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呢?

物质,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感受的任何事物,除了无形的、精神的事物,都是物质。物质力量就是物质所具有的效用、功能和价值。

首先,文化力量通过塑造人、激励人而创造物质成果。先进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一旦为劳动者掌握,就可以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能力、教养等,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水平和素质;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激励,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物质成果。

其次,文化力量可以物化为物质成果。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等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物质成果;电影、书籍等文化产业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比如,一种理论的变化,它也是文化的形式,

大锅饭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的制度和理论,它的变化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力量,产生的物质力量,创造更多的财富。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的事物不是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就是说人所做的各种事情,是除了经济、政治恩精神活动和产品。比如,科学技术的发明,文学作品、艺术品的产生,各种艺术活动及其产品。

要区分,享受、感受文化和创造文化,参加博物馆、游览泰山,都是文化体验,是感受、享用文化,而不是创造文化,只有体现出文化是人创造的,才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 “吞舟之鲸不行支流”,2008,在跨国公司疯蚕食国内涂料企业的狂躁喧嚣中,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完美收官,传来一缕飒利的清风----创建于1995年的FP制漆(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并购坐拥二百余年历史底蕴的RL漆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涂料行业并购潮中绝无仅有的民营企业收购案。 消息传出,业界哗然,生产经营单一外墙涂料与保温产品的FP,论经营资历、论技术积累、论产品丰富、论资源雄厚,其力量如何堪比家大业大、渊源久远的RL?在很多人心中这是个难解的谜,然而,对于了解FP的人,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感到吃惊。 进入FPVIP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装帧精美的镜匾,上书八个大字:吞舟之鲸不行支流。 同时,在每一个FP人心中深深烙刻着“诚信、高效、创新、团队精神”这十个字,而这十个字,就是FP人的主流。 文化的力量,能给我们企业带来什么呢? 优秀文化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吞舟之鲸”以明志,是FP追求的企业目标;“不行支流”定坐标,是规定每一个FP 人在经营活动中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诚信、高效、创新、团队精神”这一主流前行。 在FP,“诚信”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定盘星。 唯坦诚相见,以真相沟通、交流,方得彼此信任、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所有工作才可能高效;无“诚”,则真相扭曲,无“信”,则衔接落空,诚信不存,必然效率低下。 “创新”,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会将结果导向企业追求的经济目标,不然,所谓创新就可能成为个别人鱼目混珠的隐身草。 “团队精神”更是须臾不能离开“诚”与“信”。无“诚”,组织中人各怀鬼胎,无“信”,组织变成乌合之众,非“诚信”不能成就“团队精神”。 道理简单到无以复加,践行艰难到寥若晨星。无它,践行“诚”、“信”二字经常要让你放弃很多眼前的利益,非大智者不能为也。 FP的文化就是如此简单明了。 靠这十八个字,FP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建筑涂料到外墙保温、以产品结构单一的民营企业身份完成对拥有涂料十八大类产品线的RL的完美收购。 优秀文化具有化繁为简的神奇力量 企业并购重组,尤其是同行业企业间的重组,历来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惠普收购康柏、联想收购IBM电脑,因利益纠葛错综复杂,都是用了几年的时间消化、整合,才基本实现收购的战略目标。更有TCL收购汤普逊、明基收购西门子后,重组整合失败退出的案例。 FP收购RL,从立项到签约,用时两个月;从接盘到基本完成新团队的建立、融合,日常经营工作正常开展,重组工作组解散,仅仅三个月。期间非但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性事件,还完成了三件大事,为RL的顺利发展解决了关键性平台建设。做到这一切,FP靠什么? 收购谈判是新、老股东利益博弈的过程,但FP人“吞舟”之志明确、坚定,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坦诚有信,不单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充分体谅原股东利益,引导对方共同创造双赢局面,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谈判并签约,摆脱了大多数收购谈判无果而终或久拖不决的宿命。 新RL整合,和其它收购案例一样面对极其复杂的局面。 RL由于近年来几度易手,干部职工对前途、命运以及个人的切身利益都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恶性冲突;同时,大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感到前途渺茫,工作热情一度低

