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集合教育[专业内容]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幼儿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将集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图卡片、磁性教具、挂图等。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幅水果店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在水果店看到了什么?”2.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发放集合图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卡片中的集合元素。
(2)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磁性教具,展示一个简单的集合问题:“小明的书包里有铅笔、橡皮、尺子,这些物品构成了一个集合。
”(2)教师引导幼儿分析问题,找出集合元素。
(3)教师讲解解题过程,强调集合的意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幼儿用书,指导幼儿完成集合练习题。
(2)幼儿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讲解正确答案。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 集合的元素和表示方法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的一个集合,描述其中的元素。
(2)用自己的话解释集合的概念。
2. 答案:(1)示例:家里的玩具集合,包括玩具车、玩具熊、玩具飞机等。
(2)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小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小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尊敬的教师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小班数学教案的话题——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各种数学问题。
本文将从什么是感知集合、小班教学中如何引入感知集合以及关于感知集合的实际教学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感知集合?感知集合是指通过感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在小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利用孩子的感知能力,引导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感知集合不仅限于具体的物体或形状,还包括孩子们对数学概念、关系和运算的感知。
通过感知集合的引入,可以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小班教学中如何引入感知集合?1. 利用具体的物体或形状在小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物体或形状来引入感知集合的概念。
比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些不同颜色、大小或形状的图形卡片,然后让他们根据某个特定的属性来进行分组。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识别和分类不同的集合,并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和观察力。
2. 利用数字和数量概念除了利用具体的物体或形状,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字和数量概念来引入感知集合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出示一些数字牌,然后让他们根据数字的大小或具体的数量进行分组。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把数字牌中的偶数和奇数分开。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知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数量意识和数数能力。
3. 利用图形和图表除了利用具体的物体和数字,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引入感知集合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些关于天气、温度、身高或体重等的图表,然后让他们根据某个特定的属性来进行分组。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把温度在30度以上的天气和30度以下的天气分开。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知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并培养他们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教案标题: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感知和观察识别不同的集合。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
3. 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 给幼儿们看一张照片,上面有不同种类的水果,引发幼儿对集合的认识和好奇心。
- 提问:“你们看到了多少种水果?这些水果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吗?”- 引导幼儿讨论水果的共同特点,启发他们认识到集合是由相同或相关事物组成的。
2. 探索环节:- 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如纽扣、积木、彩色纸张等,放在桌上。
- 让幼儿自由触摸、观察这些物品,并尝试按照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等。
-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的分类方法和原因。
3. 巩固环节:- 制作一个大型集合图板,画出几个圆圈,分别标注不同的集合名称,如“红色东西”、“长条形东西”等。
- 将之前准备的物品分发给幼儿们,请他们根据物品的特征将其放入相应的集合中。
- 随着幼儿们的参与,指导他们正确地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4. 拓展环节:- 推广集合的概念,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集合。
例如,分类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玩具、食物、动物等。
- 引导幼儿思考集合之间的关系,如某些物品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集合中。
- 鼓励幼儿创造自己的集合,分享并解释自己设计的集合概念。
5. 结束环节:- 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提问,如“你能告诉我一个你喜欢的集合吗?它包含了哪些物品?”- 对表现出色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集合的观察和总结,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所学。
教学资源:1. 照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物品,如水果、动物等。
2. 不同种类的物品,如纽扣、积木、彩色纸张等。
3. 大型集合图板和可擦写标记笔。
4. 教学辅助材料,如分类卡片、集合示意图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物品分类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分类、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幼儿对集合进行分类的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并能运用集合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用集合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集合(如水果、文具等)、图片集合、集合符号卡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满各种水果的篮子,邀请幼儿观察并提问:“篮子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回答:“篮子里有很多水果。
”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集合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和集合符号卡片,让幼儿感知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3. 集合分类(5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集合例题,如“找出所有的圆形”、“找出所有的红色物品”等,引导幼儿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根据所学的集合分类方法,将一些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画出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分类:按照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所有圆形物品,用符号表示出来。
