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合集下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而形成的一种抗日合作机制。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各个政治派别、民族团体和社会阶层纷纷加入到统一战线之中,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统一。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

1. 第一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1-1936年)在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中国国内形势十分危急。

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开始寻求合作,通过争取各个社会阶层的支持,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框架。

2. 第二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1937-1945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民族统一战线迅速扩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共同对抗日本侵略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此时,全国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同抵御日本军队的侵袭。

3. 第三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1945年以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使命得以完成,但统一战线的经验和成果对于后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表明了多党合作、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为中国抗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以鉴往知来,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历时八年的血腥抗争。

为了实现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牵头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各个抗日力量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合作模式。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抗日战争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野蛮侵略。

作为一个独立和尊严的国家,中国人民和政府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然而,由于国内力量的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抗日力量,抗战形势严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胜利,中国共产党积极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充分发动了全国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的力量,形成了统一的抗日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与其他党派、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密切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极为广泛,包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少数民族、军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资本家等各个阶层和群体。

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抗日战争的强大合力。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各个阶层,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统一战线促进了国内的稳定和团结,有效应对了来自日本的挑战。

最后,统一战线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充满希望,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启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只有各个阶层和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合作,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榜样,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总结: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密不可分,通过整合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力量,统一战线创造了团结抗战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了著名的《双十协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中国抗日战争从1937年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是中国自强不息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形势: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国共两党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面临着保卫国家、解放人民的历史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通过与国民党合作,凝聚全国抗日抵抗的力量,形成了统一战线。

二、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 共产党的坚持共产党一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5年庐山会议时就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这一主张得到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共产党通过发表《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对抗日战争的共同诉求,为建立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国民党的转变国共两党在长期的观望与较量后,面对日寇的入侵,国民党逐渐认识到只有与共产党合作,才能有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蒋介石着手调整与共产党的关系,在《双十协定》中承认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获得了合法地位,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统一战线的意义与效果1. 凝聚抗日力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国共两党能够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共同意识和力量。

在共产党领导下,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了全面有效的抗日斗争,有效地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利益。

2. 推动国共合作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为国民党从后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国民党也为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委任支持和合作。

3. 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战勇气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日本侵略,保卫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中国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统一战线集结了各个阶级、政党和人民团体,共同抵抗侵略。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迎战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各个阶级、政党和人民团体纷纷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成员1.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党组织与军队紧密合作,发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为全面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国家抗日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共产党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的进行。

3.其他政党和人民团体除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外,还有其他政党和人民团体积极参与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爱国民主人士如宋庆龄、廖承志等,也为抗战付出了宝贵的努力。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1.凝聚全国抗战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全国各个阶级、政党和人民团体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战力量。

这种统一形成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2.加强国际抗战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在国内起到了凝聚力量的作用,还为国际抗战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支持与帮助,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3.推动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在抗战胜利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放大效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以自身的坚定抗日立场赢得了民众的信任,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先锋。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是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这场事变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的开始。

为了有效的抵御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开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在抗日战争前,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分歧之中。

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意见,导致国内政治局势不稳。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这种内斗不得不暂时搁置,中国人民不得不暂时搁置分歧,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展开。

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抵制日本侵略的主张,同时也积极响应国民党的抗日号召,共同组织起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

共产党采取了退让的态度,愿意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同时,他们也在工人、农民中开展抗日宣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抗击日本的斗争。

经济方面,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离不开经济合作。

为了有效地抵御日本侵略,国内各个政治力量都必须合作,打破分歧和障碍。

在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积极发动起全民抗战的运动,他们捐献金银珠宝、出售粮食以筹措军费和物资。

军事方面,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共两党合作,将各自的军事力量融合为一,共同参与抗击日本的战争。

他们建立起了共同的指挥系统,组织起了抗日的解放军队。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军事纪律,提高了军事训练水平,为胜利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面前的一个伟大的壮举。

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敢,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最终中国人民成功地战胜了侵略者,为民族独立和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要缅怀九一八事变的牺牲者,感慨中国人民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的勇敢和团结。

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和平。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文】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战争胜利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形成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外因素的交织,使得国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

同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存在。

然而,面对共同的敌人,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度方针,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侵略者。

二、组织结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政治协商会议、军事组织和民众组织。

1.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领导机构。

它由各个参战党派、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参与。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民主协商、制定决策,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军事组织:军事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承担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同时,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地方武装等也在各个战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民众组织:民众组织是组织战时动员和民生维持的重要力量。

