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现象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多余人”现象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
这是关于俄罗斯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
这些人既不与贵族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跳出贵族圈子与人民结合,终日空虚彷徨、无所事事,最终成为了社会上的“多余人”。
其主要代表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人虽然出现于不同的社会时期,但他们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出身大多为名门豪族,文化教养程度高,头脑聪明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当时的俄国国情让他们看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与弊病,也了解到农奴制下的种种不平与罪恶,他们能隐约嗅到时代潮涌的气息。
但这些超前且聪明的人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性格软弱,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所以只能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些时代的“多余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社会上无所作为,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在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
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无聊,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在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明确地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这一面…”。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评论“多余人”这一形象:“…这些人常常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本可大展才华,但却很少作为,或者根本无所事事……”。
这些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的俄罗斯青年为何要患上“俄罗斯忧郁症”?这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挖掘他们悲剧人生形成的根本原因,了解“多余人”形象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相当必要的。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文档资料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摘要: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的奥涅金开创了俄国文学史中“多余人”的先河。
他们对社会不满,想要摆脱却又无法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想得多做得少,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最后沦为社会的“多余人。
本文通过分析奥涅金所在的时代,探讨多余人的特征,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残酷,反映贵族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失落、彷徨。
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诗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之作,而普希金自己也称这部小说是他最好的作品。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俄国文学作品通过对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描绘,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俄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一八一二年抗击拿破仑的入侵及后来的胜利,唤起了俄罗斯沉睡的力量,激起了民族的自觉和自豪感,同时欧洲的进步也影响了农奴制的俄国,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但是二十年代代表社会觉醒的十二月党人的失败,却又给俄国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无所适从,看不到前途。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因而别林斯基说:“只有从普希金的时代起,俄国文学才开始产生了,因为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俄国生活的脉搏在跳动着”。
一、处于精神挣扎中的“多余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让奥涅金厌倦了,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来到乡间,没有了城市的喧闹,却有地主们的庸俗无聊和肤浅。
奥涅金仍旧不能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拉林娜家的大女儿达吉雅娜热爱自然、感情真挚,纯朴善良、内心敏感、喜欢独处。
夏夜,她就靠幻想来装饰,冬夜,她就听奶妈讲怕人的故事。
奥涅金的到来使达吉雅娜这个沉思、忧郁、不被理解的乡村女孩似乎看到了希望,认定奥涅金是上天派来的将她从不幸中拯救出来、给她保护的、值得她用灵魂来等待的那个人。
于是天真纯朴的达吉雅娜给奥涅金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情书,却遭到了奥涅金当面的拒绝和训斥。
奥涅金拒绝达吉雅娜并不是仅仅由于某一方面的问题,因为奥涅金处于精神空虚失落的境地,所以他的精神是复杂的。
多余人“多余人”的精神个性
多余人“多余人”的精神个性“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主要有普希金《叶夫根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屠格涅夫《罗亭》、《贵族之家》中的罗亭和拉夫列斯基、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涅克拉索夫《萨沙》中的阿加林、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苦闷忧郁、愤世嫉俗的奥涅金奥涅金患上了不治之症,到如今这种病原因不明,跟英国的Spleen(忧郁症)有点相象,正是所说的俄国式忧郁病。
现在总该查一查病源,不过,他没有自杀倒算万幸。
他不想尝尝子弹的滋味,但是对人生早已是心灰意冷。
跟哈罗德一样忧郁苦闷,无精打采,出入于客厅。
无论是社交界的流言蜚语,还是波士顿或是秋波送情,以及有失礼貌的高声叹息,这一切他都是无动于衷。
……于是,他又无所事事了,内心里感到无限空虚,坐下来汲取别人的智慧,俗话说得好:展卷有益。
架上摆满一排排图书,他读了又读,了无头绪:有的枯燥乏味,有的谎话连篇,有的昧着良心,有的毫无意义,本本都带着受束缚的烙印,古书陈腐,新书更加陈迹。
就象抛弃那些女人一样,从此搁下书,如行丧礼,用黑色塔夫绸蒙上书架,连同上面那些尘封的书籍。
我跟他一样,远离闹市,抛开社交界的缛礼繁文,彼此情投意合,结为至交,我喜欢他的性格超群:常常于无意中陷入幻想,头脑冷静,智慧过人,连他的怪癖也不可模仿。
……我们倾吐积愫,置腹推心,谈得投机,津津有味。
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
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欢迎大家分享。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在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资产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
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多余人”。
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主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在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中,他是一个“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
他的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
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简言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是“多余”的。
然而,我们谁都不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历史的脉搏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
