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二节《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分析一、情节介绍二、人物形象分析1、奥涅金的形象分析(1)“多余人”形象:是在俄罗斯十二党人革命前后时期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他们接受过西方的启蒙思想,对沙皇专制制度统治感到不满,对贵族生活感到厌倦,最初有着改变现实的梦想和期待,却摆脱不了与阶级出身一道带来的劣根性,缺乏实际行动的勇气与精神。
他们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忧郁的境地。
他们有见识、有能力,不甘心沉沦平庸,但在那样一个沉闷窒息、令人厌恶的社会里痛苦彷徨,愤世嫉俗,无所事事,在事业和爱情上屡屡受到挫折,最后消沉下去,郁郁而终,无所作为,徒劳地耗费青春、生命和能力。
他们既不愿同流合污,又做不到洁身自好,既违反社会的常规也被社会所拒绝。
社会不需要他,他也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称为“多余人”。
(2)作品通过奥涅金对生活和事业、对爱情、对友谊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刻画“多余人形象”的特征A、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奥涅金对待生活的态度:终日沉醉于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流连于饭店、戏院、舞会之间,开始对这种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的生活感到厌倦,生活失去目标,忧郁苦闷,对人生心灰意冷。
他打算著述立说,但缺乏勤奋工作的习惯而放弃。
他决定苦读来增长智慧,但同样中途而废。
他变得玩世不恭,嘲弄一切。
后来继承叔父的遗产,来到乡村,他期望摆脱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村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他推行改革,结果遭到周边地主的非难与反对,受到掣肘后他便不了了之。
B、对爱情的态度爱情对他来说不过是逢场作戏,对爱情的厌倦使他再难以唤醒激情。
然而在达吉亚娜成为上流社会雍容华贵的贵夫人后,他内心中却产生强烈的感情,但“他爱的不是钟情的少女,/那个淳朴、胆怯、可怜的村姑,/而是冷若冰霜的公爵夫人——/一位高不可攀的头面人物。
”他对达吉亚娜的感情更多的是来自要征服上流社会最受瞩目的女子,得到风流美名,从中享受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
叶普盖尼 奥涅金 24页PPT文档
书中清冷的 让人心痛的诗句
我仍将悲伤, 但不再哭泣。
谁衡量一切话、一切事情, 都用你的尺度,真心诚意?
到处是没灵魂的骄傲汉, 到处是飞黄腾达的混蛋。
个人感悟
给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 失去后才发现丢了天堂。 只因我们所能伤害的人, 永远是那些在乎我们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都有他自己心爱的操劳, 旁人只道他所见的讯号, 好坏能这样轻易被定调?
便 这注 思定 想了 先他 行无 而法 个适 人应 行社 动会 延生 宕活 ,。
我看奥涅金
无法仿效的古怪之人
这位隐士在这片荒村里, 采用轻的地租制来代替 而他有个会盘算的邻居 古老的徭役制度的重负。 认为这样将会带来害处,
暗地里对他是又气又怒, 还有人微笑着,心怀狡计: 于是大家便一致地公认, 它是个及其危险的怪人。
我看奥涅金
忠诚于自己的卫士
我们过去偶然结识了, 我曾看到您的柔情的火花,
我踌躇,不敢过于相信: 我不愿意让自己心猿意马,
独身生活固然令人厌烦, 然而我还不肯把它放弃。
我看奥涅金
善良的冷漠者
为什么?——因为尖酸的谈笑, 因为对一切的轻率意见; 因为对一切的刻薄冷眼; 然而这不过是胡说八道。 ······ 你是否知道?——你善良可爱。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普希金著; 智量译--体
自作自受!暗暗审判自己, 进行了十分严格的反省, 他认为自己很没有道理。 首先,对羞怯、温柔的爱情 他昨夜戏弄得那样轻率
······
其次,就算诗人做得不对, 但是他才只有十八周岁, 可以原谅。
我看奥涅金
不断成长的智者
*从前,只要你的眼睛一瞟 *我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 *现在我对你们只有佩服, *冰冷的经验已让我病倒, *我本人随时为你们助威, *但却加倍吃饭,彻夜熟睡.
