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课本答案(上)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一课《刺激与反应》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练习题和答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懂得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懂得人 的反应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 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主 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 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人体的“ 司令部”》第一课《刺激与反应》。本课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 激与反应为主题,以分析、比较、概括为核心依次展开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以 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作为导入,通过让学生描述场景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开展与刺激和反应相关的小游戏 ,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明白即使时再微小的差异,也 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利用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应,通过对比发现本能往往不受 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对普通的反应与本能有一定的区分。经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 中人体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能正确区分出各种场景下的刺激与反应分别是什么。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九、练习题 (一)、填空 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 就 是( )。 2、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 3、物体要碰到眼睛时,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睛,这是大脑的( )的反应。 (二)、判断题 1、不同的人,起跑反应时间是一样的。( ) 2、手碰到仙人掌的刺立刻收回,是因为人有保护自己的本能。( ) 3、人听到闹铃太吵了,把闹铃关掉属于对闹铃刺激做出的反应。( ) 4、“眼疾手快”是反应快的表现。( ) 5、人体所有的反应都要受到大脑的控制。( )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青藏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5、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六)、综合分析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 球仪有哪些异同?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1、海洋 2、岩石 土壤3、平原(二)、判断题1、× 2、√ 3、√ 4、× 5、× 6、√ (三)、选择题1、C 2、C 3、B 4、C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 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视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 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 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 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 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 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 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行地表模型展,请同 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地和森林。( )5、海底的地形比较平坦。( )6、使用旧衣服做地形的立体模型
可以降低成本,勤俭资源。(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2、(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散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3、右图反应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A.西部多 高山,东部多平原 B.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C.以平原为主4、地球上的海 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 B.50% C.71%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第1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
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
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最全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最全版)阳。
(3)根据叠起来的拳头数,就可以大致估算出太阳的高度。
每个拳头大约相当于10度的角度。
例如,如果叠起来3个拳头才能遮住太阳,那么太阳的高度大约是30度。
3、什么是“花钟”?答:XXX根据植物在不同时间开花的现象,编排出了一个“花钟”。
这个“花钟”按照开花的顺序,把一天分成了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对应着不同的花卉开放。
例如,早晨5点到6点是“黄花时间”,这时黄花类植物会开放;上午10点到11点是“茶花时间”,这时茶花会开放。
通过“花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性,也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花园的种植。
一、太阳高度和位置的变化规律在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从东向西变化,太阳高度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拳头数来测量太阳的高度。
二、月相观察和记录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画出三个月相图,并记录观察时间、地点、月亮方位、天气情况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信息。
三、实验验证太阳下影子和昼夜变化规律1.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细绳将手电筒挂在呼啦圈上,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影子的长度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早上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和太阳位置相反。
2.昼夜变化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
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果表明,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四、相关知识点总结1.太阳高度和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向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2.月相观察需要记录观察时间、地点、月亮方位、天气情况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信息。
3.太阳下影子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4.日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测量时间的工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一、填空题。
