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诗节
《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的鼻祖--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的鼻祖---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屠格列夫说他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而这两项重大工程在其他民族需要几代人用几百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普希金不仅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还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俄罗斯文学之父。
一、生平与创作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其童年是在充满着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
除了爱好文学的父辈们对普希金产生影响外,其出身农奴的奶妈不仅用乳汁哺育了他,而且用民间文学和人民的语言的养料培育了普希金。
1811年普希金进入皇村学校学习。
这是一所培养自由思想的学校。
学校的进步教授与附近近卫骑兵团的进步军官们启发了他反抗专制制度的思想。
他的无神论和唯物论的观点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普希金在童年时代就开始写诗,自进入皇村学校后,便正式开始了他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活动。
1816年,他被选为文学团体的社员。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
1819年,普希金参加了由十二月党人直接领导的“绿灯社”。
十二月党人社团促进了他民主主义思想的成长。
在此期间,他写了一些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和《乡村》(1819)等,表现了诗人反对专制暴政,呼唤自由的思想。
其中《自由颂》开创了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他的政治抒情诗在当时的进步贵族青年中广泛流传。
1820年,他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出版,使他的声望日增。
由于普希金在公开场合指责统治者的暴行,在诗歌中歌颂自由,宣扬反对暴政的思想,沙皇下令放逐他。
多亏朋友们的帮助,他才没到西伯利亚而1820年到了南俄敖德萨他父母的领地。
在南俄的四年时间里,他创作了著名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3)、《茨冈》(1824)、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大部分篇章和大量的抒情诗、童话诗、评论、随笔等。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自恋情结探析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自恋情结探析作者:张旭韦冬余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普希金将《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自我的文学投射,借助“奥涅金诗节”的典范意义、第一人称“我”叙述视角、现实与虚幻交织人物塑造,立体呈现出作品的自恋情结,并由此开创了文学史“多余人”塑造的新纪元。
关键词:自恋《叶甫盖尼·奥涅金》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其理论体系中他依据“力比多的投注转”移详细阐释了镜像化自我投射到外界而引发的自恋情结。
荣格曾指出:“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是自恋倾向者。
”[1]在文学世界中,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隐秘或明显地传达自我的意识也是极为普遍的,可见自恋情结对文学的创作思想和实践都具有深沉影响。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在奥涅金身上可以看出与普希金相似的精神状态。
作者在表现主人公“多余性”时采用了浪漫的诗体和现实的叙事结构相结合的手法,独创了“奥涅金诗节”。
作者期待通过客观描写和主观叙事的方式将俄国“时代抑郁症”的本质揭露出来,事实上普希金借助自己高超的文学艺术手法确实实现了这个目的,然而诗体的叙事手法也使作品中作者的声音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作品体现作者的自我的主体意识增强。
而在体裁方面凸显普希金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同时,作品的人物性格也处处彰显着以自我为中心的高傲以及沉湎于自我世界的不可自拔。
本文希望通过对作者普希金和作品体裁、人物的分析,将《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隐藏的自恋情结展现给读者。
一.“奥涅金诗节”的典范意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和果戈理的做法类似,普希金在出版时将他的长篇叙事诗定义为小说,而后者则是将自己的小说定义为了“长诗”。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Aleksander Pushkin(1799-1837)1799-1811 Childhood1811-1817 The Lycee1817-1820 St. Petersburg1820-1824 Southern Exile1824-1826 Exile in Mikhaylovskoye1826-1831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1831-1837 Married Life St. Petersburg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面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Pushkin stood in the van of theRomantic movement in Russia.Hehad read Shakespeare,Byron andWalter Scott,and was himself a“Byronic”character.While stillyoung,he wrote some politicalpoems,which were stirring calls to progressive Russian youths to rise up in revolt against the tyrannicalTzar.1799出生与莫斯科。