奥涅金的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和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一方面,他受到欧洲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同时,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另一方面,他希望可以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总之,他既不愿意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这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脱离了人民群众。
奥涅金之所以是奥涅金,在于他所产生的“多余感”。
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上写满了无聊与欺骗,生活所显示ide虚幻进而使他超越了本身生活,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为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
奥涅金“多余人”人格形象分析
奥涅金“多余人”人格形象分析刘雨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09501262内容提要:以叶普盖尼·奥涅金为代表,“多余人”之所以被称为“多余人”,是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认为是“多余”的。
受特定社会环境影响,其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强烈冲突,自我渐渐迷失了,只能被动选择各种各样的逃避行为。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精神分析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多余人”。
这一形象不仅多次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如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里的别里托夫;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里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里的奥勃洛莫夫等,对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亦有一定影响。
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笔下《后来的事》主人公长井代助、鲁迅《伤逝》的主人公涓生,甚至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多余人”的影子。
作为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我们可以从诸多人物形象中总结出“多余人”的共同的特征: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下深感窒息。
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
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诞生于现实主义文学,必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多余人”生存状况的真实记录。
“多余人”大多是悲剧的,可是“多余人”的悲剧是如何诞生的?贵族知识分子们的“多余人”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提出的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将人格的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分析
摘要: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
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
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
“多余人”作为一个人物系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然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共性。
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形象共同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多余人共同特征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正文: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的危机已渐露倪端,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逆转,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对专职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情势下,贵族青年中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渴望为祖国做一番事业,要求改变现存制度,这些人就是十二月党人;另一部分人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企图永久保持贵族特权地位;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忧郁病”,这一类人也即我们所谓的“多余人”。
“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
“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时“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的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的鼻祖--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的鼻祖---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屠格列夫说他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而这两项重大工程在其他民族需要几代人用几百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普希金不仅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还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俄罗斯文学之父。
一、生平与创作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其童年是在充满着诗歌和文学的氛围中度过的。
除了爱好文学的父辈们对普希金产生影响外,其出身农奴的奶妈不仅用乳汁哺育了他,而且用民间文学和人民的语言的养料培育了普希金。
1811年普希金进入皇村学校学习。
这是一所培养自由思想的学校。
学校的进步教授与附近近卫骑兵团的进步军官们启发了他反抗专制制度的思想。
他的无神论和唯物论的观点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普希金在童年时代就开始写诗,自进入皇村学校后,便正式开始了他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活动。
1816年,他被选为文学团体的社员。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
1819年,普希金参加了由十二月党人直接领导的“绿灯社”。
十二月党人社团促进了他民主主义思想的成长。
在此期间,他写了一些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和《乡村》(1819)等,表现了诗人反对专制暴政,呼唤自由的思想。
其中《自由颂》开创了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他的政治抒情诗在当时的进步贵族青年中广泛流传。
1820年,他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出版,使他的声望日增。
由于普希金在公开场合指责统治者的暴行,在诗歌中歌颂自由,宣扬反对暴政的思想,沙皇下令放逐他。
多亏朋友们的帮助,他才没到西伯利亚而1820年到了南俄敖德萨他父母的领地。
在南俄的四年时间里,他创作了著名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3)、《茨冈》(1824)、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大部分篇章和大量的抒情诗、童话诗、评论、随笔等。
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
