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合集下载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思维四个原则

逻辑思维四个原则

逻辑思维四个原则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类,它们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者判断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即A是A。

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不变的,其性质是稳定的。

2、矛盾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个是假的。

任何一个判断都必须保持同一,不允许自相矛盾。

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一个事物。

比如不能说地球是圆的,同时又说地球不是圆的。

3、排中律要求人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不允许模糊。

如果两个判断是相互否定的,那么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允许对两个判断都加以肯定或否定,也不允许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第三种可能。

4、在论证的过程中,任何判断被确定为真时,必须以充足的理
由作为根据。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有三条:第一条:理由必须真实;第二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条:理由必须充足。

高考语文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高考语文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高考语文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思维三大定律

逻辑思维三大定律

逻辑思维三大定律一、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要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

同一律就是说: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讨论问题的时候,用到的概念的含义必须一致,用到的判断的含义必须一致,不能发生变化,不能各自理解得不一样。

概念必须是同一个概念,判断必须是同一个判断。

二、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就是不允许在思维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

因此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

不能对同一对象同时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既肯定,又否定。

不能对互相否定的判断都肯定。

三、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常用于“反证法”和“归谬法”,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只要证明了一个是错的,那另一个就一定是对的。

一、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要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

同一律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命题,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命题。

“命题”名词解释:命题就是一个判断所表达的含义。

逻辑学初学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判断就是一个命题。

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者讨论一个问题时:1、一个概念的意思必须是一样的,不能刚开始是一个意思,后来又变为另一个意思;对同一个概念,不能我理解的是一个意思,你理解的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意思。

2、一个命题的意思也必须是一样的,前后不能发生变化。

不能转移命题,不能更改命题。

同一律对思维形式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概念要明确,二是判断要同一。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有两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而是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个概念或者改换同一概念的含义,不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和同一,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楚或缺乏逻辑修养,无意之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从而造成概念混乱。

「干货分享」三大逻辑基本定律介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干货分享」三大逻辑基本定律介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干货分享」三大逻辑基本定律介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一直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可以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的真相,也可以对生活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

今天,就由小编带大家走进逻辑的世界。

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我们将搞懂逻辑四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同一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以上片段相信大家不陌生,是庄子寓言中很有名的“濠梁之辩”。

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庄子说辞“诡辩”的地方在于他偷换了概念。

“安”在古汉语中,作疑问词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哪里”,而是“怎么”。

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可后来被庄子偷换成了“哪里”。

关于概念、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多种含义,就是“同一律”讨论的范畴。

何为“同一律”?它指的是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用公式表示就是“A就是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如果违背了“同一律”,就会陷入我们常说的“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中,比如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中,有这么一句: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这句话存在何种逻辑谬误?【解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

看着词语一样,但其实内涵不一样。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在逻辑思维规律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他们所表现的是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在逻辑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性要求命题所采用的概念、判断必须是与命题自身同一的,不矛盾性要求思想前后要的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明确性要求命题必须排除中间的可能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障我们思维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是思维逻辑的最起码的要求。

同一律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命题始终如一。

公式:A是A含义:在公式中,A可以是任何思想、任何概念、任何命题。

如果说定义了这个概念是A,那么在同一个逻辑推论中,必须遵守A是A这个基本原则,即概念是确定的,前面所引用的概念,和后面所采用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是A,那么就是A,如果在论述过程中,更该了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扩展了概念的外延,前后讨论是概念在定义上出现了不一致,那么这个命题是无效的。

矛盾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公式:A必不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和非A,是矛盾的、对立的,基本观点是相反的,如果A是对的,那么必然非A就错了;如果非A是对的,那么必然A就错了。

这个命题不能同时认为A和非A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思维和辩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判断,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他。

思想前后必须是一贯的,不矛盾的。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可能即得对地,同时又是错的,否则论点自相矛盾。

排中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公式:A或者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与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两种意见,如果认同A,那么必然要否认非A。

如果认同非A,那么必然要否认A。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不能同时认为他是对的,也是不对的。

在是非、真假、肯否之间,要么对,要么错,必然也只能做出二选一。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能既不是对的,又不是错的,否则观点模棱两可。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最近接触到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大逻辑基本定律,结合一些案例起来一起看,觉得分外有趣,所见所得分享如下。

1.同一律:同一的是外延与内涵。

什么是同一律呢,逻辑学家提出,我们在沟通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同一律。

也就是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那么什么是外延和内涵呢?是指概念的两个部分,内涵是定义,外延是在符合此定义的东西,比如说产品和商品,产品的内涵是什么呢?是指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外延是什么呢?是指所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

而商品呢?商品的内涵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样内涵一下就变丰富了,但是外延却减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前后同一,是指前后提及的概念统一,就要保持的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

