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一、概述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
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
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性颈反射(TNR):紧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Brunnstrom治疗技术课件
1、促进上肢分离运动的训练
(1)将患手手背接触后腰部: (2)肩前屈90度使伸直的上肢前平举: (3)在伸直肘的情况下前臂旋前旋后 (4)划船运动分离 (5)患侧手摸对侧肩
上肢分离运动训练
(4)划船运动分离
拉时加入肩内 收
推时加入肩外展
(5)患侧手摸对侧肩
1、患侧肢体自主(随意)运动训练
Brunnstrom治疗技术
能力目标
能根据Brunnstrom恢复阶段制订 康复训练计划 能利用Brunnstrom理论进行诱发 联合反应的训练 能根据Brunnstrom恢复理论进行 促进患侧肌肉收缩的训练
知识目标
掌握Brunnstrom的治疗规律 掌握Brunnstrom恢复阶段各 期的评定标准 熟悉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 定义及运动模式
下 肢 控 制 训 练
下肢 分离 运动 易化 训练
抑 制 下 肢 屈 肌 共 同 运 动
患侧下肢交叉控制训练
髋 关 节 分 离 运 动 训 练
患 侧 下 肢 负 重 训 练
诱 发 踝 背 屈பைடு நூலகம்
诱 发 踝 背 屈
诱 发 踝 背 屈
步 行 训 练
下肢分离运动训练
(1)髋屈曲、膝伸展、踝关节背屈
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患侧伸展
(3)双侧抗阻的划船样动作训练
患者与治疗师对面而坐,相互交叉前 臂再握手,做划船时推拉双桨把手的 动作,让患者推时前臂旋前,拉时前 臂旋后,治疗师对患者健侧上肢施加 阻力,待患肢也有运动动作后,适当 地给予阻力。
进一步促进伸肘的共同运动模式
在患者能全范围伸肘时 (1)在伸肘前主动或被动的前臂旋前 (2)摩擦肱二头肌表面皮肤 (3)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促进伸展(头转向患侧) (4)躯干转向健侧,利用紧张性腰反射促进伸肘 (5)手指分开前臂旋前抗阻 (6)前屈90°控住,肱三头肌牵张训练 (7)患肢伸肘负重 (8)仰卧位,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完成伸肘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
在康复医学中,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和康复进展的量表。
它是由瑞典物理医学家Signe Brunnstrom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通过对患者肢体动作的观察和评定,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并制定更有效的康复方案。
一、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概述1. 反应阶段(Flaccidity Stage):患者肢体完全无法活动,无肌张力。
2. 递增性的肌张力阶段(The Stage of Spasticity appearing and increasing):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痉挛和痉挛。
3. 最大痉挛性阶段(The Stage of Maximal Spasticity):肌肉痉挛达到最大程度,但开始有一些可控制的运动。
4. 下降性痉挛性阶段(The Stage of Spasticity beginning to decrease):肌肉痉挛开始减轻,患者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强。
5. 逐渐减弱的痉挛性阶段(The Stage of Decreasing Spasticity):痉挛性减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6. 正常化阶段(The Stage of Normalcy):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二、深度探讨在康复科学中,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作为评定运动康复情况的参考标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康复评估工具。
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特征和肌张力变化, 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运动康复程度,明确康复方向和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在理解这个评定法时,我们需要着重关注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转变点,深入挖掘不同阶段在肌肉痉挛和运动恢复方面的表现,以及相应的康复措施和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个评定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临床应用意义。
三、总结和回顾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作为康复评估的重要工具,对于评价患者的运动康复情况和制定康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Brunnstrom技术的名词解释
Brunnstrom技术的名词解释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中风患者和其他运动障碍患者,旨在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运动控制和功能。
Brunnstrom技术以其创始人露塞·布伦斯特龙(Lasse Brunnstrom)命名,他是一位瑞典物理治疗师,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
布伦斯特龙在20世纪中叶开发了这项技术,基于他对中风康复患者的观察和研究。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运动链回归”。
它认为,在中风等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会经历一系列特定的阶段,从完全无法控制运动到逐渐恢复控制能力。
布伦斯特龙观察到这个过程与人类发展早期婴儿的运动发展过程相似,因此他将其称为“回归”过程。
根据Brunnstrom技术,中风患者的运动恢复通常会经历六个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被称为“恢复阶段”,并按照患者恢复控制新的肢体运动的能力的顺序排列。
第一个阶段是松弛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失去了对肌肉的控制,并出现了痉挛和痉挛现象。
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天到数周。
第二个阶段是松弛期终结。
在此阶段,患者的肌肉开始显露出一些运动的持续性和协调性,肌张力逐渐增加。
接下来是第三个阶段,即轻度痉挛期。
在此阶段,患者的肌肉痉挛现象增多,但力量增加和协调性也随之增加。
第四个阶段是重度痉挛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运动控制逐渐改善,痉挛现象更为强烈。
第五个阶段是痉挛减轻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现象逐渐减轻,运动控制进一步加强。
最后,第六个阶段是假运动期。
在此阶段,患者的运动完全恢复,并且能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患者在这些恢复阶段的时间和进展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有时患者的恢复过程可能不是线性的,可能出现阶段间的跳跃和倒退现象。
为了辅助中风康复患者的恢复,医疗人员通常会结合Brunnstrom技术使用各种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如康复训练、电刺激、物理治疗等。
