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记得以前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
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
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有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
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坐好了。
”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三、还有部分教师时不时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
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将重点落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内涵
更深刻地理解 与实践综 合实践活动 。 。
重 —■■ —■■ ■ 重 。
。
0 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 的本质与 内涵
张 恺
。 在科学探 究中提升 科学素养 提高环保意识
田翠 平
。 综合 实践 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天津 中学
。 魅 力课 程成就美好人生
王 玉 萍
。 指导设 计 ,让创意成为现实
通过 教 育溯 源 的方 式理 解综 合 实践 活 动课 程 ,我们 发现 ,它 是 对立 德树 人 教 育总 日标 , 对 “人 文底蕴 、科学 精神 、学 会学 习 、健康 生 活 、 责任 担 当 、实践 创新 ”青 少 年核 心 素养 的 培养 有 力的 支撑 ,特 别 是 在 当今 信息 技 术高 速 发 展 的时 代 ,大 数据 、云 计算 、物 联 网等技 术对 社会 、 对生 活 ,乃至 对教 育均 产生 了 巨大的 影响 ,“两 耳 不 闻窗 外事 ,一 心 只读 圣 贤书 ” 培养 出来 的 学生 远远 无法 面对 技 术 、知 识 、文 化大 爆炸 的 社会 对 他们 的需 求 ,综合 实 践活 动 课程 也正 是 在这 一变 化 中 ,逐 步提 出并 不断 深化 的 。
.
螨 一
.
/.
l
:,
t辱
.
鲎
|I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 于教育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 课程本身的变革 ,更 多地在于
引发 了基础教育领域 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 思考 ,尤 其是在 教育 目的与价值 ,科学技术
和教育技术在教育 中的意 义与用途 ,社会 、家庭与学校三者在教 育范 畴的融合等领域 。
的 令 人。 fI【址,r -段 【IIf1iI JI~, 、 校 教 fi.I,f,J卜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5.能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良好的语感。学会
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开展、学习生 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 用习惯,具有安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 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 开展安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效劳 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历,形 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效劳,适应社会 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效劳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语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 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根本 的语文学习方法。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防止机械的、单一的 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 效劳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 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 方法的理解、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教本,校门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通过自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反思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课程。
但是,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学校和家庭、社会关系的等方面的冲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皆超过了学科课程改革,所以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有名无实,使其虚无化。
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做的工作是按照要求列入课程表,但在组织上是没有机构,在实践上没有具体的行动。
有的干脆让位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音乐美术一样,落入有名无实的境地。
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
在实践上有所行为,但这种实施行为却停留在校园里、课堂教学中、课本中,成为自然课、科学常识课或者手工课,结果彻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
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学生作,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和大学生做论文一样。
另一种情况是由班主任带领全班搞一些集体性课外活动,如参观,上街服务等。
第三种情况就是变为计算机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三大主轴四大模块构成的内容整体被割裂成碎片,把社会生活和经验这一灵魂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躯体。
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
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社会支持乏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社会现实的生活为内容的课程,教学情景、教学评价与家长、社会组织、公众有直接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
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课程解读】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
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
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
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属性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基本属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
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
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
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
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
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说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啊,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你要是问我,课程设计得好不好,首先就得看它是不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谁能学得进去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从课堂里“跳出来”,亲自动手做做看,体验一把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一个“玩”的机会,当然不是让他们真的去玩,而是让他们通过动手做事,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别看这些课程看似简单,实际上真是充满了挑战。
想要让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投入进去,首先得让课程内容有吸引力。
像是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往往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实践活动课程,就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也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学以致用”。
比方说,做个小实验,搞个小项目,或者组织个社会调研,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的脑袋转起来,眼睛亮起来。
你要是让他们去设计一款智能小车,可能刚开始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谁不觉得自己成了“工程师”?这种成就感,谁不想要呢?说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发挥。
你要是把所有东西都设计得死死的,学生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哪来的创意?所以啊,设计这些课程的时候,老师们得聪明一点,给学生留点余地。
要是每一步都告诉他们怎么做,那就失去意义了。
他们不能总是做别人安排好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成长了。
给学生一些挑战性的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他们激发潜力,就像是高考前的那段日子,虽然有点焦虑,但也是最努力的时光。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得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
你总不能把全班学生都当成一个模板去套吧?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实际操作;有些学生脑袋活,擅长理论分析。
设计课程时要兼顾到这两种类型,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浅谈对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浅谈对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广饶县稻庄镇阳光花园10栋楼中单元201室任玉新邮编:257336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渗透超越“综合实践活动课”早就听说过,对这门学科最初的认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所有学科中都可以上的一种学科课型而已,更或是学校活动的另一种说法。
2007年秋有幸参加了在东营胜利职工大学举办的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远程培训,通过视频学习,才了解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实内涵: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或某一学科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与学科课程处于同一层面且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从这一层面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与相关课程形态的关系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活动主题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独立实践,教师也相应地进行指导和引导。