1811-1817年就读于皇村学校。
1819年参加蓝灯文学社(应该是绿灯社)。
1820年因《自由颂》一诗而被流放南方。
1820-1824的四年时间,普希金是在克里米亚、高加索、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度过的。
_奥涅金诗节_与_阿赫玛托娃诗节_
2011年05月第30卷 第2期中国俄语教学РУССКИЙЯЗЫКВКИТАЕМай2011г.Т.30 №2博士园地“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北京外国语学院 李 懿 提要:对于白银时代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来说,普希金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女诗人表现出的对普希金强烈的爱。
对阿赫玛托娃与普希金之间相似特点的论述多是从诗歌文本意义着手。
本文以“奥涅金诗节”和“阿赫玛托娃诗节”为切入点,运用文本形式和文本意义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更为全面地探究两位诗人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奥涅金诗节、阿赫玛托娃诗节、韵脚、韵律、诗行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11)02-0081-05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盛名,整部作品积极介入生活,通过对生活多面的反映来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别林斯基称《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一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2002:8—9)。
这里有游离于现实与生活之外,又无法改变现状的“多余人”,有淳朴、善良的俄罗斯优秀妇女形象———达吉雅娜,这里更是诗人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
普希金运用一种独特的诗歌韵律形式———“奥涅金诗节”,使整部作品不仅有了内容上的充实,也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奥涅金诗节”是普希金专门为《叶甫盖尼·奥涅金》量身定制的,他采用了源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并按照俄语音韵的特点,创造了具有俄罗斯独特韵味的诗歌形式。
全诗除男女主人公的两封信和一首民歌之外,各章皆以独特的“奥涅金诗节”组成。
“奥涅金诗节”每段十四行诗,可分为四组,用抑扬格写成,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连韵(ccdd),抱韵(effe)和连韵(gg)的形式。
十四行诗中,有的每行9个音节,以“阴韵”结尾,有的每行8个音节,以“阳韵”为末,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
普希金及其《叶甫盖尼·奥涅金》多媒体教案
生平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在 外交部供职。诗人的不少同学和朋友就 是十二月党人,因此普希金也参加过他 们团体的一些活动,并且在其创作上留 下了鲜明的痕迹;如政治抒情诗《致恰 达耶夫》(1818),通篇洋溢着反抗专 制、追求自由的饱满激情,以致引起官 方警觉;加之还写了一些嘲笑沙皇及其 大臣的讽刺诗,以手抄的形式广泛传播, 这就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1820年5月, 诗人刚刚完成他的第一部与民间文学有 着密切关系的长诗《鲁丝兰与柳德米 拉》,就被放逐到南俄去了。
俄罗斯灵魂——达吉雅娜
达吉雅娜是个十分理想的典型。作者说她是 “我可爱的理想”,是一位“灵魂上的俄罗斯 人”。这位于朴野自然的怀抱和老保姆讲不完的 童话中健康成长的17岁少女,天生丽质,纯真而 崇高。达吉雅娜腼腆而寡言的外表下,却埋藏着 火热的渴望个性解放的精神世界。她把最美好的 爱勇敢地奉献给心中所选定的人,却不料撞上的 却是一颗无力接受而未老先衰的灵魂。造成她淳 朴真挚性格的狭窄的生长环境和道德教育同时也 是制约其思想发展及个性开放的消极力量,奥涅 金的拒绝使她羞惭,进而变成彻底的灰心与绝望, 终于不免也如其他女孩一样被推到“嫁人的市场” 上,去做一个有身份的肥胖老儿的太太。它隐喻 着美好的东西必定永远只是梦幻,这儿透露出某 种关于人生的冷漠或怀疑的信息。
艺术特色
01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作品突出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语言上,普希金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 02 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典
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它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
在诗的格律和韵律方面,普希金创造了一
03
种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这种诗节后来被人们
称为“奥涅金诗节”。
THANK YOU!
