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艾滋病医院内传播的预防进展及伦理问题

艾滋病医院内传播的预防进展及伦理问题
A b t a t An l ss d h ta s s in r u e o DS n o p tl p e e t e tae i s n e itn eh c s r c : ay ie t e r n miso o t s f AI i h s ia , r v n i sr t ge a d xsi g t i v
Pr g e s o h r v n i n o r n m ison o DS i s ia nd e a u to o e his pr blms o r s n t e p e e to ft a s s i fAI n ho p t la v l a in n t c o e
艾 滋 病 医 院 内 传 播 的 预 防 进 展 及 伦 理 问 题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 中心 , 1 湖南 长沙
南 , 李建华
40 0 ;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10 8 2 湖南 长沙 408 ) 10 3
[ 摘要 ] 分析艾滋病在 医院内传播的途径 、 预防措施及存在的伦理 问题 , 出尊 重艾滋病病人和 医务人 员的正 当权 利在预 提 防医院 内艾滋病传播 中具有重要作 用。在科学研 究的指导下 , 加强全社会 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 尊重医患双方在预防艾滋病感染 方面的权利 、 地位以及及 时救治的正 当性 。尊重 医疗权 、 隐私权 , 在知情 同意前题下进行艾 滋病病毒检测 。同时应 尊重 医务人
1 预 防 医 院 内艾 滋 病 传 播 中 的伦 理 问题
虑 , 常 未 经病 人 同意 而 强 制性 检 测 艾 滋 病 病 毒 。 常 2 医 院 内艾 滋 病 传 播 的 途 径 患者 医源 性 感 染 艾 滋 病 的 途 径 主 要 包 括 输 注 含 有 HV I 的血 液 和 血 制 品 , 通 过 未 经彻 底 消 毒 的 注 射 器 而 传 播 。 另 或

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
中图 分类 号 : 1. 1 R5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9 2 0 ) 7 0 5 — 2 0 54 2 ( 0 2 0 — 5 9 0
艾 滋 病 是 人 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 V) 起 的 一 种 新 的 致 HI 引
膜 , 成 职 业 性 感 染 。 据 调 查 , 业 性 暴 露 通 过 皮 损 ( 括 针 造 职 包 头 或 其 他 污 染 器 械 ) 起 血 液 传 播 HI 的 危 险 性 为 0 2 ~ 引 V . 0 5 , 皮 肤 粘 膜 的 暴 露 传 播 HI 的 危 险 为 0 1 [ 。 国 . 经 V . 8 美 ] CD 对 8 3名 医 务 人 员 进 行 血 清 学 调 查 , 中 8 经 皮 肤 C 8 其 O
广 泛 流 行 已成 为 严 重 的 公共 卫 生 问题 和 社 会 问题 。我 国 自 18 9 5年 发 现 首 例 艾 滋 病 患 者 以 来 , 止 1 9 截 9 8年 底 , 国 3 全 1 个 省 、 治 区 、 辖 市 共 报 告 艾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26 9例 , 中 自 直 3 其 艾 滋 病 患 者 4 7例 , 亡 2 4例 。艾 滋 病 在 我 国 经 历 了 传 人 1 死 2 期 、 散 期 , 已进 人 快 速 增 长 期 , 行 形 势 十 分 严 峻 。 播 现 流
给下 一个 患 者使 用 , 致 在患 者 中造 成交 叉感 染 [ 以 1 在 布 吉 。
1 1 输 血和 血 制 品 以及 器 官移 植 .
用 凝 血 因 子 Ⅶ 与 Ⅳ治 疗
纳 法 索 的 一 研 究 表 明 , 调 查 的 3个 诊 所 中 , 10 0次 注 射 被 每 0 使 用 1 ~ 2 0支 注 射 器 和 7 7 0个 针 头 , 果 这 些 注 射 器 4 5 ~ 0 如 具 在 使 用 前 没 有 被 彻 底 消 毒 的话 , V 和 其 他 血 液 传 播 性 疾 HI 病 很可 能 以静 脉 吸毒 者 中同样 的 方式 在患 者 中传 播 。

