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平行线的判定 教案

合集下载

平行线的判定 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 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案标题: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不同方法判定平行线。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的课件或教材。

2. 平行线判定的示意图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复习平行线的定义。

2. 提问: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是平行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且任意一条直线与平行线的交线与另一条平行线的交线平行。

2. 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a. 判定法一:同位角相等法。

当两条直线被一条横截线所切割时,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b. 判定法二:内错角相等法。

当两条直线被一条横截线所切割时,内错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c. 判定法三:平行线定理。

若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且同侧内角或同侧外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三、示例演练(20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不同判定方法的应用。

2. 以具体的例题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判定方法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与平行线相关的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 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归纳不同的平行线判定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示例演练和练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不同的判定方法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观察能力,学会从几何图形中发现规律,总结性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
3.学会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4.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对待数学问题要有耐心和毅力。
1.必做题:
a.请从生活中找到三个平行线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应用。
b.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完成以下练习题:
-判断以下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① a ∥ b, b ∥ c,求证:a ∥ c。
②在ΔABC中,AB ∥ CD,求证:∠BAC = ∠DCE。
-填空题:
①如果两条直线上的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及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能够运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准确画出平行线。
3.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画平行线时,学生对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
1.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题。
2.练习题包括:
a.判断题: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b.填空题:补充完整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c.应用题: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组长,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判定方法3与其他平行线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判定方法3。
2.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观察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判定方法3的理解和应用尚不熟练。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和应用;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并注意运用其他相关性质;
-设计拓展性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教室黑板的上下边缘、书本的对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行线的例子?”通过学生回答,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生活化的氛围。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已学的平行线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课堂小结,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判定方法3,梳理知识体系;
-强调判定方法3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7.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5.教师点评:强调平行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1、2、3,重点在于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意,规范作图,仔细计算,确保答案正确。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难点:理解平行线性质的推理过程,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知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在建筑工地,工人师傅如何保证两条直线平行?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直线、射线、角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将已知的几何知识进行拓展,运用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以下困难: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判定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存在困惑,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2)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3)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6.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师法师,轻松搞定平行线的讲解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师法师,轻松搞定平行线的讲解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师法师,轻松搞定平行线的讲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应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适当抽象化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和内涵;(3)实践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例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以下问题开展导入:平面中,一条直线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以上的平行线?2.讲解(1)基本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在平面内无限延长,它们的交点是无限远,那么这两条线就是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并且不存在交点。

(2)判定方法(A)同位角判定法:在同一直线上有两个与另外一条直线相交的直线,如果同侧内角或同侧外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B)平行线判定法:两条直线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和为180度即为平行线。

(3)实际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经常出现在建筑、道路等方面,例如建筑中的梁柱、尺、竖直线、地下管道、电缆等。

因此,学生能够将判定平行线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际中通过计算距离、建构图形等方式比较容易判定平行线。

3.实践让学生做以下实践例题,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例题】如图,已知AB平行COR,OB与CD垂直,求∠AOB和∠COD的大关系。

(1)根据AB平行COR,可以得到∠AOB+∠BOC=180度,因此∠AOB和∠COD的和为180度;(2)根据OB与CD垂直得到∠AOC=90度,因此∠COD-∠AOB=90度;(3)将第(1)步的结果带入第(2)步的公式中,得到∠COD=135度,∠AOB=45度;(4)∠COD大于∠AOB,因此答案为:∠COD>∠AOB。

四、总结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平行线的基本定义和性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几何逻辑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几何逻辑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几何逻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线段的比较法、同位角判定法和内错角判定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同位角判定法和内错角判定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两组平行线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如何判断这些线是否平行。

2. 学生自由探讨并提出各自的判断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整理出线段的比较法、同位角判定法和内错角判定法。

Step 2 线段的比较法1. 教师出示一段实际线段,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线段的形状和方向。

2. 学生根据观察,判断其他线段与给定线段的关系,并找出判断依据。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线段比较法的判定条件和方法。

Step 3 同位角判定法1. 教师出示一对平行线及其对应的同位角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提出同位角判定法的使用条件和判定方法。

3. 教师示范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位角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Step 4 内错角判定法1. 教师出示一对相交线及其对应的内错角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内错角之间的关系。

2. 学生根据观察和比较,提出内错角判定法的使用条件和判定方法。

3. 教师辅助学生分析内错角判定法的原理,并进行相关练习。

Step 5 练习与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以检验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互相检查和讨论答案,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向教师请教不理解的地方。