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提纲
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提纲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本文将以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为题,介绍几个重要的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正直善良、忠诚坚定的军人。
奥涅金在小说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品质展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他不仅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个热爱家庭、关心他人的好丈夫和好父亲。
奥涅金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持和勇敢令人敬佩。
二、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却因为婚姻的不忠而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卡列尼娜的形象描绘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女性,她在婚姻和爱情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自杀。
卡列尼娜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束缚和无奈,引起了人们对婚姻、家庭和个人自由的深思。
三、尼古拉·罗斯托夫罗斯托夫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富有、热情、天真浪漫的年轻人。
罗斯托夫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他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打击。
尽管如此,罗斯托夫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通过努力工作和改变自己,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罗斯托夫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和成长。
四、伊凡·伊里奇·卡拉金卡拉金是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富有、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
卡拉金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冷漠无情、利欲熏心的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经历了自己的复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卡拉金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内心的冲突时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和道德觉醒。
以上是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的简要介绍,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他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价值观。
《叶甫盖尼.奥涅金》
• 奥是一个典型形象,是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女主人公达 吉雅娜。奥是书中的中心人物,他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 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一形象概括了当代贵族青 年性格的基本特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前半期,正是俄 罗斯民族意识觉醒、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社会革命思潮高 涨的时期。十二月党人的活动是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 内容。这个时期贵族青年的共同特征是脱离人民,这是由 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又不一致。 其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 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 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他们既 不象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像一般贵 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 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有脱离人民,不了解社会,找不到出 路,而且没有毅力和能力,结果一事无成。多余人在俄是 较多的,可成一系列,二十年代的奥,三十年代的彼巧林 (当代英雄),四十年代罗亭(屠格涅夫),五十年代奥 勃罗摩夫(冈察罗夫)。不同时代的“多余人”有自己的 时代特征。
•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品, 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俄国文学 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普希金用8年(23—31)的时 间完成这部文学杰作。 •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奥涅金 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他那年迈的伯父突然病故,于是 他因继承遗产来到伯父的庄园。在乡下,奥涅金与另一位 贵族青年连斯基结为朋友,并认识了邻村地主的两个女儿 ─大女儿达吉雅娜和小女儿奥丽嘉。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 见钟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给奥涅金写了一封深表爱 慕的信,可奥涅金却根本不理解她的真挚情意,轻浮地当 面表示拒绝冷淡的拒绝,说自己不宜享受家庭生活幸福等 等。连斯基狂热地爱上了奥丽嘉。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 故意不断地找奥丽嘉跳舞,和她表示亲近,这便激怒了连 斯基,于是他提出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 了连斯基,良心受到谴责,便离开庄园四处飘流。几年以 后,当他回到上流社会,在莫斯科的一个晚会上重又见到 达吉雅娜时,这是达吉雅娜已从一个纯朴的农村少女出落 成了上流社会“女神”般的贵夫人。