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的基本含义
1.1区域发展的基本含义
区域类型
农业区域
工业区域 城市区域
景观
人口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有大片农田分布 分布分散
厂房林立
高楼大厦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然景 观和文化景观 特色。
中心商务区有 商业和服务功 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区域的主要特征
课堂总结:
有的模糊 内部 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间 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 系 密 切
差 异 显 著
界线
有的明确
课堂总结:
社会经 济活动 自然地 理条件 人口 状况 城市 化 区域开 放程度 对外 联系
区域空 间结构
各区域 要素
相对位 置关系
空间分 布形式
课堂巩固: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 题。
东 部 季 风 区
热带沙漠
撒哈拉沙漠
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
喜玛拉雅山
热带沙漠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热带雨林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 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热带草原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 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
喜玛拉雅山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 温较低,人烟稀少
B. 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 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D.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区域的基本含义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6、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2.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情况 劳动力素质
产业 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 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二、三、一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浙江 杭州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 社会综合体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空 间结构社会经济源自动对外联系 区域开放程度探究: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出现铁路,交 交通网络密集 通运输线密集 线路四通八达 社会经济的发展 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主要动力:生产力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地域减少 乡村地域广 农业用地减少 城市区域扩大
C
)
13、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 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第 一大城市群。杭州湾跨海 大桥、洋山港、沪崇苏通 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 杭州 、 核心城市是_______ 南京 、_________ 上海 。 _______ (2) “长三角”城市群 的空间分布形式是 岛状 ,交通线表现为 ______ 网络状 。 线状 ______ 和_______
1.1区域的基本含义_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刘海荣 青岛开发区致远中学初中部 邮编:266510[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课前准备】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 包括⎩⎪⎨⎪⎧ 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课堂活动】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2.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归纳】1.否。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区域的含义;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授新课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 课件(共21张PPT)
7
4.区域类型:
(1)按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 (2)按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如行政区等; (5)有些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 认知的,科学认识和划分这些区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
结合教材,根据材料二回答: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干湿区之间的边界如何?
总结该类区域的特点。
5
3.区域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有些区域边界明确,如行政区、流域等; ③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自然带、气候区、植被分布区等; ④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结合教材,根据材料一回答: 我国行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各行政区之间的边界如何?
总结该类区域的特点。
4
中国干湿区划分示意图
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 源,而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往往 由该地的“干湿状况”决定。一个 区域的干湿状况与当地的降水量和 蒸发量都有关系。如果降水量大于 蒸发量,则气候湿润,多为湿润地 区;如果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气 候干旱,多为干旱地区。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3
材料四: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地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面
积 达1 3.东5区万北域平平的方原公层可里分级,为:是3区个中域部国的分最,空大东的间北平尺部原度主。要 是 由可黑体龙现江为、区松 花域江的和层乌级苏高里低江 冲。积 而 成 的
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
地理(新):产业转移,资源调配-推荐下载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②对环境污染减少,改善了环境质量。
①乡村地区变为工业化地区;②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②就业机会减少。
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②加快工业化进程;③缓解就业压力.2.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沼泽成因①河流众多; ②低平排水不畅;③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④地下有多年冻土层,不利于水分下渗。
生态作用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蓄水池和水源地②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③是鸟类栖息地,沼泽植物也是重要生物资源。
过度开垦的负面影响①引起气候变干;②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③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④动植物资源减少等,使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地保护保护措施停止对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开发,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行重点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路线输出地输入地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扬州→天津(华北)中线:三峡,丹江口水库→北京(华北)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①减轻洪涝灾害②长江口盐度升高,水质变差①缓解北方地区(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②促进北方(北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③减少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西气东输塔里木盆地→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东至广州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③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④增加财政收入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不利: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②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③改善大气质量西电东送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山西、内蒙火电→华北(京津唐)中线:长江三峡水电→华中(沪宁杭)南线:珠江上中游水电、贵州火电→华南(珠三角)①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②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⑤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①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②调整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③有利于大气环境改善④推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⑤减轻交通上能源运输压力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与区域差异●会考要求1.说出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 天人流和车流不息, 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 差别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 动为主
二、区域空间结构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 空间分布形式。
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按经济活动类型分)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乡
大 地域范围 小
城
村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2、区域产业结构时间差异
B
在某国上次产业比重图中,A点B点分别代表该国 1975年和1995年三次产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完成下表要求:
年份 一产(%) 二产(%)三产(%)
1975 35 1995 20
45
20
50
30
年份 1975 1995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 Region ):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 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 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二、区域的基本特征