四、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本节课成功地引入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采用观察-归纳-比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7.3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7.3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7.3 平行线的判定1.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定理;(重点)2.了解证明的一般步骤.(重点)一、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同样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如图为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再从水中进入空气中的示意图.由于折射率相同,因此有∠1=∠4,∠2=∠3,那么你能说明光线c 与d 平行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的判定【类型一】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如图,直线l 1、l 2、l 3、l 4两两相交,且∠1=∠2=∠3.求证:l 1∥l 2,l3∥l 4.解析:∠1和∠2是直线l 1、l 2被直线l 3所截得的同位角,∠2和∠3是直线l 3、l 4被直线l 2所截得的同位角,所以由∠1=∠2可以判定l 1∥l 2,由∠2=∠3可以判定l 3∥l 4.证明:∵∠1=∠2(已知),∴l 1∥l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已知),∴l 3∥l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进行推理证明的关键是分清同位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类型二】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如图,已知AB ,CD 与直线EF 分别相交于点B ,C ,且∠ABE=∠DCF.求证:AB∥CD.解析:由等角的补角相等可知∠ABC =∠BCD.再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即可得到结论.证明:因为∠ABC +∠ABE =∠DCB+∠DCF=180°(邻补角的定义),∠ABE =∠DCF(已知),所以∠ABC=∠DCB(等角的补角相等),所以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主要是指出图形中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角,观察是否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或由角的数量关系推得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类型三】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如图,直线AE ,CD 相交于点O ,如果∠A=110°,∠1=70°,就可以说明AB∥CD,这是为什么?解析:由题意可知∠1=∠AOD=70°,又因为∠A=110°,所以∠A+∠AOD=180°,故AB∥CD.解:因为∠1=∠AOD(对顶角相等),∠1=70°,所以∠AOD=70°.又因为∠A=110°,所以∠A+∠AOD=180°(等式的性质),所以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1)本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到“形”的判定.要判定两直线平行,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若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2)若题中的结论能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中的一个方法说明两直线平行时,一般都要通过结合对顶角、互补角等知识来说明.探究点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已知DE,BF分别平分∠ADC和∠ABC,∠1=∠2,∠ADC=∠ABC,因此可推出图中哪些线段平行?为什么?解析:结合图形以及已知条件,能证明DE∥BF,DF∥BE和AD∥BC.解:DE∥BF,DF∥BE,AD∥BC.理由如下:(1)DE∥BF.∵∠1=∠2(已知),∴D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F∥BE.∵DE平分∠ADC,BF平分∠ABC(已知),∴∠3=12∠ADC,∠2=12∠ABC(角平分线定义).∵∠ADC=∠ABC(已知),∴∠2=∠3(等量代换).又∵∠1=∠2(已知),∴∠1=∠3(等量代换),∴DF∥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D∥BC.由(2)知∠3=∠1,又∵DE平分∠ADC(已知),∴∠ADE=∠3(角平分线定义),∠ADE=∠1(等量代换).∴∠A=180°-∠ADE-∠1=180°-2∠ADE=180°-∠ADC=180°-∠ABC(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及等量代换),即∠A+∠ABC=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解此类题应首先结合图形猜测结论,然后证明.证明两条直线平行,一般先找它们的截线,再求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两直线平行.若没有公共截线,则需作出两直线的截线辅助证明.三、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判定)⎩⎪⎨⎪⎧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本节课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7.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7.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使其能够从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关系,形成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推理证明;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和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总之,在《7.3平行线的判定》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几何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7.3平行线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始终不会相交的情况?”(如铁轨、操场跑道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五、课外延伸:已知:如图,∠DAB被AC平分,且∠1=∠3.求证:AB∥CD. 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出错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解决,最后派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并阐明理由。

在学生思考作答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指导,并总结学生在解答时出现的共性问题,以便精讲点拨。

通过一系列练习题,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灵活应用。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几种?(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设和结论;(2)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3)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4)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惑。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的程度和能力;从所学的知识、探究的方法、数学学习方法等多个角度去回顾、总结。

七、课外作业(巩固)课本P174数学理解---2、3 独立完成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熟练证明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本节课最大难度在于学生对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会出现用定理证定理的现象,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

