如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天真烂漫、聪明伶俐,却命运多舛,最终以病逝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表亲兼情人,也饱受悲剧命运的煎熬。

他身陷情爱纠葛,并最终被逼远离家园,丧失了原本的纯真和快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也都有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或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或在争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守护,或被权谋之争所吞噬。

无论是贾府内部的人物,还是外部的其他角色,他们的命运都投射出悲剧的阴影,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沉重的氛围。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彰显了悲剧性。

首先,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悲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是他们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又是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例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贾母的顽固传统以及贾宝玉的放纵自我,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的感觉。

三、文化背景的悲剧性红楼梦在描述家族兴衰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剧性。

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的描述

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的描述

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的描述《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的描述》一、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当之无愧的是曹操,也被称为“枭雄”,他深知柔弱无助。

出身平凡,曾经担任过徐州太守,但最终功亏一篑,比起强大的项羽,他没有能力在英雄和灾难中取胜,最终失去了生命追求的机遇。

曹操的悲剧又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学上最具有号召力的人物,也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

另外一位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性人物便是任志强,被称为“磨刀哥”,任志强是抗日战争时期十万军队的实际司令,他勇猛无畏,坚毅不屈,尽管关中英雄刘至,李雪芹、蒋平有助他力抗日本,但他终究难以战胜形势,最终至死仍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不可避免地惨遭历史彻底抛弃。

二、历史潮流无情变迁在历史潮流变迁中,大多数人被不可预料的事件完全控制,让他们变得失去信心。

历史经常发生突变,大量悲剧的人物往往被迫攻打他们的袭击者,即使有时这些人会英勇救助他们的爱国者,但他们也有时会受到历史的驱逐和冷漠。

例如,战国时期的精英文人,活动于齐、楚、燕、赵、韩、魏核心之间,他们拔尖的见识,帮助当时政治家政坛蔚大,但这些文人最终都没有能够影响历史的潮流,这也是古代的悲剧人物的情况。

三、从历史人物的悲剧中学习到的教训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多样的。

虽然他们有时无法避免历史的潮流,但他们的悲剧仍然可以令我们更加睿智、更加珍惜光阴。

我们能从历史悲剧人物身上学习到几乎无法抵抗命运的真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自强,坚持自身理想,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面对未来。

总之,历史潮流变迁中的悲剧性人物,可以令我们彻底理解真实的世界,总结古人的智慧,珍惜我们的人生。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关于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

关于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

关于历史潮流发展中的悲剧性人物
1.曹操: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有“万世帝王”的美誉。

他博学多才,性情刚烈,极具谋略,但最终未能达到其志向。

2.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中最具悲情色彩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折射出对抗家庭和压抑社会的痛苦和期望。

3.阿Q:鲁迅早期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压迫而又无助的农民,在小说中,他用象征性的象征主义界定出受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悲剧。

4.祥子:被鲁迅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受社会压迫的农民,他没有权利发言,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苦难的生活。

5.苗庐:清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曾给清朝君主提出建议,但却被迫侍奉了统治者,最终以一曲孤独的死亡结束了他的一生。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道德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道德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道德悲剧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道德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悲剧作品,红楼梦承载了丰富的道德悲剧意义。

1. 人性的薄弱与道德倒退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们虽然身份显赫,但他们的道德行为却时常令人失望。

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等人,都是被描绘得十分复杂而真实的角色。

他们在爱情、家庭关系和人际互动中,常常违背道德原则,做出自私、欺骗和背叛的行为。

这表明了人性的薄弱和道德倒退,给读者带来深深的反思。

2. 家族道德的衰落与血缘关系的虚幻红楼梦通过叙述贾府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家族道德的衰落与血缘关系的虚幻。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本应秉持着高尚的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然而,在悲剧的发展过程中,家族成员们却因为私欲、攀附和冷漠,导致家族走向崩溃和衰败。

这暗示了血缘关系并非可以永远保障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纽带,血脉并不是真正的友谊和亲情。

3. 社会道德的虚伪与丑陋红楼梦中的社会描写展现了社会道德的虚伪与丑陋。

贾府所处的封建社会充斥着权谋、勾心斗角和阶级压迫。

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道德伦理被置于次要地位。

这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也提醒我们审视当今社会中的道德虚伪与丑陋。

4. 个体命运的悲剧与人生价值的思考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是悲剧性的,他们常常被命运捉弄,最终遭受痛苦和悲伤。