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作者:吴平春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無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 爱情19世纪初,俄国部分贵族开始觉醒并找到目标,投身于反抗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活动,这就是十二月党人;部分贵族继续享受贵族的特权,沉溺于奢靡放荡的贵族生活而醉生梦死;还有一部分贵族知识青年,因受西欧启蒙思想和进步思潮的熏陶以及俄国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感染而开始觉醒,意识到贵族放荡生活的庸俗和罪恶而对现实不满,企图摆脱和改变,但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他们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方向,从而陷入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情绪而不能自拨,这就是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
“多余人”是由普希金开创的,他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俄国作家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社会的产物,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是19世纪俄国社会和进步贵族青年的一面镜子。
“多余人”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关系为中心情节,巧妙地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作品虽然写的是爱情,但着眼点却是“多余人”。
奥涅金首先是一个贵族花花公子的标本。
他出身名门,自幼接受贵族教育,耳濡目染了贵族习气。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2014年5 月18 日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摘要 (3)关键词 (3)一、绪论 (3)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二、多余人简述 (3)2.1多余人的产生 (3)2.2.多余人的特性 (4)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三、奥涅金简介 (5)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四、总结 (8)参考文献 (8)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
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
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
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
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一、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
.奥涅金》进行了研究。
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
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
简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
简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多余人”出现在俄国历史舞台上不是刹那间的现象,它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到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再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再到冈察洛夫作品中的“睡神”奥勃洛摩夫,“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充实鲜明起来。
(1)聪明的废物——奥涅金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奥涅金具有所有“多余人”的共性,即聪明,博学有才华;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奢侈空虚的生活;厌恶自己的生活圈子却不得不依赖于它;有理想却缺乏实干精神、坚强的毅力;精神苦闷不知所措,最终迷失自我。
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即他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厌恶旧有的社会体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
但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毅力,事事不能坚持到底,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更加阴郁、孤僻,被称为“聪明的废*物”。
(2)当代英雄——毕巧林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此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统治者的残*暴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前途黑暗渺茫。
与第一代的代表奥涅金相比,除了拥有“多余人”的共性,毕巧林更狂热,更玩世不恭,更损人利已,更具有破坏性,表现得更加孤独、更加忧郁。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毕巧林的两大个性。
他是一个极端的冷热矛盾结合体。
一方面渴望生活,具有丰富的感情与奔放的激情,另一方面又对生活和人类丧失信心,往往激情与冷漠并存,显得喜怒无常。
他年轻聪明富有激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也因此对社会看的更透彻,心灰意冷的更彻底,可又止不住幻想,幻想过后又是更大的失望。
所以毕巧林的玩世不恭、碌碌无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已是一个拥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一个冷静地怀疑着、分析着、求索着的个体。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
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到格里鲍耶多夫《聪明误》中的恰茨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一直到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罗莫夫,“多余人”形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本文结合十九世纪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对这一形象加以探讨。
标签:“多余人”;普希金;格里鲍耶多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时代背景。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出身上流社会并受到良好教育,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持怀疑主义世界观。
他们一面明显感受到自己在受教育程度和道德上的优越性,一面持有社会消极心理,言行不一。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怀疑论者是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者,他们对时代的觉察,使其具有领导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变革。
这一类人生活不幸,是处于与之成长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的冲突中的矛盾体。
俄国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多余人”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现状紧密联系。
“多余人”不幸的原因在于:首先,他们要么完全不自知其生活的社会现状及改革的急迫性,要么不愿或根本无法接受现状或改革;其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化过于敏感,自我保护的本能导致其无力果断采取行动以改变现状。
他们专注于自我剖析,擅长在日记、自白、书信中体现自我;然而他们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自知身处泥淖却心怀理想,内心在理想与现实中斗争。
他们是一个独特复杂的群体,并非天之骄子,却本性自私,质疑一切,内向而偏激,因此注定成为陈腐旧制度的牺牲品。
一言以蔽之,“多余人”貌似与社会水火不容,实则离不开这样的社会。
(一)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从西欧国家引进上流教育,然而这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严重不相符,矛盾日益激化。
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集团的残暴统治更是愈演愈烈。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奥涅金“多余人人格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分析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开创了“多余人”的先河。