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系统教材和封闭课堂,面向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生动发展,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出发,启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开展调查、调查、参观、参观、实验、测量、劳动和服务等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把学生锁在课堂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有系统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节课一节课地教。
学生必须有时间和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四、强调活动综合学生对各种活动的内容感兴趣,而不是对世界开放的活动的内容。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综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从方案的设计到主题选择、活动实施,都应把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到首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
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能再作“讲师”,充其量只能是“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称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基础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基础(一)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1、由知识的客观性向过程性转变。
知识的客观性其标志是要求知识必须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不是客观的,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它终究被否定或抛弃。
2、知识的普遍性向个体性和情境性转变。
持知识普遍性论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规律或真理。
摒弃地方性知识,要求知识一定要超越各种社会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的制约,达到一种普遍化的水平。
而事实上知识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生产的,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他所处时代的物资条件和精神风貌、知识水平等。
3、由知识是中立向价值性转变。
先前人们认为知识与价值无涉,即知识是纯粹经验的和理智的产物,不涉及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与价值观等等。
但现在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它是从所有人类文化中选择与组织起来的,这种选择需要经过价值的过滤,经过人为的建构和文化意向的牵引。
它涉及到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和丰富,突出作为课程内容选择来源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教材灌输的"全科玉律",不再侧重知识的确定性、结果性。
对过去奉为权威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不具有个人意识的书本知识是一个彻底的拒斥和挑战。
而这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必然要求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左右关联,知识的个人过程实践等,而不是侧重接受听从,机械接受。
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实面目的认识和检验,以及在理解和反思中创生自己的知识。
因此知识观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学到前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明确知识的来源和价值性。
知识意义化与活化,促使学生将课程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意义体系,并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中,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
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访谈等方面。
2.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缺乏实施的充足条件支撑。
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盲点。
从我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校长的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极大地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会有许多不利因素。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入中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这也困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突出问题。
学生发展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从理论上说,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机构不落实,那就难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
我建议: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备考教师招聘考试,考生们除了要了解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外,国家有关于教育的重要政策法规也是需要考生们了解的内容。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是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们就通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80问来深入了解它的实质。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内涵作者:张恺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8年第07期伴随《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推动与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一轮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这一轮改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标准、教材、评价方法乃至教育技术等领域的改革,相对以往改革,此次改革的核心和最大价值在于它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引发了一次关于“教育的价值和目的”的深刻思考。
“我们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未来的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涉及到了教育的本源,涉及到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也涉及到了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新的事物,从古至今、从中到西,都能见到活动课程的影子。
在西方,以对其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希腊教育为例,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一不体现着实践活动的影子。
实用主义教育学更是提出了“教育是学生个体经验的持续增长”“要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等观点。
而在我国,综合实践更是被历代教育大家所重视,孔子带诸弟子游学列国,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并带领他们思考、分析。
现代教育代表人物之一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蕴含在生活之中”“教学做合一”等思想。
在1992年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计划中提出了活动课程;2001年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并作为必修课;2017年《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涵盖了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学段。
回溯整个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伴随教育的全过程,而此次改革的价值在于,将其以国家教育指导纲要的形式提出来,重新明确了它的价值、意义与作用,并通过它,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的广泛思考。
通过教育溯源的方式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发现,它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社会、对生活,乃至对教育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无法面对技术、知识、文化大爆炸的社会对他们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正是在这一变化中,逐步提出并不断深化的。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南大学
第一章测试1.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是()A:多样性B:探究性C:生活性D:综合性E:自主性F:生成性答案:ABCDEF2.生成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得以唤醒与激发的结果。
A:对B:错答案:A3.课程的本质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A:错B:对答案:B4.课程评价包括()A:学生B:家长C:课程本身D:教师答案:ACD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的接受性。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综合实践的基本要求是()A:研究性学习B: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C:注重多学科的综合和运用D:信息技术答案:B2.七到九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A: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B: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和能力C:主动进行技术实践,初步掌握一些现代生产通用的技术基础认识和基本技能D: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答案:ABCD3.研究型学习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领域。