“多余人”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
这本书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作品,它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
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
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在乡下的庄园,他奥涅金与连斯基的决斗[1]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
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
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
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
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达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
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达吉雅娜拒绝了他。
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1799-1837),俄国诗人。
生于莫斯科。
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
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社会意义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1908年版的《叶甫盖尼·奥涅金》[3]——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内容梗概叶甫盖尼奥涅金生长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里。
他过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会和剧场,追逐女性、逢场作戏构成了他生活的主题。
然而,他的性格和爱幻想的天性,与众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气,又使他对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感到厌倦,终日郁郁寡欢,陷入忧郁病状态中。
他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他也不满自己,想寻求一条出路。
为此,他曾从事创作,又尝试农事改革,但由于他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干什么都半途而废。
为了继承叔父的财产,奥涅金来到了乡下。
在那里,他与连斯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结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
拉林娜的大女儿达吉亚娜是一个温柔敦厚、感情丰富而纯真的姑娘。
她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沉思冥想,爱读理查生和卢梭的小说,追求个性解放。
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爱上了奥涅金,并向他大胆地表露爱情,但早已对爱情厌倦和怀疑的奥涅金以不愿受家庭束缚为名拒绝了达吉亚娜的求爱。
不久,奥涅金出于恶作剧,在舞会上向达吉亚娜的妹妹、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大献殷勤。
连斯基一气之下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竟然接受了战书,并在决斗中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之后,奥涅金只好离开地主庄园。
在过了一段漂泊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彼得堡。
在一次舞会上,他与达吉亚娜重逢。
此时的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为上流社会里最受欢迎的女皇。
奥涅金被达吉亚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和高雅的气质所倾倒,自以为深深爱上了她,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达吉亚娜却反应冷淡。
最后,奥涅金不顾一切来到了公爵府,在那里,达吉亚娜回绝了奥涅金的求爱,并深刻地指出:奥涅金追求她只是为了满足可鄙的虚荣心,他从来没有认清爱情的位置,他追求的只是幻影式的虚荣。
此外,她虽然爱她,但现在她已嫁了别人,便要一辈子对丈夫忠诚。
研究综述《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
15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童年是在充满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
12岁时进入皇村学校学习,接受了进步教师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政治观点和文学观点。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他一方面进行诗歌创作,一方面又积极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他与秘密团体“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未来的十二月党中,普希金有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幸福和自由、文学与诗歌等问题。
这一时期,普希金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政治抒情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自由颂》、《致察尔达耶夫》、《乡村》等。
这时他还写了一些讽刺短诗,影射沙皇及其宠臣。
这些讽刺短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沙皇对此非常恼火,便把普希金“派遣”(实则流放)到南方。
南方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触动着普希金的心灵,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在流放的四年间,普希金写了大量优美真挚的抒情诗,还创作了多部长诗,其中《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和《茨冈》等作品,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
1824年,普希金由于无神论思想被沙皇撤销公职,遣送到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
这期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
1825年12月在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
不久起义被残酷镇压,普希金闻讯后悲愤不已。
1828年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识。
后来回波尔金诺办理家庭财产事务,因故滞留三个月,那就是被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波尔金诺之秋”。
15 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节选)