他的代表作《叶普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是“多余人”中的典型。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在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资产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
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多余人”。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对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和腻烦,他按照法律规定成了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
宁静的乡村生活暂时使他摆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他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但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
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
连斯基正在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
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
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主动地写信给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
奥涅金知道他并不爱她,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
由于拒绝了达吉亚娜,他想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
这时达吉亚娜已经嫁给一位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
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他明白自己爱着她,但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可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
奥涅金那躁动不安的挣脱,和无力摆脱旧习惯的苦痛所形成的性格是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
奥涅金是俄国“多余人”的代表人物。
奥涅金生活在封建势力、贵族势力以及反动宗教力量的共同压制下,周围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他的思想。
他在这种崩溃中失去了固有的依托,忍受着幻灭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他深感绝望。
浅析“多余人”
浅析“多余人”“多余人”是赫尔岑在1851年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里提出来的。
这些被称为“聪明的废物”的“多余人”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文学时期,是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他们的时代和自身的深刻发现,而“多余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奥涅金、毕乔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
“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要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
”“他什么事情都开始做过,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到底——他想的多做的少,在十二岁就已经是个老人。
”这里指的是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贵族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逝去了的时代的痛苦缩影,是失去了精神家园的迷惘儿,四代“多余人”虽然生活在俄国不同的时代,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却好像事先约好了一样游离于社会集体、传统法规之外,或者玩世不恭,或者冷淡麻木,无一例外的被自己的时代所排斥。
“多余人”已经意识到生活的空虚,不甘沉沦却又脱离实际,想有所作为却只会空谈,已经不配担负起社会历史改革的任务,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结不了果的鲜花。
别林斯基说他们给人很大希望,完成的却很小甚至完成不了。
赫尔岑曾经说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的方面,也永远不会站到人民的方面”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余人”。
人们对于“多余人”的评价倾向是否定的。
然而,我认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多余人”,把他们放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时间内。
对“多余人”的评价应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局限于“19世纪”,“俄罗斯背景”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特定框架内,在新的时代,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多余人”。
我要说,其实“多余人”一点也不多余,我将对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多余人”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分析来探究讨论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
一、欧美的“多余人”、“局外人”“多余人”是一群特殊群体,是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力量激烈碰撞后的产物,他们生活在俄国新旧社会交替的年代,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到本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无法摆脱的),他们不满现实,想创新,可又无从着手,以至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XX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的冲突”把“多余人”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叶普盖尼奥涅金形象
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在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资产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
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多余人”。
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主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在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中,他是一个“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
他的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
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简言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是“多余”的。
然而,我们谁都不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历史的脉搏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
奥涅金的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和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一方面,他受到欧洲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同时,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另一方面,他希望可以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总之,他既不愿意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这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脱离了人民群众。
奥涅金之所以是奥涅金,在于他所产生的“多余感”。
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上写满了无聊与欺骗,生活所显示ide虚幻进而使他超越了本身生活,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为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