外科手术中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防护论文

外科手术中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防护论文

外科手术中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的防护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医源性感染率。

方法:分析2005-2008年13例hiv/aids感染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防护措施。

结果: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0,hiv医源性感染率为0。

结论:遵循标准性预防原则,自觉落实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是减少医源性感染hiv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181.3;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70-02in the surgical operation of hiv/aids virus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on discussionshu yun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xinyang city,henan xinyang 464100 【abstract】objective:review and analyz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iatrogenic infection of hiv during surgery.identify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rate.methods: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ken on 13 cases of surgery performed on patients carrying hiv/aids between 2005 and 2008.results: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e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of hiv/aidspatients is 0.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rate of hiv during surgery is .conclusion:an effective way of reducing iatrogenic infection of hiv is to strictly follow the standard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 all the preventative measures such as 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key words】hiv/aids;iatrogenic infection;preventative measures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HIV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25
.
医务人员避免HIV感染的措施
1.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当暴露的皮肤或衣 物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穿白大衣, 带手套。当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溅起时,应 戴保护眼镜和口罩。
2. 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锐器划伤或刺伤,因此为 HIV感染者实施外科和口腔科手术的医师要 格外注意安全操作。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 炎等,不应参加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乐设施等; 7、上同一所学校。8、蚊子叮咬
14
.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
HIV不能在蚊子一类的昆虫体内存活或 繁殖,所以不能通过生物性的方式传播。
嘴上残留的血液0.00004ml,要反复 叮咬2800次后,才能达到0.112ml引起 HIV感染。蚊子的生理特点是吸饱血待 完全消化(3d)后才会再叮人吸血。所以 不能通过机械性的传播方式传播.
2
.
HIV的传播途径
1.血液接触传播:效率最高!
2.性接触传播
男传女:2/1000 女传男1/1000
3.母婴传播
主要在围产期发生,主要通过胎盘、胎 儿经过产道时和产后母乳喂养时感染。 25%(15%-60%)
3
.
HIV感染的3个生物学特性
潜在性
与细胞核基因整合成染色体的一部分, 终身带毒并终身具有感染性。
2)只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遵守有关规程 是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不必谈“艾”色 变。
3)医务人员毕竟有较多机会接触艾滋病患者 和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所以采取必要的预防 措施是应该的。
21
.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艾滋病
HIV与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基本相 同,预防乙型肝炎所采取的措施同样适 用于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血液传播及预防

艾滋病血液传播及预防

艾滋病血液传播及预防探究摘要: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安全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艾滋病的扩散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全球临床对艾滋病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笔者就艾滋病传播及预防研究资料进行参阅、整理,总结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及传播条件,分析有效的预防办法。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主要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通过保证血制品、医疗用血的安全,预防医源性艾滋病毒传播,同时个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毒的传播。

关键词:艾滋病 hiv 健康教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近年来,艾滋病人数呈急剧增多趋势,我国处于艾滋病高发病及高死亡的高峰期,艾滋病传播途径不断增加,已经向一般人群中扩散。

政府先后出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推进全民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将城市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抬高到75%以上,控制hiv感染人数增长幅度在10%以下。

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艾滋病的深入,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已经被明确,其中hiv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有携带艾滋病毒的血液或者血制品的输入、被艾滋病毒血液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或者带有艾滋病毒的器具。

目前国内艾滋病知识宣传已经全面展开,艾滋病预防举措被广泛采用,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然而疾病控制仍需进一步展开。

1. 艾滋病传播途径目前临床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基本已经明确,多认为是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导致hi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有医疗传播与个人传播。