感受文化的力量

感受文化的力量 2004-12-10 07:45:35 作者: 来源: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选读 齐、鲁文化十大不同 齐鲁文化由于其渊源、地理环境、发展道路不同,其文化各具显明特征。 一、文化渊源之比较:齐起炎帝,鲁起黄帝,族源不同。黄帝为主居中原的华夏族之始族,而炎帝为夷族及若干周边蛮夷羌等少数民族之始祖。齐居薄姑旧地,鲁居商奄旧地,方国文化不同。周公东征消灭薄姑和商奄势力,齐、鲁始得就封建国。薄姑为姜姓方国,属炎帝系统,族系与齐同源,以鸟为图腾;商奄为凤姓方国,以龟为图腾。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其对齐、鲁文化的影响也不一样。齐鲁对周文化的贯彻政策不同。齐是“因其俗、简其礼”,以东夷文化为主;鲁是“变其俗、革其礼”,以周文化为主。齐、鲁两地东夷文化的差异,对于形成齐、鲁文化的不同特色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治国理念之比较: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国800余年,多半时间展现为东方霸主之国。鲁为“宗邦”之国,强调以王道统一天下。齐重士族参政,鲁为贵族专权。齐尚变革,鲁重守成。 三、经济类型之比较:齐重工商,各业并举;鲁重农业,比较单一。 四、哲学思想之比较:齐尚道学,鲁尊儒学。齐从姜太公立国之始,即实行“修道术,尊贤者”之策。管仲相齐,也采取太公道术治国;鲁国为周之宗邦,以继周为己任,所谓“周礼尽在鲁”。 五、学术风气之比较:齐学重兼容,鲁学尚一统。齐学通权达变,趋时求合,鲁学严守古义,笃信师说。 六、思想观念之比较:齐人重功利,鲁人重礼义。齐人重才智,鲁人尚道德。 七、社会风俗之比较:齐俗尚奢侈,鲁俗重俭啬。齐俗长女不嫁,同姓可婚,鲁俗严守周礼,同姓不婚。齐人夸诈放任,鲁人淳朴拘谨。 八、宗教信仰之比较:齐重自然崇拜,鲁重祖先崇拜。齐人将祖先神化,鲁人将祖先伦理化。齐之神与海洋有关,鲁之神与农业有关。齐人相信有神而多方士,鲁人怀疑鬼神而崇祖先。 九、故都文化之比较:齐都不断扩建,鲁都变更较少。齐城尽显霸业,鲁城合乎周礼。齐为工商之城,鲁为礼乐之都。 十、代表人物之比较: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管仲,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齐文化的代表经典是《管子》,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及治国之策。鲁文化的代表经典是《论语》,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教化。 ——《齐鲁文化概说》 两个历山书院 山东境内有两处历山书院,一在濮州,一在济南。 濮州(今鄄城)有山,名历山,传说舜曾耕于山下。元人千奴在濮州创建历山书院。千奴为蒙古人,其祖元初定居历山。千奴笃于学问,通今博古,学者称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马丽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现就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内涵,作用,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形势下,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因为它涉及了企业的价值观、员工士气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等诸多领域。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首先,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再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它是结合了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在企业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它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企业器物、企业标识三大部分。 (二)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人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就逐渐形成了企业行为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并以将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它主要由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民主、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人际关系等组成。 (三)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就为企业精神文化,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企业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企业道德等方面。 三、企业文化管理的三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清晰价值观 清晰价值观就是通过对企业文化现状的准确认知,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的适应程度进行考察,并厘定出清晰的价值观体系。 (二)第二个环节:激发意愿 这里所指的意愿是指在企业中员工发自内心地愿意工作,并愿意在达成企业愿景的征途上协同企业中的其他成员一起中并肩作战。激发意愿就是要将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的意愿要在企业所有人形成,并在工作中要相互理解和认同。企业内共享价值观是激发意愿的一个关键点和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提升能力 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是对企业和员工“怎样干”、“愿不愿干”的问题的处理,而第三个环节就是要解决“会不会干”的问题。遗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两大范畴,不同企业对提升能力的理解和侧重也会不同。企业要想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最初目的,对发展方向和战略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并使得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对于这些企业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四、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一方水土熔铸万千力量]