同时,教师应更好的注意推理过程的演示,让学生学会集合题目的简单推理格式。

231C A BD。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学校数学教案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学问结构: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推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根底.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同学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识别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同学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根本方法,能依据所学学问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2、教学建议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表达一条主线索:“充分试验—认真观看—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老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留意角的变化状况.事实充分,同学可以理解,假犹如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肯定会平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老师可组织同学按所给图形进行争辩.如何利用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明显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同学观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觉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教学设计例如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把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洁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力量.二、学法引导1.老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觉法.2.同学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觉.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在观看试验的根底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规律推理及书写格式.〔三〕解决方法1.通过观看试验,奇妙设问,解决重点.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呈现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四、课时支配l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2.通过试验观看,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稳固.3.通过老师提问,同学答复完成归纳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学问结构: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推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根底.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同学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识别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同学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根本方法,能依据所学学问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2、教学建议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表达一条主线索:“充分试验—认真观看—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老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留意角的变化状况.事实充分,同学可以理解,假犹如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肯定会平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老师可组织同学按所给图形进行争辩.如何利用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明显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同学观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觉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教学设计例如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把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洁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力量.二、学法引导1.老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觉法.2.同学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觉.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在观看试验的根底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规律推理及书写格式.〔三〕解决方法1.通过观看试验,奇妙设问,解决重点.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呈现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四、课时支配l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2.通过试验观看,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稳固.3.通过老师提问,同学答复完成归纳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把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洁的推理论证.〔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同学观看,、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稳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表达了规律推理.〔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推断以下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3.假如直线、都和平行,那么、就平行.同学活动:同学口答上述三个问题.【教法说明】通过三个推断题,使同学回忆上节所学学问,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忆平行公理,同时使同学生疏学习几何,语言肯定要精确、标准,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稳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同学,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依据什么同学:能判定垂直,依据垂直的定义.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方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同学活动:同学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老师在同学思考未得结论的状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需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同学活动:同学思考,在前面复习平行公理推论的状况下,有的同学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让。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3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3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索平行线知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平行线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如交通标志、建筑物的布局等,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平行线特征,激发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探究欲望;
3.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故事,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
2.强调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理解学习平行线知识的意义;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课本第chapter页的拓展题,提高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
(1)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的例子,用手机或相机拍照,并简要说明其中的平行线判定方法。
(2)结合实际情境,设计一道平行线相关的问题,并给出解答。
3.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讨论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1.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铁轨、电线、书本的边缘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2.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平行线的例子?这些平行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的概念。
3.引入新课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作业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为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的一部分,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身能力。
2.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3.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1. 引入平行线的概念,通过实例演示平行线的特征;2.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引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三、运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1.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解答;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行线的问题;四、巩固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给予学生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强调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实例图形;3. 练习题。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3. 设计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平行线的判定:利用同位角相等1. 通过图形展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同位角的定义;2. 讲解同位角相等是平行线的判定条件之一;3. 引导学生运用同位角相等的方法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七、平行线的判定:利用内错角相等1. 介绍内错角的定义,并通过图形演示内错角的特点;2. 讲解内错角相等也是平行线的判定条件之一;3. 让学生练习运用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八、平行线的判定:利用同旁内角互补1. 解释同旁内角互补的概念,并展示图形为例;2. 说明同旁内角互补也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之一;3. 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运用同旁内角互补判断直线平行的技巧。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个判定方法的发现、说理和应用.教学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推理过程是难点.【教学过程】【活动1】合作动手实验引入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活动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由上面,同学们你能发现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几何叙述:∵∠1=∠2,∴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活动3】例题讲解例已知直线l1,l2被l3所截,如图,∠1=45°,∠2=135°,试判断l1与l2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解:l1∥l2理由如下:∵∠2+∠3=180°,∠2=135°∴∠3=180°-∠2=180°-135°=45°∵∠1=45°∴∠1=∠3∴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思路:(1)判定平行线方法.(2)图中有无同位角(注∠3位置)(3)能说明∠3=∠1吗?(4)结论.(5)∠3还可以是其它位置吗?你能说明l1∥l2吗?【活动4】从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l3l1l2123如图,问21l l 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再问:三线八角分为三类角, 当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具有什么关系时,也能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将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设法转化为利用同位角相等. 【活动5】运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发现新的判定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提出猜想.①若图中,直线AB 与CD 被直线EF 所截,若∠3=∠4,则AB 与CD 平行吗?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我们已经有怎样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2)有∠3=∠4,能得出有一对同位角相等吗? 由此你又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要求学生板书说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将“猜想”更改成判定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并强调几何语言的表述方法 ∵∠3=∠4∴AB ∥CD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然后,完成“做一做”∠1=121°,∠2=120°,∠3=120°. 说出其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②若图中,直线AB 与CD 被直线EF 所截,若∠2+∠4=180°,则AB 与CD 平行吗? 你可以由类似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吗? 由此又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要求学生板书说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将“猜想”更改成判定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两条直线平行. 强调几何语言的表述方法 ∵∠2+∠4=180°∴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引导学生猜想: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活动6】例题教学,体验新知例2.如图,∠C+∠A=∠AEC .判断AB 与CD 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分析:延长CE ,交AB 于点F ,则直线CD ,AB 被直线CF 所截.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内错角∠C 和∠AFC 是否相等,来判定AB 与CD 是否平行.EF4A B CD1 32 EF4A B CD13 2 EF GA B CD132H提问:能否用不一样的方法来判定AB 与CD 是否平行? 提示:连结AC .例3 如图∠A+∠B+∠C+∠D=360°,且∠A=∠C ,∠B=∠D , 那么AB ∥CD ,AD ∥BC .请说明理由.先让学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出代表发言,学生基本上都能想到,用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但书写难度较大,教师要加以引导说理过程. 【活动7】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讲与练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如图(1)∠1=∠A ,则GC ∥AB ,依据是 ; (2)∠3=∠B ,则EF ∥AB ,依据是 ; (3)∠2+∠A=180°,则DC ∥AB ,依据是 ; (4)∠1=∠4,则GC ∥EF ,依据是 ; (5)∠C+∠B=180°,则GC ∥AB ,依据是 ; (6)∠4=∠A ,则EF ∥AB ,依据是 . 探究活动:有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如果工具只有圆规, 怎样检验纸带的两条边沿是否平行?如果没有工具呢? 请说出你的方法和依据.A CDBEACDB EFA BC。