2. 答案示例:圆球、硬币、瓶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但在表示方法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集合,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和表示,提高幼儿对集合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认为幼儿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 来学习和发展集合 感知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理论:主张通过引 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来培养集合感知能 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 调集合感知教育在 培养幼儿多元智能 中的重要性。
03幼实儿 施感方知法集合教育的
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通 过实物展示帮 助幼儿直观感 知集合的概念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和社会环境。
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集合教育活动引导幼儿 进行联想和想象促进创造力 发展
幼儿在感知集合的过程中能 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
特的艺术作品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有助于激 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集合教育活动能够提供丰富 的素材和情境激发幼儿的创
造力表现
06幼未儿 来感展知望集合教育的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教育将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个性化教育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更精准的定制化教学
幼儿教育理念的创新
重视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游戏中学习。 引入科技手段如I、VR等技术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提倡跨学科整合将艺术、科学、语言等多元领域融入教学。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元素
操作活动:设 计有趣的动手 操作活动让幼 儿在实践中体 验集合的规律
和关系
语言讲解:用 简单易懂的语 言解释集合的 概念和原理帮
助幼儿理解
游戏化教学: 将集合教育融 入游戏中让幼 儿在游戏中学 习和掌握集合
知识
图片教学
图片教学: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帮助幼儿认识集合的概念 数字教学:利用数字的加减法让幼儿感知集合的增减变化 游戏教学:通过组织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知集合的概念 故事教学:通过讲述与集合相关的故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分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识别、分类及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各种水果、动物、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共同特点。
2. 教学活动(1)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集合。
(2)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
(3)演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圆圈、方框等图形表示集合。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识别集合。
(2)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分析集合中的元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根据老师给出的主题(如水果、动物等),找出身边的集合现象。
(2)让学生用画笔、彩纸等学具,创作自己的集合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分类(3)集合的表示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集合现象,并用画笔、彩纸等学具表示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集合现象,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简单运算,如并集、交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
2. 集合概念的教学方法。
3. 集合分类的实践操作。
4. 集合表示方法的演示与练习。
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创造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
该章节主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以及掌握简单的集合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例如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3.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例如数量、颜色、形状等。
4.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示出给定元素的集合。
3. 培养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特点的能力,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元素属于哪个集合。
4. 培养学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能够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难点: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以及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实物道具、黑板、粉笔。
学具:每人一套集合卡片、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套集合卡片,包括不同颜色、形状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讲解集合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颜色分成不同的组,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组就是由颜色相同的卡片组成的集合。
3.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教师向学生介绍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形状分成不同的组,并用符号表示出每个组的集合。
4.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些卡片是属于哪个集合的?请描述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5.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这些运算。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x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x教案名称: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主要涉及集合的概念。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2.培养幼儿对集合的感知和分类能力,如区分“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2. 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难点:让幼儿理解和区分“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等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幼儿对集合有初步的认识。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
3. 操作活动(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等,采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画笔和彩纸,画出一个你喜欢的集合;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集合思维的方式。