他们的人生价值扭曲和挫折,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遭遇,传递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握性,提醒读者珍惜当下、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道德悲剧作品,不仅揭示了人性的薄弱和道德倒退,还通过家族、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思了道德的衰落、血缘关系的虚幻、社会道德的虚伪与丑陋等问题。

这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成为了人们思考道德与人生价值的重要参照。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

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69-01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

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

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迄今为止,世人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他是“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深化英雄”,更有人认为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形象,不过对于他的悲剧意义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

本文集众之所长,融入本人对这个形象的特别的理解,探讨了孙悟空在个性思想的改变,从一个个性张扬的、追求自由的自由战士沦为一个思想行动都受到束缚的“佛”;探讨了他在感情尤其是爱情的缺失的悲剧,亦探讨了他在所处的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而因此形成的悲剧。

关键词:孙悟空;悲剧性;自由;爱情;社会悲剧;《大话西游》;《悟空传》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从他出世开始便备受人们的关注。

长期以来,大量的学者在孙悟空的研究上花了大量的心血,也有很多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很多研究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这与研究他形象的悲剧性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联系。

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孙悟空的形象悲剧性,他们大都着眼于孙悟空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最终的个性泯灭和丧失自我。

本文,我也谈到了这点,但是我从另外的角度发掘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感情的缺失。

启发我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是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和网络小说《悟空传》。

另外,我还对他的社会存在的悲剧进行了拓展。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孙悟空个人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从感情的缺失角度把电影和小说进行对比挖掘其悲剧意味,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孙悟空的社会悲剧以及造成这种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本文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注意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作出客观而又游自己特点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给了我们太大的阐释空间。

迄今为止,无论是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还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都没有统一的观点。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就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充满活力、非常有才华、但最终被命运抛弃的角色。

她的悲剧,部分是由于她不顾后果的性格特点所致。

晴雯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非常有才华和生气。

她精通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诗歌和音乐。

与此同时,她也非常自信和独立。

然而,她也有坏脾气和不愿合群的一面。

尤其是在她担任贾母家里的作家时,她不顾礼节地对待其他人,因此许多人觉得她的个性很难相处。

晴雯的悲剧在于她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家。

她从小就是一个孤儿,一直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

她最初被娘家人拐卖,后来被迫成为一个妓女。

她最终进入贾府,但在那里她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因为她被视为佣人和偏房女子。

她最后遭受的最大的打击是她与宝玉的分手。

晴雯是一个深情的女孩,对宝玉的感情是完全真诚的。

她终究没有能够得到宝玉的爱和认可,这是对她悲剧命运的最后一击。

在晴雯的生命中,悲剧是纠结在她性格特点中的。

她非常忠诚、精明,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她不会妥协,即使这意味着失去了支持者。

然而,这种坚定的态度与她在一个封闭而脆弱的家庭中的处境相矛盾。

她在贾府的地位很低,被其他人所轻视。

她的自尊心和骄傲带给她痛苦,因为她始终被打压和欺凌。

晴雯也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因为她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

这使得她对待其他人时经常过于冲动,她的暴躁脾气也经常让人望而却步。

总之,晴雯是《红楼梦》中最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之一。

她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性格特点相结合,使她成为一个深情、勤奋有才华,但悲剧的女子。

她是《红楼梦》中表现人性的一个缩影。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1. 引言1.1 《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其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她是贾府中的一个婢女,却拥有着非同寻常的才华和美丽。

晴雯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显得特别突出,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起衬托其他人物,更是为了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晴雯的形象是十分矛盾的。

她一方面是聪慧美丽的少女,受到贾宝玉的宠爱,受到众人的赏识;她却是一个地位低微、命运悲惨的女子,被迫忍受着种种不公平与伤害。

晴雯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遭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深思和反思。

晴雯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她的命运悲惨,却又展现出了坚强和自尊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晴雯的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

1.2 晴雯的性格特点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性格特点是复杂而丰富的。

晴雯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性,她对待自己的尊严和尊重十分重视,绝不容忍任何人的轻视或侮辱。