开栏的话“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江苏人民励精图治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敢于超越创一流的精神升华。为进一步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本刊开设“三创三先在基层”专栏,刊发专题调研、深度观察及理论阐释文章,充分反映和宣传全省各行各业践行“三创三先”精神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典型,引导全省上下将“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鼓舞全省人民以昂扬的姿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出新步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古以来,江苏就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小桥流水的“人间天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江苏山川秀美如锦织缎绣,莺飞草长处处充满生机,是一个令世人羡慕的好地方。 这方水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 江苏出才子、出名人、出大家,灿若繁星,绵延不断。屈指数来,明清两朝全国共产生了212个状元,其中江苏就出了66个。1955年至今,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有339人出生在江苏,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江苏出财富、出创造、出效益,是国之粮仓、赋之重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及春申君就在苏州太仓设立了国家最早的粮仓。公元7—10世纪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更有了“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淮安、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巢丝纺织业不断发展,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南通、无锡、苏州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占了29个,前10强中占了7席。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03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6万元和1万元。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中心,地处长江三角洲,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24位。然而,就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江苏以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财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方水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和先进的文化 文化是融入血脉的元素、植根历史的灵魂,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江苏是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在千百年的交流交融中,江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徐淮文化、维扬文化与苏东海洋文化共同为中华文明璀璨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商周时期,泰伯三让天下,带周人来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发奋图强,在一个偏僻之地开启了一方霸业。吴国虽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长江文明。我们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无锡东林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苏州昆山人顾炎武,这些名言警句无不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吴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金陵文化历经多次南北文化的大冲撞、大交流,每一次的冲撞交融,都带来了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为江苏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在徐淮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畅怀“大风起兮云飞扬”,在金戈铁马的厮杀征战中书写了壮怀激烈的英雄伟业。维扬文化因大运河文化的兴起,自隋唐起就渐执天下商贾文化之牛耳,深刻影响了苏东海洋文化的拓展。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的力量 仲言 (一)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李太白《静夜思》不知引来多少华夏游子回望乡关,报效祖国。一阕《广陵散》琴曲,一腔《正气歌》豪情,一段《梁祝》倾诉,一片《离骚》忧思——诗辞歌赋,丝竹管弦,所有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情和勇敢担当。正是这铁骨铮铮的方块汉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正是这“巍巍乎高山,荡荡兮流水”的鼓声琴音,在无数江河子嗣的内心引起了巨大的回响和波澜。 “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文化作为看不见的精神纽带,纵横千里,绵延古今,使中华民族在任何危急关头都保持着无比的自信和雍容,也使得中华民族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保有着一颗庄严无畏的高贵心灵。 (二)文化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它的发展和延续更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从语言萌芽到部落初建,从土地之制到礼乐之兴,从刀耕火种到信息革命,人类告别蒙昧落后、走向开化文明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翻开林林总总的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邃古以迄今日,人类社会由蒙昧进而至于开明,其历史不仅是一部生命繁衍、岁月推移的历史,不仅是自然改造、财富积累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进步、文明传承的历史。不论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长城、特洛伊古城、耶利哥遗址、兵马俑、纳斯卡线条、克诺索斯宫殿、罗塞达石碑,还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最终形诸文字和形象的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都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上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个积淀层。文化史中的任何一个琐碎发现、一笔不甚清晰的记载,都有可能重新书写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一块远古的打磨石器、一件来自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手工艺品、一串源自冰川时代的贝壳雕饰、一个在中国内蒙浩瀚山岭的坚硬石壁上舞蹈的人形石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疑都具有巨大的文化蕴涵。文化以各种形式被载入文明史册,成为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正是源于对人类文化孜孜不倦的考察,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发出无限感慨。 (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巨大而无穷的能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文艺复兴,从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且还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以其无微不至的渗透力和雄强宏阔的整合力构成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 一部《神曲》敲响了中世纪封建主义的丧钟,开启了启蒙运动的先河;一篇《共产党宣言》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深刻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一本薄薄的《新青年》凝聚起一群热血青年,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与科学的新天地;一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激扬的旋律,鼓舞了亿万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忘