答案:1.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2. 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包括分拣垃圾、整理玩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的概念区分不够清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一章。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意义;2.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3.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4.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学会用符号表示集合;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难点:理解集合的意义,熟练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卡片、图片、小玩具等;学具:作业本、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套卡片,卡片上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兔子,并用彩色笔圈出来。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集合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同时,教师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集合中的元素用逗号隔开。
3.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例题,如集合A={1,2,3},集合B={2,3,4},让学生求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举元素的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集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交集和补集的运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团队协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教室里的所有红色铅笔,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七、作业设计1. 找出家里所有的蓝色玩具,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答案:{汽车,飞机,}2. 超市里有苹果、香蕉、橙子三种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橙子,请问小明买了多少个水果?答案:5个3. 班级里有男生和女生,男生集合用A表示,女生集合用B表示,请问男生和女生的并集、交集和补集分别是什么?答案:并集:A∪B;交集:A∩B;补集:A'∩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用符号表示集合,并掌握了集合的基本运算。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详细内容为幼儿感知集合概念。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实物,使其理解集合是由若干个相同属性的元素组成的整体,培养幼儿对集合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含义,能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集合进行简单的操作。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独立对集合进行分类和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合作能力,使幼儿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集合卡片、磁性白板、磁性扣、教学图片等。
2. 学具:幼儿用磁性扣、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磁性扣展示一个水果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幼儿理解集合是由若干个相同属性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磁性扣和画纸,让幼儿自己动手组成一个水果集合,并在纸上画出来。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组幼儿合作完成一个集合的分类和描述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含义:由若干个相同属性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分类:按属性、形状、颜色等分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家里的物品,组成一个集合,并描述其特点。
(2)请幼儿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集合,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如超市里的商品、公园里的花草等。
(2)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增强亲子互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
该章节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的概念,感知集合的特性,包括集合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集合;2. 感知集合的特性;3. 运用集合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的概念,感知集合的特性;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的概念,感知集合的特性。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卡片、小玩具、图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群小鸟和一群小鱼,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小鸟和小鱼的集合特点。
2. 认识集合:教师通过展示卡片,让幼儿认识集合的概念,引导幼儿发现集合的特性。
3. 感知集合的特性: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集合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性。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集合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一些作业题目,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完成,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特性、集合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画出一个集合,并写上集合的名称。
答案:如幼儿画出一群小鸟,命名为“小鸟集合”。
2.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物品,组成一个集合,并写上集合的名称。
答案:如幼儿和家长找出一堆鞋子,命名为“鞋子集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在实践中感知集合的特性,但在运用集合解决问题方面还需加强。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幼儿自己设计集合,或者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集合与分类》,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特征,以及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知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孩子们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感知集合的特征,学会表示集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图片、磁性教具、挂图等。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棒、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水果超市”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感受集合。
(2)引导孩子们观察水果超市中的水果,讨论如何将这些水果进行分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集合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认识集合的概念。
(2)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画图法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孩子们观察集合中的元素。
(2)让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集合。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孩子们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孩子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小组讨论与展示(10分钟)(1)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集合的表示方法。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分享学习成果。
(1)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引导孩子们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表示方法(3)集合的元素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身边的5个集合,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它们。