注入体内的血量与接触血液感染hiv病毒的危险有着直接关系。

国外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输血感染hiv的几率高达95%-100%[1]。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丙肝与hiv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感染危险更大,同时两种病毒容易出现合并感染,而艾滋病毒的感染又会促进丙肝病毒的感染,丙肝患者感染艾滋病毒后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感染人数的中有8-16万是由吸毒时共用器具引起。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2.疫情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疫情预测是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预测模型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方法考虑了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 了预测精度;另外,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模型参数,提 高了预测效率。这些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 有力支持。 3.疫苗研究中的创新研究
3、跨学科合作:加强流行病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从多维度对肿瘤进行研究。
4、重视伦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应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风险评估和利 益最大化等问题,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肺癌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发 现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和空气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加强吸烟危害宣传、提高空气质量等,成功地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
基本内容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恙虫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控制恙虫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恙虫病的研究方法 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方法不仅于疾病传播的动力学过程,还涉及恙虫 病东方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 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期效果。例如,一种新型的 mRNA疫苗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出较高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针对疫苗接种后的持续保护效果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也得 到了深入发展,为疫苗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手段和措施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手段和措施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手2000年起,我国对艾滋病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截止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成功的控制在150万之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中有社会医学手段,也有技术手段等非社会医学手段。

主要采取的社会医学段有: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强性病管理,使用安全套,控制艾滋病流行;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和管理。

1 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方法之一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地区,从小学开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将会对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做用。

2. 加强性病管理,使用安全套,控制艾滋病流行加强性病的管理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公安部门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部门应负责做好妓女、嫖客的性病查治工作,打击贩毒、吸毒,对抓获的妓女、嫖客、进行强制检查、治疗。

有关场所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通过广告、社区健康教育项目等渠道开展促进使用安全套项目,可明显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降低经性传播的危险性。

3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

严格加强采供血机构及用血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血制品安全显的尤为重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及供血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禁一切采供血环节上的违法违规操作,加强血站组织制度、技术设备建设,加强消毒质量管理,对献血员要严格实行健康管理和检测制度。

依法对血液制品实施预防性监督监测,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杜绝艾滋病、性病等严重传染病通过输血环节危害健康人群。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一、什么是艾滋病医源性?艾滋病毒,称之为HIV病毒,全称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艾滋病虽然可以治疗,但是没办法完全治愈,根据医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毒可在低温下存活,高温下没办法存活,如果脱离了人体,生存的能力较差,一般在数小时到数天就会死亡。

艾滋病毒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母婴传播三个方式传播,其中医源性传染是通过血液的方式传播。

医源性感染指的是在接受医学服务的过程中,因为病原体传播引发的感染,在医疗、预防、护理过程中因为使用的医疗设备器械、制药、制剂、卫生材料、医务人员及医院的环境引起的感染,例如在输血、检查、手术中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不但是针对患者,也包含医护人员。

虽然医源性感染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还是不能忽视,所以要提前预防和控制此类感染的发生。

二、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风险1、输注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者血制品因为输血引起的艾滋病感染一开始是在需要长时间输注血制品的患者中发现,虽然目前血制品的安全得到了改善,但是输血和血制品的传播还是医源性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

2、不安全的侵入性操作主要是病原体经过侵入性操作导致的血液传播,一般的侵入性操作有:注射、透析、手术、助产、内镜检查等,虽然经过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推广和消毒隔离技术的规范越来越完善,不安全的侵入性操作已然减少很多,但是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中还是存在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重复使用的现象还是存在。

3、职业暴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感染主要是以锐器伤为主,再就是医护人员黏膜因为患者的血液、唾沫、尿液、气溶胶等飞溅引起的暴露。

锐器刺伤是引发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一般造成皮肤损伤的有玻璃、针头、利器等,医务人员在进行注射、抽血、手术、穿刺、清洗医疗器械等,都有可能被含有艾滋病毒的锐器划伤。

4、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差艾滋病的潜伏时间比较长,很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经常因为酗酒、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其他疾病就医,假如医务人员不严格按规范操作,很容易被传染,所以对医务人员艾滋病的传播如何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应该加强培训,降低HIV医源性感染的概率。