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读《潍坊市特级校长诞生记》一书,担任评审组长的成尚荣在其总结发言《校长的专业定位和努力方向》中提出: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学校的发展,力量来自于文化。读到这里,想起了杨局长在今年正月十二召开的全市教育干部会议上的一句话:文化是一种力量。如何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抓住灵魂,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不同的学校,灵魂自然不同。抓住了自己的灵魂,就能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人员老化,观念落伍,闭门锁心,自甘平庸。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靠和谐发展强根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师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社会、看人生;用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用快乐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升为自己的管理文化。 在教师层面,立足尊重,通过欣赏,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在学生层面,立足管理,通过欣赏,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在家长、社会层面,立足沟通、共嬴,通过欣赏,凝聚、吸纳家长和社会的正能量。 配合欣赏文化的构建,我们开展了“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寻找,每个人都是寻找者,每个人都是被寻找者,在寻找与被寻找的过程中,去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达到我们提出的“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的目的。并且把最美视角行动延伸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出现在校园里,就有可能成为校园的“最美身影”。而且,我们逐步地将“美”的标准由感动人延

伸到感染人。 展示最美身影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宣传栏,主要是立足及时性。只要最美身影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进行更换,让最美身影尽快地发挥激发正能量的作用。到现在为止,已进行了六次更新。二是教室前的外墙,主要是立足系列化。一学期或一学年后,将所有最美身影进行归类,形成一个个的系列。去前12月份,我们将一年多来的最美身影整理成了24个系列:奉献、默默无闻的“孺子牛”、“夕阳”更红、爱满校园、金秋丰收啦、快乐读书、多彩校园、在劳动中成长、分享收获……并制成了版面,比较长久地进行展示。三是接待室,主要是立足推介性。我们在接待室的东墙上,特意留了一个地方用来展示“校园最美身影”,让一张张美丽的身影成为来宾谈论的话题。“校园最美身影”的评选让老师、学生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也凝聚起了家长、社会身上所具的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 今年,立足“敬业、乐群、尚贤、求是”的高密教育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我们又提出了“争先、创新、奉献、有为”的干部行为准则,“向上、包容、务实、博爱”的教师行为规范,“乐学、友善、阳光、进取”的学生行为要求,并力促成为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灵魂。 二、播种思想,让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力量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播种机。文化建设,也应该像长征那样,在教师的心中播种文化的思想。 1.播种教师必须是“读书人”的思想