抗日组织、抗日救亡会、妇女组织、青年学生组织等发挥了广泛影响力。

这些组织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参与到抗战中来,提升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对战争胜利的贡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团结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共产党、国民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团结,打破了以往党派之间的隔阂,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团结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军事抗击: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军事组织,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协同作战、互相支援的态势。

这种统一协作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重要胜利,有效地削弱了日军力量。

3.动员民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民众组织的广泛动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斗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再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

周恩来等向蒋介石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求,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企图。

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

8月13日,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

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国际背景: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

二、形成过程:①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出了先声。

②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即“八一宣言”。

③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高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群众基础。

④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强调了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阐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⑤1936年5月,由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⑥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

⑦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中共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⑧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⑨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庐山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九一八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即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黑暗彼岸,侵略中国东北的满洲,并在随后建立了伪满洲国。

面对外敌的侵略,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形成了九一八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日本侵略的背景日本的侵略背景根源于其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扩张主义的思想。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陷入困境,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日本开始发动侵略战争,以获取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被日本视为最重要的侵略目标之一。

二、民族统一的重要性九一八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利益。

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

只有实现民族统一,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才能有效地对抗侵略者。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方面的力量开始意识到形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国共两党在此时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此后,两党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积极的合作,共同努力为国家的抗战奠定基础。

四、八一三抗战后的统一九一八事变虽然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但实际上抗日的真正转折点是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是卢沟桥事件的后续,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中国全面抵抗。

此时,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各方力量在抗战中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

五、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对敌人进行有效的抵抗;国民党则全力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

两党的合作密切配合,为中国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其他民主党派及爱国人士的参与除了国共两党之外,中国的其他民主党派和知识界爱国人士也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统一战线的发展,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努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题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的知识的掌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影响下,以“兵谏”的形式扣押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的抗战时期,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国共两党经过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国共两党经过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催生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组织。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与各个政治派别、社会团体的合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战线。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艰难的合作。

尽管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选择了团结一致。

共产党通过放弃武装斗争,参与国民党政府,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包括了其他政治派别和社会团体的参与。

各个地方政府、军队、学界、商界、工会等各行各业的人士纷纷加入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这种广泛的参与使得中国的抗日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与各国建立了抗日联盟。

这些国际援助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也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中国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抗日战线。

各个政治派别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使得中国的抗日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中国在抗战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次全民族的团结。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不分党派、不分阶级,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的力量不仅仅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人民在后来的建设中不断发扬光大的精神。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团结力量。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血泪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独特的合作关系和战略合作模式,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形成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源于中国共产党与国共两党提出的反对日本侵略的主张,以及其他进步团体与民众的共同呼声。

当时,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军的威胁,国内分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努力。

因此,成立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国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爆发的必要选择。

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其他进步团体组成。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力量,成功地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抗日军入侵。

其他进步团体如左翼知识分子、工人运动领袖和国民党内部的各派进步人士,也积极参与到统一战线中,共同努力。

三、合作关系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更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团体之间形成了合作关系,通过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共同制定了抗日战略,并将资源和力量集中起来。

这种合作关系强调了团结与互利,克服了以往的分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战略合作模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带来了新的战略合作模式。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抵抗、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国共两党共同参与组织和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民众也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中,参与游击战争、抵制日货以及提供情报等方面的努力,形成了广泛而有力的抗战力量。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生死存亡之战,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战胜日本侵略的关键。

这种合作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团结与进步,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国际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背景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统一战线,目的是为了抵御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抗战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当时,中国正面临来自日本的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有效对抗日本侵略。

于是,共产党开始与各个党派、团体和个人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广泛的参与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参与者包括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抗日民主党派、军队、工会、工商界、学界等各个阶层和群体。

这种广泛的参与为中国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共同的目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个参与方团结在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中国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共同目标下,并通过共同的政治纲领和行动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3.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各个参与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并组织游击队和抗日武装,国民党发挥其政权和军队的作用,抗日民主党派通过政治斗争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出贡献。

4.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表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将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力量整合起来,中国才能在抵御日本侵略中取得胜利。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中国民族抗战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1. 加强了民族意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了广大人民对于民族的认同和意识,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信念。

2. 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中国的抗战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强,各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前线。

3.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ppt课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ppt课件