如公孙龙骑白马过函谷关,守卫说,人可以过关,马不行。

公孙龙“以公孙龙是龙么”来论证了白马非马的观点,巧舌如簧的形成了《白马非马》的故事。

其实这里公孙龙的诡辩,就是巧用同一律去挖掘的观点,在守卫口中的白马是马,“是”字其实是属于的意思,而公孙龙中的白马不是马,“是”字其实是等于的意思,两者内涵和外延不相同,所以才出了诡辩的故事流传至今。

那么在现代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在我们的笑声和小品的创作中也常用到利用同一律的生产包袱,比如去年著名的春晚小品,海参炒面,前后两者的海参概念不同,才会有如此大的笑料产生。

这种歧义的案例有非常多,“我想静静”中的静静既可以指状态,也可以指人,“我从来不给笨蛋让路““---我恰恰相反。

”这里的笨蛋也跟静静类似,前后不一,再比如说,“以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你怎么看,我偷着看”,“买房子送老婆”中间的送字,也是前后同一律的不规则体现。

2.矛盾律:如何理解自相矛盾?我们还是先从概念说起,矛盾律的核心观点认为: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成功的否定,不是失败,而是未成功,未成功和失败是一回事吗?未成功,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状态,这种未知状态未来可能演化成成功,也可能演化为失败。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是指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这些定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用于确保推理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同一律是指在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或命题都应保持其含义的一致性,不能随意变换或混淆。

这意味着在同一个推理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命题不能一会儿指这个,一会儿指那个,这样会使得推理过程变得混乱不堪,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那么与其矛盾的另一个命题就必定是假的。

这种规律在形式逻辑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排除一些错误的推理。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一个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没有第三种可能。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命题,我们都可以确定其真假性,不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

排中律可以帮助我们在推理过程中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大定律是形式逻辑的基础,它们确保了推理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定律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术研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要求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要求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要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中的重要原则,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和探讨这三个原则,并分析它们的重要性和运用场景。

同一律,也称为恒真律或永真律,指的是任何陈述与自身总是相符的原则。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陈述与自身相一致。

例如,如果说“太阳是太阳”,这个陈述符合同一律。

同样,如果说“1+1=2”,这个陈述也符合同一律。

同一律可以被认为是逻辑学的基础原则之一,因为它确保了推理和论证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任何推理和论证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就会导致逻辑错误。

因此,同一律对于逻辑学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矛盾律是逻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指的是任何陈述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

矛盾律表明,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如果说“今天是晴天”,那么“今天不是晴天”就不能同时成立。

矛盾律为推理和论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二元思维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对陈述的真假进行准确的判断。

在求证一个命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和论证来找到其否定陈述的矛盾之处,从而验证该命题的真实性。

排中律是指任何陈述必定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一个陈述只能有两种可能的取值,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例如,如果说“这个球是红色的”,那么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排中律为推理和论证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逻辑基础,使得我们能够对命题的可行性进行清晰的判定。

排中律也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在严密推理和有效论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中的三个基本原则,它们共同确保了推理和论证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逻辑学的任何领域,包括数学、哲学、科学等,这三个原则都被广泛应用。

在数学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构成了数理逻辑的基础,为数学推理提供了一种严密的思维框架。

在科学研究中,这些原则也被广泛应用,用于验证实验结果和推断科学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这些原则进行思考和判断。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逻辑学中的基本定律。

1. 同一律
同一律也称为恒等律,指的是任何命题与其自身相等,也就是说,命题P等同于命题P。

例如,“天空是蓝色”的命题等同于“天空是蓝色”。

2. 矛盾律
矛盾律也称为否定律,指的是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一定有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

例如,“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和“这个房间里没有椅子”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3. 排中律
排中律也称为中间地带律,指的是一个命题和其否定命题要么其中一个是真的,要么另一个是真的,不存在中间地带。

例如,“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和“这个房间里没有椅子”这两个命题必须要其中一个是真的。

联系和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的基本定律,均以真和假作为二元的范畴。

它们的最大联系在于,它们都是逻辑上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命题逻辑还是谓词逻辑,都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否则就会产生逻辑混乱。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同一律是命题与自身相等的基本定律,矛盾律则是阐述真假二元互斥的基本定律,排中律则是排除中间地带的基本定律。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逻辑学三大规律,即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是逻辑学的基础。

这些规律在逻辑运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和思考。

下面将具体解释这三大规律的内容。

1. 同一律同一律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它自己,即“一切事物都等于自身”。

这个规律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却是逻辑学的基础之一。

它强调了逻辑表达的明确性和准确性,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进行思维和逻辑分析。

对于逻辑中的同一律,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所有人都是人”,这句话表明了所有“人”的共同属性,同时也表明了这个属性(即“是人”)是这些人所共有的,而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否定的。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同一律的作用,同一律确保我们对于逻辑中的任何概念都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定义,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逻辑分析。