这时奥涅金心中燃起 了爱情,也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她。可达吉雅娜回答 他说,她承认她还爱他,但出于道德的尊严而不能属于他, 因为她要忠于自己的丈夫。这以后奥涅金又离开上流社会 四处飘游。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Aleksander Pushkin(1799-1837)1799-1811 Childhood1811-1817 The Lycee1817-1820 St. Petersburg1820-1824 Southern Exile1824-1826 Exile in Mikhaylovskoye1826-1831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1831-1837 Married Life St. Petersburg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面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Pushkin stood in the van of theRomantic movement in Russia.Hehad read Shakespeare,Byron andWalter Scott,and was himself a“Byronic”character.While stillyoung,he wrote some politicalpoems,which were stirring calls to progressive Russian youths to rise up in revolt against the tyrannicalTzar.1799出生与莫斯科。
1811-1817年就读于皇村学校。
1819年参加蓝灯文学社(应该是绿灯社)。
1820年因《自由颂》一诗而被流放南方。
1820-1824的四年时间,普希金是在克里米亚、高加索、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度过的。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篇1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
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然而。
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
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
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
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
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
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
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重要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其艺术特色包括:
1.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音乐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表现了他对爱情、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2. 丰富的旋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精美而充满感情的旋律,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3. 独特的和声和节奏:他的音乐具有复杂的和声和节奏,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长篇大曲的创作:他的作品包括多部钢琴奏鸣曲、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等,多数作品都是长篇大曲,具有较强的音乐叙事性。
5.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叶甫盖尼奥涅金对中国文化十分热爱,在他的作品中不乏使用中国元素的情节和旋律。
三种《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解读
三种《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解读《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尼古拉·耶·托尔斯泰的杰出作品。
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基于作家在八世紀的季米特罗夫的亲历。
经过仔细描述整个社会的混乱和罪恶及其对小镇经济生活的影响,尼古拉·耶·托尔斯泰前苏联社会提供了先进的批判性洞见。
《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叶甫盖尼·奥涅金(Yevgeny Onemyev)为主角,描述了他一路走来的不堪忍受的情况。
尼古拉·耶·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于社会地位、金钱和精神上的痛苦进行了具体描述,并突出了奥涅金的英雄主义和时代精神所涉及的愤怒。
奥涅金深深地感觉到他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这也解释了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他存在的厄运。
从另一方面讲,尼古拉·耶·托尔斯泰用《叶甫盖尼·奥涅金》详细的描写,对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以及社会结构的腐朽与腐败力量的暴力做出了抨击。
尼古拉·耶·托尔斯泰展示了古老法律与政治体系无法满足自然规律并宣扬自由与平等的概念,他指出当时的犯罪和病态状态喋喋不休,留下了无数苦恼生命的痕迹。
尼古拉·耶·托尔斯泰对社会不公、压迫和种族主义的抗议也贯穿于小说之中,他提出了对于各种苦难的全新概念,并以显著的精神观念解释了古老且腐朽的制度。
总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小说,它充分反映了当时尼古拉·耶·托尔斯泰对文学技巧,文化艺术,社会状况,政治思想和现实环境的关注,是一部对当代文学及法律、政治、社会状况的完美诠释,也是尼古拉·耶·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作品。
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
文学研究
论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
李华英
摘 要:“叶甫盖尼·奥涅金” 是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同名主人公。 奥涅金 出身名门 贵族,游刃于上流社会,自视清高,虽不愿与上流社会 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精神空虚,一事无成,被称 为 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 关键词:普希金 “多余人” 奥涅金