5. 选文中奥涅金对达吉雅娜最后的忠告是什么?
【导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11年进皇村学校就读,开始显露诗歌才华。1817年,进入外交部任职,创作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因政治抒情诗被当局流放。1820年来到南俄,创作了4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茨冈》突显了代表城市文明的阿乐哥与作为“自然之子”的茨冈人的冲突。1824年,被软禁于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两年里,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并写有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1826年,回到莫斯科。1830年秋天,因故滞留波尔金诺,完成《叶普盖尼·奥涅金》和《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婚后定居彼得堡,创作了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叙事诗《青铜骑士》等作品。1837年2月,诗人因决斗而去世。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抒情诗有880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感情真挚。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抨击专制制度、同情人民不幸、歌颂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更多的是咏叹爱情、歌颂友谊、赞美自然,以及表达积极生活态度和进步文学主张的抒怀之作,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致凯恩》、《给娜塔莎》、《小花》、《冬天的黄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纪念碑》等,诗篇凝练、隽永、真挚,内在层次丰富。叙事诗有12部,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和《青铜骑士》等。小说主要有《驿站长》、《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和《杜勃洛夫斯基》等。《驿站长》是俄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上尉的女儿》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荷马式比喻荷马式比喻:是古希腊最早的史诗荷马史诗使用的比喻,因为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新鲜奇特,往往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比喻人,具有简捷、质朴、形象、直观的特点,被后人誉为荷马式比喻,如“牛眼赫拉”、“鹰一样敏捷”。
2、奥涅金诗节奥涅金诗节《叶甫盖尼.奥涅金》采用的诗体。
其在格律和韵律方面具有独特的创造。
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以外,其余均由四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奥涅金诗节”。
每节诗又分四组:前三组都为四行,最后一组为两行。
其韵式为:第一组采用交叉韵,即abab;第二组为连韵,即ccdd;第三组为抱韵,即effe;最后一组为连韵,即gg。
抑扬顿挫的音步和错落有致的韵律是“奥涅金诗节”读来铿锵有力有缠绵悠长,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3、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一称谓是在屠格耶夫的《多余人日记》之后才广为流传的。
是指十九世纪前期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他们又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冷漠。
他们常常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找不到位置的“多余人”。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4、拜伦式英雄:指拜伦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都是一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以挑战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但在他们身上又带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只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所以均以失败而告终。
由于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故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主要的人物形象有:《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洛尔德》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2)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对比手法,突出 性格特征。
(三)艺术特色
3)多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叙事、 描写、抒情。 4)俄罗斯语言的运用:诗与散文的
结合。
5)奥涅金诗节的运用。
小结:
本课主要对普希金的生平创作和代表作《叶 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介绍和讲授。普希金的一 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艺术是不朽的;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艺
• 奥涅金,这对我有什么意
• 换回书本和荒僻的花园, • 换回我们简朴的故居,
味?——
• 这种讨厌的荣华富贵, • 社交旋风中获得的成功, • 时髦的宅第和这些晚会! • 假面舞会的破烂衣服 • 我真想马上扔到别处, • 用豪华、喧闹和瘴气乌烟
• 换回我们的那些旧地——
• 我第一次和您在那儿相遇,
(1)奥涅金 奥涅金始终是一个矛盾体:
不满贵族生活,怀疑俄国农奴制度,但
又缺乏行动的能力和艰苦斗争的精神;
怀疑一切,不满社会,但又不知追求什
么,一无所成;
(1)奥涅金
鄙视贵族恶习,但他仍然按照传统的
习俗决斗,杀死了好友连斯基;
冷酷地拒绝达吉亚娜纯洁的求爱,可
是当她结婚之后他又去狂热地追求。
• 换回那块简陋的坟场——
• 十字架伴着树影的阴凉, • 下面埋着我可怜的奶 娘······
——《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林出版社
我仍旧爱您(又何必撒谎?), 可是我已经嫁给了别人; 我会要对他一辈子忠心。
《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林出版社
(三)艺术特色
1)抒情性:贯穿诗人的声音,运用各种插笔,
扩大作品的容量和深化作品内涵,加强感染力。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一、作者生平及创作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
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编辑本段【内容梗概】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