这种自尊心使得她在与他人相处时显得高傲和孤立,同时也使她难以融入红楼宝玉等人的圈子。

晴雯是一个聪慧而机敏的女子,她的言谈举止总是充满着智慧和才情,深受读者的喜爱。

正是因为她的聪慧和敏感,使得她在红楼这个虚荣和权谋充斥的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晴雯的性格特点既体现了她的优点和魅力,也为她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晴雯的形象和悲剧性。

1.3 晴雯的悲剧性《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

晴雯从小就失去了双亲,被迫在贾府中当丫鬟,身世凄惨。

尽管她聪明美丽,却因为家族地位低微,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在贾府中,她遭受种种欺凌和羞辱,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而且,在爱情上,她与贾宝玉的感情被外界的干扰与压力破坏,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浅析《骆驼祥子》中两位女性形象及她们的悲剧性

浅析《骆驼祥子》中两位女性形象及她们的悲剧性

浅析《骆驼祥子》中两位女性形象及她们的悲剧性【中考名著人物形象】《骆驼祥子》篇祥子|《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前期不屈于生活的压迫。

健壮,固执。

有梦想,勤俭。

勤快老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真诚善良,有同情心。

悲剧命运:他的妻子虎妞因为难产而死。

他所爱的小福子不堪受辱上吊而死。

他的理想没有实现,不管多么努力,要挣脱贫苦,却事与愿违。

车轮是一个圆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祥子的人生就像车轮一样,背负着无法逃脱的命运,慢慢走向黑暗,直到最后被黑暗所吞噬。

总体评价:祥子是一个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是全书的灵魂人物。

他个性鲜明,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

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

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

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追,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描绘了在当时军阀混战的黑暗背景下,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虎妞|《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她外表像“母夜叉”,粗鲁,像个男的,像黑塔似的。

生活中好吃懒做,泼辣而有心计。

是祥子心中的刺,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但她也很爱祥子,对样子有种粗野的“疼爱”。

悲剧命运: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生就一副男儿性格,性格大胆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

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缺乏教养,粗俗刁泼。

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怨怼。

她很会打理事务,将人和车场管理得井并有条,是一个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

她对样子的追求大胆而又有点变态,在她的设计下,与父亲刘四爷翻,和祥子成了亲。

最终她由于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总体评价:虎妞是一个“流氓资本家”的性格鲜明的女儿,她三十七八岁,外表丑陋,小说中说她像一个大黑塔,不讲仁义,粗俗凶悍。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摘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一,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同天庭皇权进行斗争,但是他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天庭皇权的势力是庞大的,所以他的斗争最终失败了。

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最终接受了天庭的安排——护唐僧西天取真金。

历经无数斗争之后的孙悟空彻底被天庭皇权同化,这是他的悲剧历程。

但是不能承认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斗争悲剧英雄《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塑造了一个活泼率性孙悟空的形象。

它的杰出之处在于现实的批判和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从中体验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本性与现实的冲突决定了孙悟空命运的悲剧性孙悟空被认为是大自然之子,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天生具备的,追求平等也是他的本性使然,这在孙悟空早期的生活历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孙悟空早期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充满快乐社会环境中,那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与约束,同类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高度自由。

孙悟空因为发现了自由的天堂----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的称号。

一切率性而为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过多的思考,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孙悟空与众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孙悟空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孙悟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这样的思想是为他所处的环境所不容的,是“离经判道”的,亦为其后来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调。

孙悟空从师菩提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功夫,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至此他变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这为他后来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提供了力量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李安刚总结出:“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嫉恶如仇,却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到老;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某种程度显示他正是众生的心灵化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我们感无比亲切,百看不厌。

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它用三幕戏再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世事变化,这是老舍戏剧小说化呈现给观众戏剧认识的全新感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命危浅,不能自控,身如浮萍飘摇不定。

