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活动
3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电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一)刺激系统1.电子刺激器:刺激与反应是观察机体组织兴奋性的重要指标。
1)单刺激2)双刺激3)连续刺激2.刺激隔离器:其用途是消除地环干扰,避免伪迹和误差。
由于刺激输出的一端为地,因此,在记录生物电时接通到组织去的电刺激必须和地面进行隔离。
如不进行隔离,将使交流电波或刺激伪迹带入记录系统,导致生物电波形被完全掩盖。
3.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是刺激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常用的有普通电极、保护电极和乏极化电极。
1)普通电极:常用于刺激离体组织的急性实验,不适于慢性实验。
因为在电流作用下,离子进入组织可产生毒性作用。
2)保护电极:当实验需要刺激深部组织时,采用保护电极,可避免刺激周围无关组织,保证刺激的准确性。
3)乏极化电极:当采用直流电刺激组织时,金属电极与组织之间发生电解过程,产生与刺激电流相反的电动势,这种反电动势即形成了极化电流,对抗了原来的刺激电流,使刺激电流的强度衰减,刺激的时间越长,失真现象越严重。
采用乏极化电极,则可避免极化现象。
常用的乏极化电极有银-氯化银(Ag-AgCl),甘汞电极(汞-氯化汞电极)等。
(二)信号探测转换系统信号探测转换系统由信号引导电极和传感器(换能器)组成。
其功能是拾取生物信号,并进而把非电生物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
1. 测量和信号引导电极(1)普通电极:其电极尖端一般是毫米级的,作为记录用的普通电极,又称为记录电极或引导电极。
(2) 微电极:电极尖端是微米级的,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金属微电极、碳丝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分为单管和多管。
单管:一般尖端外径<4μm ,如用于细胞内记录尖端外径<1μm。
单管微电极的粗端插入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导电连接,由于电极内径小,电极阻抗高,一般选用3mol/L的KCL溶液充灌玻璃微电极以减少电极阻抗。
多管微电极:可以引导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微电泳法向被观察的细胞的临近小范围内导入离子化合物,药物、及对照等。
心脏生物电活动(1)
心脏生物电活动(1)
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成分。
(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2)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时,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化。
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阶段。
①复极1期。
②复极2
期:称为平台期。
这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③复极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历时100~150ms。
3期复极是由于L型Ca2+钙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Ik)进一步增加,直到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又称复极4期。
人体生物电活动相适应的脉冲磁场
人体生物电活动相适应的脉冲磁场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生物系统,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生物电活动。
这些生物电活动在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和健康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与人体生物电活动相适应的脉冲磁场,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体的生物电活动主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产生的电信号。
神经系统负责传递和处理各种感觉信息,而肌肉系统则通过电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这些生物电信号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使得人体能够正常地运动、感觉和思考。
脉冲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磁场,其强度和频率能够与人体的生物电活动相匹配。
当脉冲磁场与生物电活动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一系列有益的效应。
首先,脉冲磁场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脉冲磁场还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脉冲磁场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脉冲磁场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复杂和综合的。
不同频率和强度的脉冲磁场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也不尽相同。
例如,低频脉冲磁场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从而提高大脑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而高频脉冲磁场则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脉冲磁场还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脉冲磁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医学方面,脉冲磁场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疾病。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脉冲磁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缓解病症并改善生活质量。
在体育训练中,脉冲磁场可以用于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此外,脉冲磁场还可以用于改善睡眠质量和调节情绪状态,对于压力过大或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来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然而,脉冲磁场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脉冲磁场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脉冲磁场的应用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要谨慎使用,特别是在孕妇和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1.阈电位:使膜的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值 2.上升支: Na+通道激活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 形 成 3.下降支: K+通道激活开放,K+快速外流形成 4.后电位:钠离子泵被激活(泵出3个离子,同时泵入
28.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动作电位的引起: (1)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阈刺激(使膜发生去极 化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 钠离子大量内流)。 (2)阈电位: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3)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定义
产生电位 的条件
特点
产生机制
K+外流形 在安静状态下, 为负值, 成的电-化 静息 位于细胞膜两 安静状态 保持不变; 电位 学平衡电 侧的电位差 波形平坦 位 细胞接受刺激 细胞接受 时,在静息电 数值发生 上升支: 有效刺激 +内流 Na 动作 位的基础上发 变化;历 (阈刺激 电位 生一次快速的、 时短暂; 下降支: 或阈上刺 波形尖锐 K+外流 可扩布性的电