2. 答案:(1)示例:衣物、文具、水果、交通工具、颜色表示方法:列举法、画图法等(2)共同特征:都是由相同类型的元素组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对集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中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中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中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中班幼儿通过感知集合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集合,并学会用集合来描述物体的属性。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标注“A”、“B”、“C”的袋子各若干个。
2. 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如塑料动物、水果、积木等。
3. 绳子或线。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分类集合a) 教师事先将各种物体分别放入标注有“A”、“B”、“C”的袋子中。
b) 将这些袋子摆放在教室的一角。
c) 提示幼儿集合是指一类物体的总体,如塑料动物、各种水果等。
d) 邀请幼儿一起来探索,观察并分类这些袋子里的物体。
e) 引导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将物体分类。
f) 指导幼儿用手指指向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并说出分类的原因。
g)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归类的方式,并引导他们思考不能把某个物体同时放到两个集合里的原因。
2. 活动二:集合属性a) 将活动一中幼儿分类好的物体全部集中放在一起。
b) 让幼儿一起坐成一个圆圈,教师手持一根绳子或线沿圆圈散落停下。
c) 提醒幼儿集合是一类物体的总体,每个集合都有共同的特征。
d) 邀请幼儿一起观察绳子或线所围成的区域,并思考这个区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e) 引导幼儿发现该区域内的物体都具备某种共同的属性,如颜色相同、形状相似等。
f) 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区域内的物体的共同特点。
g) 引导幼儿将这个区域内的物体看作一个集合,并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这个集合。
h) 鼓励幼儿主动举手,分享他们对这个集合的观察和思考。
3. 活动三:集合交集和并集a) 提供两个以上的集合,如标注有“A”、“B”、“C”的袋子。
b) 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共同特征,找出集合的交集。
c) 引导幼儿用手指指向集合的交集,并说出交集中的物体共同的特点。
d) 邀请幼儿探索集合的并集,将所有集合中的物体放在一起。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集合》第三节《感知集合》。
主要内容涉及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集合的意义,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标准对集合进行分类;学会用图形、符号等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方法及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表示集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图示卡片、磁性白板、白板笔。
学具:学生每人一套集合卡片、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满各种颜色、形状的糖果的盒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教学新课(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并用图示卡片展示不同的集合。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类集合,学习集合的分类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用图形、符号表示集合,学生模仿学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集合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易错点。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分类方法3. 集合的表示方法4. 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2. 答案: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红, 黄, 蓝},也可以用图形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类和表示集合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感知集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和集合的表示方法。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集合的意义,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属性将物品进行分类;学会使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集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分类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的能力,为学习数学符号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集合的分类方法及表示方法。
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识别集合现象,掌握集合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集合(如水果、文具等),图片集合,集合符号卡片。
学具:彩笔、白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物集合(如水果、文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集合现象,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5分钟)(1)讲解集合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讨论分类方法。
(3)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图片集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使用符号和图形表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互相出题,巩固集合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分类方法按属性分类按数量分类3. 集合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图形表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将下列物品进行分类,并使用符号或图形表示。
物品:苹果、香蕉、橙子、铅笔、尺子、橡皮2. 答案:(1)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水果等。
(2)分类及表示:水果:苹果、香蕉、橙子符号表示:F(水果)={苹果,香蕉,橙子}图形表示:用三个水果图案表示。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感知集合》。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集合,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磁性教具、实物(如水果、玩具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水果和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水果和玩具有什么共同点?”让幼儿自由发表观点,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教具展示集合卡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引导幼儿观察集合卡片,找出其中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让幼儿用实物进行操作,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并解答,如:“下列哪个是集合?为什么?”答案:书包里的铅笔、橡皮、尺子是集合,因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画笔和文字描述它们。
2. 答案示例:冰箱里的水果(集合)包括苹果、香蕉、葡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小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小班数学感知教案小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找颜色或形状相同的物体,初步感知集合。
2、观察、理解图示,学习将相同特性物品圈在一起的方式表示集合。
活动准备:1、红、蓝色色小筐各一个。