在茶馆上演了一幕幕悲观离合、盛衰交替的人生百态。

本文旨从三个部分来探讨《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部分,分析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悲剧命运特征;第二部分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第三部分探究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馆》人物形象悲剧性悲剧根源Abstract"Teahouse" is Lao She's cre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uses three acts to reprodu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ng Cheng, warlord mele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on the eve of thre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world changes, this is Lao She drama fiction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drama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feelings. In that changing era, life is shallow, can not control, like duckweed fluttering. In the teahouse staged a scene of pessimism clutch, ups and downs alternate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Teahouse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Wang Lifa, Chang Siye and Qin Zhongyi; the second part reveals the root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s' images.Keywords: "Teahouse";character image;tragic;the tragic roots目录引言 (1)一、《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特征 (1)(一)一心一意学改良的王利发 (1)(二)自强不息求自立的常四爷 (3)(三)苦心孤诣办实业的秦仲义 (5)二、《茶馆》中人物形象悲剧的根源 (6)(一)性格原因 (6)(二)社会原因 (9)三、《茶馆》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9)(一)爱国情怀 (10)(二)善良圆融 (10)(三)自立自强 (11)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风云变幻的那个年代,不屈抗争的那个年代,老舍先生的《茶馆》作为记录那个时代的史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其成就被誉为“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话剧的奇迹”。

骆驼祥子人物悲剧性

骆驼祥子人物悲剧性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祥子从一个流入都市的破产农民市民化并最终堕落,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终归失败;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而堕落成走兽。

一、性格悲剧(一)祥子的性格特征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

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

在他的身上,当一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二)性格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

祥子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

打仗了,他还想着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子。

他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因拉座与人争骂。

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认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地赚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

对于祥子来说,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三、命运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命运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因由

红楼梦的悲剧因由

红楼梦的悲剧因由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以及主人公贾宝玉的悲剧命运。

其中,红楼梦所展现的悲剧元素丰富而深刻,主要的悲剧因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安排的悲剧在红楼梦中,人们的命运往往被早有安排和决定,人们往往难以摆脱自己的家族命运的束缚。

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瑰宝,注定要成为贾家嫡子,但他却身负禁忌之恋,与表妹林黛玉相爱。

然而,由于贾宝玉的命运注定要侍奉皇室,他最终痛苦地与林黛玉分离,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二、社会制度的悲剧红楼梦所描绘的贵族社会是一个严苛而封闭的体系,伴随着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

官场的黑暗和家族的斗争成为悲剧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以及宦官权贵的干预,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和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

三、人性的悲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悲剧中。

例如,贾宝玉心地善良却被命运捉弄,林黛玉聪明敏感却性情古怪,王熙凤机智聪明却心机深沉等。

人物的内心挣扎、自我牺牲和努力挽回悲剧命运的努力,使红楼梦更加深入人心。

四、爱情的悲剧爱情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悲剧的重要来源。

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爱恨交织的情感,无不体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悲剧的可悲性。

爱情的不被理解、离散和背叛,使得红楼梦中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悲剧因由主要体现在命运安排、社会制度、人性和爱情等方面。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旷世之作,深深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悲剧美,塑造了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精神生态视角下《荆棘鸟》中的梅吉悲剧性分析

精神生态视角下《荆棘鸟》中的梅吉悲剧性分析

精神生态视角下《荆棘鸟》中的梅吉悲剧性分析《荆棘鸟》是澳大利亚作家科林·麦卡洛所著的一部优秀小说,其以精神生态视角揭示了梅吉这一角色的悲剧性。

梅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元素。

通过精神生态视角的分析,《荆棘鸟》中梅吉的悲剧性得以更加深刻地剖析和阐释。

梅吉的家庭背景决定了她的悲剧性。

梅吉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家庭”中的孩子,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被迫去和她的祖母一起生活。

这种不幸的家庭环境让梅吉从小就缺乏了母爱和父爱,她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全感开始从小埋下了心理阴影。

梅吉对于家庭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对于关爱的渴求成为了她内心最深处的悲剧。

精神生态视角下,梅吉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是她悲剧性的开端,也是她心灵深处伤痛的根源。

梅吉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悲剧性的因素。

在小说中,梅吉与自己的父亲以及同性恋伴侣本森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了她内心挣扎和痛苦的焦点。

梅吉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但却又无法得到满足。

她与本森之间的感情更是错综复杂,她对于本森的依赖和深爱成为了她最终堕入悲剧的原因之一。

精神生态视角下,梅吉的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她悲剧性的重要构成部分。

梅吉的内心世界中存在着悲剧性的诉求。

小说中,梅吉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成为了她内心世界中最大的矛盾和痛苦。

她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和家庭的压力时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混乱。