多 余 人 是 19 世 纪 俄 国 进 步 贵 族 知 识 分 子 的 典 型。他们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的是贵族教育,接受了 某些西方文明的影响,有较高的智慧和教养,在精神 和道德上具有优越意识。 (李赋宁,2001:134)
作品开头, 普希金就为我们讲述了奥涅金的身 世。 在具体描写奥涅金的贵族出身时,普希金这样写 道:“我的这位好朋友,叶甫盖尼,他正就诞生在涅瓦 河畔,在那儿您或许显耀过一番。 ”“他父亲曾居过高 官 显 位 … … 他 每 年 办 三 次 家 庭 舞 会 。 ”(《叶 甫 盖 尼·奥 涅金》译本,1985:9)贵族出身使 奥 涅 金 不 仅 物 质 生 活 条件优越,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是他“所有亲族的继承 人”。 虽然他父亲生性挥霍,“荡尽了家产”,死后什么 也没给奥涅金留下。但父亲刚死不久,“年迈的伯父即 将寿终正寝”,给他留下了巨额财富。 他伯父的“庭院 里奴仆成群”,伯父名下的“工厂、森林、土地、河流,一 切 都 归 他 全 权 所 有 ”。 (《 叶 甫 盖 尼·奥 涅 金 》 译 本 , 1985:47-48)这 些 巨 额 财 富 使 他 不 仅 衣 食 无 忧 ,还 使 得他有资本穿梭于虚荣的上流社会。
奥涅金家境优裕,从童年起就给他请了专门的外 国教师,让他接受外国教育。 “起初一位 Madame 把他 伺 候 ,后 来 一 位 Monsieur 前 来 代 替 ”,从 外 国 家 庭 教 师身上,他了解并接受了部分西方思想。 奥涅金长大 成人后,“头发剪成最时髦的式样, 衣着和伦敦的 dandy 一般,他 终 于 在 社 交 界 抛 头 露 面 ”。 就 此 ,他 正 式地加入上流社会圈,学会了上流社会中盛行的敷衍 与虚伪。奥涅金聪明而有智慧,“他拥有一种幸运的才 干,善于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不痛不痒地说天道地”, 他会拉丁文,很多古籍经典他“全都记得,说来如数家 珍”。 在这个圈子里,奥涅金虽进入不久,却有老练的
叶普盖尼奥涅金
冰凉的生活中的迷途者:叶甫根尼.奥涅金在叶甫根尼.奥涅金奥涅金的时代,拿破仑刚刚退去不久,法国大革命的激昂呼喊声依稀还在天地间回响。
这时的沙皇俄国象一个刚迈出家门不久的孩子,正准备全面走向欧洲。
叶甫根尼.奥涅金象一个在黑屋子中忽然醒来的人,他发现四周一片黑暗,而周围的人依旧在黑暗中沉睡,坐着各种庸俗的梦。
奥涅金是个可悲的人,他既不愿在黑暗中继续睡去,象别人一样回到无所用心的梦中,却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只好在黑暗中孤寂地生活下去。
黑暗使他的心灵麻木了,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他没有能够在黑暗中发现美,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种生活中也有值得追求与信赖的东西,黑暗虽然可憎,但并不意味着在黑暗中生活就该象爬虫一样,无所事事地等待着末日的到来。
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实际上是杀死了自己;他拒绝了塔吉雅娜,实际上是拒绝了生活。
他的心早已死去,他的世界也早已死去。
连斯基固然是最好的朋友,塔吉雅娜的爱情固然珍贵,但在无望的生活面前,这一切和尘埃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生命早在他醒来的那一刻起就走入了末路。
实际上,叶甫根尼.奥涅金并没有完全从梦境中醒来,他处在半梦半醒中,脑子里一片浑浊。
他虽然厌倦了主流社会,却又没有完全摆脱主流社会的影响,他的思想中依然残存着主流社会残渣。
杀死连斯基,是为了虚伪的荣誉。
而后来之所以爱上已为人妇的塔吉雅娜,只不过是因为出落得更具上流社会气息。
实际上,塔吉雅娜最美的时候,正是她勇敢地向他表白的时候,那时候的她纯洁、善良、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
而进入上流社会的塔吉雅娜,已经褪掉了原先一半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所认同的浮光掠影中的所谓美貌和风韵。
奥涅金看不到塔吉雅娜最美的一面,他的眼光实际上与他所厌倦的上流社会是一致的,所以他被塔吉雅娜拒绝自然在情理之中,虽然普希金曾强调塔吉雅娜依然爱他,但是从情理上来看,塔吉雅娜已经不再爱他了。
叶甫根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多余的人”,他虽然具有“多余的人”的共同特征,但他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头脑的人,相当懵懂,还配不上塔吉雅娜。
《叶甫盖尼·奥涅金》名词解释
《叶甫盖尼·奥涅金》名词解释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小说,也被翻译为《尼古拉·奥涅金》或《尼古拉·奥斯特罗夫斯基》。
以下是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个名词的解释: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9世纪中叶创作的
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
奥涅金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他在沙皇时代俄罗斯社会中的种种遭
遇和挣扎。
故事揭示了社会的腐败、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之一,也是他对俄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的结晶。
小说中的奥
涅金被塑造成一个充满矛盾和狂热的角色,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又被社会的现实所压迫和摧残,最终导致他的
精神崩溃和堕落。
《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对奥涅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
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小说中的
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被广泛认为
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总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对读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和思考。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
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编辑本段【内容梗概】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
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
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
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