人 为 划 定 的 管 理 区
1、具有一定的域界线(明确和模糊)
2、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差异性。
镇
地
基础和依托
地
域
带动作用
域
二、区域空间结构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
农业 交通运输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点状 线状和网络状
面状 岛状
⑴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区域及其类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目标】1、能够依据实力推测区域划分的标准归纳区域特征,分析某些区域特色现象的成因。
2、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观点,动态的认识区域的变化,并为区域合理划分,提供依据,3、通过探究区域的特征和区域类型划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人力协调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以选择两种新课导入方式,第一种是课本中主题探究活动或者是第二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引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主题探究活动】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主要地域差异包括: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
又基于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以及三个自然大区各自的主导地域分异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七个自然地区。
2022-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三导学案: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进展观.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区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空间单位,是人们在②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具有肯定的③区位特征,以及肯定的面积、外形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④地理环境条件,并对⑤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思维活动】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答案不肯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肯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格外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缘由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经纬度30°N四周43°N~48°N海陆位置我国⑧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⑨东北地区中部气候类型⑩亚热带季风气候⑪温带季风气候共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⑫水热条件组合好差异热量⑬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热量⑭少,降水少,生长期短土地地形平原平原耕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肥沃的⑰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肥沃的黑土矿产贫乏丰富的石油等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⑱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⑲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⑳油菜、棉花○21大豆、甜菜粮食作物水稻○22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工业依托农业进展○23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进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资源进展重化工业,形成○24重化工业基地【思维活动】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松嫩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较,松嫩平原虽然水热条件欠佳,但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成熟;加之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余粮多,商品率高,故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作业落后中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进展,成为鱼米之乡晚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25削减,耕地被河网切割裂开,农业生产规模○26小,不利于○27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28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思维活动】3.哪些地理因素的变化促使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进展?答案劳动力(人口)增加、农业技术的进展、土壤改良等.互动探究题探究点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探究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缘由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由于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削减;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由于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名师点拨】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进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进展,具体表现如下:探究点二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活动】读下图,回答问题.(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进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当时该地区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缘由是什么?(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缘由是什么?(4)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缘由是什么?答案(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进展缓慢.(2)①在开发早期,人们只能制造简洁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器等)从事农业活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利于简洁工具的耕作;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黏重,开垦困难.②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可以利用较早把握的浇灌技术进展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沼泽较多,排水难度大.③黄河流域平原宽敞,利于进展交通运输;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网,成为交通的阻隔.(3)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分.(4)①稠密的水网使耕地裂开,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削减;③农业结构的调整.【反思归纳】分析区域进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分析区域进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水平、进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即动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进展变化对区域进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进展水平和进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缘由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答案 1.B 2.D 3.B解析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缘由是热量.第2题,由甲图推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第3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对应训练二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的进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进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4~5题.4.在区域进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进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5.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进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进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挨次是( )A.A—B—C B.B—C—AC.C—A—B D.B—A—C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在区域进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进展刚刚开头,其次、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5题,A点其次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挨次.综合提升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经济网2021年7月22日电: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 638亿斤,比2022年增加39亿斤,增幅1.5%.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夏粮连续增产9年之后的第10个增产年头.材料二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乙夏季阳光充分、昼夜温差大丙旱涝灾难频繁(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缘由.(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乐观意义.答案(1)见下表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水源不足丙光、热、水充分(2)自然缘由: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社会缘由: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供应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急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自然缘由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缘由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进展占用大量土地,进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西部地区爱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基础过关]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打算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安徽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1~2题.1.