13. 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14. 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 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5.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 ) 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D. 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6.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7.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18. 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excitation: excitable cell: 1 2 3 excitability) stimulus)
4、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阈值):刺激 的持续时间恒定和足够,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 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组织兴奋性高阈值低。 5、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相当于阈强度 的刺激
(三)、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阈强度无限大, 相应于AP的锋电位时期,Na+通道已全部失活。 意义:连续快速的刺激不会出现两次AP在同一部位重叠 b.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给予阈上刺激,相应于负后 电位的前半时期,部分Na+通道恢复到静息态。
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跨膜电位: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 实质是扩散电位(带电离子的跨膜扩散所 致) (2)主要离子浓度 单位(mmol/L)
A- 155 细胞内:Na+ 12, K+155 ,Cl- 3. 8 细胞外: Na+ 140 , K+4, Cl- 120
(3)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 K+有通透性
2)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saltatory conduction) 局部电流在郎飞结与郎飞结之间进行, AP仅在郎飞 结处产生。传导速度(可达100m/s以上)比无髓神经纤 维快。
(2)影响传导的因素
1)细胞直径的大小 直径越大,电阻越小,局部电流传导越快。 2)AP去极化的幅度 幅度大,局部电流越强 3)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快
u 失活
u 恢复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生理学课件)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细胞膜外的主要是Na+、Cl细胞膜内的主要是K+、 A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膜内:
膜外: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促使K+外流的动力:膜两侧[K+]的浓度差, 阻止K+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反极化(超射): 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 极性反转过程。
复极化: 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 RP的绝对值增大(例如由-70 → -90mV)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的浓度差:
[Na+]i<[Na+]O ≈ 1∶10; 即细胞膜外Na+浓度比细胞膜内高10倍左右。 ②膜受到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 透性
Na+ K+ ClA-
14 155 8 60
142 5 110 15
1:10 31:1 1:14 4:1
通透性 通透性
通透性 无通透
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K+ > Cl- > Na+ > A-
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3)特点:没有“全或无”的现象、衰减性传导、可以 总和。
一、 静息电位:(RP)
(一)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举例
生物电现象举例生物电现象是指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电流、电场和电压等现象。
生物电现象在生物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肌肉的收缩过程中,神经细胞的传导过程中,心脏起搏过程中等都与生物电现象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生物电现象的具体例子:1. 心脏电活动:心脏是由心肌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在兴奋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一系列心脏电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脏起搏过程,即心脏在没有外界刺激下自主地产生心脏电活动,从而推动心脏肌肉进行有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电活动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记录,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心脏功能。
2. 神经传导:神经细胞是生物体内传递信息的重要组织,其传导过程就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完成的。
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其他细胞或器官,从而实现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3. 肌肉收缩:肌肉是由肌肉纤维构成的,当肌肉受到神经冲动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这种生物电现象是肌肉运动的基础,通过调控肌肉细胞内的电位差,可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完成各种运动功能。
4. 脑电活动: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
当大脑神经元兴奋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脑电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通过脑电图进行监测和记录,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认知过程。
5. 细胞膜电位: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界线,其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
当细胞兴奋或受到刺激时,会发生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内外的离子流动和信号传导。
这种生物电现象在细胞的代谢、分化和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生物电现象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电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揭示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机制和规律。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钾钠离子扩散电位形成示意图
➢ 离子的平衡电位(EX) 可用Nernst公式计算:
EX
RT ZF
ln
[X ]i [X ]o
(V )
EX
60 lg
[X ]i [X ]o
(mV)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和电位
1.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证实: 测量的静息电位与计算的K+平衡电位接近
枪乌贼巨轴突实验(1939,Hodgkin和 Huxley)测得RP数值-60mV(计算的EK为-75mV) 改变膜两侧K+浓度差,静息电位随之改变 问题:为什么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不是等于而是接近于(略小于)EK?