_Brunnstrom技术
联带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 的、随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 同时运动,形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 种运动模式称为联带运动、共同运动或 协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联带运动分为屈曲模式 和伸展模式。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上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上抬,后撤
日本东京大学上田 教授提出 • 评价上肢运动速度 的方法:患者肘关 节屈曲,手与耳同 高,以最快速度伸 展肘关节,上举上 肢,反复10次。然 后与健侧对比,所 需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先 做健侧)
• 评价下肢运动的 方法:患者取坐 位,完成髋关节 内旋10次(内旋 20度以上),与 健侧对比,所需 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 (先做健侧)
下肢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Ⅴ阶段)
• 1,坐位,膝伸展,踝 关节背屈(髋关节屈 曲60-90度,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 2,坐位,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60-90度, 膝关节屈曲90±10度, 髋关节内旋>20度)
• 3立位,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下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下肢运动功能 改善的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 的其中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 分离运动阶段。训练方案也应该强化并诱 发多种运动组合(选择运动)。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 特点是:
• 1,仰卧位时,髋关节 外展(外展>20度,足 跟部不得离床,膝关 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度)
正常阶段特点(第Ⅵ阶段)
第11周 Brunnstrom 技术
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 -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 干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 性有相应的影响; -侧卧位时,位于上方的肢体屈肌占优势;位于 下方的肢体伸肌占优势 立位:胸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 展,像左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曲。
阳性支持反射
Brunnstrom 运动恢复阶段的特点
(续表)
阶段 上肢
Ⅴ
手
下肢
1.坐位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背屈 2.坐位,髋内旋 3.立位,踝背屈
出现分离运动:肘伸直, 能抓握圆柱状或球状物 肩外展90°;肘伸直,肩 体,手指可一起伸开,但 屈曲30°-90°,前臂旋 不能做单个手指伸开 前、旋后;肘伸直,前臂 中立位,臂可上举过头 运动协调正常或接近正常 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 速度和准确性稍差
出现极少的随意运动
Ⅲ
Ⅳ
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 可做勾状抓握,但不能伸 伸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 高峰 指 高峰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 ,可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 1.坐位时可屈膝90° 做以下活动:肩0°,肘 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 以上,使脚向后滑动 屈曲 90 °时,前臂旋前、 2.坐位时膝关节伸展 旋后;肘伸直时 ,肩前 3. 仰卧位髋屈曲 屈 90 °;手背可触及腰 后部
下肢良性姿势
在弛缓期,由于弛缓的下肢 受重力作用及被服压迫出现 髋屈曲、外展、外旋,膝稍 屈曲,踝关节跖屈、内翻的 姿势,故仰卧位时要在膝下 放一小枕头,膝的外侧放一 支撑垫,在足底放一方垫, 以保持髋处于内外旋的中立 位,膝关节不要反张,踝关 节不下垂和内翻。
随着痉挛的逐渐增强,会形成下 肢伸肌协同运动占优势的姿势, 表现为髋伸展、内旋,膝伸展, 足跖屈。内旋肌痉挛严重时患肢 习惯与健侧肢体交叉,形成所谓 的交叉姿势。此时应取轻微屈髋、 屈膝肢位,要防止髋外展、外旋, 可抵抗伸肌的痉挛,有利于缓解 肌张力,纠正异常步态。但若下 肢屈肌协同运动比伸肌协同运动 占优势时,在床上屈髋、膝肢位 就不合适了,必须保持膝伸展位。
Brunnstrom技术
❖ 下肢出现分离运动:
❖ 坐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髋可内 旋
❖ 立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 ❖ 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 Ⅵ期: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 成随意的动作,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肌张力 正常
I II~III IV~VI
病程
❖ 上肢动作正常或接近正常,快速动作不灵活
理论基础
脑卒中发生后,高位中枢失去了对低位 中枢的控制,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 有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认为脊髓和脑干水平的原 始反射和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恢 复正常的随意运动必须经历的阶段,在 恢复早期要加以利用。
治疗原则
❖ Brunnstrom疗法强调在偏瘫的恢复早 期利用异常的运动模式,应用联合反应 、原始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引出刻板 的共同运动,共同动作逐渐地被修正和 抑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终出现 随意的分离运动。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 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
式
联合反应的类型
类型 对称性联合反应
非对称性联合反应 同侧性联合反应
部位 上肢
下肢 下肢
诱发方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 健侧紧握拳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外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 训练患肢踝关节背屈运动时,尽量避免刺激 足趾而至伸肌张力增高。
临床应用
Brunnstrom技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强 调早期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 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之后再从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 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 功能性模式过渡。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Brunnstrom技术是什么?•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恢复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的运动功能。