统 一 战
线

导火索·九一八事变
形 成
第 一 部 分 ·导 火 索



统 一 战
线

提出和形成
形 成
第五部分 ·运动意义
运动意义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 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 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部分 ·形成过程
走上街头
第二部分 ·事件过程
声援北平
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得到了各界 爱国人士的支持响应,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第二部分 ·事件过程
声援北平
12月18日全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同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工人紧急呼吁援助学生救国运动,各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支持学 生斗争。20日,共青团中央发表宣言,号召青年学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扩大抗日救国运动。
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 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 出响应的通电,苏区各界民众集会声援全国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
第叁部分 ·事件成果
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 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言和通电, 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
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当两校队伍离开后,城外四周的路灯全部熄灭,大 批军警挥刀舞棍从四面八方向学生扑过来,许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门入城的 学生想去宣武门接应,当走到西单绒线胡同西口时,遭到大批军警扑打,数 十名学生被砍伤,街道上血迹斑斑,惨不忍睹。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 全市学生共有22人被捕,300余人受伤,再一次暴露了反动当局的凶残面目。

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国共关系、军队建设、民众动员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共合作的初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略烈度日益增加。

当时国共两党对于如何应对日军侵略意见各异,但在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大规模屠杀事件后,国共两党逐渐认识到必须加强合作以对抗共同敌人。

1937年底,国共两党达成《国共合作紧急声明》,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军队建设与指挥体系的完善为了能够有效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需要进行全面的建设。

国共两党为此共同努力,成立了华北、华东、华中的三个军事委员会,加强了对各个战区的指挥协调。

同时,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国共两党合作成立了军事学院、军事工厂等机构,加强了装备和军队训练。

三、民众动员与人民支持的形成中国军队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动员。

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框架下,共同进行了广泛的民众动员工作。

他们在各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工人协会等组织,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群众抗日。

同时,在军队的后方,国共两党加强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动了抗日义勇军等组织,以支援前线抗战,形成了军民相互支持的局面。

四、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巩固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也在不断发展与巩固。

1940年秋,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了双十协定,明确了国共两党长期合作的方向。

随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国形势大好”的口号,呼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了统一战线的扩大与壮大。

五、统一战线的成功与意义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这一统一战线的成功,为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军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也是广大军民共同抵抗日军侵略的必然选择。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各方力量积极响应国家抗战号召,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引起的。

日本军国主义试图通过九一八事变收购东北土地以及控制中国,这极大地触犯了中国的民族尊严和独立利益。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面对的威胁和压力变得前所未有地巨大。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参与抗日的力量。

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建立统一战线,以团结全国各抗日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不仅国共两党,还包括了各种其他民主党派、地方军阀、军队将领、知识分子、工商界等,共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于1937年正式成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即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的合作。

两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出抗日战略,并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如《共同纲领》等。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中国抗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中国各方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形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合力。

其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统一战线还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援助,为中国抗战提供了资源和物质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对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合作为之后的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政府和人民更加认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加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识。

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长期的抗日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极高的团结和抗争意志。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催生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战线对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沈阳悄然对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是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的开端,也是日本实施侵略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也成为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的契机。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中国各界纷纷发起抗日救亡运动,民间组织和政党也积极响应,迅速组织起来。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各个政党、团体和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行动,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首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组织了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根据地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

这一行动不仅大大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也为后来的战争积累了物资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还体现在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合作。

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积极响应并组织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同时,国共两党也达成了《新建立的抗日民主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爱国人士、学者和知识分子积极加入抗日战线,发表抗日宣言,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破了过去的分散状况,让中国人民各个阶层、各个政党、各个组织团结在抗日斗争中,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一个所谓的“中国铁路爆炸事件”,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大规模侵略。

这一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契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和推动。

一、九一八事变的导致原因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控制中国东北资源而制造的借口,实际上,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部分长期计划的开始。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军事手段逐渐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企图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以深刻的教训,使中国民众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威胁。

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但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意志。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形成。

这一统一战线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政治派别,团结了全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

各大政党、民主团体、社会群体等都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1. 国共合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共两党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紧密合作,才能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展开了历史性的合作。

两党共同组建抗日联军,实现了对日抗战的整体指挥协调。

这一合作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民众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的抗日意识大幅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了反抗外敌的斗争中来。

各地的爱国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形成了铁一般的民族团结和抵抗外敌入侵的强大力量。

这种民众抗日精神的兴起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九一八事变对抗日战争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彻底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和抵抗意志,为后续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准备。

其次,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促使中国国共两党展开了广泛合作,推动了中共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20世纪30年代,日寇频繁侵略中国领土,民族存亡岌岌可危,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团结起来,共同进行民族抗战。