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
女教育2049.14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内容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爱情19世纪初,俄国部分贵族开始觉醒并找到目标,投身于反抗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活动,这就是十二月党人;部分贵族继续享受贵族的特权,沉溺于奢靡放荡的贵族生活而醉生梦死;还有一部分贵族知识青年,因受西欧启蒙思想和进步思潮的熏陶以及俄国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感染而开始觉醒,意识到贵族放荡生活的庸俗和罪恶而对现实不满,企图摆脱和改变,但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他们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方向,从而陷入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情绪而不能自拨,这就是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
“多余人”是由普希金开创的,他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俄国作家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社会的产物,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是19世纪俄国社会和进步贵族青年的一面镜子。
"多余人”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关系为中心情节,巧妙地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作品虽然写的是爱情,但着眼点却是“多余人”。
奥涅金首先是一个贵族花花公子的标本。
他出身名门,自幼接受贵族教育,耳濡目染了贵族习气。
他相貌俊美,穿着考究,注重修饰,一表人才,风度翩翩,风流倜傥,举止得体,谈吐优雅。
浅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关键词:俄 国 多余人
历史进程
从 普 希 金 笔 下 的 奥 涅 金 开 始 , 经 历 了毕 巧 林 、罗 亭 , 到 奥 勃 洛 摩 夫 ,构 成 了俄 国 文 学 特 有 的 多 余 人 形 象 系 列 。
黑 暗 的时 期 。
莱 蒙 托 夫 笔 下 的 毕 巧 林 , 是 个 出身 于 富 庶 世 家 ,在 彼
他 们 都 是一 些封 建 贵 族 ,他 们痛 恨 贵族 社会 的虚伪 与 庸 得 堡 长 大 的 贵 族 军 官 。他 少 年 英 俊 , 聪 颖 热 情 ,具 有 不 达
俗 , 对 现 实 怀 着 极 大 的 轻 蔑 和 不 满 , 表 现 出 一 定 的 叛 逆 目的 誓 不 罢 休 的 坚 强 意 志 和 敏 锐 的观 察 力 。 然 而 ,他 的 所 性 , 但 又 无 力 与 本 阶 级 决 裂 , 挣 脱 不 掉 这 个 社 会 旧势 力 的 作 所 为 和 他 的 才 智 全 然 不 符 。 毕 巧 林 一 进 入 青 年 期 就 在 上 桎 梏 。赫 尔 岑 说 他 们 “ 永 远 不 会 站 在 政府 方 面 ,也 永 远 不 能 流 社 会 消 谴 度 日, 但 不 久 他 开 始 感 到 烦 闷 ,调 到 高 加 索 几 站 到人 民方 面 ” ,只 能做 社 会 的 “ 多余 人 ” 。多 余 人 形 象 在 乎 使 他 快 活 起 来 , 然 而 战 斗 的 生 活 也 不 能 长 久 地 吸 引他 , 1 9 世 纪 俄 国 文 学 史 上 经 历 了2 0 年 代 、3 O 年 代 、4 O 年代 、5 O 他 比 以前 还 要 厌 倦 生 活 。 于 是 他 通 过 寻 求 冒险 刺 激 来 暂 时 消 除 压 迫 着 他 的 忧 郁 。毕 巧 林 自 己也 知 道 这 些 行 为 是 错 误
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分析(2)
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分析(2)所以,奥涅金的形象是可怜的。
他是一个“多余人”形象,生长在贵族社会里,然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又有伟大的理想,可是又没有出路,心中充满苦闷,最后导致玩世不恭。
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参照物,将当时社会描写的淋漓尽致。
“多余人”作为一类人物形象,它不仅存在于文学史上,而且存在于生活中,使我们对人性,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探讨。
“多余人”的命运也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多余人”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活着的痛苦,让我们不要去做这样的人。
“多余人”让我们从自身出发,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古今中外,这样的“多余人”很多,他们的形象给了我们借鉴,让我们要脱离一事无成的“多余人”,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不要糊糊涂涂的过完一生。
我们要充满活力,有自己的目标,更要注重行动,为自己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分析 [篇2]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
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
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
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2014年5 月18 日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摘要 (3)关键词 (3)一、绪论 (3)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二、多余人简述 (3)2.1多余人的产生 (3)2.2.多余人的特性 (4)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三、奥涅金简介 (5)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四、总结 (8)参考文献 (8)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
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
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
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
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一、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
.奥涅金》进行了研究。
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
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
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
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
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
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
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
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
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
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
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2.1多余人的产生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就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
多余人的形象正式的被人们所认识是在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子》中。
在之后很多的作家和学者提出了多余人的概念,例如:赫尔岑的《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19世纪前期的俄国正面临着封建奴隶制度的阶段,社会矛盾不断的加剧。
社会动荡严重的制约着生存力的增长,而西方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奴隶制度的内部渐渐的衍生出了新资本主义的萌芽。
各种的革命、起义不断的涌现出来。
专政体制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农奴制被新资本主义取代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俄国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民族觉醒意识在不断的涌现。