该技术以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原理•Brunnstrom技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再适应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中断。
通过运用Brunnstrom技术,患者可以重新建立这种通信并逐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Brunnstrom技术的步骤1.初始阶段(Stage 1):在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僵硬且无法主动运动。
治疗师会通过短暂的被动运动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以唤醒肌肉。
2.痉挛反射阶段(Stage 2):在这一阶段,患者出现痉挛反射,即在被动移动肢体时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治疗师会利用这些反射来促进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3.共同反射阶段(Stage 3):在这一阶段,患者开始能够自主参与运动。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进行控制性的运动,例如握拳或弯曲手肘,并继续通过被动运动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肌肉痉挛。
4.自发运动阶段(Stage 4):在这一阶段,患者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尽管运动可能不完全协调或可控。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通过训练来提高肌肉控制和运动的精确性。
5.一定运动控制阶段(Stage 5):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精确度显著提高。
治疗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进一步训练和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
6.正常运动阶段(Stage 6):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性测试来确保完全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恶性肿瘤的化疗失败打击对付恶性肿瘤的化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患者的血液癌细胞在细胞治疗之前存在时尤其如此。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训练步骤,以及在康复 治疗中的应用和优缺点分析。
1. Brunnstrom技术介绍
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运动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Katharina Brunnstrom是20世纪最 重要的康复医学家之一,她开创 了Brunnstrom技术,帮助改善康 复治疗方法。
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Brunnstrom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 实践应用,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 重要技术之一。
技术的益处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 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中风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中风康复中应用广泛,帮助患 者重建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病变康复
Brunnstrom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康 复治疗,加速康复进程。
大脑损伤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大脑损伤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帮助恢复运动和日常生活技能。
其他康复领域的应用
Brunnstrom技术也被应用于其他康复领域,如运 动损伤康复和神经肌肉疾病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目标
Brunnstrom技术旨在通过促进运动逐渐恢复的过程,帮助患者重建动作序列。
Brunnstrom技术的独特之处
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Brunnstrom技术充分利用了病患自身恢复功能的潜力。
2. 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
瑞典医生Katharina Brunnstrom
3.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原理
Brunnstrom技术
2.共同运动
❖ 又称联带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肢体异常活动 ❖ 当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相连关节甚至整个肢
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 动模式
上肢:举起手臂时最常见到 ❖ 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健侧外展-------→ 患侧外展(外旋) 健侧内收------- →患侧内收(内旋)
屈伸运动 (相反性)
健侧屈曲 -------→ 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 患侧屈曲
上肢屈曲 -------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 →上肢伸展
临床观点
❖ 联合反应属于原始反射,一般患者不仅不宜 使用,而且应该及时地予以抑制。对高龄患 者或长期处于弛缓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但应在诱发出随意运动后尽量早地予以抑制, 不得强化。
1、联合反应(内收)
❖ 观察患侧下肢有无内收 动作或内收肌群的收缩
无-不充分 有-充分
2、随意收缩
❖ 触诊内收肌群有无收缩
不充分(无) 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
❖ 观察膝可伸展何种程度 (以膝屈曲角计)
不能 不充分(25度以上) 充分(20度以内)
4、屈肌协同运动
❖ 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
10、肘伸位旋后(Ⅴ③)
❖ 要求肘屈曲不得超过 20度,肩关节前屈不 得小于60度
不充分(不符合要求或 旋后小于45度)
充分(50-90度)
11、速度试验
❖ 要求上举时肘关节屈 曲不得大于20度,肩 关节上举不得小于 130度,先测健侧
不充分(健侧1.5~2倍 以上)
充分(健侧1.5倍以下)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帮助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该方法基于一个理论框架,将康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称为Brunnstrom分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Brunnstrom法的基本原理和各阶段的特征:
一、基本原理
1、利用生物力学原则和神经生理学知识来设计康复计划。
2、通过重复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来刺激和重新训练受损的神经系统。