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首先,我想表达的是,王树增、邓小南和葛剑雄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帮助我们进一步全面、历史地认识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意义。这一《决定》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是怎样去“坚持”,怎样去“建设”,这需要方向和步骤的统一,认识和行动的一致。 康德说,没有概念的思想是空虚的。但是,如果只有文化概念而缺乏对概念的足够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错误。文化讲坛一直致力于做的一件事,就是为个人和社会正确的存在发展方式提供正确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引用德国另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每个人的存在,事实上都是与他人同在。这种存在的方式,就是文化的方式。国家也好,组织也好,个人也好,总是在与“他人”相处中体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价值。因此,“文化强国”的命题,放在更为辽阔和深邃的历史时空中去认识,将能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分量。 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今天人的心理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更为重要。人的心理需要具有历史感、空间感和体验感等文化特征。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文明进步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它们不一定能被复制,但至少说明,一个社会认知和民众行动相对一致的生存发展模式,终究会显示出文化的光芒。王树增先生提出老百姓的心就是世道之心,就是文化之本,真正的强大是民族精神和蕴含在精神中的心灵图谱。这就是说,中国如果要成为世界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不但需要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更需要平衡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文化能力。 与利益至上的经济手段、征服威慑的军事手段和实际利益为主的政治手段不同,文化光芒只能显现于一种长远的战略的可持续进行的努力之中,这甚至可以超越现实中的力量强弱之分和数量多寡之别,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久生存之道。主张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著名的启蒙运动学家艾令,他是当时的英法联军总司令。杜鲁门当时决定用原子弹摧毁的是东京都而不是广岛和长崎。他们认为征服一个地区的老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击他们的文化信心,最好的办法是烧毁他们为之骄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物。今天,无论何种国家或企业的战略模式,几乎都承认机遇是决定战略的重要构件。成功不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主要是因为抓住机会的眼光。没有这种文化眼光,机遇只能擦肩而过。所以,奥巴马上任以后多次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正在改变看待发展最终目标的方式。紧随其后,希拉里提出了“巧实力”。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或认识都有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超过这个度反而有害。英国哲学家乔治?贝森把这种矛盾称作“品质的双向蕴含”。文化建设是百年大计。假如把“文化强国”只是局限于权宜之计或纸上谈兵,会有悖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邓小南教授让我们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的中国,她讲到的宋代,当时是一个文明气氛浓郁、文化气象万千、科技创新领先、选才用官有序的时代,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文化气场的宋最终却没能“强国”,反而不断受到外族蛮夷的侵扰和羞辱,两个皇帝先后被俘虏死在北方。这就说明,国家强大固然需要文化的支持、引领和提升,但是如葛剑雄教授所说,最终需要巧实力和真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实力和使用实力的方法最重要。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4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顾伯平 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日益凸显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一、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的,而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量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中,一起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 文化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为旗帜、为灯塔,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于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及其随后的新教改革运动之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推行,新文化运动之于我们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力量都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有着无穷的力量。 中国字,形象、声音、辞意,三者一体,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漂亮的中国字一字一音,有四声,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杜甫有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严谨,平仄悦耳。黄绿白蓝,四种颜色,一副画面。上句满足听觉,下句强调视觉,描绘内容如此丰富,调动感官如此愉悦,只需十四个汉字。自甲骨文起,金文、大篆、小篆、汉隶、魏碑、唐楷,汉字随时代无论如何演变,在国人眼中,日还是日,月还是月,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些简单汉字稍加训练,任何人都可以看懂 不变的真理,让我不禁想到“传统文化”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力量,“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能散发出不可阻挡的“诱人魅力”,任何一名中国人从骨子里都无法抗拒它的号召力。看了央视节前播出的《十万摩托车返乡大军回家过年》新闻,你就能体会得出这种号召力有多么强大,它已牢牢印刻在每名回家过年炎黄子孙的脸上,它已深深浸透到每名华夏儿女的心中。 我们的文化给我们曾经带来过什么呢?自汉代起,唐、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国曾数次成为世界最强国,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

巨大贡献。凡是那时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惊叹中国的文明程度,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盛赞那时的中国繁盛昌明,工商业发达、城市繁华热闹,马可波罗写下的游记,使每一个西方人都对中国无限神往。新中国十年大庆的时候,北京为此建成了十大建筑,这十大建筑中,有五座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这些博物馆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对文化与历史的需求。我们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文化的绚烂。我们的基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汉字。当我们的先人在龟甲上刻上第一个字时,没想到它能够跨越数千年,将信息传达至今日。我们幸福啊!能与祖先沟通。一个美国汉学家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太幸运了,能看懂几千年前的文章,而英文却不能。”原因是:我们的汉字是表意的,英文是表音的。人类的声音一直在改变,人类的情绪一直在延续。 比如我们常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出自《汉书》。至于出自《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天读来依旧亲切。古人的智慧,通过文字的积累,铸成丰碑。 可是,19世纪以来,仅百年的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开始衰落,积贫积弱,一败再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入侵,都将西方觊觎了许久的东方神秘大门打开,大肆掠夺。今天世界各国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的流失。