她的内心世界中暗藏着对于爱情和自我的追求,但却又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压抑和限制。

梅吉试图用各种方式来寻求心灵的解脱和自我认同,但最终却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精神生态视角下,梅吉的内心世界成为了她悲剧性的核心所在,也是她最终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

梅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悲剧性的元素。

小说中,梅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问题都持保守态度的年代,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成为了她悲剧的外部原因。

社会对于她的压抑和歧视,使得她在寻求自我认同和追求爱情时面临着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观始终影响着他的创作,《夜色温柔》无疑是这种影响的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众多评论家普遍认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观可以说是出自他本能的悲剧感。

在他致友人的书信中,他将其总结为“一种存在于一切伟大事业之中的东西,就象莎士比亚与亚伯拉罕·林肯一样。

这种东西可以一直追溯到刚开始出现书本的时候———这种人生观最基本的就是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骗局,其唯一的结局就是失败,而让获得补偿的东西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

”[1]可以说,《夜色温柔》充分验证了菲茨杰拉德这种人生体认。

恩格斯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2]所以,人类的悲剧性历史就是通过无数个体的悲具性活动来构成的,而促成这种活动的动机便是对自我的超越。

从悲剧的美学角度来看,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对于自身现状的不满足,就会导致个体冲破自身的现实条件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目的。

超越而不得便会造成悲剧。

个体在超越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矛盾或冲突,一旦冲突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悲剧性的结局。

[3]借着与尼柯尔·沃伦结婚的契机,迪克·戴弗的自我超越从表面上看已然与爱情相结合。

一方面,他为尼柯尔的美貌与不幸遭遇所倾倒,对她产生了爱情;另一方面,他无法抗拒沃伦家族能够提供给他的他内心向往的地位和财富。

借其家族提供一切条件成就他的事业的愿望也同时促成他接受了这个富人世界并充满自信地步入其中,将自己对于爱情和事业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当作赌注押在与尼柯尔的婚姻上,实质上仅仅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工具,他在爱情与财富的关系中模糊了清醒的意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沦为迷途的羔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意图得到财富以实现自我,迪克却在财富中逐渐失去自我。

在温柔富贵的表层下,“一种质的变化”[4]在发生着,随着尼柯尔病情的逐渐好转,迪克被沃伦家族继续利用的价值已不复存在,尼柯尔自我意识的恢复也使得他被抛弃的隐患逐渐显露端倪。

在他自身残存的道德、理性、自持与日渐膨胀的非理性的性爱本能欲望之间, 存在着激烈而持久的矛盾冲突。

在这个迷惘混沌的过程中,迪克精心治疗妻子,迎合上流社会人士,充当理想仆人,“慷慨地把自己的精力付给尼柯尔,而后付给所有需要他的人”[4],妻子家族的巨大财富也使他引以为荣的工作变得微不足道,他逐渐忽略了自己作为精神病医生的事业,从而导致自身人格、自尊与自我的逐步丧失,造成了消沉堕落的悲剧结局。

所幸他的心智在代表中产阶级新生力量的罗斯玛丽的狂野、健康、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爱情“启迪”下豁然开朗, 意识到自己多年苦心营造的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在与妻子这样一个个体以及整个沃伦家族和整个上流社会离异之后,他流落至美国中西部各个小镇上。

这种对温柔富贵的樊笼的脱离,是迪克·戴弗为避免盖茨比那样的彻底毁灭所做的努力,是对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以及对一种“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4]的追寻。

菲茨杰拉德源自本能的悲剧感,与他自身在爵士时代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使他对其时社会本质产生了敏锐、深刻的见解,也使他对盖茨比所代表的“美国梦”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观点,而对迪克·戴弗的“自我放逐”和救赎[5],对他的抗争行为抱有赞同的态度。

伴随着盖茨比的梦幻的破灭的是他的身亡,这种毁灭性的悲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旨在阐发“美国梦”彻头彻尾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而在《夜色温柔》中, 菲茨杰拉德不再让迪克·戴弗重蹈盖茨比的覆辙,而是让他走出“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困闭其中的温柔富贵却又消弭人生的精神牢笼”[6],让他“躲避凄惨的失败”[7],而进行自我放逐,避免盖茨比那样的彻底毁灭。

