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临床康复学Brunnstrom技术课件
9.负支持反射
• 负支持反射是指牵拉伸趾肌时能有 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 的屈曲、外展、外旋。
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
联 合 运 动 (associated movement)
两侧肢体类似的运动,通 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 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 用力时才出现(见于健 康人)
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
• 根据两侧肢体运动是否相同又分为 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两种。
•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 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 伸展为非对称性的。
• Raimiste现象是指:在仰卧位,健
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侧
髋关节可出现相似动作。
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
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 的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 动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 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姿势调整。
(1)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
• 由重力作用于内耳蜗感受器引起, 能增加上肢屈肌张力,使肩外展 90度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 双手能上举置头部两侧。
• 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通过易化下肢、 腰背及颈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 立位。
(2)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
• 头部的角加速运动能刺激半规 管的加速度运动,引起动态紧 张性迷路反射,出现四肢反应, 临床上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
• 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 顶,伸肘,颈和腰部后伸,下肢 屈曲;
• 当向后方摔倒时出现上肢、颈、 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
• 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 对侧上下肢屈曲。
7.紧张性腰反射
• 紧张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 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 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 肢肌肉的紧张性有相应的影响。
Brunnstrom_技术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4)BrunnstromⅥ阶段的训练:
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2.手 :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 利用健侧活动施加阻力诱发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 ,诱发 手指的抓握,同时注意利用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促进伸腕。
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 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 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 收缩。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伤害性屈曲反射 (自身躲避性反射) 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 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手、脚】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紧张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TNR) : (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 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头部转向一侧 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 增高,肢体容易屈曲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患者仰卧,健侧上肢伸直,施加阻力,面部转 向患侧,轻叩三角肌,引起上肢伸肌的共同运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2)BrunnstromⅣ阶段的训练方法
在伸肘的情况下前臂旋前、旋后: 由于旋前是伸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旋后是屈 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所以伸肘旋前可破坏屈 肌共同运动,伸肘旋后可破坏伸肌共同运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治疗方针为:
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_Brunnstrom技术
联带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 的、随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 同时运动,形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 种运动模式称为联带运动、共同运动或 协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联带运动分为屈曲模式 和伸展模式。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上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上抬,后撤
日本东京大学上田 教授提出 • 评价上肢运动速度 的方法:患者肘关 节屈曲,手与耳同 高,以最快速度伸 展肘关节,上举上 肢,反复10次。然 后与健侧对比,所 需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先 做健侧)
• 评价下肢运动的 方法:患者取坐 位,完成髋关节 内旋10次(内旋 20度以上),与 健侧对比,所需 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 (先做健侧)
下肢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Ⅴ阶段)
• 1,坐位,膝伸展,踝 关节背屈(髋关节屈 曲60-90度,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 2,坐位,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60-90度, 膝关节屈曲90±10度, 髋关节内旋>20度)
• 3立位,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下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下肢运动功能 改善的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 的其中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 分离运动阶段。训练方案也应该强化并诱 发多种运动组合(选择运动)。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 特点是:
• 1,仰卧位时,髋关节 外展(外展>20度,足 跟部不得离床,膝关 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度)
正常阶段特点(第Ⅵ阶段)
Brunnstrom技术
❖ 下肢出现分离运动:
❖ 坐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髋可内 旋
❖ 立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 ❖ 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 Ⅵ期: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 成随意的动作,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肌张力 正常
I II~III IV~VI
病程
❖ 上肢动作正常或接近正常,快速动作不灵活
理论基础
脑卒中发生后,高位中枢失去了对低位 中枢的控制,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 有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认为脊髓和脑干水平的原 始反射和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恢 复正常的随意运动必须经历的阶段,在 恢复早期要加以利用。
治疗原则
❖ Brunnstrom疗法强调在偏瘫的恢复早 期利用异常的运动模式,应用联合反应 、原始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引出刻板 的共同运动,共同动作逐渐地被修正和 抑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终出现 随意的分离运动。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 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
式
联合反应的类型
类型 对称性联合反应
非对称性联合反应 同侧性联合反应
部位 上肢
下肢 下肢
诱发方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 健侧紧握拳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外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 训练患肢踝关节背屈运动时,尽量避免刺激 足趾而至伸肌张力增高。
临床应用
Brunnstrom技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强 调早期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 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之后再从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 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 功能性模式过渡。
康复评定学第十七章 偏瘫运动
站立时,治疗师若将手放在患侧肩部, 向前向下压,使患者躯干前屈(屈髋), 因为重心前移,踝跖屈力量增加,诱发 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维持重心稳 定,躯干伸肌活动增强,故躯干及髋关 节屈曲抵抗增加,躯干屈曲困难。
第二节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评价法 Bobath评价法 MAS 上田敏法 Fugl-Meyer评价法 其他
4 级
5
级
痉挛减弱,基本脱离 共同运动,出现分离 运动 1.上肢外展90º (肘 伸展,前臂旋前) 2.上肢前平举及上举 过头(肘伸展) 3.肘伸展位,肩前屈 30º~90º前臂能旋前、 旋后
1. 用手掌抓握,能 从共同运动到分离 握住圆柱及球形物, 运动: 但不熟练 1.健腿站,患侧髋 伸展位能屈膝 2.能随意全指伸开, 2.立位,膝伸直, 但范围大小不等 。 足稍向前踏出,踝 能背屈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0分 1分 2分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Ⅰ
1
上肢
有无反射活动 不引起反射 活动 同上 完全不能进 行 同上 同上 同上 能引起反射活 动 同上 无停顿地充分 完成 同上 同上 同上
坐位与仰卧位
(1)肱二头肌 (2)肱三头肌 2 屈肌协同运动
(3)肩上提 (4)肩后缩 (5)肩外展 ≥90度 (6)肩外旋
不能随意屈 伸
能平滑地不 停顿地进行
(23)腕环形 运动
不能进行
正常完成
9
手指 不能屈曲 不能伸展 不能保持要 求位置 不能进行 能屈曲但不充 分 能放松主动屈 曲的手指 握力微弱 能用拇指捏住 一张纸,但不 能抵抗拉力 捏力微弱 能完全主动 屈曲 能完全主动 伸展 能够抵抗相 当大的阻力 可牢牢捏住 纸 能抵抗相当 的阻力 同(26) 同上
Brunnstrom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训练步骤,以及在康复 治疗中的应用和优缺点分析。
1. Brunnstrom技术介绍
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运动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Katharina Brunnstrom是20世纪最 重要的康复医学家之一,她开创 了Brunnstrom技术,帮助改善康 复治疗方法。
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Brunnstrom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 实践应用,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 重要技术之一。
技术的益处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 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中风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中风康复中应用广泛,帮助患 者重建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病变康复
Brunnstrom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康 复治疗,加速康复进程。
大脑损伤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大脑损伤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帮助恢复运动和日常生活技能。
其他康复领域的应用
Brunnstrom技术也被应用于其他康复领域,如运 动损伤康复和神经肌肉疾病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目标
Brunnstrom技术旨在通过促进运动逐渐恢复的过程,帮助患者重建动作序列。
Brunnstrom技术的独特之处
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Brunnstrom技术充分利用了病患自身恢复功能的潜力。
2. 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
瑞典医生Katharina Brunnstrom
3.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原理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患者的分离运动,往往受共同运动模式的限 制而难以完成,训练时可从被动运动开始, 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一旦诱发出正确的运 动,要不断地重复,还应将这种运动感觉与 有目的的运动结合,融入到功能活动训练中。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如为修正上肢屈曲的共同运动,可让患者屈 肘时将肘紧压在身体一侧(抑制肩关节外展), 由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完成 患手摸嘴、摸对侧肩、摸前额、摸耳朵、摸 健侧肘等。当能主动完成上述动作时,应尽 早地与有目的的运动相结合,如将摸嘴变成 拿杯子喝水,将摸头变成用木梳梳头,将摸 对侧肩变成从对侧肩上取物等。
双腿搭桥训练 ;患腿置于床边的单腿搭桥训 练; 俯卧位髋伸展、膝屈曲训练
(三)下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4)髋屈曲,膝伸展,踝背屈训练:诱发在 髋关节屈曲状态下,膝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 运动,可打破下肢屈和伸共同运动模式。
