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52(共23页)

安平(ān pínɡ)中学2021—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试卷满分是:150分〕考前须知:1.在答题之前,先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上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答题:每一小题在选出答案以后,需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之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题: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一般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根底。
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别人,也就是愿意进步其别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别人应如爱己。
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假如我具有爱的才能,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
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
博爱的根底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同人一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异微缺乏道。
要理解这种人一共有的核心,必需要深化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外表。
假如我只看到一个人的外表,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异。
假如我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一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
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外表对外表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
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
说话的方式那么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
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
所以一个有才能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终究有多大!〞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
但虽然(suīrán)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哈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文旅的热度贯穿了过去一年,持续到春节,促成了“热辣滚烫”的消费潮流。
如何延续这股热潮?文旅行业需在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引领下转换动能,用科技创新提升效益效率,以此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迈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王宁委员建议:“要突破演出空间限制,将表演艺术与旅游业、会展业、娱乐业等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演出项目。
多层次开发与表演艺术相关联的衍生产品,把新业态、新产品、新样式与新消费有机融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亮点和增长点。
”“演出+旅游”的实景演艺在各景区快速“蔓延”,受到游客们的青睐。
安庭委员建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演艺新空间的内容创作生产和运营管理;支持各地充分利用工业遗址、老旧厂房、商场、写字楼等,为演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作和演出空间。
(摘自《文旅热潮涌动,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有删改)材料二:当“国潮”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热点,传统文艺团体依托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也找到了“新舞台,”。
2023年,文艺院团仅通过抖音平台就为观众带来了6800场团体直播演出,场均观众12671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8场大型文艺演出在抖音直播上进行。
传统文艺团体通过直播找到了新的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为传承文化、传播艺术带来了新的渠道。
青海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青海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
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
《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在复习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时适当做语文期末试题,,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中国的清史研究包含着许多传统议题,如清朝与明朝宫廷结构与制度的异同,超大疆域的控制与民间治理的得失,满汉关系的持续纠结,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等等。
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比如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仅仅把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对明朝体制的再现与模仿。
甚至清朝被反复诟病的一些现象,如满汉冲突引起的民族压迫,也被断定为满人受文明浸淫的程度不够,这是“汉化论”的核心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大致沿袭了宋学家们的看法,即以宋明王朝模式衡量清朝统治之得失,同时以没取德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作为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
他们假设,以汉人为中心打造完成的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其他民族要想入主大统,就必须以汉化作为基本前提。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宋以前儒家对基层的控制力是极其薄弱的,它只不过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并没有在乡村治理层面加以有效运用。
至少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儒家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设想,当朱子撰写《家礼》,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才得以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
可在此之输,儒学凭借什么样的渠道向下渗透呢?总不能仅靠个别“猶吏”心血来潮式的短期推广就遍地斧花了吧?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儒学制度化普及模式,所以,所谓的“汉化说”只不过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对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二上·宝坻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2) 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
(5) 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
________,形影相吊。
(8) ________,愿乞终养。
二、综合题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7高一上·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忽然/油然)浮荡在耳际。
而当驻足采石矶头,__________,“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座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
《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
(虽然/即使)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会/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__________。
寥寥数语,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
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1)文中划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隽永落彩虹B . 心扉寥寥数语C . 座落栖碧山D . 记载愤世嫉俗(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油然虽然领略B . 油然即使领会C . 忽然虽然领略D . 忽然即使领会(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B .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C .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D .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3.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考试)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遂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
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
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_____和审美_____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
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
那么阅读诗歌便___________。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体验经验从而味同嚼蜡B . 经验体会从而食不甘味C . 体会经历因此味同嚼蜡D . 经历体验因此食不甘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 .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 .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 .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B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C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D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海省2021-2021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语文科试题说明: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
命题人:杜泽喜黄苗苗审题人:倪宏芬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
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
《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
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
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
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
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
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
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
”(《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
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
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
(张庆《丁忧与守制》)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
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不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
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
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员赐给茶酒。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
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虞刚简虞汲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还长沙比:等到。
B.不少暇佚佚:丢失。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
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B. 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
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 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
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 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
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第II卷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小题4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9、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4分)三、名句默写(6分)10.(1)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 , 。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四、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埃尔德什:不会系鞋带的数学家1986年,美国科学记者保罗·霍夫曼第一次见到了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
在此后的10 年间,他一直追随着这位数学家,“一天连续19个小时不睡觉,看着他不断地证明和猜想”,直到埃尔德什去世。
《数字情种》一书所记录的就是这段长达十年的数学之旅中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
埃尔德什平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数学家就是一台把咖啡转化为数学定理的机器。
”这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就说这话的数学家本人来说,假如以此概括他一生的经历不免会失之偏颇。
虽然埃尔德什在三岁时便能心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便“发现”了负数;虽然他在60 余年的数学生涯中,在不同的数学领域内与大量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个数字除了18世纪的瑞士奇才莱昂哈德·欧拉之外无人能敌);虽然在生命的最后25年内,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以脑兴奋剂、浓咖啡和咖啡因药片来刺激自己,但埃尔德什显然并不同于那些永远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毫无纰漏却也毫无情趣地运转的“机器”。
生活中的埃尔德什是一个连鞋带都系不好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
他的某些工作方式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他会在凌晨5点钟的时候打电话给他的同事,仅仅是因为他“想起了意欲与这位数学家分享的某个数学结果”;或者是在凌晨1点刚刚结束工作休息,4点半便又跑到厨房去把锅碗瓢盆弄得一片响,以提醒同伴该起床了,而当后者终于跌跌撞撞地走下楼来,埃尔德什说出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也不是“睡得好吗?”,而是“设n是整数,k是……”,尽管如此,他的朋友们仍然很喜欢与他共事,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坦言的:“埃尔德什有一种孩子般的天性要使他的现实取代你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