因此,从小说关于幻想破灭的重心来看,《夜色温柔》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意义的延宕和变异。

二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一篇自传性作品《崩溃》中说,在他的文学生涯刚开始时,“所有进入我头脑的故事便都包含着某种灾祸———在我的长篇小说里,可爱的青年走向毁灭,短篇小说里的宝石山炸得无影无踪,我的百万富翁也如托马斯·哈代的农民一样,是美丽的,注定遭到厄运的。

”菲茨杰拉德这种观点与黑格尔关于悲剧与美的关系的论述具有一致性。

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

”[8]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物是因为“美丽”而遭厄运,而上演悲剧;黑格尔则要说明之所以应该认定这种遭到厄运的人物是悲剧人物,正是因为他们的“美丽”。

可见,悲剧人物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这种悲剧应该蕴涵丰富的社会意义;其二,悲剧人物要不同凡响,要有他独特的、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特征和品质。

迪克·戴弗正是菲茨杰拉德所谓“遭到厄运的”“可爱的青年”,他的悲剧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证明了爵士时代,亦即一战结束后20年代中,美国社会道德崩溃和精神荒原的状况,证明了“美国梦”掩盖下的社会危机,也揭示了上流社会贵族优雅外衣下隐藏的毁灭人的残酷本质。

在《夜色温柔》中,作为“富人的分析家”的菲茨杰拉德对迪克进入并身处其中近十年的上流社会和贵族阶层进行了充分的描绘。

虽然迪克借着与尼柯尔的婚姻如愿以偿地步入富人圈,他仍然未能被上层社会所接受。

富人们始终以尼柯尔的“保姆医生”来定位他,以他们剥削性的道德与价值规范来影响他,消磨他的意志,并以诱惑、财富、暴力、纯洁等各种形式,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打碎他的梦幻,协助社会吞没他。

尼柯尔是作为一个病人嫁给迪克的,她依赖并占有迪克。

而一旦她疾病痊愈,就立刻转身投向其家族财产的怀抱,她那“白色的钩型眼睛”就代表了有产者对世界的态度,她俨然就是金钱垄断王朝中的女神。

这个女人作为诱惑的根源,作为榨取和剥削迪克的生命和精力的机器,最终代表她的阶级抛弃了迪克,另寻新欢。

尼柯尔的姐姐贝比·沃伦更是集权力、冷酷、手腕与财富于一身,是她选中迪克作为妹妹的保姆医生兼丈夫,并在他们十年的婚姻过程中,用金钱消磨迪克的斗志,一次次击碎迪克东山再起的梦想,她用自己的影响和势力使与警察发生冲突而入狱的迪克解脱,更是又一次加重了迪克已然严重的精神危机。

迪克·戴弗这个“跳水者”(Diver即跳水者之意),处于沃伦家族的金钱海洋中,只能听任其摆布,而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9]天真纯洁,依靠个人奋斗成为影视新星的罗斯玛丽一直为迪克所欣赏。

但她后来也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生活,追求虚荣与享乐的目的而出卖贞操,并老练而世故地终止了自己对迪克的情感,她打碎了迪克心目中的纯洁、成功青春的偶像,使得“需要人爱”的迪克完全失去希望和寄托,沉迷于酒精而彻底堕落。

可以说,迪克的悲剧结局与上流社会对他的蚕食是分不开的。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渗透了他对富人们,对金钱社会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批判和不信任感,使得迪克的悲剧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使他的悲剧具有了一种由个人悲剧升华到全人类的梦幻悲剧的可能性。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灵的伟大正是悲剧中关键所在。

”《夜色温柔》之所以能够具有震撼人心和升华人格的悲剧效果,就是因为迪克·戴弗负载和代表了某种价值,具有美好的品行和心灵,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同情、赞赏、钦佩和爱慕。