这个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的。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重要的历史责任,先后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建立了许多根据地,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中国国民党也在这段历史时期内,逐渐恢复了力量,和共产党展开了谈判和合作,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也被重视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在抗日伟大战争的开端阶段,日寇的大规模进攻,强化了各会党派意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国共两党也开始坚持“抗日优先,其他次之”的原则。

这样的一系列因素之下,1940年,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设立了民族团结委员会。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统一战线调动起全体国民的力量与智慧,提出了“抗战救亡、团结进步”的口号,各种阶级力量得以有效地凝聚起来,形成了团结一致、针锋相对的局面。

政府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了市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共同打击日寇的信心。

与此同时,统一战线还有助于减弱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敌对关系,有助于向外传递“团结创造胜利”的信息,使抗日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一种高度凝聚力的力量,它可以克服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坚定广大人民的民族信仰和家国情怀。

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团结更是成为了中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上升到了一个互不分离的高度,所有不利于团结的事物都被视作“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所有增进团结的行为都被视为是为保卫祖国而付出的宝贵贡献。

因此,只有坚定的民族团结才能保证抗日战争胜利的所得,并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跟随欧美列强掠夺中国领土,打开了中国的国家创伤,引发了许多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积极投入到战争中去。

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思想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战争需要的现实性。

一、思想的形成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基本原则是把反抗日本侵略这一共同目标作为民族领袖和各民族团体协商谈判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936年西安事变和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迫使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个抗日政治派别同意联合抗日。

党、政府和军队提出了“团结抗日,振兴中华”的口号,各流派之间的不同意见暂时被抛到了一边,统一战线思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二、各民族团结的形成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如何使众多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理念和实践,深受各大民族的拥护。

蒙古、维吾尔、藏、彝、壮等各少数民族都积极参与抗战的组建和斗争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军队的团结军队是抗战的主力军,各派武装团体间的关系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至关重要。

1937年的淞沪战役中,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全国各种武装力量,都参与了这场关键性的战役。

在上条山的一战中,共产党的8路军和国民党的新四军携手作战,击退了日军的猛攻。

这种和谐、团结的态势,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积极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派别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千变万化的。

在实践中,共产党的思想和策略在统一战线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共产党认为全国人民要联合起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才有可能获得胜利,这种思想为形成抗日统一战线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支持学生斗争。 20 日,共青团中央发表宣言,号召青年学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
扩大抗日救国运动。 各地社团组织纷纷发表通电和宣言,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宋庆龄、鲁迅、马相伯、 沈钧儒、王造时、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李公朴、史良等爱国知名人士纷纷表示
支持。宋庆龄从上海寄给北平学联 100 多元钱,作为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的费用。
第二部分6 日凌晨, 1 万余名北平爱国学生陆续走上街头,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发了。 示威游行队伍共分为 4 个大队,分别由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领从不同方向前进,
途中冲破军警的封锁阻拦,最后在天桥会合。
上午 11 时许,北平爱国学生和广大工人、农民、市民 3 万余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场旗帜飘扬,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天 空。 市民大会结束后, 1 万多名爱国学生整队向前门方向行进。学生们手挽着手,不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向 街道两旁的市民和行人散发传单。市民们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有的送来开水和食物,有的自动加 入了游行队伍。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事件过程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单牌楼平津卫戍司令部附近时,遇到军警 的阻拦和袭击。同学们不畏强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继续 前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 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 行示威。国内外许多报社的记者随行采访。 队伍经西四、护国寺、地安门、沙滩抵达王府井大街时,已 扩大到四五千人。王府井大街南口布满了军警,挥舞皮鞭、 木棍,凶狠地抽打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同学们与军警展开 了搏斗,当场有数十人被捕。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下, 游行示威队伍被冲散了。
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
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 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陕甘苏区学 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苏区各界民众集会声援全国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声援北平
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得到了 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响应,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声援北平
12 月 18 日全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6 所大学的校长,联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同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工人紧急呼吁援助学生救国运动,各地工人纷纷举行罢
第叁部分·事件成果
12 月 18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 书》,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 言和通电,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 12 月 21 日,上海市总工会通电声援北平学生,呼吁全国同胞一致兴
起,集合民族整个的力量,反对任何伪组织之存在,以维护主权而
门,均未成功。后来几经交涉,军警答应以清华、燕京大学的队伍先撤
走为条件,可以打开城门让其他学校的学生入城。 此时已是晚上 9 点多钟,当两校队伍离开后,城外四周的路灯全部熄灭, 大批军警挥刀舞棍从四面八方向学生扑过来,许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门 入城的学生想去宣武门接应,当走到西单绒线胡同西口时,遭到大批军 警扑打,数十名学生被砍伤,街道上血迹斑斑,惨不忍睹。在“一 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学生共有 22 人被捕, 300 余人受伤,再一次 暴露了反动当局的凶残面目。

