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第一课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填空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正北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4、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5、早晨、黄昏时,太阳(斜射地面),影子(长),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太阳(直射地面),影子(短),此时温度(高)。
6、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注意要在(同一地点)观察。
7、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8.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我们可以用(竹篾)和(电筒)来模拟。
二、问答题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相反关系。
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影子自西向东运动。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答: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低,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高,影子短。
4、温度变化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答:早晨傍晚时,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中午,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
三、实验题:1.设计试验证明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答: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竹篾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竹篾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自西向东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第二课太阳钟一、填空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第1课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1.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1.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2.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1.1 观察:用肉眼、仪器等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2.1.2 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2.1.3 调查:制定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2 难点:如何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4. 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4.2 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举例说明。
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教师指导。
5. 课后作业5.1 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包括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内容。
第二章:第2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培养学生认识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能力。
1.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1.1 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的耐旱特性。
2.1.2 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难点:如何认识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现象。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2 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例。
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教师指导。
5. 课后作业第三章:第3课物质的状态与变化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1.2 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状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及其原因。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
猜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答影子案
“东方红,太阳升……”歌曲唱出了两个自然现象: 日出东方,太阳升上天空。在旷野或海边,我们可以欣赏 到这壮丽的景象。
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天和夜晚不能计时。
填空题: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 24 )小时,其中夜 晚一(天1分2为)(小十时二,)白时昼辰(。12 )小时。我国古代则把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 ) 和(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有
规律的。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判断题
1、太阳自西向东的位置移动造成了一天中物体影子
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东早 上
南 北
傍
西
晚
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
一天中的太阳自东向西运动,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
高度最低,到中午时分高度最高,晚上太阳在西方落下,
高度降低。
中
早晚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 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2、
3、
4、
我们的结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
。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 这四种假设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
知道气温和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也不知道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
层次2: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但不能将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层次3:学生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1:学生不能进行自行观察。
层次2: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观察,但不能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3:并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和调查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1、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
1、实验检测。
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回顾和解释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1、总结。
2、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进行实际观察。
气温的观察也是一样。
第二课太阳钟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每课知识梳理课件
(2)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降水、蒸发和径流。
(3)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 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视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7 刺激与反应
(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 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3)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 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 经。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 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
(4)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 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0 火山和地震
(1)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2)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 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 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这是地 震形成的原因。
(4)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5)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 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遇地震,电梯 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 房。切记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2单元 热抟递
5 热辐射
(1)像太阳、筹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 也能进行。
(3)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 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4)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 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 同时存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2015-2016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电子备课黄玛丽甘亭星海学校目录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3)第1课太阳和影子 (3)第2课太阳钟 (4)第3课昼夜的交替 (6)第4课看月亮 (8)第5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9)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1)第1课光的行进 (11)第2课照镜子 (13)第3课研究透镜 (14)第4课七色光 (16)第三单元电和磁 (18)第1课简单电路 (18)第2课导体和绝缘体 (20)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22)第4课研究磁铁 (24)第5课电磁铁 (26)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28)第1课测量呼吸和心跳 (28)第2课肺和呼吸 (30)第3课心脏的跳动 (33)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 (35)第1课解释 (35)第2课用模型解释 (38)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太阳和影子一、教学内容:(一)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发现其运动的规律。
(二)组织学生在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四、教学准备:标杆、粉笔、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
知道气温和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也不知道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
层次2: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但不能将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层次3:学生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1:学生不能进行自行观察。
层次2: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观察,但不能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3:并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和调查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1、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
1、实验检测。
回顾和解释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1、总结。
