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苏教版

实验目的 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关系
实验材料 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 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 系
实验现象: 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结论 :中午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早晚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名称: 模拟昼夜变化
实验目的: 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 :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 :1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3固定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 地球自转会出现昼夜变化
实验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 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 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 观察月相变化 实验目的: 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 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1.小电筒代表太阳;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T蛾眉月T上弦月T凸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 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现象
或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 直 线 )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
(倒立)的实像
4 / 10
5 / 10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 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路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导电性能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
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实验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实验结论: 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序号:10
实验内容: 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
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作要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中月相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
2.研究不同透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研究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1. 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极、磁力线等。
2. 学会使用磁铁进行简单的定位和指南。
实验材料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实验步骤1. 将磁铁一端指向铁钉,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 将磁铁在铁板上移动,观察磁力线的分布。
3. 使用指南针,观察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磁铁具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
2. 磁铁的磁力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
3. 磁铁可以影响指南针的指向,因为指南针的磁针受到磁铁的磁力作用。
实验二:探究浮力原理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使用浮力计进行浮力测量。
实验材料1. 浮力计2. 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等)3. 容器(如水桶、水池等)实验步骤1. 将浮力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读数。
2. 将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放入浮力计中,记录浮力计的读数变化。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的浮力。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2. 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 浮力计的读数变化可以反映物体的浮力大小。
实验三:研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学会使用光具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 光具2. 光源(如激光笔、手电筒等)3. 平面镜、凸透镜等光学元件实验步骤1. 使用光源发出光线,观察光的直线传播。
2. 将平面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将凸透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光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直线传播。
2. 光在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有关。
以上是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已填好)(2021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已填好)(2021新苏教版)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实验时间:月日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水的沸腾原理。
实验器材:烧杯、火源、温度计等等。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2.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水直至水开始沸腾。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4.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包括水面的变化、气泡的产生和破裂等等。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随着水的加热,水面开始出现气泡,气泡逐渐增多,最终水开始沸腾。
实验结论:水的沸腾是因为水受热后,水分子运动加快,形成气泡并释放出水蒸气,从而使水开始沸腾。
注:实验装置简图应在实验步骤栏体现。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途径实验目的:探究光的传播途径。
实验器材: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等。
实验步骤: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纸杯口。
2.用笔尖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3.点上蜡烛,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见清晰的图像为止。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蜡烛图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制作潜望镜。
实验器材:硬纸盒、镜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斜线与纸盒底面保持45°。
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5.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6.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实验现象:人通过潜望镜看到了物体。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制造彩虹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制造彩虹。
实验器材: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喷雾器、三棱镜等。
实验步骤:方法1:用镜子制造彩虹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器材:月相盒、手电筒、黑色卡纸、白色卡纸、剪刀、胶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步骤1.制作月相盒2.观察月相变化3.实验总结4.整理器材操作要点1.制作月相盒:用黑色卡纸和白色卡纸制作月亮的不同形状,用胶水粘在月相盒内部的圆形轨道上。
2.观察月相变化:用手电筒照射月相盒,观察月相的变化。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月相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照射在月球上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实验步骤:1.让学生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用橡皮支撑起来;2.让学生将画有五角星的记录纸放在平面镜前方,调整位置使得五角星能够通过平面镜反射到墙上;3.让学生将印有文字的记录纸放在平面镜后方,调整位置使得文字能够通过平面镜反射到墙上;4.让学生观察反射出的图像,总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结论:平面镜能够将物体的图像反射出来,图像与物体左右对称,但是上下颠倒。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棱镜,观察出现的七种颜色;3、记录实验现象并交流讨论。
)2.合成彩色光操作要点1.提供实验器材: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使其竖直放置;在圆纸片的四周分别画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圆圈;将彩笔在铁钉上来回摩擦,直到出现白色的光点。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合成彩色光的原理。
3.滤光实验操作要点1.提供实验器材: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将手电筒打开,照射在白色墙上;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遮住手电筒前面的光源;观察出现的颜色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滤光实验的原理。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合成彩色光的原理是三种颜色的光混合;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滤光纸会发生颜色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整理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已填完的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已填完的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
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物体的重量,研究如何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并理解重量的概念。
实验材料:
- 天平
-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铅笔、橡皮等)
实验步骤:
1. 将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天平处于水平状态。
2.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子上,使其保持平衡。
3. 读取天平上指示的重量数值,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得到了不同物体的重量数值,并将其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
- 重量的单位是克。
- 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到了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也加深了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使我更好地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参考资料: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牺牲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的变化
由西向东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
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
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
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
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
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8、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
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步骤: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2、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3、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
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
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
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