3、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控制能力。
二、Brunstrom分期
1、阶段I:弛缓期:患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无法进行任何自主运动。
2、阶段II:痉挛期:痉挛开始出现,但仍然缺乏自愿运动。
3、阶段III:部分分离运动阶段:能够产生一些孤立的肌肉收缩,但协调性较差。
4、阶段IV:初步联合运动阶段:开始能够执行一些简单的协同动作,但不稳定且速度较慢。
5、阶段V:改善的协调和速度阶段:动作更加协调和流畅,但仍有一些缺陷。
6、阶段VI:接近正常运动阶段:动作几乎与健侧相同,仅有一些轻微的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牵拉、引导性运动练习、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
随着患者的进步,治疗重点逐渐转向增强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功能性任务的完成。
康复治疗学Brunnstrom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症状。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周围神经 损伤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中,Brunnstrom技术可以通过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等 手段来刺激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来全面 促进患者的康复。
与其他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
01
02
03
结合物理疗法
Brunnstrom技术可以与 物理疗法相结合,如按摩、 电刺激等,以增强肌肉力 量和关节活动度。
结合运动疗法
通过与运动疗法结合,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 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 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合针灸和拔罐
结合中医的针灸和拔罐疗 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控制理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runnstrom技术注重提高患者的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训练日常生活 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技能,使患者能够 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该技术强调通过运动控制训练,帮助 患者重新建立肌肉收缩和协调运动的 模式,提高主动运动能力。
02
Brunnstrom技术的主 要内容
阶段一:无意识运动阶段
康复治疗学 Brunnstrom技术
目录
• Brunnstrom技术概述 •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内容 • Brunnstrom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Brunnstrom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Brunnstrom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总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runnstrom治疗技术一、概述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
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pagebreak]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
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张性颈反射(TNR):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其产生取决于颈的运动和颈的位置。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变化的反射。
颈部肌肉、关节的固有感受器的兴奋冲动。
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它有助于发展屈曲和伸直间的平衡,用来稳定抗重力的姿势。
(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旋转时,头部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故又成为拉弓反射。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
它是颈部旋转、视觉固定和伸手拿东西的整合预备。
6.紧张性迷路反射(屈曲协同)紧张性迷路反射:是头部位置变动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变,为迷路半规管所感知,其信号经延髓的前庭核,经前庭脊髓束下达脊髓,使四肢、躯干的肌张力紧张的反射。
俯卧位头稍前屈时;可见全身的屈曲肌张力增加,可见四肢屈曲,双下肢屈于腹下,保持臀高头低特殊姿势。
仰卧位姿势导致全身的伸展肌张力增加,四肢容易伸展。
表现为颈过分伸直、脊柱僵硬的伸直、肩后缩、下肢内收和内旋,同时有脚破屈、胸部扩张、呼气困难、嘴巴常张开,重者可呈角弓反张姿势。
紧张性迷路反射又分为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和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
(1)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由重力作用于内耳蜗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张力,使肩外展90度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双手能上举置头部两侧。
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通过易化下肢、腰背及颈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立位。
(2)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头部的角加速运动能刺激半规管的加速度运动,引起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出现四肢反应,临床上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顶,伸肘,颈和腰部后伸,下肢屈曲;当向后方摔倒时出现上肢、颈、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
7.紧张性腰反射紧张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有相应的影响。
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展;腰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曲。
8.正支持反射正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射)是指在足趾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适当的压力时,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应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
9.负支持反射负支持反射是指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旋。
[pagebreak](二)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成为共同运动。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特别明显。