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超射
➢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 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外负内正的状态
➢ 超射(overshot):膜电位超过零电位的部分
静息电位模式图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学说(1902年,Bernstein):
兴奋(excitation):细胞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由静止变为活动的过程。在 现代生理学中,兴奋就是指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兴奋 反应(收缩或分泌等),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具有电压门控Na+或Ca2+通道),故生 理学将其称为可兴奋细胞
髓鞘区特征
➢ 多层膜包裹,电位差平均分散 ➢ 电压门控Na+ 通道稀疏,阈电位高
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的意义
➢ 减少能量消耗 ➢ 提高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大)
心脏生物电活动
L型Ca2+通道:①阈电位为-40mV。②激 活、失活和复活均慢,Ca2+内流起始慢, 连续时间长,又称为慢通道,在平台期 形成中起主要作用。③可被Mn2+和双氢 吡啶类药物阻断
Ca2+通道阻断剂可使平台期提前结束而 使之缩短,并降低平台期旳电位水平
3期(phase 3):又称迅速复 极末期
1、钾对窦房结没有明显影响 2、对蒲肯野纤维旳影响: 高钾使最大舒张电位向去极化移动,克制
起搏离子流If,同步使IK1对钾通透性升 高,钾外流增长,抵消了部分If离子流, 使其自律性降低,低钾则反之。
交感神经:正性变时作用 释放旳主要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 β(β1)受体和α(α1)受体。 副交感神经:负性变时作用
心脏旳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 交界、希式束、蒲肯野纤维。
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 心律
一、心肌细胞旳电生理特征
1、各部位旳自律细胞旳自律性高下不一: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90-100次/分)(40-60次/分) (20-40次/分)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钠-钾泵 钠-钙泵
内向整流特征:-20mv时IK1通道旳k+外 流几乎为0,这是因为去极化时细胞内镁 离子和多胺移向IK1通道内口并使之堵塞
2心房肌静息电位:接近EK,但IK1通道 密度稍低于心室肌,受钠+内漏旳影响较 大,负值较小,约-80mv,还受特有旳钾 通道影响----乙酰胆碱依赖钾通道,受神 经递质调整
发生去极化, 兴奋性升高
终末复极期钾外流减慢 动作电位延长,
Q-T延长,T波低平快钠通道的Fra bibliotek障作用高钙
生理学 第四章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excitability 1.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静息(备用)
(3)0期去极化离
子通道性状
激活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窦房结P细 胞的动 作电 位及离子基 础 (1)与快反 应细胞相比, 窦房结细胞 AP特点
-70mV -70mV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窦房结:P细胞是窦房结的起搏细胞,为慢反应自律细胞, 跨膜电位特点如下: ①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小于浦氏细胞 (分别为-90mV和-60mV);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历 时100~150ms。L型Ca2+通道关闭, IK电流增强, K+外流所致。在3期末IK1 也参与。 4期(静息期,电舒张期):电位稳定于RP 水平。细胞排出Ca2+和Na+,摄入 K+,恢复细胞内外离子正常浓度梯度。 Na+-K+泵:排出3Na+,摄入2K+; Ca2+-Na+交换体:3Na+入胞,1 Ca2+出; Ca2+泵:泵出少量Ca2+
②0期去极化幅度小(70mV),速率慢(10V/s),
时程长(7ms); ③无明显复极1期和2期;
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0.1V/s)快于浦氏细胞(0.02V/s);
(2)窦房结细胞AP的离子基础
0
3
4
IK复极初期激活, IK通道时间依从性失活引起K+外流进行性衰减;4 期前半部分还有If激活,后半部分Ica-T激活,Ca2+内流;自动去极化 到阈电位Ica-L激活,形成AP上升支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人们对于生物具有电活动现象的注意,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即有鱼电击人的记载,但对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则是在人们对电现象的物理知识了解以后,并伴随着电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
细胞在进行活动时都伴有电现象,这称为生物电(bioelectricity)。
这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象征,是最可测的重要生命指征。
机体的生物电活动主要是各器官以可兴奋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肠电图等所记录到的电变化就是构成器官的许许多多可兴奋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不同的细胞产生的生物电具有不同的特点,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活动是高度精确和快速的,细胞某一部分兴奋时,其电信号发生变化并立即传导到其他部分。