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
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
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
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
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
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
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吉雅娜拒绝了他。
编辑本段【社会意义】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
”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编辑本段【艺术成就】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诗节”与“阿赫玛托娃诗节”
关键 词 : 涅金诗节 、 赫玛托娃诗节 、 脚 、 律 、 行 奥 阿 韵 韵 诗
[ 中图分类号]H3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5 1 (0 1 O —0 1 0 1 0 —5 02 1 ) 20 8 - 5
普希 金 的 代 表 作《 甫 盖 尼 ・奥 涅 金 》 俄 罗 斯 叶 在 乃 至世 界文 坛 都 享 有 盛 名 , 部 作 品 积 极 介 入 生 活 , 整 通 过对 生活 多 面 的反 映来 塑 造 典 型人 物 的性 格 特 点 , 别林 斯基 称 《 甫盖 尼 ・ 涅金 5 “ 部俄 罗 斯 社 会 叶 奥 5 一 为 生 活 的百 科 全书 ”( 别林 斯 基 2 0 :— 9 。这 里 有 游 02 8 )
现 出 的对 普 希 金 强 烈 的 爱 。对 阿赫 玛 托 娃 与 普 希 金 之 间相 似 特 点 的 论 述 多 是 从 诗 歌 文 本 意 义 着 手 。 本 文 以 “ 涅 金 诗 奥
节” 阿赫玛托娃 诗节” 和“ 为切人 点 , 运用文本形式 和文本意义研究相结合 的方法 , 尝试更为全 面地探究两位 诗人 的内在
往 出现在 主 人 公 抒 情 的段 落 和 景 致 描 写 的 文 字 中。
因此 , 阿赫玛 托 娃 得 出 结论 , 赋予 长 诗 魅 力 的 手 段 众 多 , 然我们 无 法 超 越 “ 涅 金 诗 节 ” 既 奥 的艺 术成 就 , 那
诗 歌 是 一 种 非 常 重 视 语 言 音 响效 果 的文 学 体 裁 , 因 此 , 是 相 同 的语 音 在 不 同场 合 下 的合 理 运 用 , 即便 也
Kaa a b且 B o q -o . aa c e o K 诸 y f  ̄ i
15普希金《叶甫盖·奥涅金》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童年是在充满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
12岁时进入皇村学校学习,接受了进步教师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政治观点和文学观点。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他一方面进行诗歌创作,一方面又积极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他与秘密团体“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未来的十二月党中,普希金有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幸福和自由、文学与诗歌等问题。
这一时期,普希金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政治抒情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自由颂》、《致察尔达耶夫》、《乡村》等。
这时他还写了一些讽刺短诗,影射沙皇及其宠臣。
这些讽刺短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沙皇对此非常恼火,便把普希金“派遣”(实则流放)到南方。
南方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触动着普希金的心灵,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在流放的四年间,普希金写了大量优美真挚的抒情诗,还创作了多部长诗,其中《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和《茨冈》等作品,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
1824年,普希金由于无神论思想被沙皇撤销公职,遣送到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
这期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
1825年12月在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
不久起义被残酷镇压,普希金闻讯后悲愤不已。
1828年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识。
后来回波尔金诺办理家庭财产事务,因故滞留三个月,那就是被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波尔金诺之秋”。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先例现象探究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先例现象探究王欢一、引言在俄语语言文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先例现象理论备受瞩目。
先例理论最初源于对“先例文本”的研究。
俄语词语прецедент源于拉丁语词语preccedens,表示“以前发生的事”或“以前说过的话”。
由这一名词演变出的语言学术语“先例性”则表示“已有的可以供后人援用和参考的事例”(赵爱国,2006:1)。
最开始对先例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Ю.Н.Караулов,他首次提出“先例文本”这一概念。
此后,俄罗斯众多学者诸如В.В.Красных针对先例理论展开了各角度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先例理论体系。
目前,先例现象的研究领域还在进一步扩大。
文学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体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伟大诗人、作家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富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人物,展现了真实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小说虽篇幅不长,但频繁可见作家对于先例现象的巧妙运用。
本文试图以先例现象为依托,以《叶甫盖尼·奥涅金》文本为语料进行先例现象应用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对跨文化交际有所帮助。
二、先例现象理论俄罗斯语言学家Ю.Н.Караулов率先提出了“先例文本”的概念。
他于1986年做的题为《先例文本对语言个性结构和建构的作用》的学术报告和于次年出版的《俄语与语言个性》一书中均对先例文本的性质和特征做了阐释。
他认为,“先例文本”是:①对某语言个性在认识和情感方面有意义的文本;②具有超个性性质的,即该个性周围的人广为熟知的文本;③在该语言个性话语中多次重复出现诉求的文本。