论中华文明中文化的力量

论中华文明中文化的力量 摘要:从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的力量起着不可或缺的力 量,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断进步。而我国文化的力量主要表现在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回顾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可以发现,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无数次艰难坎坷,却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至今仍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所畏惧地战胜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开辟着前进的道路。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呢? 综观世界文明数千年发展史,曾驰骋世界史上光彩夺目的几大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它们文明的链条不是中断就是散失,留给历史的多是昔日的辉煌。唯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次艰难坎坷,始终没有解体、没有屈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呢? 历史告诉我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力量。随着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并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史书记载中,在我国过去的几千年中,我国曾发生了800多次大地震, 1300多次大旱灾和1600多次大水灾。真是“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此外,在此期间,中国还发生了3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不难得知,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一直是严酷的。但正是在这严酷的环境下,铸造了中华民族个性———顽强的生命力。只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可以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具有奋起抗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玄奘万里取经、大禹父子治水等,无不充满了中国人与自然、与困难、与不幸所进行的较量和搏斗。他们以其铮铮铁骨,熔铸成民族的脊梁,在神州大地这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就是这样写下去的。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超越历史,那就应该在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演出最雄壮的话剧。在中国历史上,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怒吼;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有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出使西域,历尽艰辛而沟通“丝绸之路”的佳话;有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位卑未敢忘忧国”义侠血性;有东林党人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心见志的对联;有谭嗣同临刑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题壁诗;有鉴湖女侠秋瑾“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豪言壮志。可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大民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在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不怕困难挫折、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不懈迈进的巨大力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文化的力量

浅析文化的力量 最近刚看了一本李彬老师写的《中国社会新闻史》,对于文化的力量颇有想法。书中有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当时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中国的技术不如西方,而在于缺乏文化认同。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周围有很多群众围观,对于双方的战争,围观者似乎在看戏一般,根本没意识到其中一方是和自己相关的,也不会想到失败后会有什么后果。就像鲁迅去日本学医,在课上看到那些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受难时冷漠麻木的表情一样,那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文化认同,因此会像看戏一般做出莫不关己的表情。而在意识到文化认同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后,此后开展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使得国人逐渐产生了文化认同,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份子,这也是为何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能以少胜多的主要原因了。从上述事例中便可窥见文化的凝聚力。 既然文化的力量如此巨大,对于中国文化,我们应当好好继承。而现实是,中国正面临文化危机,文化传承的失落。一问为什么中国文化缺失,就会有人张口就来体制问题。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容易就可以将其推翻。中国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两党制。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选举。小到县长,大到总统。过去,大陆人人羡慕台湾,认为台湾人才是真正当家作主,是主人,人人都有选举的权利,有民主。现在,去过台湾的人甚至台湾本地人都觉得台湾的民主不过是形式上的,本质上还是很黑的,就很像中国文革时期的样子。如果说台湾很民主,那么巨贪陈水扁是什么呢。可见决不能将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体制。其实,中国文化缺失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不得不提的便是历史因素。近代以来,由于中国频频挨打,使不少人将其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评判旧文化运动。诚然,对中国文化持批判态度是具有进步作用的。但将批判推向极端,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都是这样过激的表现,他们影响、改变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可以说使中国的发展落后了几十年。也正是自新文化运动起,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中国传统礼仪文明缺失,文化传承被割断。事物有正反两面,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对于文化,同样有精华和糟粕,由此我们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口号,殊不知他们的界限在哪。或许即使知道了,两者也不会这么容易分离吧。这样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既吸取了好的方面也吸取了不好的一面,另一种是没有吸取不好的文化,同时也把有的好文化给抛弃了,甚至断章取义,走得过左。中国就是属于后者。 相比中国,就不得不提及日本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比中国好得多。在这方面,须得像日本好好学习。在日本,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虽然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8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中国虽然也有很多的节日,但现在很少有人是真心为过节而感到开心的。中国现在的过节更像是一场送礼、炫富的比赛。节日的意义并没有好好延续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是简单的习俗。而中国又是一个很重视饮食文化的民族,所以节日以及习俗最后就简化成食物了。端午节是粽子节,元宵节自然就是元宵节了,冬至就是饺子节或者汤圆节。很多传统节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最初形成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这个节日到了,那么我们就该吃对应的食物了。而日本的节日风俗虽然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他们保留的状况确实比我们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