2、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进行实际观察。
气温的观察也是一样。
第二课太阳钟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苏教版科学 五年级上册 全册课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课件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课件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水的基本性质,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溶解现象,掌握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形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课程内容:第一章水的基本性质 1.1 水的来源和重要性 1.2 水的物理性质1.3 水的化学性质第二章水的三态变化 2.1 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2.2 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3 水的三态在大自然中的表现形式第三章溶解现象 3.1 溶解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3.2 溶解的过程和现象 3.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第四章水温的测量 4.1 水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2 水温对生活和实验的影响 4.3 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第五章水的保护与环境意识 5.1 水资源的珍贵与保护 5.2 水污染及其危害 5.3 我们的行动:保护水资源,守护地球家园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资源:1、教学PPT:包括课程内容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实验用具,用于实验操作。
3、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视频、文献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程实施: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 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如果物体是彩色的, 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 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 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023-2024学年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一、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二、教学反思1.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2.光的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个简单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二、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地位。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一-实验探究一一得出结论一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本节课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4)本设计的特色和亮点:充分突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实验由学生参与设计、演示: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注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而且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也由学生进行,突出了交流和评价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师生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在器材的选择方面,也注重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例如用香制造烟雾,用半截饮料瓶做烟雾罩可以创造烟雾弥漫的情境。而且牛奶、果冻都是来自生活实验效果很好地证明了物理规律。3.光的反射一、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光源
1.光源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惠锋明
认识光源 太阳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篝(ɡōu)火
认识光源
太阳
点燃的蜡烛
萤火虫
篝(ɡōu)火
月亮 玻璃幕墙 投影屏幕
认识光源
视频:各种光源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白炽(chì)灯
发光水母
极光
篝(ɡōu)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发光二极管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白炽灯
煤油灯
发光二极管
篝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太阳
从火把到LED,人类照明设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从火把到LED,人类照明设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煤油灯
点燃的蜡烛
灯笼鱼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自人
白炽灯
油灯
然造
光光
源源
萤火虫
极光
荧光灯
篝火
灯笼鱼
发光水母
点燃的蜡烛 发光二极管
认识光源
视频:光源发展史
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1. 观察并记录蜡烛发光过程中的变化 2. 思考是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3. 注意实验安全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细钢丝 2.电池 3.带有夹子的导线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 夹住细钢丝两端 2. 防止两个夹子触碰
1. 连接电路
3. 将导线固定在沙子中 4. 避免用手触碰
2. 观察并记录细钢丝的发光情况
3. 思考和蜡烛发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同
4. 及时断开电源 5. 注意实验安全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课《光源》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太阳和影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2.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重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难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教学方法:观察比拟法、讲授法教具:指南针、记录纸、温度计、钟表、橡皮、小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2.谈话:谜底是影子。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
〔1〕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2〕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黄昏、中午〕〔3〕讲解并示范:用平臂叠拳法测量太阳的高度。
〔4〕学生练习用平臂叠拳法测量太阳的高度。
〔5〕课后练习用手臂叠拳法测量早、中、晚在学校观察到的太阳高度及位置,并填写P62活动记录。
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1〕布置小组观察任务:任务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任务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2〕小组观察〔3〕讨论: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设计:1.1太阳和影子平臂叠拳法测量太阳的高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2.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3.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重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难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的上节课的观察记录。
2.提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二、学习新课1.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1〕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2〕小结:2.讨论:〔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3.总结影子的变化规律〔边总结边板书〕4.完成P62活动记录板书设计:1.1太阳和影子高度高低太阳运行气温气温高气温低〔自东向西〕影子影子短影子长东南西自西向东西北东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光源》教案
1.《光源》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一课《光源》培训感悟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一课《光源》培训感悟苏教版《科学》新教材线上培训于8月13日拉开序幕,工作室安排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史导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布置,明确成员分工,在学习听课的同时,有侧重点的评课思考,使我们每个人在听课之余能够从多个视角更为深入的品评每一节课。
按照工作室要求,在认真听了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光源》后,对于本节课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光”彩夺目,抽丝剥茧明概念本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王文娟老师带来的展示课。
王老师在课程伊始展示了很多生活中各种各样光的图片,原本美丽的图片配上王老师柔美的解说,使每幅图更加灵动,也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沉浸于课堂。
欣赏之后王老师用两个问题“这些物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2类吗?”引出了光源的概念。
光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常认为能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王老师基于学生这样的前概念,让学生将刚刚出示的图片分成2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分类,通过思维碰撞按照自身发光和靠其他物质发光进行了分类,一下子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的概念,明确能自身发光的,称之为光源。
二、巧“妙”分类,层层深入寻本质在了解了光源的概念之后,王老师通过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对光源进行辨析。
第一个“妙”在于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给出了8幅图片,让学生们先独立判断,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对于有异议的地方,说明自己的理由,并最终达成一致。
从独立判断到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主动和广泛的思考。
最后王老师将有争议和易混淆的个别图片拿出来全班讨论。
第二个“妙”来自于本节课中的第二个分类活动。
王老师出示了6种光源,让同学们继续将这些光源分成2类。
在新一轮的分类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按照自然的、人造的将光源分类。
至此学生的思维又深入了一个维度,对光源又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
三、归纳“比”较,实验探究展思维在更深入的了解光源之后,开展了两个探究活动,分别是:观察蜡烛在发光时的现象和观察钢丝发光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和影子》
1、太阳是一个发光实体,影子是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阴影。
2、“东方红,太阳升……”歌曲唱出了两个自然现象:日出东方,太阳升上天空。
3、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
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长—
短—长。
5、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6、影子的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在视觉上,太
阳自东向西运动,影子自西向东运动。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7、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低,影子长;太阳高度高,影子短。
8、气温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关系: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
一般情况,
太阳高度低,气温低;太阳高度高,气温高。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9、手臂叠拳法观察太阳:(1)左手握拳。
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
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