蓬勃发展
纪 抗 念 日 一 统 二 一 九 学 战 生 线 爱 的 国 形 运 成 动
第四部分·运动口号
运动口号 “打倒日本狗!”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 “反对防共自治运动!” “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 “立即停止内战!” “立即向日本宣战!” “人民!武装你们自己!” “用武力保护华北!” “打倒卖国贼!” “打倒卖国贼殷汝耕!” “中华民族万岁!” “为祖国自由而奋斗!”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救亡怒潮
“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传遍了国内外。 中共北平市临时工委、北平市学联及时总结,对下一步行动进 行部署。 12 月 11 日,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国民党当局 对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极为恐慌,下令严禁学生的爱国行为, 还派军警封锁一些重点学校。 但爱国学生的抗日烈火是扑不灭的。中共北平临时工委获知国 民党当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决定在 12 月 16 日成 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 行。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学生示威游行队伍从新华门出发
上午 10 点半,新华门前汇集了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等十多所学校 1000 多人的请愿队伍。新华门紧闭着,门前排列着警 车和架着机关枪的摩托车,军警宪兵手持刀枪杀气腾腾。请愿学生高 举着旗帜,手持标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 推选董毓华、宋黎和于刚等 12 人为代表,要求面见何应钦,并提出 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停止内战、立即释放被捕学生等 6 项 要求。上午 11 时,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对学生提出 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为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反共政策百般狡辩。同 学们对其答复极为愤慨,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请愿不成,我 们示威游行去”,宋黎被推举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正式建立
纪 抗 念 日 一 统 二 一 九 学 战 生 线 爱 的 国 形 运 成 动
第叁部分·事件成果
事件成果
大会通过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 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 8 个决议案。会后,游行队伍奔向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成立的地点— —东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 队伍走到前门,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队的拦截。经学生代表反复交涉,军警才让游行队伍分批分 别由前门和宣武门进入内城。在宣武门,爱国学生遭到上千名军警的血腥镇压,有二三十人被捕, 近 400 人受伤。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活动,迫使冀察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救亡怒潮
游行队伍抵达前门时,遇到大批军警和保安队的阻截,爱国学生就在前 门火车站广场举行第二次市民大会。大会决定继续进内城示威游行,并 派代表与军警交涉,要求打开城门。当局为了分割示威游行队伍,答应
让一部分学生从前门进城,但大部分学生须从和平门和宣武门入城。
下午 4 时,黄敬率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校部分同学由前门入城后,城 门马上关闭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大学等校同学沿 着西河沿赴和平门和宣武门。但城门都已紧闭,同学们多次试图撞开城
第五部分·运动意义
运动意义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
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 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部分·形成过程
走上街头
1935 年 12 月 9 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 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 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
保国土。广州铁路工人、上海邮务、铁路工人举行集会,发通电, 要求对日宣战。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 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 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 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 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5] 。
“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救济受灾人民!”
“反对军队南调!” “反对苛捐杂税!” “反对抓捕中国人民的日本狗!”

重大意义
Sports significance
纪 抗 念 日 一 统 二 一 九 学 战 生 线 爱 的 国 形 运 成 动
组内讨论过程

导 火 索 提 出 和 形 成 正 式 建 立

蓬 勃 发 展 重 大 意 义
目 录




导火索·九一八事变
纪 抗 念 日 一 统 二 一 九 学 战 生 线 爱 的 国 形 运 成 动
第一部分·导火索

提出和形成
纪 抗 念 日 一 统 二 一 九 学 战 生 线 爱 的 国 形 运 成 动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
声援北平
两次游行示威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成立了南下扩大宣传
团,深入工厂农村,发动各地工农士兵群众开展反日反蒋斗争,也
使爱国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教育。 1936 年,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北平召开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民 族解放先锋队(后改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党领导成立的 先进青年组织。它的诞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深 入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由北平爱国学生首倡,迅速席卷全 国的“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 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鲁迅于 12 月 18 日至 19 日夜,撰文热情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寄以“石在, 火种是不会绝的”殷切希望。 12 月 26 日,陕甘苏区各界民众举行集会,声援北平和 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学生群起响应。 一时间,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到处响彻抗日救亡的号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