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谈如何在语文课上实现平等对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谈如何在语文课上实现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10-02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放心学生,仍然以自己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师生间呈现出“操控——服从”式的不平等关系。老师没有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而是只根据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学习,要求学生读书时“像他那样读一读”,在有难度的课文教学中没有给予适当的帮助,设计一些由简到繁的问题坡度,适当提示,反而在一边又一遍的“正确朗读”中耗费时间,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的教师在对话过程中,把某一学生的观点或理解当成是全体学生的理解、全部的学习心得。如“像他那样读一读”,这不仅是个命令,还是个暗示。暗示学生只能这么理解,只能这么读,完全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思维。实际上,学生完全具有独立个性人格,都应得到尊重,都有学习的自主权、语言权,甚至是出错的权利。

教学中的不平等性还体现在人本之间。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学生把教材、教参奉若神灵,进行“跪拜式阅读”,在全盘接受中淹没了自我;另一现象就是强调所谓的学生”独特体验”,把曲解文本、误读文本当做“个性化阅读”。新课程赋予了发展人、提升人的语文素养的能力,也赋予了文本生命的特性:文本作者(或教材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标点、篇章结构等,向读者

表达着真挚的情谊,彰显着本真的生命。读的人唯有用心阅读,悉心品悟,在真诚相待中去理解作者、人物,去发现自己,提升自我,才可说是与文本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否则,就会出现“跪读”、“误读”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对话各方相互交流思想、沟通精神的活动。它具有沟通、平等、共享的特点,平等是对话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对话的各方均处于同一主体、同一地位,享有共同权利,负有共同责任,既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客体,任何一方都应倾听对方的意见或看法。可见,平等就是自由,平等就是尊重。学生、教师、文本构成教学的三要素,两两之间也构成了两个维度的对话关系。人际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要使阅读教学中的这些对话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平台,即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生生关系和融洽的人本关系。怎样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呢?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认知。

一、尊重学生,归还学生“人”的权利和“学”的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需要由低级向高级渐次递进。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一些生理需要:是否累了,是否渴了,能看见黑板上写的字吗,说话听得清楚否,身体不

适吗,等等。但我们仅仅关注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关注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焦虑感、是否有压抑感,是否怕问题答错了受到责怪,愿意在课堂上倾吐心里话,他们的理解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同或赏识。教者还需要关注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学能否让学生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投入体验活动之中,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成功感,有超越自我的欲望等等。

关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些“人的需要”,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伙伴,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丰富心灵世界的人,归还他们应有的学习权利,也就是他们在课堂上提问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出错改正等权利。要像茹茉莉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热情地欣赏、激励学生,即使学生出错也能心平气和,爱得真诚,教得无痕,从而让学生能够保持一份难得的学习兴趣,一份持久的学习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彼此合作,注重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关心学生的“具体需要”,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找到家的感觉,一份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份心灵的寄托,师生、生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随心所欲地进行平等的对话。二、尊重文本,用“心”解读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案例,要求教师不将教材当做教学内容的全部,但也不是丢弃教材,另起炉灶。相反,教师更要仔细推敲、潜心研读课本,既要读懂文本语言背后的情思、意旨,

还要读懂文本语言表达特性;既要独立地解读,又要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像文本的原文、参考说明以及他人对文本的解读,集思广益,把文本读得厚实,读得透彻。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固然要求老师能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解读,但并不等于要否定文本的本意,抛弃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它要求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学生,要能将教材内容还原成鲜活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学习、成长关联、沟通起来。更关键的是,要在文本中找寻引导、启发的点——文中关键的语词、句段等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用心品读,悉心体验,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原意、发现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个性化解读。

尊重文本,依托文本语言,循着文本思路、作者的情感延伸,不仅读出文本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还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思想,这才是人本对话平等的体现。

三、尊重认知,因学而教,因材而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它开启导入、展开深入不能不顾及被引导者——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话型阅读教学更是强调教学的开启要能够引起学生对话的心向,教学的展开方式要能够触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学生只有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中,才会有学习的安全感、满足感,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似曾熟悉的通道上走得更自在,走得更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等性还体现在教

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设计恰当教学程序,采用合适的教学语言,等等,即必须因学而教,因材而教,顺序而导。像茹茉莉老师在教《小雨点儿》那样,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层次分明的读中品词悟情,顺着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读书中深入思考,提升认识。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展开平等对话的关键在于“尊重”,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实现“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热爱这一职业,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师生观,是否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

(责任编辑刘凌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