电信号的产生与传播都是由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变化实现的。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包括局部电位和可以扩布的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1.静息电位的发现与定义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指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直到20世纪初,还没有掌握测量单细胞电活动的技术,随着电子学仪器的发展,特别是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在生物电记录中的使用,在20世纪30年代末生物物理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很粗的细胞轴突,即枪乌贼巨轴突(squid giant axon,直径为500~1000 μm),允许将微电极插入轴突内,才第一次真正准确地测量了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跨膜电位差,跨膜静息电位(transmembrane resting potential),简称静息电位。
绝大多数细胞的静息位都是稳定的,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大都为-10~-l00 mV,如骨骼肌细胞约为-90 mV,神经细胞约为-70 mV,平滑肌细胞约为-55 mV,红细胞约为-l0 mV。
生理学生物电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目录
CONTENTS
1
项目介绍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2
市场分析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解决方式
PAIN POINTS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的电现象。又称跨膜电 位(因生物电现象产生于细胞膜的两侧)和膜电位。生物 电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生物电现象:机体的组织细胞在安静状态和活动状态下,都 具有电的变化。 作用: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非常重要的生命现象, 是兴奋性 的基础, 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础。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的的应用:临床上诊断用的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肠 胃电图等检查,是人体生物电活动综合表现的记录。其原理是以细胞的生物电 活动为基础,由大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总和而成。
心脏生物电活动
体温、血氧含量和酸碱平衡等因素也会对心 脏节律产生影响。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生物电信号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的一种非侵入性检 查方法。它用导联电极将心脏电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1 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的节律不规律,可能导致心率过快或过慢。
2 心动过速
2
人工智能分析
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心电图数据,提高心脏病的准确诊断和预测能力。
3
个性化治疗
根据心电图数据和患者的特点,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心脏生物电活动
心脏生物电活动是指心脏产生的电信号,这些信号控制着心脏的收缩和松弛。 了解心脏生物电活动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非常重要。
心脏生物电信号的产生
起搏点:窦房结
窦房结是心脏主要的起搏点, 它通过产生电信号来引导心脏 的节律。
传导点:房室结
房室结将电信号从心房传导到 心室,确保心脏的协调收缩。
心动过速是心脏跳动过快,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应激、药物或心脏疾病。
3 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是心脏跳动过慢,可能导致疲劳、头晕和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诊断和监测。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检 测心肌缺血和控制心律失常。
未来心电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无线心电监测
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心电信号的实时监测,提供更方便的诊断和监护方式。
激动点:希氏束
希氏束将电信号迅速传播到心 室肌肉细胞,引发心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收缩。
心脏节律的调控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节起着重 要的作用,维持心脏的平衡和适应性。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2). 有髓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机制: 跳跃式传导
特点: ①传导速度快 ②节能
12. AP的传到特征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具有”全或无”现象 刺激强度一旦达到或超过阈值,即可爆发 AP,且其幅度不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2)完整性
AP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3)双向性
阻力和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化学驱动力 为0, K+不再有跨膜的净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 称为K+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RT
Ek = ZF
. ln [K+]o
[K+]i
• R 气体常数(8.31) • T是绝对温度 • Z 是离子价数(K+为+1价) • F 是法拉第常数(96500) • [K+]o 和 [K+]i 分别代表细胞内外K+的浓度
钠通道功能状态
6. 钠通道功能状态
7. AP的特征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具有”全或无”现象
刺激强度一旦达到或超过阈值,即可爆发AP,且其幅度 不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2)不衰减扩布
AP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3)脉冲式发放 因AP存在不应期,故AP不会融合。
8. 兴奋和兴奋性
影响静息电位大小的因素?