5艾滋病预防与控制(1)

5艾滋病预防与控制(1)

Source:Rojanapithakorn and Hanenberg 1996
知晓和行动间的距离
有生殖器溃疡的STD容易发生HIV传播


在生殖器有溃疡时,其表皮和粘膜屏障的完整 性受损,使HIV易于进入或排出,容易受到感染 或传染他人,从而促进HIV的传播。 硬性下疳的基底部有很多活化的单核细胞,是 HIV的靶细胞。感染了HIV的细胞受梅毒螺旋体 (抗原)刺激后,可使HIV活化,并增加排毒。 因此,在生殖器溃疡中被HIV感染的单核细胞, 可以表达病毒,增加了传播HIV的可能。

社会方面
(一)经济 个人经济遭受大量开支。也影响国家在处理 吸毒的问题上引致医疗以及社会方面的事务而耗费巨大 的开支。

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 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艾滋病中 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扩大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领域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积极参与该领域有关的国际活 动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有益的经验。积极 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措施,预防 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杜绝吸毒和性滥交, 以切断传播途径; 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监测网络,掌握 流行动态; 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查,确保输血及 血制品的安全。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应 注意隔离,避免医源性传播。
有生殖器溃疡的STD容易发生HIV传播


病毒间的相互作用,HSV-Ⅱ在传播HIV中是一 个重要辅助因素。在体外,HSV的早期蛋白可 以导致HIV基因表达及复制的加强,这种分子 相互作用似乎是HIV的细胞内转激活,如果最 初呈现HIV的细胞也感染了HSV,则可以加强 HIV的复制。一旦HIV感染确立,反复发作的 H S V 可 增 强 H I V 的 复 制 。 体外实验证明受HIV感染的细胞如感染HSV后, 能导致杂种类后代形成。这种杂种类病毒有 HIV基因组,外面包以HSV的表面抗原,它们能 感染CD4细胞。如果HIV感染者体内形成杂种类 病毒,其后果是加强HIV的传播。

艾滋病调研报告

艾滋病调研报告

艾滋病调研报告今天是第27 个“世界艾滋病日”。

1981 年世界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在短短34年间,艾滋病已肆虐全球,夺去2500 多万人的生命。

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如何,与过去相比,疫情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而艾滋病患者又遭受着怎样的歧视。

以下是关于我国艾滋病情况的调查。

1 全球艾滋病毒携带者达3400 万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1 日发布年度报告,全球2010 年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大约3400 万人,比2009 年增加70 万。

感染者总数上升是因为去年全球就医人数增加,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因艾滋病病毒死亡的人数减少。

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显示,中低收入国家去年1420 万就医者中,大约660 万人正接受治疗,占总数47%,比2009 年高11 个百分点。

艾滋病规划署统计,全球去年大约180 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比2006 年高峰值减少40 万,大约70 万人因接受治疗得以幸存。

自1995 年以来,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50 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因就医免于死亡。

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就医人数增加、死亡人数减少外,全球2010 年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同样下降。

报告显示,全球去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新增大约270 万,比2001 年减少15%,比1997 年高峰值减少21%。

2 我国艾滋病感染情况自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 万人,其中死亡8.8 万人。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专家组评估,截至2011 年年底,估计我国存活艾滋病病人15.4 万;当年新感染4.8 万,死亡2.8 万。

性传播比例持续增加据了解,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约占全球的五十分之一,仍属于低流行国家。

中国全人群的感染率大致为0.058%,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医源性感染原因分析

医源性感染原因分析

医源性感染原因分析医源性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工作人员及陪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在各级医疗机构均有发生,同时也是医务人员难以预防和攻克的难题。

我门诊部是一所集医疗保健及预防于一身的综合性门诊部,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体会到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同时我们也探索出预防医源性感染可采取的几点措施。

感染因素,门诊部布局不合理,无菌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界限不清,甚至没有划分。