文化与国家发展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说出上述这段话。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在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基于对文化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作用的判断。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来积蓄、壮大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人类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因此,文化的发展,还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

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一种力量 记第三党支部“文化的力量”党课有感5月9日下午14:00七楼会议室里聚集了当天到岗的所有党员同志,可谓是座无虚席。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会场屏幕上赫然显示的几个大字“文化的力量”标题上,安静的等待着刘总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文化之旅”精彩讲解。 刚开始,刘总首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两句话我特别喜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安天乐土,求真务实的态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随时而化的民族精神!没错,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时许多人的回答是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接下来是这次党课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这是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在企业文化里可以分为三层:形象—制度—价值观。其中价值观就是核心部分,每一个企业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交行也不例外!交行的精神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拼搏进取、责任立业、创新超越。其实企业文化常常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

的时候,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刘总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一年发展靠领导,十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可见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跟何况交通银行倡导的是“责任文化”,我们的企业使命是要提供跟优金融方案,持续创造共同价值。实现我们两化一行的愿景跟是我们的使命,这些都需要依靠我们诚信永恒稳健致远的经营理念来一步一步实现。做为交行人,为了迎合企业的文化真谛,中心也制定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敬业、进取、互助、成长!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涵的确是我们两千多名员工为交行未来建设拼搏的动力。 最后,是“我们的银行”内容。刘总主要讲了八句真言,在这里希望能够给大家今后工作中带来跟多的启示。1、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追求;2、直面竞争,善于打硬仗豪情;3、勤勤恳恳,踏实先干的品格;4引领创新,追随远见的胆识;5、爱行如家,甘于奉献的境界;6、好学善思,严谨细致的作风;7、稳健规范,诚信可靠的气质; 8忠诚交行,重视团队的意识。 刘总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文化力量”的党课,生动的为我们讲叙了一场“那些年,我不曾体会的交行”的发展历程。课上每个党员都听的十分投入并且很认真的做着每一处笔记。做为一名老党员,我很荣欣参加了这次课程,它让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文化

企业文化的力量

企业文化的力量 当我们将企业放在一起比较强弱、优劣时,常常听到人们说好企业里的员工素质高。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作为个体比较时,差异明显,而就一个企业而言,个人素质的差异并不对整个组织的有效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强调个体素质,是我们在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时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企业组织有强有弱,个人表现有好有坏,这个现象的后面其实是企业文化管理建设。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有的人在我们单位是条虫,换了个公司却成了龙; 2、我们从外单位挖来的人才,在我们公司施展不开,表现令人失望; 3、有的单位的员工,周日晚上兴奋得直搓手:“明天又要上班了!” 4、有的单位的员工感觉上班是折磨:“周五怎么来得这么慢啊?” 5、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时充满希望,决心大干一番,不久热情消退了,接着棱角磨掉了,人变得乖巧,圆滑。 宋尚教授——著名思维训练专家,原HP、KAPPA高级经理。 10余年职场思维导图实践经验,13年世界级公司管理层经验,国内第一个职场思维导图案例——“李宁公司思维导图落地系统”创造者。 中国职场思维导图之父 清华大学总裁班客座教授 现任天下伐谋咨询高级合伙人、思维学院院长。 他开创了中国职场思维导图培训领域,被称为中职场思维导图之父。他早年在海外接受思维导图专业训练,10余年从事思维导图教学与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思维导图研究与在职场全面推广并落地的先行者之一。 他是思维导图在职场应用领域权威专家,曾经亲自操盘三家全球性公司的思维导图的推广与落地。