此外,他还对先例文本的来源和范围作了界定:一是认为先例文本的来源除文艺作品外,还包括神话、传说、口头诗歌作品;二是文本的形式多样,圣经文本和口头民间创作如笑话、童话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先例文本;三是存在时间短暂和信息量不充足或者缺乏认识和情感意义的文艺作品如应用文等,不属于先例文本(赵爱国,2006:1)。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生长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里。
他过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会和剧场,追逐女性、逢场作戏构成了他生活的主题。
然而,“他的性格和爱幻想的天性,与众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气”,又使他对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感到厌倦,终日郁郁寡欢,陷入“忧郁病”状态中。
他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他也不满自己,想寻求一条出路。
为此,他曾从事创作,又尝试农事改革,但由于他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干什么都半途而废。
为了继承叔父的财产,奥涅金来到了乡下。
在那里,他与连斯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结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
拉林娜的大女儿达吉亚娜是一个温柔敦厚、感情丰富而纯真的姑娘。
她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沉思冥想,爱读理查生和卢梭的小说,追求个性解放。
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爱上了奥涅金,并向他大胆地表露爱情,但早已对爱情厌倦和怀疑的奥涅金以不愿受家庭束缚为名拒绝了达吉亚娜的求爱。
不久,奥涅金出于恶作剧,在舞会上向达吉亚娜的妹妹、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大献殷勤。
连斯基一气之下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竟然接受了战书,并在决斗中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之后,奥涅金只好离开地主庄园。
在过了一段漂泊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彼得堡。
在一次舞会上,他与达吉亚娜重逢。
此时的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为上流社会里最受欢迎的女皇。
奥涅金被达吉亚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和高雅的气质所倾倒,自以为深深爱上了她,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达吉亚娜却反应冷淡。
最后,奥涅金不顾一切来到了公爵府,在那里,达吉亚娜回绝了奥涅金的求爱,并深刻地指出:奥涅金追求她只是为了满足可鄙的虚荣心,他从来没有认清爱情的位置,他追求的只是幻影式的虚荣。
此外,她虽然爱她,但现在她已嫁了别人,便要一辈子对丈夫忠诚。
研究综述《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
奥涅金诗节名词解释
奥涅金诗节名词解释
19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创造的别具一格的诗节。
是一种带有特殊规律的十四行诗。
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联结起来,前4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
5、6、7、8行用成对的韵脚,9、10、11、12行用环绕的韵脚,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
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
这种规整而又284多变的十四行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节奏感特别鲜明,音响跳跃活泼,富有音乐性,体现出一种自然清新、明朗舒快的风格。
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联结起来,前4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
5、6、7、8行用成对的韵脚,9、10、11、12行用环绕的韵脚,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
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
这种规整而又284多变的十四行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节奏感特别鲜明,音响跳跃活泼,富有音乐性,体现出一种自然清新、明朗舒快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加索的俘虏》(1821) 《强盗兄弟》(1822) 《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1823) 短诗:《致大海》 (1825) 爱情诗:《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林》
莫斯科—彼得堡(1816—1837)
1828年:娜塔丽亚·冈察洛娃 1830年:波尔金诺之秋
小说:《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等) 《上尉的女儿》 《杜勃罗夫斯基》
悲剧:《吝啬的骑士》《石客》 长诗:《青铜骑》《柯洛姆纳的小屋》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1837年1月27日 与丹特士决斗
《叶普盖尼·奥涅金》
代表作 1823—1830 诗体长篇小说 “俄国的百科全书” “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诗节”
《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过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长, 他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比我的身体获得更加长久 和逃避了腐朽和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 即使还有一个诗人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
大海的风貌
我会久久地久久地谛听
大海的精神
你在黄昏时发出的低鸣。
印入灵魂
我的心里充满了你,
自由精神的
我将把你的峭岩,你的港湾, 传播者
还有闪光、阴影和波浪的絮语,
都带到森林,带到那沉默的荒原。
诗歌艺术:浪漫主义抒情诗
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欧洲文坛的一股强劲文学思潮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自由、平等、博爱” ▲核心:个性独立和追求自由 ▲特点: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强烈的主观性 ▲代表诗人: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
你是我灵魂期望的归宿呀! 多少次啊,平静而茫然的我 踯躅在你的岸边,
★大海—— 灵魂的归宿
为那珍贵的私愿而愁绪万端。
我多么爱你的回音, 你悠远的声调,空谷的哀鸣, 还有你反复无常的咆哮, 和那黄昏时的宁静!
