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课标考试习题及答案
语文课标考试习题及答案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6分)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研究的主人,教师是研究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研究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单选题(共10分)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掌握。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研究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第二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三、多选题(共10分)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1~2年级要多认少写、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默读。
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但是,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这违背了新课标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
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研究,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考核试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考核试题1、工具性与_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_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中进行。
语文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解读
语文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解读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表明我们已经将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入了语文教学领域。
这对传统的独自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
对话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进行的前理解所进行的平等民主的交流过程,通过对话探讨达到师生双方知识重组与意义建构。
这一点不难理解,在此不多述。
这里重点谈一下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过程中的对话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但这不是唯一的,更多情况下,它是读者与文本自身的对话。
因为“‘对话’是‘问与答’的交换,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存在这种交换,作者并不向读者做出反应”。
这是由作者的“不在场”造成的。
任何作品或文本当它被创作完成时,它已经超越原材料和创作者而产生了自身的意义。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与它进行对话。
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
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常读常新”正因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一致而简单地说读者的解读是错误的,而作者就是权威,就是唯一正确的。
有人认为:当作者去世或与读者远离的时候,阅读过程中的对话就变成以文本为中介的跨时空的无声对话。
事实上,作者很难不远离读者,即使作者确实在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有声的对话”也不能代替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因为作者与读者进行面对面对话其实已是另一种时空上的对话。
当作者脱离创作状态,重读文本时,由于境况的改变,作者自己的当下解读也会与原来的创作意图发生偏离,这种解读本身与文本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距离。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简答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简答测试题(含答案)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对话理论”观点直击传统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改“传话”为“对话”,并提倡“平等”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理念。
“对话论”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的“对话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出了现代“接受美学”的先进观念。
“对话理论”的引入,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一、“对话理论”教学的特征:“对话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模式。
参加“对话”的人,必须愿意“对话”,且要有一定的“对话”能力。
其具体表现是:(1)对话的主体,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对话之中。
课堂学习是互动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不允许有旁观者、置身事外者。
因而,在学的过程中没有缺席的权力。
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积极心态,课堂对话将无法进行下去。
(2)“对话”应从话题(问题)入手。
教学应抓住:激活话题、筛选话题、组织对话、暗示导向等环节进行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选”、“组”、“导”这四个字上。
(3)“对话”必须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要求个性的自我完善,即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4)对话应体现随机性、开放性。
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但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这是对话的特殊的认知功效,这即是“对话”智慧碰撞的火花。
因为“对话”可以使人们找到更多的兴奋点,“对话”不仅有助于参与对话的主体理清思路,而且有利于打开思路,“对话式”教学就是要培养这么一种思维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2、动手实践,激趣乐学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
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职责(5篇)
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职责一、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班级实际,认真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
注意德智渗透,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切实可行。
三、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课文特点制订出课时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具体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认真撰写教案。
教案要有实用性,为教学服务。
四、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八、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九、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矗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十一、按学期教学要求,制订好作文教学计划。
每学期大作文应完成教材编排的篇数,并安排适量的小作文(包括小练笔),一般每学期____篇以上。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2018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3.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4.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种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5.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7.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9.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11.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至2年级为写话,3至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1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3.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4.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16.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1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1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19.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20.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2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23.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25.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2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27.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28.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29.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30.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3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3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迁移;3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发展学生能力;3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感知能力不成熟;3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3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7.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38.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39.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0.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41.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段习作目标要求中的“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是在第二学段提出的;42.在第一学段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43.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4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45.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46.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二、名词解释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5.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6.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7.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8.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9.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三、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7、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①朗读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①合作精神②创新意识③参与程度④探究精神A、①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四、判断题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X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V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X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V5、标准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X6、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V7、7、标准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X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X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V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X五、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7.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答:1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其心理特点;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反复多次与生字见面,将音、形、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识记,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3从儿童记忆力的特点出发,“复现”能促进学生识记生字;8.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9.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0.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1.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答:1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2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3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1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13.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答: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14.什么是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5.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答: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1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17.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
2020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题(五套)附答案
2020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
(6分)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整体设计,根据()、()、()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和(),掌握最基本的()。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二、单选题。
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
(每个小题2分,共10分)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A、工具性B、人文性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4、阅读教学过程是:()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在口语交际课中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三、多选题。
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
(共10分)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
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徐婷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徐婷婷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里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以学生的学为主,但不否认的是,教师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控制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力,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活动纳入预定的轨道和环节,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我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力的强弱,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的主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
因此,我觉得教师的主导性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教师有如何具有高水平的主导性呢?我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个性质。
课堂沟通的智慧性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课堂纪律的约束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应变的能动性一、教师要具有课堂沟通的智慧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悉心关注。
我们教师都知道学会沟通的重要性,课堂上,如果教师用自己饱满的情绪、丰富的知识、聪明的智慧、得体的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从而也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主动地去开启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能。
沟通的智慧还体现在教师要谦虚谨慎、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是听众,应是活动的参与者。