黄山毛峰茶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味道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B.有肯定的面积和外形C.有肯定明确的界线D.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有深刻的影响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黄山毛峰茶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打算的.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茶产地没有明确界线.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进展方向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地形C.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D.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C.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松嫩平原比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高,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再加上距冬季风的源地近,故年平均气温较低.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水田,且较为分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我国反映地理学问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季节雨纷纷”、②“黄梅季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5~6题.5.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6.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答案 5.C 6.D解析第5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头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第6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作物.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进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进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进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答案7.A 8.B9.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甲、乙两地区自然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3)比较甲、乙两地区进展中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2)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都濒临海洋濒临太平洋濒临大西洋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气候均为潮湿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河网稠密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径流平稳(3)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宽敞劳动力充分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力量提升]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0~12题. 10.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消灭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11.甲、乙两盆地进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分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1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D.水源充分答案10.A 11.C 12.B解析第10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推断出答案.第11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第12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小麦品质优良.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13.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削减③图示区域消灭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进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答案13.A 14.D解析第13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削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力量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进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14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15.读“我国东北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造成流域内区域差异(分为A、B两区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2)结合图示分析区域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B两区域进展的优势及其进展方向分别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形地貌(2)①区域具有肯定的面积、外形、范围或界线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并有别于其他同等级的区域③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3)处于山地丘陵,林业资源较丰富,可进展林果业等处于平原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充分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进展耕作业解析第(1)题,依据图例,A区域以山地为主,B区域以平原为主,两区域主要存在地形差异.第(2)题,结合图示两区域及区域的三个特点,得出结论.第(3)题,A地以山地为主,主要应以林业为主;B地以平原为主,主要以耕作业为主.。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多种多样的区域课件(共43张PPT)
3.区域特征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 1、图中有哪些干湿地区? 2、分界线?边界有明确范围吗?过渡性 3、干湿地区划分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
4、图中南方湿润区内部的降水量有什 么特点? 得出区域怎样的特点?
南方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依பைடு நூலகம்:地形
4.区域划分类型 (2)按照人文特征划分
人文区域
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4.区域划分类型 (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中国主体功能区
4.区域划分类型 (4)政府按照特定行政管理目标划分 目的: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想一想:划分这些区域有什 么作用?
4.区域划分类型
(4)政府按照特定行政管理目标划分
意义:②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想一想: 划分这些区域有什么作用? 或脱贫攻坚有什么意义?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图
对口支援地区
国家扶贫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
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
想一想:科学家绘制此图有何意义?
科学家发现低硒地区,为 有效预防克山病提供了依据
本图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组数百专家耗十年心血实地考察 了全国两千多个县,精心绘制而成,精确地反映了我国硒元素 的分布情况,确定了我国是一个72%国土面积缺砸的严重缺硒国 家,同时反映出严重地方病经常发生的地区,正是严重缺硒的 地区,再次有力地证明了硒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的关系,引起 中央、国务院的高重视。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层级性 你能详细地说出你的籍贯所在地 吗?这体现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 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教学设计2:1.1多种多样的区域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多种多样的区域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区域,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和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更好地把握区域的概念。
其次介绍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以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和同一尺度不同发展条件和方向的区域为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区域。
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不同类型。
3.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划分标准。
3.地理实践力:绘制区域类型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区域的空间尺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区域的空间尺度与区域发展。
教学过程【老师】(导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按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损失。
以上表述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为什么平沙到基本农田保护会涉及不同级别的行政区?【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一、不同类型的区域(板书)【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区域呢?比如我们说刚才导入里面提到的平沙岛就是一个区域.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刚刚同学们说了很多例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些例子所涉及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1.区域的概念(板书)【老师】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实践的需要在。
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GSM基本原理
(三)无线信道
二、控制信道(掌握) 1、广播信道:频率校正信道(FCCH) 、同步信道(SCH)、广播控制信道(BCCH) 2、公共控制信道:寻呼信道(PCH)、随机接 入信道(RACH)、准予接入信道(AGCH) 3、专用控制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SD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FACCH)