以卧位为例,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在患侧膝 伸展,踝背屈时,将患腿抬离床面。
(5)踝关节主动跖屈训练:此训练是抑制屈 肌共同运动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联合反应促进伸肘
(一)上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5)利用挤腰动作进一步促进:伸肘 在肱三 头肌有收缩之后,嘱患者伸肘,前臂尽量旋 前,用两手腕背部挤压治疗师的腰。指示患 者将肘伸直,用力夹住治疗师的腰。
(6)半随意地伸肘:在患者能完成挤腰动作 后,嘱其肩关节前屈30 °~45°,半随意地 伸肘。
(二)手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
(二)手
3.Ⅵ阶段训练方法 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抓 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条件: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痉挛期) 能充分联合屈曲,钩状抓握,不能联合伸展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不能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拇指能侧方捏握
Ⅴ 出现分离运动 总的伸展可达到全范围,能抓住圆拄状物体、球形物体、完
成第三指对指 指伸展位外展 手掌抓握
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
联合反应的特点:
•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健侧抗阻力越 大,患侧联合反应越明显,其所形成的肌张力增高可持续 到刺激解除之后的一段时间。
•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痉挛度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式
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在恢复的早期使用该
项技术,让患者看到自己瘫痪的肢体仍可以运动,可以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患者信心的重建意义重大!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阶段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 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 阶段:痉挛阶段;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第4 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 段;第6阶段:正常阶段。
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 评价标准
Ⅰ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Ⅱ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Ⅲ 联合运动达到高峰,能进行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Ⅳ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手背到腰后旋转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 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Ⅴ 出现分离运动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90度(前臂旋前)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上举1800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Ⅵ 接近正常,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 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三)下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4)髋屈曲,膝伸展,踝背屈训练:诱发在 髋关节屈曲状态下,膝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 运动,可打破下肢屈和伸共同运动模式。 以卧位为例,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在患侧膝 伸展,踝背屈时,将患腿抬离床面。 (5)踝关节主动跖屈训练:此训练是抑制屈 肌共同运动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二)手 3.Ⅵ阶段训练方法 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抓 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条件: (1)握拳的手指可随意的伸展 (2)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 (3)即使被拿物品与手掌接触,手指也能自 如分开。
(三)下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1)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3)外展动作的引出 (4)内收动作的引出
(三)下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2)髋、膝伸展,踝背屈:此训练是抑制下 肢伸肌共同运动的训练。以卧位为例。
(三)下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3)髋伸展,膝屈曲,踝背屈:诱发在膝关 节屈曲状态下,髋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运动, 可打破下肢屈和伸共同运动模式。以卧位为 例。 双腿搭桥训练 ;患腿置于床边的单腿搭桥训 练; 俯卧位髋伸展、膝屈曲训练
(一)上肢 3.Ⅵ阶段训练 此阶段主要是按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 日常生活活动,注重上肢协调性、灵活性及 耐力的训练,尽量使上肢完成有功能的动作。
(二)手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1)诱发抓握 (2)诱发手指联合伸展 (3)手指的半随意性伸展 (4)练习伸腕抓握
(二)手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
第十七章
Brunnstrom技术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顺序 (一)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 1.利用联合反应 2.利用共同运动 (二)利用原始反射 1.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3.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康复治疗学Brunnstrom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症状。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周围神经 损伤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中,Brunnstrom技术可以通过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等 手段来刺激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来全面 促进患者的康复。
与其他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
01
02
03
结合物理疗法
Brunnstrom技术可以与 物理疗法相结合,如按摩、 电刺激等,以增强肌肉力 量和关节活动度。
结合运动疗法
通过与运动疗法结合,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 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 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合针灸和拔罐