学生一旦主动,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促使他们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就会对教师的讲课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使教师难堪。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是积极的,与学生采取平等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这样,既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又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二、教师要具有课堂教学的严谨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合理分配自己注意力的能力,课堂上要做到“一心多用”,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权和亲自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时刻保持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STRONG>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是并存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对话理性的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实践研究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只有采用对话教学这种方式,才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二)理论思考1.理论依据(1)关于对话山西大学刘庆昌老师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会话,都可以看作是对话.这样的对话要求这人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到对话情境中,也要求对话的两个人或两类人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能坐下来对话,否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不过,有一点很明显,这种对话是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一种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进行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远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使对话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发展到了人与机的对话.但无论是哪一种对话,都已经超越了原始语言学的意义,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2)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式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能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作为人的对象的,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要关注教与学双方对意义的理解,强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言说,相互倾听以及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对话就是实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教师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2.概念界定"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二,研究目标(一)通过对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二)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并能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三)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2.行动反思研究: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3.案例研究法: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对话教学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四,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二)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6月)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体会,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三)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7年7月)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五,实施过程(一)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单元教材的备课任务,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查阅相关的文本,音像资料,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交流,由该教师说明教学设计意图,阐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其他教师补充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同组教师在交流阅读文本的体会中,思维相互碰撞,在听取他人阅读体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5.学生自我的对话自我反思对阅读乃至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在此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力求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为了让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小练笔,每周两记,单元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二)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案例:洪老师在一次上教研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很陌生,学生比较紧张.于是,洪老师便与同学们齐唱歌曲《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王老师边打着拍子,边轻声和唱,歌声响彻教室.唱完后,洪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把我给感动了.我一定要把你们的歌带回家去.当然,也要把微笑给你们留下.现在我们合作学习一篇课文.上课!"此时,学生个个脸上显出愉快的神情. 洪老师的导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的心理相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2)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教学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②认真听,注意力集中.③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是:①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②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们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2.创设情境,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案例:教学《桂林山水》是一篇介绍山水风光的文章,仅凭课文的朗读,学生很难感受到景色的迷人.因此,教学此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片,配以课文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此时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赞美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以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案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课文最后有一处写到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生: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师: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生:一年.师: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生: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生: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师: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师: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3)创设活动情境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案例:陈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学生整体学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脑中留下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那你们想不想让这些美景与大家一起分享呢我们现在就出台"请你做小导游",要求根据游览示意图做导游,为同学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在游览中见到的美丽景色.此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这其实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3.抓住时机,积极维持对话(1)在学生生疑时,引发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排除疑点,豁然开朗,一旦帮助学生闯进了学习的难关,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案例:在教学《尊严》时,学生读了哈默说的三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呢针对这一疑难,教师进行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吧!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老师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觉得哈默可以先吃了再劳动;我觉得吃了东西有力气才能劳动;我觉得那是哈默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想不劳动就获得食物;……这里教师将一位学生的问题交给所有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 (2)当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对话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因为这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虽然学生的感悟往往比较浅,但教师还是应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案例: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谈谈你对小夜莺的印象.师:你们静下心来,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现在大家交流一下,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生:我很佩服小夜莺,他勇敢,机智,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是个小英雄.师:你真会感受!生2:我认为小夜莺有点像王二小,可他比王二小机灵,因为他帮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而自己还活着,王二小却牺牲了.生3:我反对,小夜莺保全了自己,是因为游击队向他发出了一声哨声.这是事先确定的暗号,小夜莺听了才迅速隐藏,保全了自己的.要是有人事先给王二小递暗号,他也能躲起来,避免牺牲.师:你们有什么看法生4:我也认为小夜莺比王二小机灵,路上德国兵三次盘问,但都被他巧妙的应付过去了,如果不机灵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另外他还会用鸟叫来向游击队传递情报,既使游击队提前做好了准备,又保全了自己.生5:虽然书上没有写出王二小是怎样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但路上肯定也少不了盘问.日本鬼子可比德国兵更狡猾.王二小能一直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肯定也是非常机灵的.生6:我补充,王二小之所以中途没用鸟叫什么的来传递情报,是因为他事先没跟八路军约定暗号,要知道,他可是在给八路军放哨时被鬼子抓住让他带路的,不像小夜莺是有备而来,与游击队事先约定好了的.这里,老师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感悟更深.(3)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点拨对话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相同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必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试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必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试题(一)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 语文学习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8、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9、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10、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13、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时间:2012年9月7日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参加人员签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
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开放性教学的比拟成功的模式一、向课前开放实作好铺垫1、查阅相关资料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
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展探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标解读)4
(5)方法
提供条件和空间 加强写作指导: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构思。
一、关于“教学建议”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教学的意义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2)目标与内容 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方法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贴近生活,形式灵活,注重课堂教学训练、 加强学科渗透。
(2)目的:帮助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3)方法:结合实际运用,在实践中了解、学习。 (4)要点:附录3
第四节 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评价的五种功能 2.评价的目的 3.强调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五)具体建议
(3)写字 关注点:
第一学段关注基本笔画笔顺和基本字 第二、三学段还要关注毛笔书 第四学段还要关注行楷字的书写和书法临摹。
要求:
会写2500个字,正确、端正、整洁、流利。
依据: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
(五)具体建议
2.关于阅读的评价 (1)总体目标与要求
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阅读面和阅读 量;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角度、创意
一、关于“教学建议”
(五)具体建议
意义、目标、原则、内容、方法 1.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教学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5.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教学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1)意义 拼音是工具,识字写字是基础,是语文基本功,重要内容 (2)原则 形成良好习惯,坚持“多认少写”。 (3)内容 拼音、识字、写字 (4)方法 引导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 中巩固识字;加强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示范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整合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
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
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
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20220609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20220609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内容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9.在小学第一学段就应指导学生学习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0.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归类识字分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韵语识字)和(事物规律识字)。
1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1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1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朗读课文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6.第一学段多数学生的朗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识字量少,朗读速度慢;二是(不会断句);三是经常出现添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四是(拿腔拖调),唱读的现象屡见不鲜。
17.对小学生进行默读训练,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并有一定的(速度)。
18.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19.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解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
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
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
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
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
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下文案例可窥一斑。
【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
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
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
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
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
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
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
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
”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解读7: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解读】“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
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
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
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
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3.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4.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5.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解读撰稿:夏家发)解读8: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解读】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
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
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
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
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
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
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
(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
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丽。
有的说:由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
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
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王崧舟)解读9: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解说】“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则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