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
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
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
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吉雅娜拒绝了他。
编辑本段【社会意义】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
”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编辑本段【艺术成就】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叶普盖尼奥涅金形象
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在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资产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
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多余人”。
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主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在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中,他是一个“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
他的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
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简言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是“多余”的。
然而,我们谁都不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历史的脉搏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
奥涅金的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和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一方面,他受到欧洲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同时,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另一方面,他希望可以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总之,他既不愿意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这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脱离了人民群众。
奥涅金之所以是奥涅金,在于他所产生的“多余感”。
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上写满了无聊与欺骗,生活所显示ide虚幻进而使他超越了本身生活,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为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
奥涅金
奥涅金,这个艺术形象出自普希金笔下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他以独特鲜活的性格,成为首个“多余人”的典型。
提及“多余人”,还得谈到赫尔芩的《往事与随想》[1]。
文中将“多余人”概括为“一种古怪的人”,亦或懒散的旁观者。
而奥涅金这位“多余人”形象,内涵更为具体。
他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介于十二月党人[2]和整日灯红酒绿的庸俗青年之间。
他虽对现状极其不满,却又找不到出路;他虽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还缺乏行动的勇气。
故此,他在苦闷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而且这种无法排遣的苦闷彷徨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日趋深化。
奥涅金这种独特的性格并非一蹴而就的。
纵观其生活年代,他适逢俄国贵族革命时期,作为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贵族知识分子,因为接受了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使“多余人”开始觉醒。
奥涅金不愧为当中的典型代表!他因受这种时代气氛的影响,既热衷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又醉心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既推崇拜伦“颂扬自由与个性解放诗歌”的诗歌,又不忘抨击社会偏见[3]。
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从其文化身份探讨,不可否认,多余人以其特有的身份——贵族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利己思想色彩和软弱性。
他们虽看不惯庸俗奢靡的贵族生活,却又摆脱不了这种,虽希望有所作为却又附带懒惰的本性,虽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却又不肯完全站在农民一边。
像奥涅金,他“既不愿在黑暗中继续睡去,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
”[4]他厌倦主流社会,思想却仍残存着一些渣滓。
因自己没能摆脱当时世俗观念而开枪杀死连斯基,是唯我主义在作怪;而冷嘲热讽、玩世不恭地拒绝塔吉娅娜,则是虚荣心在捣乱……这些奥涅金并没有发现,因此,他才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无疑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的交织典型。
更为致命的一点,就是他们远离人民、脱离社会这一根子。
这才导致他们最终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而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由他们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通常,多余人在俄国人看来,他们是让西方的偏见破坏了;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又是让俄国的习惯给毁了[5]。
奥涅金名词解释
奥涅金名词解释
奥涅金是一位瑞典古典斯坦索尔学派思想家,也是一位理论社会学家,他生于1859年,去世于1927年。
他的著作中植入了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及哲学等领