结合中医的针灸和拔罐疗 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控制理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runnstrom技术注重提高患者的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训练日常生活 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技能,使患者能够 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该技术强调通过运动控制训练,帮助 患者重新建立肌肉收缩和协调运动的 模式,提高主动运动能力。
02
Brunnstrom技术的主 要内容
阶段一:无意识运动阶段
康复治疗学 Brunnstrom技术
目录
• Brunnstrom技术概述 •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内容 • Brunnstrom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Brunnstrom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Brunnstrom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总结词
Brunstrom技术
(4)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 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共同运动, 常伴踝关节趾屈、内翻。 • 重症患者内收肌要素非常强,患肢 常交叉在健肢前,其中包含3个要素: 膝伸展、髋内收、踝内翻。 • 髋内旋和髋伸展是较次要的要素, 患肢在负重位时伸肌共同运动的强
要素被强化
联合运动
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 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 动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 伴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姿势调整。
(2)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 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 要素,其主要作用是上臂的内旋、 内收,也是最初要素,是随意运动 的基础。
(3)下肢屈肌共同运动
• 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曲共同运动的 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说仰卧位屈髋 非常困难。但预先将髋和膝臵于轻 微屈曲位时,则髋屈肌群的作用就 显示出来。 • 屈髋时髋外展、外旋则显得次要。 • 髋屈曲收缩时,进行抵抗试验可显 示足背屈肌的较强作用。
阶段Ⅴ 分离运动期
• 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 • 上肢: (1)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 <20°肩关节外展>60°); (2)肘关节伸展,上肢上举(肘关节屈曲<20° 肩关节屈曲>130°); (3)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 关节屈曲<20°肩关节屈曲>60°旋前>50°)。
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 (utricle)、球囊(saccule)和三个半规 管(semicircular canals)。)
• 正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射)足底前 部施加压力,当慢慢收回施加压力 的手时,受刺激的肢体在伸肌反射 作用下回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 是婴儿站立行走的先决条件。负支 持反射是牵拉伸趾肌时会引起伸趾、 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 旋。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Brunnstrom在20世纪70年代综合临床观察和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创⽴的⼀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法。
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初期,利⽤协同运动等病理运动模式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段,然后再把这些运动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运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的⽅法。
基本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可利⽤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
Brunnstrom中风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I弛缓,Ⅱ联合反应,Ⅲ共同运动,Ⅳ部分分离运动,Ⅴ分离运动,Ⅵ正常。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常⽤反射及模式:原始反射,对称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同侧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曲回缩反射,伤害性屈曲反射,正、负⽀持反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正常和异常反射的转化。
原始反射——对称性颈反射:当头前屈使下颌靠胸时,出现双上肢屈曲与双下肢伸展反射;当头后伸时,出现双上肢伸展与双下肢屈曲。
如反射较弱,可不出现肢体运动⽽仅有肌张⼒变化。
当头转向⼀侧时,出现同侧上下肢伸展和对侧上下肢屈曲反射。
如反射较弱,可不出现肢体运动⽽仅有肌张⼒变化。
原始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称前庭反射,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引起。
表现为:当头处于中间位,仰卧时可出现四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增强,俯卧时出现四肢屈曲或屈肌肌张⼒增强(如伸肌痉挛严重,可仅表现出伸肌肌张⼒略为降低)。
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由重⼒作⽤于内⽿蜗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张⼒,使肩外展90°并伴外旋,肘部和⼿指屈曲,双⼿能上举置头部两侧。
如将⼈体悬吊起来,则髋、膝不会完全伸直,但如让双脚紧贴地⾯,髋、膝就会完全伸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侧屈曲
同侧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上肢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3.雷米斯特(Raimiste)反应
健侧下肢外展或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的联合反 应称为Raimiste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 运动模式,当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关节时,不能做单个 关节的运动,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共同运动模式
部位 上肢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屈曲模式 回缩、上提 后伸、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有时旋前) 屈曲 屈曲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肢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屈曲模式旋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出现难 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继续减弱