细胞膜内外钾离子的浓度差(主要) 细胞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 细胞代谢障碍的影响(钠钾泵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1. 定义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膜受到有
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膜电位 的快速而短暂的可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70
去极化后电位
生物电活动
阈电位:凡是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都是先引起细胞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的某 种程度的降低,即先引起膜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才会引起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叫 阈电位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 mV。静息电位为-70~-90 mV,它们的阈 电位为-50~-70 mV。因此,不论什么刺激,只要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都能诱发出动作电位。
2、兴奋性 :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这种生物电变化在肌肉→收缩,在腺细胞→分泌,在神经细胞→神经冲动。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兴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强度 2、作用持续时间 3、强度变化率
刺激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这就是说,强刺激→短时间,弱刺→长 的时间,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可以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两个指标即阈值来衡量。
大多数细胞周围都是细胞外液,就是少数细胞与其他细胞直接接触,细胞之间必须存
在传递信号的机制,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联系,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有化学性传递机 制和电传递机制两种(以前者为主)。
一、化学性传递机制
细胞之间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是细胞间功能联系的主要方式。这种传递方式
主要是借助细胞合成与释放某种化学物质,例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神经细胞释放的 神经递质,某些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通过血液运输或经细胞外液扩散,影响其他细胞 的活动。因此,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携带着内分泌或神经等细胞的信息,在机体的功能活 动中起着化学信使的作用。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现象 :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安静时还是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现象 ,这种 电现象是伴随细胞生命活动而出现。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护理课件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 腺素瘤等内分泌疾病也 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
电解质紊乱
低钾、高钾等电解质紊 乱也可能导致心肌电活
动异常。
其他因素
如药物副作用、遗传因 素等也可能影响心肌电
活动。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护理 课件
•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概述 •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调节 •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异常表现 •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护理措施 •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概述
心肌电活动的定义 01 02
心肌电活动的生理意义
心肌电活动通过电信号传递,使心脏 能够快速响应身体对血液循环的需求,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体液调节异常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内分泌与心脏功能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等生物活性 物质,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以及心率和血压。
03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异常表现
心肌电活动的异常表现
01
02
03
04
心律不齐
心悸
心绞痛
晕厥
心肌电活动异常膜病等心脏疾病可能 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
心肌电活动的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主要受到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影响,钠离子内流和钾离 子外流是产生膜电位的基础。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快速开放,引发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降 低,引发兴奋和收缩。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则负责膜电位的恢复。
02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的调节
心肌电活动的自主调节
自主神经对心肌电活动的调节
01
心律失常与自主调节
02
药物对自主调节的影响
03