如配药室、注射室、换药室混在一起易造成交叉感染。

(2)分诊不严,造成传染病人与非传染病人同在一处候诊,在同一诊室就诊治疗,产生交叉感染。

(3)护理治疗过程中物品消毒不严,造成交叉感染。

如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被服等消毒不严、更换不及时等。

(4)隔离、防护措施不当,尤其是工作人员自身隔离、防护措施不当。

如洗手、工作服的洗涤,消毒不严格成为病源体的携带者、传播者。

(5)治疗室通风不够、空气杀菌、终末消毒不严格造成空气及器械污染,发生交叉感染。

(6)蚊虫消杀不尽,成为传播媒体造成感染。

(7)抗生素使用不当,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差,造成效果较差,菌群失调时有发生。

防范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以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使用)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措施,以上各方面均涉及护理人员。

因此,我们采取以下对策,预防医源性感染。

做分诊、分治工作(1)对各种疾病分类治疗护理,将传染的与不传染的,感染与不感染的,发热与不发热的病种分类治疗护理,以防交叉感染。

(2)建立、划分明确的无菌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叶建艾滋病毒,简称为HIV病毒,全称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自1983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扩散极为迅速,并且发生变异的速度也极快,给疫苗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艾滋病虽然可以进行治疗,但是无法彻底治愈,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毒可耐低温,但是不耐高温,脱离人体后生存能力比较差,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就会死亡。

艾滋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等三个渠道,其中医源性传染主要是经过血液进行传播,虽然目前医院预防传染的相关制度比较完善,医源性传染发生的风险较低,但是仍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因此,需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艾滋病医源性感染?要了解如何控制艾滋病医源性感染,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具体指的是在接受医学服务的过程中,由病原体传播导致的感染。

因医疗、预防、护理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医疗设备器械、制剂、药物、卫生材料、医护人员以及医院环境导致的感染,统称为医源性感染。

比如在输血、检查、手术过程中病原体传播从而导致感染,医源性感染不仅仅是针对患者,同时也包括医护人员。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发现的艾滋病患者超过94.5%是由于性接触导致的感染,通过血液传播导致的感染仅为0.02%,而医源性感染比较常见的就是通过血液传染,所以总的来说医源性感染的风险极低。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发生风险低就对此忽视,因为一旦发生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悲剧,因此,控制艾滋病医源性感染极为重要。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如何控制?控制艾滋病医源性感染需要从三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医疗机构、艾滋病患者、社会大众,三方协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或者怀疑艾滋病医源性感染者要及时上报,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对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同时采取伤口清洁、消毒、服用阻断药等处理措施,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渠道。

其一,医疗机构医疗机构首先要强化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根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管理,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和调查工作。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一、概述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复杂的流行态势。

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不仅关乎公共卫生安全,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我国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的疫情形势来看,我国艾滋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并存。

感染人群特点也日趋复杂,不仅高危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病例也在不断增加。

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众认知度不足、检测和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等。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疫情的发展,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力度,完善防控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1. 艾滋病疫情概述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

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持续增长,疫情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开始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可能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致命疾病。

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无保护性交、多个性伙伴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风险。

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等医疗行为,以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母婴传播,也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国艾滋病疫情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和性行为的多样化,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两个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相对不足,防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侵袭。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正文:----------------------------------------------------------------------------------------------------------------------------------------------------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2000年10月27日成都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0年11月3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性病、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四川省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其他性病的防治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市和区(市)县。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性病、艾滋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保障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需的经费。

鼓励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学研究。

第五条市和区(市)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工作需要,确定性病、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并健全性病、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

公安、财政、物价、教育、民政、工商、计划生育、药品监督、文化、体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性病、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第七条中等以上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包括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如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如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如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自被发现以来,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截至目前,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仍未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

因此,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功能,从而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那么,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呢?了解其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

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不使用安全套、多个性伴侣等,都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尤其是男性同性性行为,由于其特殊的性行为方式,更容易造成黏膜破损,从而增加病毒传播的几率。