★平静的大海 温顺
渔夫们柔顺的风帆,
受到你奇妙的保护,
★狂暴的大海
勇敢地在峰峦间滑行, 颠覆一切的力量
学习要点
❖ 1. 了解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及文学成就。
❖ 2. 理解《致大海》的思想感情。 ❖ 3. 把握《致大海》的抒情艺术
作家生平与创作
亚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罗斯文学之父
成长:1799—1817
莫斯科贵族之家 汉尼拔
皇村学校诗人 《皇村回忆》1815
自由英雄的气质
他象你一树:强大,深邃,沉郁,
他象你一样:任何力量不能使他驯服。
世界空虚了……啊,海洋,
你此刻要把我带向何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一样: 无论是开明人士,还是暴君, 都会牢牢守住利益死死不放。
现实:不自由 利益所禁锢
第四层(14、15):追求并传播自由
啊,别了,大海,我不会忘记
你那辉煌无比的美丽,
● 俄罗斯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的 恒定代表
●俄罗斯民族
精神文化的象征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1838—1841)
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感情和思想而 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去使这 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 能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奇和秀美的眼 睛了。
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 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 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 的剑击一样有力。
第一层(1、2节) 别了,自由的元素! 这是最后一次在我面前, 你翻滚蓝色的波涛, 和闪耀骄傲美丽的容颜。
v 激昂的呼语 v 深沉的吟唱 v 依依惜别之情
v 主旋律: 歌颂大海
好象朋友忧郁的絮语, 好象告别时刻的叮咛, 你沉郁的喧响,你呼唤的喧响 在我,已是最后一次地倾听
歌颂自由
第二层(3-7):对大海的喜爱
果戈理论普希金
在他身上,就像活性。他比任何人都更多更远地扩大了 我国语言的疆界,更多地显示了它的全部疆域。普希金是一 个特殊的现象,也许是俄国精神的唯一现象;他是一个高度 发展的俄国人,说不定这样的俄国人要在两百年以后才能够 出现。在他身上,俄国的大自然、俄国灵魂、俄国语言、俄 国性格反映得如此清晰,如此纯美,就像景物反映在凸镜的 镜面一样。
二位自由英雄:
拿破仑 搅乱欧洲保守 秩序的不羁的
象征
拜伦 ▲保守制度的
叛逆者 ▲挑战传统道德 ▲激情参与希腊
自由独立事业
就这样走了,为自由所哭泣的诗人! 他只给世间留下了自己的桂冠。 喧嚣吧,让坏天气搅动起你的恶浪吧, 啊,大海,他曾是你的歌者呀!
你的形象集中在他的身上,
大海的精神
你的精魂铸造了他的性格,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抒情主人公:诗人“我” 抒情对象:大海 抒情内容:抒发对自由、理想的向往之情和对不自由 的现实的愤懑之情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高昂、沉郁、壮怀激烈) 将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大海的景致:翻滚 蓝色的波涛、闪耀美丽的容颜、沉郁的喧响 悠远的声调、空谷的哀鸣、宁静的黄昏) 主旋律(感情基调):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依恋
1817毕业 阿尔扎玛斯社
绿灯社
政治抒情诗与十二月党人
《自由颂》(1817) 《乡村》(1819) 《致恰尔达耶夫》(1818) 同志,请相信吧, 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升起,放射出光芒, 俄罗斯将从睡梦中惊醒, 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将写下我们姓名的字样
流放与监禁(1820—1825)
南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
有什么可怜惜的?此刻我去哪儿? 寻觅那无牵无挂的路程? 在你的寥阔中只有一件东西 或许能击中我的灵魂。
那是一个峭岩,光荣的坟墓…… 那里一个伟人的一生 沉没在冰冷的梦里, 那里陨落了拿破仑。
他在苦难中安息了。 跟在他脚后的,象一阵骤雨狂风 又一个天才飞离了我们, 又一个我们灵魂的统治者消失了
影踪。
但当你狂暴地汹涌时,
成群的船只又会轻易地丧生
我永远无法留住
★投身大海
寂寞而又不能行动的海岸 彷徨迷惘
也没有用狂喜来祝贺你,
也没有在你的浪尖上
投出我的诗的敬礼!
第三层(7-13节):讴歌自由
低沉而悲郁 你等待过,你呼唤过……而我 却被捆住,我的心徒然地挣扎: 那强力的热情迷住了我, 我又留在了你的岸边……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 的闪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一切都充满含而不 露的绝不会突然宣泄而出的光彩;一切都符合纯正的诗所具 有的言简意赅。
《致大海》
▲背景
拜伦之死: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反专制
普希金:南俄罗斯幽禁
▲主题 向往自由,歌颂理想
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