[3]迪克与盖茨比一样追求着虚幻的爱并为之而献身,但他在更多时候显得更象一个殉道者。

众多评论家曾论及他身上体现出的类似牧师般的非凡的几近完美的品性和特质。

[6] 迪克高大英俊,一表人才,且具有成为一个出色的精神病专家的潜力,学术前途无可限量。

他之所以接受与尼柯尔的婚姻,其中固然有对财富地位的渴慕因素起作用,但这也是出自他对尼柯尔的爱情,是一种爱情的选择。

在长达十年的婚姻中,迪克尽到了做医生和丈夫的职责,精心治疗和照顾患病的妻子,逐渐使她康复。

年轻美丽的罗斯玛丽向他表白爱情,他虽然动心,却以理智以及对妻子爱情婚姻的忠诚克制自己。

他慷慨、善良、优雅、值得信赖,无时无刻不为别人着想,成为朋友们的主心骨。

他在名声、权力、个性种种因素的复杂关系中,始终都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因此与尼柯尔、罗斯玛丽等代表新生力量反叛性的贵族阶层相比,他更多地表现出恪守传统道德规范的倾向。

他在十年内一直是尼柯尔的精神支柱和依赖,他周围的人也将他视为一位舍己救人的圣者。

尼柯尔要求他的爱情和忠诚,要他把自己从疯狂中拯救出来;罗斯玛丽要求他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求,同时将他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他的富人朋友都期望从他那里获得支持、帮助和快乐。

小说起始通过罗斯玛丽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迪克这个非同寻常的多种情感的复合体:当人们在海滩上嬉戏玩耍时,“身穿肉色短裤的迪克手持钉耙庄重地舞弄起来,表面上看象是在清除砾石,而那严肃庄重的脸上却渐渐显露出保守着某种奥秘的滑稽感。

”[4]他在最终离开沃伦家族以前还在履行“天职”:到监狱赎救了两个犯了罪的贵妇。

迪克的这一形象正隐示着多年来,他承担着清杂除芜、正本清源的任务。

他也的确是在从事着耙去砾石、留下柔沙之事,即在生理上、心理上拯救尼柯尔,清洗她父亲的乱伦罪孽,及医治各种由于社会的患疾而产生的精神幻灭症的任务。

正因如此,他慷慨地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需要他的人们,直到情感耗尽。

他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与不幸———尼柯尔情感上的背叛,沃伦家族及整个上流社会的鄙弃、不兼容,自身事业的衰败和自我人格的丧失,以及他在与这些不幸的冲突中通过自我放逐所表现出的坚强和抗争精神,传达出一种悲剧性的崇高美。

[6]三若从探讨菲茨杰拉德的宗教情感入手来分析《夜色温柔》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迪克的悲剧具有特定神话文化原型意义,可以与古希腊关于俄底浦斯王的悲剧神话联系起来。

迪克·戴弗的经历虽不似俄底浦斯王,但其结局却俨然是俄底浦斯的现代式的重演。

俄底浦斯在得悉忒拜城中瘟疫灾难的根源正是杀父娶母的自己时,刺瞎双目,将自己流放到远方。

迪克在遭受妻子背叛、情感耗尽、事业衰败等巨大不幸之后回到美国西部,流浪于各小镇行医的结局正是俄底浦斯结局的隐喻。

迪克的自我放逐与俄底浦斯的自我流放一样,都表现出一种面对苦难和不幸的“自虐”式的悲剧抗争精神[6],这种自我放逐是对失去的自我的重新寻觅,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也是迪克以及菲茨杰拉德自己的人生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迪克·戴弗具有现代俄底浦斯意义上的悲剧,渗透了菲茨杰拉德的宗教情感,也体现出他对金钱社会、上流阶层又爱又羡,又质疑又批判的矛盾心理。

作品和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菲茨杰拉德真实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其中蕴涵的悲剧性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味。

[参考文献][1] Andrew Turnbull, ed.The letters of F.S.Fitzgerald[Z]. London:Bodley Head,1964.96.[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3]苏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悲剧意识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8).[4]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M].王宁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5]阿·密兹纳.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借来的时代的诗人”[J].世界文学,1986,(6).[6]张勤,熊荣斌.逃离理想王国走向本体的回归:评《夜色温柔》的悲剧审美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0).[7]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方杰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5.59.[8]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88.[9]方杰.“美国之梦”的结构与解构:试析《夜色温柔》中的深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19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