血液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传播方式。

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在一些非法的地下采血点,卫生条件恶劣,感染风险极高。

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并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和哺乳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首先,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至关重要。

保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关系,避免滥交。

在发生性行为时,一定要正确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不仅可以避孕,更能有效防止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

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对于年轻人来说,更要接受正规的性教育,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其次,拒绝毒品,远离共用注射器的危险行为。

吸毒不仅违法,而且会使人陷入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之中。

对于需要接受输血、献血或者进行有创医疗操作的情况,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所使用的血液和血制品经过严格检测。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7T06:56:32.85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期作者:幸继红[导读] 艾滋病属于慢性且恶性的疾病,一旦进入到艾滋病期便无有效治疗的方式幸继红凉山州西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凉山 615000艾滋病属于慢性且恶性的疾病,一旦进入到艾滋病期便无有效治疗的方式,面对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中医也参加了防治的行列之中,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相对完整的体系,经过临床应用证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患者机会性感染,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治疗结局甚至成为了他们重生的希望,以下主要就目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进展做一些科普。

一、艾滋病在现代医学体系下,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原因较为明确,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在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艾滋病毒潜伏期较长,且早期以及潜伏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被患者忽视或者以其他疾病进行诊治,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表明患者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极大的提升了治疗难度且难以保证有效的治疗效果,最终患者死于感染、肿瘤等并发症,这也是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自1981年美国出现首例病例,面对这一未知的病毒,医学上也束手无策,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医学上对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形成了以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并发症治疗的等方式为主的相对完整的治疗体系,如果患者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

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医学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的高效联合疗法虽然能够控制病情发展,但也存在着停药反应大、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局限性,对患者来讲治疗痛苦大且经济负担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许多患者甚至因此放弃治疗,在广泛推广时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经济性高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上和患者的共同需求。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精选文档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精选文档

HIV
201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 》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 艾滋病患者78万人,女性占28.6%,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 %。 据报道,因针刺伤而感染HIV只需0.1ml血液。 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大小; 接触时间长短; 造成表皮损伤的针头粗细、类别; 刺伤的深度; 所接触的病毒浓度高低; 所暴露的人员的免疫功能。
HCV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 ,丙型肝炎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9年全国HCV的发病数为173872例,是2019年的3倍 多,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 ,受血者或接受血液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 疗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 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的传播途径50 %可通过血液,10%可通过性接触,40%仍不十分明确。 医务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 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据报道: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感染HCV的比率为1.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
2、 安全器具的推广:如有刺伤防护装置设计的锐器(装 有减少职业暴露事故的内置安全构件的锐器)、无针系统、钝头 针等。 3、接种疫苗:乙肝疫苗用于HBV的预防;目前无有效的疫 苗可预防HCV和HIV。 4、行为控制:又称工作实践控制,是指通过员工的行为 管理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通常是以提出具体做法的方法 以避免(如回套使用过的针头)或推动某种措施(如使用 适当的容器处理锐器)的执行。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1、在涉及针或其他锐器的操作开始之前 (1)确保执行操作所必需的设备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 (2)评估工作环境,有足够的照明和空间来执行操作。 (3)如果将在操作中使用多个锐器,组织工作区(如使 用托盘程序)。 (4)确定锐器盒的位置,如果是可移动的,应尽量靠近 使用点,以便立即处置锐器。 (5)评估患者是否不配合、狂躁或意识不清。在必要时 获得其他工作人员或家庭成员的援助,以协助平息或抑止 患者。 (6)告知患者操作中避免任何突然的移动,以防碰撞锐 器伤害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锐器盒使用规范
锐器盒的选用: (1)根据医疗护理操作所使用的锐器选择大小合适的锐 器盒,锐器可以完整放入。 (2)锐器盒符合以下要求:耐用、防穿刺、防渗漏、内 装的针头、玻璃碎片等不能刺穿锐器盒。 (3)所选用的锐器盒为整体黄色。 (4)锐器盒外表印刷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锐器盒使用 (1)锐器盒组装正确,盖子严密。 (2)锐器盒尽可能放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上,以 方便安全使用。 (3)锐器盒放置在护理人员随手可及的位置,不需要二 次分拣后才放入。 (4)可移动式的锐器盒放在腰部高的位置为宜。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锐器盒使用规范 (10)所有使用锐器的员工都要携带锐器盒。携带锐器盒 时应该使用手柄,或是用托盘携带较小的锐器盒,禁止把 锐器盒靠着自己的身体。 (11)医疗机构要禁止非锐器类废弃物放入锐器盒。非锐 器废物会增加锐器盒的处理费用,并在锐器盒打开的时候 产生不安全的隐患。 (12)在使用新的锐器盒前,应培训员工如何使用锐器盒 。并将持续的培训纳入年度预防锐器伤培训中。锐器盒的 生产商和医疗机构共同合作,进行安全的锐器丢弃培训。 锐器盒的更换与移出 (1)锐器盒禁止装满。锐器到达标记线时就更换锐器盒 ,滿3/4时应该更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研究
目的:探讨对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措施和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5例艾滋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治疗过程中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观察实施手术治疗的21名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防护情况。