2、红、蓝小玩具每幼儿各一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红、蓝颜色的积塑每人一颗(大小、形状不相同)。
活动过程:一、将花按颜色进行分类。
1、教师出示红、蓝色的玩具;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2、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玩具,要求幼儿大声说:我拿了一个红(绿)玩具,然后回位子上。
3、出示红、蓝两种颜色的筐子:这是玩具的“家”,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 “想一想哪个是红玩具的家?哪个是蓝玩具的家?”(红筐是红玩具的家、蓝筐是蓝玩具的家)“小朋友看看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想想把它送到哪个家里去?边送边大声说:红(蓝)玩具,我送你回家。
二、将积塑按形状分类。
1、出示积塑;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蓝颜色的积塑) 请幼儿每人拿一颗积塑,并大声说:红、蓝积塑,我和你做好朋友。
2、出示红、绿两种形状的.筐子。
积塑要回家了,请小朋友看看自己手上的积塑的形状,想想应该把它送到哪个家。
要求幼儿边送边说:红、蓝积塑我送你回家。
三、比较两个筐里的物体。
出示红、蓝两个筐:这是什么形状的筐?住着谁?为什么它们能住在一起?(因为形状相同。
)四、幼儿做练习册,教师个别指导。
东营区实验幼儿园李真小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2活动准备:1、新鲜蔬菜若干:各种萝卜5只,长短不一的黄瓜4根,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细长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菜1棵,蔬菜分别放在小布袋里;相应的蔬菜图片。
2、用硬纸做一个青菜老人。
3、一个生日蛋糕。
活动与指导:一、青菜奶奶的客人1、青菜奶奶要过生日。
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教案标题: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教学资源:1. 彩色水果图片或实物2. 彩色形状卡片3. 彩色动物图片或玩具教学准备:1. 将水果图片或实物分成两组:红色水果和绿色水果。
2. 准备形状卡片,其中包括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3. 将动物图片或玩具分成两组: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品,例如桌子、椅子、窗户等,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把物品进行分类,例如按颜色、形状或用途等分类。
活动一:感知颜色集合1. 准备红色和绿色的水果图片或实物。
2. 将红色水果放在一边,绿色水果放在另一边。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水果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红色和绿色水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二:感知形状集合1. 准备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卡片。
2. 将卡片混合放在桌上。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卡片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不同形状的卡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三:感知动物集合1. 准备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图片或玩具。
2. 将陆地动物放在一边,水生动物放在另一边。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动物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1. 提醒幼儿集合是指将相同或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的行为。
2.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不同集合的分类方法。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类事物。
拓展活动:1. 引导幼儿在教室或家庭中寻找其他可以进行集合分类的事物。
2.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集合活动,邀请同伴参与。
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问答、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的安全性,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2. 适当调整活动难度,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引言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感知集合是重要的基础概念。
通过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以及在其中进行操作,可以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大班幼儿的数学教案,其目标是帮助幼儿理解和应用感知集合的概念。
二、教案一:认识集合目标•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正确地表达和描述。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将物品分类到相应的集合中。
步骤1.引入集合的概念:教师用幼儿熟悉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展示集合的概念,例如将几个玩具放在一起,称之为一个集合。
2.讲解集合的特点:教师简要介绍集合的特点,即集合是由一组物品组成,这些物品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并无次序之分。
3.示范分类集合:教师提供几个不同的集合,要求幼儿观察物品的特点,将它们分别归类到相应的集合中。
4.操练分类集合: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
三、教案二:比较集合目标•能够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并能正确地表达和描述。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将物品从一个集合转移到另一个集合中。
步骤1.复习集合的概念:教师回顾集合的概念,并让幼儿快速分类不同的物品。
2.引入比较集合的概念:教师用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展示比较集合的概念。
3.比较集合的大小:教师让幼儿观察两个集合,并判断哪个集合的物品更多或更少。
4.操练比较集合: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两个集合进行比较,教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
四、教案三:操作集合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添加或删除集合中的物品。
•能够利用集合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
步骤1.复习集合的概念和比较集合的方法。
2.引入集合的操作:教师介绍集合的操作,包括添加、删除和求交集等。
3.操练集合的操作:教师提供几组集合进行操作练习,要求幼儿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添加、删除或求交集等。
4.应用集合解决问题: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幼儿利用集合的操作进行解答和解决。
五、教案四:感知集合的应用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感知集合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要求
小 按照某一外部特征分类 根据示范和口头指示分
班 按照量的差异分类(4个 类;
以内)
学用“一样”、“不一
样”、“放在一起”和
“都是”
中 按照量的差异分类; 在操作中会用“合起 班 按照数量分类(5个以内)来”、“分开”、“分
成”等。
大 按照两个特征分类; 在初步理解“集”与
班 自定标准进行自由分类 “子集”的关系中分类,
高等教育
25
(3) 大班: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大小、形状 不同,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包括混合色)的物 体,要求幼儿能排除物体的大小、形状的干 扰,正确地按物体的颜色(包括混合色)进行 分类。
高等教育
26
2 .游戏 游戏对幼儿学习分类也是十分有效的,尤 其对于小班幼儿,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 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分类的兴趣,又可以 训练幼儿迅速、敏捷的分类能力。
• 按照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分类
如:动物和一堆食物,如小兔子、熊猫、小鸡、 小狗;萝卜、竹叶、虫子、肉骨头怎么分?
高等教育
7
• 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如:把皮球、书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如:许多饼干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 如:牙刷、毛巾、茶杯、钢笔、铅笔、笔 记本、计算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 足球、跳绳分类,该怎么分?
