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合集下载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分析材料并自学课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分析诗句,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通过学习,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教学策略1.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和独立思考。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问题导入,前后呼应。

本课讲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我先设问:“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我们苏醒了?”“又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了?”这两个问题,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阐述,突出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师归纳每一历史事件的作用,说明它们在新中国诞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点明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与新课导入首尾呼应。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

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如补充系列图片史料,形象地展示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引入多则文献资料和多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背景。

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史料中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视频等。

通过多种史料的运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氛围。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3. 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难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3. 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图片,引入新中国成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为什么会有新中国的出现?二、讲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15分钟)1.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重要事件。

2. 讲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三、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 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

四、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汇总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2. 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展示,展示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诞生(课件 教案 练习)

新中国的诞生(课件 教案 练习)

《新中国的诞生》学教设计
【学教目标】
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2.知道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是艰辛的。

3.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教内容】
[学教重点]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学教难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党的总任务、《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国家的政权性质。

【学教形式、手段、方法】
[学教形式]
全班课堂教学
[学教手段]
多媒体网络技术
[学教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系阅读法、自评互判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过程】。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设计 (3)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设计 (3)

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教学导入: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新课教学:1、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2.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4.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2.视频播放法: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探索.2.主体教学:(1)向学生介绍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等。

(2)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如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等。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深入学习:(1)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土地革命、长征等。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4.总结和评价: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亲身感受新中国的诞生历史。

2.可以邀请一线知名历史学家、学者等作为嘉宾,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基本信息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2)会议简介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

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的成立场景。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想象一下,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是怎样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新中国的成立,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史料,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如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府的覆灭等。

2. 学生听讲,教师提问:“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到来的?请大家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三、教学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如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等。

2.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百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的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它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培养爱党爱国情感。

2.了解国旗和国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视频播放“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

1.播放《开国大典》录像,学生谈观看片段后的感受。

活动二:小组合作,了解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学生阅读89—90页,了解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了
哪些内容,了解国旗、国歌的由来及象征意义。

活动三:牛刀小试。

活动四:拓展延伸,总结研究情况。

1.出示09年阅兵图片,学生谈感想。

2.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革命先烈行队礼。

3.讨论我们幸福的生活离不开谁的领导,点明___的作用。

聆听《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第2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第2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1

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过程方法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诗歌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分析中,培养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对所探索的问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2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设计了四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最后“开国大典”叙述了新中国的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新中国的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通过开国大典的小短片,看到人民欢呼雀跃,引导学生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人民为何如何开心,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活动2【活动】微课1.新中国的诞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非常大的鼓舞,也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但是他是如何诞生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下面这段微课。

2.出示微课,大致介绍为新中国诞生提供条件的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大致过程活动3【讲授】学生归纳3.让学生根据微课展示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并列提纲。

由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4.出示渡江战役相关图片,提问:渡江战役对于建立新中国有何影响?5.讨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胜利的却是共产党?引导学生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D )
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首都、国旗、代国歌,而
当时并没有定下正式的国歌,所以D不正确。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学习指南
知识精析
经典例题
例二
C——A——D—— 按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 B.渡江战役 D.三大战役
B 。 ____A.Biblioteka 地改革 C.重庆谈判【解析】
学习指南
知识精析
经典例题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全效学习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学案导学设计
学习指南
知识精析
经典例题
学习指南
1.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七届二中全会的召 开,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2.知道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了解《共同 纲领》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政协召开的意义。 3.知道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分析新中国诞生的重要
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在天安门广
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学习指南
知识精析
经典例题
3.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 国内意义: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中国结束了 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 家。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历史事件
的概况,特别是大致的时间,重庆谈判时1945年8月,土 地改革是内战爆发后的事件,是解放区的建设,1948年底 基本完成,三大战役在从1948年——1949年1月,渡江战 役则在1949年4月,是与国民党最后一战。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意义。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初中历史新中国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课题:新中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描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3. 能够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重点:1. 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描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新中国的成立》。

2. 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3. 辅助教具: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的成立”,引出新中国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知识点,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三、展示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展示他们对新中国成立过程的理解。

2. 合班讨论,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澄清。

四、达成目标(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答疑解惑。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成立过程的读后感,明天展示给全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故事来讲解新中国的历史,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

第四单元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案)教案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案)教案导学案

历社九上4-2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遵循时间顺序,依次了解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掌握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视频资料,研读地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情景导入)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成立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

二、新课学习(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总任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回顾:毛泽东报告中所指的乡村包围城市形成于哪一时期?学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师设疑:报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要实现怎样的转移?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改变?学生: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

原因:三大战役前,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经过三大战役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中共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日趋显得重要。

教师设疑:根据毛泽东报告的内容,想一想: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内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及重要事件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 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 理清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图片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播放《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自己对祖国的热爱;2. 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好奇心。

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15分钟)1. 讲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背景;2. 分析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了解旧中国的弊端;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建立新中国。

三、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20分钟)1.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及地点;2. 讲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三大改革、解放全国等重要事件;3. 通过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事件。

四、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0分钟)1. 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包括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等;2.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实地参观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操。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新中国的成立教案教案:新中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明确新中国的成立意义。

2.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参与者。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教学内容:1.了解中国近代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觉醒等。

2.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开创了中国走向独立和进步的新纪元,并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者。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国近代史中的苦难和动荡时期,引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关注和思考。

二、学习新中国成立的背景(20分钟)1.讲解清朝的衰落和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觉醒。

2.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在领导下开展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学习新中国成立的过程(30分钟)1.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向学生介绍土地的意义和实施过程。