结果:对5例艾滋病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对艾滋病隔离要求的手术准备、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术中管理和术后消毒等专门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规范操作,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锐器伤、体液污染皮肤和黏膜等职业暴露情况。

全程规范监测21名医护人员HIV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消毒隔离,可有效避免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标签:艾滋病;医源性感染;控制措施;防护效果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HIV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种途径为主,其中医源性感染的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

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医护人员面临着医源性感染的风险[1]。

本文探讨了对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措施和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4年8月共收治5例艾滋病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7.54±5.27)岁;体重46~70 kg,平均体重(58.74±8.24)kg;其中男4例,女1例;感染原因包括性接触3例、静脉注射毒品2例;本次住院治疗原因包括阑尾切除术2例、腹股沟疝修补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剖宫产1例。

所有患者均行CD4与病毒载量检测,其中CD43000 copies/ml者1例。

参与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治疗的医护人员共计21名,年龄22~51岁,平均(36.54±7.35)岁;其中男7名,女14名;手术医生6名、麻醉师2名、护士13名,文化程度包括本科以上15名、大专6名。

一般资料见表1。

1.2 防护措施
设立艾滋病患者专用手术室,制定严格的手术室隔离管理制度,设立专业感染控制护士1名,专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各种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2]。

接到HIV感染患者的手术通知单后,由HIV专用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准备。

配制含有效氯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备用。

手术间层流隔离,清除不必要的物品。

手术床、接送车均铺两层一次性床罩。

按照手术要求准备专用手术器械、防
渗手术衣、护目镜、防护服等。

手术室门外挂黄色隔离牌。

手术中所需的吸引瓶、污物桶内按容积放置含氯消毒液。

医护人员术前穿好防护服,佩戴双层口罩、帽子、手套、袜套、护目镜,穿好高腰水鞋。

洗手完成后穿一次性防渗手术衣,将第一层手套口压入手术衣袖口下,第二层手套口压住手术衣袖口[3]。

术中建立静脉通路时选择安全型套管针,以防退出针芯时血液流出。

操作过程中谨慎小心,传递锐利器械时避免直接手对手传递,需要采用弯盘过渡,防止针头、刀片等锐气损伤皮肤。

术中如有血液或体液溅落地面,立即采用浸泡含氯消毒液的纱布覆盖,避免污染扩散[4]。

实施剖宫产手术时,打开羊膜腔前先开小洞,尽量吸尽羊水,注意防止羊水外溅。

胎儿取出后钳夹脐带,将脐血往胎盘端挤压3~5 cm后再断脐,避免脐血外溅。

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将外层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一次性防渗手术衣等脱于手术室内,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