高等教育
4
有关集合的概念: 集合:把一组对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看成一个 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子集:由集合中一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就是原来集 合的子集。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渗透集合教育,不仅为幼儿学数提供了准 备,而且也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学习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如“分豆豆”游戏。
高等教育
27
高等教育
28
第3~4课时
二、认识“1”和“许多”
教学目标 1. 了解“1”和“许多”教育内容与目标。 2. 掌握“1”和“许多”活动设计与组织的
理念与方法;明确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指导要点。 3. 能设计与指导“1”和“许多” 教育活动
并大胆试教。
高等教育
29
解释概念
高等教育
8
• 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
如:塑料玩具、小花片、塑料小碗、布娃娃、衣 服、帽子分类,该怎么分?
• 按照物体的数量来分类 • 按照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例如:在很多娃娃的图片中,可按照娃娃的表情 归类;也可以根据其不同姿势进行归类;还可以 按照幼儿性别来分,
高等教育
9
2. 按二维(或以上)特征分类
按范例分类:在和幼儿共同观察物体的基础上, 先由教师拿出一个物品作为范例,让幼儿学习从 一堆物品中把和教师的范例一样的物品都拿出来 (或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继而可出示两个不同 的物品作为范例,请幼儿将一堆物品分别归类。
高等教育
22
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分类:由教师说出物体的名称 或特征,请小朋友将物体分类。如“请小朋友把 苹果放在红色的盒子里,把香蕉放在绿色的盒子 里”等。
会表达分类的原因
高等教育
20
(四)学习分类的方法
1.操作
(1)让幼儿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 异。
(2)说明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进行分类时应向幼儿清楚地讲明按什么要求分类, 同时要使幼儿理解“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的含 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行动上正确分类。
高等教育
21
(3)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4)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5)对不同年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扰条
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高等教育
23
如: (1) 小班:教幼儿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时,教师 可以供给幼儿形状相同、颜色不完全相同的物体
高等教育
24
(2) 中班:教师可以供给幼儿大小,颜色不完全相同 的物体,要求幼儿能排除物体的大小的干扰,正确地 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10
这些蝴蝶有什么不一样?
高等教育
11
按大小分:
高等教育
12
按颜色分:
高等教育
13
5 6
5 6
高等教育
5 6
14
按点数分:
高等教育
15
按数字分:
66
55
6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6 656
55 6
65
5
5 5
65656 5
高等教育
16
高等教育
17
高等教育
18
(三)学习分类的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
19
分类目 标
高等教育
2
教学重点 物体的分类、区分“1”和“许多”、比 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时数:8课时
高等教育
3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悉有关集合概念,知道有关物体 分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掌握分类活 动设计与组织的理念与方法。
2. 能结合实际恰当地选择、设计与指 导物体分类教育活动并大胆试教。
高等教育
1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熟悉有关集合概念,掌握幼儿感知集合教育
内容与要求。
2. 掌握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关物体分类、区分 “1”和“许多”、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相等活动设计 与组织的理念与方法;明确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指导 要点。
3. 能结合实际恰当地选择、设计与指导有关幼 儿集合概念的各类教育活动并大胆试教。
• 所谓二维特征,是指按照事物同时具备的 两种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
• 如:对皮球进行分类时,需要幼儿同时考 虑颜色和大小两种特征,把红的大的球归 并在一起,把红的小的球归并在一起,把 蓝色的大的球归并在一起,把蓝色的小的 球归并在一起,使归并在一起的球,既有 颜色方面的相同,又有大小方面的相同。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5
一、学习分类 (一)什么是分类 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
一起。 (二)幼儿常用的分类形式 分类在幼儿园小、中、大班都能开展,一般来说, 分类根据维度的不同有几种类型:
高等教育
6
1. 按照事物的一维特征分类 •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
起。例如把图书放在一起,娃娃放在一起。
• “1”: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表示集 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
• “许多”:表示两个以上元素的集 合
• “1”和“许多”的关系:即元素与
集合的关系,是小班学数前的教学
内容之一。
高等教育
30
(一)认识“1”和“许多”的教育目标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 多”可以分成“1个”“1个”……;“1 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3.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1”和“许多”词 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