共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模式(如图1)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肩胛带上抬、后撤前突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后旋前腕关节掌屈背伸手指屈曲伸展图12.下肢共同运动模式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内翻跖屈、内翻足趾伸展屈曲3.共同运动的表现伸肌共同运动的关节运动与屈肌共同运动方向相反,这其中不仅是屈肌和伸肌在起作用,有时还有其他要素的影响。
肩关节和髋关节外展外旋伴屈肌共同运动,内收、内旋伴伸肌共同运动。
踝关节背屈是屈肌共同运动不可缺少的,趾屈是伸肌共同运动不可缺少的。
因此踝内翻显示有屈肌和伸肌两个共同运动。
在上肢腕关节伸展、屈曲的要素分别是伸肌、屈肌共同运动,有时也可以发生变型。
4.共同运动各要素的相对强度(1)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共同运动是最强的要素,在脑血管病后最先出现。
肩关节外展、外旋是较弱的,出现在恢复后期,有的患者停止在这一弱的阶段,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上臂后伸。
从神经生理学上讲,肘屈曲和前臂旋后肌关系密切,一般易同时出现。
(2)上肢伸肌共同运动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要素,其主要作用是上臂的内旋、内收,也是最初要素,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3)下肢屈肌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曲共同运动的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说仰卧位屈髋非常困难。
髋屈曲收缩时,进行抵抗试验可显示足背屈肌的较强作用。
屈髋时髋外展、外旋则显得次要。
(4)下肢伸肌共同运动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共同运动,常伴踝关节趾屈、内翻。
重症患者内收肌要素非常强,患肢常交叉在健肢前,其中包含3个要素:膝伸展、髋内收、踝内翻。
髋内旋和髋伸展是较次要的要素,患肢在负重位时伸肌共同运动的强要素被强化[pagebreak](三)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1.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作健肢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有痉挛存在时更易发生。
它的发生被认为是本来潜在存在着的被上位中枢抑制的脊髓水平的运动整合,因损伤而解除了上位中枢的抑制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联合反应导致的患肢运动多与健侧运动相似,但不同于健侧,而是原始的运动模式。
根据两侧肢体运动是否相同又分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两种。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如图2),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
Raimiste现象是指: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如图3)。
图2图3 Raimiste现象2.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动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姿势调整。
[pagebreak]三、治疗的基本观点1.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动作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的一部分,应予利用而不是加以抑制。
2.在偏瘫的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受到影响,另因肢体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乃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Brunnstrom认为这些作用和反射可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将之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有被加强的半自主运动。
因此在无随意运动时,应充分利用本体感受和体外皮肤刺激诱发协同动作,以及利用联合反应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当已确立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动作后,则用各种方法抑制协同成分,使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后去分别训练。
3.意识和感觉在恢复中有重要作用,Brunnstrom认为偏瘫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感觉上的障碍,认为运动障碍是由感觉障碍所引起的,所以可称为是感觉运动障碍。
此一观点已被Mptt,Sherrington等的研究所支持。
因此在功能恢复中必须强调意识集中,充分利用感觉和视听觉的反馈,以及主动的参与。
[pagebreak]四、Brunnstrom技术的适应范围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高血压脑病、脑外伤等各种脑损伤后所致的偏瘫脑损伤的特殊表现。
[pagebreak]五、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一)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提出偏瘫恢复六阶段的理论(即六期)。
阶段Ⅰ 驰缓期弛缓期特点:(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2)肌张力低下;(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因此上肢、手、下肢均无任何运动,故不能维持抗重力体位,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位,膝关节过伸,踝关节趾屈、内翻。
阶段Ⅱ 痉挛期痉挛期特点:(1)腱反射亢进;(2)肌张力增高;(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不一定引起过节运动;手:无主动手指屈曲;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阶段Ⅲ 联带运动期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上肢:以屈曲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下肢:以伸展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手: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
阶段Ⅳ 部分分离运动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
上肢:(1)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摸脊柱(距脊柱<5cm);(2)肩关节屈曲时,肘关节伸展(肩屈曲不得< 60°,肩关节内收、外展不得>±10°,肘关节屈曲不得>20°);(3)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上臂不得离开躯干,肘关节屈曲90°±10°范围之内,旋前>50°)。
下肢:(1)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展>20°,足跟部不得离床,膝关节伸展位,屈曲不得>20°);(2)仰卧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不得>20°,髋关节屈曲>30°);(3)坐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60°~90°屈曲位,膝关节屈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