A:对B:错答案:B4.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A:错B:对答案:B5.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劳动实践活动、技能练习活动、工艺制作活、简易设计活动、技术试验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职业体验活动。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确定要遵循哪几个原则A:体现学生的主体性B:强调主题探究的可行性C:立足于学校文化和地域特色D:关注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答案:ABCD2.观察法中按观察对象()的空间顺序来观察A:从上到下B:从左到右C:由近及远D:从东到西答案:ABD3.()是获得发明灵感、进行发明创造类选题的重要方式A:社会调查B:手机C:报纸D:网络媒体答案:A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和()是教师最关心的两个问题A:确定B:选择C:分析D:实施答案:AB5.选题的具体方法包括()A:社会调查B:分析法C:观察法D:拓展法答案:ACD第四章测试1.能够开发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能够激起学生的灵感和创造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哪种原则A:学生发展为本原则B:经济性原则C:针对性原则D:形成体系,学以致用,资源共享原则答案:A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有()A:可开发性B:间接性C:差异性D:丰富性E:开放性答案:ABCDE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维度有()A:社会B:自然C:自我答案:ABC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有()A:掌握深度广度的策略B:评估策略C:加大交流与合作力度的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目标策略F:开发与利用关系的策略答案:ABCDEF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体现有()A:有限的课程资源在使用上存在着浪费的现状B:资源总体数量不足,质量偏低C: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答案:ABC第五章测试1.以下哪些额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A:社会调查B:文献查阅C:系统观察D:科学实验答案:ABCD2.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只需要将所有资料收集起来即可,不需要进行筛选鉴别。
品生活教育之真谛 悟综合实践之本质
品生活教育之真谛悟综合实践之本质当前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整个课程体系变革的转折点,更是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过程。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这一次课改的突破口、切入点,必然首当其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今天我们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意义,其理念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更深的内涵和更宽的外延。
感悟了“生活教育”的真谛,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一、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的课程资源观“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
陶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陶先生以现实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展示了无限广阔的时空。
我们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发,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陶先生的“课程资源观”给了我们灵感,我们认真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盘点。
我校地处晋江市陈埭镇,系中国鞋都所在地。
走进陈埭,犹如倘徉在鞋的世界、鞋的海洋中。
这富有特色的支柱产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利用这些优势,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鞋子的制作》、《认识鞋材》、《走进鞋子广告》、《有趣的鞋子商标》、《走进知名企业》、《认识鞋码》、《鞋博会》、《鞋子的选择》、《小小鞋子设计师》等。
活动开展中,学生们积极投身生活这个大课堂,共同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服务、动手实践、问卷分析、创造设计……他们丰富了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接受了本土文化的一次次洗礼,培养了各种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感受到真理来源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由此看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表达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1〕课程的综合化〔curriculumintegration〕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操纵;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化”〔fragmented〕,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
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进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定。
因此,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国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以为“综合学习课程”开辟空间,我国台湾那么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深陷于分科主义的泥沼之中。
这种课程体系至少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进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同意学习方式,忽视发明、探究学习在人的进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了学生个性进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进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展的需要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变迁日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表达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所推出的适应义务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积存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全靠各地各校在实践中摸索,活动课程在开设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进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作出如下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进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猎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适应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截了当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表达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全日制一般高中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特性:〔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进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表达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表达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课程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进展。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要紧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想象”、“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明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进展的特别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性的一面。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基本上一个有机整体,而非依照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那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差不多理念:〔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进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截了当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
它是以学生的直截了当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舞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进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指导作用表达在关心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差不多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表达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关心学生学会发明、学会探究,形成发明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关心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关心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从事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具有实践取向,即是说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坐而论道”、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进展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
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育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进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追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明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进展实践能力,进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依照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依照纲要所设定的差不多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差不多类型、差不多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线索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假设干主题的混合。
要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个有机整体,需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而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实现上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健全进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下内容值得关注——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猎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进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