域的经典思想,在社会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上,以关注社会关系、性格化动作和社会结构为代表,比较得出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以肯定社会演变运动的需要和必然性,在高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奥涅金的思想和理论被广泛引用。
在具体应用上,人们开始从浅入深地了解奥涅金的主张,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研究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由此可以客观地说,社会形成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性的,从而指导高校与高等教育的学术探究和教育发展。
奥涅金认为,社会的
构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离不开社会环境的自然界,而且有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语境和社会习俗。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这些有助于理解社会影响对学生发
展的影响,准确识别社会不同性质的人本认识,从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更具体来讲,奥涅金也进行了关于社会和经济的探讨,让学术界进入一个新的
知觉时代,他的理论使高校和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素养和实践经验,使教育更加开放、务实。
例如,借鉴奥涅金的思想,学校可以以客观而理性的眼光,去发掘学生的独特性,给予与众不同的指导,将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引入课程,在探究过程中实现个体思维的最大化发展。
综上所述,奥涅金在社会学当中具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体系主张,社会不是一
个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一个由必然规律组成的复杂系统。
社会的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内部的社会结构。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奥涅金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从而创造更加全球化、完善社会环境的教育文化。
叶甫盖尼奥涅金故事梗概
叶甫盖尼·奥涅金故事梗概《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1823~1831年,全诗共八章。
故事的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
他厌倦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浮华空虚的生活,为了继承伯父的遗产而来到乡下。
在这里,他结识了地主拉林家的两个女儿达吉雅娜和奥尔加,以及热情而有浪漫气质的青年地主连斯基。
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并主动表白爱意,然而奥涅金却拒绝了她的爱情。
转而,奥涅金追求了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这一行为引起了连斯基的强烈不满,两人因此发生口角并决斗,最终连斯基不幸身亡。
奥涅金深感悔恨,选择出国远游。
几年后,奥涅金回到彼得堡,却得知达吉雅娜已经成为了公爵夫人。
尽管如此,他仍然向她求爱,却再次遭到拒绝。
达吉雅娜虽然爱他,但因为她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无奈地拒绝了他。
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
他的性格矛盾而复杂,既不满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又无法融入朴实的人民生活。
他聪明有才华,但却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勇气。
他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同时,达吉雅娜的形象也非常鲜明。
她出生在乡村,朴素纯真,温柔敦厚,诚实善良。
即使成为了显赫的贵妇,她仍然向往自然和睦的乡村生活。
她的形象体现了俄国人民道德纯洁、坚忍克制等特点,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叶甫盖尼·奥涅金》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对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的时代问题进行了艺术探求。
诗人普希金以现实主义笔法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并将诗、散文、牧歌、哀歌、恋歌、传说、故事、歌谣、书信、时评等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整体。
这部作品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外,这部作品也被改编成了芭蕾舞剧,由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演出。
舞剧版本将普希金笔下的英雄们描绘成现代生活中的都市男女,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展现了贵族青年奥涅金与淳朴的平民女孩达吉雅娜的爱恨情仇。
描写奥涅金的人物形象
描写奥涅金的人物形象一、奥涅金的外在形象说到奥涅金,第一印象肯定是那个自负、冷漠、看似无所事事的贵族青年。
你看看他那英俊的外表,嗯,别说女生看了会心动,就是男生也得承认,真是长得不赖。
高高瘦瘦的,鼻梁挺拔,脸上总是带着一抹玩世不恭的微笑,像是对世上的一切都懒得认真看一眼,谁能不觉得他有点魅力呢?你说他长得帅也好,气质也好,可就偏偏给人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感觉,好像他并不急着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
眼神里,仿佛永远带着一层薄薄的雾霾,看人看事,总是不怎么在意,甚至有些鄙视。
不过你说,他这个“冷酷”外表,其实也不全是故作姿态。
那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冷得像是冬天的风,狠狠地刮到你脸上,你可以选择讨厌它,也可以觉得它是那种高冷的美。
就是这样,奥涅金在外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么不接地气,像是和世俗隔着一层玻璃。
你说,他是不是有点过于自负了呢?但要是换作是你,长得这么好看,还浑身上下都是家世背景,谁会不觉得自己是“人上人”呢?二、奥涅金的内心世界说到奥涅金的内心,你可能会觉得他其实不算坏人,甚至有点可怜。
表面上他那么潇洒,内心其实空空如也。
你看,他本来是个年轻气盛、满怀理想的青年,可是却因为年轻气盛做了一些没必要的事,搞得人家一脸懵逼。
也难怪他对生活不再抱什么期待。
年轻时候他曾经有过几分憧憬和激情,等到了真正的年纪,突然发现这些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中楼阁,早就一脚踏进了现实的泥潭。