随便列举的这几个例子彰显环境或者风气的力量。在好的风气中,恶人能变善,在恶劣的风气中,好人也学坏。在坏的风气中能维持善的是少而又少的圣人。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企业文化管理建设,就是出于这个道理。 企业文化管理建设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企业的风气。就像我们的部队有部队作风,例如好八连的爱民和艰苦朴素,钢六连的坚忍不拔和无坚不摧。我们的学校有校风,例如注重基础、学术民主。共产党有党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企业也各有自己作风。企业文化管理建设可惜我们没有系统总结过创建作风方面的方法、推广过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作风是偶然的、自然形成的。 如果用理论的语言表述,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企业文化管理建设是企业内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由领导者倡导,身体力行,后为员工们接受、采纳,最终成为企业的风气。企业文化管理建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不过,有的纯粹,有的混杂;有的正派,有的不健康;有的是倡导的,有的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概念,企业文化管理建设的建设应该是有导向、有计划的。 有的管理学者把定义范围扩大,总括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目标,通称为企业理念。 企业文化管理建设也好,企业理念也罢,其目的都是让企业的目标成为每个人的目标,把企业的价值观变每为个人的信念,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行为方式、待人处事的准绳。一个企业如果有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建设或者共同的企业理念,就能做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德鲁克说得好:没有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就没有组织,有的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企业要做百年老店,长期存在下去,不能只靠个别英雄人物,而是要靠制度,靠文化。只有这样,当优秀的领军人物离任后,公司的竞争力和业绩仍有可能延续。中国的中药房应该多如牛毛,唯有同仁堂换了多少代掌门人,百年不倒,想来应归功于它赖以安身立命的店规堂训: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文化环境的构成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 杨光 题记:“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力量。它可以让你强大,也可以 让你腐朽;可以让一个民族兴盛,也可以让一个民族瓦解。 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民族。” 文化,其实是一种精神文明。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

体现为它在哲学、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文化应是一种能将民族精神注入民族血液的力量,应是绵延不息的民族灵魂。 据说在欧洲小镇上,居民们引以自豪的事情不是谈论经济的发达和物质水平,而是在历史上的某某时候,某位伟人曾在此居住过,在小镇上留下了他思想的足迹。小镇居民必精心保存其故居,或为之建造

一座纪念堂,恭敬地立上牌碑供人们瞻仰。纪念堂不会因小镇地处静谧、偏僻而荒芜落败,相反会受到镇上世代居民的凭吊与纪念。拜访从不会中断,因为这纪念堂是作为一种文化得以保存,作为小镇的灵魂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这种对自我文化的尊敬与珍视,是能让任何一个外来者在肃穆之下衷心竖起大拇指的。 欧洲这样的纪念堂很多。

能“入住”其中的,必是些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能支撑起民族文化精神的巨柱,总统之类是没有资格的。文化的力量,使这些祠堂四季充满鲜花,来往凭吊的人络绎不绝;文化的力量,使伟人的故居脱离时光局限而存在,流转出生命之大美;文化的力量,使与之相连的民族精神得以永驻人间…… 当华沙街头的长椅上飘

扬出肖邦空灵动人的乐曲,当卢梭“手”中的鲜花从棺木中悄露绽放,当这些文化已渗透进其子孙的生活与思想,映照出新一轮的辉煌时,在津津品味五千年文化的我们,不觉得有一丝空虚吗? 文化的力量是使人格精神成长,而不应该使民族志趣品味倒退。倘若真是那样,其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看看如今“偷菜”网站是多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