心肌电活动的神经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①影响ACh释放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ACh释放量随着细胞外液Ca++浓度的增 高而增多,而Mg++则可对抗Ca++的作用,使ACh的释放减少。另外,一些细菌,如 梭状芽胞杆菌和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可阻止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从而可阻止化学 信号分子从神经传向肌肉,引起肉毒中毒(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中毒)。 ②影响ACh与受体结合的因素:筒箭毒碱和a银环蛇毒能与ACh竞争终板膜上的ACh受 体,阻止ACh与受体的结合,因此ACh受体通道不能开放,终板电位和肌膜动作电位 不能产生,从而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人工合成的有类似作用的药物称为肌肉松弛剂, 临床上可用于外科手术。 ③抑制胆碱酯酶的药物: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1605、敌敌畏、乐果、敌百虫等)和 抗胆碱酯酶药薪斯的明可选择性抑制胆碱酯酶,使ACh不能被水解而大量堆积于接头 间隙和终板膜处持续和反复刺激肌纤维,以致造成肌肉痉挛。 ④有一种病叫重症肌无力。其原因是患者体内产生一种能对抗N型ACh受体的抗体, 使终板膜上有功能的ACh受体数量减少。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通常能使患者 的症状明显改善,因为它可使更多的ACh堆积于接头间隙。
(二)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在神经 冲动去极相的影响下,轴突末梢膜上的电压 门控Ca++通道打开,部分Ca++进入膜内, 轴浆内Ca++浓度升高,启动囊泡的出胞机制, 使大量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并与之融合, 通过出胞作用,使囊泡内的ACh全部释放到 接头问隙扩散到终板膜,与膜上的ACh受体 结合,引起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通道开 放。ACh受体通道主要让Na+通过(内流),结 果终板膜内正电荷增加,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即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其大 小与轴突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能以局 部电流的形式向周围的肌膜作短距离扩布。 当肌膜的静息电位由于终板电位的影响而去 极化达到该处膜的阈电位水平时,就使肌细 胞爆发一次动作电位。此动作电位沿着整个 肌细胞膜作不衰减传导,再通过“兴奋一收 缩耦联” ,引起肌细胞出现一次机械收缩, 从而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ACh与受体作用后大部分迅 速被接头后膜上的胆碱酯酶破坏,即大约在2 ms内便可使一次冲动释放的ACh水解为乙酸和胆碱。在正常情况下, 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所引起的终板电位可达50~75 mV,因此大大超过使邻近的肌膜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阈电 位水平。终板膜本身没有电压门控Na+通道,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因此,正常神经一肌肉接头兴奋传递是相当 可靠和有效的,亦即运动神经纤维每一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使肌细胞兴奋一次,并引起一次肌肉收缩,这种神 经一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人体的各种运动,主要是靠肌细胞的收缩活动来完成的。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看它们的收缩机制都基本相似。骨骼肌是体 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而平滑肌、心肌则约占体重的10%,因此,本节以 骨骼肌为重点,说明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
一、神经一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每个骨骼肌纤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 和结构单位,它至少接受一个运动神经末 梢的支配,并且在体骨骼肌纤维只有在支 配它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传来时,才能 进行收缩。
(1)受体蛋白 这类受体又称G蛋白耦联受体,种类繁多,但它 们都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即它们具有7个跨膜a螺 旋,形成一个螺旋形蛋白质(受体)分子。其N末端在 细胞外,c末端在细胞内。当受体结合了某种细胞外 化学信号分子而激活时,将作用于膜中另一种蛋白 质,即G蛋白,使之激活。 (2)G蛋白和第二信使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与受体蛋白结合而被 激活时,α亚单位与GDP分离而与GTP结合,同时α 亚单位与β、γ亚单位分离,并作用于膜内侧面的效 应器酶(后者是一类重要的酶,其酶促产物称为第二 信使),而后者的激活或抑制又可导致胞浆中第二信 使物质的生成增加或减少。再通过第二信使物质的 作用,改变细胞内酶的活性,或打开或关闭膜上的 某些离子通道,从而引起细胞内各种功能和生化反 应,实现激素、神经递质分子、细胞因子(第一信使) 对靶细胞、效应器细胞的功能调节。(如图)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现象 :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安静时还是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现象 ,这种 电现象是伴随细胞生命活动而出现。 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记录到的生物电变化,这些电变化是构成该器官 的细胞电变化。 本节探讨单个细胞(以神经细胞为例)的电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刺激、反应及兴奋性 1、刺激:能被机体感受并引起机体产生某种反应的体内体外环境变化。 2、兴奋性 :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这种生物电变化在肌肉→收缩,在腺细胞→分泌,在神经细胞→神经冲动。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兴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强度 2、作用持续时间 3、强度变化率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微细结构
运动神经纤维在末梢部位失去髓鞘, 以裸露呈球形的轴突末梢(称为终扣)嵌入 到肌细胞凹陷中,但它与肌细胞膜不直接 接触,轴突末梢的膜称接头前膜,与之对 应的特化的肌细胞膜称为接头后膜或终板 膜。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有宽20~30 nm的接头间隙,间隙内为细胞外液成分。 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许多线粒体和大量 直径约为40 nm的囊泡。囊泡内贮存一定 量ACh。终板膜比一般肌细胞膜厚,且形 成许多小皱褶凹入细胞内,叫终板皱褶, 其意义是可增加接头后膜与神经递质接触 的面积;在终板皱褶开口处存在大量ACh 受体(N型受体),它实际上是由ACh控制 的化学门控。Na+离子通道的一部分 。终板膜上还有乙酰胆碱酯酶