他的“冷酷”,其实是一种无奈,是那种有点“我什么都不想管”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对人类不再抱有任何信任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看,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挺自嘲的。
有时候他会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活得这么无聊,明明拥有一切,却又觉得什么都没有。
别人看他是个俊美的贵族公子,可他自己却常常觉得,生活简直是个大圈套,自己不过是个活得不像样的演员罢了。
你说,既然觉得生活没意思,为什么不去改变?这就像是做错事后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好像真有那么点想死却又不敢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大情人中,英国有唐璜,俄国则有奥涅金。
「他很早学会虚情假意,把心事藏掩。
能叫人信赖,再叫人失望。
他写的情书一泻如注,找到挚爱时连自己也不放在心上。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写活了一个「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的贵族青年,和一位可爱的理想少女。
当年他拒绝她的爱,再遇才知真情谁属,奈何心上人已嫁予表亲。
多余人形象,来源于俄罗斯的文学。
普希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多余人,大多是一些想改变社会,却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说是无力去改变社会的贵族青年的形象。
如果用阶级目光去分析的话,往往把多余人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塑造了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
屠格涅夫先生笔下的罗亭,也是一个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多余人”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俄罗斯,但这并不是说“多余人”是俄国所特有的,如中国的“孤独者”,“法国的‘世纪儿’,美国的‘迷惘一代’”等等。
“多余人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是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
”这些人往往是思想上的先知先觉,同时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是他们没有直面斗争的勇气,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
奥涅金之所以被归为多余人,正是因为他只有思想上的觉悟和反抗,而没有具体行动上的斗争。
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之后,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受到法国大军带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他们不满现实的生活状态,要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并在1825年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被镇压之后,社会笼罩了一片恐怖之中。
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写成的,这就赋予了作品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
1.作品主人公奥涅金就出生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之下,他出身贵族,年轻时常年混迹于上流交际圈,但单调的社交生活使奥涅金逐渐产生了厌倦之情,清新的乡村田园也无法使他对生活提起兴趣,认为它毫无意义。
奥涅金希望现实能够发生改变,但他又没有决心与之斗争。
2.他对真正的友谊和爱情有一种渴望,但当它们来临的时候,他又怀疑其真实性,持一种冷漠,逃避的态度。
他不断地逃避这种困境,不断地在矛盾中挣扎,最后也没有从这种忧郁中拯救过来,成为了一个多余人。
3.奥涅金身上带有贵族阶级固有的缺点,但同时又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有了一些反叛的精神。
旧的精神主题在他的心中已经摇摇欲坠,新的精神还没有构建起来。
奥涅金的思想像脱离肉体的灵魂,在游离,在徘徊。
他找不到出路,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也不敢去做,整个人和精神都没有一种皈依感,这一切就使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
贵族阶级仇使他,因为他身为贵族,竟然对本阶级进行批判,甚至对贵族生活表示不满。
新兴阶级也仇视他,因为他是一个贵族,虽然他也对现实不满,但是他无法将这种想法变成坚决地行动。
因此,在进步人士的眼中,他仍然是一个落后的贵族,在普希金的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奥涅金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在叙述他的生活经历中,将其复杂的性格,矛盾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奥涅金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村,但乡村的沉静和孤寂也让他无法适应,他拒绝了塔吉雅娜的爱情,后又违心杀死了朋友连斯基,于是在悔恨之中离家远行。
当奥涅金回到时,他发现塔吉雅娜已经成了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疯狂地向她示爱,但塔吉雅娜最后拒绝了他。
在上面所介绍的奥涅金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发现他的精神也随着他的生活经历发生着各种变化。
首先,奥涅金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中春风得意,但接受了新思想的他不久就感到了空虚和厌倦,他希望社会进行变革,他没有勇气向十二月党人一样为自己的想法付出行动,这个时候,奥涅金在宴会,剧院似乎有些过分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发泄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后来,他来到了乡村,这是一种逃避,同时也是一种反抗,当然只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这时的奥涅金希望摆脱旧时的生活,并付出了一定的行动(在庄园进行改革)。
当塔吉雅娜向他求爱的时候,他虽然掺杂着一些其他的想法,但他主要还是从塔吉雅娜的利益出发,而没有逢场作戏,这也说明奥涅金并没有对生活完全的绝望,对生活的抗争在他的心中仍然具有优势。