第Ⅵ阶段(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成随意的运动, 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阶段
上肢
Ⅰ 无任何运动
Ⅱ 仅出现协(共)同运动模式
Ⅲ 可随意发起协(共)同运动
出现脱离协(共)同运动的活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 的兴奋时,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 制,即当某一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反 之亦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难点: Brunnstrom疗法如何与Bobath疗法配合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治疗原则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治疗原则
在偏瘫的恢复早期,应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引 出刻板的共同动作,然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之与主观努 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半随意的共同动作,共同动作逐渐 地被修正和抑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终出现随意的 分离运动。
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 Ⅵ (<5s)
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 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
侧差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
能同时完成足的内外翻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 运动模式质变的过程:没有任何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原始反射→分离运动→随意运动。
•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原始反射是偏瘫患者在恢复的过程 中常见的粗大运动模式,应根据患者恢复的不同阶段予以 利用或抑制。
出现相对独立的分离运动活动:
•肘伸直肩外展90;
Ⅴ
•肘伸直肩前屈30~90时前臂旋前 和旋后;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 握
•手指同时伸展,但不 能单独伸展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站立位,重心落在健腿上,在 伸膝下作踝背屈
•肘伸直前臂取中间位,上肢上举 过头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抬
Ⅳ •肩00肘90下前臂旋前旋后 •肘伸直肩可屈90
•手背可触及腰骶部
手
下肢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仅有极细屈伸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可作钩状抓握,但不 在坐和站位上,有髋、膝、踝
能伸指
协同性屈曲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
•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 围伸展活动
•坐位屈膝90以上,可使足后滑 到椅子下方,
•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使踝 背屈
• 早期多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原始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 引出患者的运动反应;
• 之后再从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 的运动模式,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度。
• 为引出运动反应,多利用肢体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原 始反射、交互抑制,为增强治疗作用,还要利用皮肤及本 体刺激。
一、治疗技术 (一)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
1.利用联合反应 2.利用共同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治疗技术
(二)利用原始反射
1.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3.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4.利用紧张性腰反射 5.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6.利用同侧屈伸反射 7.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屈曲
伸展
背屈、外翻
跖屈、内翻
背屈
跖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新生儿出生后具备许多运动反射,随着婴儿神 经的发育,大部分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消失,当脑部受损 后,这些反射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始反射的类型
同侧屈伸反射 交互性伸肌反射 紧张性颈反射(TNR) 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 阳性支持反射
人民卫生出版社
2.联合反应的类型
类型
部位
对称性联合反应 上肢
诱发方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肢体反应 患侧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患侧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
患侧内收
健侧紧握拳
患侧抓握反应
下肢
非对称性联合反 下肢 应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外 患侧内收或外展 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运动治疗技术》
第十七章 Brunnstrom(布伦斯特伦 )
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治疗原则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Brunnstrom疗法的基本技术;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的概念;上肢、手、下肢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颅脑损伤后出现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或反 射性的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当患者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 患侧肢体会出现相应的动作。
1 .联合反应的特点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3)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式。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第Ⅰ阶段(弛缓期):急性期发作后,患肢处于软瘫状态,没有任 何运动
第Ⅱ阶段(痉挛阶段):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或其若干要素),痉挛出现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痉挛进一步加重,出现随意运动, 但由始至终贯穿共同运动,并且共同运动达到高峰
第Ⅳ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出现 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开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