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遽的思想 高尚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遽的思想高尚的情怀

主父海英

2009年3月7日下午,我们的《发展金融学》结课,白老师连续两次说:“谢谢各位,我想,在今生,我们都是最后一次坐在这里上这门课了。”突然之间,感慨至极,我明白我的读博经历的确仍然是一个单纯的读书过程,可是这个过程却让我体会了对智慧的追逐,更是对“爱是沉重的”这种终极情感的逐渐领悟,两年来求学的种种情形在我的脑海中纷至沓来。

2007年9月21日,辽宁大学博士生刚刚报到的第二天,白老师便开始给我们2007级金融学博士上课了。毫无疑问,他是开始上专业课的最早老师,大概也是最敬业、最严格的老师。白老师给我们讲《白钦先学术生涯》,至10月20日结束,累计六天时间,除了中午吃饭休息(也就是吃食堂,睡教室),全天授课。后来,又开了《发展金融学》,依然是授课时间长、论文压力大,那种宏观的思维和字斟句酌的态度,影响了我们一届博士的学风和文风。

导师讲自己的学术生涯,自然是驾轻就熟。可难得的是,他不仅仅是对自己几十年学术道路上的不断跋涉、耕耘进行回顾,更多的是感想、感觉、感悟,正如先生自评:“并非满纸荒唐言,却有一把心酸泪”。听完白老师的课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便是三个词:“做人、做事、做学问”。可是,我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几方面分开来说,因为在我看来,白师已经将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他是做事的人,是做学问的人,在做事中做人,在做学问中做人;他敬业到极致、却又极富人情,他气度非凡、对品味有着自然的领悟,却对环境的舒适与否熟视无睹,似乎为了他心中重如泰山的完美,一切的简单甚至简陋都轻如鸿毛。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我们最真诚的敬和爱,正因为如此,无论受到老师热忱的鼓励还是严厉的批评,我都甘之如饴。

下面是我的真实感觉,或许专业性不高、理论性不强,不够让各位满意。但是我想,做先生的学生,说真话总归是第一步。

一、语风、文风真实有豪气

一直记得白老师的第一次课,堪称完美的表现让我有了对“真”有了最真实的理解,先生那天的装束颇具风范,完全没有因为我们只是一堂普通的只有9个人听的专业课而稍有懈怠,而且一直站在讲台上妙语连珠,全天讲了整整8个小时,是“真讲”。

首先老师声明:“我宁肯不说话也决不讲假话”,“让好人干坏事比让坏人干好事还难,让好人不干好事比让坏人不干坏事还难,因为好人一干坏事就进了精神监狱了”这是“真话”,率真的话语中我所感受到的却是老师把自尊自律当习惯,随时在向我们传达为学之人的道德感。

初读老师的作品,首先看到的是老师的自勉辞:“人品、学品、人格、国格,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认为“为学求新,为道求真”。他的教育理念是:“师道缘于人品,人道归为自然”。那扑面而来字里行间的真实和充实深深打动了我:笔底有豪气、有正气,完全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论文的那种隔靴搔痒、高高在上、无病呻吟的腔调,而是一针见血,有感而发,看得解渴、过瘾。就像一阵风,吹落倦怠的尘,露出它们内部的光,在我脑海中出现的词语是“激情”,是的,那是对金融体制胸有成竹地把握、是对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的最痛心疾首的担忧,是对祖国和人民最忠贞的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情结,否则怎会如此急切,如此切实,如此合拍,而又如此精准。

有些话、有些观点,不是你意识到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出来、写出来的。有顾忌、有冲突,你还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真话?反之,有人要借你的嘴说假话,功利主义的诱惑之下,你说还是不说?白老师说:“为人,活得起,死得起,从死得起开始;做事,赢得起、输得起,从输得起开始;处世,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有所不为开始。”“我不能拿那些人的钱给人家当喇叭筒,让我的学生脸红。”此时此刻,每一个在座的学生也在思考一个相同的问题:“今后怎么样才可以不给老师丢人?才算不辱师门?”。

不能不说这激发了我们的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平时大家在平淡地生活着,做学问在我们看来是最没有风险的了,而老师的学问做到了风口浪尖,一时之间让我们深为敬佩甚至有些羡慕。我甚至公开地说:“白老师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可以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付出、去战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和能力。”在我看来很多人,爱不敢爱,恨不敢恨,说不敢说,做不敢做,样样计算的清清楚楚,有几分成本几分收益,这样活着还不如做一台电脑,起码没有烦恼。而白老师的黑白分明,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此简单,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底气,做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到骄傲的程度吗?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在职人士,也曾为“说不说,做不做”而苦恼,至此颇有同感之后相视一笑,很简单,做白老师的学生!

老师在我们入学之初便给我们灌输读博士要“真读”,说:“最稳定、最可持续、最不能以次充好、最真实、因而也是最难的就是学习”。已经到了地狱之门,别犹豫,要想从学习中获得,必然要有“舍”的勇气,有代价,有牺牲。“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大

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花落自有花开时,蓄芳待来年”!而我在想“易舍处舍,难舍处亦得舍啊”。

“轻易得到的没好东西,自然的、积累的才是好东西,大烟鬼除外,速生的木材材质差嘛!”,老师对我们的严格基于对自己的苛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使我们领悟到的是念博士无捷径,唯一的真谛就是真实的付出,不屑的努力。时至今日,白门弟子是怎样修为的。

为了修炼我们的为学正气,老师要求我们在读博士期间要完成两篇大论文,一篇是有形的论文——十几万字的学位论文,另一篇是无形的论文——个人学者气质的养成。老师认为人的综合气质、气度、风格均是来自于学习,有一般人文特征,也有专业特征,要这个感觉!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往那一站,别人就揣测‘这个人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肯定不是什么都不是。’”这是通过学习,形成个人无形的气质、气息的散发,完全是无意识的展示着一种机敏的反应、多层次的视角以及深刻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男是女,是相貌出众还是貌不惊人,是强壮还是羸弱,那儒雅中的一身正气、不同俗类,决非一般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所能涵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感觉其实是在持续、系统的学习研究之后,在掌握已知、探索未知、优化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的优化完善的自身总体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情操、人品与学品,这其实是最难得、最难能,因而也是最可贵的。是的,读书的深层诉求是修炼,是丰富生命。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

无论是看白老师的著作还是听课,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白老师在学术问题上有着超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有着不可思议的精准把握。由于第二版的《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中并不包含老师所有的文章,我又从众多的渠道搜罗了大量老师的论文,打印,分册装订,再读依然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以《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为例,当我一遍遍读到那些写于八九十年代而在今天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语句,或者是最终被事实证明了的超前性的观念时,总是非常惊讶的画个大大的叹号,以表示我的不可思议,下面略举几例:

其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写于1985年,定稿于1987年),在文中老师就非常系统地阐明:“对现有银行体系的改革重点不是放在机构的撤并上,而是放在企业化经营和资金商品化上。着力推进建立一批非国有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白老师同时指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究其根源盖出于始终未彻底贯彻商品经济原则,未抓住银行企业化、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这一根本问题。”,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