连斯基的死可以说是奥涅金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他杀死了自己唯一的朋友,使自己陷入绝境中,他同时也发现自己身上所带有的贵族的劣根性,如果说他以前只是对生活感到不满和丧气的话,这时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多余人”奥涅金在生活中,正面反抗的勇气逐渐消退,也使他的忧郁慢慢加深,生活一步步陷入绝境。
但同时,他的消极反抗一次次增强,当他厌恶上流社会之后,当他杀死连斯基之后,他没有心安理得的面对现状,而是不断地自责或离家出走,到最后向塔吉雅娜也使他绝望中的最后一次反抗。
奥涅金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多余人”,虽然处处显得孤傲不逊和与众不同,但他心中的希冀不过是些朦胧而又冲动的向往,他并不具有真正的追求目的和明确的反叛策略,他在自己的庄园里曾尝试过一次管理制度的改革,但农民的怀疑和其他地主的恼怒令他气馁,在周围的“邻居们”前来“拜访”之际,他赶紧跨上备好的马车从后门溜走,“好似一溜烟”。
因而此刻的奥涅金对单纯而富有幻想的达吉雅娜来说,是无法提供她渴望的激情和精神需求的,也无法维护和延伸她刚刚被唤起的对新生活追求,他的“拒绝”是理所当然和具有悲剧意味的。
奥涅金此刻的拒绝,恰恰表明他是有道德感和同情心的,在思想和感情上是远远高于他周围的其他贵族青年的。
他虽然熟识贵族上流社会的“爱情的科学”,常常在各式各样的爱情游戏里“故作多情”、如鱼得水,但面对达吉雅娜的纯洁和热情,他却有一份震惊,有一份爱惜和一份敬畏之心。
出于对达吉雅娜的尊敬,奥涅金才拒绝了她强烈而朦胧的感情,这一拒绝同时表明奥涅金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知道自己的内心里虽有着与达吉雅娜相通的天性和爱情,但他也知道自己在达吉雅娜的心中只是一个幻影,作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己,此刻不配做达吉雅娜追求的偶像。
奥涅金对自己的致命弱点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
由此而言,达吉雅娜在她的平静生活里突然为与众不同的奥涅金而点燃初恋的激情,是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的,因为她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心灵发现了奥涅金是比那些社会上“不多余”的人更具有思想和德性的人;而奥涅金拒绝了达吉雅娜此刻的爱情,也符合一条相似的人物性格逻辑,因为他的确对达吉雅娜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情,而就是因为这份真情,他才毅然地拒绝了她,为他自己对整个人生和别人的幸福作了一次严肃而负责的对待。
“多余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由诸位文学大师通力合作完成的一组“系列型形象”。
“多余人”对真挚爱情的拒绝,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历史现象。
在奥涅金之后,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都“无情”地回绝了他们自己用火热的谈吐和不俗的气质唤起的爱情,到冈察洛夫创作《奥勃洛莫夫》时,他们不仅拒绝爱情,而且依然无法被爱情唤起,只是忧郁乃至麻木地走向生命的结束。
这之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余人自身的饥渴和经验中,从未能激发出可以为他们自己认可的生活意义和奋斗目标,他们只是一些敏感的评判者、没有希望的叛逆者,和一些心灰意懒的志士。
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虽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上不受欢迎的“异端”,虽然处处显示出自身思想感情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但事实上,他们是无法脱离客观现实而存在的,任何人都每时每刻地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多余”并非客体存在意义上的多余,而是主观体验中的“多余感”,是一种建立在主体意识上的主动态度。
奥涅金身上这种有意超越社会的主观态度一是表现为他对社会责任的游离,二是表现为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拒绝,三也表现为他对死亡的无所谓态度。
在奥涅金与连斯基拔枪决斗的时候,他表面是一个清醒的行动者,实际是一个消极的接受者。
对这样一个主动与社会对抗的“多余人”而言,社会对他的拒绝和仇视是必然和坚固的,但他对社会的拒绝是否能坚持到底呢?有评论说,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她的悲剧意义并不亚于奥涅金,如果说奥涅金可能在被达吉雅娜拒绝的痛苦中更生,那么达吉雅娜在告别了奥涅金后只可能在她深恶痛绝的上流社会里逐渐被窒息,或者她心中的痛苦也可能逐渐化为无生命的冰冷的麻痹。
总之,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
虽然这种评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也是不够深入的。
对“多余人”形象的“进步性”、“局限性”两分,使得读者以为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是有限的,以为“多余人”虽在思想感情上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之声,但在“平民知识分子”或“革命民主主义者”出现之后,他们就只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多余人”的形象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不结籽的花”。
这个读解沿革的是以别、车、杜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观点和前苏联的通行解析。
这个读解同时也反映了我们较长一个时期来,对“多余人”形象在欣赏和理解中的批判倾向和“拒绝”态度。
在时光流逝又近一百年之后,当我们把视野从俄国转向世界文坛,会发现“多余人”不仅是俄罗斯一代青年的肖像,也不象赫尔岑所说的:“靠了那一代多余的人,下一代没有成为多余的人”。
“多余人”的形象与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局外人”、“晃来晃去的人”和“虫类人”之间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他们都表现了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些敏感的思想者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焦虑、探索,表现了他们因看破红尘而“无所事事”的痛苦,展示了这类人既对人生无所谓又不甘沉沦的内心矛盾。
因而,“多余人”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历史背景和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的时代要求,应该看到“多余人”形象中体现的生命价值和探索精神,是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的。
这类形象在我们今天及今后的生活中都仍是存在和仍在发展的。
其次,以往我们在理解“多余人”的过程中,比较多地强调了他们的生活中缺乏实际行动,他们的性格力量没有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