消毒双手,更换清洁拖鞋后离开手术室。

进行彻底个人清洁后解除隔离。

手术器械关节全部打开,浸入含氯消毒液消毒30 min,确保器械各部位与消毒液充分接触。

浸泡后放入专用密闭转运箱中经污物通道送入供应室。

采用酶清洗液浸泡5 min后超声清洗15 min,再采用流水、纯水冲洗、干燥、高压蒸汽灭菌。

吸引瓶静置消毒30 min后将液体倒入专用通道,吸引瓶洗净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流水洗净后备用[5]。

术中使用的止血带采用0.5%碘伏浸泡30 min,氧气湿化瓶装置的消毒与管理由专人管理,湿化瓶和橡胶管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15 min。

将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锐器放于利器盒中;一次性用品、安全防护用品、胎盘、引流物放入等双层防渗医用垃圾袋,喷洒含氯消毒液后扎紧,外贴标识,统一焚烧处理。

手术室地面、墙面、天花板、固体表面、仪器设备表面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采用无罩悬空吊式紫外线灯消毒2 h,禁止人员进入。

次日打开层流通风30 min,解除隔离[6]。

1.3 评价指标
所有医护人员均在参与手术治疗工作后0、4、8、12周、6、12个月监测HIV抗体。

如HIV抗体阳性,认为发生医源性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针刺伤、刀割伤、羊水、血液等体液污
染皮肤、黏膜等意外情况。

参与治疗工作后12个月内监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传染性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发病人群以青壮年较多,有研究发现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年龄在18~45岁,即性生活活跃期。

HIV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将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直至最终丧失。

艾滋病患者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

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在感染初期常无明显症状。

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最有效措施为预防。

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是感染HIV病毒的高危人群。

HIV病毒的医源性感染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染,HIV感染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中存在大量的HIV病毒。

手术时开放性创面是病毒传播的高危窗口。

HIV病毒对光、热敏感,不耐酸、耐碱,干燥环境下不易生存,酸性消毒液、高温干燥即可将其杀死。

因此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7]。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医源性感染风险等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临床处理艾滋病患者时做好切实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不必要的体液接触,防止发生医疗器械刺伤。

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手术前从头到脚依次佩戴帽子、护目镜、双层口罩、手套、袜套,穿好防护服,穿好高腰水鞋,避免皮肤、黏膜的裸露。

尽量减少与HIV患者血液、体液的接触。

术中谨慎精细操作,避免徒手与刀片、针头等锐器直接接触,避免划破防护服,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刺伤的风险,术中污染的手术器械遵循“消毒-清洗-消毒”的处理程序,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理[8]。

如果不慎被锐器刺伤,应保持镇定,迅速脱去手套,将患肢下垂,立即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量全部挤出伤口局部血液。

反复挤压的同时,伤口立即采用肥皂水、流动水、生理盐水等依次进行彻底冲洗。

再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按无菌伤口包扎。

如HIV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溅到皮肤表面,应立即采用流动水冲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如溅入眼睛或口腔,应立即采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并在2 h内服用大剂量抗病毒药物,12个月内进行HIV抗体检测。

本次研究中5例艾滋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参与手术的21名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针刺伤、刀割伤、羊水、血液等体液污染皮肤、黏膜等意外情况。

21名医护人员参与治疗工作后12个月内监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这一结果表明: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消毒隔离,可有效避免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晓庆,季建强,王燕,等.2012年南京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质量考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99-100.
[2]张丽.以口腔真菌病及肺炎就诊的艾滋病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9):195.
[3]邓英丽.艾滋病合并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4-75.
[4]孙丽霞,寇美俊,吴玉梅,等.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50-151.
[5]郭晶,江智霞,柏晓玲,等.我国门急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文献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0-141.
[6]李慧如,王庆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09,6(4):45-46.
[7]怡珑珑.产房一线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23-124.
[8]梁红,夏晓琼.10例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心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7):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