2.讲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重点介绍八年抗战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战役。

3.讲解解放战争,向学生介绍解放战争的主要阶段、战役,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四、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如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独立、自主、民主的飞跃。

2.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3.通过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形成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评价,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者(20分钟)1.分发资料,向学生介绍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者的背景资料。

2.学生独立或小组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新中国成立的了解。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确认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2.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3.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

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

《新中 国的诞生》 说课稿

《新中 国的诞生》 说课稿

《新中国的诞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的诞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内容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新中国诞生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和历史故事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掌握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架构。

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和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由来幼儿园教案

新中国的由来幼儿园教案

新中国的由来幼儿园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历史;2.知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作用;3.正确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象征意义;4.能够简单陈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和主要人物。

二、学习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背景;2.新中国的历史过程;3.新中国的主要人物;4.国旗、国歌、国徽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影像资料展示;3.讨论交流;4.组织小游戏。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向幼儿展示中国国旗、播放国歌,让幼儿感受国旗、国歌的庄严;并带领幼儿查看国徽,了解国徽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第二步:讲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10分钟)老师简单讲解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927年南昌起义等历史背景,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必要性。

第三步:影像资料展示(10分钟)老师播放新中国成立阅兵式、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视频等影像资料,向幼儿展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

第四步:讲解新中国的历史过程(15分钟)老师详细讲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如中苏友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向幼儿展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五步:介绍新中国的主要人物(15分钟)老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领导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并向幼儿展示他们的照片。

第六步:小游戏(20分钟)老师组织小游戏,如抢答、速配等,检验幼儿所学知识。

第七步:总结(5分钟)老师向幼儿确认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家国情感。

五、学习评价评估幼儿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以及对国旗、国歌、国徽的象征意义的掌握情况。

可以以幼儿的表述、展示、小游戏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拓展延伸1.让幼儿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九个地区和23个省份的名称和区域分布;2.鼓励幼儿查阅新中国建国的相关图书、影片等资料,扩大知识面;3.可以带领幼儿绘制新中国成立的场景、制作国旗、国徽等手工作品。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人教版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课时: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军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能力培养(1)分析理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比较辨异:国共双方围绕重庆谈判的目的和谋略。

(3)归纳概括: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策略及其变化。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手法,阴谋发动内战,确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展开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2)国共双方战争的性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反人民的不义之战;对于全国人民及其子弟兵来说,是中共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

(3)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

导入新课师:(幻灯片展示抗战时期城市废墟、逃难人群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

作为老百姓,你会想过………的生活。

生:平安、安定、稳定、没有战争的生活。

师:结束战争,平安生活,这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是对于中国的命运,两个不同的党派各有打算。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第一、二段,看一看它们各自是何打算?(生默读)生概括:1、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真诚地希望通过和平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word教案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第一课时两种命运的决战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新课导入]想象导入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

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基本信息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2)会议简介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

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教学要求
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

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
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内容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评价时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能积极地思索和讨论,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能否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是否
形成了基本历史观念以及在收集、整理资料方面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问题导入
可先提出设问:“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而国民党却想实施独裁专政。

由此引入新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建议二:逸闻故事导入
教师可以用史实导入。

“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中常看到日本战败后,美英作为战胜国驻兵日本。

那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有没有派出占领军呢?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国商定,由中、美、英、苏四国分别派出驻日占领军。

1946年初,中美达成协议:日本的名古屋地区由中国派军占领。

国民政府经过严格挑选,决定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荣誉第二师担此重任。

当派往日本的先遣队一切准备就绪时,便电请速调‘中国驻日占领军’。

然而许多日子过去了,在日本的土地上,一直没有看到‘中国驻日占领军’的影子……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原来,‘中国驻日占领军’正在整装待发的时
候,蒋介石策划已久的全面内战爆发了……”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三:想象导入
请学生假设自己是生活在1945年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教师问:“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现在胜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饱含激情地总结:“当时中国人民是多么渴望和平啊!但是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看阅读卡思考:“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阅读卡的内容和图片的直观展示及图表中的数据,进行讨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处如果选取一段国民党进行特务统治的录像,学生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根据地的发展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图7-72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一番描述,并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
○让学生观看图7-73、7-74,想一想:“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选择补充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问学生是否知道南泥湾的故事?并由此总结出在艰苦奋斗、团结紧张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延安精神。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谈谈革命根据地的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
○赞成女生的观点,教师可就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之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延安精神并不过时。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当然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活动]
○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与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团结和争取对美蒋尚抱幻想的人们,决定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并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

○讲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可引用毛泽东所说的话:“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

我们是不要内战的。

如果蒋介石一定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内战,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我们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战。

这个内战是他强迫我们打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内战初期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之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你是1946年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
○看图7-75,请学生思考:“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教学建议
请学生仔细读图7-76,从图中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歼敌人数、主要战役地点、敌军起义地区等内容。

通过示意图,对三大战役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也可直接进行“分组读图比赛”之类的活动,看哪组能从图中读出更多的信息,请读到信息最多的一组先回答,其他组补充,然后教师再板书总结。

指导学生图文结合看阅读卡,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应该打过长江的结论。

然后利用图7-78和活动设计,分析内战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

最后知道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新中国成立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主要内容。

运用阅读卡,讲述新中国的诞生。

教师可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结合图7-79与文字说明进行生动的描述。

教师可在国歌配乐声中,充满激情地描述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有条件的也可播放相关影像资料。

最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不懈斗争,进行小结:新中国的诞生,是百余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精选一些图片、录像,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另外,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题材影片,像《开国大典》《风雨下钟山》《大决战》等,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