2. 排中律排中律是指任何命题都只有两种可能的真假性,即“或是真,或是假”。

这个规律表明了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只有两种可能,它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不存在其他的可能。

排中律的目的在于确保我们进行思考和逻辑分析时不能存在任何的矛盾和混乱。

例如,当我们考虑一个命题“今天是下雨天吗?”时,这个命题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要么是下雨天要么不是下雨天。

我们不能说“半下雨半不下雨”,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排中律不仅仅适用于命题,它也适用于逻辑运算中的各种关系和连接词。

在逻辑分析中,排中律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各种逻辑关系和条件进行清晰明了地判断和分析。

3. 矛盾律矛盾律是指任何命题都只有两种可能的真假性,即“或是真,或是假”,不能同时出现两种情况。

这个规律要求我们不能对于一个命题同时既肯定又否定它,这就是说,一个命题与它的否定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对于命题“今天是下雨天”,它的否定命题是“今天不是下雨天”,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因为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这个规律也适用于逻辑中的其他命题和关系,它确保了我们的判断和推理的正确性。

总之,逻辑学三大规律是逻辑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的思维和逻辑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逻辑学的三大规律

逻辑学的三大规律

逻辑学的三大规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逻辑学的三大规律。

这三大规律就像是三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和理解世界哦。

第一个规律叫同一律。

啥是同一律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者说话的时候,我们得保持概念的前后一致。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说的是“红色的苹果”,那在后面讨论的时候,就不能突然变成“绿色的香蕉”啦。

要是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别人就会听糊涂,自己也会搞不清楚。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开始说的是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那就不能突然跑去算圆形的周长。

只有一直围绕着同一个东西讨论,我们才能把问题弄明白。

再举个例子吧,假如老师让我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小明一开始说他最喜欢熊猫,因为熊猫很可爱。

可说着说着,他又开始说老虎很威风,自己也很喜欢老虎。

这就没有遵守同一律啦。

我们应该一直说熊猫为什么可爱,或者一直说老虎为什么威风,不能一会儿说这个动物,一会儿说那个动物。

第二个规律是矛盾律。

这个规律也很有意思哦。

矛盾律就是说,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不能同时都是对的。

比如说,“今天是晴天”和“今天不是晴天”,这两个说法就不能同时成立。

如果今天是晴天,那就不可能同时又不是晴天。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不能既说自己赢了,又说自己输了。

这两个说法是矛盾的呀。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矛盾的情况。

比如,小红说她的书包是蓝色的,可小刚却说小红的书包是红色的。

这两个说法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我们要学会判断哪些说法是矛盾的,不能同时相信两个矛盾的说法。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很混乱,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了。

最后一个规律是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说,在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中,必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今天是晴天”和“今天不是晴天”,要么今天是晴天,要么今天不是晴天,没有第三种可能。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也是这样哦,如果只有两个选项,那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

比如说,小明要么是男生,要么是女生,不可能既不是男生又不是女生,也不可能既是男生又是女生。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和命题都必须保持始终的自身同一性。

其逻辑表达式是:A=A或如果p,那么p。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它既肯定又不肯定。

其逻辑表达式是:A不是非A。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它既否定又不否定。

其逻辑表达式是:A或者非A。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与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与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就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就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就是同一的;既“A就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就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与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瞧,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瞧,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就是同一的。

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的联系

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的联系

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的联系
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是古典逻辑中的重要概念,被称为“三段论推理规则”或“逻辑基础”。

这些规则是构成逻辑学的基础,用于判断各种命题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矛盾律,也称为“不可证明律”,指出一个命题的矛盾性,即一个命题的真假无法通过其本身来证明或证伪。

如果一个命题的矛盾性无法得到证明,那么这个命题就是错误的。

同一律,也称为“全称量词律”,指出一个命题适用于所有情况,只要给定足够的量词。

如果一个命题的适用性无法得到证明,那么这个命题就是错误的。

排中律,也称为“蕴含律”,指出一个命题中的中项必须与另一个命题中的非项相等。

如果一个命题中的非项不能与另一个命题中的中项相等,那么这个命题就是错误的。

这些规则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逻辑推理中的基本规则,用于判断各种命题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矛盾律和同一律指出了命题的矛盾性和真实性,而排中律则指出了中项和非项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命题违反了这些规则,那么它就不具有真实性或正确性,即使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

因此,这些规则构成了逻辑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逻辑学是至关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

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

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

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

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

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

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

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

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

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

同是一块铁。

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

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

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

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

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

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

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

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

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

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

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