各界人士开始放眼世界、对世界、对自己进行了审视,贵族青年在资产阶级饿、法国启蒙思想、国内的阶级斗争等共同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出现了分化现象。
于是在俄国的解放运动中贵族的革命人士也相继的出现,这些的革命人士中主要有三种类别:第一、十二月党人士,这部分人主要是爱国人士,是时代的代表和先驱者,他们踌躇满志,决心改变国家的命运,从时代的逆流中赢得胜利。
因此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的革命运动,对沙皇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他们英勇无比不断的挑战专制统治。
但是这一类人是很少数的,第二、占据少数的专制跟随者,他们努力的维护农奴制度,他们极力的反对任何的先进思想,对各种的新思想持反对的态度,他们是时代的阻碍者,使得历史处于停滞的状态。
第三、这一类人是中立者,他们能感觉到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没有任何的态度,听之任之,不反对也不支持。
永远的处于中立的态度,他们对生活不满但是又不敢反对。
这一类人在生活中、精神上都不能真确的定位,他们的内心随时的处于矛盾的状态。
他们始终都是庸庸碌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因此“多余人”成为了作家们写作的对象。
而多余人也相继在文学界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多余人主要是在俄罗斯文学中体现的最明显。
代表作有:“赫尔岑所著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別里托福、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等”。
②其中以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中的奥涅金为“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的文学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被人们烙上了“多余人”的印记。
2.2.多余人的特性多余人是一种具有共同类型的任务形象,在新旧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了自己命运和国家未来的考虑,他们积极的探索各种的路线。
对异质文化的认同或者是排斥是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不到自身的定位的任务形象就是多余人的本质。
他们文化修养高、不满足于现实、对未来渴望有所为但是又不能正确的定位。
缺乏勇气、生活郁闷使得他们显得很“多余”。
出生于贵族家庭、生长在贵族家庭,但是又厌恶者上流社会。
周围环境的空虚孤独,他们带着不同的眼光看着那个社会,想抗议又不敢,对这一类人物的尖刻批判,并没有实际的行动。
多余人在生活中表现得软弱无能、缺乏理想、苦闷彷徨,他们幻想着改革和解决困难,但是他们单枪匹马,遇到困难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他们与人民疏远,软弱无力,一事无成。
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多余人”形象中我们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第一、从小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先进的思想启蒙,各种的文化底蕴,第二、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对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等充满了厌恶。
这些的因素使得他们具有巨大的抱负和理想。
第三、他们渴望现实战况的改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勇气、经验等,因此很难成就大业。
此外和底层人民联系的断层使得这个群体的力量比较的单薄,在这一切的发生了之后他们采用逃避、彷徨等态度逃避现实、厌恶现实、离开现实,他们的人生从此沉沦,在现实中被社会所淘汰。
2.3对多余人的思考多余人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牺牲品,也时代悲剧的代表。
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他们也代表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优秀贵族青年的特点,博学、聪明、叛逆、矛盾、激烈等都是他们的特点,这些的特点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病源。
这些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多余人形象的塑造更好的谴责那个病态的社会意识和政治体制。
也从侧面抨击了贵族阶级的教育方式没落和辅修,多余人代表的是革命前夜中的知识分子。
而历史上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人物,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认识到了每一个多余人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人生历程的一种探索,对超越时空和过街饿一种普遍定义。
从多余人的命运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都需要开拓者,是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他们能更好的引领时代的步伐。
因此这些的多余人并不是那么的“多余”。
这些的优秀者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特点的坏境造就特定的人物。
现在社会我们周围也存在很多的“多余人”,他们就是时代和环境造就下的矛盾体,各种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他们的特点和多余人的特点是一样的。
显赫的地位、优越的条件,而另一面缺乏必要的锻炼、依赖性比较强、对未来和社会没有责任感,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这些的元素就是他们的特点。
因此“多余人”并不是仅仅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参照物,具有会更多的对比性和启示性,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奥涅金简介3.1奥涅金人物形象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封建社会中贵族青年的代表,这不作品也是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代表。
奥涅金和其他的多余人一样从下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蒙教育、对上流社会的统治意识不满、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社会意识,但是由于贵族教育的特点使得他们没有实际的行动能力。
整天的想象使得他们庸庸碌碌,逐渐的成为了时代的“多余人”。
小说中对奥涅金的塑造更好的反应贵族青年的困惑和苦恼。
揭露和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方面具有相当的力量。
奥涅金的人生历程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当时的俄国社会面临各种的阶级偶斗争、社会矛盾在不断的增加。
贵族上层社会的空虚和无聊的生活使得奥涅金恨透了这样的生活,但是依据法律他是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
在宁静的生活中他摆脱了城市的喧闹,忘记了社会的腐败。
他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但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
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
连斯基正在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
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
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主动地写信给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
奥涅金知道他并不爱她,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
由于拒绝了达吉亚娜,他想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
这时达吉亚娜已经嫁给一位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
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他明白自己爱着她,但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可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
奥涅金那躁动不安的挣脱,和无力摆脱旧习惯的苦痛所形成的性格是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
奥涅金是俄国“多余人”的代表人物。
奥涅金受到了贵族势力、封建势力、、反动力量等势力的制约,他的思想在周围的戒律中受到了束缚。
在长期的这样束缚中他渐渐的失去了基本的依靠,对未来生活的幻想被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