1、连接离子通道的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型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信号分 子与受体结合引起膜受体构型改变,导致膜离子 通道的开放或关闭。 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引起其所支 配的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就是由于ACh与骨骼 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分子相结合,引起受体所 在的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离子电流,导致肌膜产 生动作电位和最终引起肌肉收缩。 2、G蛋白耦联受体 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时,首先 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分子后,再通过 膜内的G蛋白中介,激活或抑制膜内某种酶(效 应器酶),导致第二信使物质生成增加或阈电位:凡是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都是先引起细胞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的某 种程度的降低,即先引起膜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才会引起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叫 阈电位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 mV。静息电位为-70~-90 mV,它们的阈 电位为-50~-70 mV。因此,不论什么刺激,只要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都能诱发出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兴奋细胞产生后,不会仅仅局限在受刺激部位,要相继引起邻近部 位也发生动作电位,并沿细胞膜传遍整个细胞。 局部回路电流:由于发生动作电位部位的膜电位发生了逆转,即膜内为正,膜 外为负,而其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仍处于静息时的外正内负状态,于是兴奋部位与邻 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问有了电位差。由于膜内外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故兴奋部位与 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荷移动即形成局部回路电流。
3.酶联型受体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内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一些脂溶性物质(主要是类固 醇激素)进入细胞内,与胞浆或核内受体结合,然后通过调控DNA 转录和诱导蛋白质合成,产生细胞反应(详见第十一章第一节)。
二、相邻细胞之间的电联系
高等动物和人类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除了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传 递外,在神经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之间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直接联 系,即动作电位可从一个细胞直接传导到相邻的另一个细胞,无 需化学递质参与。例如,心肌细胞之间,某些内脏平滑肌之间以 及脊髓、海马、下丘脑和视网膜的细胞之间都存在此类电联系-电 突触。细胞之间的直接电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处,相邻的细胞之间仅隔2~3 nm,并且有小管相通,因 此构成了细胞之间的低电阻通道。
(五)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的动作电位
复合动作电位:人体内的神经是由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组成的。电刺激神经干时 神经纤维上也可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可在神经干上记录到。在神经干上记录到的动 作电位,是组成该神经干的各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总和。
(六)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可兴奋细胞,例如,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在接受一次刺激后产生兴奋(动作电 位)后(包括兴奋的即时及以后的一段极短的时间),其兴奋性也要发生一系列有规律 的变化,如果在这期间细胞再次受到刺激,其反应能力将与预先没有受到刺激的静 息时有所不同。
(三)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 发生的一系列膜内电位变化过程。 去极化 :膜内电位为一70~一90 mV上升 到0 mV为膜内负电位的消失。 超射(反极化 ):再由0 mV上升到+20~ +40 mV 。 去极相 :两者相加就是动作电位的幅度, 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 复极化 :细胞膜在去极化后膜电位又向原 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后去极化 ;当复极化完成70%时,复极化 速度变慢而持续一段时间 。 超极化 :当复极化达静息电位水平后,膜 内电位又朝更负的方向发展,即进入超极 化状态 。
刺激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这就是说,强刺激→短时间,弱刺→长 的时间,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可以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两个指标即阈值来衡量。 阈强度(简称阈值) :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 阈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的记录方法 -细胞内电极法 (二)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当将微电极插入细胞膜内 的瞬间,示波器显示突然的电位变化,可 以测知细胞膜内外表面存在着电位差。 极化状态:细胞膜外是正电位,细胞 膜内是负电位,使两者的电位差稳定于静 息电位水平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超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增大。 复极化:如果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 再向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