1.光源不透明物体2.相反3.清晰4.变化、规律 5、方向、长短二、判断题。
1. ×2. ×3. √4.×5. ×6. √7. √8. √9. √ 10. ×三、选择题。
1、C、A2、 B3、A四、简答题。
①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发生了变化。
②早晨影子朝西,较长;中午影子朝北,最短;下午影子朝东,较长。
五、实验与分析。
一天中,影子长,气温低;影子短,气温高。
2 太阳钟一、填空题。
1、太阳的运动、投影的变化、日晷、太阳钟2、时间、古代石晷、赤道日晷、地平日晷二、简答题。
1、人们利用太阳的运动与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2、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五、实验研究。
答案参照课本第5页上的内容。
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起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3 昼夜交替一、填空题。
1、自转2、24 自西向东3、北极星 4、东西 5、西东6、365 自西向东7、早些自西向东自转8、杭州武汉重庆拉萨9、昨天早上6点昨天中午11点昨天晚上18点二、判断:1、√2、√3、×4、√5、√6、√三、简答题。
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于是地球的自转就形成了某个地方的昼夜交替现象。
4 看月亮一、填空。
1、月相2、303、西东4、东西5、蛾眉月、满月6、卫星、公转7、地球、太阳二、判断。
1、× 2、× 3、√ 4、× 5、×6、√7、√8、×9、√ 10、×三、选择。
2021年秋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3.光的反射1.教学内容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2.教学目标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
4.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
5.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光除了这一特点之外,他还具有反射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板书课题:3.光的反射二、探究活动一: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1.让她的左脸亮起来出示课本第7页照镜子的图片,提出要求:大家看镜子中的这位小姑娘脸看起来黑黑的,我们怎样才能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预设:我们可以用一面或几面镜子将阳光或者其他光线照射到她的左脸上。
2.利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出示课本第7页左上角图片,提出要求:利用镜子试着将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教师指导只要角度正确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3.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知识点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热传导》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2、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处传到温度较()处。
3、给涂满凡士林的金属片中间加热,凡士林油从()向()扩散熔化。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2、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头发就干了。
()3、只要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导。
()4、热传导不会停止,会一直传下去。
()5、金属棒加热后,热会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6、塑料比铁导热速度快。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事例可以用热传导解释的是( )A.天冷多穿,天热少穿B.冰棍箱用棉被蒙住C.洗个热水澡3、一个物体受热后,热的传递方向是( )A.向四周传递B.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C. 无法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下列热传导过程不正确的是()A. 电熨斗金属底板→衣服B.冰块→纱布→皮肤C.水槽热水→玻璃杯→杯里的冷水5、热传导的速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匀速传递6、炒菜锅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胶或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 )A.轻巧美观B.降低成本C.减少热传导,防止烫手7、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热传导的是( )A. 用铁锅烙饼B.扭伤脚踝后热敷C.蜡烛燃烧发光四、实验题1.下图是热传导实验,在铁丝上的不同位置穿了A、B、C、D、E五个蜡环。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教材中问题解答第1课光源1、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P2 )篝火萤火虫礼花雷电答:萤火虫、雷电是自然光源,篝火、礼花是人造光源。
2、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P3)玻璃幕墙月亮发光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第⒉课光的传播1、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P4 )答︰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2、在研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P5)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P5)答︰整齐。
因为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人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P8 )答∶图片分别呈现了不锈钢广场雕塑,平面镜及摆放的苹果,湖水及景物。
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哪怕是细微的凹凸也没有),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
2、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P8)答∶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
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3、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P9 )答︰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
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太阳和影子问题解答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二、太阳钟问题解答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三、昼夜交替问题解答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
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四、看月亮问题解答交流月相日记,你能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吗?答: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实验与观察观察名称:观察月相: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
五、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问题解答1、蜜蜂和蝙蝠会不会相遇吗?为什么?答:不会相遇,因为蜜蜂在白天活动,蝙蝠在晚上活动。
2、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答: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一、光的行进问题解答1、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答:萤火、闪电、太阳是自然光;蜡烛、灯泡是人造光。