(三)无线信道
3.系统消息(了解) 1. 系统消息的作用: 系统消息的发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广播消息,另 一种是随路消息。 1)移动台在空闲模式下,与网络设备间的联系是 通过广播的系统消息实现的。 2)移动台在进行呼叫时,与网络设备间的联系是 通过随路的系统消息实现的。控制了移动台的传输、 功率控制与切换等行为。
(三)无线信道
3、SDCCH是一种双向的专用信道。主要用于传送建立连接 的信令消息、位置更新消息、短消息、鉴权消息、加密命令 及处理各种附加业务。 4、SACCH伴随着TCH和SDCCH的专用信令信道。消息包 括:通信质量、LAI号、CELLID、邻小区的BCCH频点信号 强度、NCC的限制、小区选项、TA值、功率控制级别等。 5、FACCH信道与业务信道TCH相关。FACCH比SACCH快 很多⇒“偷帧”如在越局切换时使用。
(三)无线信道
(三)无线信道
每一个TDMA 帧含8个时隙,共占4.615ms。每个时隙含156.25 个码元, 占0.557ms。(0.577*8=4. 615) 多个TDMA 帧构成复帧(Multiframe),有26 复帧和51复帧两种。 26 复帧其周期为120ms(4.615*26),用于业务信道及随路控制信道。 51 复帧其周期为235ms(4.615*51),专用于控制信道。 235ms 4.615*51 多个复帧又构成超帧(Super frame)它是51×26TDMA 帧,即一个超 帧可以是包括51 个26TDMA 复帧,也可以是包括26 个51TDMA 复帧。 超帧的周期均为1326 个TDMA 帧,即6.12 秒。 多个超帧构成超高帧(Hyper frame)。它包括2048 个超帧。 帧号在同步信道中传送。帧号在跳频算法中也是必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1、区域的基本含义;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 第一案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结论】A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B 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C 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D 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 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学生回答】中国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
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
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1)有界性【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
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
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
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
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
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
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明显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
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无霜期长,四季不慎分明。
)【教师总结】所以说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板书(2)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教师引导】那么也由此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那么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这些特色如果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优势” 。
这也是“区域”应当具备的一大特征。
(如为什么在澄海以步行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板书(3)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功能【教师提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否孤立不联系?从我们了解的区域来看,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它们之间总是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的。
资源上的调配,文化上的交流,政治上的沟通等。
板书(4)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用活动题3 来加深同学们的区域概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第2 页的“阅读” ,了解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知道“区域” 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对区域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过渡】接着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板书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 页第一自然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教师归纳】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分析哪些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
(区与要素、相对位置关系、空间分布形式)【教师延伸】“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包括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
【教师提问】那么,这些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形式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多媒体显示结论】板书2 、空间分布形式【教师提问】那么,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请同学们阅读第5 页【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所了解,一个区域大致可分为几个地域?各有何特征?板书3 、区域划分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面范围大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点或线范围小【教师提问】区域的空间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
请同学讨论完成第4-5 页活动题,按要求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归纳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注意从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两个角度,区域发展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来回答;其次,活动材料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的三幅图表示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应从图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一是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如运输方式、空间分布形式呈线状还是网络状等方面的变化;二是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城市、农业用地方面的变化。
2、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化水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早期——线状;中期--—出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晚期——网络状,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早期——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减少;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2、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争夺,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方面。
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板书4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教师总结】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为网络状;地域发展,由乡村地域发展成为城市地域。
【过渡】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市区与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环境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教师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请在教材第6 页找出来板书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影响因素【教师指导】三次产业之间划分的标准和范围,世界各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同学们参照教材第6 页图1-10 及阅读部分,分析归纳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到底有哪些呢?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请同学们讨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否相同?(不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活动题第7页第1题【多媒体显示结论】A 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 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 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板书2、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教师提问】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完成第7 页第三题板书3 、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最后一自然段和第7 页活动题第3 题,总结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概念2、主要特征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2、影响因素3、区域划分4、空间分布形式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2、影响因素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1)指标差异(2)空间差异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第二案例】[板书设计 ]区域概念区域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概念 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的基本含义 概念 影响因素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空间差异区域产业结构【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讲授这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本人在教后进行了一番思考,结合不 同版本的教材,总结了以下几点:1、充分融合几个版本的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区域的概念、区域的 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