八年级上册数学 7.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   7.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2、证明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教学过程: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证明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 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二、讲授新课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议一议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想一想(1)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你能作出相关的图形吗?(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

求证:a∥b证明:∵∠1与∠2互补(已知)∴∠1+ ∠2=180o(互补的定义)∴∠1=180o- ∠2(等式的性质)∵∠3+ ∠2=180o(平角的定义)∴∠3=180o- ∠2(等式的性质)∴∠1 = ∠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a 12b3三、练习已知:如图6-19,∠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四、课时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五、课后作业习题7.4 1、2题。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3.能够独立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4.运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3.实际应用:平行线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学数学中所学过的直线相关知识,如直线的定义、直线的性质、直线之间的关系等。

2.学习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相关概念。

3.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讲解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如同侧内角、同旁内角、平行截线等,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

4.应用平行线的相关问题讲解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课堂实践1.知识点梳理教师应用板书、PPT等辅助工具,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条件进行梳理复习,强化学生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课堂练习教师设计多种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会灵活运用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三)评价反思1.课堂检测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出题,测试学生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反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针对不足加以改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加深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检测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条件。

同时,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行线相关知识点。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得以提升。

此教学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一种评价反思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3 平行线的判定》 优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3 平行线的判定》 优课教学设计_0

7.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8年级上册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第3节。

课程内容是7年级下册已学过的《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继续,也是后继学习、探究平移及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哪些结论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哪些结论不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据此准确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命题的证明,教师要借助规范的板书进行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格式。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平行线,并初步探究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具备了初步的作图能力,对平行线的理解也比较充分,能较顺利的解决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对问题的分析还处于简单的说理层面。

同时,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并了解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公理、定理等相关概念,已具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命题的证明,不论是问题形式还是解决方法,学生都还非常陌生,更缺乏通过合情推理来判断结论正确与否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和亲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用平行公理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2.使学生经历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书写格式的训练过程,感受推理的严谨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经历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2.难点: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准确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教学方法】示范讲解与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环节1:复习引入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平行线,并对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做了初步的探究。

请问,什么是平行线(定义)?学生活动:举手口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评价,并继续追问:那么,除了平行线的定义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并互相补充)。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 学会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方法判定平行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2)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3)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4)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直线模型;3. 量角器;4. 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直线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直线上的角,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邀请数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理解;2.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制作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垂线的性质和判定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判定两个直线是否平行,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了垂线的性质和判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然而,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的直线是否平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判定。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去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我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判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 .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 与b 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
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 与b 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
∠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② 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
1
2
3
a b c
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 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 B.
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
活动目的: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教学效果:
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
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② 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 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作 业 设 计
1.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A +∠D =180°,所以AD ∥BC
B .因为∠
C +∠
D =180°,所以AB ∥CD C .因为∠A +∠D =180°,所以AB ∥CD D .因为∠A +∠C =180°,所以AB ∥CD
2.如图,直线a ,b 与直线c 相交,形成∠1,∠2,…,∠8共八个角,请你填上你认为适当的一个条件:__________,使a ∥b .
3.如图,一个零件ABCD 需要AB 边与CD 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
A=∠D,∠B=∠C,试判断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