2、你怎样解释下面光的现象?答: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实验准备:手电筒、水、烧杯、等实验过程:在烧杯对着的两侧画一个小圆圈,用手电筒水平照射一侧的小圆圈,会发现光落在了对面的小圆圈上。
实验结论:这说明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行进的。
二、照镜子(平面镜和凹凸面镜)问题解答1、你知道闪亮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亮……是怎样发光的吗?答:都是反射的太阳光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他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三、研究透镜问题解答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答:会发现吸管或铅笔变弯了。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四、七色光问题解答1、在圆盘上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转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答:圆盘变成灰白色,因为阳光是右七种色光组成。
2、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下面的图案,你将会有惊奇的发现!你能试着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吗?答:如红色滤光片只允许红色光透过,当他覆盖在有红绿图案的白纸上时,只会让白纸上的红光透过,使纸看起来是红色的;白纸上红色图案反射的红光也被透过来了,但因为和纸一样是红色,所以看起来就如同隐去了一般,而绿色线条反射的绿光是不能透过来的,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格外清楚。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实验过程、方法和结论见课本P26。
实验名称:滤光实验实验准备:手电筒、玻璃纸、白纸等实验过程:(1)将3支手电筒各罩上红、蓝、绿3种颜色的玻璃纸。
(2)桌上放一块白纸。
(3)分别用这三支手电筒照白色的纸。
会发现白纸分别呈现红、蓝、绿三种颜色。
实验结论:玻璃纸把光中的其他色都过滤掉了,只允许玻璃纸自身的颜色透过。
第三单元《电和磁》一、简单电路问题解答1: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答:导线把灯泡和电源连接起来,形成了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了。
2:电线应该接触到灯泡的什么部位?答:灯泡有两个触点,一端连在灯泡的下侧部,一端连在灯泡的下部凸起,正确连接这两个触点,灯才会亮。
3: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答:换成发光器,它会发光;换成小喇叭,它会发出声响。
二、导体和绝缘体问题解答1:如果连接在电路中的导线断了,用其他物品来连接,电流还能通过吗?答:有的物品可以,比如钢尺、铁钉、刀片;有的不可以,比如橡皮、塑料尺。
2:检验水的导电性?答:不纯净的水会导电。
三、探测暗盒里的电路问题解答怎样判定握在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答:用连接起来的电池和电珠进行试探,如果是连着的,电珠就会亮;如果是断开的,电珠就不会亮。
四、研究磁铁问题解答1:磁铁的性质?答:(1)磁铁能吸铁;(2)磁性可以传递(3)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4)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5)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2:关于磁铁的性质,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答: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磁铁摔断以后还是会有两极;磁铁会干扰无线信号的接收等。
3:如何消去缝衣针的磁性?答:(1)用木棒敲击缝衣针。
(2)把缝衣针放在火上烤。
(3)把缝衣针与大磁铁放在一起五、电磁铁问题解答1:电磁铁的特点?答:(1)电磁铁通电后会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2)电磁铁有两极,而且两极可以改变。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会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3: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有南北极,都可用来指示方向;不同点: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一、测量呼吸和心跳问题解答1:我们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有哪些变化?答:人运动后会感到热,出现流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色变红、疲倦等反应。
2:测测自己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答: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3:测量自己运动结束时和休息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发现的规律。
答: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慢慢恢复。
二、肺和呼吸问题解答1:呼吸时,空气要进入哪些器官?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2:为什么我们要呼吸?答: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这就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
3: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答:肺活量大意味着呼吸系统功能好,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4:一个人的肺活量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答: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肺活量受体力、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廓弹性,呼吸道通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运动对增加肺活量的作用很大。
三、心脏和血液循环问题解答1:心脏的形状像什么?你知道它的大小和位置吗?答:心脏的形状像桃子,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
心脏的大小和紧握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不断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答: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断地循环流动,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
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答: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一、解释问题解答1:从身高曲线图上,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答:(1)年龄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2)身高的增长不是匀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年会长同样的高度(3)女孩和男孩的身高增长虽然总体趋势一样,但是女孩在某个时期比男孩长得快一些。
2:对两只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可以作何解释?答:因为两只鸟的脚印一只大,一只小,大鸟接近小鸟时,速度加快,中间的脚印零乱,看来经过了一番搏斗,小鸟被大鸟吃掉了,所以最后只留下了大鸟的脚印。
3:对彩色水点实验的解释答:一些颜色其实原本并不是你所看见的那样,它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4:苹果腐烂的说法判断。
1、苹果表皮渗出了水。
()2、闻起来有异味。
()3、捏上去发软。
()4、室温30℃.()5、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
()6、苹果避表面细菌在繁殖。
()答:前四句是事实,后三句是解释。
二、建立模型问题解答你见过什么模型?起什么作用?答:(1)手臂活动模型,让我们了解肌肉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